师与生,学与进作文800字
师与生,学与进
自古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身份的不同,但在另一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如知识丰富程度,智商高低等方面,老师与学生就像朋友要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老师的知识不一定比学生丰富,老师的教育不一定比学生高,老师的经历阅历比学生丰富,耳听到长辈说”我吃的盐都比你吃的饭多”,这大概说的就是经历之丰富。
一个老年龄的老师懂得的学问人都会多一些,也许老师,不能把老师所想所知的通通传授给学生,老师会将老师所知道的考试技巧命题方式的一些学生还没有怎么接触和分析的东西,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学生可以从老师中吸取一些经验,以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应对的方式,不至于迷茫。老师的处理态度、性格会影响到学生。作为一位老师多年教育,教书,身上定有一些学生可学的优秀品格。老师身上也不缺少文学气息,但总会在课上谈话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学生能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和做人的方法。学生应当有积极学习的热情,应当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思想和行为最为活跃的时期。如果说老师是老将,那学生就是新兵。学生会有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如乐观开朗的态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学生内在的那股力量的爆发。也许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老师会为学生叹息几声,并给予鼓励,但学生的内心力量是外人所体会不到的学生,看起大大咧咧,好像最纯洁,满不在乎。有的人认为这是没心没肺,但其实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叹息没有用唯有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豁然开朗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进取,老师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就是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学生没有定式的思维,她们才开始接受很多新东西,所以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有些老师的问题再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学生可以为老师提供新的思路,老师不仅是教书与人的良师更是互相陪伴的朋友。
老师负责教授知识,学生负责成长进步。师生之间最良好的关系莫过于互相促进,互相进步。
我发现了生蛋与熟蛋的秘密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当我从睡梦中来时,天以大亮,爸爸妈妈早已上班去了。当我穿好衣服,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我赶紧洗脸,就去吃妈妈早已准备好的稀饭。我一边吃,一玩弄着桌上的东西。忽然,我发现桌上还有一个鸡蛋呢!我使劲一转,真好玩!我又从冰箱里拿了一个鸡蛋,两只手同时将两个鸡蛋一起转。原先的一个鸡蛋转得又快又稳,时间又长,可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那只鸡蛋却转不了两三圈,就歪歪斜斜地躺在桌子上不转了。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又去转动那“罢工”的鸡蛋,可还是老样子。而原先的那个鸡蛋还在欢快地转呢!这是怎么回是呢?
我看看“罢工”的鸡蛋,又看看还在转的鸡蛋,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我摸摸“罢工”的鸡蛋,又摸了摸刚才欢快地转动的鸡蛋,都一样光滑,沉沉的,也没有什么两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又不停地转着鸡蛋,一边探索着它转与不转的原因。突然,“罢工”的鸡蛋“啪”的一声,掉到地上;蛋液流了一地。我急忙从桌子上拿了一块抹布去擦地上的蛋液,不料却把桌上的另一个鸡蛋带到了地上。咦,这个是熟蛋!然而,我冷静下来想:为什么熟鸡蛋转得快而生鸡蛋转得慢,甚至不动呢?
我看着两个已破的鸡蛋,熟鸡蛋蛋白蛋黄凝结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生鸡蛋蛋白是液体而蛋黄是半固体。我用双手搓转熟蛋,整个蛋一起转动;搓转生蛋时,蛋白和蛋黄不能一下混合起来转动,鸡蛋自然就不能旋转了。
啊!我高兴极了!我发现了熟蛋和生蛋转与不转的秘密,我恨不得马上告诉大家我有个“伟大”的发现!
熟鸡蛋与生鸡蛋
今天,我从乡下外婆家带来一袋鸡蛋回家,回到家妈妈问我:“这袋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呀?”我一拍脑袋:“啊呀,我忘记问外婆了,这袋鸡蛋是我去外婆家跟外婆走亲戚时送给我的,怎么办呀?”“还能怎么办,自已动脑想想办法吧!”妈妈不满地说。
我知道妈妈有意要考考我,我小时候也曾听说过生熟鸡蛋的辩别,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我忙从冰箱里拿出一个生鸡蛋,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鸡蛋来,一会儿横着看,一会儿竖着看,看来看去还是没什么区别。我有点泄气了,坐在桌子边胡思乱想,手里拿来着外婆家的鸡蛋在桌上旋着玩,没想到鸡蛋在桌上转起了圈,最后鸡蛋竟能直起“身子”转圈,我开始兴奋了,接着又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来做试验,可不知怎么回事,冰箱里的鸡蛋稍微转几下就不动了,我又从冰箱里拿了几个生鸡蛋试了一下,结果一样都转不好,而从袋子里拿出来的鸡蛋都能快速地转圈,我象发现新大陆似的跟妈妈说:“妈妈,妈妈,我知道了,从外婆家拿来的是熟鸡蛋,不信,你看……”
妈妈又问我:为什么熟鸡蛋会不停地转圈而生鸡蛋不行呢?对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忙打开电脑,上网查询,终于被我找到答案了:原来,熟鸡蛋里面的蛋白、蛋黄和蛋壳都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它就能旋转了;而那些生鸡蛋呢,内部象小孩子闹矛盾似的,不肯团结,那它肯定不能旋转了。
原来答案就这么简单,可见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到处会遇到你意想不到的小常识。
学与问(教师手记之24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道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巩固和提高,要有学问必须兼学兼问,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不能成其学问。这里的问不仅是提问,更是疑问,有疑而生的问,需要思考去解决。
学贵有疑,这是广大学者公认的道理。一个不会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他所学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条条框框而已。疑是什么?疑在哪里?疑是徜徉在知识海洋边时被浪花溅湿的样子,疑是登攀在知识的奇峰险壑中莫名的惊叹,疑是仰望星空时发现熟稔的影子又变了模样,疑是凝神于花开花落时叩问生命的变化。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与未知,在偶一低头的刹那,在注目凝视的恒久中,在擦肩而过的飞鸟里,在静静伫立的槐树下,疑在心头闪过,在口中念叨,在眼里迷失,似虹般绚丽多彩又生命短暂,连起似不可能连接的两端,串起属于它们的精彩。
学因疑而生动有趣,因疑而丰富多变。知识是点,疑是线,将它们串成玉泽般光亮的金石。学生的学因有疑而快乐,认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继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开朗时乐趣顿生,进而乐学喜研,学习不催而自动。有好问的学生,虽然纪律欠佳,每有问题总喜欢插嘴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但成绩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问,在学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自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只听不思的好上几倍,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反之,有学生很认真又乖巧,成绩却不如活泼好动者,为何?原因在于“只认这个理”,丁是丁,卯是卯,凡事不知灵活变通,而记忆时又没有采用一定的“简便方法”,不将知识溶入到相关内容当中去,死板求学,又无甚方法,没有通过思考让知识加以巩固和强化,更没有联系起来举一反三。因而这样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是低效又低质的。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知识的真谛。
读一段话,除了明白它在说什么,还想知道有关它的其它方面的情况,不得而知的话就不痛快,这便是疑,这便是问。疑问是瞬间的、即时的,也是痛苦的,它在促进人的思考的时候,也给人带来求之不得的苦闷,心中脑中倘有疑问不能解决,定是苦不堪言。人一旦有疑问的习惯,便会很好的保持下去,有疑而问是好习惯,但若不能解决,能存疑而学也很不错,再者,若是常思常疑,便成平常习惯,能比别人思考得更深入、更具体,也更有价值。
疑问有很多种,有关心事物的外在特征的,有关注内在特性的,有好奇的,有探知的,有涉类的,有求证的,既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知识相联系,也与人的想像力、创造力相联系。但凡有疑,只有问题方向不错,我们都应该积极努力去解决,这也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最好方法。
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多地去问,问课本,问自己,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课外书,问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快乐,也才会有更大的人生潜力。
(时2006-6-2)
论学与玩
(以下内容纯熟我个人观点,语言可能有些大胆,有些难以理解、狂妄,但请各位谅解)
我们大家都喜欢玩,但是大人们都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但我却认为他们其实是错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即是说“学习”是一辈子都可以学习;而“玩”呢?“玩”则不同,只要你过了“玩”这个年龄,你就想玩也玩不了了。即是说等你到了20几岁,甚至更老时,那时就不能够玩了。或许你会说是到那时候就不想玩了,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并不是说你不想玩,而是说你已经被生活中的忙碌冲淡了“玩”这个念头,忘记了怎么“玩”。可能你认为工作后去休息一下,去旅游这就是玩,但是我却认为这和小时候的“玩”并不一样。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玩”并不像是想象中的那样好玩,即使你在旅游中笑得很开心,笑得很灿烂,但你会不会觉得这和你小时候的开心不一样呢?正是如此,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这种想法。
你会不会觉得大人们怎么都不了解我们呢?为什么一定要“学”呢?为什么不让我们好好玩玩呢?为什么我们即使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他们都不了解呢?为什么……
想必你在心中肯定有这样的疑问吧,这么多个为什么就让我来一一为您解答。
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老师也有在课堂上跟我们讲过,她是这么讲的:你会不会觉得大人们怎么都那么不了解我们呀!这游戏是多么好玩啊!是吧!×××!(这里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不方便讲出)当时我们全班就这样“一笑而过”了。我却认为老师的想法错了,我们做任何事它都有一个度,只要我们没过了这个“度”就没事,所以我觉得玩玩游戏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事,只要有个“度”就好。为什么大人不了解我们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总是以工作为首,不知道“玩”的乐趣。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的话,我想是这种:是因为他们太担心了,太杞人忧天了,认为玩多了学习就不好了,成绩就降了。其实他们又错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学”呢?“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没错,古时候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讲的并无错,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并不一样。学习古文的意思、诗词的意思、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这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这些在社会上用得到吗?我的老师说过:读书、读书,最后还是要靠这个找一个谋生之路。难道说学习这些就能够找到谋生之路吗?难道说学习这些在社会上它就用得到吗?大家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这样的例子又有几个,这些用知识做武器的人,我并不否定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我并不是认为他们就是错的,而是我认为现在的社会和那时候不一样,不一定知识在每个环境下都能够派得上用场的。所以大人们又错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不让我们好好地玩玩呢?我想这个问题应是大人们太过担心了,太杞人忧天了,我说的只是大部分人而已,请大家不要误会。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我就是处于这样的家庭。正好,我就以我自己来说说这个问题吧。我的父亲担心我初中跟不上,老是叫我去补习,而我认为我们这些学生如果放假不好好玩地话,那么就是一年到头都在学习了,难道各位学者们没有这个想法吗?为什么不让我们玩呢?难道我在放假时好好地玩一下,上学时努力读这样不可以吗?而父亲却说:我想让你多学一点,初中作业那么多,至少你现在多学一点,到初中就不会那么累了。我:请不要马上就否定一切,不要总往坏处想,干嘛不往好的地方想,为什么总是这样,为什么不看看结果,总是这样杞人忧天。父:我怕到时候就晚了。我:晚了?你总是怕这怕那还怎么向前看?父:你不要再说了,我的决定没错,我知道的,初中的老师有好几个他们都认为反正你们以后肯定又要出国了,就草草地教一下就过去了,我那一届也是这样……大人们都是这样,草草地说一下就过去了。总爱把他们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比。但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地否认没有这种老师,是吧?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太过与担心。在此,他们错了。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即使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他们都不了解呢?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和第三个问题是基本一至的,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他们的思想过于“死板”。
再次声明:以上内容纯熟个人观点,其中有一些可能不符合您的想法,但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说出来而已,并无实际依据,请各位不要误会。
请各位支持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死与生的区别
死与生的区别
死,有三种,一种是正常死亡,一种是意外死亡,还有一种是自杀死亡。
生,就一种,活在这世界上。但是活法有所不同,有许多种。有光荣的活着,有悲伤的活着,也有的懦弱的活着。
懦弱的活着,往往大多数都会自杀。因为他们认为事情已经不可挽救,自己已经不能面对现实。
但是,对于还有一天生命的人来说,活着是多么的好。能够享受生活,享受着美好。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但是对于懦弱的人来说,生命已经无意义,这是错误的。我们也可以从美好的观点去看这个生命。其实,生命有好有坏,只是你对于它的看法。
生命,我们有的很浪费,觉得过得太慢了。但是有些人,十分利用时间,往往生命走到尽头时,会觉得,生命怎么过的这么快?
不珍惜生命的人,十分可耻,珍惜生命的人,是光荣的!只有善待生命,才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谛。
死与生的区别,就是看你怎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