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现状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02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

一、引言

随着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认识到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预期发挥作用,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全球通胀预期的影响。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变为适度宽松,就2009年,全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近10万亿,使经济体系中注入了巨额流动性。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虽然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增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和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如何确保同时兼顾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使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鉴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预测等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通货膨胀预测已成为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有一个关键变量,通货膨胀预测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作为理论驱动型的通货预测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学者们进行通货膨胀预测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门方法。JorgeIvanCanales.Kri.jenko.TurgutKisinbay,Rodo.foMaino,andEricParrado(2006)[1]描述了构建全面通货膨胀预测机制所包括的因素,即严格的数据收集及管理、选择恰当的统计机制、执行合理的传导机制,同时认为中央银行政策的有效性是宏观经济预测的关键,指出了通货膨胀预测的重要性。StockandWatson(1999)[2]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运用美国1959年1月到1997年9月的通货膨胀数据进行预测,并利用失业率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利率、货币、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基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所作的预测比基于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更为有效。PaulMcNelisandPeterMcAdam(2004)[3]利用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检验。ZhangOsbornandKim(2008)[4]则运用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对美国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预期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解释当前通货膨胀,并运用不同专业机构的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出缺口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变量,NKPC模型能正确的预测美国的通货膨胀走势。AaronMehrotra(2008)[5]在预测中国通货膨胀中比较分析了VAR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得到基于多因素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这些模型要优于其基准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运用,但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预测的国内研究还在发展阶段,黎德福(2005)[6]主要讨论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存在问题,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转移,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而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显著相关。曾利飞(2006)[7]认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适合我国,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

上述文献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的经济的现实问题,但是并没有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通胀预测问题进行研究,此外,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如果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全国失业率的替代指标,必然会导致巨大的估计误差。因此,基于失业率的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也将缺乏说服力。而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基于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刚性的假设条件,并综合考虑了人们的理性预期及微观价格决定行为,来分析通货膨胀动态过程与人们对未来通胀预期和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及我国宏观经济变量,构建以产出缺口为基础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我国通货进行实证研究。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由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本身存在缺陷,并忽视了通胀的持续性以及各种经济形态的冲击对它的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和模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正和演变。20世纪80年代Taylor、Rotemberg和Calvo先后分别提出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它描述当前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滞后期通货膨胀及边际成本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GaliandGertler(1999)[8]在NKPC模型中提出用平均劳动成本估计生产边际成本比用产出缺口估计更加合理,Robert(2001)[9]认为,劳动投入只能解释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使用平均劳动成本作为边际劳动成本是不够准确。因而我们将以产出缺口代替边际成本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产出缺口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为:

假设期厂商以概率保持价格不变,以概率1-调整价格为,其中代表价格的粘性程度,同时假设所有厂商都是同质的,价格均以自然对数形式表示,则市场价格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

另一方面。厂商未来最佳定价规则有“前瞻式”和“后顾式”两种形式,假设1-k部分厂商对下一期价格采用前瞻式定价方式,期前瞻式定价厂商的最优价格为未来预期名义边际成本加权平均与毛利之和:

其中为厂商的主观贴现率,反映厂商对未来的重视程度。

另外K部分厂商设定价格采用后顾式定价方式,则期后顾式定价厂商的最优价格为前期调整价格与前期通货膨胀之和。

从而期的价格指数可以表示为:(4)

结合上面(1)至(4)可得:

许多关于新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文献都用产出缺口代替边际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推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得到边际成本对均衡状态下的偏离和产出缺口的比例关系:,其中为潜在产出。

结合我国当前的研究状况,对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结合外推型和适应性预期机制可得:,这些预期假说都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表现在模型中就是将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作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替代表示,因此,基于产出缺口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t-i期的通货膨胀率,是用比例表示的产出缺口,即:()/,为均值为零的残差项。

基于产出缺口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将总供给与总需求通过价格结合起来,产出缺口是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差,产出缺口反映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产出缺口为正表明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缺口越大,通货膨胀率压力越大;反之,产出缺口为负,表明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缺口越大,通货紧缩的压力越大。通过此模型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priceindex)是用来度量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支付消费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程度的相对数指标,它是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选取的数据区间为1992年1季度至2009年3季度,为避免季度性因素的影响数据的较大波动,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季值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1季度为100)]的自然对数进行季节调整后的取值作为实际产出的指标值,估算产出缺口()并利用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测分析。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实证检验

1.产出缺口的估计

对于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的估计方法通常有三类,即生产函数方法、消除趋势法及多指标方法。生产函数方法是以实际产出为因变量,以实际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与实际利用的资本存量为自变量建立模型估计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但由于我国失业率的统计也不充分,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率,因此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估计潜在产出存在很多困难;对于用消除趋势法来估计潜在产出,虽然简单易行,但在处理样本尾部的数据时不准确,VanNorden(1995)[10]指出HP滤波方法更像是平滑方法而不是滤波方法,而且该方法没有经济理论的支持。曾辉(2009)[11]用包含HP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的各种方法对潜在GDP进行了估计,得出各种估计方法在方向性上保持一致。因此,本文将利用估计潜在产出的卡尔曼滤波方法,该方法克服了HP滤波方法在处理样本尾部数据时的不准确性,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设实际产出(实际GDP的对数值)分解为不可见的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与周期成分(即产出缺口),对可观测的产出序列和不可观测的趋势、周期成分序列用状态空间的形式来表述,再用卡尔曼滤波(KalmanFilter)法计算出潜在产出的估计值。

模型的观察方程为表示了产出序列为趋势成分与周期成分之差:

状态方程为:

设残差序列满足白噪音过程,且残差与状态变量不相关。

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运用Eviews软件估计结果如下:

基于上述参数估计值检验模型生成序列的稳定性,通过对方程式的特征根检验,说明系统稳定。通过卡尔曼滤波平滑推断方法得到状态变量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如下图所示: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循环要素序列实际上就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即为绝对量的产出缺口序列,相对量表示的产出缺口可以通过=100×()/转化得到。

2.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

使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autoregressivemodel,简称VAR)方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检验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率或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于研究一个变量y是否能用于估计另一个变量x,当对于所有的,基于的预测的均方误差与用和二者得到的的预测的均方误差相同,则不能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即如果

则不能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检验时需要构造一个服从F分布的统计量,如果F统计量大于给定显著水平(通常取5%)的F分布的临界值,或者被选假设发生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则我们拒绝“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认为y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x。

通过分析表1中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产出缺口gap在格兰杰意义上不能引起通货膨胀率cpi(p值=0.0022<0.05);通货膨胀率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产出缺口(p值=0.0934>0.05);检验结果显示,1992年以来,我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将数据用图形表示,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产出缺口滞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化,这是由我国的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产出缺口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从负缺口转变成正缺口的过程中,通货膨胀率也逐渐升高,当产出缺口在1994年达到顶峰时,我国经济中也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8年到1999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将近于停滞,宏观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产出缺口由正缺口转为负缺口,并且逐渐变大,使得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幅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经济增长加快,负产出缺口逐渐变小,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物价水平也相应的上升,至2007年我国又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2008年全球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从而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迅速下降,为应对经济危机,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基于产出缺口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模型的实证检验

通过估计得到产出缺口的值及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前面推导的模型对基于产出缺口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模型(NKPC)进行实证分析,但当模型扰动项存在序列相关时,则会导致估计的结果失真,为剔除模型中的序列自相关现象,根据初始估计的结果,利用Breush-GodfreyLM检验确定滞后阶数(p),然后结合AR(P)模型描述一个平稳序列的自相关结构来修正NKPC模型,两模型估计输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4.模型预测与分析

回归方程输出的结果显示出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产出缺口的系数估计值通过t检验,且这种关系比较显著,从参数的数值来看,产出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将增加1.87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的滞后一期对前期有较明显的正向影响,如前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对当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达到1.94倍,但从第二期开始影响减弱,且影响关系也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价格走向市场化过程诸多不确定因素对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环境剧变对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菲利普斯模型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对模型参数和模型设定进行了检验,得到了正确形式的模型和具有优良性质的参数估计后,可以利用它进行预测估计。基于NKPC模型的预测是根据已知n个时刻的序列观测值y1,y2,y3…yn,对未来n+L个时刻的序列值作出估计,即最常用的线性最小方差预测方法(MinimumMeanSquaredErrorLMMSE)。通过NKPC模型对样本估计期间数据进行拟合,如图3描述的cpif以及图4中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残差图。由预测图可以看出,除1996年前误差较大外,其余年份误差都控制在1%内。因此,模型总体估计情况比较理想,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表4中所列的指标体系对模型的预测功能进行评价,MAE和RMSE受因变量量纲影响,用于评价模型预测精度,从数值可以看出预测结果误差较小。偏差比例、方差比例和协方差比例之和为1,表中数值显示偏差比和方差比较小,协方差比较大,从而证明模型预测结果也较好。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表明,1992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存在适应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变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符合先前的理论假设。结合我国经济中通货膨胀走势与社会产出变动状况分析,1991年-1992年积极经济政策推动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至1994年全年通货膨胀率较1991年上涨20.7个百分点,由于消费者通胀预期因素的影响使预测结果出现偏差,1995年-1996年的压低通货膨胀的紧缩性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产出缺口的缩小和通货膨胀的降低使经济平稳增长,运用NKPC模型预测产生良好的预测结果。从1998年-2003年随着不同程度的积极经济政策的实施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其结果是投资的膨胀和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因而经济政策逐渐进行适当转变阶段,并合理引导消费者的预期和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转变,从而对模型的预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至2008年我国妥善处理经济中的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现象,然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我国经济迅速下滑,为促使国内经济走向复苏,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至2009年3季度末各项经济变量指标显示我国通胀预期的显现,从而为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经济政策也面临着适度的调整阶段。因此,通过以上时间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和控制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对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以经济理论的基础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提供了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后危机时代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使经济复苏,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影响当前经济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消除经济二元结构,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劳动和产品供求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的透明度,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市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极大程度地改善利用通胀预测机制进行事前全面预测所需的条件,只有使央行根据通货膨胀预测机制准确预测未来通货的状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则将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JorgeIvanCanales.Kri.jenko.TurgutKisinbay,Rodo.foMaino,andEricParrado,2006,“SettingtheOperationalFrameworkProducingInflationForecast”,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

[2]James.H.StockandMark.W.Watson,1999,“ForecastingInflation”,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44pp293-335.

[3]PaulMcNelisandPeterMcAdam,2004,“ForecastingInflationwithThickModelsandNeuralNetworks”,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Series.NO.352.

[4]ChengsiZhang,DeniseR.OsbornandDongHeonKim,2008,“ObservedInflationForecastsandtheNewKeynesianPhillipsCurve”.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375-398.

[5]AaronMehrotraandJoseR.Sanchez-Fung,2008,“ForecastinginflationinChina”.BOFITDiscussionPapers2/2008.

[6]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J].世界经济,2005,(8).

[7]曾利飞,徐剑刚.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

[8]Gali,JandGertler,M.1999,”TheScienceofMonetaryPolicy:ANewKeynesianPerspective”,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7(2),1661~1707.

[9]Roberts,J.M.2001,”HowwelldoestheNewKeynesianSticky-PriceModelfitthedata?”,WorkingPapers,FederalReserveBoard.

[10]VanNorden,s.1995,”WhyissoHardtoMeasuretheCurrentOutputGap?”,Ba-

-nkofCanadaworkingpaper,1995,No.9506001.

[11]曾辉,尹小兵.中国潜在GDP估计的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09,(6).

ThestudyonChina’sinflationforecastsbasedon

theoutputgapPhillipscurvemodel

XIAOMan-jun,LIUShi-hui

(schooloffinanac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

Abstract:Forecastinflationtothemonetarypolicyformulationandtheeconomicstabilitydevelopmenthasimportantimplications.BasedonthePhillipscurvetheor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outputgapandinflationrate,applicationofKalmanfilteringmethodstoestimateChina'spotentialoutputandoutputgap,throughtheGrangercausalitytestverifieditsrelationship,andestablishtheOutputgapPhilipscurvemodelforecasttheinflationofourcountry.EmpiricalresultsshowthatthemodelcanbetterpredictChina'sinflation,sothatitcanprovideagoodreferencefortheformulationofappropriatemonetarypolicy.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且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我国近年来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位,可见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管理健康运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理论界,通货膨胀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和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研究。西方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较早,且经过不同时期不断变迁完善。国内学者基于中国实际国情来研究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经济运行中由于货币过量发行,或者其他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在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上,国内外学者观点相似,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现总结如下。

一、货币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货币因素方面,国外学者认为,货币的发行量由市场需求决定,央行控制,如果央行投放的货币资金比市场需求量少,就会出现资金紧缺,相反则会出现资金过多,无论何种结果都会传导到物价水平上,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通货膨胀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货币的供应量。而国内学者在考察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形成两种结论。其一,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相关。程建华,柳玲娣和胡月通过实证发现长期内货币供给量增量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大影响。张逸茹选取2002年-2013年M0、M1、M2的月度数据分析得出均与通货膨胀之间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二,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不相关。杨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现象的解释力度并不显著,因此货币供应量并非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泽,罗瑜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非货币供应量,而是投资。

二、需求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需求因素方面,国外学者指出经济就业水平是通货膨胀是否会产生的关键因素。如果经济就业水平不充分,当货币供给量增多,那么市场需求和产品的产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物价可能并未会因此增长;在此基础上,当经济就业水平已达到充分状态,货币供给量增多,此时即使市场需求再增加,产量却无法继续增加,那么必然会令成本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发生。国内学者认为需求会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中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大量对外投资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发生;政府消费支出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会上拉通货膨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通货膨胀影响不明显;而净出口对通货膨胀影响并不显著。

三、成本因素与通货膨胀

在成本因素方面,Ryota运用VECM和SV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出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因而该阶段我国通货膨胀与成本因素相关。蒋海通过SVAR模型研究成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紧缩可以在短期内加大企业成本,从而上拉通货膨胀。另外,根据我国各部门工资情况,超额工资成本并未导致通货膨胀。

四、外部输入与通货膨胀

在外部输入因素方面,国外学者如Dibooglu、Tommaso等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国际收支冲击等国际因素对各国的通货膨胀影响显著。国内相当数量的文献明确指出外部输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统计局数据,2017年1月-4月我国进口5594.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8%。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对国内价格波动影响很大,在国内传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冲击我国物价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日益增大。

五、预期因素与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预期会影响通货膨胀的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等几种理论。Jiranyaku通过研究亚洲五国的通货膨胀,发现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会增加总需求,同时也会加大生产压力,减少总供给,从而提高物价,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信度越高,降低市场对通货预期的可能性就越大,当通货膨胀预期超越某一界限时,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就越小。因此在政策上,增强中央银行的沟通力度,可以影响通货膨胀预期,从而稳定通货膨胀。

六、信贷因素与通货膨胀

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日益加大,通货膨胀也呈现不稳定性,但有关信贷规模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周光友通过CC-LM模型分析得出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贷扩张,而信贷规模在货币对通货膨胀传导中影响显著。刘琦实证研究发现,信贷对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正向影响,中长期有负向影响,长期来看稳定均衡。

七、多方面因素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并不会因为单方面的因素即可产生,而是通过多方面互相影响。黄益平实证证明产出缺口、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傅强研究得出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需求因素次之,成本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影响最小。高华川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单层因子无法识别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而多层因子更符合通货膨胀的内涵。

八、结论和建议

我国经济复杂多变,并非单一层面的因素即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发生,而且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对外贸易等活动非常活跃。在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上,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现状,从多个层面综合分析研究,才能从本质上揭示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CROWDERWJ.THELONG&x2010;RUNLINKBETWEENMONEYGROWTHANDINFLATION[J].EconomicInquiry,1998,36(2):229-243.

[2]GerlachS,GerlachS,SvenssonLEO,etal.Moneyandinflationintheeuroarea:Acaseformonetaryindicator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3,volume50(8):1649-1672.

[3]程建华,柳玲娣,胡月.2009年上半年货币过多投放会导致2010年通货膨胀吗?[J].管理评论,2010,22:9-16.

[4]张逸茹,邓丽,张停停.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J].品牌月刊,2015(12).

[5]杨溢.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V(7):67-75.

[6]于泽,罗瑜.中国货币性质再检验与通货膨胀成因[J].管理世界,2013(10):19-34.

[7]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5:58-64.

[8]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8:9-13.

[9]KojimaR,NakamuraS,OhyamaS.InflationDynamicsinChina[J].generalinformation,2005.

[10]蒋海,储著贞.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成本渠道与通货膨胀--来自中国的检验[J].金融研究,2011(9):27-41.

[11]DiboogluS,KibritciogluA.Inflation,outputgrowth,andstabilizationinTurkey,1980-2002[J].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2004,56(1):43-61.

[12]MONACELLIT,SALAL.TheInternationalDimensionofInflation:EvidencefromDisaggregatedConsumerPriceData[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9,41(Supplements1):101-120.

[13]JiranyakulK,OpielaT.InflationandinflationuncertaintyintheASEAN-5economies[J].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10,21:105-112.

[14]周光友,曾.银行信贷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基于CC-LM模型的分析框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98-108.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经营;财务策略

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引起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导致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其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消费需求下降,企业还在不断生产,在这种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经营、企业财务该用什么策略应对是每个企业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影响及现状

通货膨胀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利有弊,在通货膨胀环境中企业要善于利用其带来的益处同时避开其弊端,确保应对得当。在一般的通货膨胀条件(价格增长在20%)下,企业之间的生存与竞争与正常状态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还可能在通货膨胀环境中抓住一些特殊的机会而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在价格增长超过20%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所有企业的经营都开始趋于保守。

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管理有利也有弊。首先说其有利的一方面: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现实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同时它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货膨胀是优胜劣汰的试金石,通货膨胀环境中一些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很可能倒闭,这反而为资金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发展壮大的契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也可以调节供需平衡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普遍持续上涨,企业一般都会增加生产产量,增加销售量,如此可以使企业收入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以缓解社会就业形势。其次说其不利的一方面:通货膨胀一旦发生,政府肯定会对其实施人为干预,一般会使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无形中就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使物价普遍持续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价格也不例外,如此也会增加企业成本,资金成本的增加对企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通货膨胀会增加长期投资风险,因为长期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周期长,通货膨胀率越高、建设时间越长相应的则会导致建设费用上涨越多,企业承担成本越大、风险也大,甚至资金量超出预算,最后还很有可能将企业拖垮;另外通货膨胀还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度的贬值,对企业财务造成严重影响。

二、面对通货膨胀环境,企业应制定相关经营与财务策略,合理应对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为了减轻通胀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必须做好财务经营策略。

第一,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做好内部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对一个企业的成败来说至关重要,其并非一味的低成本,而是把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也可以说是优化成本,力争使企业成本最优化。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购买的生产资料等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些不可控的成本对每个企业来说都一样,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就是可控成本,各种费用支出及资源配置使用的合理程度等都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是最理想的,这就要求企业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人事部门对各部门人才的调用要切合实际,只有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企业的生产工作才会顺利。

第二、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以解决企业资金供求矛盾的问题

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短缺,资金供求矛盾凸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大考验。通常,企业都是通过发行固定利息率的债券筹集资金,但到了通货膨胀时期,固定的利息率赶不上物价的飞涨,投资人就会感觉利息率太低而不愿去购买,这就限制了企业资金的筹集。在特殊时期应该变通,既然是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涨的较快,得让投资人感受到自己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赶上物价的速度,浮动利率的效果这时就显现出来了,浮动利率使得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通货膨胀时期不致遭受太大损失。发行股票时也应该采取高股利策略,增加对股东股利的发放,才会让股票更有吸引力,使得本公司股票顺利发行以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

第三、重新评估项目投资策略,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到通货膨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通货膨胀时期的项目投资必然会受到通胀的影响,公司要千方百计避免或者尽量减少通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把通胀因素考虑在内并同时从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剔除,让投资方案在通货膨胀时期依然能够正确反映投资决策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于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时,更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因为长期投资项目的占用资金非常大,建设周期也相对较长,对公司财务影响重大,切不可在通胀时期盲目投资长期项目,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进而拖垮公司,所以要设法减少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尽可能的让公司资金能够快速的周转。

第四,平时对通货膨胀要有一定的预期准备,可以提前购买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并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以缓解通胀时期的资金紧张状况

,公司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如果对通胀有了一定的预期准备,合理的提前购买一定的原材料,就可以减少原材料价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期间库存费用远低于通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另外国际市场的运作也会为企业降低运作风险,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可以缓解通胀对公司带来的压力。

三、总结

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管理是个很大的挑战,通胀对企业来说可谓是利弊共存,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一定要采取相关的经营财务策略趋利避害,策略得当还很有可能将不利化为有利,为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带来更大的收获,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准则

一、通货膨胀会计理论研究历程

(一)思想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中叶)这一时期世界客观经济形势已经迫使西方理论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最早在1918年,美国权威会计刊物《会计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在账应否反映美元价值变动”的文章,提出应以物价变动指数重新表达账户余额。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物价飞涨,西方学术界普遍意识到采取一种稳值货币的重要性。斯威尼(H.W.Sweeney)在1936年提出如何把传统财务报表上的美元调整为“等值美元”的程序。1940年,会计学家佩顿(W.A.Paton)和列特尔顿(A.C.Litlleton)提出了把入账成本按货币购买力换算为“等值美元”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的意见。

(二)古典理论阶段(20世纪中叶至6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不明显,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币值基本稳定,此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理论学派。该学派主张会计程序和方法应以货币计量假设和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为依据,即维持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反对改变历史成本会计结构。针对物价上涨,建议微观会计主体选择特定会计政策减少通货膨胀影响,如在存货发出业务中采取接近于现时成本的后进先出法计算销货成本或者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来提高成本、减少虚增收益。

(三)新古典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数据流行采用指数化应对通货膨胀,如工资或退休金指数化、存款利息指数化、合同金额指数化,这种思潮作用在会计领域,催生了对会计主体各项会计数据进行指数化的新古典学派。其主张放弃币值不变基本会计假定,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基础上,对会计信息按照“一般物价水平”加以调整。在实务中,对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按一般物价指数而不是个别物价指数调整,导致不反映各类资产实际价值,仅是对历史成本基础进行“一刀切”的简单修正,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减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失真和利润虚增。

(四)激进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1973年,西方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了长期负面影响,会计学家普遍认识到单纯指数化调整已经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造成的会计信息扭曲,只有采取更为彻底的做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破除原有会计结构,改变会计计量基础,相对于以前对通货膨胀进行的保守会计处理,其被称为激进理论学派。该学派摒弃历史成本原则,不满足于对物价变动进行指数化的全面调整,而是根据当前的个别物价水平即现行成本直接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估值入账,被称为现时成本会计或者现时重置成本会计。

(五)理论协调和趋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主体出现了大规模的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经济全球化让不同国家经济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是单个国家的经济金融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可比性和会计标准的统一性。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推动下,国际会计准则认可程度日益提高,2001年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会计国际趋同计划开始启动。2006年9月,美国了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提出以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即使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公允价值也不会让会计信息丧失相关性,目前,IASB也将公允价值列入工作划,预计未来通货膨胀会计计量问题可有效解决。

二、通货膨胀会计理论的核心原则

(一)资产计价标准对于资产主体有着不同的持有目的,进而有不同计量价格。传统观点认为,如果持有资产为了生产经营消耗,则资产按照购入或者投入的交换价格,即买价;如果持有资产为了销售变现,则资产按照卖出或者置换的交易价格,即卖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交换价格,过去的叫做历史价格,现在的叫做现行价格。通货膨胀时期,历史成本会计不能正确反映资产价值,而现行成本会计则被认为最好的选择,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可采取现行重置成本或者现行市价进行计量。

(二)收入实现原则收入实现原则是会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在收入产生的过程中,选择在哪一个时点作为收入确认日期。传统收入实现理论中,资产收益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产持有收益,可分为已经实现或者赚取的收益如(存货持有利得)和未实现持有收益,前者确认,后者不予确认;另一种是经营收益,是指销售商品和劳务获得收益,理应确认。在通货膨胀时期,通常情况下主体持有资产会升值,而且持有实物资产的意愿非常强;即使主体不愿脱手也会使得当期会计收益低估。现行成本会计则主张,可以假定主体是参与交易方,按照交易双方可接受价格对资产重新估值,其增值部分无论是否实现或者赚取,都应该确认为收入。

(三)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将收入和产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按照特定因果关系进行抵减,从而计算出当期收益,该原则核心是如何确认费用,即如何确认已耗的成本。但在通货膨胀时期,如果采取传统配比原则,收入按照现时价格计量,费用按照历史价格计量,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更无法反映主体持续经营特点。传统模式下,会计循环按照“现金一)购入存货―销售―收账―现金”进行,收回现金时,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费用配比得出损益;在现时成本会计模式下,会计循环按照“存货―销售―收账―现金―购入存货”进行,重置存货时,现时收入与现时成本费用配比得出损益。

三、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研究状况

(一)改革开放前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会计研究情况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在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国伊始,受到解放前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遗毒影响,加上当时国有经济比较薄弱,一些私营机构囤积居奇,物价飞速上涨。为了稳定物价,国家利用一批在旧社会从业的会计师,对经济实体进行监督和检查,查处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国早期通货膨胀@it探索提供了实践的基础。第二次是在1958年至1961年,“十二五”计划时期。由于生产上搞“”运动,在所有制改革上按照“一大二公”思想急于冒进,造成工业内部、农轻重比例和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同时银行信贷和货币政策也犯了极左错误,货币和贷款投放盲目扩张,造成1961年物价总体水平上涨16.2%。同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国家成立了物价管理部门,利用向生产企业收集到的成本费用等会计信息,考虑到国家计划和企业合理利润,对全国物价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平衡,迅速恢复了正常物价,此次治理通货膨胀,会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第三次是在1966年至1978年期

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供给紧张,货币投放逆势增多,造成了严重供求矛盾。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行凭票供应,冻结商品价格,国民经济处于隐性通货膨胀状态。由于认为会计核算和管理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要从根本上否定会计,于是出现了“厂长成本”、“书记利润”等怪象,使得商品价格信息严重失实,通货膨胀会计探索过程产生了曲折。

(二)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会计研究情况改革开放后,我国曾经历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至1989年,由于国家开始从单纯计划经济向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经济模式转变,对部分商品实行价格放开政策,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物价快速上涨,CPI上涨幅度分别为8.8%,6.0%,18.5%,17.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政府支出规模大幅增长,社会总需求快速膨胀,再加上部分商品价格关系未完全理顺,物价上升速度超过两位数,三年间CPI上涨幅度分别为10.3%,21.7%,14.8%。在短短十年间,我国经历了两次通货膨胀,国内会计学术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会计问题。1992年前后,我国会计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两则、两制”及时推出,适应了经济形势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会计标准建设经验成为当时会计学术界的主流。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物价变动会计的学术成果(如《通货膨胀会计》(葛家澍,1985);《论物价变动会计》(曲晓辉,1991),同时在199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上海召开了“物价变动会计、外汇业务会计问题研讨会”。通过学术界的关注和研讨,即介绍了国外通货膨胀会计理论,又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的理论、模式、现实困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随后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物价得到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会计也渐渐淡出会计学术界和官方的研究视野。

四、世界国家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选择的比较

(一)美、英通货膨胀会计模式(1)美国通货膨胀会计。美国早期通货膨胀会itS!度要求会计主体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提供会计报表,同时强制提供一般物价水平会计补充报表和现时成本会计报表。但是,对于货币性流动资金项目调整额和财务杠杆作用收益额不计入现时成本损益表,资本保全仅针对主体全部实物资本,且货币置存损益项目计算存在缺陷,2006年,美国经过长期研究推出了公布了SFASN0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了新的计量标准,可以解决在物价变动时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的难题,并对以前的有关准则进行了修订。(2)英国通货膨胀会计。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6号,其会计目标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有关主体真实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会计信息,可供信息使用者定价、成本控制和收益分配决策。该准则要求编制两步式的现时成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对销货成本、货币性流动资金、折旧费用三个项目进行调整,将财务杠杆调整额计入损益表;资产按照现时重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设置资本维护准备金,强调资产对主体的价值。同时,在1981年的公司法中规定,主体可以在现时成本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选择其一,确立了两者同等的地位。在这点上,相对于美国保守做法,英国则显得更为激进。美英两国由于语言、历史、经济环境和惯例比较接近,再加上学术界交流甚密,其准则比较接近,在会计协调和趋同背景下,英美两国对改组后的国际会计理事会(IASB)影响甚大。因此,无论是英国的真实和公允或者美国的公允价值,对通货膨胀计量都具有代表性。

(二)法、德、荷通货膨胀会计模式(1)法国通货膨胀会计。法国会计属于政府主导型会计,会计信息主要满足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特别是制定法国经济计划,贯彻税收政策、保证税收是法国政府首要任务,对于通货膨胀给微观主体造成的利益流失,采取消极态度。直到1977年,议会通过财政法案才允许上市公司对非折旧资产重估,而且还未对税收产生任何影响。在1981年和1984年,法国职业会计团体多次公告,建议折旧、销货成本和货币性项目进行调整,但缺乏税收激励最终流于形式。(2)德国通货膨胀会计。德国在一战和经济危机期间,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理论界对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研究。但二战后,德国政府对通货膨胀控制十分有效,所以政府对通货膨胀会计不太积极,再加上德国立法主义至上,企业报表必须和纳税报表一致,一直以来在资产计价方面企业界比较保守和稳健,禁止在正式报表中重估资产价值,直到1975年,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告建议主体自愿报送具有资本维护功能的补充报表,附带条件是不用于纳税目的。(3)荷兰通货膨胀会计。早期荷兰是一个航海贸易国家,为了应付贸易商品价格浮动,重置价值理论应运而生,并创立了重置成本会计制度,其强调收益应在实物维护之后实现,现时重置成本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在此传统下,实务界广泛应用了重置成本会计制度,但是一直以来未制定出详细准则。这三个国家是典型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税收至上主义是政府首选目标,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由于和税收目标难以协调,注定行而不远。出现持续通货膨胀时,在收益计量上,趋向保守和稳健,计提多种秘密准备应对通货膨胀,但不用于税收目的。通货膨胀会计仅仅成为微观主体管理工具,不具有政府支持。在欧盟成员国中,这三国的会计协调阻力最大,虽然最终采取折衷处理,还是各行其是。

(三)巴西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国家曾经经历过二三十年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以上,因此,政府很早就采取指数化处理各项会计项目,如固定资产、营运资本、长期负债、税金、租金、工资等。与大多数南美国家不同,巴西把通货膨胀会计报表作为基本报表,并且在1964年的政府税法中允许主体根据通货膨胀会计口径调整纳税项目,资产按照现时重置成本计价,增值作为业务权益增加,设置货币购买力损益项目,反映一般购买力下降。1976年,巴西通过了《公司法》对通货膨胀会计修订,并要求主体按照通货膨胀会计格式换算编制年度主要报表:资产负债表中的借方固定资产按政府公布个别物价指数逐月调整,流动资产按照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在贷方业益下增设资本维护准备金账户;损益表中,允许扣减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额和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失,并可作为计税基础。巴西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会计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1996年后,巴西通胀率下降至正常水平,税收目的的一般购买力会计调整已被取消。

(四)欧盟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态度(1)欧盟通货膨胀会计协调。欧盟是国际上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经济一体化决定了其内部成员国会计准则必须一体化。自1968年以来,欧盟了一系列的指令在成员国内部进行协调,其中对欧盟会计协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与通货膨胀会计有关的是1978年7月通过的关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第4号指令,主要是为确保公司所揭示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而制定的最低限度法律文件。在该指令中:一方面引入英国的“真实和公允”观念,把充分披露列

为编制报表的指导思想,限制了欧洲大陆国家计提“秘密准备”的传统惯例;另一方面,这一指令又同时把“以审慎为基础”列为计价一般原则,保留了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准备会计”特征。在这样的情形下,对于通货膨胀会计欧盟内部实际上采取英国和法德两种模式、折衷调和的做法,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统一,甚至曾经一度允许采取双重标准进行分别处理。在2005年以后,欧盟成员国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后,欧盟内部协调变成了国际趋同,实质上对通货膨胀会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寄希望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待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态度。一直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致力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但是对于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研究推广却始终比较谨慎。直到1981年,公布了比较全面详尽的通货膨胀会计准则IASl5《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采取中立折衷的方式,介绍和推荐使用一般购买力会计或现时成本@it,但对于两种方法,IASC但并没有强烈的倾向性,该准则注重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和处理,必须披露折旧、销售成本、财务费用和收益信息。为了进一步区别恶性通货膨胀和一般通货膨胀时期对会计信息的影响,IASCl989年又了IAS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公告》,当3年累计通货膨胀率达到100%时,会计主体按以下要求重述会计报表:财务报告按资产负债表当日计量单位编制;货币性损益计入损益表;广义现金流量口径报告财务状况变动,即编制现金流量表;母子公司合并报表按照一般物价指数口径调整;恶性通货膨胀状况改变时,不适应本准则。不过,该准则并没有获得国际证券委员会的支持(IOSCO)而被列入核心准则计划,可见国际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不高。而受到美国SFASN0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国际会计理事会也将公允价值列入工作计划,届时新的计量方式必定会对通货膨胀会计计量产生重大影响。

五、我国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协调关系

(一)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处于通货膨胀状态下的宏观经济,按照通货膨胀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需要对按照名义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校正的程度也不一样。国际会计准则IASNo.15《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指出,当个别或者一般社会力量导致价格变动情况下,在计量一个@it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时,需要反映价格变动对计量的影响。对于个别价格变动,按照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对于一般物价变动,按照一般购买力法调整。同时,在IASNo.29《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适用如“三年累计通货膨胀率超过100%,购买稳定外币保值,利率、工资及价格与物价指数挂钩”等一些经济情况,如果在货币购买力丧失的速度过快时不对财务信息进行重新表达,会让人产生误解。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会计准则应该根据宏观经济所处的通货膨胀环境,进行不同的规定。

(二)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与国家税法的关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税法一般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但是通货膨胀会让税法的实际效用产生扭曲:商品比价关系失调,微观经济主体决策失误增多,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品定价不稳定,名义收入增加导致税基变大,微观经济主体财富强制流失。通货膨胀会计准则是为了修正通货膨胀时期微观经济主体会计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也是征税机关向纳税人征税的基础,只要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调整项目和纳税申报口径一致,也就是通货膨胀会计准则获得税法支持,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除了可供微观主体决策外,也可以用作纳税目的,通货膨胀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也可以得到减除。在现实过程中,实现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与国家税法的协调并不容易,由于两者制定部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一致、多大程度的一致,分歧有时也很大。因此,我们国家在构建通货膨胀会计准则必须考虑与国家税法的关系。

(三)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与财政政策的关系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应该弄清楚通货膨胀的成因。如果是需求过旺引起的,则需要采取降低投资规模、减少工资支出来降低消费;如果是经济结构因素导致总需要总供给失衡进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则需要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保证供给充足;如果是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货膨胀,则需要采取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打破垄断等手段。特别是在物价上涨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共支出中转移性支付和财政补贴等也开始增多。微观会计主体,它作为生产者提供商品和劳务获取收入,作为消费者雇用生产要素支付成本费用;财政政策效应的传导最终还是通过市场作用,到达居民或厂商。通货膨胀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安排,它规定了通货膨胀时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这种行为不能不考虑财政政策对微观会计主体的影响。当要素价格(如工资、养老金、租金、失业保险等)与物价指数挂钩,政府对微观主体采取直补、减税、贴息、价格保护等措施时,微观会计主体的收入、成本、利润等信息,已经经过了财政政策的过滤处理,如何回归原貌,剔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对任何信息使用者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属于货币现象,过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通货膨胀会计准则的实施针对微观主体来讲,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而会计的特点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货币化处理,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对微观主体的影响。从货币政策调节手段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进行总量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节信贷规模等;第二,价格调节,对利率、汇率等,影响直接或者间接市场主体;第三,进行质量调节,控制信贷结构、信贷投向等。通货膨胀时期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产价格上涨,无论是实体资产或者是虚拟资产,微观企业主体都倾向于优化资产配置规避货币贬值风险:首先,保持最低限度的流动性,持有最少货币性资产用于交易目的;其次,选择持有一定规模具备财务战略意义的存货,防止企业因上游采购成本上升或者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带来的机会损失;再次,大规模对外举债,通过获取财务杠杆收益转嫁通货膨胀损失;最后,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获取营业外收益。微观主体在进行上述财务决策时,不可避免会受到基准利率、贷款利率、资本收益率、汇率(是否举借外债)、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规模和投向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会计准则主要通过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资产和收益的计量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诸如持有存货、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的计量和收益确定,与货币政策调节手段的许多内容有着天然的联系。

六、我国通货膨胀会计准则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内在逻辑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票价格

一、引言

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期股票价格高,有的时期股票价格低;不同的股票在同一个时期,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股票价格高,有的股票价格低。股票价格的这种波动性,有着特殊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是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国际贸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规模、现金流量、可持续成长能力和公司治理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高的通货膨胀将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导致未来产出的不确定性,因而,如股票之类的未定权益类资产价格的波动将增加。

二、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

(一)理论上两者之间的关系

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两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不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1.当前研究结论占主体的是: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刘金全等(2004)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价格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些国家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的国家,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3.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具有不确定性,两者既可以正相关,也可以负相关或者两者并不存在相关性。

解释股价涨跌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主要分为三种:其中“费雪效应”假说为第一种;名义资产收益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加实际资产收益率,名义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是同步在变的,实际的资产收益率不受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因此,投资股票等资产可以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购买力损失,因此,费雪的观点是股票价格波动跟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种是从需求和供给冲击的角度解释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供给冲击导致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负相关,而需求冲击则导致通货膨胀和股票价格正相关,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取决于两类冲击中谁占有相对主导地位。第三种是财富效应与替代效应假说。通常说,股市财富效应是指:股价波动导致消费者财富波动导致消费波动,最终影响总需求的机制。按理论来讲,如何增加居民名义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当前收入、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托宾Q效应等渠道呢?这些都能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增长,扩大了消费与投资,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进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此时,股价与物价呈正相关关系。另外,存在着替代效应的有可能的在股票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产生,股价的持续攀升导致的赚钱效应使得资金从消费领域流入到股票市场以追求资本增值,减少了当前的消费,使得总需求曲线左移,进而一般物价水平下降,此时,股价与物价呈负相关关系。根据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假说,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也可以正相关,也可以负相关,取决于财富效应占主导,还是替代效应占主导。

(二)实际上两者之间关系

1.实际数据分析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所以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的变动的百分比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由于CPI的统计数据是在上年为100时计算的,所以在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时候选用当期CPI-基期CPI100作为分子,分母为100来表征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则直接使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指数来表征。选1996-2010年,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绘制其波动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和上证指数、深圳指数大体走势存在相关关系,但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如:00年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价格就是正相关,然而03年左右和07年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和股票价格就是负相关。

2.原因分析

2003年左右通胀率不超过5%,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由于温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水平(P)较稳定且货币供应量(M)超常增长,导致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有效需求(D),增加了企业的利润(R),提升人们对企业股票价格上涨的预期。

2003年左右股票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先呈现负的响应,此后股票价格呈现正的响应。这是因为自1997年底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时期,国家从1998年开始实施了扩张性政策,股票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股价和物价开始联袂上涨,财富效应显著,但在1998-2002年通货紧缩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完,还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人们对股票的投资收益预期还存在观望,替代效应强劲,大过财富效应,因此在此轮通货膨胀初期股票价格下跌。然而,长期实施的扩张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中期刺激了股票价格上涨,即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2007年左右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CPI的上涨;第二是因为贸易顺差及人民币升值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及流动性过剩。总体说,此轮通货膨胀后期,由于物价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同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导致了股票价格下挫,这是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股市资金的撤出,进入产品市场又进一步推升物价,可能又造成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总结

首先,“费雪效应”在我国股票市场是并不存在的,通货膨胀的保值资产不一定是股票。我国股市的特殊性及与之相应的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处于股票市场管制阶段,股票价格无法灵活地传导相应的货币政策,并且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信息传递错误或者失真。

其次,对于我国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倾向于用财富效应和替代相应来解释,可以利用财富效应与替代效应假说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这样可以建立股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参考文献

[1]陆维新.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2]雷明国.通货膨胀、股票收益与货币政策[D].2003.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汇改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20-04

一、引言

2007年以来,我国国内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以物价指数的上升速度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出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在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短暂的下行态势后仍在高价位上持续攀升,其内外部诱因应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剖析。而2005年7月,我国推进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汇改后的通胀高企时期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相同的平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

既有国外文献在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主要通过“汇率的物价传导效应”(Menon,1995),如汇率变化最终可以显著传递到国内价格变化(ChoudhriandHakura,2006)。但在经验研究上,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导效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Leith(1991)认为,汇率波动将国际市场价格完全地传递到了博茨瓦纳的国内价格,Kim(1998)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汇率与美国价格指数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McCarthy(1999)通过回归模型对1976―1998年主要工业化国家汇率对物价指数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汇率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是适中的。

国内研究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贝多广和朱晓莉(2007)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存在潜在影响,但人民币对外升值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膨胀,而不是体现在传统意义的CPI上涨。这与Li和He(200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人民币升值会促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资产价格,但并未显著影响通胀率变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汇率的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即认为汇率的持续升值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提出应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建议,如“应以较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唐东波,2008);“人民币加速升值是对抗中国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方式”(哈继明,2007);“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是解决中国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否则中国必须接受高通货膨胀”(Liang和Qiao,2007)。

由此可知,对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关系存在着诸多争论,若“人民币升值能够抑制国内通货膨胀”,那么在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应具有较汇改前更强的统计上的显著性。但从新汇制运行60多个月的宏观数据来看,尽管人民币持续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但通胀压力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国内的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为解开这一谜题,本文拟从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走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度量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

二、汇率变动传递效应的模型构建

TakatoshiIto,YuriN.Sasaki&KiyotakaSato(2005)认为,汇率波动对价格的理论传导路径主要通过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汇率波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刺激跨国投资和热钱的流动,从而影响外汇储备,在央行货币冲销不完全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将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最终传导到国内价格中去。据此,本文构建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之间的宏观传导模型如下:

其中,LER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LFR为外汇储备,L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LCPI为通货膨胀率,各变量均为月度数据(由于分时段进行验证,要求样本比较大,所以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2010年12月。将整个样本区间分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时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与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时期(2005年9月-2010年12月)两个阶段。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广义货币与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金融统计(IFS),是一种加权汇率,权数为各国与我国的贸易额占我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并经过了指数化处理(以2000年1月为基期100),采用间接标价法标价,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为消除季节影响因子,各变量均用X-12做季节调整。

如果当期的LCPI与当期的LER、LFR、LM2、LCPI以及前期的L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且它们的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那么我们可以求出误差修正序列,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是进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模型的前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详见表1、表2。

在检验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常数项是否存在,确定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即设定单位根检验的基本类型(c,t,q)。通过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LCPI,LER,LFR,LM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其次,分别对它们取一阶差分,结果确良LCPI、LER、LM2、LFR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变量,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一)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效应研究

由于VECM模型构建的前提是协整序列,所以应先进行协整检验,在获取协整信息的基础上构建VEC。由于各变量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LER、LM2、LER与LCPI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了汇改前与汇改后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均为5,即VAR(5),经稳健性检验模型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经数据生成检验得到系统没有线型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由表3可知,汇改前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表明以上变量存在1个协整关系。即LER、LM2、LNEER与L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LCPI=0.590709LER+0.282277LFR+0.497007LM2

(2.3912)(-3.1573)(3.6774)

从上式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膨胀呈正向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率有一点的驱动效应,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为:

D(LCPI)=-0.1860*ECMt-1-0.0926*D(LCPI(-2))+0.08887*D(LCPI(-4))+0.1046*D(LER(-2))+0.1204*D(LER(-4))+0.0689*D(LFR(-2))+0.0216*D(LFR(-4))-0.1208*D(LM2(-1))-0.04107*D(LM2(-3))+0.0042

模型稳健性良好,对模型中不显著的差分项进行了剔除,所有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从该系数(-0.1860)来看,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小,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模型对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较小,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将以0.1860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这说明CPI是趋于自我稳定。

汇改后的迹检验量以及最大特征根检验量表明LER、LM2、LER与LCPI四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

LCPI=2.6373*LER+0.2603*LFR+04988*LM2+13.8326

(6.2912)(4.6952)(2.8329)

协整方程显示,与汇改前相同,长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正向关系,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呈正向变动。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为:

LCPI=-0.0718*ECMt-1+0.0575*LCPI(-1)-0.1173*LCPI(-3)-0.2185*LCPI(-4)+0.2554*LER(-1)+0.0471*LER(-2)-0.0911*LER(-3)-0.0163*LFR(-3)-0.0751*LFR(-4)+0.0245*LM2(-2)+0.0925*LM2(-3)+0.1199*LM2(-4)+0.0003

误差修正项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检验,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从估计系数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的短期调整系数达到-0.0718,各变量向均衡方向的调整速度较慢。同时,方程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均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汇改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负向影响要比汇改后小,二者之间短期波动的引致关系在汇改后的时期较为密切。

(二)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传导效应

为进一步观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动态影响过程,本文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分析汇率变动在短期对通货膨胀产生动态影响的路径以及程度。这种脉冲分析方法不依赖变量在模型系统中的排序,因而结果更为稳健。分析结果如图1与图2。

图1显示,汇改前,在整个分析期内,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率形成持续逆向冲击,冲击效应在第3期上升至零后开始快速衰退,逆向效应增大。由图2可知,汇改后,汇率波动在前3期对通货膨胀形成正向冲击,但从第3期开始快速衰退,之后保持长度约为9个月的负向效应,衰退的速度与幅度均要大于汇改前。由此可见,在短期内,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敏感,且逆向影响强度更大。

由汇改前后两个时期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形成的逆向冲击占主导地位,因此,从短期来看,汇率对通胀预期的冲击符合利率平价理论,即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名义利率水平上升和国内通货紧缩,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接下来以累积脉冲响应函数来量化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传递效果。用汇率冲击发生T个月后通货膨胀的累加变动率除以T个月后人民币汇率的累加变动率,得到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见表4。

其中,是汇率冲击发生j个月后的通胀变动率,是相应的汇率变动率。

由表4可知,汇率冲击发生后,汇率变动初期对通胀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汇率波动对通胀逐渐产生逆向效应。汇改后的名义有效汇率的通胀传递效应在总体上要比汇改前的传递效应更强,且在不同的滞后期较汇改前的传递效应都要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传导理论模型,对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实证结论。

1.研究表明,在长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协整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有一定的逆向冲击,这种逆向冲击在汇改后的程度表现得更强。

2.从我国的实践经验与数据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有助于缓解部分外来输入型通胀压力,而对于来自内部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的作用不大。由于近年来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根本上驱动了本轮通货膨胀,因此,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并未有多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不完全性导致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度相对较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抑制作用有限。

3.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正向均衡关系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驱动通货膨胀率,这与汇改后的实践经验相符。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的物价指数也一路走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频繁,并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人民币汇率逐渐从低波动向高波动转变,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升值的冲击显示出明显增强的持续性,体现出了升值预期的作用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趋势对通货膨胀率的驱动作用。第二,我国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上人民币的单一方向升值使得热钱及套利资金流入,中央银行在进行被动对冲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上升,导致持续不断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国内的相关物价水平。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持续推动效应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紧缩效应。

4.从上述研究结论可知,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有限,主要是货币政策受制于缺乏弹性的汇率政策,尽管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相同的角色,但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思路在通货膨胀高企时期是不可取的,汇改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这一结果暗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转轨时期,汇率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从现有的汇率政策而言,应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放宽现有汇率波动幅度,在现有波动区间内加大各币种币值兑换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驱动效应。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绩效评价与政策搭配研究:兼政策搭配管理当前通胀预期研究”(10YJA790007)

参考文献:

1.MenonJ.,1995,“ExchangeRatePass-through”,JournalofEconomicSurvey,Vol.(9),No.2,197―231.

2.Choudhri,D.andHakuraE.ExchangeRatePass-ThroughtoDomesticPrices:DoestheInflationaryEnvironmMatter[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006,25,614-639.

3.Leith,J.C.,1991,“TheExchangeRateandthePriceLevelinaSmallOpenEconomy:Botswana”,JournalofPolicyModeling,Vol.(13),No.2,309―315.

4.Kim,Ki-Ho.,1998,“USInflationandtheDollarExchangeRate:AVectorErrorCorrectionModel”,AppliedEconomics,Vol.(30),613―619.

5.McCarthy,J.,1999,“Pass-throughofExchangeRatesandImportPricestoDomesticInflationinSomeIndustrializedEconomies”,BISWorkingPaper,No.79.

6.贝多广,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贬值和对内升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7.Li,S.andHeJ.ExcessLiquidityControlRequiresMulti-prongedApproach.ChinaEconomist,2007,1,19-29.

8.唐东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08,(4).

9.哈继铭.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方式[N].上海证券报,2007-12-7(8).

作者简介: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1篇7

中国的阶段性的通货膨胀曾引发过社会动荡,今年2月份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以8.7%创下1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是人们关注通胀的原因。而经济学家们却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策需要紧缩的程度上存在着激烈的分歧。

人们期望央行能够再次尽快地提高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有些人担忧这会重蹈1987-1988或者是1993-1994年的覆辙,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迫使政府紧急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导致了经济硬着陆。

和以往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食物价格上涨引起的,今年食物价格上涨跃升至23%。其中,蔬菜价格比去年上涨了46%,猪肉价格更是比去年贵了63%。各种物资供应紧缺,特别是导致数千头生猪宰杀的蓝耳病引发的猪肉供应紧缺,被上个月50年来最严重的雪灾恶化了,暴风雪毁坏了庄稼,中断了交通运输系统。去年非食物价格上涨仅为1.6%。相比而言,1994年非食物的通胀率高达20%。

既然食物价格是被一次性的供应因素所推高,那么今年晚些时候价格应该会平缓下来,从而带动通胀率下跌。那么也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控制通胀。此外,加息对于控制食物价格上涨的作用微乎其微。一些政策制定者也在担忧,如果在美国降息的同时中国大幅度加息将可能引起大量的资金流入国内,而额外的资金流动实际上更有可能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超额的货币已经需要部分地为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负责。过去中国的通胀和货币供应增长之间是紧密关联的。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的阶段性通货膨胀之前,货币供给都是大幅增长的。1993年M2货币供应量年增长速度高达40%。

目前货币供应是否失控尚不明朗。去年M2货币供应量增长了17.5%,缓慢于1998-2003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当时的物价稳定或者在下降。然而,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梁红认为M2措施低估了晃荡在中国的流动性资金的数量。她更喜欢M3,囊括更加广泛指标的测量方法,包括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按照她的计算,从2005年开始M3货币供应便大幅增长,增长速度从15%左右涨至23%。这表明,更高的通货将会持久,并可能从食物蔓延到其他物品和服务,这要求央行大大地紧缩货币政策。

然而不同于之前通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之前的通货膨胀总是伴随着扩大的经常性帐户赤字,典型的经济发展过热的症状。现在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这又提供了一个对抗通货膨胀的工具:人民币升值加速与适度的加息能控制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且对国内需求损害较少。事实上,大多数经济学家能够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很重要:不管是什么因素驱动了物价上涨,更加强势的人民币将有助于使其下降。

名词解释:

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8

本文共分四部分。开篇阐明对通货膨胀作出定义的必要性。第一部分通过引述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分析其缺陷,进一步阐明下定义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的案例;第三部分通过对所列举案例的分析,得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并非弗里德曼所讲的货币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为依据,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浅见,认为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在于分配结构的控制。

关键字:通货膨胀定义本质治理

正文

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工业话国家出现了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与衰退并发的滞胀。在严峻现实的迫切要求下,西方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汗牛充栋,五花八门。维也纳理工大学教授赫尔穆特•弗里希把这些理论整理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发现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概念未经进一步说明就加以使用了。”

二、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

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

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

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目前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

1.货币不等于财富;

2.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

3.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

4.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

5.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

6.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

7.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

8.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四、通货膨胀治理的浅见

在此定义下,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只是通货膨胀这个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在此定义下得以拓展。一方面考虑物价为什么变化,一方面考虑社会制度对其的影响,例如信用制度、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关于物价为什么变化,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社会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需要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条件下,首先实现完全电子货币化是可以缓和货币问题的压力的。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用下图表示:

lgnp

bic0

cysi

b-中央银行l-银行贷款规模c-现金发行总量i-全社会投资规模

y-个人收入c0-消费s-储蓄gnp-国民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

关键词:G函数;固定替代弹性定律;农产品涨价;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3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2-0005-07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孙中才(1950-),男,辽宁辽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第5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NewYorkAcademyofSciences)院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系统分析。

一、引言

资料表明,在现有的某些研究中,人们已经将农产品涨价视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此开发了一些回归模型将有关关系精确化,试图以此来确定通货膨胀的测度,并试图借此寻找到某种技巧,从而有助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报和遏制[1][2]112。事实说明,缺少甚至没有理论范式支撑的有关研究,均不会跳出“问题的研究”,而不能深入到真实和规律的层面,研究成果也难以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明确和精确的程度[3]。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54-01

一、通货膨胀会计概述

通货膨胀会计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指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调整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报表或另行编制一套财务报表,制定新的会计方法或程序,改变某些会计原则,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状况。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提出并研究通货膨胀会计,1979年11月,著名的FASB第33号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表,将理论联系实践,改进了现行财务报表信息,以适应通货膨胀的发展。1975年,英国桑地兰兹委员会发表著名的桑地兰兹报告――《通货膨胀会计》,建议所有公司尽可能采用现行成本会计体系。此外,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新西兰等国家采用通货膨胀会计。

二、通货膨胀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假设――货币计量

传统会计模式严格遵循四大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货币计量认为币值是稳定不变、不会贬值的,以币值稳定的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财务会计的若干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以及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法都以稳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为前提。

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是无法避免的经济现象。尤其当通货膨胀严重时,会计信息所所描述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受到歪曲,并没有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现实状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在近几十年来,持续的通货膨胀无不动摇着这一会计假设。

因此,通货膨胀会计力求寻求一种“稳定的”(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货币计量单位来代替不稳定的现行货币。因为货币不同于米、公斤等计量单位,在货币发挥其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职能时,它的价值建立在它的购买力之上,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货币的购买力是变化的,货币不是稳定的计量单位。因此,通货膨胀会计假设货币的本身价值并不是稳定的,而是不断贬值的。

(二)会计原则

传统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客观,容易验证。在币值稳定的前提下,历史成本计量固然可取。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物价一旦波动,这一原则便不能体现配比原则,还会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譬如营业成本100元,营业收入100元,但是生产商手持这100元能否买到当初消耗的100元生产要素是未知数。忽略通货膨胀,物价稍微上涨这些消耗则没有得到补偿。其次,发生通货膨胀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报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净额是被低估的,报表中列示的负债也不能反映真实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会计以重置成本或现时成本计量,以便真实反映企业所拥有资产的价值,让会计信息更为可靠。在重置成本下,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从购进商品存货开始,存货销售得到现金再购进存货后才完成一次循环。营业收益反映的是在实务资本维护下计量出来的收益,剔除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资产置存而获得的收益的影响,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传统的财务会计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符合稳健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传统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如若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入账价值1000万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四五年后可能变为2000万甚至更高,但在报表上依然以1000万列示,低估了企业的资产。

通货膨胀会计在背离货币计量假设、历史成本原则,修改配比原则的同时,也否定了稳健性原则。通货膨胀会计认为,既要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要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购买力变动损益及持有收益均属于可能的损益,这些会计信息均应反映与财务报表中。当然,这一变化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监督机关的监督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通货膨胀会计制度是必然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不可避免。货币计量假设愈发站不住脚。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为其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报表信息并不真实、可靠、相关。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通货膨胀率不同,基于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不利于各国会计信息的交流沟通。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国家,已经以重置成本或现时成本计价,完全推翻了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报表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篇11

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因此,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是关键,本文列举国外的案例,对我国通货膨胀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提供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和途径: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方法;效应

一、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论理论上或者事实均已经证实,经济体系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很不相同。当居民、企业部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徒增物价而不能推高产出。货币政策效应与通胀预期的强弱此消彼长。按照预期理性学派的理论,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扩张货币供给以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时首先出现物价总水平上升,生产部门将物价上涨看作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以为商品销路畅通而扩大生产,居民部门将货币扩张形成的名义收入提高——例如工资增加看作实际收入增长,从而将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上进行“配置”,结果社会总储蓄与投资、消费均增加,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产量和储蓄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扩张引起通货膨胀时企业家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认为市场中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未增加,预期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冲销、补偿成本上升,着意避免扩大投资。居民在预期基础上认为名义货币收入增长将落后于通货膨胀,从而由存款转向购买实物资产,同时通过与企业谈判争取提高工资,企业如果增加工资就势必一再提高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上涨的循环。结果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扩大生产,仅仅推高价格水平,货币政策效应被预期行为完全抵消。

二、国外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中央银行明确地设置并公布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如加拿大为年度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为2%±1%,英国为2.5%±1%)。其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新西兰1990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法,此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货币政策转向通货膨胀目标。这些国家包括智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捷克是第一个引入这种制度的转型经济国家,而巴西则是第一个完全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实行近三十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明确将反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目标。2001年的韩国和泰国,最近的匈牙利和瑞士也已经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

对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政策法则无效或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但大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效果。L.Ball&N.Sheridan(2003)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改善作用。Jonas&Mishkin(2003)则认为个别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由于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时间较短,无法得出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成功与否的结轮。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Svensson(1997)指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解决了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且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可以起到稳定产出的作用。Mishkin(1999)则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效果非常好,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K.Choi,C.Jung&W.Shambora(2003)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Markov-switchingModel)研究了新西兰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显著改变了新西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动态,同时也结构性地改变了新西兰真实GDP增长率,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以及产出增长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C.Bean(2003)研究了英国实施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经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框架在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以及在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存在类似情况,G.Stevens(2003)指出钉住通货膨胀对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T.G.Pétursson(2004)使用面板模型(panelmodel)研究了21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该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有2/3国家因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显著地降低了平均通货膨胀率。L.Ball&N.Sheridan(2003)通过测量通货膨胀、产出以及利率行为,对采用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的7个OECD国家与13个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做了比较,揭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无论是通货膨胀钉住国家,还是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改善得更明显一些,如平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1]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目标法对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国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安排的借鉴,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利率政策体系、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是货币政策可以探讨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对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与判断

1、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般认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基本宏观经济条件包括: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充分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货币市场价格与数量指标变动能够迅捷传导到资本市场;第三,货币与资本市场变化能够影响商品市场;第四,中央银行能适当干预外汇市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影响国外净需求;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够合理有效配合。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被赋予中央银行职能后由于各种原因其独立性还非常有限,利率市场化进程仍远未终结,证券市场无论市场规制、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此判断,我国目前似乎不存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但情况也不尽然。

2、中国部分地区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已经部分具备试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第一,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看,我国自亚洲危机以后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征兆,2003年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市场趋于活跃,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国内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可以消化,但是这一过程不会如人们希冀的那样快,20世纪80年代以前存在的严重供给不足、“短缺经济”情况很难重新出现。这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观察具备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第二,货币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方面的经验。从1993、1994年出现高通货膨胀到目前已经过约15个年份,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CPI下降年平均在2%以下(温和的通货紧缩),2003年到目前大多数年份通货膨胀年率被控制在5%以下(2007和2008年分别为4.8%、5.9%,其他年份均在4%以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重要体现即在于逐渐趋缓的价格水平波动。

第三,利率决定机制已经部分地具备市场化特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还没有止步,但是对大部分银行利率已经赋予很大灵活性,目前完全没有放开的主要是存款利率。

第四,汇率体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要变动。自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具备一定弹性,2005年汇改迄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2]已经有效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进一步改革汇率体制创造了条件。央行也一再申明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方向是更多地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汇率变动在均衡水平基础上比较稳定。

此外,随着创业板市场设立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以及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与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增强。

3、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总需求与能源资源对国际需求、国际市场依赖很强,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具有很强的感染,国内房地产市场、农产品价格显著不稳定,这些均成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如果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如何“定标”就很成问题,再加在新的银行体制条件下货币量、利率、信贷与物价联系的内在规律、趋势尤其数量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观察和深入研究。对市场通货膨胀预期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也需要研究探索,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则无论对于学术界和货币宏观调控部门都属于新的课题。从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并非仅仅只关注稳定物价,而是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较快)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多目标”制是我国社会状况与经济特征所共同决定的。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际采行“多目标”政策操作,将金融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实际置于稳定物价之上。这些均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约因素。

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权衡、方法和途径

1、“多目标”条件下中央银行的权衡选择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区分三类:固定区间;弹性区间;不公开宣示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3]固定区间指加拿大与英国的做法。弹性区间指货币政策当局可以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中心或者波动范围。不公开宣示的目标区间即指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仅有货币当局自己知道,外界则只能猜测。最后一种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最缺乏约束力,但对于存在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中央银行而论显得更为可行。如前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采行“多目标”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是一种明确宣示,提出宏观经济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物价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4]近期央行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关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二,中央银行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考虑“多目标”,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改变不同目标的权重,或者进行切换。[5]亚洲危机爆发到十六大召开(2002年11月)期间货币政策的特点已经反映了上述思想。关注重点变化会导致不同目标权重变化或者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切换,这时固定区间将难以兑现,如果勉为其难将会使中央银行维持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沽名钓誉”和本末倒置,因为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最终仍然是为了维护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和发展。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我国在一定时期将会选择弹性区间,中国人民银行的实际做法是不同时期宣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必然意味着选择有数量含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2、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与途径

(1)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目的是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即对经济体系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定标”。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选择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组合关系,同时确定失业率上限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限。[6]对通货膨胀率上限的确定需要考虑趋势因素,例如从经验来看,是否存在维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例如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通货膨胀高点在9.3%—18.8%(1985,1988年),九十年代通货膨胀最高达到24.1%(1994年),2003年以后通货膨胀率最高为5.9%(2008年)。由此,在依据经济资源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压力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后,再结合通货膨胀趋势确定通货膨胀率上限,这一上限最好落在温和通货膨胀区间以内或者接近温和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近些年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3%—4%,尽管大多时间并未向外界明确宣示。

(2)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此需要区分核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噪声项(瞬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是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噪声项由非货币事件引起。[7]为了清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需要从CPI分离出核通货膨胀和噪声项,动态地量化货币政策数量与利率调节经由期货市场对CPI的影响,从而决定一旦需要时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此外需要分析确立前瞻性通货膨胀指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Clive(2003)将CRB期货指数作为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设想,根据事后判断如果发现货币调节效果未如预想情况,中央银行将进行再调节。这实际上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种思路。货币当局若欲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确定对CPI具有前瞻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指标,所选指标是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又可以影响主要通货膨胀指标CPI的某种通货膨胀指数。根据计量检验的相关结论(结论5),期货价格与CPI存在两方面关系:期货价格是对1个季度和大约1年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没有完全预期到);期货价格变动可以传导到CPI,引起现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检验也说明以期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值对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将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指数(或者其中某一个子集)作为满足总价格水平趋势的通货膨胀指数。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为了适应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第一,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市场参与度;第二,增强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的“连接度”,沟通和拓宽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对期货市场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研究、提取能够拟合市场主要价格水平趋势(指CPI走势)的期货市场子集,编制相应的期货指数。

(3)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调节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功能已非常发达,再加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导致中央银行仅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影响货币量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放弃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直接控制,那么利率就是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佩里·梅林(PerryMehrling,2009)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首选工具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二是对于我们有理由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程度从乐观转变为悲观”。[8]而货币政策的新共识也在于两点: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恰当的长期目标;第二,联邦基金利率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恰当工具。[9]这一共识得益于泰勒规则拟合总量数据的成功。我国央行利率调节的影响力已经逾益增强,此外也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否需要兼顾和重视其他可选的工具变量?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期货市场至少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平台、窗口之一,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很好地管理期货市场保证金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可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期货市场融资做出合理安排。

对通货膨胀中的噪声项,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撑持应对,需要借助于工资与价格管制等一揽子政策,有些情况下必须通过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改善商品供给。

(4)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市场信息多次反馈、重复判断和再调节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明确和建立更加顺畅、快捷与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馈回路,例如从货币信贷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经理人指数变化等及时获取信息,前瞻性地判断一般商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根据对市场的研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把握政策作用的节奏和力度,找准政策作用的主要着力点。

【注释】

[1]郭万山.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2).

[2]京报网财经专刊,2010年9月20日.http://.cn.

[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系统研究参见本·S·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十六大将经济增长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原因在于政府对当时及以后经济形势的判断。见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254—255.

[5]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2010年9月9日。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6]从弗里德曼以后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论,即怀疑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但即使菲利普斯曲线也存在不稳定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比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较为有利的一面是货币政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斜率,通过降低斜率(绝对值)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降低失业率的收益.

[7]paringforecastsofinflationusingtimedista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casting19(2003)339—349.文中提出将总通货膨胀应区分为核通货膨胀与瞬时通货膨胀两个部分,前者由货币政策引起,后者是非货币事件引起的“噪声项”,检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将CRB期货指数作为全部价格水平趋势的代表。CRB期货指数是桥讯系统公司在CRB指数基础上适当调整后包括黄金等17种商品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指数(CommodityResearchBureauFuturesPriceIndex)。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Research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现状范文1篇12

摘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意义,本文基于汇率与通货膨胀理论,并结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善通货膨胀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辩证

二战结束以后,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WoodsConference)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伴随着19世纪70年代的两次美元危机,美元贬值,进而造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分崩离析,同时也宣告由其一手创立的固定汇率制度被瓦解,转而由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全球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都开始制定、选择不同的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将直接导致本国的物价、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随之而变动。自2003年开始,人民币一直面对着主要来自美元升值的压力,这促使了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但是事与愿违,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所面对的升值压力却有增无减,也没有从实际根本上改善中外贸易顺差的情况,这一情况在2007年以后表现的格外明显,人民币的大幅升值直接伴随着贸易顺差的大幅升高以及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这一反常现象违背了国际经济理论,所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好讨论的热点,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辩证关系之间的研究还较少,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指数等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为因果关系,也为制约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为我国汇率改革制度提供一些新的方向与参考。

一、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现状

人民币汇率制度关系到国内民生及社会和谐,并不能够随意变更,它的改革需要建立长期的经济学研究以及实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短期内,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将存在下述现状。在短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仍然会对通货膨胀率有一定的逆向冲击;在一段较长期限内,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存在着正向协整均衡关系。

(1)在短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具有不完整性,所以它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水平的抑制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升值只可以缓解部分外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能真正解决内部本身造成的通货膨胀。

(2)在长时间范围内,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存在着正向协整均衡关系,这就表明人民币升值会促使通货膨胀率的升高,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国内的物价指数随着人民币升值而高居不下。一方面,人民币的单一方向升值加速了套利资金的流动,再加上累积长久的巨额贸易顺差,直接提升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这样就导致国内物价水平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频繁,慢慢由低波动向高波动转变。人民币的大幅度展示了显著增强的持续性,进而体现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趋势及升值预期的作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辩证关系

笔者将基于汇率与通货膨胀理论,结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辩证关系。

1.汇率及通货膨胀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两国货币各自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汇率水平;在此基础上,考察期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之币的乘积,数学表达式为:E=E0×(1+i)/(1+i′),其中i和i′分别是本国与他国的通货膨胀率”。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一价定律”和完全自由化贸易的条件之下,尽管建立了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是因为它忽略了影响短期内汇率变动的因素,所以这个理论只能定性的说明汇率与通话膨胀之间的联系,并不能定量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

(2)费雪交易方程式

费雪交易方程式为:MV=PT,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一定时期的世纪交易量。另外,费雪交易方程式还存在关系式:dP/P+dT/T=dM/M+dV/V。因为V主要与人们的支付习惯和支付制度有关,所以可以假设V不变,那么假如V的增长速度小于M的增长速度(dT/T

(3)国际收支学说理论

国际收支学说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它主要是通过本身的波动进而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平衡,从而使得国际收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国际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关系式为:BP=(Y,Y*,P,P*,i,i*,e,Eef)=0。国际收支学说理论可以直观的表征价格水平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前提是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所以并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

2.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间接渠道、直接渠道以及货币渠道影响通货膨胀水平,渠道传递的效果决定了汇率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首先是间接渠道,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净出口总额,进而影响总需求量造成价格的变动压力;其次是直接渠道,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进口原材料制成品以及中间品的价格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人民币升值降低了以国内货币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进而导致国内物价水平降低;最后是货币渠道,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项目顺差来改变货币供应速度的增长,从而影响通货膨胀率。

3.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辩证关系

人民币汇率变动包括人民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两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是相互对立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进口产品生产成本的改变来看

进口产品的价格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而变动,人民币升值时随着下降。假如进口产品是中间产品,那么人民币升值会最先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然后降低国内依靠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生产者价格,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假如进口产品为消费品,则可以明显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

(2)从进出易来看

人民币升值会降低采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采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这样的效果就是进口商品替代了部分国内商品,国内总需求降低,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此外,国内进口增加、出口下降会较少贸易顺差,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三、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善通货膨胀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辩证关系,笔者提出了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善通货膨胀的几点建议:

(1)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汇率水平的形成上没有效率,汇率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市场供求,这样就削弱了汇率水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政治及经济问题,所以要根据汇率水平进行汇率制度改革。

(2)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此时选择退出对美元汇率的“钉住”制度是相对较合理的时机,对外,国内具有较强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内,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属于政治、经济双赢的策略。

(3)尽管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也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次性较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要采取渐进的升值模式,保证企业和金融机构具备相当的承受能力,给予它们一个适当的缓冲期。

四、结论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是关系国内民生的大计,需要在充分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金融经济的影响及实证分析以后才能做出合适的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苑林娅.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杭州学院学报.2005.2.

[2]陆磊.汇率体制改革后的汇率预期与宏观政策组合.南方金融.2005.8.

[3]谌争勇.“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国民经济管理.2009.4.

[4]李婧.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取向及退出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

  • 下一篇:智慧交通行业研究报告范例(3篇)
    上一篇: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范例(12篇)

      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对策范文篇1【关键词】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升值一、前言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中央银行的货币..

      daniel 0 2024-01-02 01:12:12

    2. 互联网产品营销方式范例(3篇)

      互联网产品营销方式范文[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市场[DOI]10.13939/ki.zgsc.2017.10.107“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互联网形态下开发的新模式,包括移动..

      daniel 0 2024-01-01 22:32:12

    3. 互联网业务模式范例(3篇)

      互联网业务模式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环境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就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本身而言,相应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在各项工作的实施当中,要对工作体系、工作手段等,均采..

      daniel 0 2024-01-01 22:00:12

    4.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例(3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品牌;推广;创新[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B一、“互联网+”的概念与内涵国内“互联网+”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

      daniel 0 2024-01-01 21:28:12

    5. 机械与动力工程范例(3篇)

      机械与动力工程范文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自动检测、机械结构分析、液压系统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技..

      daniel 0 2024-01-01 20:56:12

    6. 地下工程与隧道范例(12篇)

      地下工程与隧道范文篇1关键词:隧道设计;偏压;连拱隧道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工程概况黄祁高速公路祁门隧道位于祁门县境内,牌楼坞水库西北部的山体上,本隧道设计为..

      daniel 0 2024-01-01 20:24:12

    7. 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方案范例(3篇)

      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方案范文关键词:地下空间潮湿渗漏结露设计施工措施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一、绪论随着城镇化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稳步发展,由于建设用地资源有限,高层、超..

      daniel 0 2024-01-01 19:52:12

    8. 地下室空间设计范例(3篇)

      地下室空间设计范文一、室内空间设计整体概述室内空间设计通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设计师们利用一定的经济能力以及物质技术手段,使得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与室内环境达..

      daniel 0 2024-01-01 1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