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整理10篇)

daniel 0 2025-09-13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

用讲故事的方式,仔细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灵成长历程,从而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揭示了深陷泥淖的普罗大众应该如何突破各种心灵枷锁,从而找到最本质的真我,也就是那个苦求不得的自己。

结构很清晰,开篇先是点题,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未知的自己,苦苦寻找爱、喜悦、和平而不能得之。从而引出全书的主旨,为了“遇见”这个未知的自己,我们需要从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四个方面依次去寻找这个心灵成长的方法论。最终的结论是,身体需要联结,情绪需要臣服,思想需要定静和观照,身份认同需要觉察。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心理学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饮食与运动对自我修炼的影响、情绪与身体能量的相互影响、投射原理等等,甚至有一小部分探索了家庭教育、生命知识、宇宙能量之类的简单讨论。

这本书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很全面细腻,而且很真实,作者毫不避讳任何人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的一些曲折性甚至是失败。而且语言风格是很有具有故事性的,有细腻的人物刻画,很好的帮助理解了本来很深刻的道理,所以读来并不会生涩,引人入胜

但是就书中的内容来说,却总有一种感觉——作者借鉴并融合了很多已有哲学思想或者著作的内容,进而进行组合,杂糅到这样一个论题下进行二次生产,包括荣格心理学、《秘密》和灵修原理等等。当然也加入了很多个人经历中的领悟,从而诞生了一条全新的思想体系。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了作者为自圆其说,而刻意为之的痕迹。尤其是到最后关于心想事成的部分时,有一点脱题超纲,对于一个很理性的经济社会人且没有接触过相关灵修成长课程的人来说,恐怕会有论据不全,说服力不足的感受。

关于本书,有几个存疑点。首先,我看的这本书是20xx年再版的,最后三章的增编部分,似乎是为了后面基本书做铺垫的,至少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脱离了此书最开始的立意,大有重新立意而不承接主旨的感觉。其次,有关于,身体能量等与常规科学不相符问题,应该如何去验证真伪,是另外一回事了,空说无凭,不能深刻感受。最后,关于个人成长的问题,很多东西恐怕还是引人而异的,所以最后身体力行去不断验证和修正。当然有的验证是不能带有存疑的去做的,甚是有趣。

即使不能全好评,我还是感觉受益匪浅,除了学到这么多自我修行的知识之外,更大的收益点在于,将曾经看到的相关书籍和理论很好的结合起来,系统整合起来。所以,这本书很好的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大可以借此延伸开来,以此为切入点去读更多相关的著作,了解更多的心理学原理。

最后,虽然不是精装版,但是这种双色插图版的书加上纸质偏厚,真的很难折叠,略偏重不说,放在桌子上和拿在手上读都不方便。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2

这本书的确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确是最近才开始阅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结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笔下的一个职场女子将整个心灵教程串联了起来。从认识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终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话,更浅显易懂,而二者确实有很多理论上的共同点,只是阐述方式不一样。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关于能量和频率的问题,解释为,我们发出的能量和频率(隐形的)决定了我们一天,一个月甚至是未来所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如果你发出的是进取的能量,那么你会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发出的是消极的能量,你只会感觉到越来越倒霉和不顺。

这个理论也能够解释【物以类聚】的概念,为何我们总是和【相似】的人一齐玩耍,大概就是我们发出的频率类似吧。而为何你总是看某些人不顺眼,大概就是你们的频率有些距离咯。

于是反观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这三个人仿

看着兔子休假听到生病的我就过来送肠粉,TEN哥哥翘班两小时过来送药,小平除了黑我还是黑我,却觉得彼此很投契。这大概又能够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关于朋友类型分布的话题,以后再谈谈好了。

大概就是这样貌的读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和生活联系一齐。

想想,当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到达了默契和共通点,是都喜欢音乐也好,是都喜欢自由也好,是都喜欢挑战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之后分开的原因只能解释为:能量不再相同了。

玛丽说,不入流的人才会称自我是文青。我不敢评论。只能说,是真的能量不一样罢了,所以,才会在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那么看不顺眼彼此。

就当我的确是疲惫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明白,原先爱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比爱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小脾气,而你却很排斥,就像他就是爱我的笨和幼稚,而你爱的.是我的聪明和优秀就像他就是爱我的需要被照顾,而你爱的是我的独立,而我爱他的是他的肯为我不计较付出,而你常常选择被动,而我爱他的是他的强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远走在前头,而我爱他的是他肯替我着想,而你认为lifeislikethis。

或许在一开始,我给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强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护我;同时,我一向期待,甚至幻想你能够成为这样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却忘记了,你从来都只是一匹野马……而我的确没有草原呀。

这样想想之后,一切都仿佛明晰起来,也不再纠结了。

就像我之后也明白,以往笃定说不喜欢那些没气质的浓妆艳

或许她就是那个能给你草原的人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3

从看完全书到提笔写读后感,中间足足间隔了一个多月,因此书中的具体内容很是模糊,所以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融入书中的剧情,再次化身故事中的主人公若菱跟随老人开启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一个内在的声音疑惑地问道:“我是谁?”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靖儿。”

内在的声音又追着问:“靖儿是谁?”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靖儿是我。”

她还是追着不放,继续问道:“然后呢?”

这时候我有点迟疑,吞吞吐吐地回答:“然后,我,不知道……”

看到我满脸犹豫的样子,她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坚定地回答:“稳稳的幸福。”

而她依然平淡地发问:“那么,稳稳的幸福具体是什么呢?”

具体是什么呢?书中老人给出了很多问题让人进入深思,一点一点清理了通往自我心灵的道路。

在读此书的`时候听从了本书作者张德芬女士的建议:读几章停下来咀嚼反思一下。静静的观察生活、细细的体悟生活,与书中所写进行对比,反复的进行思考和总结。

但遗憾的是没有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幸好在督促其读书会其他书友一起阅读、讨论的过程中,自己也因此获益匪浅。书中“所有的付出都将得到收获,只是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恰巧用自己真实的经历证明了这条真理。感谢遇见千岛湖读书会!

然而在我人生中最幸运的遇见莫过于加入千岛湖跑团,遇见那样一群充满活力的人儿,从此之后感觉灰暗的人生开始慢慢回暖。在极其单调无聊的步伐中去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声音。慢慢地臣服现实、接纳现实、努力地在既定的现实中去实现更大更好的突破。直至此刻,高中毕业三年,从未动笔写读后感的我,安静地坐在电脑面前。借由此书,回顾着自己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伴随着敲击着键盘声音,心中溢满着感动的情绪,感恩。我想我已慢慢地拆除了上帝带给我那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的礼物,正渐渐地享受到它精心为我量身打造的丰盛美好的内在。

饮水思源,乌鹊反哺。现在的自己虽没有强大到拯救地球,但至少拥有了获得正能量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为身边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这恰巧又是一个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彼此成就。

借用书本中的那封信: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所有的遇见,都不是巧合。当外境又有任何东西触动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亲爱的你,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4

我听过很多次这本书,今天终于抽出时间去阅读它了。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可爱的小人儿,一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和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虚掩的门后探出个脑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凑到女孩的耳朵旁轻轻的说了这句话。那两个小人儿都是我自己来着。

还有,我觉得老者是位很厉害的人物,那么与众不同,说出的话总能引人思考,我试着跟着他说的话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也有幸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老者问:思想是什么?并指导女孩闭上眼睛几分钟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闭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东西不要想任何东西…放空几秒,我的.脑袋又开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记得我那5分钟里想了什么。最主要的3个内容是:1.虽然我闭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图书馆里坐着的其他人,当时我是坐着闭眼而不是趴着睡觉状的,书是开着的,我的手指正压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页,我闭着眼睛,心里有个怪声音对我说话:他们不小心看到我这样闭着眼,会不会觉得我很怪异呢?这时候,有个脚步声从我旁边走过,我有些不安,害怕别人觉得我怪异,想睁开眼睛,最后没那样做。2.我拉回思绪,继续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触动的话: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然后,为了让自己尽量不要想东西,我不断重复这句话。3.接着,我想到了各种人际关系,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两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阳台,以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课外并没有心情不好,所以我为她的误解感到心情不好,难道我的样子看起来像总是心情不好吗?在那一瞬间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不好。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来的,人家可没觉得你“总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内在投射出来的!当然,舍友也用她的内在投射出了一个:“我”,她所说的:独自一人站在阳台的时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当时站在阳台,心情不错,在听着校园广播里的对话还有音乐,心里想着:我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确这个“内在投射出外物”的含义!

不知怎么,突然地,5分钟后,大概觉得几分钟过去了,我睁开眼睛,看到图书馆里的其他同学都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并没有怪异地偷瞄我,我松了口气,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样惊喜的发现这个秘密:原来不能不想东西!

虽然只有大约6分钟的时间,我却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原来我在乎的是外界对我的看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好像看透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给自己几分钟不要想东西,实际操作起来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几分钟后,你会得到很大的力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5

这本书的确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确是最近才开始阅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结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笔下的一个职场女子将整个心灵教程串联了起来。从认识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后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话,更浅显易懂,而二者确实有很多理论上的共同点,只是阐述方式不一样。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关于能量和频率的问题,解释为,我们发出的能量和频率(隐形的)决定了我们一天,一个月甚至是未来所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如果你发出的是积极的能量,那么你会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发出的是消极的能量,你只会感觉到越来越倒霉和不顺。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物以类聚的概念,为何我们总是和【相似的人一起玩耍,大概就是我们发出的频率类似吧。而为何你总是看某些人不顺眼,大概就是你们的频率有些距离咯。

于是反观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这三个人仿佛成为了我朋友圈的主线。

看着兔子休假听到生病的我就过来送肠粉,TEN哥哥翘班两小时过来送药,小平除了黑我还是黑我,却觉得彼此很投契。这大概又可以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关于朋友类型分布的话题,以后再谈谈好了。

大概就是这样子的读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和生活联系一起。

想想,当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达到了默契和共通点,是都喜欢音乐也好,是都喜欢自由也好,是都喜欢挑战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后来分开的原因只能解释为:能量不再相同了。

玛丽说,不入流的人才会称自己是文青。我不敢评论。只能说,是真的能量不同罢了,所以,才会在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那么看不顺眼彼此。

就当我的确是疲惫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知道,原来爱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比爱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小脾气,而你却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笨和幼稚,而你爱的'是我的聪明和优秀

就像他就是爱我的需要被照顾,而你爱的是我的独立

而我爱他的是他的肯为我不计较付出,而你常常选择被动

而我爱他的是他的强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远走在前头

而我爱他的是他肯替我着想,而你认为lifeislikethis

或许在一开始,我给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强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护我;同时,我一直期待,甚至幻想你可以成为这样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却忘记了,你从来都只是一匹野马……而我的确没有草原呀。

这样想想之后,一切都仿佛明晰起来,也不再纠结了。

就像我后来也明白,曾经笃定说不喜欢那些没气质的浓妆艳抹,为何会深爱她了。

或许她就是那个能给你草原的人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6

这是一本修身心灵的书,看到一半,就会觉得有些枯燥,难以消化的,但坚持读下去,就会有所感悟。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人才竞争强,婚姻的强迫性和随属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困扰。有的人心灵敞亮,不钻牛角尖,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机会和快乐。有的人心地狭窄,就会困在自己的栅栏里,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门,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半生都让自己活在炼狱里,不得安宁。

其实要说舒心,谁能说自己是绝对的快乐?人要顾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却不一定如期望的结果那样丰厚。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不能总是耿耿于怀,要勇于放开那份沉重,积极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一点很深刻:人要学着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很多受到烦恼困扰的人肯定没有好好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困在烦恼里不能逃脱出来,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就是缺乏自问,自审的勇气。

对于感情伤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错误,一再地把责任规划给对方,好让自己有理由去指责去恨,或者获取旁观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头的路。

我们去爱自己亲爱的人,总是以各种借口去强加给对方,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好像这样才是爱。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爱,其实更应该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干预,事事操办,这样既疲累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让对方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甚至颓废的人。

为人处世时,我们的心态决定着周围人的人际圈儿,跟你走得近的,说的来的,都和你在同一个磁场里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鸣,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总是让人难以接近,人们都会敬而远之,那说明你的能量磁场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无法发觉的对人的一种潜在拒绝。如果你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虚华的语言获取同情和驻足。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智能过滤器,在众多的信息中,多数是按照自己的潜意识状态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机会,只要我们能认真地检视自己,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看问题,就一定能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平和宽大。

多回头看看,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应该臣服的,用一颗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一个人,要能看透真我,做到真爱,喜悦与和平,才会真得找到幸福的所在。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求索,也许就会在某一天,找到或者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7

一直说想要找本书看看的,因为现在很多人的业余时间大多都浪费再手机上了,感觉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就找了一个毕业后就认识的好友,因为看到她这些年的变化和朋友圈经常发表的一些学习感悟,给朋友们推荐的很多自己已经看过不错的书籍,所以找她借来一两本我自己适合学习的书,她直接推荐了这本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自己对于身心灵修行课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她推荐的肯定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先看了作者寄语:在身体和心理层面,先从自己能够切实做到的一个好的小习惯开始,身体层面,比如饮食或运动;心理层面,每天检视今天是谁或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向内探索原因。现在自己也是给自己每月每天定一个小目标,今天必须完成什么,必须达到什么结果。每个好的习惯一定要有意识地持续至少21天,才可能转化为潜意识中的习惯(自动化)。四月份开始坚持每周跑步,每天抽空把书读几章节,要求自己就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本书是以主人公若菱与老者每次的见面谈话及寻找问题答案追溯来展开。从主人公生活工作中的迷茫,失落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认同结果,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书中的主人公,每天也都会遇到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书中有讲到能量作用及影响,比如坏脾气的坏心情的传播,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的小实验测试,引用书中的.日本小学生的米饭实验,教室放三碗米饭,每天上学同学们对第一碗米饭说我爱你,你好好吃哦,第二碗完全没有任何关注,第三碗米饭得到的话语是:你丑死了,没人要理你。一个月后,第一碗米饭变黄色,发出酒香味儿,第二碗米饭黑色发臭,还长了霉菌,这就是无人理睬的悲哀,第三碗变黑发臭,稍好一点,因为至少有人理睬。这跟平常我们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一样的,比如每天有人夸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今天的妆容很漂亮,你会一天的心情都是超好的,看到什么也都感觉是美好的,但是每天被人说丑,笨,心情是沮丧的,看到什么也都是灰暗的阴天一样,长此以后,自然整个人都会被情绪影响,工作生活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所有的人、事、物都式你自己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镜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想要走出自己的观念,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观念,而且你的观念是阻挡你进入自己内在和平、喜悦的唯一障碍。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8

我们身处于一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社会中,常常使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我们往往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糟糕经历而又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用朴实却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一位哲学老人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与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收获之一: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

鉴于文中的提醒,首先要学会接受现实,学会“臣服”。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如何接受现实?

对已经发生的事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的。

我们应该学会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主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向内看,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应该“承认它的存在,接受它,放弃对它的需要”。从内在找原因,应行之有效地分析解决,这种实践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减少情绪的发生与维持的时间,学着去做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张力的人。

收获之二: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原文中,我非常认同的一段话“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信息,跟身体联结。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为什么要控制情绪?因为情绪会使我们的身体受苦。爱护自己的身体,破解身体障碍的方式,就是去联结自己的身体,运动和健身,使身体通过动作与意识联结在一起,放松身体,将注意力放在此刻发生的事情上,可以让你更容易活在当下。

就像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界的人、事、物其实都是自我内在的投射,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以及爱这个世界。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在逆境时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旅程。

如果你存在“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问题,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将和你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操控身心,同时还可以为你提供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让你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我们终究想要追求的是“爱、喜悦、和平与真我”。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阅读时给人以宁静与深思的享受,在这里分享两张插图给大家欣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9

寒假时,我阅读了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就是要觉察外界的切,不要被现实中的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抗拒,发生了就是事实,事实最大,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切都是另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的句话,心态决定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用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篇10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灵修的书,总觉得所谓灵修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大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快乐地生活。

本书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评判着,同时也评判是对方。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老人教导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和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许多烦恼,比如讨厌某人、怀才不遇、不公平等等,这些看似外界对我们的困扰,实际是对自己的不了解、不认可。种种的'痛苦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是我们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这些事情找到能够安抚自己的解释。这些问题和困扰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们要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们无法改变的结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满就会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受害者的思想让我们总是寻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陷入痛苦。

其实,外面没有人,只有自己。我们到底有没有真心关注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一直在拼命地往前冲,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内心的声音。改变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换一个方式对待别人也是换个方式对待自己,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严苛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尝试放松一些,换个方式想想,在理解别人的同时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释怀了,有些沉静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渴求了……。

给自己一个微笑,期待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 下一篇:法布尔昆虫记读后感(整理10篇)
    上一篇:小动物的说明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