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09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1篇1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关键词:林业;环保;经济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三、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2

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已成为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成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厄尔尼偌(EIN1O)现象、全球性的极端干旱或洪水等天气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关注“全球变暖”是否是一个真实命题?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是否可靠?如果全球气候真的存在变暖的趋势,人类活动到底对此有多大贡献?我们需要花费多少代价才能应对或适应上述变化?……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全球变暖”是个自然的气候波动过程,其影响被部分科学家过分夸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杞人人尤天”。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爆出的“气候门事件”,使得上述疑问变得格外突出。

从目前国际主流观点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近期全球气候的确存在变暖的趋势,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加速变暖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在由各国科学家和气候官员组成的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1mateChange)的四次科学评价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还必须要追溯到2D0年以前。1827年,法国科学家Jean-BaDtlsteFourler就指出地球大气层存在与温室相似的热量保存机制,即所谓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s)。1860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测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认为地球出现冰期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的热辐射减少。1896年,瑞典科学家SvanteArrhenius做了开创性工作,他建立模型计算了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热量平衡的关系,他提出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翻倍,地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度。SvanteArrhenlus100年前的工作,与我们现在的认识基本一致,他也被视为气候变暖理论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到1940年前后,英国科学家G.S。Ca]]endar首次计算了气候变暖与大气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1957年,美国加利福利亚Scrlpps海洋研究所的RogerRevelle和HansSuess指出人类获得正在“重建”大气二氧化碳平衡关系,该文章促进了同年在夏威夷HaunaKea开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这项工作A延续至今,成为日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温室效应与地球表面气温变化

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波动有显著关系。如图1所示从对南极VOstok冰芯中40万年来气温记录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调节着地表系统的热量平衡。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巨大的辐射能。根据太阳能与地表和大气的热红外辐射的热平衡计算,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平均温度大致为-19℃,但是地表附近的实际温度大致为15℃。这是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大气层抵达地表,地表被加热后放出的短波热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臭氧(O2)等吸收,因此阻挡了地表辐射热量向外空间的耗散,而使地球表面大气温度上升,该过程被称为温室气体效应,而具有吸收热量长波辐射能力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以及氟氯烃类(CFCs)等。

在地球近代演化过程,自然界的温室气体的汇、源转化,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波动范围,大气二氧化碳气体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保持在相对适宜的水平,有利于地球生物及人类的繁衍生息。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大规模工业化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使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氟氯烃类(CFCs)等新的人工合成温室气体也被排入大气,由此使大气温室效应极大地增强,导致近ZL4-年来气温增加远远超过历史气温的平均变化范围。

(1)二氧化碳(C02

(2)甲烷(CH4)甲烷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由沼泽湿地、水田和土壤中草木腐烂、食草动物肠胃微生物活动产生。大气中的甲烷一直很低,200多年前大气中甲烷浓度大约700ppb(千分之一DDm),明显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最近二三十年间。如图2所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近期大气甲烷浓度的增长趋势与气温升高基本是一致的。1998年的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已达到1730DDm(Dlugkencky等,1998)。

(3)氧化亚氮(N2O)氧化亚氮作为温室效应强烈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非常稳定,在大气中的寄宿时间可达130~150年。农业化学肥料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是大气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浓度估计在260―285Dpm(Fluckiger等,1999),最近200年中,大气中的N2O浓度增加了大约15%,浓度上升到275ppb,目前以0.25%的速率增加(IPCC,1996)。氧化亚氮除本身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外,还会引起平流层中O2减少,因此,具有双重温室效应作用。

科学家已建立了多种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假定在2030年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况下进行气候变化的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全球气温将增高

1.5~4.5摄氏度。不同的温室气体具有的各自的全球变暖增温潜力(GWP)。所谓全球变暖增温潜力,是指不同温室气体相对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1996),二氧化碳(CO2)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63.7%,甲烷(CHd)为19.2%,CFCs为10.2%,氧化亚氮(N2O)为5.7%,其他因素为1.2%。

人为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依赖于地球系统中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通过生物代谢、火山喷发等过程,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岩石圈中二氧化碳、甲烷进入大气圈。而另一些相反的过程,如植物吸收同化、地球化学沉积,又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回到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地球系统的不同环境蓄体(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甲烷处于相对平衡的动态物质交换状态,因此,至少在近百万年的地质尺度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水平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动。地球环境中碳的自然循环过程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等主要“碳库”的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碳交换通量关系(见图4)。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使用、水泥工业、土壤利用类型改变等,极大地干扰了碳循环的自然平衡。人类活动成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一个重要的源,初步估算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的净增量为405+30(×109gC),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3

“零碳”排放一小时体验

2009年3月28日,家住北京通州区的刘先生用DVD看完了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正好是晚上八点。他拉掉了家中的总闸,与朋友一起在黑暗中度过。

这一刻的黑暗,让从农村出来的刘先生回忆起儿时家中经常停电的情景。然而,时过境迁,这一次的体验,是他身体力行参加了“地球一小时”减少“碳排放”的活动。用他的话说,是“为环保做了一次小贡献”。

根据现有的资料计算,刘先生所做的贡献有:少看电视一小时,减少排碳0.096公斤;少听音响一小时,减少排碳0.034公斤;少开节能灯一小时,减少排碳0.011公斤;少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减少排碳0.013公斤;冰箱停用一小时,减少排碳至少0.65公斤。

仔细算下来,刘先生这一小时的贡献总计减少排碳0.804公斤;若刘先生在一年里坚持每天减少一小时用电,他减少的排碳量为293.46公斤;如果在接下来的40年内,刘先生每天都坚持如此,到他70岁的时候,他一生减少的排碳量为11738.4公斤。

在3月28日这一天,刘先生并不是孤独的。据统计,共有来自横跨各个时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了这项活动。这场全球上千个城市的“关灯接力”,从新西兰起,传递到悉尼、首尔、上海、北京、保定、香港、吉隆坡、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达、孟买和新德里。

在中国保定,这个城市在市长的带领下一起见证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北京、上海的新世界商场、宜家、沃尔玛也关闭了景观照明灯,和它们的顾客一起,倡导绿色消费。大连、成都、武汉、深圳、佛山、顺德等地也纷纷掀起了关灯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

这里,我们屡次提及的一个名字“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碳排放量,已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200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已经居全球第二位。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将达到5.2吨。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全球第一位。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像加拿大人或者美国人一样的碳排放量,我们需要九个地球来吸收这些污染。而现实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

从报告里可以看到,到2022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高1.1到2摄氏度。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继续,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包括天山,将会在2060年前融化,而剩下的那三分之一也会在本世纪结束前消失。

据《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政策与建议》显示,1999-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刘先生“零碳”排放一小时的体验,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但终究是一个开端。

“烧碳人”的忏悔

“烧碳人”这个称呼是他参加了社区“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后,自愿这么称呼的,现在回顾起来,有些惭愧。他直言自己以前是名副其实的破坏自然“败家子”。

这话还得从2005年家里拆迁入住通州后说起。自从入住通州以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来乘坐公共汽车上班的他改自驾车前往国贸附近上班。从此,刘先生的生活再也离不开他的座驾。不光用水用电不节制,连去菜市场买菜都要开车。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刘先生的“车奴”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变。刘先生说,其实政府倡导单双号限行,一开始自己还有些抵触。但当刘先生在社区网站看到了“碳排放计算器”之后,让他深受震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几年我每年的平均碳排放量达到7吨,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一份报告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1.68亿辆;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289.3万辆。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预测,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和油耗水平,我国汽车保有量到2022年将超过1.5亿辆,年耗油将突破2.5亿吨,如果不加以节制,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将达到惊人的地步。

现在,刘先生每天能不开车的时候就不开车,“即使开车上下班,也会载上几个邻居,一路上有说有笑,聊得十分开心。”刘先生说,这么做其实还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刘先生介绍,他看到过一个报道,回龙观社区的王永已经坚持搭载邻居十年有余。粗略一算,十年的时间,如果按照每次搭3个人计算,王永已经搭载乘客近7000人。

“每次把邻居送回家,都会收到感谢的短信。其实环保没那么难,反而给我们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多载几个人,也能减少我的碳排放。”刘先生开起了玩笑。

努力做个“低碳人”

就在刘先生意识到践行“低碳”生活的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6月了两份报告,为刘先生“消除碳依赖”提供了日常生活准则。报告指出,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只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减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现在,刘先生正努力按照这个指南,就如同文章开头那一幕“零碳”排放一小时体验一样,做个“低碳人”。他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少开一天车:刘先生的家中已经没有待机状态的电器,吃午饭的时候自带筷子,电脑不用的时候总会随时关机。刘先生的“低碳”生活已经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有时候还是经常忘记,但我努力让低碳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刘先生说。

“碳补偿”的尝试

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人们开车排放了二氧化碳,其实每个人都会留下了自己的碳足迹,每项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资源,都可以算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们当然完全没必要“因噎废食”,回到原始社会。公众都能承担个人行动对气候影响的责任,自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这就是“碳补偿”。“碳补偿”是伴随着“碳排放”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就是公众捐资给专门机构,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自愿行为。

根据专家测算,每亩人工林每年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每1辆奥迪A4汽车1年排放20.2吨二氧化碳,约需11亩人工林来吸收,按照1亩人工林造林管护及监测成本250元,总成本为2750元。

2008年7月,在北京八达岭碳汇造林暨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民罗福来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手中接过一个绿黄色相间图案的车贴和一个购买5.6吨二氧化碳的凭证。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使用“碳补偿”标志车贴的普通北京市民。

看着路边公交车站上李冰冰代言的“地球一小时”公益广告,刘先生说,他要和几个朋友进行“碳补偿”:在4月22日地球日那天去郊区种树,“坐公交车去”。

让我们一起回顾文章开头刘先生观看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700年,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但愿那一天,人类不用住在太空船上……

链接:

二氧化碳计算器

二氧化碳计算器根据你的住房结构、你的个人能源消耗量、你的环保习惯,以及你的个人交通习惯,对于控制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简单易行的指导。二氧化碳排放量(简称碳排量)是代表一年里,家庭能源消耗,交通和废物处置的过程中排放到空气里的二氧化碳。

这个版本的二氧化碳计算器是根据家庭能源消耗的研究数据而制定的。它会告诉你可以怎样改变你在家中使用能源的方式。你交通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计算器不要求你具体地提供你消耗燃料或用电量的数据,所以,虽然它易于使用,但只可以作为一个大概的指南。

要使用二氧化碳计算器,请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你选择答案的时候,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显示在上面。

“百度”一下“二氧化碳计算器”,就会出现不少网站,方便计算你的碳排放数量。

一个都市人的碳足迹:

少烫一次衣服0.02kg

少洗热水澡0.42kg

少搭电梯上下一层楼0.218kg

少开冷气机一个小时.0.621kg

少看电视一小时0.096kg

少听收音机一小时0.006kg

少听音响一小时0.034kg

少开节能灯一小时0.011kg

少开钨丝灯泡一小时0.041kg

少开电扇一小时0.045kg

少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0.013kg

少开车一公里0.22kg

少骑摩托车一公里0.055kg

少用一吨水0.194kg

少用一立方米天然气2.1kg

少搭高速列车一公里0.05kg

少搭公交车一公里0.08kg

少使用一公斤木炭3.7kg

少吃一个快餐0.48kg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4

【关键词】碳税;国际经验;碳排放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加之美国众议院以微弱的优势通过《美国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2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而如果我国先在国内征收碳税,那么根据WTO协议中不可双重征税的条款,美国的碳关税则对我国无法实施。至此,中国征收碳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碳税促进节能减排的原理分析

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导致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并且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重要的温室气体,据调查研究显示,引起气候变化的气体中有至少60%是二氧化碳。因此当今控制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税则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从而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应该对造成外部效应的企业增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碳税是“庇古税”的一种,即是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使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外部性效应内部化,使得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转化到产品的价格上去。征收碳税对化石燃料供求的影响可以用图1表示:

在图1中,在未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的社会化石燃料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与E1,此时社会中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为Q1,价格为P1。当对于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时,使其外部边际成本由税收的方式支付。经济主体需要考虑这部分的成本,社会中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价格由P1上升到P2。因而供求量由Q1减少为Q2。供给曲线S1向右移动至S2,均衡点发生变化,由E1移动至E2位置。

从理论上来讲对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税,则会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进资源的节约,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清洁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使二氧化碳污染减少到帕累托最优水平。碳税通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促进新能源推广,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征收碳税的做法与经验

(一)国外征收碳税的基本情况

1、多国开征碳税且根据国情设计不同的税率

欧洲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起步较早,芬兰是最早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的国家,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开始先后征收碳税。迄今为止欧盟27国已经全部开始开征环境税。并且碳税的征收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国征收碳税根据各自实际国情实行不同的税率。例如1990年芬兰实行碳税时,税率为1.62美元/吨二氧化碳;1991年瑞典对私人家庭和工业企业征收碳税的税率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1992年丹麦征收碳税时税率为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等。并且根据之后国情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升税率,已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例如芬兰1995年碳税税率调整至38.3芬兰马克/吨二氧化碳;1995年瑞典碳税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税率为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

2、各国设定多种减免税条款

碳税的征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对于企业征收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或者行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也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负担,不利于社会公平分配。

所以,各国在征收碳税的同时,设定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措施,以减少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补助低收入家庭,通过对工业企业节能项目补贴,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及新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例如:丹麦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可以享受50%的税收返还,而如果二氧化碳的净税负比较重还可以享受进一步的税收优惠,电力部门给予免税优惠;荷兰,碳税的征收按能源税/碳税各占50%征收,对于能源密集型部门可以豁免能源税,但是碳税不可以豁免。并且该国开征的能源管理税,该项税种,大型能源消费者只要通过计划减排协议自愿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可以缴纳很少的税款;瑞典,首先对工业部门和私人家庭实现差异税率,并且工业企业也只需缴纳50%的税款,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还有进一步的税收减免政策。

3、碳税税款的用途及对GDP贡献率

各国收取的碳税税款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研发节能新技术,如英国;二是纳入国家的一般预算收入,如芬兰、荷兰;三是投入养老基金,如德国;四是退还给工业企业,用以补贴企业节能项目,如丹麦;五是补贴低收入家庭,减少税收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主要征收碳税国家的环境税收入占GDP比重如图2所示:

(二)国外开征碳税的特点总结

1、税率具有渐进性特点且实行差异税率

国外主要征收碳税国家的碳税税率,主要以低税率开始征收,在以后年度,逐步提高税率。有利于缓冲碳税征收对于企业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逐步深入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节能减排。例如:芬兰1990年实行碳税时以含碳量为计税依据,当时设定的税率为1.62美元/吨二氧化碳;1994年调高税率;1995年调整至38.3芬兰马克/吨二氧化碳;2003年再度升高至26.15美元/吨二氧化碳。丹麦1992年开始对家庭和企业征收碳税,税率为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1996年,税率不变,税基扩大到供暖能源;1999年,税率再提高了15%-20%。

对于税率实行有差异的征收,一是对不同纳税对象使用不同的税率,其目的主要是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竞争力的削弱,提高国际竞争力。例如:瑞典在1991年开始征收碳税时对工业部门和私人家庭征税税率设定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但工业企业只需按照50%来缴纳税款;而后,1993年工业部门税率降为8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并且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还有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私人家庭税率提升为32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1995年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税率为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2002年税率进一步提升,但对于工业部门的税收减免度从50%提升到70%。二是对不同的应税品实行不同的征收税率,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例如:挪威1991年开始征收碳税其征收范围为矿物油、天然气、汽油。之后1992年煤和焦炭也纳入了征收范围。并且根据化石燃料的含碳量不同,征收标准也随之改变。资料显示,1995年,汽油、柴油的征税标准分别为0.83挪威克朗/升和0.415挪威克朗/升。2005年,对石油、轻油、重油征收碳税的标准分别为41欧元/吨二氧化碳、24欧元/吨二氧化碳和21欧元/吨二氧化碳。

2、征税对象以“下游”征收为主

主要征收碳税的国家的征税对象各不相同,如:丹麦的征税范围为汽油、天然气、生物燃料以外的二氧化碳排放,征税对象为家庭和企业;荷兰征税范围为燃油、柴油、天然气、液化气石油、电力等,征税对象主要为家庭小型能源消费者;瑞典对所有的燃料油征税,征税对象主要为进口者、生产者和储存者,虽然对私人家庭和工业部门都征收碳税但是税率有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各个国家选择征税对象不同,有的在“上游”征税,有的在“下游”征税。在“上游”征税,虽然遵守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可以及时的向生产者传导信号,促进其改变生产方式,但是不利于将价格信号传导给消费者,不利于在人们心中深入节能减排的思想。在“下游”征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价格信号更便捷的传导给消费者,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业出口的发展。

3、综合配套措施全面

各个国家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实施多种综合配套措施,来减少碳税开征对于企业及行业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及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削弱。主要措施有设置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耗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贴,对于企业购置节能设备或者进行节能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用税收收入来投入养老保险金等,以此减少征收碳税对于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国外开征碳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积极影响

通过征收碳税,在长久的趋势上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革新。数据显示,德国截至2002年底,二氧化碳减排量达700万吨以上。根据1997年对丹麦与能源使用有关的税的实施效果进行的评估显示。如果不征这类税的话,企业将多耗费10%的能源,并且碳税的征收,对于能源替代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从1980到2002年间,丹麦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煤、焦炭和油的消耗比重降低,与此同时,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加。由于碳税的征收,1987-1994年间,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6-8公吨。

由此可见,碳税是一种有效的可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政策手段,碳税的征收,不仅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节能技术的革新,并且对新能源的研究与推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推行碳税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征碳税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猛的增加。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碳税课题组报告指出,1994年我国CO2排放量为30.7亿吨,2004年增加到50.7亿吨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并且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开征碳税,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促进节能减排,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建设两型社会。

(二)开征碳税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对化石燃料开征碳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其消费量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会致使高耗能企业成本增加,促使高耗能企业革新生产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同时,碳税的增加,有利于企业探索节能减排的新路径,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会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三)开征碳税是应对国际碳关税等绿色壁垒的需要

美国国众议院以微弱的优势通过《美国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2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如果我国先开征碳税,那么双重征税则违反WTO协议。而我国征收碳税的税收收入可以用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补贴低收入家庭。并且可以应对国际碳关税等绿色壁垒。

(四)开征碳税是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的需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但是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在国际上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征收碳税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国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四、对我国征收碳税的启示

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征收碳税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近期,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表示2012年前后是我国推出碳税比较合适的时间,这表明,我国政府将在不远的将来开征碳税。那么,在我国开征碳税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国际经验,应注意考虑以下方面:

(一)应考虑税率设计的循序渐进性

在我国设计碳税征收税率时,应以低税率开始征收,对于不同的征收对象征收差异税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设计税率。这样可以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税征收对于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减弱。同时要考虑到碳税引入的时序性,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应该在完善和改革我国的能源税体系中,逐步引入碳税。

(二)应注意完善减免税机制

碳税的征收,在一定时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以及一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可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碳税条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业竞争性及社会公平分配等问题,完善的设计减免税机制,以减少征收碳税对齐的不利影响。例如使用对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低碳产业进行减免税,对于企业购置或研发节能减排方面的设备予以加计扣除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应注意保持税收中性

从国外碳税征收的实践可以看出,在碳税征收时,通过降低养老保险等其他税种的负担,来保持税收中性。我国在开征碳税时,要注意保持税收中性,对于征收的税款专款专用,可以通过将碳税收入用以减少扭曲性税收或者用于对能源密集型企业和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同时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其碳减排部分的技术开发做资金支持,并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苏明,傅志华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2]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B).

[3]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4).

[4]王淳.国外碳税政策体系及基本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5]苏明,傅志华等.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6]EEA.Totalrevenuesforenvironmentaltaxesincludetaxesontransport,energy,pollutionandresources.07-April-2011.

[7]EEA.AnnualEuropeanCommunitygreenhousegasinventory1990-2005andinventoryreport2007.EEATechnicalreportN07/2007.Copenhagen,14Jun2007.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税;节能减排

税收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具有宏观调控和聚集财富的功能。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二氧化碳税收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实用、完善的二氧化碳税收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二氧化碳税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气候变暖与绿色税制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气溶胶(气体中的悬浮微粒,如烟、雾等)以及阴暗度来引起气候变化。其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活动是化石燃料燃烧,关键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被释放到大气中。这些气体聚积在大气中,引起大气浓度的与时俱增,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已对全球变暖高度关注,采取各项措施应对这一趋势。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72年就提出了“污染者付费”(polluterpaysprinciple,ppp)原则,从而引发了世界税制绿化浪潮,并为包括二氧化碳税在内的绿色税制的实施确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成员国以及欧洲多国纷纷推行二氧化碳税政策,并结合已有税制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延缓全球变暖与保护环境的环境效果。1992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也要求名国政府加强财政以及经济政策的补充性作用,把环境费用纳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除了以环境为出发点外,绿色税制的运用,更对国家经济与民生有整体的影响。因此,在税制绿化改革的背景下,二氧化碳税的运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也反映了国际环境经济手段和税收结构的最新发展。

(二)二氧化碳税的概念与特性

二氧化碳税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皮苟(arthurcecilpious)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二氧化碳税可以通过对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品的含碳量进行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税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二氧化碳税的实质是为了保护全球温度这一公共产品,而对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所开征的一项税负,目的是使排放二氧化碳的生产过程和消费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2)二氧化碳税是一种间接税,是在生产或者消费的过程中征收的。而且二氧化碳税具有固定税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副作用相对较小。(3)二氧化碳税是一种调节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可供给的廉价燃料也在逐步减少。环境税制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都将二氧化碳税作为一种调节税,因为二氧化碳税能够发挥激励作用,促进节能,促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4)二氧化碳税影响广泛而深远。征收二氧化碳税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诸多方面,影响远比一般特许权税(如烟草专卖税)更加广泛深远。实施国在征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环境效果,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从而根据商品的收入弹性、收入替代效应,慎重选择征税品种和税率。

二、瑞典二氧化碳税制实证分析

(一)瑞典二氧化碳税制简介

瑞典与其北欧邻国一起,是欧盟第一批在环境保护领域发展和实施经济手段的国家,在环境保护中广泛运用了环境税、费和其它众多的经济手段。根据oecd2004年对其成员国做出的评估,瑞典实行了约70项以市场为基础的手段,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运用最多经济手段的国家。

瑞典于1991年开征二氧化碳税,征税范围是所有种类的燃料油,该税是对现行能源税的补充。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同时,能源税率降低了50%。从那之后,能源税体系几经变革,但是不变的是对于工业和电力产品的税率一直低于其它部门。目前,工业消费者不支付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也只需支付一半。电力产品不需要交纳任何能源税和二氧化碳税。瑞典目前二氧化碳税率为0.36瑞典克朗/千克co2(合150美元/吨co2)。征收二氧化碳税最显著的效果是有机物在瑞典直接供暖系统中的大量应用,如今瑞典约50%的供暖系统利用生物燃料等作为热能供给,而不再是用煤炭和石油来提供热能。

瑞典能源税体系于1991年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能源税体系以二氧化碳税和对燃料征收的能源税为基础,而且对燃料征收的能源税不与燃料的含碳成分挂钩。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同时,一般能源税率下降了50%。为了避免对瑞典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工业部门的税率低于私人家庭,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给予减免。目前瑞典对于化石燃料,尤其是对汽油征收的二氧化碳税非常高。见图1。

(二)瑞典征收二氧化碳税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

根据德国著名环境组织germanwach的统计资料表明,瑞典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荣登“拯救地球国家名单”榜首,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行动中最有成效的国家。

2007年9月,瑞典政府的统计表明将近90%的减排效果归功于税收体系改革。瑞典环境部部长an—dreasalgren称,如果没有征收二氧化碳税,国内的排放量将比现在高出20%。因为二氧化碳税的征收使得污染的成本升高,从而使全国都开始关注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征收二氧化碳税是减排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基本不会影响到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1990~2006年间,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远远超过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目标。与此同时,瑞典的经济保持了44%的固定价格增长。

三、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必要性

(一)开征二氧化碳税是国际大势所趋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如今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到2007年底,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一个总的共识是“80—20”原则,即在20年内力争把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80%。继欧盟成员国成功运用税收手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响应应对全球变暖的号召,开始酝酿制定二氧化碳税制。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国际性议程,迅速和积极地减排将降低调整环境适应的代价。

但要达到“80-20”目标,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大国也肩负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在2007年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最新《全球能源展望》中,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长50%,其中40%是由中国和印度拉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特别强调,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未来20年预期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能源需求,特别需要发展中国家采取紧急行动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

(二)开征二氧化碳税是国家政策所向

近百年内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已经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的平均值。从1986~2007年,中国已经连续经历了22个全国性暖冬。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指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中国适应全球变暖的当务之急。

2006年,中国政府的“十一五”规划确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硬性指标: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我国政府承诺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保实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一约束性目标。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要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开征包括二氧化碳税在内的环境税。2007年11月,由财政部科研所孙钢研究员和许文博士完成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三种环境税可选方案中指出,二氧化碳税可以作为一种污染物排放税在中国适时开征。”在环境规划院课题组提出的独立环境税实施方案中,可供选择的税种包括:重要资源税、汽车污染税、能源消费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和废水排放税。2008年11月5日,由环保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撰写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建议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促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显然,随着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环境税制改革的推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国策,需要开征二氧化碳税这一新税种来完善税收制度的环保功能,提高污染环境行为的税收负担。这也是树立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环境保护立场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主张的一个契机。

(三)开征二氧化碳税有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众所周知,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由此可见,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是由我国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的。

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就造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根据世界银行年刊《2007绿色年鉴》中对1980~2004年世界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统计数据,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6%,仅次于美国。(见图2)

现阶段,我国燃油的需求价格弹性处于较高水平,及时研究设计开征碳税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避免进一步依赖于煤炭这样的化石燃料消费。海外经验表明,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可以有效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瑞典自1991年开征二氧化碳税之后,由于二氧化碳税的征收导致燃料油和生物燃料的价格产生差异,国家的区域供热部门和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对生物燃料的应用大为增加。在1991~1995年间,生物燃料在瑞典区域供暖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从25%增长到了42%。目前,生物燃料、泥炭等提供了瑞典区域供热体系中能源供应的50%以上。

因此,中国如果能够及时开征二氧化碳税,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业和技术,避免社会经济滑向不可持续的深渊。

(四)开征二氧化碳税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氧化碳税是一种间接税,具有固定的税率而且不会改变分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相对较小。这一点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确定排放限额以及减排目标的情况下,在国家或者区域的层面实施碳税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如果中国开征二氧化碳税,这部分税收收入还将为我国财政收入做出巨大贡献。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来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已显得尤为紧迫。开征二氧化碳税对于在全社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提高企业、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公众和科学界的共同愿望。

四、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据国情设计二氧化碳税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环境税的税种设计要反映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具体讲,就是要有利于促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环保措施主要是以收取各项费用为主,征税为辅,并且这些少量的税收措施还是零散地存在于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等有关规定中,很难发挥遏制并减少环境污染的合力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开征二氧化碳税能够显著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制约,目前还未开征二氧化碳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悬殊,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和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以及税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就需要谨慎设计开征二氧化碳税,以照顾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问题。

二氧化碳税这一新税种的设立,与众多企业的税收负担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在研究设计二氧化碳税时必须在不同地区实行差别税率,且初始税率应设置得较低,以使企业能尽快适应这一新税种。根据国际经验,二氧化碳税的征税对象应定位为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税收收入应纳入一般财政收入。而且二氧化碳税收入应实行专款专用,利用税收收入进行绿色清洁能源开发与研究,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完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

国外的经验证明,通过政策改变市场的基础,政府政策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节能减排的实现更具成本效益。oecd国家环境税种多样,税率也较高,本应该取得较多的财政收入,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了保证其工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实施严苛的环境税的同时,也施行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税费减免与返还措施。除此之外,不加重微观经济主体税负的理念,也是oecd国家在实行环境税过程中所奉行的。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在开征新的环境税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其他税收负担(如所得税负担)。

我国政府应对一些关键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或者同时降低其其他税收税负水平,适量增加国家财政补贴,以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税收实行减免的政策优惠,使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有意识地开发、保护和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并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企业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给与更多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对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三)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基础

虽然税收的征收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各级税务机关,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制度成本节约优势,但是民间的公众呼声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改革都需要调动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二氧化碳税的开征也不例外。因此,在二氧化碳税推出的前期阶段,除了通过在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以及对相关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确保二氧化碳税顺利地推出与征收之外,还必须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广泛的社会效应。

我们必须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让公众明确二氧化碳税的立税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而不是税收的增长。征收二氧化碳税的根本在于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外部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中,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环境资源。通过调整税收和外汇政策、货币发行等综合配套措施,将外在的企业成本适当分解,让社会承担的成本转为由企业自身承担,加强宏观调控。

(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污染源监测水平

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开征二氧化碳税也涉及到污染源的监测技术与人力资源问题。

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监测设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显示,在气候变化观测、监测技术上中国仍需要国际社会的技术帮助。在污染源监测方面的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技术,气象、海洋和资源卫星技术,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技术,以及气候系统的模拟和计算技术等,其中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制造技术、高分辨率和高精度卫星技术等都是中国在气候系统观测体系建设方面所急需的,是该领域技术合作需求的重点。中国政府应及时获得上述技术与能够运用该技术的专业人才,并在污染排放企业进行推广,这将有助于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形成有效的监测,从而在我国有效实施二氧化碳税制。

(五)加强第三部门的政策推进作用

第三部门指的是介于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或之外的社会部门,它是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它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部门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第三部门能够帮助政府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与其良好互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企业和个人对节能减排的态度,从而推进二氧化碳税的实施。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对二氧化碳税的开征与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第三部门的积极协助。在美国,诸如pew研究中心、美国环保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能够为政府提供关键的知识以及完成政策目标的手段。与口碑良好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还能提升政府形象,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也有利于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如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charleskomanoff和danrosenblum律师共同倡议成立的美国碳税中心(carbontaxcenter,ctc),就是一个专门为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减排智囊服务和倡导碳税开征的非政府组织。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

[关键词]工业行业碳排放影子价格碳价格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5-0068-04

一、影子价格理论研究综述

影子价格理论最早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特罗维奇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该方法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即如何以一种方式把工厂的现有生产资源结合起来使生产最大化,他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为线性规划方法,该方法的思想是求解一个在设定的一组线性不等式约束条件下的线性函数最大值,该值可以作为核算价格使用,康特罗维奇称为“分解乘数”,被美国经济学家T-库普曼斯(T.Koopmans)称为“影子价格”。

影子价格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很多文献把影子价格分析应用到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分析之中。WillianNordhaus(1982)最早提出大气中CO2的增加将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应用影子价格模型对其进行描述。Pittman(1981)在Shephard距离函数的基础上首次通过估计距离函数来测算影子价格,随后基于这种估计方法的文献大量涌现。赵秀霞(1998)通过一个改进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模型,在考虑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被陆地森林吸收的因素下,计算了海洋森林双因子吸收的影子价格值。

涂正革(2009)采用采用非参数方法构建paneldata的方向性环境生产前沿函数模型,以北京、甘肃和河北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典型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子价格及其变化特点。分析发现,二氧化硫的影子价格取决于排放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低,当二氧化硫排放水平较高、生产率水平较低时,减少排放的代价较低;相反,生产率水平较高、污染排放水平较低时,减少排放的代价较大。陈诗一(2010)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出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在1980~2008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结果显示,轻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绝对值要高于重工业行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重工业和工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绝对值都出现递增现象。袁鹏、程施(2011)认为污染物的影子价格体现了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成本。他们采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2003~2008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部门数据,对废水、SO2和烟尘等三种污染物的影子价格进行了估计。窦育民、李富有(2012)按照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并运用超越对数函数推导出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新的参数化度量公式。叶斌、唐杰、陆强(2012)构建了以系统发电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电力系统数学规划模型,利用对偶原理求解GHG排放权的影子价格。以深圳电网为案例,计算了电力系统GHG排放权的影子价格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黄文若、魏楚(2012)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了中国29个省(市、区)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包含环境因素在内的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环境生产率值都要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在制定碳税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胡民(2007)利用影子价格模型对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排污权的初始定价及交易中的市场出清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颜蕾、巫腾飞(2010)运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排污权初始定价模型,通过模型得到一个影子价格,即初始分配价格P=B*r,其中B为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利润,r为企业的产量与企业的污染排放量的比例系数。

国内外学者计算碳排放权影子价格大多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能测算出CO2的影子价格,前者是在假定市场价格为一元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该方法首先要设定函数形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且要估计的系数众多,计算量很大,在实际操作时困难极大;而非参数方法无需设定函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客观,且操作难度不大。

运筹中的影子价格实质上是一种边际价格,反映了在排污权得到最优利用时的生产条件下,每利用一单位的排污权进行排污时,企业受益的增量。影子价格是根据排污权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而得出的估价。影子价格以资源的有限性为出发点,以资源最佳配置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正确认识影子价格,可以为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影子价格作为企业决定是否购买排污权的价格分界线,用于排污权初始定价参考是合理的。国内已有学者提出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推导出影子价格作为排污权的初始定价参考。但是目前还未有应用此方法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运筹学的影子价格计算模型,对深圳市工业行业2008~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子价格进行了计量,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模型与方法

(一)影子价格模型

本文借鉴胡民(2007)和颜蕾、巫腾飞(2010)提出的用于排污权初始定价的影子价格模型来构建计算碳排放权初始定价的模型。并将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界定为:某一国家或地区(或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在对其最优利用前提下的价格预估。

1假设条件

假设1:某一地区根据节能减排目标等确定的当年地区碳排放总量为O,共存在i个二氧化碳排放企业(i=1,2,……,n)。

假设2:这i个企业单位产量产生的收益为Bi,年产量分别为Xi(i=1,2,……,n)。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单位产值与石化燃料使用量成正比,因此可以假设其产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ri,则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Qi=ri×Xi。

2模型构建

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有偿配置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将二氧化碳排放权看作一种生产资料,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条件。根据以上假设,模型构建如下:

3模型分析

拉格朗日乘子λ即单位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代表在碳排放权总量控制下实现其最优利用的单位碳排放权估价,这种估价不是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而是根据碳排放权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而作的估价。

该影子价格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单位排污量所带来的利润。当碳排放权的价格高于影子价格时,该企业使用一单位碳排放权的成本高于其收益,缩减生产规模有益于总体收益的提高;当碳排放权的价格低于影子价格时,该企业使用一单位碳排放权的成本低于其收益,扩大生产规模有益于总体收益的提高。

(二)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我国并未直接公布CO2排放数据,为了分析的需要,本文计算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2006),结合深圳市能源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CE为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B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为吨标准煤;各类实物能源消耗参照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最后所附的“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数量;Fi(CO2)为i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单位为吨CO2/吨标准煤;i为能源种类,i取9。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提供的CO2排放系数计算公式为:Fi(CO2)=H×Y×O,其中,H为低位发热量,Y为碳排放因子,O为碳氧化率。

三、深圳分行业碳排放影子价格计量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以深圳市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估算2008~2010年深圳市工业行业碳排放权初始价格,分别分为工业全行业、轻工业、重工业和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26个工业行业,数据从2009~2011年《深圳市统计年鉴》中得到。

模型中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单位产量产生的收益为Bi和单位生产规模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系数ri。在实际运用中用相近指标进行替代。单位产量产生的收益Bi用单位产值利润率代替,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100%。单位生产规模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系数ri用碳排放强度代替,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表示为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由于《深圳市统计年鉴》自2009年开始统计工业行业主要能源分组消费量的数据,因此选取深圳市工业行业2008~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主要能源分组消费量的数据。

计算深圳市工业全行业、轻工业及重工业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

深圳市纳入碳排放交易的26个行业的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计算方法及过程与全行业相同,本文不再赘述。

四、结果分析

1深圳市工业全行业、轻工业和重工业2008~2010年碳排放权影子价格的平均值分别为788.31元/吨、499.06元/吨、941.99元/吨。可见,重工业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明显大于轻工业,同时也大于工业全行业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说明重工业使用一单位碳排放权的边际效益较高,因此,重工业更可能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买方。

2深圳市工业行业和重工业2008~2010年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分别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从计算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单位产值利润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必然导致碳排放权初始价格逐渐增大。轻工业的碳排放权影子价格在2010年有所降低,原因是轻工业2010年产值利润率下降。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SAS方程拟合;正交试验设计;计量经济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77-03

引言

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是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为此,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这使得中国竭力优化碳排放结构,实现未来碳排放的目标。

本文以二氧化碳排放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和经济两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分析。人口方面选取了人口数量、人均GDP两个因素;经济方面选取了煤炭比重、城市化程度、工业增加值比重三个因素。对所选数据,先用SAS软件进行方程拟合,并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再用正交设计助手进行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以确定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最终确定最优组合。

一、SAS方程拟合

(一)模型建立

1.建立模型

本文采用对数模型:

lnY=lnX1+lnX2+lnX3+lnX4+lnX5

其中,Y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X1代表煤炭比重,X2代表人口数量,X3代表城市化程度,X4代表人均GDP,X5代表工业增加值比重。

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能源消费种类分为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等九类。能源的消费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可以根据历年能源消费量来测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公式如下:

Yt=∑(Eti*ηi)

其中,Yt为第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Eti为第t年第i种能源消费量,η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查询资料可知,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煤炭为0.7476t碳/t标准煤、汽油为0.5532t碳/t标准煤、柴油为0.5913t碳/t标准煤、天然气为0.4779t碳/t标准煤、煤油为0.3416t碳/t标准煤、燃料油为0.6176t碳/t标准煤、原油为0.5854t碳/t标准煤、电力为2.2132t碳/t标准煤、焦炭为0.1228t碳/t标准煤。

由于测算碳排放需要转化为标准统计量,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具体换算方法为:煤炭为0.7143kg标煤/kg、焦炭为0.9714kg标煤/kg、原油为1.4286kg标煤/kg、燃料油为1.4286kg标煤/kg、汽油味1.4714kg标煤/kg、煤油为1.4714kg标煤/kg、柴油为1.4571kg标煤/kg、天然气为13.300t标煤/万立方米、电力为1.229t标煤/万kWh。

3.数据搜集

通过参阅2001―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搜集到五个解释变量从2000―2012年的的时间序列数据,部分数据需要通过一些运算才能得到。

(二)方程拟合与计量经济学检验

1.方程拟合

应用SAS软件进行方程拟合,拟合结果如下:

lnY=1.93482lnX1+19.60461lnX2-0.85549lnX3+0.17548lnX4-

0.21170lnX5-90.50714

F=200.99,R2=0.9931,R2=0.9881

由拟合结果可知,模型拟合是成功的,但是解释变量都没有通过t检验,所以需要进行进一步提取,应用逐步回归法拟合方程可以消除多重共线性。选取R2最大的那个,方程如下:

lnY=2.07965lnX1+14.71320lnX2+0.17365lnX4-73.55598

F=428.43,R2=0.9930,R2=0.9907

由F与R2可知,再次拟合的方程拟合很成功,并且每个指标都通过了t检验。同时可知: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有煤炭比重、人口数量与人均GDP决定,而与城市化程度、工业增加值比重关系不大。

从实际意义上出发,在煤炭消费中,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工业增加也就意味中煤炭比重上升,所以煤炭比重上升中包括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时,人均GDP上升的直接结果就是国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条件、设备等等,最直接的就是城市移民,造成城市化程度的上升。

2.异方差性检验

本文采用怀特检验,SAS运行结果如下:

lnY=-0.33283lnX1+0.17767lnX2-0.43005lnX4+0.00724(lnX4)2+

0.0779lnX1lnX4

F=0.59,R2=0.2953,R2=-0.2081

可知,因素都没有通过t检验,F值与R2值很小,所以,方程拟合不成立,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3.序列相关性检验

本文应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1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方程为:

lnY=-0.51026lnX1+10.47830lnX2-0.40298lnX4+0.47223et_1-44.0.388

F=1.74,R2=0.4990,R2=0.2128

由方程的拟合程度来看。F值与R2值很小,同时因素都没有通过t检验,所以方程拟合不成立,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综上,可知再次拟合的方程成立,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有煤炭比重、人口数量与人均GDP决定。其中,人口数量影响程度最大,煤炭比重次之,人均GDP最小。

二、正交试验设计分析

1.直观分析

煤炭比重、人口数量与人均GDP具体数据可以由表1可知。选取最近三年的数据作为因素的水平,用正交表处理,应用正交设计助手,直观分析结果如下:

可知,因素X2的极差最大,因素X1的极差次之,因素X4的极差最小,所以影响程度X2最大,X4最小,这个结果与SAS运行的结果分析一致,也佐证了SAS运行的正确性。最优组合为:X1的三水平,X2的一水平,X4的一水平。

2.方差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助手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可知,三个因素X1、X2与X4的F值都大于临界值,所以对作为因变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F比可知,455.514最大,51.783最小,所以,因素X2的影响最大,因素X1次之,因素X4的影响最小,这个结果与上面直观分析的结果、SAS运行结果都一致,将相关数值带入拟合的方程,可以得到最优组合对应的实验结果为负值,并且通过了指标的预估计,所以最优组合为X13X21X41。

本部分主要是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分别用SAS软件和正交设计助手软件进行拟合和相关检验,最终确定最优方程,继而确定最优组合。

结论

论文主要分三步:(1)确定因变量和解释变量,测算因变量的值,搜集解释变量的数值,建立模型,为分析做准备。(2)应用SAS软件,先拟合方程,再利用计量经济学检验确定最终方程。(3)应用正交设计助手软件,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找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最终确定最优组合。

从本论文的结果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有煤炭比重、人口数量与人均GDP决定。并且煤炭比重保持2012年的数值,人口数量保持2010年的数值,人均GDP保持2010年的数值,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最低。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7-144.

[2]善起.正交表的构造方法及其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4-40.

[3]露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0.

[4]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70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4).

[5]刘学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来自中国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2,(5).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8

[关键词]燃煤锅炉碳氧化物一氧化碳

中图分类号:TK2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48-01

随着燃煤锅炉的使用增加,我国环境越来越差,烟煤锅炉中排放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也越来越多,一氧化碳能够和人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互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夺走人体氧气,让人感觉胸闷、头痛甚至导致昏厥和死亡,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并不易被发觉。

一、燃烧锅炉中一氧化碳的形成机理

减轻一氧化碳排放量,首先要了解燃煤锅炉中一氧化碳产生的原理,燃煤锅炉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产生一氧化碳。

第一,当炉膛内温度在1000到1500℃之间时,由媒燃料中个氮及氮化物在燃烧锅炉内与氧气产生反应,来减少燃烧锅炉排出的烟气中主燃料型的碳氧化物。

燃料型碳氧化物的生成受温度影响较小,当氧浓度较高时,它的生成量会变大,除此以外,碳氧化物的生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有关系,排出的烟气在高温度地区滞留时间越长,碳氧化物的生成量就会越大。

第二,反应型氮氧化物是在炉膛内温度高于1500℃时氧化形成的,燃煤锅炉中碳氧化物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在燃烧锅炉中燃烧首先会生成一氧化碳,高温下生成的部分一氧化碳被氧化后再生成二氧化碳。高温型的氮氧化物受温度影响很大,当温度越高时,生成的高温型氮氧化物则越多,接触氧气越多,生成量也越多。

第三种一氧化碳的形成是氮氧化物在高温之下,空气中的有机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氮原子再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

二、燃烧过程中减少一氧化碳的技术

(一)经济简单实用的控氮技术

第一,可以采用粉煤燃烧技术或者将煤液化或气化后,再进行燃烧,这种方法是减少煤中氮化物的生成(清除减少?啥搭配),以减少燃烧时煤中氮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第二,从氮氧化物的形成原理上,改进煤的燃烧,上面已做了说明。

第三,要限制供入的空气量,降低锅炉内温度和火焰温度,以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随后要进行多次送风,形成一个完全燃烧区域。分段燃烧可以使锅炉中氮氧化物减少25%到50%,第二次加入燃料时,只需要加入总燃料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燃烧锅炉中的氮氧化物就会减少五分之三。

第四,让五分之一的烟气返回燃烧锅炉再次进行燃烧,使燃烧的温度降低,虽然不能使氮氧化物的生成减少,但是可以使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少五分之一。

第五,可以减少燃料和空气混合,以达到减少燃料型氮氧化物的生成,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可以产生较低火焰,能严格控制燃料和空气的接触,减少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的氮氧排放量。低氮氧化物燃烧器不适用旋风炉但是适应煤粉炉,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技术手段。

(二)综低氮氧化物的高效燃煤技术

综合抑制技术在一些工厂已成功运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它的组成部分。

燃烧锅炉中分离器的作用下,浓喷嘴被送入含煤量高的混合物,淡喷嘴送入含煤量低的混合物。火焰稳定器便会使高浓度煤气混合物着火。这种技术手段使一半氮氧化物不再排出。

综合抑制技术在分段燃烧的技术上又进行了改进,它利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降低了一氧化碳的排放量。燃烧锅炉内反应式如下:

综合抑制技术中的三菱回转分离器代替了传统的固定式旋风分离器,筛网上煤渣的残留量减少了五分之四,碳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少了二分之一。

三、燃烧锅炉中氮氧化物的净化技术

燃烧锅炉净化过程中,常采用吸收液回收烟气中存在的氮氧化物,其氨碱吸收法是燃烧锅炉净化中最常用的,二者中氨吸收法吸收率达到80%,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氨碱吸收法这种处理方式优势是投资少,方便简单。

除开上面那种办法还可以选择催化还原办法(SNR),在催化剂使用下氮氧化物会转化为无害气体水蒸气以及氮气。这种催化还原的办法虽然可以达到很高的净化率,但不同催化剂所需温度不同且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催化还原法对应的是非催化选择还原法,官方名“SNCR”法,无催化剂条件下温度达到900到1200℃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SNCR法温度控制要精准,否则氨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形成氮氧化物,SNCR法设备投资小、无需催化剂且净化率可达二分之一以上。

SNC法和SNCR法都可减轻一氧化碳的排放办法,此后还有值得一提的电子束射法。

电子束缚射法在我国的一些工程中应用已取得成功。当烟气中的水分子和氧分子得到能量时发生反应,产生强氧化性氢氧根离子和氧原子及水原子,他们与燃烧锅炉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会产生反应。

烟气中产生的OH等

OH/HO2

电子束缚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废渣,也没废水产生,投资较少,但电子束缚法耗电是较大的。

无论是电子束缚法还是SNC、SNCR法,都在燃烧锅炉膛内产生过化学反应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通过处理燃烧锅炉内排放烟气以减少一氧化氮的排放。

1.6MM的三氧化二铝圆球沾上碳酸钠溶液可以去除燃烧锅炉所排烟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下面两个反应方程式是第一个步骤,二份氢氧化钠生成物和一份二氧化硫以及二分之一份氧气反应就会生成硫酸钠和水,消除了部分对环境有污染的二氧化硫;烟气中的二份一氧化碳和二份氢氧化钠以及二分之三份氧气反应生成二份硝酸钠和一份水,消除了部分一氧化氮。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可以通过产生的一氧化碳再生出吸附剂,循环使用,减少材料的使用,节约经济。

上述四个方程式最后会生成2NAALO2,它可以通过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三氧化二铝,吸附剂的吸收技术设备巨大,多投资,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消耗的吸附剂多,但对燃烧锅炉排放的烟气,氮氧化物净化率高达五分之四左右,对于SO2的吸收率有九成左右。

四、总结

为减少燃烧锅炉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我们要确切落实以上各种方法,做出有效的控制措,利用科学知识减轻一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去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防止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生活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9

关键词污染;对人体危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093-02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及来源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和物。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迅猛发展,烟尘和汽车尾气等的过量排放,人类人为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的变化,超越了大气自然净化的能力界限,接踵而至带来的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指一些危害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物质对大气层所造成的污染。这些物质是气体、固体或液体悬浮物等。

大气污染物为: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扰乱并破坏了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对人体和生物,以及生态环境构成危害和不利影响的物质。

城市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

1)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燃烧石油产品产生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是重要的污染物来源;

2)工业:工业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烟尘、气体。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3)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迄今研究认为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对人体危害有3条途径:1)通过呼吸吸入污染空气进入人体;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随饮食侵入人体;3)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其中通过呼吸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3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与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以上3种方式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会出现临床症状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

例如: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1948年美国多诺拉,和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四天内就死亡4000人。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mL/m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人体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4危害与影响

4.1烟尘

空气中的烟尘使气喘患者发作的频率升高,可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烟尘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可使腹中胎儿出生后畸型的机率上升。

4.2碳氧化物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致命气体,可随汽车排出的废气放出。在交通密集场所、十字街头和诸如汽车库,隧道等封闭地区,一氧化碳的含量特别高。一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红细胞的输氧能力。人体组织缺氧,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机体一次吸入大剂量的一氧化碳会引起血液中缺氧,造成呼吸受阻、大脑和心肌丧失功能,包括听力、视力和思维的损害。过量吸入一氧化碳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4.3氧化氮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由机动车排放或燃烧矿物燃料时排放,它会引起肺部结构发生生理变化,降低呼吸道对感染的抵抗力和血液的输氧能力,还会引起一种叫做肺纤维化的肺病。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4.4硫氧化物

主要是指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主要由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产生,是一种腐蚀性的有毒气体,能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并且所有硫的氧化物都会刺激眼睛、咽喉及上呼吸道,引起咳嗽和窒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和悬浮粒子可刺激呼吸系统、眼睛,造成不适;高浓度时可引发心脏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4.5氯气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mg/L~0.06mg/L时,30min~60min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mg/L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

4.6铅

铅是汽油中的防震剂,随着汽车废气排入空气中。人吸入体内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积聚在骨髓和软组织中,影响造血器官、肾脏和神经系统。目前,有人怀疑其可破坏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令儿童智力发展迟缓。

4.7臭氧

臭氧是碳氢化合物与二氧化氮发生反应时形成的,它会刺激呼吸道粘膜,从而引起咳嗽、窒息,且影响肺部功能,加重支气管炎和慢性哮喘。

4.8碳氢化合物

略超大气污染允许度以上时,可引起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尤其是多环性芳香化合物可致癌。

4.9硫化氢

浓度为100ppm吸入2min~15min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碍害而死亡。

4.10氟氯碳化物

会破坏臭氧层,导致更多紫外线抵达地面,增加患癌的机会。

5结论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3种。主要表现是:1)如上所述,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2)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癌等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污染了的空气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因此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仍不断地排入空气中。据有关专家测定,目前世界各地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有毒尘埃达2.5亿t,二氧化硫达1.4亿t,严重的空气污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从而直接威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应此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10

近年来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推崇,但煤化工产业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针对现状对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处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乐.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1篇11

2010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的《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报告列出了中国碳税开征路线图,预计2013年前,适时开征碳税,2014年后开征环境税,并根据碳税实施的具体情况和其他环境税税种的改革情况,完善和优化整个环境税收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需要,开征碳税是其必要条件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开征碳税具有风险性,甚至会夸大碳税的风险性。笔者认为,开征碳税是否具有风险,需要认真分析,即使有风险也不应该夸大,如若没有风险,就更不应该夸大可能的风险。

一、文献综述

碳税作为一项税收制度,其实施可能会对经济结构、公众利益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强弱可能会有所差别,影响周期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碳税制度构建、碳税作用及碳税影响,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加。

(一)国内成果

魏涛远等(2002)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NAGE)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征收碳税将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状况恶化。长期看,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弱化,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经济代价十分高昂[1]。于娟等(2007)立足中国二元经济体系影响依然存在的社会现实,构建了基于CHAYANOV农民模型假设基础之上的CGE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二氧化碳减排、缓解常规能源供给压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常规能源部门收入碳税补贴现代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建议[2]。周剑等(2008)根据北欧国家的实际应用,从税率、征税对象、税收循环、免税条款、减排效果等方面来研究北欧碳税政策,并提出我国未来碳税政策的思考与建议[3]。陈洪宛等(2009)介绍了碳税这一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减排政策,其后对发达国家碳税实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当前开征碳税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最后对当前碳税的可行性进行总结[4]。姜克隽(2009)认为,征收碳税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显,对GDP的影响最多在0.45%左右。碳税实施一段时间后,经济结构调整到比较低碳排放经济体系下,这时的经济结构将会促进经济发展,开征碳税对GDP的影响不大[5]。宋俊荣(2010)认为,对进口内涵碳产品征收碳税违背了GATT第1条最惠国待遇原则和第3条国民待遇原则,对同类产品给予差别待遇的依据应仅限于产品的碳含量,而不应扩展至其他方面,如产品的出口国等[6]。赵玉焕(2011)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对芬兰征收碳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开征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芬兰的经验,对中国的碳税政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7]。林桢(2011)针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碳税开征对河南经济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为开征碳税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从长远来讲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8]。蔡博峰(2011)认为,从欧洲典型国家碳税实施效果看,通过税收循环和其他辅助措施,碳税对于GDP的影响都是正的,证明了碳税的第二重红利。欧洲许多公众对于碳税调整税收结构的期望已经超过了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9]。

国内成果分两方面,一方面集中于研究开征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集中于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的包括碳税在内的环境税制度的政策分析,但这些成果中,没有研究征收碳税对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影响的成果。

(二)国外成果

Vlachou(2005)利用希腊碳税数据,分析了开征碳税对希腊天然气行业、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三个行业碳排放量的不同影响,研究结论证明,碳税的开征将减少各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0]。Goto(2005)利用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模型,讨论了开征碳税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工业企业生产的作用,可以制定相应措施减缓负面影响[11]。Lee(2008)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开征碳税与实施碳排污权交易两种减排措施对经济增长和工业等不同部门的影响。研究结论证明,碳税的开征一定程度上将减缓经济增长趋势,但是,若实行碳税+排污权交易”的搭配机制,那么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相反,还会促进经济增长[12]。KenichiMatsumoto等(2011)研究了碳税问题,重点分析了在未来100年的时间内,碳税估算价格对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增长等作用。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相同,但对各国经济影响差别较大[13]。

国外成果主要研究开征碳税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作用,这并不奇怪,因为减少碳排放也正是碳税产生的原因。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中,没有研究征收碳税对各国宏观税负水平影响的成果。

二、碳税风险性理论分析

任何一种税收的开征都会产生无谓损失(DeadLost),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碳税也不例外。碳税的开征将产生收入和替代双重效应”。双重效应”的结果,将使得碳税对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宏观税负产生一定影响。至少,在理论上,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具体到实际上,是否存在这些影响,将另当别论。

(一)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生产要素边际产出效率决定其在市场上的配置。因此,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决定了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衡量。这样,碳税的开征有可能增加资本和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化,进而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从理论上看,对依赖能源发展的企业征收碳税,将导致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将成本转移,导致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实际工资下降,使低收入者的福利受损。由于低收入者用于燃料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高于高收入者,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碳税的征收将产生一定的非均衡分配效应。碳税主要依据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越多,征税越多;碳排放越少,征税越少。依据税负转嫁理论,碳税负担最终将被转移到各种类别的化石燃料上。部分碳税或者全部碳税可能被转嫁给化石燃料使用者,从而加重化石燃料使用者税收负担。低收入家庭相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燃料支出占其支出比重更大,开征碳税的损失也较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开征碳税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①。

(二)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西方税制理论,对某一种商品课税后,商品成本提高,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平行移动。此时,如果该商品的需求曲线保持不变,那么在新的均衡点,商品的均衡价格必然上升。比如,开征碳税后,各种化石燃料价格可能会相应提高,这些燃料不仅是家庭的日常用品,可能还是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此类生产要素价格的提升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这样,企业生产、投资积极性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相应降低对化石燃料的消费需求。企业投资积极性受到打击、消费需求降低,而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会放缓。由于课税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商品价格上升后,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投资将下降、该商品的消费需求降低,当投资和消费下降后,经济增长可能下降。这样,碳税的开征,将使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提高,直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抑制企业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因此,征收碳税会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碳税的开征将可能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后,将有更多的财力用于公共投资、教育、卫生、医疗和转移支付等,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和支出的增加,从长期来看,还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发挥拉推效应②因此,从理论上讲,开征碳税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三)碳税对居民税收负担的影响

宏观税负是由各个税种的微观税负加总而成的。如果宏观税负水平合理,不但能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不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将阻碍政府发挥应有职能,还会阻碍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这里,税种数量已经不少。从理论上讲,碳税开征后,必然形成碳税的微观税负。此时,碳税的微观税负与其他税种的微观税负的加总有可能导致更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种,本身具有双重红利”(DoubleDividend)效应。这就是说,开征碳税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降低政府对其他税种的依赖性。对政府来说,如果对某一个税种的依赖性降低,要做的要么是调低该税种税率,要么干脆取消该税种。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降低该税种的微观税负。需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时候,所有税种微观税负加总得到的宏观税负水平,有可能低于开征碳税前所有税种微观税负加总得到的宏观税负水平。因此,从理论上讲,开征碳税会对宏观税负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三、碳税风险性实证分析

宏观税负提高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后,将有更多的财力用于公共投资、建设、教育、卫生、医疗和转移支付等,这样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宏观税负这些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上期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必然影响到当期居民收入差距状况;上期经济增长状况必然影响到当期经济增长状况(当期经济增长是在上期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的);上期宏观税负状况必然影响到当期宏观税负状况(中国税收征管机关的征税任务是上级主管税务机关摊派的,当期税收任务与上期税收任务密切相关,因为上级税务机关在摊派税务任务时,必然应该考虑下级税务机关上期的税务完成情况)。因此,各经济变量前期数值也对当期数值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构建包括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宏观税负在内的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碳税模型回归结果,并结合公式(1)—(3),有:

从碳税模型回归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开征碳税对收入分配没有影响,征收碳税不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可能是碳税占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过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非常弱。也就是说,若开征碳税后,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这应该是由别的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碳税造成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也会加大收入差距。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劳动力要素,如资本等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会加大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税收制度的纵向原则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和运用,导致税制纵向公平作用弱化。

其次,开征碳税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甚至还会促进经济增长。只是碳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不能排除为零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碳税对经济增长虽然具有正向作用,但同时,碳税的阻碍作用也不容忽视,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相互抵消,因此,开征碳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很明显。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经济增长,可能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按劳分配政策大大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积极性,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全体经济的进步。宏观税负水平提高并不会明显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系数不能排除为零的可能性。

最后,开征碳税几乎不会提高宏观税负水平。碳税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可能为零,原因主要是中国历年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排污费之和相对于税收总收入来说非常少,这些税(费)的收入增长不足以明显的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但是,由于社会群体中的高收入群体对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扩大,全国消费税收入增加速度较快,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宏观税负水平。这样,收入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宏观税负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会促使宏观税负水平提高,这符合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四、中国碳税设计建议

对于中国碳税制度的设计,应主要涉及到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

(一)纳税人

依据开征碳税的作用和目的,碳税纳税人应规定为由于使用化石燃料而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国现行税法惯例,单位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军工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从理论上讲,碳税在消费环节征收和在生产环节征收都是可取的。一般来说,在消费环节征收是最直观的,但如何计算是个问题。若直接从原料环节征收碳税是比较简便的,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原料价格上涨。同时,从原料环节征税也就意味着让消费者按照其消费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数量缴纳碳税,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耗意识,但化石燃料消耗量在实践中很难确定。若不在消费环节征收,而在生产环节征收,税负会转嫁给消费者,但却可以减少偷逃税的机会,实现税款的源头扣缴。因此,碳税的课税环节问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二)课税对象

从碳税设置的目的来看,其课税对象应选择燃料含碳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中国碳税也应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课税对象,但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波兰、捷克等在内的少数国家直接对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征税。而大部分开征碳税的国家是用燃料的含碳量和消耗的燃料总量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开征碳税的,如丹麦和瑞典等,这些国家按照煤炭、电力、柴油和汽油征税的含碳量征税。但前者,对重燃料油征税,后者则不征。挪威不对煤炭和电力征税,但对柴油、汽油石油征税。因此,由于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而国外也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碳税课税对象应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燃料。同时,对于同样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其他气体,如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等气体的排放也要征收碳税。

(三)税率

碳税税率设计要合理。为了给予居民和企业足够时间对其各自行为选择进行调整,以发挥税收政策的宣示效应”(AnnouncementEffect),开征碳税之初,税率应该设在较低水平。税率过高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税率过低,则起不到期望的效果。从理论和实践中看,确定碳税税率需要考虑三种方式:第一,实行定额税率。按照化石燃料的含碳量规定固定的税率。第二,实行差别税率。根据能源种类差别、需求价格弹性差异等,制定合理的差别税率。第三,税率不宜过高。税率水平不应超出纳税人经济负担能力,同时还要发挥碳税的积极效应。对于碳税,无论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课税依据,还是以燃料含碳量作为课税依据,都应采取定额税率,从量征收。此外,还应区别不同税目,按照不同税目含碳量差别确定不同的税率,同一税目不同等级的相同产品也要按照含碳量不同采取不同的定额税率。在开征碳税的初期,碳税税率不宜过高,随着时间推移,可逐步提高相应税率。[14]

(四)税收优惠

为避免加重企业和民众的税收负担,国外开征碳税的国家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税收减免返还等优惠措施。考虑到税收的扭曲效应,即征收碳税将给居民、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碳税制度也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措施。税收优惠应兼顾激励”与减震”作用。首先,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生产活动。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法定标准或能实现逐年减排或能回收二氧化碳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投资抵免等优惠措施。另外,在资金上,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资金,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其次,要避免对能源密集型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在开征碳税的初期阶段,对能源消耗大、竞争力差的企业,应采取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补贴等措施,减轻碳税推行的阻力。另外,要制定出相关的措施照顾低收入阶层。如对低收入阶层生活消费所用电力、煤炭、煤气等化石燃料应予以减免税,降低低收入阶层税收负担。对低收入群体实施的税收优惠措施,不仅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五、总结

随着国际上碳税呼声的日益高涨以及我国能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征碳税是必然的。现阶段,我国开征碳税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开征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必由之路。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开征碳税不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不会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也不会阻碍经济增长,甚至还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开征碳税不具有风险性。

注释:

①Smith(1992)通过计算英国按$10/桶石油征收碳税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影响后发现,碳税的分配效应具有累退性。最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是2.4%、1.4%和0.8%,碳税具有明显的收入累退性。

②比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波特提出了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提出环境税的开征会促进企业引进技术与管理创新,使企业逐步走上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道路的观点。研究发现,在2003-2005年间,碳税对瑞典经济增长影响为负,2007年后为正,但在丹麦和芬兰,碳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都是正值。

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范文篇12

Abstract:TakingYunnanprovinceasanexample,thisarticlestudi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emissionsfrompopulation,urbanizationrate,totalGDP,percapitaGDP,secondaryindustryshareofGDP,energyconsumptionperunitofGDP,theproportionofcoalconsumptionbasedonSTIRPATmodel.Anequationmodelisconstructed.Finallytherelationshipandinfluencingdegreeofthefactorsareanalyzed.

关键词:碳排放;STIRPAT模型;人均GDP;能源结构

Keywords:carbonemission;STIRPATmodel;percapitaGDP;energy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2-02

作者简介:黄宜(1981-),女,湖南澧县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碳排放是我国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也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很好地践行节能减排,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需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进行研究。

1云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1模型研究Ehrilich和Holden(1971)[1]提出了针对一个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IPAT模型,模型的表达式为I=P·A·T,其中I表示一国环境污染情况;P代表一国人口水平;A代表一国富裕程度;T代表一国技术水平。此模型将环境影响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处理为同比例的线性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驱动因素变化时对环境影响的变化程度。鉴于此,York和Dietz,Rosa等(1994)[2]在IPAT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了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模型);其表达式为I=aP■A■T■e。其中e为模型误差。STIRPAT模型能够克服IPAT的“各因素同比例影响碳排放”假设的不足,是对上述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因此本文选取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因素选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本文从STIRPAT模型的人口、富裕、技术水平3个方面出发扩展到人口指标、财富指标、结构化指标、技术性指标和能源结构这5个方面,并选取人口、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分别代表这5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3]。

1.3影响因素分析从STIRPAT模型的三个方面扩展到人口、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考虑对碳排放的影响。拓展后的STIRPAT模型表达式[4]为:

C■=aP■■U■■A■■I■■T■■E■■D■■(1)

其中Ci,Pi,Ui,Ai,Ii,Ti,Ei,Di分别表示第i年的碳排放量、人口数、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其中b1,b2,b3,b4,b5,b6,b7均为模型参数。

由于STIRPAT模型是非线性的,为了方便使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对该模型两边取对数,使其线性化:lnC=lna+b1lnP+b2lnU+b3lnA+b4lnI+b5lnT+b6lnE+b7lnD(2)

作为碳排放备选驱动因子,首先对其取对数,然后将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作偏相关分析。(此处所选取的数据年份为1978-2010年,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1》[5]和《云南能源统计年鉴2011》[6])得到人口、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983、0.985、0.894,与碳排放量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例的系数分别为-0.822、-0.665,与碳排放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城市化率的系数为0.511,具有较低的相关性,故删除。选择人口、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6个因子作为碳排放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为了考虑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关系,对6个影响因素进行VIF检验,得到GDP总额为已排除的变量,剩下的因素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例的VIF值分别为126.569、106.428、7.299、10.146、2.682,其中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的VIF值大于10,因此说明此回归方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保持自变量个数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回归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法和岭回归法。此处选取岭回归方法来对原始数据拟合回归。

由于在spss中没有可视对话框进行岭回归的分析,需要编写相应的程序,打开文件—新建—语法,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以下语法命令:

INCLUDE'C:\ProgramFiles(x86)\SPSSInc\PASWStatist-

ics18\Samples\English\ridgeregression.sps'.

RIDGEREGenter=x1,x4,x5,x6,x7(x1代表人口,x4代表人均GDP,x5代表第二产业比重,x6代表单位GDP能耗,x7代表煤炭消费比重)

/dep=y(y代表碳排放量)

/inc=0.05.

运行得到当K值为0.4时,岭迹图开始变得平稳,同时可绝系数处在缓慢下降中。而当K=0.4时,X1,X4,X5,X6,X7的系数分别为0.283715,0.322386,0.190369,-0.061796,-0.027519。则匹配模型的方程为:

Y*=0.283715X■■+0.322386X■■+0.190369X■■-0.061796X■■-0.027519X■■

相应的决定系数为0.92142,虽然没有原方程的0.957高,但是方程中的5个变量的系数前三个为正,后两个为负数,符合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岭回归通过丢弃少量的信息,换来了方程系数的合理估计。

2结果分析

从系数来看,人均GDP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弹性系数为0.32,即人均GDP水平每增加1%,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0.32%,由于人均GDP的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改善和提高,消费相应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数量也会明显增加,对碳排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口水平弹性系数达到了0.28,即人口每增加1%,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0.28%。这一结果较为符合,在云南近30年来的发展过程,由于气候条件等先天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人们的各种活动都会消耗能源并产生二氧化碳,其结果必然造成二氧化碳总量的“刚性”增加。

第二产业比重其弹性系数为0.19,即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1%,则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19%。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费已取代了第二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的需求,因此第二产业的高耗能排放不再那么显著,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碳排放逐渐增加。

单位GDP能耗其弹性系数为-0.06,与二氧化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表示能源强度降低1%,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6%,深入分析原因,1978年至2010年期间云南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增长8.14倍,但GDP增长22.15倍,单位GDP能耗下降0.92倍。能源强度虽然下降了,但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现增加的态势,单位GDP能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作用几乎没有。

煤炭消费比重其弹性系数为-0.03,即煤炭消费比重降低1%,则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0.03个百分点。1978年到2010年的33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6.65倍,虽然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38倍,但是石油比重增长2.1倍,由煤炭消费减少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被石油消费增加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因此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几乎为0,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3结论

本文从人口、GDP总额、城市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出发,利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方程模型,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为更好地实现低碳经济考核目标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EhrlichPR,HoldenJP.Impactofpopulationgrowth[J].Sci-ence,1971,171:1212-1217.

[2]DietzT,RosaEA.Rethinking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Population,Affluence,andTechnology[J].HumanEcologyReview1,277-300,1994.

[3]秦昌才,刘树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3):29-33.

[4]宋杰鲲.基于STIRPAT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碳排放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24):19-22.

  •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3篇)
    上一篇:航天技术的特点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航天技术的特点范例(12篇)

      航天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

      daniel 0 2024-01-09 12:56:12

    2. 核心制度考核范例(3篇)

      核心制度考核范文绩效考核是一个企业和单位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业绩评估,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有着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对企业员..

      daniel 0 2024-01-09 12:24:12

    3.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例(3篇)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1-02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daniel 0 2024-01-09 11:52:12

    4. 核心价值观范例(3篇)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1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xx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

      daniel 0 2024-01-09 11:20:12

    5.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例(3篇)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关键词:“十一五”;当代中国;美术研究;学术成果;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

      daniel 0 2024-01-09 10:48:12

    6. 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例(3篇)

      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文1考试形式分析1.1考试内容的变化2011年以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破学科界限,对各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

      daniel 0 2024-01-09 10:16:12

    7. 护理专业个人简历范例(3篇)

      护理专业个人简历范文篇1姓名:目前所在:广州年龄:29户口所在:梅州国籍:中国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68cm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56kg人才测评:未测评我的特长:求职意..

      daniel 0 2024-01-09 10:14:49

    8. 护理上半年工作总结范例(3篇)

      护理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今年以来,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和年初与州交通局签订的《州交通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书..

      daniel 0 2024-01-09 02: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