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的背景(收集3篇)

daniel 0 2025-10-10

劳动实践的背景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论背景;经济背景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每个组织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这为它们形成具有独自个性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丰厚的“土壤”,于是每个组织也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特征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企业文化产生的理论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

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盛行的只是裸的逐利文化。“经济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文化,只能配以“胡萝卜加大棒”的刚性文化来协助管理。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在当时满足了当时特定时代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劳资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促进了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时代。

2.行为科学理论

著名的霍桑实验把对人的管理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观念转变,这一时期的管理文化不仅在物质利益方面给予员工极大的满足,而且也在试图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譬如自尊、社交、价值实现等的需求,来换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已达到获得更多效益的目的。这一阶段所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意识已经开始转移到关注员工的需求。

3.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管理理论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各种管理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本主义思潮成为引领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由于企业成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员工更多的转向软性需求,同时由于企业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对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外加同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经济形成悬殊的对比,很多的美国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自持的“企业文化”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从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硬性管理的做法,进而转向研究怎么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学者们对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外加四大企业文化研究著作的问世,共同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并将企业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模式。

4.文化人类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理论之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孕育基础则是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诞生,为组织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理论,直接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以及结论的支持。当今,文化人类学将经济活动与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组织借文化力来推动自身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强有力武器,因此,组织文化的兴起无论对文化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首先,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换成生产力促进企业原有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蓝领员工在价值观、情趣等诸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家们只能转向对企业文化培养,以强化对员工的期待和控制。用企业文化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以此为基础去协调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其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停滞不前的美国对日本创造“奇迹”的奥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复制日本成功的秘密用于焕发本国一瘸不振经济,达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争霸全球的伟业。于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的研究浪潮,这个热潮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催生出了组织文化理论。

(三)全球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空前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者,它们将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于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因此,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企业管理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不同理念的支配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既要延续原本承载下来优秀的本国管理经验,又要适应新的文化体系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万古长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文化一体化也同时推进,已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由于文化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管理理论的直接“移植”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直接夭折的现象并无不可能,这就要求各国在管理文化上呈现出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求生存。

(四)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管理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迫使理论形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其发展,保证其不能成为变革的阻碍。这些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需求在逐渐缩小,精神需求方面却在不断增加;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员工抱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得到解放与认同;“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大的工作权限,更愿意通过参与管理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人才竞争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趋势。趋于以上这些意识的变化,企业固然被迫改善经营管理理念,以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的理论、新的方法,才能满足管理提出的新需求。而企业文化正是对旧管理理念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的补充。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支持,而且经济背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管理实践更是为企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满足了实践的需求。分析时代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有利于推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的背景范文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背景分析;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73-04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变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式的传统应用型人才,转变为以培养创新为灵魂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升级换代”,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率先实现从规模发展转变到追求其内涵发展,而科学地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背景分析。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行业发展的背景是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能动的个体,课程开发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可接受性等方面的因素;课程开发也应该从教学的维度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所开发的课程应该使教学更易操作,而且操作更有实效。

一、社会背景分析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教育担负着培养

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和培训。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来体现的。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接受培训的熟练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唯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根本动力和动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的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有力度。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条件。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超前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20世纪以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把高等职业教育当作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是富有成效的。

二、行业背景分析

无论是为了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都必须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创建了应用科技大学,这类大学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之相类似的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特点是: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开发课程,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使得原有的学科专业与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复合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智能岗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的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依托行业,牢固树立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做全面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且互为服务对象。这里所说的“双向”是指不仅学校按照市场要求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而且行业对院校发展有着刚性的指导、制约职能,并承担着相应的支持、服务义务。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是按地区规划、为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地方企业状况及其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撑力度,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竞争能力的强弱。显然,地方企业的特色、数量及前景等行业背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

行业背景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范围,而且也提供了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行业背景提供了人才标准和质量规格,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是同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完成它的使命,就必须从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所对应岗位生产程序的分解,确定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设计,从而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行业背景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对于操作者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结合是开发课程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打破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要尽量依靠行业来进行课程开发。要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就必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去。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就必须给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动态。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也应该走进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与行业前线的工程师、技师一起切磋;同时,也要把企业中的最新技术带回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学生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个性发展等因素。

(一)可接受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遵循可接受性的原则。可接受性是指开发的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近发展区”对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开发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分析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迅猛发展、各种传媒的激增,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因此,在课程开发时,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征,适当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背景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1]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自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然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人的个性难以达到应有的理想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个性化的程度要求也越高;同时,它又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有鉴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2]职业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社会的义务,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和发展人的个性出发,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四、教学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如果不深入教学领域,不仔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开发的课程很难有效果。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的学科课程外,绝大多数应用性课程都要求学生在工作情景中按照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因而其教学模式强调训练、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等。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学科课程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这部分课程来说,采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是合适的。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把认知主义教学模式摆到核心地位,是有失偏颇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在实践中学习的内容,由于教学设施、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采用了课堂讲授等方式来传授,从而促成了认知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地位的形成,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成为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能力。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使应用型教育陷入学术型教育的模式,最终偏离应用型教育的轨道。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使用认知主义教学模式,必然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离,不利于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并且把这两个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而成的。”[3]情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彻底摆脱技能与认知发展的二元论困境,是寻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应以实践为先导,以任务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允许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弹性,应当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应尽可能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进行,教师应提供并鼓励对学习内容的多重观点和表征,应当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非常强调学生的服从与接受,这是流水线生产观念影响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应该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自主型劳动者,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者灵活地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注意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强调学习结果的弹性,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加强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1.

[2]黄炎培.兴学与垦荒[J].教育与职业,1924(58):49-50.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6-219.

AnalysisontheBackgroundoftheCourseDevelopment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YANQuan

(Institut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ingchuUniversityofTechnology,Jingmen448000,China)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newtypeofeducationemerginginthetransformationofhighereducationfrom“eliteeducation”topopularizededuc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Coursedevelopmentisthekeytorealizetheconnotation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developthecourses,weneedtoanalyzethebackgroundintermsofsociety,industry,students,teachingandsoon.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oursedevelopment;analysisonbackground;socialbackground;industrialbackground

(上接第56页)

参考文献:

[1]宋寒松.渎职案平均个案损失接近贪污案17倍[EB/OL].[2007-05-24].news.省略/a/20070524/000400.htm.

[2]陈连福,何家弘.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

[3]高铭暄.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129-130.

[4]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0.

[5]D.L.A.BakerLaw[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203.

ProblemsinDefiningCause-effectRelationshipoftheMalfeasanceCrimesandCountermeasures

HUSheng-you,CHENGuang-ji

(Wuhumunicipalpeople’sprocuratorate,Wuhu241000,China)

劳动实践的背景范文篇3

出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编著:石先广定价:18.00元

法律的生命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实施。劳动者对自身劳动权益的维护,不仅要求劳动者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及权利意识的觉醒,还要了解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掌握维护劳动权益的本领和技巧。

为了帮助劳动者理解和应用《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律师石先广结合自己多年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实践经验,精选了与《劳动合同法》有关的115个法律问题,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在每个问题后还专门设计了“维权小贴士”,点明该问题的核心,进而引导读者准确把握《劳动合同法》,为读者指点迷津。

石先广,劳动法专家、培训师、律师,中国法律巅峰网法务总监,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劳动关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讲师,上海市法学会会员,上海市法治研究会会员,致力于民商事法律问题研究。已出版的作品有:《劳动法律问题与实务操作》《劳动合同法深度释解与企业应对》《劳动合同法您逐鹿职场的利剑》等。

《劳动合同法培训教程》

出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编著:姜颖定价:18.00元

该书在对劳动合同法各项制度及其基本理论、立法背景、立法目的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将劳动合同制度放到整个劳动关系调整法律机制的背景下,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处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等进行了法理分析,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法理分析的通俗性和应用的操作性,是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特别是广大用人单位、各级政府和工会系统学习、培训劳动合同法的好教材。

本书由长期从事劳动法律的教学或研究人员编写,且其中不少专家参与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熟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和立法精神。

订购方式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邮编:100029

在线订阅网址省略

  • 下一篇:对化学专业的认知(收集3篇)
    上一篇:机床机械行业报告(收集3篇)
    相关文章
    1. 初中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精选

      作初三毕业感言,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初三学生向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全心付出,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毕业典..

      daniel 1 2025-05-04 22:31:33

    2.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精选4篇)

      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班级概况本班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一时还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

      daniel 2 2025-05-01 21:30:23

    3. 让我感动的作文(精选3篇)

      让我感动的作文篇1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小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

      daniel 1 2024-07-08 08:54:17

    4.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daniel 2 2024-07-08 08:53:50

    5.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2篇)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记..

      daniel 2 2024-07-08 08:53:45

    6. 物资储备方案范文(精选2篇)

      物资储备方案篇1为确保全体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

      daniel 2 2024-07-08 08:53:43

    7.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精选3篇)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篇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辞职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daniel 4 2024-07-08 08:53:35

    8. 我的舅舅作文精华(精选8篇)

      我的舅舅作文篇1我有一个爱钓鱼的舅舅,他有点肥,身材不高,声音有点沙哑,对人很亲切,他喜欢抽烟,也非常喜欢钓鱼,钓鱼技术也很高,还经常到一些地方钓鱼。而我也是很喜欢钓鱼,所以,每次..

      daniel 3 2024-07-08 08:53:09

    9.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10-10

    10.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

      栏目名称:工作文案 0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