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例(3篇)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篇1
(一)养猪场主要疫病种类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对猪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影响了我国养猪场的发展。为了适应消费者需要,我国很多的养猪场都开始养殖瘦肉型生猪。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很多的养猪场还是面临着生猪疫病的难题。各种生猪疫病不仅危及到生猪的安全,更影响了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养猪场面临的生猪疫病主要有:猪痕(Hc)、猪圆环病毒病(PCV)、口蹄疫(FMD)、猪伪狂犬病(PR)、猪蓝耳病(PRRs)、猪喘气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日本乙型脑炎(JE)、细小病毒病(PPV)、衣原体感染、猪弓形体病和猪布鲁氏菌病等。这些疫病都影响了我国养猪场的生存效益。
(二)养猪场疫病流行的特点
1、病毒性感染是传染性疾病的主体
目前,我国养猪场面临着疫病中仍然以病毒肚感染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生猪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从而导致病毒性疾病对养猪场的生产管理危害不断增大。最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常见的猪病中,仍然以病毒性疾病为主,包括了常见的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乙型脑炎、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等。而最近新发现的传染病也大多是病毒性疾病,从而使得病毒性疫病仍是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
2、新疫病不断增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量不断增大。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我国不断革新养殖技术,希望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如频繁引种等,虽然有利于提升生猪产量,但另一方面却使得养猪场的新疫病不断增多,如猪圆环病毒II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增生性肠炎以及猪附红细胞体病等。从而使得养猪场面临的疫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完善养猪场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模式策略分析
(一)科学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1、科学饲养管理
科学饲养管理是完善养猪场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模式的前提条件。养猪场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生猪疫病的产生和流行。养猪场要想做好科学饲养就必须不断加强养猪场的日常管理,如做好生猪饲料和饮水卫生、杜绝使用过期的饲料、做好猪舍的卫生工作,保证生猪可以在一个健康、干净的环境下生活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猪远离疫病,提高生猪的出栏率。
2、尽量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可以有效的预防疫病,保证生猪远离疫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流通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生猪频繁运输增加了生猪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更为严重的是把病原带进了猪舍。因此,为了有效的预防疫病,养猪场应该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使疫病病原远离猪舍。
(二)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养猪场的生猪都非常容易感染各种疫病。由于疫病多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导致整个猪舍的生猪都感染疾病,隔离区要远离猪健康生活区。因此,养猪场要定期对生猪进行健康体检,一旦发现疑似病例,一定要及时隔离,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时快速的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并且及时采取措施消灭疫病传染源。
2、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猪场健康发展
养猪场为了防止疫病传染,养猪场应该根据自身养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如定时给猪舍消毒、定时给生猪体检。同时,仅仅制度完善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执行制度好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猪场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消毒、杀虫以及灭鼠工作
1、严格消毒
消毒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目的就是消除杀灭被传染源散布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时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严格消毒不仅仅是要定期消毒,选择适当的消毒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扩大消毒范围,如消毒不仅包括猪舍消毒,还需要对进入养猪场的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病原,保证生猪生长环境的健康、干净。
2、定期驱虫
生猪的身体内外的寄生虫不仅仅阻碍了生猪的健康成长,更容易传染疾病,是生猪感染各种疫病,给养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养猪场应该定期对生猪进行定期驱虫,一般情况下,养猪场一年应该在春秋两季对猪群进行全面的驱虫,以保证猪群的健康,防止猪群感染疫病。
3、定期灭鼠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
自有历史记载起,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人类对疾病流行的认识很早就形成,如天花、麻风病、结核病等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记载。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由于知识的限制,人们认为疾病是由妖魔、瘴气等因素引起。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疾病病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著有(空气、水与土壤)一书,不仅记载了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而且明确阐述了气候、土壤、水、生活方式和营养与有关疾病的关系,描述了疾病以流行的形式存在于人群,建立了希波克拉底理论。公元前430~427年,以严重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症状的“雅典瘟疫”的流行对古希腊的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该病导致了古雅典人群近33%的死亡率。Ucydides对于此病做了生动的描述,希腊单词kynanche就是用来描述咽喉的急性炎症。不久前Langmuir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场疾病流行可能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后由非侵袭性葡萄球菌的产毒株的感染而加重。
罗马时期和整个中世纪,希波克拉底理论一直主宰着人们对于疾病流行的起因和机制的认识。中世纪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对欧洲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被称为瘟疫的黑死病。1347年,被黑死病感染的老鼠和跳蚤随着商船将黑死病传播到意大利和埃及。在随后的5年内(1347~1351),黑死病对人群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约2400万人(其中30%的欧洲人)死于此次瘟疫。在中东,黑死病的流行致使1/4的人丧生。基于希波克拉底理论对外源性致病因素的认识,当时的控制腊施主要是对患者及其所用物品的隔离和销毁,直到1894年黑死病的病原体――鼠疫杆菌才被发现。
16世纪中叶,Fracastoro描述了某些疾病的传染现象,此推断在300年后被证实。迄今为止,蠕虫可能是最早被怀疑的传染源。1626年,Redi就描述了在活动物体内发现活的动物。我国(内经素问)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此时期,也采取了一些疾病的干预措施,如隋朝时开设“疠人坊”以隔离麻风病人。
天花是另一大流行疾病,对人类历史和早期公共卫生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1350年在埃及―Hitter战争中,该病被首次记载。公元前18世纪和20世纪埃及王朝(公元前1570~1085年)的木乃伊和死于公元前1157年的RamsesV木乃伊的脸上可见到很典型的天花疤痕。天花是伴随着阿拉伯人的领土扩张,宗教圣战,西印度的发现以及美洲殖民地开拓而传播的。天花的出现毁掉了大部分的Az-teos人和Incas人,给东北美洲的土著带来了毁灭性的危害。
Fracastoro(1478~1553)关于接触传染性疾病理论的创立远远超前于他所在的时代。在1546年出版的(接触传染性疾病及其治疗)中,他提出传染性疾病是由一些微小的、人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或称seminarla)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致。此书被誉为传染性疾病科学理论进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之一。semlnarla对每个病患个体都是不同的,它会进行自我复制,井作用于人体体液而致病。Leeuwenhoel
二、社会发展促进了对疾病的斗争
18世纪末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使劳动力集中于城市,人类高频度接触和高密度聚居,给传染病传播创造了条件。此时,社会产生了对传染病的防治要求,在一些城镇设置了上、下水道、实行污物处理、强调个人清洁卫生等。尽管此时人类还未识别病原微生物,但已开展了许多典型的公共卫生实践,形成了传统流行病学。如:18世纪末,人们对天花的传播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皮肤受损处和痂能传播此病,且天花感染幸存者能免于再感染。因此,人们采用许多方法来使个体暴露于受感染的物品或天花皮损留下的痂,希望免疫力能在疾病不发生的情况下获得。1796年英国医生Jenner用牛痘感染后的皮损(牛痘病毒)给小男孩JamesPhipps接种,使他获得了天花的免疫力,由此诞生了预防接种。并在180年后使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又如:1848年至1854年,英国内科医生Snow以标点地图等方式揭示了伦敦霍乱流行的死亡分布及其规律,分析出污染的饮用水为伦敦霍乱的发病原因,推论其病原可能为一种活的物质,存于饮用水内,并追溯出某水厂为污染源头,进而经采取关闭水源措施,控制了霍乱的流行。这是人类在还没有发现病原生物的情况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找出流行原因,从而控制了流行的成功案例。18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观察到裸眼未及的微生物。但直到19世纪20年代,许多微生物才被确认为人类许多疾病的致病原。1876年,Koch通过用病牛血对鼠进行接种而将炭疽传给鼠,并在病员体内获得了和病牛一样的杆状菌,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微生物对人或动物的致病性。此后,Koch又通过鼠间接种而使炭疽在鼠之间传播流行,这些试验最终使他得出了有关传染病接触传播的“H―K设想”公式,并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原。
近两个世纪以来,临床医药的发展对传染性疾病流行理论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ThomasSydenham,是早期主张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及其自然演变者之一,他的(观察医学)一书,将17世纪60~70年代困扰伦敦的各种热病进行了分类。18世纪意大利生物学家Moraaanl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开始了临床病理关联方法的研究,关注特定迹象和出现组织器官病理性改变的症状之间的联系。这种对疾病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研究,是公共卫生对疾病自然史研究的基础。
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过程中,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的发展和流行病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传统流行病学的形成,对识别传染性疾病致病微生物、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846年,Panum记载了在Faroe岛上的麻疹流行情况,麻疹在该岛已有65年未出现过,而此次麻疹流行时,虽然人群的患病率达到97%,但在65岁以上年龄人群中却几乎没有病人,由此可认为一次麻疹患病后其免疫力能维持终生。另外,Panum还记载了在病例发病前平均有14天潜伏期,为确定麻疹隔离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常规性传染病预防防控
[中图分类号]S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254-01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此时机体与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从而引起机体轻重不同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传染。在传染过程中,当病原微生物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抵抗力相对比较弱时,机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或称传染病。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虽能在某一部位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较强,逼使病原微生物不能发挥其毒害作用,机体不呈现任何病状,这种状态称无症状感染或隐性感染,也称带菌(毒)者,对周围畜禽动物产生严重影响。
1季节性畜禽常规性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性疾病在畜禽群体中流行、传播和停止的过程,是疾病的流行全过程,整个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组合而成的,其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性疾病都不会传播流行。
1.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使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并不断向外界排出致病菌,造成健康动物患病的主要来源,传染源主要有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首先,患病动物。这类动物一般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也存在不典型症状,前者容易引起饲养户重视,而隐性患病的通常不被重视,因此,常常会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带菌动物。这类动物外表健康,但是能够向外界排出致病菌,潜伏期和恢复期动物常常是病菌携带者,他们也是导致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
1.2传播途径
致病菌从集体排出之后,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到健康畜禽的体内造成危害,这个过程就称为传播途径。了解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切断疾病传播过程,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传播途径分为了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直接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之下,病原体通过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疾病传播,如了狂犬病、猪瘟、口蹄疫和新城疫等,从严格角度分析,能够进行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并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其次,间接传播。是指病原菌从患病或者带病动物体内排出之后,对饲料、饮水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动物通过进食、饮水和活动引起疾病传播,此外,一些寄生也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间媒介。
1.3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疾病具有感染性,动物易感性的高低和致病菌的病原种类、毒性大小以及身体免疫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畜禽动物饲养过程中,外界环境如气候条件、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全面、卫生条件较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动物患病和疾病传播。此外,不同动物群体之间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患病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导致畜禽传染性疾病出现的发病因素分析
首先,病原微生物存在。能够导致畜禽集体发病的微生物被成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够引起集体发病,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病能力。病原微生物在畜禽体内寄生、繁殖、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从而引起动物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损害机体免疫力,此外,导致动物发病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足量的致病菌;其次,具有受性动物。这种动物机体内没有对某种疾病的免疫能力,因此,动物机体内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机体抵抗力下降之后,各种病原微生物就有可乘之机,从而导致疫病大范围传播;最后,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对传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外界环境较差,如饲养管理不到位、应激因素较多、饲料配比不科学、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这些不当因素都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大范围传播。
3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防控措施
3.1做好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首先,施工贯彻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能够将各种传染性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根本措施;其次,坚持自繁自育的饲养原则,建立完善的畜禽卫生防疫制度。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尽量减少疫病的传入,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畜和幼禽,要做好严格的产地检疫工作,到场之后做好隔离观察,确定健康之后才可以将其混群饲养;再次。提高防疫意识,防疫意识不足是导致畜禽传染性疾病发病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养殖户在开展养殖过程中都存在侥幸心理,不进行免疫接种,没有制定基本的卫生管理制度,给疫病传播提供了机会。所以就要定期对养猪进行专业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最后,加强疫情监测。发生疫情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及时上报疫情。以便及时封锁疫区,扑杀患病动物,彻底消毒,并对受威胁区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3.2做好季节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首先,科学选址建设养殖场。养殖场选址布局要科学合理,将畜禽生产区和饲养人员生活区隔离开来,圈舍设计建设都应该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能。同时养殖场还要远离人群集中的地区,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其次,科学饲养管理。结合畜禽不同生长时期提供不同的饲料,禁止投喂发霉变质饲料。要注意环境消毒和清洁,定期进行驱虫,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最后,定期免疫。定期对畜禽动物进行免疫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免疫过程中,要保证疫苗质量,从正规渠道购进疫苗,严格按照要求保存疫苗。在免疫接种前后一周内禁止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拮抗反应,提高免疫质量。
参考文献
-
纺织行业的重要性范例(12篇)
纺织行业的重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新常态;纺织企业;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
-
水产养殖技术方法范例(12篇)
水产养殖技术方法范文1篇1关键词:水产养殖工程学水产养殖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水产养殖工程学是农业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把土木工程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相结合..
-
机械的课程设计范例(12篇)
机械的课程设计范文1篇1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为主线;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8-02一、前言《机械设计》[1]是工科院校机械类本科..
-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例(3篇)
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关键词】思品教育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3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02-01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
河流治理工程范例(3篇)
河流治理工程范文【关键词】中小河流;整治工程;施工工艺;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前言水资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也是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在当今..
-
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范例(12篇)
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范文关键词:节水;水保;治污;监管水是生命之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特别是南北水资源不均衡,西部由于缺水,荒漠化程度不断增加,同时水资源又关系到我国的农..
-
室内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关系范例(12
室内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关系范文篇1【关键词】生化实验室;恒温设计;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20-01一、对生化实验室实施恒..
-
防止瓦斯爆炸措施范例(3篇)
防止瓦斯爆炸措施范文关键词:处理火灾事故、通风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防、灭火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处理矿井火灾事故目前主要采用通风控制技术、注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