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设计(整理10篇)

daniel 0 2024-12-29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1

学情分析

我校这届九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入学时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男生尤为突出。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基础逐步得以夯实,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但阅读题仍是难点。学生解决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较差,尤其是比较简单的说明文阅读,丢分很多。学生不明确该怎样来答题,该怎样答题获得高分。

教学目标

1、回顾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点内容。

2、感知中考关于说明文的考试题型。

3、探究说明文的中考考点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点内容。

2、感知中考关于说明文的考试题型。

教学难点

探究说明文的中考考点及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纵观青海省2011至2023年十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会发现在2011、2012、2014、2016、2017、2019、和2023这七年当中每年都有说明文的考题,其分值在10到12之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今年对说明文的考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与归纳。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

(一)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为:

1、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

2、事理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真实。

2、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的特征更突出鲜明。

3、列数字:用数字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直观。

4、打比方:把……比喻成……,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生动形象。

5、引资料

①引用故事:用……故事来说明事物……特征,激发读者的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的名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用……诗句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7、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科学性。

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描写,使说明更具体生动。

10、画图表:用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直观。

(三)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标志性语言:首先……其次……再次……、原因是……是……)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展开内容)

3、时间顺序(有具体的表示时间的词,按年代、按季节、按一天)

注意: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也会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优点,然后再说到中国式拱桥的特点,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

主要是总分式和总分总式,另外还有并列式和递进式。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准确性科学性

三、说明文基础考点归纳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常见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青海2019)

2、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2023西宁)

方法指导

1、看题目。有的文章题目会直接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中对说明对象的限制词,常常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

2、抓首段。一般情况下,如果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时,要看文章的首段,在首段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3、抓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每段的开头第一句就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是整体特征或是局部特征)

考点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主要用了、等说明方法.试选择其中一种,并在文中找出一例,说说有什么作用?(2016青海)

2、文章第四段画波线句子用了、等明方法。(2014青海)

3、选文第三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012青海)

方法指导

1、明确题目范围。看清题目要求是一段还是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还是全文。

2、抓住具体的句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准确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牢记说明方法。熟练十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点三: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017青海中考)

2、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2016青海中考)

方法指导

1、明确题目范围。看清考题范围,是全文还是一段。

2、从说明文的类型入手。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1、抓住语言标志。熟悉三种常见说明顺序的语言标志。

考点四:说明文语言

常见题型

1、第五段划波线的句子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青海中考)

2、文章第二段画横线句子中的“主要”一词,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2014)

方法指导

1、表态。不能删去。

2、解词。从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分析该词。

3、总结。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考点五: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题型

1、请用“//”划分选文第5、6、7、8段的层次,并说明其结构关系。(2014)

2、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2019青海中考)

方法指导

1、注意首段和结尾段。如果第一段和结尾段是概括性的句子的话,那么文章结构是总分总试。

2、概括各段段意。

3、分析出各段之间的关系。

四、实战演练朗读《穿越时空的古代乐器》并回答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代乐器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2、商代乐器较为多样,文中将商代乐器划分为几种?

3、文章第五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二段说“它们和陶勋、石青磬一起,应该是相对固定的组合。”一句中的“应该”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阅读全文说说被发掘的古代乐器有什么意义?

五、课后练习

阅读《万唯中考》第97页《追风,追来自太阳的风》完成1-5题。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竺可桢

2.初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P93《大林寺桃花》P100《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3.复习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4.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

课内探究

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你是怎样感受到秋季来临的?你们的这些观察后的发现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提醒,有一位科学家也很注意观察,并把他的观察所得写成了一篇文章,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

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活动二:观察分析,感悟严谨。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细嚼慢咽,品味生动。

1.生动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分析语言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等。

2.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背诵你找到的优美语句。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的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大林寺桃花》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2.竺可桢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也有好多关于物候知识的介绍,请仔细阅读并圈点。

3.很多时候,说明文的语言在一篇文章中既有生动的部分,又有平实的`介绍,请从《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文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平实的语言,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并做以积累。

教学反思

本课是“1+x”课型的典型例子,以《大自然的语言》为范文,通过设计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句,把握说明文语言生动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对课文知识的整体感知。最后通过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大林寺桃花》《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两文,加深对物候知识的了解和把握。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和材料的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2、理解文本和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答相关习题。

教学重点:

提取主要信息,理解文本和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提取主要信息,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灵活运用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建议:

材料链接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原文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例文一中用原文来解释材料,例文二要求学生在原文和材料之间选择对应点,做出对应关系的判断。关于例文三“鬼火”的`文章,题目有很大的变化。第1题要找到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第2题需要先对原文每部分进行概括。题目可以有各种变化,关键还是要读懂文章,培养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提取全面,语言精练。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4

一、复习目标

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关于说明文

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中考主要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和分析。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

三、说明文的分类

依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和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依说明的语言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技小品,最大特点是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四、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说明性(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也可用描写、议论、抒情使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知识性(要给人以知识,是集中、直接的),科学性(必如实客观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通俗性(向广大群众传授知识为目的,要使大家易于接受)。

五、说明的对象

是说明的什么事物或什么道理。弄清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很多题目表明说明对象)再抓住首括句或中心句(说明文用这些句子突出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六、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硬、软、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说明文的'要点往往是事物的特征)。

七、说明的方法

分类别(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按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标准分类,然后依类逐一说明);举例子(从道理上说不太理解,举通俗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与对象是包含关系);打比方(把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列数据(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作比较(与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与对象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外延相等且完整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且解释对象与解释的外延也可以不相等);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画图表(事物关系复杂而抽象仅用文字不能明白,有时项目过多,一目了然)。

八、说明顺序

使说明内容条理化。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一般用于人物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程序也是时间顺序。要抓住表明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多用于建筑物的说明。要抓住方位词语)。逻辑顺序(按事物或事理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内部联系有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等。认识事物的过程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抓住表明关系的词语)。

九、说明的语言

准确性是先决条件,和多样性、灵活性并存。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或具体,或概括;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说明书文中使用术语和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准确无误。

十、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事物说明文常用。分部分又按并列方式安排),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说明书文多用)。

十一、要有广泛、丰厚的知识储备,要对科技的最新发展感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体会作者在介绍说明对象时材料的详略安排。

3、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体会材料安排的详略得当和说明的条理性。

三、课时安排及教师准备

1、时间:一课时

2、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学生浏览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同学合上书,一起欣赏《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影片。看完之后,请说说你知道了故宫里的哪些建筑物?

(学生凌乱地说出一些建筑物的名称,“如果不按一定顺序来介绍事物,就没办法向别人说清你所要介绍的对象”。)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建筑物的名称,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好。

(三)看故宫平面示意图,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详略安排。

1、教师演示故宫的平面图,各种建筑物由南到北依次出现。

2、教师提问:作者在介绍故宫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回答:按照由南到北的游览顺序行文的。)

3、教师提问:文中出现的宫殿名称不下十个,不可能面面俱到,请问作者详写了哪些宫殿?

(学生讨论:它是故宫最大的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它是皇权最集中、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四)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

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看它们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开头是引出说明对象,结尾是总结全文,在文章结构是是“总—分—总”结构。

(五)总结本课的学习心得

在介绍规模宏大的建筑物时,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浏览顺序来介绍;在介绍内部陈设时,一定要选好立足点,用准确的方位词来介绍;在材料的安排上一定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六)课堂实践

(学生欣赏一幅卧室图片)

教师提问:

1、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这个房间的总体印像。

2、你将以哪一块作为立足点,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个房间?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介绍重点介绍对象,会分别从它的哪些方面来介绍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把学生们说的内容攒在一起形成口头作文。出示范文《我的卧室》,加深体会)

(七)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以《我们的校园》为题,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14、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整体:游览顺序

局部:立足点

详略安排:详写太和殿(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

(外观、内饰、位置、功用)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一、导入新课

金秋十月,盛世华诞。天安门前,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场面,仍在我们的脑际反复展现。而在天安门的后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黄传惕的文章一起去游览那宏伟壮丽的宫殿。

二、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首先巩固一下生字词

生读一遍,生领读,其它跟读两遍

额枋fāng藻井(zǎo)击磬(qìng)鎏liu金鳌头áo迥然不同jiǒng蟠龙(pán)琉liu璃li

2、其次检查一下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现在你对故宫知道多少呢?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三、预习的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吧。

1、我们先选出7位声音响亮动听的解说员。

2、同时在听时。请六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游览的平面图。每三人一组共同完成。

3、其他同学在下面边听边完成两个问题:

1、按文章的说明顺序用铅笔填写115页的图。

2、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并找出介绍最详细的地方?

师生评价黑板上的图

生生组内交换课本,相互补充完善。每组推荐一名画的最好的,站起来表扬。

思考:依据我们刚才画的图,看一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4、并请一同学到讲台上由南向北的顺序简单介绍故宫。

5、在游览过程中,那个地方介绍的最详细?包括那几个段?

太和殿5---8段,作者在其他地方只是简单介绍,甚至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写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到太和殿细致的看看。

四、精读课文5---8段。请3生读567段齐声读第8段

探究讨论:师小黑板出示问题:每排一段

分排探究

1、5—8段分别从那一方面介绍太和殿?

2、从5—8段画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太和殿的什么特征?

整体探究

3、所有这些特征说明太和殿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4、5—8段是用什么顺序介绍太和殿?

分析:

4、5段写外观,突出了太和殿的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特征

如:“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同台基相互映衬”、“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等。6段写内部装饰,突出了内饰精美、庄严富丽特征。

如:主要写龙的姿态: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7段写位置,突出布局统一的特征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在文中还有那句话也说了太和殿位置?

8段写殿的功能,突出了威严和神秘特征。

写了大典时的情景。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讨论交流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重点且详细描写呢?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也是最大最宏伟壮丽的殿堂;最精美的殿堂,因此最具有代表性,突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体现了故宫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目的。

师总结:因此我们在写说明文参观建筑物时就要抓住重点进行详写,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

五、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

1、说明顺序

2、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向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你们的教室,就如本文重点介绍太和殿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详写做到重点突出。

一、备课细心,空间顺序细化,课件做的非常好,新颖有趣,震撼人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尤其是从太空中向地球靠近到26中的操场的画面,使同学们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大家心潮澎湃,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激动不已,大家都为自己在26中工作学习而感到自豪,学生也会为自己的母校感到骄傲,这也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亮点之一。

二、语言富于亲和力。

课堂中教师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比如说及时肯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能够联系旧知的方法等等。教师语言感染力强,使学生倍受鼓舞,发言的积极性被逐渐调动起来。三、课堂结构流畅。

从字词的预习检查入手,逐渐向品读原文过渡,再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介绍26中布局或介绍自己小房间,使学生能够学会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就更深刻,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强化五、在课堂里教师做到了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情绪高涨,而且注重关注全体学生,就连后进生也能够积极发言,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几点建议:

1、时间安排太紧张,使教学过程有点“赶”,分析课文结构用的时间似乎多了一点,造成了做课堂片段练习的时间不够,以便使的重点不够突出

2、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教师引导显得过多。

3、背景音乐在课件中的作用没有适当的发挥。

4、课堂中关于说明方法的分析“摹状貌”有点草率,学生似乎没有得到非常明确的印象虽然每次课堂都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每次课堂又都是锻炼和提升自己、及时自我反思的好时机。我感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习惯不足之处,比如容易出现时间分配问题,也是今后自己应该努力突破的地方。可喜的是我在与学生交流的亲和力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学生的思想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使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我会更加努力。今后应该发扬的是:课件的精美的、环节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师生沟通和谐自然,注意改进的是:教学环节的宁缺勿滥,学生活动的充分自然,课堂反馈的简洁得体。

金銮殿蟠龙琉璃,玉玺妃嫔湛蓝,鳌头傀儡鎏金迥然不同击罄,诏书角楼,垂脊粱枋藻井,额枋斗拱望柱流云火焰

(有些与建筑物有关的词如“粱枋”“垂脊”“藻井”等,农村孩子确实没见过,要配以图片,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投影)

今天,我们的学习创意是:

浏览一篇,概说行踪;

巧移一段,理解结构;

简说一物,提炼写法;

赏析一段,揣摩美点。

四、课堂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之一:浏览全文,概说行踪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进而理解“空间顺序”。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先看一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故宫平面图,老师想听一听大家预习的情况。

要求:找出有关表明作者参观故宫路线的句子,然后在平面图上标注出主要建筑来。

1.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建筑名称。

提醒关注以下建筑物:

1.午门2.神武门3.西华门4.东华门5.角楼6.汉白玉石桥7.太和门8.太和殿9.中和殿10.保和殿11.乾清宫12.交泰宫13.坤宁宫14.御花园15.景山

2.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

教师建议积累下面几句话,往往在写游记交待行踪变化的时候用的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先画下来:

“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

3.质疑:课文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介绍,不行吗?作者选择这条路线来介绍故宫博物院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其好处在哪儿?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悟得: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大众的传统习惯,我们拜访一个人要走大门,参观一个地方要走正门;

这样的说明顺序,让我们的观察很全面,因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或两旁,沿着这条线走,其他主要建筑物就容易观察到;

这样的说明顺序,强有力地突出了说明的重点(同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规划一样,把重点建筑物放在了前面);

这样的说明顺序,有利于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由北向南的顺序写,就不能足够地表现其威严的气势)

请同学们记下一句话:介绍一个建筑群,首先要选择一条有利的路线;观察路线设计得好,说明的顺序就会很清晰。

学习活动之二:巧移一段,理解结构

教师提出主问题:

这篇课文中的第7段是一个长句,多年以来不断有人指出它出现的位置不对。根据全文说明顺序的安排,你看第7段最好放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反复的研读,弄清楚全文的说明顺序,划分说明内容的层次。

学生交流看法。

师生评议,梳理思路:第5段介绍太和殿的外景,第6段介绍太和殿的大殿,而第7段是总写三大殿在紫禁城的重要地理位置,这一段可以看做是对三大殿介绍的总结。但接下来的第8段仍在继续介绍太和殿的用途。这样,第7段切断了课文对太和殿的介绍。整体考虑,把它放在第10段后更符合文章的整体结构。

请同学们记下一句话:介绍一个建筑群,要对各建筑物进行恰当的归类;总写一下布局和位置;用好总说句、总结句、过渡句。

学习活动之三:简说一物,提炼写法

“简说一物”就是简单评说一个建筑物——太和殿。本文重点介绍太和殿,因为它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它又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

要求:请仔细阅读写太和殿的5、6、8段,提炼写一个建筑物的方法。

简说的角度:写什么;怎么写。

学生研读,批注,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发言。

师生共同研究:

介绍一个建筑物,可以写它的位置、外观、内部布局、用途等;

这几段话写得主次分明,既有关键设施,又有陪衬构件,二者相得益彰;

这几段话选取重点建筑详细介绍,有利于突出建筑群的个性特征;

第5段话多次写到“龙”,突出了金銮殿的皇权地位;

第5段选准了恰当的立足点——方台,因为太和殿内部布局都是以方台为中心,有了观察的立足点,就使得介绍更有条理性;

第5段写大殿内部,准确地运用方位词,把殿内布局交待得多么明确具体(请学生圈画出方位词);

这几段话平实说明中不乏生动描写(如在湛蓝的天空下;大殿廊下,鸣钟击磬);

这几段话紧紧扣住了建筑的总体特征来写;

这几段话里始终有个“游览者”暗藏在里面(显得格外辉煌,仰望殿顶,乐声悠扬,烟雾缭绕);

第5、6段里,数词的使用很准确

请同学们记下一句话:介绍一个建筑物,可以写它的位置、外观、内部布局、用途等;要突出主要特征;把握空间顺序,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写构成部分要详略得当;平实说明中要有适当的描写。

学习活动之四:赏析一段,揣摩美点

课文第16段共有四句话,老师做了如下改写。请你比较,改写与原文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出示改写内容:

御花园的后面是顺贞门,到了顺贞门就到了神武门,我们就看到了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看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与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请你选择一句话做赏析,可以就它的句式用词、表达技巧、表达作用(内容上或结构上)等方面来谈。

教师示例:第一句话用词精炼,“从出就到,对面就是”,一句话写出四个建筑(地方),并且交代得很清晰(如“对面”一词,位置交代很准确),还有游人的影子,很有情趣。“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不仅仅是为了交代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还告诉我们此时游览故宫即将结束。

请大家交流下面的三句话,做点赏析。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点拨,评点:

①说明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科学,就是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②写景山公园,传达出故宫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以及伟大的创造力。

③说明文语言的精练、准确表现出作者思维的严密,正体现了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读“而”字时,在“而”后稍作停顿,有递进、强调的意味);“望”写出立足点之高,眼前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只有望得到,不能“看”得到。

④“望”是一个全景式的镜头,在局部介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全新的画面,这是因为有了一个新的立足点,写景山不仅不多余,而是智慧的一笔。

⑤原文把两个“这样”分开来说,有着重强调的意味,合起来句子的语气就较弱了。突出不出作者对中华建筑艺术由衷的赞叹之情。

⑥说明中的描写为的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事物特征,“层层”“重重”“道道”突出了紫禁城的“宏伟”(宏大壮丽),“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突出了紫禁城的“和谐统一”(布局统一)这种描写十分简洁,完全不同于散文中的描写。

“说明中的议论”则着眼于说明特征,意在深化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同样比重不大,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仅仅一两句话,流露出的感情却是浓浓的——对中华文化瑰宝的热爱和赞颂。

五、课堂小结

写一个建筑群,要选好观察路线,确定好说明的空间顺序;还要结构好段落层次;要重点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选好立足点,用好方位词,写详细一些;介绍建筑要有适当的描写语句,来突出特征,润泽文面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6

微课名称:

说明文语言类考题的答题技巧

知识点描述:

说明文语言考核是说明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教授学生掌握此类题的不同题型和答题方法,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以一篇说明文和相关题型为例,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来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0秒以内)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天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30秒以内

二、讲解(6分钟)一、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问:你知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吗?

特点:平实、严密、准确二、掌握说明文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问:根据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将以怎样的题型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做答呢?下面请同学们看示例: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抓住说明文语文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如答案:“多数”表大部分的意思,说明当时大部分人

例:“换句话说,直到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这句中的`“多数”有何表达效果?

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但还有少数部分没有,“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不能删去。

2、解释加点词意思。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xxx”,与原句不符合。(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

意思变成了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原句

(实际)不符合。“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分钟

三、课堂演练。

结合范文,课堂演练

四、结尾

总结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关于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探究说明文阅读的规律,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技巧;

2、把握说明文的句子关系,掌握析总分的图示方法;

3、能够运用析总分法解决说明文阅读的'相关问题;

4、提高说明文阅读的解题应考能力;

5、培养探究文章奥秘的欲望与能力,培养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30分钟。

课型设想:

1、复习课型,总结前一学段说明文学习成果并提高之;

2、“引—导—练”一条龙,“探究—领悟—练习”一条龙;

3、本课重点解决析总分法及其应用。

4、本课难点为图示法;

5、本课为小型课,30分钟,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结近期说明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

引出怎样分析说明文、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等一系列问题。

从句子开始——。

二、析总分。

1、探究练习一:《中国石拱桥》首段。(最简单的)。

(以教师为主,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句子关系:总分与并列;句子关系的层级性;句子关系的图示。板书)。

2、探究练习二:《大自然的语言》第8段。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注意:2、3句的关系;结合说明方法分析;板书渗透析总分运用于解阅读题。)。

3、探究练习三:《大自然的语言》第9段。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板书)。

三、总结解题规律。

1、析总分的应用:(板书)。

2)、说明要点的概括;

3)、说明角度与方面;

4)、段意与对象特征。

2、规律总结:(板书)。

总分与并列,层级要分清;总是分的总,分是总的分。析分须知总,析总须知分;中心在于总,方法在于分。

四、作业。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学习做题。

【学习、难点】:

学会运用说明文的学习做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识回顾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说明文阅读指导。首先,老师想先了解大家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根据说明对象及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说明语言的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见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见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大家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点,还要知道他们是如何体现在中考试题上的,老师通过对近年来中考试卷的分析,将说明文的角度大致上划分为六个方面:

大屏幕显示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判断说明顺序

5、理清文章结构

6、综合素质的考查。(学生读)

二、自主复习,合作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说明文,浏览,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点对课文进行梳理。

如果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向小组同学请教。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说明对象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说明顺序:由远及近、有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时空结合的从东起依次到南、到西、到北的方位顺序和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还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语言:准确而富有变化。)

《巍巍中山陵》

(说明对象的特征:巍巍。说明顺序:以空间顺序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课文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如:“显得分外雄伟高大”“长约7千米”这些限制词、修饰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凡尔赛宫》

(说明对象的特征:艺术价值高。说明方法主要运用了分类别和列数字。说明语言准确而富有文学性。)

三、学法总结、提出疑惑:

(一)学法总结: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入手:

1、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吗?

归纳补充学生答案,大屏幕显示:

(1)寻找文段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中心句

(2)抓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你能准确辨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小结归纳,大屏幕显示:

看标记:举例子——“如、例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是、成为”

作比较——“比……、和……相比”

列数字——数词

做引用——引号

3、说明方法的作用。

(1)(出示例句:“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比较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一生说其作用,其他学生按考试时的分数标准给他打分并说明打分理由。

(2)共同总结得分要点:

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语境点出各自不同的作用:

大屏幕:

举例子——具体,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列数字——科学准确;

下定义——科学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晰:

画图表——直观形象

而且语言组织一定要完善:“使用()这种说明方法()地说明()的()的特征。”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会:

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①“各”字能否去掉?

②“两肩”能否换成“两侧、两端、两边”等词?

分析思路:“各”是分别的意思(解词),说明大拱的两肩上分别有两个小拱(带词解句)。去掉后,意思就变成了大拱的两肩上共有两个小拱(去词解句),不准确,这个字体向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两肩”说明小拱在大拱之上,如换成两边“”就无法确定小拱的准确位置,“两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

得出技巧: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渡:当然,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仅是准确科学,它还表现为生动形活泼,这类题目怎么做,如“再如“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请你对这句话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同样给你技巧: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作用+语境分析+指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二)、你还有什么疑惑?

过渡:技巧握在手,做题不用愁。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下面进入演练环节。

四、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比较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做阅读题,组内交流,提出疑问,教师点拨。)

五、我的复习收获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梳理了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总结了一些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可方法不是比较关键的,认真的态度比较重要。平时我们要认真复习,将学会的方法融会贯通,那我们做起题来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

七、拓展

至少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个事物,如:笔、灯、字典……提示: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某个特征,再据此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例如:我的文具盒外形很漂亮,如同一座两层的小阁楼!(打比方)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说明文写作指导。(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

写作

教学难点:

写作

教具:

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

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明文写作指导》。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

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题目

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

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五、练习。

调整提纲,并进行写作练习。

说明文教学设计篇10

学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等一系列文章,这些课文都属于什么体裁的?(生答说明文)根据各种模拟题推测,今年说

明文阅读继续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就来做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

二、说明文的概念及类型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分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方法

3.说明文语言。

4.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知识点答题技法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如何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看标题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二抓中心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三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事物的特征

3、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配图表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配图表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再概括答题技巧

1)、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答:这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作用:使所比较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答法:通过某甲和某乙的比较,突出了某甲的某个特点。

2)、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征。

作用:翔实具体,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答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的写出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3)、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作用: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答法: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使人信服。

4)、打比方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

答: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答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物的某个特点。

5)、分类别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答: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作用: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答法:准确地揭示了某物的某个特征。

6)、下定义

屏风是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答: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从本质上说明了屏风的特征。

作用: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答法:对某物的某个特点分类说明,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总结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找规律、找方法)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打比方、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列数字、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准确化

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分类别: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实战演练:

4、

5、说明文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的特点,是说明文这种文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一特点决定的。在说明文阅读题中常以某个起限制修饰作用的字、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来引导同学们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文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 下一篇:四年级下雪作文(整理53篇)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整理7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