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整理10篇)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1
说来也巧,读这本书的时机很巧合,当读完上一本书,在找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群里有人在聊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对于聊到的话题很感兴趣,因此,直接读起了这本在书架躺了好久的书。
对于书中的故事,简单总结就是:一个善于计算的九品芝麻官李善徳,在上司等一群人的算计之下,莫名其妙成为了一名“荔枝史”,前一秒刚刚积福袋购买了自己的长安大宅子,憧憬自己的光明未来,后一秒,就被荔枝转运的工作搞得朝不保夕,人头不保,最终,经过三次试验,最终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转运到了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背后,是多少李善徳般的小人物,转运荔枝途中的所有开销均由赋税承担,路途中被迫逃驿的人们,不也是苛捐杂税下小人物的悲剧吗?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徳经历的一切,字字句句都是底层小人物,全文不提你我,但字字不离你我。在转运荔枝的`过程中,网格中代表荔枝坏掉的墨点一滴滴被点上去,李善徳的内心中也出现了一滴滴墨点,并且不断地晕染开来,越来越大,当荔枝被转运到长安,他也因此见识到了人性复杂、冷暖,所谓的“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但此时的他还是当初那个正直的李善徳吗?还是阿僮的那个城人吗?看到最后李善徳选择为民说话,回到岭南,一个采菊东篱的陶渊明式的人物结果让人热泪盈眶。
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在被哄骗的签下敕令的时候,如果李善徳可以仔细对比公文,或许,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得到敕令之后杜甫劝告李善徳“首先,你得见到荔枝,其次,才能考虑是否能转运到长安的问题”,这不也是“事必躬亲,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的另一种说法吗?在岭南试验荔枝的过程中,他灵活多变,在权利和利益中心以自己微弱的能力周旋、变通,虽然变通的方式未必全是好的,但,遇事灵活变通也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等等。
本书从文学作品、故事逻辑等角度分析,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对于马伯庸,我并没有什么滤镜,读过他的书也不是很多,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好。以后,或许会以本书为基础,阅读更多马伯庸的作品,我不确定下一部他的作品我会不会喜欢,但,他的这个本书,我很喜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2
在朋友圈刷到分享的这本小说,薄薄一本,作者马伯庸老借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借用大量其他时代史实,半虚半实地写出了这本小说。体量不大,慢条斯理可三四个小时读完,蛮有意思的。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香变。一颗荔枝鲜如何能历经五千里的路程从岭南运往长安而不变质?很显然,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上头发话了,下面人就要想办法办好。这就意味着背后有太多的艰辛和血泪。历时四个多月的谋划,反复试验,劳民伤财,却只为博妃子一笑,可悲可叹!李善德正如其名为善为德,却也在毫无退路的压力下失去朋友、违背诺言……最难的就是上面人一句话,底层人民跑断腿。真可谓: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同时看到了官场的复杂,书言:“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虽未做官,但初入职场发现好多为人之道需要学习。有时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免为自己的情商堪忧,我大概就是那种放电视剧里都活不过一集的人吧。慢慢成长,时刻谨记一些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余的,没有野心,安稳度日便好。毕竟就像李善德最终被流放岭南却逃过一劫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的,福祸相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周末闲来无事的话,不妨一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3
因杨贵妃的一两句话,无数人为其跑断腿,朝廷官员李善德自接了岭南荔枝使这一职务后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得终日,生怕自己既因这职务还不了刚刚购买房屋贷的功德与福报,更害怕就此拖累一家老小,丧命于此,最终在好友杜子美的一个老兵故事鼓舞下,破釜沉舟,前往岭南,面对各种困难险苦,最终把荔枝于六月一日送回长安城,可其中也损失巨大,是友谊与信任的'危机,更是身处其位不能谋其事的悲哀,转头来李善德竟是陷入宫中争宠的圈圈绕绕里头去了,可悲,李善德最终遵从心中信念义愤填膺抒发心中所想,惹怒右相,流放岭南,虽是被流放,却也是落回心宁之地。
这本书令我感慨最深的是李善德在明知此事不可为后经过自己多方努力寻找到一点机缘,他大胆尝试,令我心生向往,他说“哪怕失败,也要知道距离终点有多远”,在努力到一定程度后,这就是一种境界,忘我,无畏,事在人为。于我来说,只有努力过后才能知道自己能走到多远,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过一日算一日,少了少年人的意气风发;于国于家而言,只有这样,国才能进步富强,家才为家,平安幸福,团结友爱,永远充满青春活力。
其次,这本书以一个小吏的角度向我真实的呈现了唐天宝年间荒淫无度,区区一个荔枝就要设置荔枝使,区区一个右相便身兼四十多个转运使职务,更甚是在右相知道运送荔枝耗资巨大、损失巨多后,仍想要年年运送,不顾民生疾苦,只是想为了与贵妃有更好的亲缘关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的命运不会改变了。孟子曾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上者应在其位谋其事,忧国忧民,如此,国之大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4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我曾以为这是属于一代君主的浪漫,然而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短短两句诗的背后,是不惜砍伐大量果林、累死数十马匹、无数人奔波劳累甚至献出生命、压在贫农身上一层层徭役得来的,真正诠释了“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这句话。
书一开篇,主人公李善德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长安城边上用巨额贷款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谁知被同事算计,接到了一个“催命符”的`任务——在贵妃诞辰之前将岭南“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运至五千余里的长安城,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德善想过逃避,想过与妻子和离来避免家人受到牵连,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拼死一搏,“既是深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渺茫希望”。他绞尽脑汁,调动所有资源,不计成本尝试各种办法,一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就此展开。
起初,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他的实验进程:结交了胡商苏谅,并获得他的帮助;熬夜翻阅古代典籍和亲身游历,寻求岭南到长安的快捷之道;孜孜不倦向荔枝园的侗人求教保存荔枝之法;借助杨国忠的银牌调动各方力量......最后,花了十一天成功转运了鲜荔枝。
无数次面临绝境的时候,李德善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强迫你自己,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是怎么样,全力以赴,方能无愧于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5
昨天看完了一本很短的小说《长安的荔枝》。个人认为,三星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一个叫李善德的小吏被迫在不可能的时间内完成把新鲜荔枝在杨贵妃生辰前,从岭南送到宫里的事情,通过该过程,折射大唐官场的藏污纳垢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与友善,特别是杨国忠通过其翻云覆雨手,巧妙地让该耗资巨大的差事,变为国家分文不出,倒有巨额进账。但是,能量守恒啊,总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而这代价就是百姓。
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赵贞吉的那句,“再苦一苦百姓吧”。
于是发生了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逃驿事件。
其实立意很简单,无非就是两个,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楚王好细腰等等,不过放在此刻,到是有几分值得玩味地方。那么多人的疲于奔命,最后只得到上峰一句,轻飘飘的,味道嘛“就那么回事”。其次,就是记录历史时普通人的`视角,短短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原来背后是李善德的破釜沉舟,是百姓的血泪,是路上的累累白骨,也是高力士与杨国忠官场势力的互相倾轧,也是借着圣上所好,由此中饱私囊的官场现形记。
不过,问题一如既往,故事性弱了点,作者几乎每本小说都很喜欢炫技,历史,地理知识大量罗列。但也好,能学到蛮多东西的。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每一个打工人的悲歌,甚至看到他做梦都被工作所折磨。还能看到一个职场现状,比如因为老实沉默,于是大家在你不在时,集体让你背锅。比如,你如得了优势,一定要注意团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否则你会被集体抛弃,注意职场注重团队,而非个人秀场;比如,如何卖领导面子,以退为进等等。
最后结尾,我很喜欢,李善德一家因为得罪杨国忠被流放至岭南,他就此过上田园牧歌生活。但是,把眼光放到历史长河,十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所以,眼光要长远,做好眼前事,无问西东。
同样有此历史色彩的就是水浒传,他们那样悲剧性的结局,高俅如何长袖善舞,也无法阻挡几个月后的,靖康之变。
摘抄一段我喜欢的话,就是李善德怒而开怼杨国忠:“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而同样的表达,我看到刘瑜在写民主的意识与文化时,也写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6
这个故事与岭南有关,与荔枝有关,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
作者马伯庸把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周德文式的视角演绎和阐述出来。这种方法很亲切,让我更快地融入到故事里,获得了酣畅的阅读体验。
周德文,是作者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阅徽州文书时关注到的一个明朝基层小吏,与本书中的主人公李善德担任的荔枝史差不多。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强迁一批富户负责催办钱粮、采购建材,支持建设。周德文便是其中之一,最后由于东奔西走太过辛劳而病死。之前追了张若昀主演的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主要是讲一桩源于一府一县甚至一村的人丁丝绢案,逐渐牵扯出各方利益相关者,百姓利益、商业利益以及政治利益之间的周旋博弈,而其中涌现出的小人物置身其中又是如何维护自己所关心的。所以“周德文式”应该是以一个小人物的双眼审视历史中的大事件,作者想刻画史书中不太关注的普通人,想结合底层的呐喊完整地呈现中国古代政治,传达更真实的规律,也启示着伟大的背后离不开劳动者的苦难艰辛。
再说回《长安的荔枝》,在唐朝想要从广州运送一批新鲜荔枝到西安,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官员们踢皮球,无人敢接。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汲汲营营半生,本为妻儿在长安新置了房产想过安稳的日子,却被人设计担任了荔枝史。在好友杜甫和韩洄的安慰和鼓励下前往岭南拼死一试,在面对岭南以及长安和沿路各级官府的责难与荔枝物性与运送路线、人力、物资等难题中,李善德一次次陷入绝望,又一次次打破死局,寻得生机,最终仅剩一骑两瓮,荔枝成功在贵妃诞辰送入长安。而他为提前排查沿路隐患,早六日便等待在城外石碑中,眼见成功在即,他并没有心生喜悦,而是因为这一路失去的好友,看过的疾苦,耗费的人马而感到疲惫、厌恶。之后他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继续担任每年的荔枝史继续克扣百姓、劳民伤财,从而仕途无量。而是公然与右相杨国忠对立,直抒胸臆。最后在高力士“巧计”下才免受斧钺之诛,流放岭南。
虽然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者给了李善德一个好的结局。他终于可以守诺为侗人阿僮姑娘带去长安的酒,偿还经略府多砍她的荔枝树以求得原谅,给一直资助他却无奈失信而滋生误会的胡商苏谅道歉,为守护他的林邑奴仆刻碑,最主要的是避过了安史之乱,得以居家平安度日,可谓守住了本心,无愧于“善德”。
作者在历史事件和人物框架下构造了一个荒谬而精彩的故事。书中有趣的地方不止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奇思妙想和曲折经历,由荔枝引发的官场现形记和社畜打工记同样令人拍手叫绝。文中的暗讽的语言、诗词“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长安到岭南沿途的山川风物等细节考究、贴切,增加了真实感。我想,以后五六月吃荔枝的时候,不只是想起那句诗,更想起了这个具象的故事,想起了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7
“不寄梅花,千里寄红雪。”
——韩元吉《醉落魄·荔枝》
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无课,微风,多云转晴,我坐在樱花树下,南湖面前,捧读这本《长安的荔枝》。
书籍的封面绘图十分清新:底色纯白,一串荔枝垂下,果实饱满,最下方的那颗荔枝果皮脱落一半,露出晶莹剔透如软玉一般的果肉。而那红磷状的片片薄果皮,落至书页底侧,铺成了从岭南到长安的五千里路。
故事的开端引人发笑:李善德——长安城的一个小吏,正在买房。刚狠心贷款买下房,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就被糊弄着接下了皇帝的旨意:跨越五千余里,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作为贵妃诞辰之礼,博美人一笑。可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怕是只有孙悟空来翻一个筋斗才能如期完成ddl,所以这并不是一份肥差,而是一趟“死缓”。蒙在鼓里的李善德偶然得知真相,悲痛欲绝,但在友人的劝诫下决定拼死一搏,故事就此展开。
随着马蹄掀起的一骑烟尘扎进长安城,我也将书一口气读完,抬头,夕阳斜至。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虽跌宕起伏,但并不诡谲费脑,语言诙谐幽默,虽稍显幼稚、人物刻画单薄,但也引人会心一笑,背后的道理虽不致振聋发聩,但在这样一个轻松的下午,读这样一本轻松的书,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放松之余,故事情节也引人深思。该书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探究乱世生存之道。人们往往只记得“万人之上”的皇帝和雍容华贵的贵妃,谈论“千里送荔枝”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趣事,却无人知晓皇城之下小官小吏、一兵一卒,或是黎民百姓的平凡人生。“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为将两坛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城,多少果树受斧斤之斫,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橹折断……举全国之力,终于换来城楼之上美人的一声轻笑。我们终将成为历史浩渺烟尘中的轻轻一缕,因此能与主人公李善德共情。倘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又动荡的时代,我们或许是石门山下种荔枝的峒人,或许是驿站附近负担徭役的农户,或许是花萼相辉楼下跪伏行礼的普通良民。我们不知五千里路究竟有多远,只知道荔枝树被尽数斩断,只知道朝廷下旨加重徭役,只知道圣人和贵妃伉俪情深……但至少,现在有人阅读了李善德的故事,有人开始深思朝代兴衰之下的历史规律,有人会记得迢迢千里路背后的苦楚艰辛。“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本书还把人性刻画得十分现实:从贷款买房时的欺诈到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再到位高权重者的视人命如草芥……种种现象背后映射的人性墨点,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谙官场之道的李善德在数月的摸爬滚打后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就像阳光总能照进每一处裂隙,阴暗之外,故事也不乏热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主人公这份向死而生的勇气令人动容,即使接下了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必死”任务,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他一磕到底,挣得头破血流,终于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倘若李善德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务,没有剪下岭南的第一束荔枝,或是在任何一个紧锣密鼓的环节松懈乃至放弃,又会如何?房产变卖,妻离子散,身首分离……结局之凄凉可想而知。面对人生最好的态度,就如三毛所言:“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抓住从时间缝隙里逃逸的每一寸光阴。
故事的结尾归于李善德的“退隐归园田”,在用尽毕生所学终于把一筐荔枝送进宫城后,他看淡了长安城的似锦繁华,带着家人平静地来到广州城的果园里叩石垦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成想,祸兮福兮,李善德的这一“卸甲归田”刚好让他躲开了安禄山叛变,躲开了沦陷的长安城,百感交错之余,他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原作为贡品的上好荔枝,直吃到病倒在床。家人请来医生为他诊断,他只是侧头看向北方,摆摆手:“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我想,他应该是笑着说的。
合上书,我伸伸懒腰,扭着头四处看看:湖心亭人影绰绰,桥上有小狗跑过,柳树垂下的丝绦像给湖对岸打上了绿色的马赛克。芸芸众生,离苦得乐。
李善德,我也想吃荔枝了。
但我会自己去买。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8
要问当今网络上最火的一本书是什么?马伯庸先生写的《长安的荔枝》肯定排在前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每当我们品尝到荔枝鲜嫩多汁的时候,都能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诗,而藏在诗句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接下来我们跟随着马伯庸先生的文笔,从九品小吏李善德的视角出发,来一探究竟。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辰之前,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荔枝这种水果,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鲜的荔枝跨越五千多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好友韩洄和杜甫的启发与鼓励下,他最终决定亲自去岭南试一试。就算失败,他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到了岭南之后,他先去见了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履光,但人家直接表明不会花一分钱去帮助他,只是给了他一张符牒予以方便。就在他在驿站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胡商看出了他的心思,两个一番沟通之后,他表示愿意花钱帮助他进行荔枝的运送实验,作为交换只需要借用李善德的通行符牒。想到横竖都是死,最终李善德与他达成了交易。
第一次进行实验,兵分四路,荔枝在四天左右发生味变,最出色的'队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第二次进行实验,为了节省开支,兵分两路,荔枝进入味变期的时间延长了半日,马队只比上次多走了两百里。第三次进行实验,为了让荔枝放得更久一点,在峒女阿僮的启发下,运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荔枝坚持到第十一天才味变,而最快的转运队冲到了离长安不远的丹江口。
当天晚上,李善德埋头又做了一次详细计算,想到如果朝廷可以出面,将沿途驿站所有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加快更换频率,再加上他设计的保险措施和路线,十一天荔枝在保证不变味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抵达长安。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宦官鱼朝恩将他引荐给了右相杨国忠,在杨国忠银牌的加持下,他自由调度人马,速度果然提了上来,最后也有惊无险地将荔枝运送回了长安。
故事讲到这,你认为李善德是一位幸运儿,一路上化险为夷,认识了不少朋友,也获得了不少帮助,对吧?但当他成功地将荔枝平安送到京城的时候,他其实一点都不开心。为什么?因为这一路跑下来,他发现越接近成功,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为了获得结果上的成功而不计过程中的手段,即使最终获得了世俗眼里的成功,于他而言也毫无意义,因为他讨厌没有原则、毫无底线和人性的自己。
原本与苏谅之间有过承诺和交易,但经由杨国忠插手之后,两人之间的情谊荡然无存;原本把阿僮当作女儿一样疼爱的他,在面临上头交代的增加砍伐荔枝树的任务时,也顾不得她的嘶吼和哀号了。
其次,这项运送荔枝的任务也折射出唐朝到中后期的奢靡和腐败。为了完成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回长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花费了三万一千零二十贯,最开始派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后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荔枝。而花费的这笔钱,并不是由国库支出的,而是压榨本就被赋税折磨得体无完肤的贫户,这也是导致李善德到达黄草驿的时候,方圆十里荒无人烟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李善德这个人物。从小说一开始描绘主人公买房贷款的情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李善德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很残酷也很真实。而在小说的最后,通过李夫人与阿僮的对话中,我们能发现李善德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面对华山之险峻,女子的诸多追求者们望而却步,只有他宁可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言不发地闷着头把女子背下了山,后来这女子成了李善德的妻子。他这个人,笨拙、胆小、窝囊,但是对于他珍视的东西,就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这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本该升官加爵、享受荣华富贵的他,却冒着送死的风险与杨国忠对抗的原因。因为他很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而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也是为生长了二十年、只为京城贵人一口鲜就惨遭砍伐的荔枝树请命;为沿途丧命的骑手和横死的马匹请命;为横征暴敛、搜刮的民脂民膏而悲愤;为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而发出质疑的呼声。
最后公布一个内幕消息:听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已纳入了影视制作的筹备当中,李善德这个人物,当时候会让极具亲和力和人气的雷佳音来饰演,到时候我们拭目以待呀!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9
近日读了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书中讲的是皇帝为讨贵妃欢心,想在贵妃生日那天献上新鲜的荔枝。为此,朝廷任命“荔枝使”,事成则加官进爵,事败则掉脑袋。荔枝生自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快马加鞭需十一日,有着“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难题。倒霉的李善德误接了“荔枝使”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别无选择的境地下,他向死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善德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穷尽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盯紧目标,决不轻言放弃。故事中的李善德开始也认为自己面临死路一条,没有丝毫斗志,但朋友劝他“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于是他听从朋友的劝解,决定努力一试,接受这巨大的挑战,也就是立下了将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的目标。我们在面对完成难度大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树立强大的信念,坚信目标是能实现的、是必须实现的;其次,目标不能动摇,不能先找退路,要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最后,要牢记目标,所有的行动都围绕实现目标展开。
穷尽办法,努力到极致。单就试验原理来说,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努力方向——“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于是,他制定了第一次行动方案,但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随后,他不断总结经验,又接连制定出第二次、第三次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实现目标。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是先想怎么做,而是找不受控因素,强调完不成不是我的`责任。这是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为失败埋下伏笔。首先要行动起来,开始行动就成功了一半。
再完美的计划方案,没有执行也是一纸空文。李善德制定的方案技术上已无障碍,但是他深知如果执行不到位,必将功亏一篑,因此,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差池。李善德遭遇运送失败、友情破裂、恩人情断、遭人暗算等各种挫折,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做好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坚定地按照方案执行。
反复复盘,改进改善逼近目标。李善德为了将荔枝在6月1日送抵长安,从3月份开始试验,反复尝试,总结利弊,不断改进,每次都更接近目标。复盘是还原事件经过,定义关键环节,提炼事物规律,进行优化改良的过程。通过复盘,可以认识事物本质,发现风险,检视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用问题牵引,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减少重复犯错,提升成功概率。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只要全情投入、勇往直前,就能不留遗憾,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成长。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篇10
开始的开始是李善德想努力留在长安,最后的最后是李善德和妻子朋友归隐岭南。这中间的太多事情、太多心态、太多无奈、最终都化为往事,可是当年的无奈惶恐,心惊胆战都历历在目,仿佛都是昨日亲临。
勤勤恳恳李善德本想在长安买一个自己的家,谁知道上司突然找他,在酒桌上糊里糊涂掉进这个专门为他准备的陷阱。清醒以后,李善德才发现这件事的猫腻,可是已经为时已晚。
本来已经认命的李善德,因为杜甫一句:“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鼓起勇气准备去搏一搏。一人一马在二月出发,前往岭南。去到岭南,李善德才发现,比圣旨更可怕的`是人心,比运送荔枝更困难的是官场。有人为难,自然有人帮忙。商人苏谅和峒女阿僮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的不只是金钱上的帮忙,还有精神上的安慰。排除万难,终于让李善德找到运送荔枝之法。
可是,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官场要比鬼神更加可怕。在各方面的为难之下,李善德失去朋友,失去运送荔枝之法,差点要一命呜呼。可是,好人终究不该命短,李善德的善终究救了自己,也成功让自己摆脱险境,现象环生。
最后的结局还不算坏,虽然李善德最后被贬岭南,但是却在这乱世之下幸存下来,能和妻儿朋友快活饮酒,也算是独一份的幸运。
这本书给了我三个启示:
1、遇到困难,不要先认命,而是努力挣扎向前,就算失败了,也能知道自己倒在离终点多远的距离。
2、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3、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是:家庭幸福,朋友具在,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