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导论(6篇)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1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政治工作效能的关键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各国军队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要求。在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信息化转变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效益的本质要求和趋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整体联动性和系统协调性强。一种解决和认识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思考,为研究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审视角度。
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系统思考理论结合起来,对把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梳理正确的建设思路,实施科学决策,对于快速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系统思考的含义和方法
1.1系统思考的含义系统思考是基于系统整体结构去考察事物,以期得到一种既准确又全面的能够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它的艺术在于其能看清问题背后复杂而极其微妙的结构,用整体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系统思考源于系统动力学,它用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针对对象系统进行研究,是分析研究和解决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一种系统方法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唯物系统辩证观。基于系统思考理论的思维架构所具有的实用分析模型和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因此常将其作为研究整个系统变化形态的方法和工具。
1.2系统思考理论的要点这里主要包括辩证思维、问题内生、模型分析、驾驭系统四个方面。
1.2.1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辩证思维观点所谓辩证思维就是从整体、联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相互关联,科学认识研究对象,将所研究对象以一个系统问题来对待,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2系统思考的理论核心――问题由内生观点所谓“问题由内生”就是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发展取决于其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和动态结构,系统在制约因素和内外动力的作用下按一定规律发展演化。
1.2.3系统思考的理论工具――模型分析系统思考理论是通过对现实系统建立抽象化的模型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形象直观地弄清系统内部结构和关联,抓住系统本质。
1.2.4系统思考的理论归宿――驾驭系统经过系统思考,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解,而且可以驾驭和把握好系统。
1.3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系统思考的方法和工具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常系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着眼全局,掌握局部;立足长期,处理近期;关注动态,把握静态。系统思考的分析工具主要是系统结构模型,而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是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型,简称系统基模。系统基模,能够把系统复杂中的内部关联呈现、简化,并能把难以言表的起因、关联、变化形态用图示清楚地展现出来,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简化复杂问题。因此,正是由于系统基模不仅抽象出了复杂现象的共同本质,缩短了时空距离,还能够系统、全面、形象地反映出系统结构的变化,使系统基模作为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的关键钥匙。系统基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兼容性,通常情况下,系统基模主要由正、负反馈和时间延迟(时间滞延)三个基本元件组成,目前使用较多的系统基模主要有:两极分化、饮鸩止渴、反应迟缓、成长上限、共同悲剧、恶性竞争、舍本逐末、未雨绸缪、目标侵蚀等基模。通过将这些系统基模灵活组合运用,构建复杂系统结构模型,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系统思考与分析的途径和方法。如:“饮鸡止渴”基模表示人们处理和解决系统问题与矛盾时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见图1“饮鸩止渴”基模。
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问题出现时,立即采取对策,随着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随之带了新的、更大的问题,再通过采取对策,再通过时间的延迟出现后遗症,再带来问题……不断地循环,同时伴随着采取对策本身可能带来的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这种短期的、表面效果的措施和方案,只可能暂时减缓症状,随后就会出现越发加重症状的后遗症,它的根本解是着眼长远,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2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根据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和建设政治教育的信息系统、文化数据库和业务工作处理软件等,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提供有效工具。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顶层设计,存在系统规划不合理现象军队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平衡,就是由于缺乏整体筹划和总体设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部分承建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和重复建设,造成标准不一、接口不一,无法真正达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不利于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2.2科学指导欠缺,存在思想认识不深现象重视军
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军队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建、建什么等问题缺乏清晰的思路,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其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指导思想,致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低层徘徊的现象。
2.3建设不配套,存在发展不协调现象在军队思想
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由于重“硬”轻“软”使得硬件设备、网络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平台、应用软件等配套建设则发展缓慢,特别是紧贴实战的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论建设存在短板,以及人才的缺乏,极大制约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效益。
3系统思考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涵盖范围大、要素多、涉及内容广、贯穿环节繁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3.1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建设实践军队思想政治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科学统筹和规划指导。系统思考主要是利用模型,从整体、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构成,系统地思考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的行为方式和结果,科学而又精准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整个建设的系统化、决策科学化,确保持续化、健康化的建设实践。
3.2有利于高效实时地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提高军队战斗能力、提升作战士气、弘扬正气、发扬爱国主义的军事工程,是实现军队平战结合,爱军习武的重要保证。因此,用系统思考理论,在建设中科学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本解,高效实时地制定决策,对于提高建设效率、实现良好的经济、军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3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创新发展建设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正确的发展。系统思考是一种正确认识和指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崭新理论和工具,对推进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一大创新。
4系统思考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科学辩证思考,立足长期发展,提升建设新起点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诸多,在建设中要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到军队乃至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全局之中去辩证思考,进行统筹考虑。同时又基于时间滞延,因、果联系不紧密的考虑,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要扩大时空范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又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长期动态过程,要立足眼前和着眼长远,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科学把握其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加强配套建设,科学预留升级空间,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的起点发展。
4.2加强整体意识,统筹建设全局,搞好系统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思考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注重各要素间、整体和局部间、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作用、联系以及制约的关系中考察事物的本质规律。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问题来考虑,加强整体意识,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系统分析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搞好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断提高整体建设的水平。
4.3瞄准系统本质,把握规律,提高建设质量系统思考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的认识,抓住系统的本质,从中准确把握规律,并能够驾驭系统,真正实现想要的结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样有其自身的、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系统思考,深入探索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部结构,观察因改变系统结构而模拟出的建设效果,来掌握建设的实质、规律和特点,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找到优化建设的“根本解”,优化系统结构,甚至重新塑造系统结构,促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建设质量,真正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4.4注重内部结构,科学构建模型,促进准确决策
系统思考是用结构层次的思考将真实系统模型化,洞察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解决问题的。由于系统问题很复杂,其内部的构成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决定着系统的特性、行为,是问题表面现象的根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参与并由诸多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藕合而成一定结构来实现的复杂动态系统。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主动从建设系统的内部入手,利用基模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模型,寻找原因,识别出问题背后的结构和本质。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实训教学;分阶段实训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114-04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迫切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化人才。信息系统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实现、系统使用和维护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把各种日常工作和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及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引人深思:学生熟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面对实际信息系统设计问题时,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着手。这种现象显示了学生实践经验匮乏,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加强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以课堂授课为理论基础,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围绕该课程的知识点设置实训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训教学内容设置
实训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需要在理论指引下锻炼具体的实践能力。实训环节内容设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合理设置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经常有一些学生在学完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后,甚至不知道概念模型如何构建,这正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对理论的运用。如果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把这门课程学好。因此在实训教学环节设置实验内容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日常实际运用,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贴近实际的开发案例,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例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体会,思考超市货物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训项目的融入程度,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2阶梯式实训设置,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如果题目过于简单,难以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过难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采用阶梯式实训内容设置,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实训内容设置从基于基本理论的案例分析,到综合几个知识点的模块设计,再到完成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系统设计,逐步提高实训难度,并加强实训辅导,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使学生真正跨过理论到实践这道门槛。
以物流管理系统为例,将整个系统设计分为需求分析、过程建模、数据建模、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软件实现与测试等几个综合模块设计,每个模块中根据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基本实训案例。例如其中的数据建模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物流系统中应包含哪些实体,实体具有哪些属性,实体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的E-R图,完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1.3系统化实训,实现多门课程知识的融合
信息类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例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属于基本课程,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点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学生难以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高级课程相互存在交叉,但侧重点各不相同。信息系统课程对以上课程的知识均有一定的包含,因此本课程系统实训案例设置应进行全面考虑,对前述课程均应有所包容。同时系统实训阶段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设计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根据设计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实际工作。
仍以物流管理系统为例,需要运用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知识进行设计。物流中心与配送车辆之间需要通过无线网络等形式进行信息交互;配送车辆终端调试则需要一定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为配送车辆设计最优配送路线、为取件员设计最短路径等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离散数学中图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UML建模语言、PowerDesigner工具等完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作,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设计、综合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等阶梯式实训环节的锻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积累了基本的信息系统设计经验与常识,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容地运用信息系统的核心思想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2实训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
2.1理论教学
实训环节需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分析,指导学生由理论过渡到实践。例如数据库设计中,概念模型向逻辑模型的转换是教学难点,结合学生选课等案例,对其E-R图进行详细分析,将其实体集、联系集转换为相应的关系模式,进而进行规范化,完成逻辑模型设计。通过该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转换过程。
同时让在实验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向大家演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其思维过程,提高学生争先创优的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2实训教学的内容安排
1)实训方案设计。
实训教学环节包含3个阶段:基本案例分析、综合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
第1阶段主要为验证型实验,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定义进行验证实现,进一步加深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该阶段的实施主要由教员结合课程内容分析基本案例,由学生课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案例分析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概念模型向逻辑模型的转换方法应用于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作为其案例分析作业。
第2阶段进行综合模块的设计,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将前一阶段所学到的几个部分综合应用,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汇总。该阶段的实施方法为:由教员提供一个基本的系统框架,根据课程进度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部分的设计,如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第3阶段进行系统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开发,如“超市货物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该阶段任务由3~5名学生组队完成,最后要提交完整的系统设计报告、系统执行文件、系统使用说明等相关文档(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文档模版)。本阶段设计可以将前面两个阶段的成果整合起来,进一步进行完善即可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通过3个阶段的实训锻炼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具备基本的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实验题目设计。
受学时数的限制,为学生上机实验所提供的每一个实验题目都需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力求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编写专门的实训指导书,所设计的实验题目要遵循以下几点:
(1)题目应源于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排除传统的技巧性解题,避免出现理论教材习题中常见的仅针对关键字和语法特点的题目,以免误导学生陷入学习误区,长时间在语法细节上转圈,单纯为完成习题而解题。
(2)在综合模块设计阶段的实验题目具备一定的概括性,题目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每一道题目的内容同时涵盖上一个教学阶段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通过实践手段对自己近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阶段性总结。
(3)各个阶段的实训分析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减少学生理解案例所需的时间。学生的课程设计题目可在课程开始时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定,课程中各个阶段要完成的案例分析作业针对自己选定的课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
3)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课组织形式是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上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实验课时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对学生只进行方向性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把握设计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现方案、步骤。只要总体目标达到,教师可不作特别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探索性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2.3成绩评定
信息系统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课程作业完成分和综合设计完成分。本课程不再进行考试,更加突现实训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平时课程作业得分占总分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跟进情况,要求做的实验必须做,每次都要提交独立的实验报告。对完全相同的报告或相似度较高的报告,由学生进行口头思路讲解,保证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
综合设计环节得分占总分的70%。该环节的考核包括检查学生设计的信息系统,查看相关文档是否完备,并由学生对检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考核形式采用小组答辩形式,每个学生分别汇报自己完成的工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只有平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勤思考、勤动手的学生,才能在各个环节表现良好,才能获得好的成绩,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真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3结语
通过实训环节的实践,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轻松、主动。实训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互动性好,促使许多学生主动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投入到实训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会不断遇到新技术、新方法、新软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多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思考、实践、主动摸索,学生毕业后才能尽早地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晓玲,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案例与实验[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0-46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研究方法设计教学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地面空间日益紧缺,地下空间与地下交通网络的建设正越来越被各大中心城市所重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活动从地面转向地下,人们身处地下空间,存在着众多与地面空间和环境不同的体验,具体表现在:
(1)地下空间环境相对比较单一,由于参照物的缺失,非常容易导致人们方向感的迷失;
(2)由于空间和光照条件的局限,导致人们的视觉识别能力相对减弱;
(3)由于阳光被遮蔽,容易导致人们时间概念的模糊;
(4)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将会导致人们通过地下空间时产生幽闭感受等心理障碍。
由于上述原因,对于在地下空间活动的人来说,交通导向系统对空间的公共安全和使用效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由于对地下识别特性与识别效率的研究缺乏,导致设计和设置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在地下活动的需求。容易产生混淆自己所在位置,引起人们在地下无法有效辨识导向信息,造成地下交通空间的混乱,并随之带来由于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低下,地下通道方向不明确等因素而产生的公共安全隐患,尤其出现紧急情况时,缺乏有效导向系统设计的地下空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就此课题,笔者在2010年至2011年底的一段时间内,以实践教学与课题教学的形式,围绕此课题进行了持续的课程试验与教学,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了实地调研、设计实践、试验论证等多个设计中的重要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一、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现状
本文讨论的地下导向系统是指通过传达有效的导向信息帮助人们在地下到达目的地的信息整合设计。其功能主要是引导人们顺利地在地下从事相关活动。
作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家出台过相应的标准来规范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和设置。近年来,专门针对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因其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与公共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如日本学者Toshioojim、MakotoSei,德国学者RauchJfirgen等,从政府政策,导向系统的功能,地下导向系统的发展史、人居环境、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影响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要素,并对地下空间设计和防灾规划的策略,地铁站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而美国和加拿大早在1950年就开始关注文字的识别性在交通导向系统的中的作用,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在两国一些地区(包括得克萨斯、宾夕法尼亚、多伦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开发有针对性的导向系统专用字体,并于1966年、1977年和2000年了修改过的FHWA的多款字体版本用于交通导向系统,从而加强了文字信息在交通导向系统中的识别效率。德国著名的设计公司MetaDesign也从导视系统在空间中的布点和材料以及灯光的运用等方面出发,为柏林地铁网络设计了交通导向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柏林地铁的使用效率和公共安全性。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地下空间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比较成熟,并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比较多的涉及地下导向系统的理论和解决方案研究,然而,专门针对地下导向系统在地下空间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关于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方面的问题。仅有部分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态及一般性设计原则进行简单描述的论文文献。此外,也有一些涉及到地下导向系统识别性,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生理特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与市政公共空间出入口在导向系统设计方面等问题的研究文献。一些国内中心城市也在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实践中有一些尝试。然而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众多问题,以上海地铁为例,存在着(1)信息不明确;(2)信息放置位置不合理导致用户无法及时看见;(3)部分图文识别性比较差等诸多问题。
二、当前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地下交通网络与地下商业空间中,一些实际因素对地下活动有着各种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了空间、光照条件、行为心理,视觉心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实地调研、用户调查与资料研究,分析地下空间环境中由于导向不清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将安全隐患的种类及出现原因进行分类,从使用性与环境角度切入,以用户、交通导向系统与空间环境三个要素为基础,对现有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如下:
1.从使用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通病
(1)公共标识不完善,部分标识识别性比较弱;
(2)导向标识设置过于孤立混乱,难易形成系统的识别与导向;
(3)导向系统布点不合理,缺少整体规划,导向标识安装缺乏规范;
(4)图形标识等出现错误规范及错误使用;
(5)英文标识缺乏及不规范;
(6)后期维护的缺乏与设计更新的低效和不及时;
(7)用户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导向系统各设计要素(图文尺度、风格化方式、使用方式等)之间的关联性缺失;
2.从环境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方面通病
(1)对地下空间环境(城市大环境与地下小环境)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导致在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尺度与空间分部上缺乏科学性;
(2)导向系统载体(材料、工艺与形态等)的不能完全符合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三、关于地下导向系统研究方法的探讨
对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可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安全性、可用行和审美需求等理论基础入手,进行用户与环境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来建立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模型体系。以该模型体系为指导依据,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用户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学、公共空间设计等设计理论,进一步研究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具体对策,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此项研究时,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用户、导向系统和空间环境的调研获取数据。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管理部门进行针对性访谈、地下空间用户的行为模式跟踪与调研访谈等途径,建立现有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导向系统要素种类、功能作用、地下空间图文识别、导向信息的载体、材料工艺、人机尺寸、使用步骤、裨益弊病等要素;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提请用户提出针对地下导向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获取相关改进设计的需求点,提出问题,及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2.由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地下导向系统对地下空间用户的使用高效性(图文识别效率、导向信息的及时性等)、公共安全性(疏散引导作用、危险提示设置等)、行为便利性(用户定位、搜索等行为的便利性等)、心理愉悦性(形态的美观性、与环境的适宜性、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的领先性等)及所产生的影响;
3.分析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视觉识别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应该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参照物的缺失,对用户带来方向感带来的影响;
(2)由于阳光被遮蔽,对用户时间概念和视觉识别能力带来的影响;
(3)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对用户心理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的非开放性和复杂性,对公共安全性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中的人体活动形态研究,即包含用户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在内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交通导向系统在布点方案对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影响;
5.包含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设计要素在内的信息传达载体的运用与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关系。
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因素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比对,在课程实践和课题教学过程中试完成了一套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检验标准。
四、关于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
1.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出发,充分考虑图文识别性
文字和图形的识别效率指的是用户阅读文字和图形的速度和准确度。对图形形式、文字的基本属性与版面形式在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规范地下导向系统的图形和文字使用法则,以此指导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图文设计,提高其识别性和识别效率。这在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能否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前期调研和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图形和文字在不同的视距和空间环境中存着在识别效率上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文字部分,其识别效率直接受视距影响,在导向系统的文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观看距离的因素。
此外一些文字的其他基本属性(字体、字距、行距等)也对导向信息的有效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粗或者过细的字体都会出现识别困难的问题,影响识别的其他因素也必须被考虑,比如发光材料的光漫射现象等。
2.合理安排导向系统布点
在依赖导向系统行进的过程中,导向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在地下空间中在用户需要时及时提供导向信息,导向系统的分布和设置应该尽可能的使人感到轻松和简化。
一般情况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布点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连接体模式:通过某些中轴线把相关导向信息连接起来,形成导向系统;
(2)区域模式:通过区域划分来布置导向系统;
(3)地标模式:建立某种地标式的导向信息;
(4)街道模式:通过行走路线的指示,来布置导向系统。
根据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和在地下空间殊的用户需求,使用有效的布点模式,合理安排导向系统的布点,才能有效引导人们在地下活动。
3.选择合理有效的材料与工艺
由于地下空间的环境特征和光照条件,在地下导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度考虑内发光设计和使用发光材料。在选择有机玻璃等发光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光线漫发射产生的对文字和图形的侵蚀作用。
4.通过地下空间用户心理分析和行为模式分析,形成基于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策略
通过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需要结合用户心理分析与行为模式来分析研究,从用户的行为习惯模式入手,以导向系统的物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易于使用,有效辨识,且利于防范意外,提高公共安全性;以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心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与环境更好的结合,在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去秋和用户人群的审美性等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吉布森编.王晨晖,周洁译.导视手册公共场所的信息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向帆著.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4
【关键词】设计高校招生评估分析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5-01
一、研究
高校据自身的管理需求,开发相应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被用于繁琐的招生工作问题的处理。经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可快速查询考生的录取信息,转换异构数据,自动地进行分班,并对新生的信封与录取通知、统计报表及名册进行打印工作等,及时呈现各部门所需录取新学员的基本信息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于功能的设计比较偏向高校招生信息的基础方面的管理,却不能达到进行很好的数据综合分析与测算的目的,如此就造成高校的发展规划、调控与决策受到极大的制约。故此,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先进教育管理理念及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早已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高校的网络招生录取工作,其招生数据格式标准化和信息化、统一化方面都给高校的招办人员带来不小的压力。招办人员在面对繁多的待录学员时,需大量处理其数据,经由不断地在网上进行招生信息的,且统汁、分析相关数据。若是上述工作全部由招办人员手动,这必定是十分繁琐的过程,尚不能保障其质量,而且新学员的数据归档工作的难度必定也是一个大的工作。故此要满足高校的信息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工作目的,便于高校所有的部门能够方便地对招生数据进行利用,早已成了大多数高校急需应对的难题。
二、设计
1.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元素
经过调研与总结,加之高校的实际工作中所需,管理机构凭教育评估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流程的再造理论等为指导论,构筑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的评估系统;于技术的层面上,则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的集成技术作指导,开发高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地以高校所录新学员的每项参数展开对招生的全面评估工作,这既可为招生管理部门的年度招生计划的招生宣传与其他安排的工作供给科学有力的管理根据,还可由全局给高校学科优化与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改革工作、就业指导观念的更新等供给决策的依据,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及向各管理部门提供详尽数据的支持,真正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先进技术方案为元素
1)为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构筑了标准化的网络数据系统,和普通高校的远程网上录取与上报招生计划系统的接口进行了设置,充分地共享该年度的上报招生计划数据与网络录取系统所供给的新学员参数,从而得以达到招生录取工作与录后管理工作间的良好桥接的目的。
2)先进技术方案的应用可使后台数据方便与办公自动化软件信息得以复用。
3)全部采集的数据含图与程序的运行所需数据皆是存于数据库之中的,若系统需变化,仅仅改动控制数据即可实现,达到了控制数据与程序独立及数据和程序相对的独立,此便给数据结构的改变及系统的功能扩展,软件移植、升级等方面都供给以不错设计与实现方案。
4)辅的决策功用较强,以所建评估系统可满足决策人员所需新学员的数据(或者是历史的数据)的每项参数展开分析工作。系统会以先进的网络力量,采取技术结构满足高校的内部数据采集与标准处理,统计与查询工作等,从而达到对所招新学员的数据安全及时与有效管理;以先进的技术结构满足了动态的网上查询的目的,体系的设计,应要虑及到参数的安全特性,可对多级的用户给予支持,且据不相同的要求可随意对用户的数量与角色进行调整工作。体系的设计还要虑及兼容性与放性、容错性和可移植性等,且人机界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每一操作步骤须有检验及提示的明确信息,如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操作及人为的错误,体系应提供再次确认或拒绝处理的相关提示语。
三、高校招生管理评估系统
高校的招生工作事关高校未来的发展,由所录新学员的各种参数抽取挖掘并分析其质量与分布、报到率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并对高校目标培养与培养的方式等具有完善、指导意义,给管理机构人员亦可供给科学的决策依据及其参考的价值。另外引进人才市场的科学预测,以市场所需为中心可及时地对学科及专业、课程的结构和人才的培养层次等进行调整,这些都直接地关系到了高校未来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结构构成,事关高校的制定教学计划与学科的发展方向,还涉及到学生的就业问题等。此项目得依据行为科学与科学管理理论、教育评估与系统理论等为指导进行系统科学化的招生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满足招管工作客观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工作。经由招生评估系统分析新学员的特性参数,供给高校管理者以指导其他工作,譬如针对新学员的录取质量分析,则可供给高校的分班工作以有力科学根据,其质量的分析也由学员的成绩数据及其所填报的志愿数据等各方面给予分析。
四、结束语
高校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工作乃是长期的一项艰巨任务,须联系高校的各管理机构所现存的管理系统,从全面地规划基础之上开展统一的设计,分段进行。针对招生管理的先期任务,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数据仓库的技术运用,开展改建与重建、集成于现阶段所运行的系统技术基础之上,和高校的每个管理部门其管理信息系统展开无缝的衔接,从而达到高校的办公自动化管理,以消灭内部的信息管理无联系的问题。伴随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理论其不断地发展,譬如发展向办公决策系统,以方法与模型库作基础,得以使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等解决,进而向专家系统努力;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用也须人工智能系统,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将先进信息理论与技术引进高校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5
关键词: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生命周期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指的是在生物界存在的应用词汇,随着词汇的快速发展也开始在非生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工艺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等,生命周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指的是某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规律性发展趋势。信息系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其中,实现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重新植入,从而最终呈现出企业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
一般情况之下,企业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生命阶段:一是信息系统规划阶段,这个阶段系统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出项目、给项目做出概念定义以及做出相应的项目决策等;二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这个阶段系统需要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相关要求服务等变为系统开发人员的技术方面的规格说明;三是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根据上述的说明书将信息系统的构架结构、开发思路和执行计划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整合;四是信息系统实施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在上述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环境构建和软件开发实施;五是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验收,并进行后期的运行维护,保障信息系统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发挥最大价值。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从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规划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系统立项风险,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和人力资源,同时开发周期也是非常长的,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的规模、成本、进度安排、资源投入以及成本预算等都是无法进行精确的估算,从而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在项目立项阶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2)领导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规划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一些大领导进行牵头,一个重要的技术领导和领导对整个项目的规划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信息系统外界环境的影响,信息系统构建需要有一定稳定可观的外界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的支持,但是这些环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给项目的规划进行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
二是在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需求分析规划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项目队伍的组建风险,信息系统开发一般都需要一支技术强硬、管理得到的团队,才能保障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如果项目队伍专业知识不深、管理错位等都将给信息系统的构建带来潜在的风险。(2)信息系统用户的风险,在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用户往往都需要将所有的信息传达给开发团队,同时项目团队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受到信息和理解信息,这就容易使得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系统需求分析无法全方位地表现用户的需求。(3)现实脱离计划的风险,信息系统项目团队往往无法很好地把控用户的需求,脱离实际,最终可以导致信息系统的计划需求分析与实际需求脱轨。
三是在企业信息系统设计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个人设计偏好引发用户需求偏离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设计阶段如果与用户缺乏合理的沟通,系统设计团队往往会从自我偏好着手进行系统设计,很容易与用户需求偏离。(2)缺乏长远的设计眼光引发风险,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往往只会考虑到用户的短期需求,没有从长远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最终导致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利用。(3)系统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信息系统的设计规模大、技术复杂,技术的成熟变革给信息系统的设计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风险。(4)信息系统说明书引发的风险,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之上成稿说明书,如果没有充分理解用户的流程需求等,可能导致说明书不全面等问题。
四是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系统实施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项目施工进度控制方面的风险,系统开发小组有时候花太多的时间写程序,却忽略了系统开发的进度把控。(2)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风险,由于系统开发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环境、用户需求以及技术变革等,这将给信息系统的质量带来严重的隐患。(3)信息系统程序开发风险。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之中没有使用面向对象的结构化模式开发,导致信息系统后期难以修改完善和运行维护。
五是在企业信息系统测试验收和后期维护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测试验收的时候可能存在验收质量把控不到位的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在后期维护阶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信息系统在转换方面的风险,由于经费、时间以及技术方面的限制,导致信息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困境,最终不利于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运行。(2)信息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会引发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风险。(3)信息系统导致企业流程出现一定的风险,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植入必然会引起企业内部一系列的流程重组,可能会带来人员抵制、流程重组不合理以及信息系统无法适应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1.树立企业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
在任何系统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构建的时候需要全员树立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意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对企业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控制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在企业信息系统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前针对各种类型的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但信息系统风险因素超乎警戒范围的时候,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除此之外,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应该时刻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时刻预防潜在风险的准备,一旦出现任何风险事故都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规避。
2.强化企业信息系统风险识别技术和水平
根据当前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的风险识别技术主要有头脑风暴法、SWOT风险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等,针对企业信息系统不同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可以综合采取上述风险识别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识别,从而提升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的综合识别能力。比如在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阶段,可以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风险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方式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阶段潜在的领导风险、项目确定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分析;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阶段,可以综合采用头脑风暴法、影响因素分析法、文件审查法以及流程图分析法等对企业信息系统实施阶段潜在的进度把控风险、程序开发风险以及质量管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分析。
3.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机制和策略
一般情况之下,往往可以使用如下几种类型的策略来应对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一是风险规避策略,指的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计划制定和变更对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发生的条件进行控制消除,从而将潜在的风险及时规避;二是风险降低的策略,指的是针对一些潜在的信息系统风险,采用相应的措施将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损失最小化;三是风险转移策略,指的是通过合同或者法定约定的方式将企业信息系统风险转移给另一个单位;四是风险接受策略,指的是当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小于风险防范成本的时候,可以使用风险接受策略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在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对应策略之中,需要根据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类型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机制和策略,保障信息系统价值最大化。
4.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实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理念
企业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管理需要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做好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阶段需要明确系统目标,做好资源和领导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规划的外界环境,保障信息系统在良好的环境和合理的目标定位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阶段,争取各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保障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实际、用户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在信息系统设计阶段应该实现设计小组与用户的良性沟通,做好技术及时跟踪、客观系统设计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四是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规范技术采购流程、系统开发人员技术保障,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技术方面的风险;五是在信息系统后期维护过程中重视用户技术和维护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系统使用说明等工作,保障信息系统在后期的运行维护中有效防范安全风险、流程重组风险等。
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A企业概况
A企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为家电行业中的领头羊,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订单增加迅速,个性化的订单给库存、销售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多种压力;其次,生产产量的快速攀升对生产的准确度和速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层级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绩效考核在大规模企业之下难以准确到位。针对这些问题,A企业选择了符合社会潮流和自身发展的信息化道路,投资构建了集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整个公司在管理层、生产层以及销售层的信息化管理。
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A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实践
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之下,面对A企业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制定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计划——项目状态报告——项目例会——问题跟踪——技术监督管控——文档管理和审查等。将信息系统风险监督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从信息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行以及后期的维护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确认各个阶段风险管理的有效进展。A企业成功的ERP实施项目和有效的风险控制,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企业运营和利润回报,进一步提升了A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绍艳,汪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农机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0,(03):153-154.
[2]李建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0):18-19.
[3]靳志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篇6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旅游精准营销分析大数据背景下MOOC重构大学教学体系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机器”与主体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体系解构及重构分析浅析“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产业升级对策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探究美丽中国背景下大数据时代体育旅游网络营销的创新“大数据+”背景下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思考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旅游探索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综述大数据背景下的自学考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卷烟营销BI系统应用技术初探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与平台构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的构建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大数据背景下医疗数据的统计及开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60302.。而近年来盛行起来的服务主导逻辑思想则将旅游者置于核心位置。因此,在未来,整个旅游系统都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进行重构,旅游者将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核心,旅游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都将发挥其在大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整个旅游系统的运转将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为核心,传统旅游参与者之间的疆界将变得模糊,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1文献综述
1.1服务主导逻辑
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SmithA,1776),商品与服务二者谁居于主导地位的争论就一直延续至今。在争论初期,由于生产与运输等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商品与服务的问题时均把商品置于主导地位(李雷,等,2013)。这种思想就是长期在争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商品主导逻辑(GoodsDominantLogic)。商品主导逻辑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区分商品与服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刘林青,等,2010),而关于谁居于主导地位的争论越来越没有意义。因此,Vargo与Lusch(2004)提出全新的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Logic),试图将商品与服务统一到服务概念下,进而对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非以往将二者视为彼此的对立。经过研究者的接续努力,服务被定义为:经济实体为了实现各种利益,将自身的知识、技术等专业化能力应用到行动、流程之中(Vargo,Lusch,2008,2011;Womack,Jones,2005;Gronroos,2011)。这种定义不再将商品与服务分开探讨,而是把具体的商品视为传递服务的工具(李雷,等,2013);最终形成了以10个基本命题为核心的完善的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体系,具体包括:服务是一切经济交易的基础、所有的经济都是服务经济,顾客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服务中心观念必然是顾客导向等。这种逻辑通过独特的视角,对服务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间接催生了对旅游的系统构成等方面的再认识。
将顾客视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之一,改变了以往在商品主导逻辑下,单纯地将顾客看作价值毁灭者的观点。同时,服务中心观念的顾客导向,将顾客置于服务的中心位置,这种思想也与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相契合。事实上,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旅游者作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其发出的全部需求信息,将体现出巨大的价值。为了满足旅游者多变的需求,需要不断地适时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这也需要将旅游者置于核心地位。服务主导逻辑观念的提出,使得许多旅游学术问题有了重新探讨的价值。目前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服务主导逻辑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Shaw,etal.,2010)、酒店业中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同创造资产研究(FitzPatrick,etal.,2013)、目的地营销与服务主导逻辑研究(Line,etal.,2014)、酒店员工的品牌公民行为与顾客品牌信任方面的研究(Xie,2014)等。国内学者对服务主导逻辑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价值共同创造方面的研究(钟振东,等,2014)、服务创新的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刘飞,简兆权,2014)、电子服务概念方面的研究(李雷,等,2012)以及服务主导逻辑概念演化方面的研究(郭朝阳,等,2012;李雷,等,2013)等。
目前国内关于服务主导逻辑方面的旅游学术研究仍是空白,而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观点,以及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都催生旅游学术研究对旅游系统进行再思考,更新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并重构出新的旅游系统模型。
1.2旅游系统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系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多种旅游系统模型。在已有的旅游系统综述研究(李文亮,等,2005;郭长江,等,2007)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旅游系统研究的新动态,本文将旅游系统方面的研究分为以下5类:功能导向的旅游系统、空间导向的旅游系统、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系统导向的旅游系统以及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
(1)功能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是旅游系统研究的开端。Gunn(1972)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的基本框架,并于2002年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该模型分为供给与需求两部分,其中供给子系统包括吸引物、交通、服务、信息、促销五部分,彼此间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先后提出过类似的模型(Mill,Morrison,1985;杨新军,窦文章,1998;王家骏,1999),这些模型着重于体现模型中各部分所发挥的功能,对于解释旅游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类模型仅仅注重旅游供给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关研究鲜有涉及旅游需求方面。
(2)空间导向的旅游系统也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方面。在前期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Leiper(1995)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提出的模型中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经济状况、自然地理、社会法律等作为旅游系统的环境环绕在旅游系统的要素周围。其中,旅游通道是联合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流与信息流的集合。其他研究者还从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王祖正,等,2007)、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翁瑾,杨开忠,2007)、旅游系统能值分析的空间案例(Lei,etal.,2011)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类型的模型将空间距离等要素引入到模型中,是对旅游功能系统的升级。关注于客流与信息流也是这类模型的特点之一,这也为其他旅游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
(3)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也是重要的学术聚焦点。关于要素构成的相关研究往往会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杂糅在一起,如吴必虎(1998)提出的旅游系统模型,既体现出旅游系统的功能方面,又列举出了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这类旅游系统模型往往通过分层列举的方式对要素构成进行研究(张惠,等,2004;阎友兵,张颖辉,2012;张树民,等,2012)。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考虑的要素越来越多(王金伟,2009),很难完全列举出旅游系统的要素构成,这种模型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4)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研究系统导向的旅游系统,其典型代表是McKercher(1999)提出的旅游复杂系统模型。Mc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中包括旅游者、影响因素、信息向量以及影响信息传递的因素等九部分。该模型中的旅游系统体现出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这有助于解释一些长期无法解释的问题。该模型的要素包括了旅游者与信息,与以往的旅游系统模型相比,旅游者在旅游系统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同时,信息在各要素之间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旅游者最终做出决策的正是旅游者的信息获取量。但这类模型注重系统性的同时,往往会使相关研究复杂化。
(5)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这里所说的旅游者导向是指在研究旅游系统时越来越重视旅游者的需求方面。在McKercher的模型中,旅游者在相关研究中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学者从信息的角度研究旅游系统,并认为信息是研究旅游系统的钥匙(李君轶,2011)。而我们认为,旅游者需求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还有研究者从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王寿鹏,2011)、智能旅游信息系统(Gretzel,2011)、旅游推荐系统(Lucas,etal.,2013;Gavalas,etal.,2014)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旅游者的导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5类旅游系统与技术的进步以及服务主导逻辑之间存在复杂关系(见图1),主导逻辑随着技术的进步由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演变。功能导向、空间导向、要素导向的旅游系统相关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越来越复杂,而这正是系统导向的体现。然而,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盛行,较高的系统复杂性往往不利于将研究焦点聚焦于旅游者,因此,逐渐出现了符合服务主导逻辑核心思想的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这类研究从旅游者自身出发,既可以简化旅游系统的构成,又具有较为清晰的逻辑分析线路。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对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需求信息的获取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系统中其他要素通过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而以往的研究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全面揭示旅游者的需求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应当以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需求信息为核心,以这些海量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处理、利用等为要素,重构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模型。未来旅游的核心问题将是如何利用好海量的数据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这也符合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同时,旅游系统新模型的建立也可以给智慧旅游建设等方面带来一些新思路。
2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2.1旅游系统模型重构的基础
2.1.1旅游数据规模的急剧扩张
近年来,旅游数据已经成为巨大的海量信息空间(郭鑫,2013),而随着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大数据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以往旅游数据的获取,往往依赖于景区、交通部门等方面的统计,这种统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现在,除了传统的数据拥有部门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也掌握着海量的旅游搜索数据。同时,微博等新型社交软件的出现带来的海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旅游数据信息也逐渐可以被获取,这些数据信息中往往包含着旅游者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需求信息。此外,数据的产生方式已由传统的被动式、主动式,向自动式转变(孟小峰,慈祥,2013),数据的自动产生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根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旅游者个体都将是一个移动的海量数据源,以其为中心自动发射出的海量信息将会加速旅游数据信息规模的扩张。
2.1.2大数据处理技术日臻成熟
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其被充分利用的基础。大数据相关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方面的ETL(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数据存储方面的关系数据库、基础构架方面的云存储、数据处理方面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分析方面的最有尺度分析、数据挖掘方面的复杂数据类型挖掘等。大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软件主要有Hadoop、HPCC、Storm、ApacheDrill、RapidMiner等(王秀磊,刘鹏,2013)。在未来,随着这些技术和软件的不断发展,海量旅游数据将不再是旅游企业等部门的负担,反而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大数据能力的飞跃提升将使得旅游大数据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而旅游者将在价值的共同创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2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及其解释
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旅游者作为数据信息源将处于核心位置,同时数据信息的处理最终也应该是作用于旅游者。因而,以旅游者为核心要素和数据信息起点,以数据信息为旅游系统模型运转的钥匙,通过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4个阶段,最终将数据信息直接或间接反馈到旅游者,从而建立闭环旅游系统新模型(见图2)。旅游系统新模型整体分为信息源(旅游者)、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应用5个层次。数据信息始于旅游者并最终作用于旅游者,从而形成信息的闭环流动,体现出服务主导逻辑中顾客中心的思想。以下对新模型的各个层次包含的要素以及信息的流动进行分析解释。
图2大数据支持下以旅游者为中心的系统模型创新
2.2.1旅游者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系统中拥有双重身份。首先,旅游者作为信息源,在整个模型中处于核心位置,其全部需求信息是整个旅游系统运行的原动力。同时,整个旅游系统中信息经过处理最终又流向旅游者,这些信息的作用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这正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关键作用的体现,也符合服务主导逻辑下顾客中心的思想。在大数据背景下,旅游者所拥有的所有信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信息经过处理都将最终直接或间接反馈到旅游者本身,进而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从而让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因而,获取更多的旅游者信息将是大数据时代旅游竞争力的体现。
2.2.2信息识别层
信息识别层主要包括识别旅游者的过去需求信息、实时需求信息、未来需求信息。旅游者过去的需求信息体现其过去的消费倾向以及旅游者本身的属性信息。旅游者实时的需求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实时状况,相关各部门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者的实时旅游体验。未来的需求信息表明未来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由于其在将来很有可能转换为旅游消费行为,因此将来的需求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识别出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信息对于旅游者、景区、交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各种需求信息对不同部门的作用并不相同,而以往对旅游者需求信息的研究中较少对旅游需求进行分类,因此,将需求信息细分为上述3类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旅游者的需求。
2.2.3信息获取层
信息获取层包括过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实时需求信息的获取者以及未来需求信息的获取者3类要素。在大数据时代,各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是能够直接获取该类信息的所有参与者的集合。过去需求信息的获取者主要包括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景区、交通、传统旅行社等参与者;实时需求信息获取者主要包括景区、交通、电信运营商、酒店等参与者;未来需求信息获取者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社交软件等新型参与者。尽管景区等参与者可以直接获取不止一类需求信息,但其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有限,在复杂的大数据面前,他们只是大数据的初级使用者(孟小峰,2013)。而搜索引擎等新型参与者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较强,为了实现海量数据的规模经济性,新型参与者会争取获得其他两类需求信息,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景区等大数据的初级使用者应寻求与新型参与者的合作。
2.2.4信息处理层
信息处理层是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传输、转化等一系列信息处理过程的集合,其核心过程是数据挖掘(马建光,姜巍,2013)。在大数据时代,存储、分析海量数据信息已经超出景区等传统部门数据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因而,由于其数据处理能力所限,景区等部门可能只对海量数据做预处理,深层次的大数据挖掘则应交由其他新型参与者来完成。目前在旅游业中,信息处理是最应该加强的方面。一方面,景区等传统部门拥有海量数据或拥有获得海量数据的机会,却在为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而烦恼;另一方面,新型参与者尽管掌握的数据信息比较多,但信息的类别比较单一,多来自其自身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大数据的共享显得十分迫切(左建安,陈雅,2013)。因此,建立旅游大数据共享机制是发挥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基础,进而利用大数据挖掘出可应用于信息应用层面的有用信息。
2.2.5信息应用层
信息应用层是基于对过去、实时和未来需求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利用有用的信息并发挥其作用。不同种类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被旅游者、景区、政府等不同主体用于服务优化、偏好分析、实时监控、线路推荐、客流预测、精准营销等方面。例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套,旅游活动中的异常数据信息可以被及时捕捉,从而景区、交通等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同时,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信息的整体状况,相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引导游客流动,避免游客扎堆等现象频现。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等有可能被颠覆,新型的社会化媒体组合营销等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旅游大数据的信息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将会不断探索出更多创新性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
2.2.6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该模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使模型形成闭环。信息反馈包括直接信息反馈和间接信息反馈两部分。部分应用信息可以直接被旅游者获取或者直接作用于旅游者,因此称之为直接信息反馈,例如客流查询、路线推荐、紧急求助等。其他的应用信息不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或者不能够被旅游者直接获取,但其会对旅游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称之为间接信息反馈,如实时监控、危机预警等。信息反馈的关键在于从海量的信息中选取旅游者需要的信息以服务于旅游者的同时,要努力减少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2.3对传统旅游系统要素的分析
在旅游系统新模型中,以往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功能导向、空间导向、要素导向等旅游系统模型中的交通、旅行社、目的地等要素都被视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所利用的手段,而不再争论哪些要素应该出现在模型当中。进而从新模型的角度探寻这些传统要素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如何发挥其满足旅游者信息方面的功能,这与服务主导逻辑中将具体的商品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的思想十分相似。服务主导逻辑将商品与服务统一到服务旗下从而避免了关于二者长期以来的争论。相似地,在新模型中传统要素也被统一到“信息功能”旗下,这样有利于思考传统要素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促使这些要素的作用方式主动做出变化以适应未来的需求。传统旅游参与者之间的疆界也将变得模糊,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
3新模型背景下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在旅游系统新模型中,数据信息作为整个系统运转的钥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旅游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旅游业在利用大数据时存在许多需要重视的地方,如安全隐私方面等。因此,下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1大数据获取能力方面
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获取各类需求信息的能力差异很大。搜索引擎等新型参与者获取数据信息能力较强,而景区等获取数据信息能力则比较弱。尽管目前景区等传统旅游参与者与新型参与者相比拥有更为关键的旅游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笔者认为,未来在旅游业中体现竞争优势的不是拥有信息的能力,而是获取这些海量信息的能力以及后续处理的能力。
目前在大数据的获取能力方面,众多类型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具有很强的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搜索引擎等。第二类是潜在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电信运营商等,这类参与者的大数据获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类是不具备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如传统的景区等。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获取大数据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搜索引擎等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应该扩大获取数据信息的范围,将更多的图片、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纳入其信息获取范围。电信运营商等潜在具有很强大数据获取能力的参与者,应该加大对大数据信息的获取方面的投入。虽然这些参与者拥有垄断等优势,但是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其的威胁会越来越大。传统景区等参与者应积极寻求与新型参与者的合作,通过旅游大数据的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者。
3.2大数据挖掘方面
大数据挖掘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广泛,如挖掘潜在的旅游者、获取旅游者的旅游习惯、优化旅游线路、推荐旅游目的地等。然而,旅游业中数据挖掘的水平仍然较低。以在线旅游服务商为例,其数据挖掘深度仍然不够,旅游者每次参与在线预订服务的流程基本一致,并未通过挖掘旅游者过去需求信息来优化服务流程。在线旅游服务商更多的是将线下服务线上化,而疏于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挖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将成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大数据相关技术将在大数据挖掘中起到支撑作用。许多参与者不具备大数据挖掘能力,因而,这类参与者可以寻求与新型参与者合作来弥补其相关能力的不足。新型参与者应发挥主导作用,争取获得数据信息的规模经济性。未来,众多参与者对旅游大数据挖掘的需求可能会是旅游业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出大量专门从事旅游大数据挖掘的参与者。
3.3智慧旅游建设方面
智慧旅游作为目前业界与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其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已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的智慧旅游只能称作“智能旅游”。智慧旅游建设方面主要集中于建设智能终端等“智能”方面,较少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发,“智慧”方面的建设远远不够。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障碍的系统,通过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障碍,进而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到旅游者,从而促进解决旅游障碍。也就是说智慧旅游的建设应该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出发,其目的应该是帮助旅游者解决尽可能多的旅游障碍。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更加丰富了智慧旅游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障碍的能力,使得景区拥挤程度等过去比较难实时获取的信息变得可以实时获取,甚至提前获取。总之,理想状态下,旅游者与智慧旅游的关系如图3。智慧旅游建设总体方向应该从如何不断获取旅游者需求信息,帮助其解决旅游障碍出发。在反馈的信息中应该不仅包括旅游者直接需要的信息,还应该包括旅游者并未直接表现出需求行为,但旅游者又确实需要的信息,这正是体现“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旅游者与智慧旅游的关系
3.4数据共享与安全隐私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实现大数据规模经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数据共享程度较低,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然而,许多企业对于数据安全隐私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保密技术水平较低,隐私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者的个人信息,而又不泄露个人隐私将是一个重要议题。为了解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隐私问题,学术界和工业界提出了保护隐私的数据挖掘、位置匿名方法、查分隐私方法等(刘智慧、张泉灵,2014;王璐,孟小峰,2014)。大数据的安全隐私应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政府应加大对隐私保护方面研究的资助。同时,旅游业界应加强与大数据实业界的合作,做好大数据共享的同时充分保护旅游者的个人隐私。
4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展望的基础上,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核心思想,以旅游者为核心,以数据信息为钥匙,提出了旅游系统新模型。新模型中以旅游者为核心,既是服务主导逻辑中顾客中心思想的体现,也符合旅游业界中对旅游者越来越重视的现实。同时,数据信息在新模型的正常运转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体现。此外,以旅游者全面需求信息出发构建旅游系统新模型,既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又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文也存在着许多局限。首先,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尚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初期,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还比较有限,这也是未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需要着力提高的地方。其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本文提出的新模型还处于理想状态,其经济基础尚未完全形成,这也是智慧旅游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再次,本文对旅游系统新模型的构建还处于试探性阶段,模型中具体要素以及参与者的构成还有待调整,但从旅游者的需求信息角度出发构建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一方向基本可以确定。最后,本文主要对旅游系统新模型及其相关要素做了定性论述,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因此,下一步将在完善旅游系统新模型中的要素与参与者构成的同时,通过收集这些要素与参与者的相关数据,对其相互关系及其在模型中的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雅.基于大数据环境的科学数据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12):151154.
[2]郭朝阳,许杭军,郭惠玲.服务主导逻辑演进轨迹追踪与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7):1724.
[3]郭鑫.旅游大数据与挖掘分析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32153216.
[4]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101106.
[5]李君轶,张柳,孙九林,杨敏.旅游信息科学:一个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11(6):7279.
[6]李雷,简兆权,张鲁艳.服务主导逻辑产生原因、核心观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4):212.
[7]李雷,赵先德,简兆权.电子服务概念界定与特征识别: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4):210.
[8]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2024.
[9]刘飞,简兆权.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服务创新: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04113.
[10]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766.
[1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6):957972.
[12]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7.
[13]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69.
[14]王家骏.旅游系统模型: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6669.
[15]王金伟.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J].旅游学刊,2009(2):9196.
[16]王璐,孟小峰.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4(4):693712.
[17]王寿鹏.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模型及其应用[J].旅游科学,2011(6):5564.
[18]王秀磊,刘鹏.大数据关键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3(4):1721.
[19]王祖正,孙虎,赵宇茹,龙小霞.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5):8487.
[20]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一个具有不对称特点的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683.
[21]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22]阎友兵,张颖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2(1):171176.
[23]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2):3741.
[24]张惠,周春林,管卫华,邬琴兰,谢正磊.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1):145149.
[25]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26]钟振东,唐守廉,PierreVialle.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研究[J].软科学,2014(1):3135.
[27]FitzpatrickM,DaveyJ,MullerL,DaveyH(2013).Valuecreatingassetsintourismmanagement:Applyingmarketing’sservicedominantlogicinthehotel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36:8698.
[28]GavalasD,KonstantopoulosC,MastakasK,PantziouG(2014).Mobilerecommendersystemsintourism[J].JournalofNetworkandComputerApplications,39:319333.
[29]GretzelU(2011).Intelligentsystemsintourism:Asocialscienceperspectiv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8(3):757779.
[30]GronroosC(2011).Aserviceperspectiveonbusinessrelationships:Thevaluecreation,interactionandmarketinginterface[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40(2):240247.
[31]GunnCA(1993).Tourism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J].Tourism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
[32]LeiK,ZhouS,HuD,GuoZ,CaoA(2011).Emergyanalysisfortourismsystems:PrinciplesandacasestudyforMacao[J].EcologicalComplexity,8(2):192200.
[33]LeiperN(1995).TourismManagement[M].Collingwood,VIC:TAFEPublications.
[34]LineND,RunyanRC(2014).Destinationmarketingandtheservicedominantlogic:Aresourcebasedoperationalizationofstrategicmarketingassets[J].TourismManagement,43:91102.
[35]LucasJP,LuzN,MorenoMN,AnacletoR,FigueiredoAA,MartinsC(2013).Ahybridrecommendationapproachforatourismsystem[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40(9):35323550.
[36]McKercherB(1999).Achaosapproachtotourism[J].TourismManagement,20(4):425434.
[37]MillRC,MorrisonAM(1985).TheTourismSystem[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38]ShawG,BaileyA,WilliamsA(2010).Aspectsofservicedominantlogicanditsimplicationsfortourismmanagement:Examplesfromthehotel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32(2):207214.
[39]SmithA(1776).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M].London:W.StrahanandT.Cadell.
[40]VargoSL,LuschRF(2004).Evolvingtoanewdominantlogicformarketing[J].JournalofMarketing,68(1):117.
[41]VargoSL,LuschRF(2008).Fromgoodstoservice(s):Divergencesandconvergencesoflogic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37(3):254259.
[42]VargoSL,LuschRF(2011).It’sallB2B…andbeyond:Towardasystemsperspectiveofthemarket[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40(2):181187.
[43]WomackJP,JonesDT(2005).LeanSolutions:HowCompaniesandCustomerscanCreateValueandWealthTogether[M].NewYork:FreePress.
[44]XieL,PengJ,HuanTC(2014).Craftingandtestingacentralpreceptinservicedominantlogic:Hotelemployees’brandcitizenshipbehaviorandcustomers’brandtrust[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42:18.
OntheReconstructionofTourismSystemModelin
theBackgroundofBigData
XUFeng,LIShuaishuai,QIXueqin
(SchoolofManage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
Thecomingofmobileinternetandbigdatawillreconstructthewholetourismsystem.Existingresearchesseldomstudythisaspectoftourists.Touristsareoftenregardedasanordinarypartratherthanthecoreoftourismsysteminsomeresearches.Meanwhile,mostresearchesontourismsystemarestaticandfailtouncoverthepast,presentandfuturedemandoftouriststhoroughly.However,basedonthecoreideaofservicedominantlogic,touristsshouldbethecoreoftourismsystemandhispast,presentandtheirfuturedemandsshouldberegardedasthecornerstonesintheageofbigdata.Somenewactors,suchassearchengines,willbetakentokeypositionsviaprocessingmassiveinformation.Paperplacedinthecore,datainformationregardedasthekeyandsomenewactorsweretakenintothenewmodeltoreconstructanewtourismsystemmodelthatfitstheageofbigdata.Inthefuture,massiveinformationwillcycleasacloseloopfromtouristtotourist.Theconstructionofthenewtourismsystemmodelwillreflecttheimportanceofthenewactors.Theseelements,proposedinthemodel,whicharestillnotinexistenceinreality,maybethenewvalueareasandprobablyleadtonewoperationaltypesoftourism.Also,somenewideaswereintroducedtotheconstructionofsmarttourismandsomeotheraspects.
-
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整理16篇)
15.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五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一百个励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名叫《行行出状元》。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了状元,他..
-
暑假活动总结报告及范文(整理6篇)
暑假活动总结报告及范文这次暑期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户外探险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与他人合作;在科学实验中,..
-
小学二年级日记范文每日一(整理6篇
小学二年级日记范文每日一篇1今天,我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烘焙。早上,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了面粉、鸡蛋和糖,我们要一起做小饼干。回到家,我洗干净手,穿上了小围裙,准备开始烘焙。妈..
-
销售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整理6篇
销售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4一、对于老客户要经常保持联系,沟通,有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送些小礼物或宴请客户(根据个人喜好因人而异)。二、在维护老客户的同时要不断从开发新..
-
物业管理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整理6篇
物业管理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4一、物业管理方面(一)积极做好物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建设为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
-
初一作文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初一作文读后感范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
-
《卜卜猫》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卜卜猫》读后感范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梦想,有些却是异想天开的梦想。刚读完《卜卜猫》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特别有意思。讲述的是三个小男孩的..
-
四年级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四年级小学生读后感范文《带路人》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我读了以后十分感动。它记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天,作者要回家,半路上遇上了一场骤雨。作者把一个人撞了一下,那个人..
-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