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孝道文化(6篇)

daniel 0 2024-12-21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1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2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现实情况;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B82-092

一、引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至少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钻研能力,也会在同一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孝道。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发扬孝道中符合时展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积极方面,舍弃那些封建的保守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事物进入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美国家比较重视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比较“独”的原因。西式思维的灌输让我们讲求个性、注重独特的人格,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根据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别较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间产生差异,于是在许多方面和父母产生了冲突。2.子女承担多重角色,尽孝道的方式也出现了偏离。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一个人承担着许多角色。会有多个角色,比如老师、丈夫,需要赡养四位父母,还要面对这个社会剧烈的竞争,全方位考虑家庭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不得不面对事业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冲突。因而会容易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父母的需求。3.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越来越重视私人生活空间。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这个时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特点。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孝意识。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孝文化教育,对于孝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2.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可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数学、英语等容易提升考试成绩的科目,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学校对于道德层面的教育是不够,很多知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却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家长难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太过容易满足,导致他们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对父母不尊重,孝意识更是不强。4.舆论导向。当今社会,我们了解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各种社交媒体所的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知识,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的手段。诸如新浪、腾讯这样的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娱乐信息,注重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像孝道这样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四、当代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孝文化的教育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去弘扬和提升,社会各个层面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有所提升。

1.国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党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应该弘扬像孝文化这样的社会正能量。党和国家所领导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像孝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思想层面的地位,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2.学校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从基础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弘扬传统孝文化,高等学校应该作为主阵地。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学校应该在思想教育中国增加孝道的相关内容,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孝道的重视。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利用网络。比如:建设与孝文化有关的专门网站,让广大青年学生和网民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4.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作为父母,要孝敬孩子们的祖辈,为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子女本身,要懂得体谅父母为家庭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尽孝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准则。每一代不断去传承孝道。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目前中国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去正视这一问题,从社会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自身都应该去思索解决之道,让我们把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我们应当重视孝文化教育,让这种文化滋养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参考书目

[1]黄南永,2009,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李伟,2000,《以孝树人:孝与教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卢智增,2006,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J]。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3

Abstract:ThefilialpietyculturesourcefarisinChinatraditionalcultureimportantcomponent,hasplayedthepivotalroleintheChinesehistory.Inheritsbringshonortothefilialpietycultureessence,toconstructsthe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tohavethevitalsignificance.

关键词:孝文化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社会

Keywords:Filialpietyculture;Chinesenation;Tradition;Harmonioussocial

作者简介:何涛(1972-),男,汉族,河南夏邑县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社科规划项目:“中原孝文化与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项目编号:(2006BLS003)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99-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引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1](p23)几千年来,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已经深深地溶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因此继承弘扬孝文化精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践行“八荣八耻、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字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辞。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扶侍状。《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字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最初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即奉养父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2](p27),“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3](p16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则把孝上升到爱国、强国的高度来认识。孙先生指出:“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4](p99)。

由于孝文化的影响,祖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成了一个充满骨肉之情的结合体,成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亲生母亲。当“母亲”遇到危难之时,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5](p48)在这里,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著名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可以不夸张地认为,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活了四五千年,唯一的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

当然,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思想和行为等。所以,我们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的传承也要有批判和鉴别,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二、孝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从实践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各条战线的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需要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关系和利益,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友爱安定、和谐相处。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因为孝文化本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孝”能提升个人修养,以实现“自身和谐”。所谓自身和谐,实质上就是要求个人素养修炼到一定水平,能做到“上不欺天,下不害物,内心平和中正,自立立他,自觉觉他”,达到“君子”的境界。

其次,“孝”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孝的一个核心就是尊老敬老,而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第三,“孝”能维持家庭和睦,以实现“家庭和谐”。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上。

第四,“孝”能促进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孝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孝的培养和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措施。孝文化在我国古代是“人治”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孔子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p27)”他认为,持之以恒地强化孝道,可以弱化人们的犯罪意识,约束人们的违法行为,维持社会的和平安定。以上所有这些这无疑都是对“孝”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作用的肯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大力弘扬孝文化精华,由家及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吴龙章.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钦州学院学报,2006(5).

[5]程红帅.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扬弃;“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荡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5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如何弘扬孝道文化篇6

交流会的主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交流会的宗旨是: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企业、学堂、学校、社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弥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领导应邀出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广东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湖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等11个省(区)、88个机构的2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99名义工(志愿者)为交流会辛勤地默默付出。

两天的会议由开幕式、领导报告、嘉宾分享、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问题解答、会议总结和闭幕式等环节组成。其间穿插了舞蹈《礼仪之邦》;播放《你的祖先叫炎黄》等感恩励志视频微电影;古琴・情景剧《回归华夏雅生活》、情景剧《游子吟》;太极拳、书法表演等。

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沈立同志致欢迎词。沈会长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宗旨作了介绍。

广东省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会长卞理同志在会上致词。卞会长指出,两广很亲,缘分很深,山水相连,两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想起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团结协作,坚持下去,就能攻坚克难,达成目标。

会上共有22名代表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退休老领导、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顾问赵汉超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赵老以《反思与借鉴前瞻与共勉》为题,作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发言。赵老提出,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格局。交流会正当其时,圆梦正当其势。要低调做人,谨慎弘法,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赵老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考虑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成立机构的问题;三是关于建设团队的问题;四是关于财富的问题;五是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的问题;六是关于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七是关于如何管理的问题;八是关于如何讲课的问题;九是关于安老逸力的实业问题;十是关于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全面。

云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会长、正本系统经典教育创始人、企业导师黄柏力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代相传的统一不变的文明教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形成的长善救失、层次分明、究竟圆满的教育体系。黄柏力老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广者,要成为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尊严的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参与进来。要有经营的头脑、企业家的格局,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黄柏力老师认为,第六次经济浪潮的重要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七个板块:第一文化产业;第二健康产业;第三养生产业;第四环保产业;第五新能源产业;第六教育产业;第七旅游产业等。黄柏力老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交流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独树一尊,不搞宗教迷信,坚持正确的方向。让古老的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秀出现代的风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幸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文化,也是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必须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所侵略、所欺负,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为我们保驾护航!感恩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交流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精彩纷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可行性强,整个会场充满正能量,凝聚真善美,代表们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更加坚定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交流会首开两广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先河,彰显两广及与会省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者的雍容气度,远大格局,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宏伟蓝图,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首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推动两广乃至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交流会形成一份“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倡议书。倡议书决定,第二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于明年在广州举行。

  • 下一篇:地理信息行业分析报告(6篇)
    上一篇:纪律作风自检自查报告(6篇)
    相关文章
    1. 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整理16篇)

      15.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五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一百个励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名叫《行行出状元》。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了状元,他..

      daniel 0 2025-01-01 14:27:00

    2. 暑假活动总结报告及范文(整理6篇)

      暑假活动总结报告及范文这次暑期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户外探险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与他人合作;在科学实验中,..

      daniel 0 2025-01-01 05:19:00

    3. 小学二年级日记范文每日一(整理6篇

      小学二年级日记范文每日一篇1今天,我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烘焙。早上,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了面粉、鸡蛋和糖,我们要一起做小饼干。回到家,我洗干净手,穿上了小围裙,准备开始烘焙。妈..

      daniel 0 2025-01-01 03:02:00

    4. 销售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整理6篇

      销售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4一、对于老客户要经常保持联系,沟通,有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送些小礼物或宴请客户(根据个人喜好因人而异)。二、在维护老客户的同时要不断从开发新..

      daniel 0 2024-12-29 16:46:47

    5. 物业管理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整理6篇

      物业管理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024一、物业管理方面(一)积极做好物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建设为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

      daniel 0 2024-12-29 05:19:00

    6. 初一作文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初一作文读后感范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

      daniel 0 2024-12-29 03:02:00

    7. 《卜卜猫》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卜卜猫》读后感范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梦想,有些却是异想天开的梦想。刚读完《卜卜猫》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特别有意思。讲述的是三个小男孩的..

      daniel 0 2024-12-27 21:18:00

    8. 四年级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四年级小学生读后感范文《带路人》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我读了以后十分感动。它记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天,作者要回家,半路上遇上了一场骤雨。作者把一个人撞了一下,那个人..

      daniel 0 2024-12-27 19:01:00

    9. 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整理10

      12.2023幼儿园大班幼儿毕业评语二 你是个聪明大方又可爱的小女孩。这学期你的表现很能干,能主动和老师说一些自己发生的事。你上课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12-21

    10.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收集6篇)

      部队班级年终工作总结篇1今年来,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班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政治合格、军事过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