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范例(3篇)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约束;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收敛性
1978-2013年期间中国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4.98%上升至29.32%,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我国畜禽养殖业持续蓬勃发展[1]。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生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户从5.14万户上升至26.63万户,其生猪饲养数量由0.85亿头上升至3.74亿头。虽然规模养殖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但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此外,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也促使规模生猪养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中国未来规模生猪养殖应由依赖于投入要素增加和忽视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增进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其中注重环境因素对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基于上述背景之下,考虑环境约束以后的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时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异特征,其空间关联效应是否存在?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地区差异是呈现收敛还是发散的趋势,影响其收敛性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以上问题对于明晰环境约束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其收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差异提供实证依据。早期对于畜禽养殖业或是生猪养殖TFP评价的研究均基于投入—期望产出的视角,其评估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参数方法[2]-[4]和非参数方法两类[5]-[7],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曹佳等[8]的研究发现我国畜禽养殖业TFP在1978-2007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71%,梁剑宏和刘清泉[4]、兰勇和姚屹浓[7]、王芳等[9]的研究发现我国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TFP均出现上升的趋势;也有部分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如宁攸凉和乔娟[10]、廖翼和周发明[11]的研究发现生猪养殖TFP由于受到技术停滞和倒退的影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上述研究均未考虑环境因素对于TFP增长的影响。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在对农业TFP进行评价时,将环境因素纳入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准确评估农业TFP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李谷成等[12]、韩海彬[13]、潘丹和应瑞瑶[14]均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法对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水产养殖造成污染物进行核算,将其作为环境非期望产出指标带入到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农业TFP进行评估,并通过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业TFP增长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期不断有学者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影响,如张晓恒等[15]和朱宁等[16]分别以规模生猪和规模蛋鸡养殖为例,在考虑环境以后以后对规模畜禽业的环境效率或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新计算,并发现环境因素对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增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在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研究领域仍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改善:一是使用单元调查评估方法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大部分文献均以赖斯芸等[17]构建的排污系数体系作为最主要的核算标准,但使用早期核算标准对近期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也无法体现出不同清污方式下污染物排放量的差异。二是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环境约束下的TFP进行评价时,其生产参考集与经典Malmquist指数一致,仍以当期生产为主,容易引发计算上的“技术退步”问题,并且无法体现生产要素作用的长期性和滞后性。三是关于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空间分异趋势的研究较少,并主要停留在分析不同地区规模畜禽养殖业TFP的走势差异层面,更是鲜有文献触及到TFP增长的空间关联性或者是收敛特征的验证。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大陆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各地区清粪方式的统计调查,使用2009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代入到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以及规避“技术退步”问题的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中对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间分异趋势进行分析,进而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揭示规模生猪养殖TFP的空间分异趋势和收敛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和缩小地区间TFP差异的措施。
1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研究方法对收敛性进行判断则需要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检验。
1.2变量选择
1.2.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投入指标方面,本文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于生产投入类别的划分,选择饲料投入,劳动力投入、水资源投入、能源投入、医疗防疫投入、其他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方面,本文借鉴吴学兵等[21]、兰勇和姚屹浓[7]和张晓恒等[15]的研究,使用生猪的净产量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使用规模生猪养殖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等标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①,所有涉及费用的指标均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各省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各项指标的具体选择及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规模生猪养殖COD、TN和TP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以《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排污系数表为依据,本文的排污量主要是计算生猪在保育期和育肥期的排污量总和,并按照林源等[22]和周天墨等[23]的研究将生猪的饲养周期设定为199天,其中1/3为保育期,2/3为育肥期。由于使用《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进行核算时需要对规模生猪养殖的清粪工艺进行选择,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祝其丽等[24]对全国144处规模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将规模生猪养殖划分小型、中型和大型规模生猪养殖,并按照各种养殖类型清粪方式的比例对排污量进行测算①。排污量的计算方式如下式所示:QfCUQ??DayfCDayqssqsss?????????2i1iiq1(8)其中i代表第i个省份,s取1,2,3分别代表小、中、大型规模生猪养殖,q取1,2,3分别代表COD、TN和TP三类污染物,qsU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第q种污染物的排污量,sQi为i省的s型规模生猪养殖数量,sC为小、中、大型规模养殖干清粪处理的比例,q1f和q2f分别为干清粪和水冲粪处理方式下COD、TN、TP的排污系数,将三种类型生猪养殖的排污量加总即可得到规模生猪养殖的总排污量。
1.2.2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选择本文在规模生猪养殖TFP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挑选方面主要借鉴方福前和张艳丽[25]、石慧和吴方卫[26]、潘丹和应瑞瑶[14]对于农业TFP影响因素的选择,使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②)和财政支农力度(财政用于农业支出)作为收敛性分析的控制变量。此外考虑到SML指数计算得到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已纳入环境因素,本文进一步使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变量引入到控制变量的指标体系中,其中人均GDP和财政支农力度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处理,以上五种控制变量的具体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
1.3数据说明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为2004‐2013年,空间单元选择为除江西和以外的中国大陆29个省份,地区划分以《排污手册》的六大区分类标准为依据。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规模生猪养殖的数量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空间条件β收敛分析的控制变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于规模生猪的定义与《排污手册》不同③,因此本文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值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每个地区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指标的平均值来表示,每个地区的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总量均由生猪出栏数量与每头生猪的投入产出值相乘得到。
2实证结果分析
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分异趋势分析本文计算得到全国总体以及六大区的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EFFCH)指数、技术进步(TECHCH)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
2.1.1EFF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在2005-2007年和2008-2010年期间出现小幅的下降,其余时间段则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15%,累计增幅为1.38%,全国层面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增减相抵后仅维持了微幅的增长。六大区中华北区、中南区、东北区、华东区和西南区的技术效率同样呈现波动中微幅上升的趋势,它们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0%、0.23%、0.05%、0.04%和0.04%,累计增幅分别为7.40%、2.10%、0.47%、0.35%和0.32%;而西北区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29%,累计增长幅度为-2.58%,技术效率呈现出微幅下降的倾向;总体而言,地区层面技术效率的上升或恶化幅度均有限。
2.1.2TECHCH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由于本文SML指数采用了序列生产参考集,完全规避了“技术退步”现象的产生,因此计算出所有地区规模生猪养殖TECHCH指数在各个时间段的值均≥1。全国总体规模生猪养殖技术进步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13%,累计增长了56.91%,其中尤其以2004-2005年和2006-2008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均有明显进步,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下降。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8%、6.51%、4.38%、4.30%、3.70%和3.63%,累计增幅分别为97.94%、76.46%、47.12%、46.11%、38.73%和37.87%,中南区和西南区的技术进步在整个考察期内均具有显著增长,其余四个地区增长最为明显的时间段与全国层面一致,但总体上各地区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现象也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2.1.3SML指数的时间分异趋势考虑到2004-2013年期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有限,因此SML指数增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和拉动,并且走势也基本与TECHCH指数相符合。全国层面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幅为59.08%;地区层面中南区、西南区、华北区、华东区、东北区和西北区的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3%、6.55%、4.53%、4.42%、4.36%和3.33%,累计增幅分别为102.08%、77.02%、48.99%、47.64%、46.81%和34.32%。中南区和西南区TFP在考察期内呈现出持续显著增长的趋势,全国总体及其余四个地区的TFP均在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期间的增长最为突出,但各地区在2012-2013年期间的增长速度同样有所放缓。
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趋势分析
2.2.1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为了体现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空间上持续的分异趋势,本文将SML、EFFCH和TECHCH三种指数由环比形式(前年=1)转换成以2004年为固定基期(2004年=1)的指数,计算得到2005-2013年的全局Moran指数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SML指数的Moran指数经历了“先负后正”和“正向关联性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过程,空间正向关联特征在2007-2011年期间显著型最强,但随后减弱至2013年的0.0720,总体上邻近省份之间的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形势逐步趋同,趋于形成高TFP增长省份集群和低TFP增长省份集群。EFFCH指数在一半以上的考察期内呈现为负向空间关联的特征,随后向正向空间关联转换,说明虽然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改善幅度有限,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已经趋于形成,空间合作以及带动作用成为新的趋势。TECHCH指数的Moran值由2005年的0.1527下降致2013年0.0332,显著性也随之大幅下降,说明伴随着新型养殖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在省份之间的普及和传递,省份之间规模生猪养殖技术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正在趋于减弱,规模生猪养殖已经渡过技术进步快速空间外溢时期。
2.2.2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将中国29个省份规模生猪养殖的定基SML指数(2004年=1)代入到Geoda1.5.32软件中,制作的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分布图如图1-图3所示。由图1-图3可知,四种局域空间自相关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如下:H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连片分布于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同时华东区的福建和上海也属于该类型地区。随后HH类型地区向西北方向扩张,考察期内重庆和陕西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分别增长了68.59%和82.30%而新晋成为HH类型地区,中南区的湖南、广西和广东的TFP增幅分别达到244.16%、113.96%和97.42%并始终为高TFP增长集聚区,上海和福建则因为邻近省份TFP的后期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而脱离该类型地区。此外,根据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和养殖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可知,所有HH类型地区在考察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养殖规模大体相当,规模生猪养殖均未出现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HH类型省份中仅有广东和湖南两省属于养殖规模较大的省份,并且广东的养殖数量占比在考察期内下降了10.76%,其余省份都呈现出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高TFP增长的特征。H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HL类型地区在2005年存在“连片”和“散状”两种分布形式,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以及四川、甘肃和宁夏均呈现出连片分布的形式,山西、湖北和江苏呈现“散状”分布的形式,其中甘肃、宁夏和山西均属于初期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较快并且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地区。随后HL类型地区的连片分布格局逐步被打破,东北三省以及甘肃、山西和江苏由于自身TFP增速相对不足而退出该类型地区,河南、福建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由于自身TFP增长明显(增幅分别达到149.58%、98.06%和96.15%)且邻近省份TFP增长较慢而新晋成为HL类型地区,四川和宁夏的TFP分别增长了172.67%和103.57%并始终属于该类型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和福建的污染物排放比重略低于养殖数量比重,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同时其余省份也未出现过度排放的现象。
LL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2005年全国有6个省份属于LL类型地区,其中既包含北京、天津、新疆和青海等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少的省份,也囊括了河南和河北等养殖数量占比较高的省份。随后LL地区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方向转移与扩张,至2013年,新疆因其规模生猪养殖TFP累计下降了3.37%与其余10个低TFP增长省份(增幅介于5.00%与57.24%)共同构成了LL类型在北方和华东区的连片分布地区。从它们污染物处理情况以及养殖数量占比来看,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属于低TFP增长、低养殖数量占比且无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省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污染物排放占比均明显高于养殖数量占比,污染物过度排放现象突出并成为阻碍TFP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虽然拥有良好的污染物减排效果,但怎样扩大产出以及降低成本是它们未来TFP改进应重点关注的问题。LH类型地区的空间分异趋势。LH类型地区在2005年主要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云南至内蒙古的线型分布,并涵盖华东区的山东、安徽、浙江以及中南区的海南。随着LL类型地区在北方和华东区连片分布的形成,以及重庆、陕西、河北和河南凭借后期规模生猪养殖TFP的大幅增长晋升为HH类型或HL类型地区,连片或独立规模生猪养殖高TFP增长省份的布局逐渐清晰,同时围绕高TFP增长省份形成的LH类型地区趋于向“散状”分布转换。至2013年,全国仍有8个省份属于LH类型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山西、云南、贵州和海南的TFP增幅均介于20%至60%之间,并属于养殖数量占比较低的省份;山东和湖北的TFP增幅分别为61.47%和54.28%,它们的养殖数量占比较高且无过度污染物排放,并有希望通过进一步促进TFP增长晋升为高TFP增长省份。
2.3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2.3.1空间β收敛模型的设定检验上文的研究证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因此有必要选择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对于收敛性的影响。本文使用Elhorst[27]的空间计量工具箱进行设定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可知,Moran检验的结果证明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均存在空间溢出特征,使用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是适宜的。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两种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进行估计,进一步通过LR检验对固定效应的具体形式进行判断可知,两种模型应采用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根据两种模型的LM检验和RobustLM检验的结果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更适合设定为空间误差模型(SEM)的形式进行估计,条件β收敛模型的更适合设定为空间滞后模型(SLM)的形式进行估计。
2.3.2空间β收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绝对β收敛模型分析。由表6可知,绝对β收敛模型中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217和-0.2237,数值较为接近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模型设定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都倾向于采用SEM的估计结果,本文以-0.2237作为β收敛系数进行分析。收敛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前期TFP增长较快的地区在当期趋于拥有较低的TFP增长,而前期TFP增长较慢的地区在当期呈现“后发赶超”的趋势,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趋于减小。误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为0.1975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证明模型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与全局自相关分析中SML指数的全局Moran指数为正的结果相符。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
由表6可知,在加入了5个控制变量以后,收敛系数β在SLM和SEM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2718和-0.271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根据模型设计检验结果以及log-likelihood值可知,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应以SLM的估计结果为准,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条件β收敛系数为-0.2718,略高于绝对β收敛系数的-0.2237,说明在添加了控制变量以后,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依然存在显著的的条件β收敛特征,并且收敛的趋势相比绝对β收敛而言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可知,lnAGDP的估计系数为0.1313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TFP增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扩大)相应会促进TFP增长的收敛(发散);AnimalHusbandry和lnHumanCapital的估计系数均分别为-0.0058和-0.5119,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低的TFP增长,一方面这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省份出现了显著的TFP增长,而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省份的TFP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畜禽养殖业较为发达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能环保意识更强并对污染物减排拥有更高的关注度,控制污染物排放能够提高TFP的增长质量,但对TFP的增长速度可能具有负向作用;lnFinance和lnPollutionRegulation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028和-0.0050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财政支农对于TFP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此外政府环境规制对TFP增长的抑制作用同样不明显;空间自回归系数δ的估计系数为0.1808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高(低)TFP增长地区的集聚特征趋于加强,这也与前文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论相一致。
3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4-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规模生猪养殖相关数据,在考虑环境约束的情况下,使用SML指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分析方法对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的时空分异趋势及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从时间分异趋势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在考察期内年均增长5.29%,累计增长了59.08%,但增长速度在近期有所减缓;技术效率变化的波动特征明显但总体上无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是推进TF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从全局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地区间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正向空间关联特征先增强后减弱;技术效率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趋于形成;技术进步已经度过快速空间外溢时期。(3)从局域的空间分异趋势来看,HH类型地区以中南区为基础逐渐向西北方向的重庆和陕西扩张;HL类型地区在东北区和西北区的省份数量趋于减少,现阶段主要散状分布于四川、宁夏、河北、河南和福建等省份;LL类型地区的在北方以及华东区的连片分布范特征逐渐增强,并涵盖了一些规模养殖较大的省份;LH类型地区的连片特征趋于减弱,并包含了山东和湖北等规模生猪养殖大省。(4)从收敛性来看,中国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地区间TFP增长的差异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水平、畜禽养殖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通过提高规模生猪养殖管理水平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技术效率改善,并借助技术效率增长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二是继续加强规模生猪养殖技术以及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研发支持,扭转近期技术进步减缓的趋势,扩大技术进步对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的促进作用。三是有针对性的破解部分规模生猪养殖数量较高省份的低TFP增长难题,扩大高TFP增长地区的连片集聚范围,促进TFP增长在空间上的收敛,其中东北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应重点加强污染物减排控制,实现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东、湖北等省则应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扩大产出和降低成本促进规模生猪养殖TFP增长。
参考文献:
[1]潘丹.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关系研究——以生猪养殖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11):2279-2287.
[2]SharmaKR,LeungP,ZaleskiHM.ProductiveEfficiencyoftheSwineIndustryinHawaii:StochasticFrontierVs.DataEn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1997,8(4):447-459.
[3]王明利,李威夷.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32-39.
[4]梁剑宏,刘清泉.我国生猪生产规模报酬与全要素生产率[J].农业技术经济,2014(8):44-52.
[5]LansinkAO,ReinhardS.InvestigatingTechnicalEfficiencyandPotentialTechnologicalChangeinDutchPigFarming[J].AgriculturalSystems,2004,79(3):353-367.
[6]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效率差异及其适度规模选择[J].经济地理,2012,32(7):107-112.
[7]兰勇,姚屹浓.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率及区域差异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7):136-140.
[8]曹佳,肖海峰,杨光.1978-2007年我国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7):62-66.
[9]王芳,岑华芳,陈俊安.两种生猪饲养模式的生产效率比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4):512-517.
[10]宁攸凉,乔娟,王征兵.中国大中城市生猪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2):81-84.
[11]廖翼,周发明.中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J].技术经济,2012,31(5):93-98.
[12]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农业环境效率排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10):21-36.
[13]韩海彬.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61-68.
[14]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33(12):3837-3845.
[15]张晓恒,周应恒,张蓬.中国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估算——以粪便中氮盈余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5):92-102.
[16]朱宁,秦富.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以蛋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9):86-98.
[17]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1184-1187.
[18]ChungYH,F?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andUndesirableOutputs:A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9]李谷成,范丽霞,成刚,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一种新的窗式DEA生产率指数的再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2013(5):4-17.
[20]OhD,HeshmatiA.ASequentialMalmquist–LuenbergerProductivityIndex:EnvironmentallySensitiveProductivityGrowthConsideringtheProgressiveNatureofTechnology[J].EnergyEconomics,2010,32(6):1345-1355.
[21]吴学兵,乔娟,李谷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规模猪场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118-120.
[22]林源,马骥,秦富.中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23]周天墨,付强,诸云强,等.中国分省畜禽产污系数优化及污染物构成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14(4):762-776.
[24]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中国沼气,2011,29(1):26-28.
[25]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26]石慧,吴方卫.中国农业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1(3):59-73.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范文
关键字:上海渔业时空演变现状分析名优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19-02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
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
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
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
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
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
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
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
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
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1.渔业主要集中在崇明、青浦和奉贤三大区域,呈现专业化生产下的区域特色。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亩产,而不是一味扩大养殖面积。
3.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特色养殖。根据需求及各区的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
4.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做到交通便利,特色发展,配套服务齐全。开展垂钓、观赏、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既延长了渔业产业链,又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以后提高渔业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上海淡水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传统的大众化品种为重点,加强名特优水产养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十年改革开放硕果,全面推荐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中国水产,2008(10):3-5
2.薛艳杰.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3.姚维志.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问题思考[J].重庆水产,2002(3-4):18-22
4.沈雪达,杨志勇等.上海市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6)
5.王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渔业致富指南,2009(7):12-17
6.张.如何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J].中国水产,2008(1):78-79
7.何全超.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6):56-59.
AnalysisontheevolutionandpresentstatusoftheaquacultureindustryinShanghai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范文篇3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
智慧文化建设范例(12篇)
智慧文化建设范文篇1(一)智慧企业的概念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使用云平台大数据整合、智能传感器、互联网等手段,达到企业大部分关键的业务实现自动化,企业..
-
医用化学论文范例(3篇)
医用化学论文范文【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教学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
-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范例(12篇)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范文关键词:景观学;艺术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58-01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
-
出口税务处理范例(3篇)
出口税务处理范文篇1【摘要】审计实务中,发现不少人对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一知半解,导致会计处理不正确,本文针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审计实务中发现很多..
-
出口企业税收管理范例(3篇)
出口企业税收管理范文【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范例(3篇)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范文关键词: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图分类号:TN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8-021电子管的诞生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进行提高电灯..
-
半导体制备技术范例(3篇)
半导体制备技术范文摘要:文章阐述了一些制备ZnO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常用技术,如模板制备法、物理气相沉积、脉冲激光沉积、分子束外延、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并分析了各种方法..
-
矿业企业愿景范例(3篇)
矿业企业愿景范文关键词:安全事故;安全文化;煤矿企业一、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一)安全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持广义说的一般认为,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