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社会经济分析(6篇)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宏观税负;口径;配套性措施
一、宏观税负水平的定义和测量口径
一个国家的宏观税收负担体现了这个国家集中社会财富的能力和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并且影响社会各层应税主体的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水平问题是税收学术界研究的关键问题。在学术上,宏观税负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内一国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百分比来体现的。我国在政府收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除了预算内的税收收入外,还有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以及收费,这些也同样构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得出,目前学术界界定的宏观税收负担衡量有三个口径,分别是小口径、中口径、大口径,对应的定义分别是税收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二、我国宏观税负分析——基于口径角度分析
根据查询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不同口径的测算下我国2001~2010的税负率。
(一)小口径宏观税负的分析
(二)中口径、大口径宏观税负的分析
对于中、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的测算,需要把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看成是社会保障税加入中、大口径中进行测算。由于大口径的测算范围比较复杂,很多数据无法收集,在这里只就中口径进行测算,得出中口径的税负率。
三、世界各国宏观税负分析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把税分为五个税种,分别是:所得税、财产税、商品税、社会保险税、其他税。
在税种分类中我们可以发现OECD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和我国缴纳社会保障费的实质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测算口径下宏观税负计算会有哪些区别。
根据笔者收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工业国家,平均的宏观税负在30%~3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其平均宏观税负在16%~20%左右;而根据测算,2010年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为17.46%。但是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税负水平,如果各种收费等都被并入政府收入,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大致在30%左右。这样,我国的宏观税负就明显高于小口径的测算值。非税负担过重成为我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的比较
从2001~2010年,从表中可看出我国的中口径宏观税负比率总体上是上升的,但没有超过20%。表中列举的OECD国家的宏观税负比率都在30%以上,丹麦等国家宏观税负水平在50%左右。OECD国家与我国测算出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差距的原因是:(1)在OECD国家,社会福利水平非常高,公共服务很全面、到位,所以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收入比例较高。(2)OECD国家市场经济发达,人均GNP较高,国家可以征收较高的税收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3)与OECD国家相比之下,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在较低,偷漏税现象比较普遍,税收流失较多。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数据年年创新,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而OECD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则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百分比内,这与OECD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税收体制和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我国宏观税负基于大小口径政策选择
从我国宏观税负的变化分析,我国小口径的税负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实质,但与我国的实际数据有较大的差距。但是通过对中口径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偏高,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如何规定合理的税负口径就成了宏观税负选择的重中之重。
(一)降低大口径、提高小口径税负计算范围,制定合理的税负计算口径
根据我们的测算发现,不同口径的测算数据都不能完整反映我国宏观税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要在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之后,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和制度,逐渐形成完整、合理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对我而言,小口径的测算出的宏观税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大口径测算的由于数据过于复杂,无法进行科学测算,因此,笔者建议在降低大口径、提高小口径的计算范围,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税负计算口径。
(二)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形式
笔者提出合理税负计算口径的制定必须以完善的全口径预案算管理为基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费改税”,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实质早已符合税收的特征,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缴款应尽快纳入税收范围,完善我国的税制;第二,将制度外、预算外的收入全部纳入预案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透明性;第三,坚决取缔各职能部门的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和居民的重复税收负担额。
六、我国宏观税负政策选择配套措施
(一)科学改革税收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
把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作为税务单位税收收入征管的重点,密切关注重点税源企业的经营和纳税收情况,确保重点税源的稳定增长。
我国的税收征管要结合国情,以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服务化作为征管的目标。要进一步构建征、管、查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和多元化申报纳税体系,建立“属地征管、分类管理,科学划分管理职能”的科学管理模式。
(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
从长远角度来看,经济的波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实现宏观税负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一致,改革税收体质,提高所得税的份额。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政策应当是保持税收收入总体水平的稳步增长,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税收内部结构的调整,充分实践结构性减税。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N].新华社,2012,(12).
[2]中国统计年鉴[N].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
[3]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
[4]安体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多维视角解析[J].经济研究,2010.
[5]陈旭东.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客观分析[J].财政与税收,2012.3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3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2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768.88(89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1-0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现在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它具体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我们只有对对该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得它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术语名称,宏观统计分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个知识相互交融的体系,实际上是可以分为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统计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两种发展着的根基。在这两个根基的发展之下,统计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都被包含于内,但在实际上出发点不同也往往意味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大多是将经济学作为的核心进行发展,也就是计量经济学。
现如今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从数理经济学(教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测验还是经济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作为推动力。仅仅将统计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在整个计量经济学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注意到统计学的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但是,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等同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后者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统计作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下,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而获得立足之地,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保留了统筹兼顾、优化管理、量力而行等科学思想,并将其看做我们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管理的理念,并逐渐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程
2.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将统计学作为了核心知识体系,也具有其清晰、独特的发展脉络。笼统地说,我们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概括。
在最初,也就是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围绕着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对国家实力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的经济核查系统的完善。许多与该体系相关部门的分类逐渐细化,也使该体系逐渐获得了完善。另外,在这一时期,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核心指标的确立、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形成以及对国民机构部门的细化都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不断进行充实。通过对于统计的科学应用,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将经济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经济统计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将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自觉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也由此拥有了进补的契机,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现代的统计作用因为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日益快速、高效而更加重要。
2.2西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一名词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西方,但是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仍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早在一六七二年,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总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后,需求与价格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也横空出世并逐渐获得了获得完善。从而逐渐实现了分析与统计这两门学科了交织的密切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开创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使该体系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由后人对此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后来由里昂惕夫创立的资金流量表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和应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2.3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采用了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正式的授课系统。统计也作为直接应用于国名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工作,并在国家各部门、企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得以出版。钱教授还将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与我国实际计划经济理论结合,借鉴了国家经济物质平衡表的理论研究,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将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信贷、外汇、财政以及物资进行平衡分析,这也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不断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开设了用于指导如何进行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研究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的课程。因此,第三个阶段应当是以人民民大学为起点,各个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的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替代了原来使用的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也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在一九九一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逐渐扩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得我国主要财经类院校开始重视并将其纳入课程进行讲授与研讨的关键事件,应当是一九九二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统计在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轴心地位,并将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将现实条件同我国实际发展的课程系统相结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统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获得提高,并且使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获得深刻地使用,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发展。
三、结语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上述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只是相关研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作为数据支持,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与统计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统计事业的大发展,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23-34.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5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篇6
吴彦艳(1978―),女,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格兰杰检验
宏观经济是通过哪些传导机制来影响股票市场走势?这些传导机制在我国实践检验中表现得是否有效?倘若政府不通过政策干预股票市场,而是完全依靠宏观经济自身的发展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又有很好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来管理层干预股票市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非政策性传导机制的研究视角,通过实证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正相关关系。ThorstenBeckandRossLevine(2002)采用动态平行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法检验了1976―1998年间40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与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市场和银行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1](189-204)二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弱相关或不相关。Binswanger(2000)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高增长阶段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关联性已经瓦解。[2](379-387)Mao,Y•J•andWu,R•F•(2006)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股市低迷期时股指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含糊,采用不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得到的结论相互抵触。[3](157-163)马进、关伟(2006)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我国当前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4](71-75)李冻菊(2006)得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5](75-80)三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负相关。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6](431-439)梁琪、藤建州(2005)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相关关系为负,股市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7](9-19)温军、赵旭峰(2007)则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产出的增长对股票市场具有“负的贡献”。[8](90-92)
就国内现有的研究而言,基本上是针对某个阶段我国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尚无从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宏观经济通过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现机制
根据西方理论,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宏观经济增长时期(Y),上市公司的产品销量会随社会需求持续增长(Q),公司业绩不断提升(A),从而使得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也因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P)。相反,倘若经济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中(Y),上市公司的产品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坏而出现滞销(Q),业绩会出现下降(A),股价因此下跌(P)。相应的传导机制:
其中,Y:社会总产出,Q:公司产品销售量,A:公司业绩,P:股票价格。
(二)社会货币量
宏观经济不断繁荣的过程中(Y),国内货币供应量会随社会产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M);同时,在宏观经济上升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手中货币量会不断提高(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MM),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N),资金会推动股票价格不断上升(P)。反之,经济出现衰退(Y),国内产品数量下降,对应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M),居民手中货币减少(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减少(MM),对于股票的需求减弱(N),股价相应下跌(P)。传导机制如下:
(三)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Y),经济环境的向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使得潜在投资者转化为实际投资者(R),市场人气旺盛,从而增加股票需求(N),股价会上升(P)。相反,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Y),会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投资者逐渐退出股票市场(R),减少对股票的实际需求(N),股价会因此下跌(P)。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研究步骤
1.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把反映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变量,并用实际GDP来反映宏观经济。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宏观经济;
(2)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EPS)――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3)股票市场成交金额(GSM)――反映社会货币量;
(4)股票市场开户人数(KHS)――反映投资者信心。
由于官方数据只给了年度GDP的现价累计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值的同比增长率,所以要根据这两个数据来推算每年的实际GDP。我们以1992年作为基期,1992年的实际GDP就是其名义GDP,根据公布的GDP同比实际增长率依次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实际累计GDP。样本空间确定为1992―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
图1描绘了实际GDP和传导机制变量的走势,对GDP、EPS、GSM和KHS变量取对数值,分别用LnGDP、LnEPS、LnGSM和LnKHS表示。对数变换的好处是其一阶差分能近似表示变量的变动率,同时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将指数趋势转换为线性趋势。
2.研究步骤。本文拟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第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宏观经济(LnGDP)与其对股市的传导机制变量(LnEPS、LnGSM和LnKHS)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二)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具体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方法,最优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AIC的值最小,以保证消除自相关和保持更大的自由度。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均是I(1)型,因此,可以考察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阐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是否有效,有必要对LnGDP、LnEPS、LnGSM和LnKHS四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EPS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过程。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有限制回归:LnEPSt=∑[DD(]m[]i=1[DD)]αiLnEPSt-i+εi[JY](2)
计算F统计值:F=(N-k)[SX(](ESSR-ESSUR)[]q(ESSUR)[SX)][JY](3)
其中,ESSR和ESSU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是观测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估计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N-k)分布。根据各自的F统计值,检验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0。若显著不为0,则拒绝“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然后,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GSM和LnKHS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即用LnGSM和LnKHS分别交换LnEPS做上述同样的回归。通过检验,得到下面关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期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来确定。
表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结论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22.757020.11642接受H0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0.715470.51480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GSM变化的Granger原因23.490040.07551接受H0LnGSM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1.090350.37669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23.106860.13295接受H0LnKH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2.323030.15366接受H0
由表2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LnGDP不是引起LnEPS、LnGSM和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即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均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宏观经济没能通过传导机制有效的影响股票市场,即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失效的。
以上实证检验表明,理论上存在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在我国的实际表现却是失效的。下面揭示我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失效的内在原因。
三、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失效原因剖析
(一)上市公司缺乏宏观经济代表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的初衷是为了帮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而最初上市的一些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而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上市却被一推再推或干脆到国外上市,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宏观经济的代表性差,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中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且亏损比例从1992―2005年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另一方面,亏损企业长期驻留在市场内部直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2―2001年期间在逐年下滑;其中,2001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有1992年的32.46%和22.55%。虽然从2002年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大幅落后于1992年水平,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十几年来8%以上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因此,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的隔离阻碍股市货币量的有效增长
我国货币和准货币(M2)自1992―2007年以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2001―2005期间成交金额还出现了明显萎缩(参看图3)。虽然从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且社会资金量也在逐渐放大,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只在1996―1997、1999―2000和2006―2007三个时期出现了阶段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与社会货币量背离明显,股票市场没有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量增加。剖析原因,我们认为社会货币量主要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而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量相对较少(参看图4)。从1992―2007年,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社会货币量的同期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出于对改革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的担心,预期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以及证券投资观念的匮乏,使得人们更愿意将货币存入银行。同时,我国现有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因此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进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却没有增加。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信心十足,但是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博弈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其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出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这也体现在一直以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资金明显不足,而股市是长期投资市场,入市资金应该以长期资金为主。在成熟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所占比例一般高达90%,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占入市资金的比例不足40%(王国刚,2005)。[9](31-37)长期资金的不足一方面会影响股票市场走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的频繁操作会加剧股市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10](95-98)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992―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没有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社会货币量和投资者信心三种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在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阻碍传导机制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第一,股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少,市场整体业绩不能代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使得社会货币量一直以来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并且,预期改革所带来的未来支出增加,以及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使得人们投资股票意愿不强。第三,由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未来管理层应该努力消除上述不利因素,恢复传导机制的作用。首先,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除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其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后,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并且,改善股市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减少股市的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ThorstenBeckandRossLevine.“DevelopmentandEfficiencyoftheFinancialSectorandLinkswithTrust:Cross-CountryEvidence”[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2002(51).
[2]Binswanger,M.“Stockreturnsandrealactivity:istherestillaconnection?”[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2000(10).
[3]Mao,Y•J•andWu,R•F•.“DoesStockMarketStillActasSignaltoChangesinRealActivity?:EvidencefromAustralia(forthcoming)”[J],EconomicPapers,2006(7).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LevineRoss.“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7(71).
[7]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8]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
[9]王国刚.中国股票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
[10]况欢.反身性理论与股市价格运动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AnEmpiricalStudyontheInfluenceof
Macro-economyontheStockMarketinChina
――AnPerspectiveontheNon-policyTransmissionMechanism
DingZhiqing1WuYanyan2Abstract:Theoretically,macro-economyhasimpactonthestockmarketthroughthetransmissionmechanism,therebycreatinglinkageeffects.Isthemacro-economicalimpactonthestockmarketactuallyconsistentwiththedescriptionofthetheorysinceChinesestockmarketwasestablishedinthe1990s?Thisisthefocusofthispaper.Basedonthenon-policytransmissionmechanism,wemaketheempiricalstudyonmacro-economicinfluenceonthestockmarket(1992-2007)inchinafromanewangle,andthenrevealthecauses.
Keywords:Macro-economy;StockMarket;TransmissionMechanism;GrangerCausalityTest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
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整理16篇)
15.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五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一百个励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名叫《行行出状元》。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了状元,他..
-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