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例(12篇)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1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在餐饮行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费新风尚,合肥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向全市广大餐饮企业发出如下倡议:
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引导消费者吃多少点多少,剩菜打包。不强推高档宴席、高档菜品和奢华附加消费。
二、引导文明用餐,注重低碳环保。推行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提醒消费者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倡导餐桌礼仪,谨记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三、讲究科学饮食,珍惜生态资源。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注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菜品,不制作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保护动物,不制作来路不明的原材料菜品。
四、遵守行业规范,提升服务品质。坚守食品安全,提供放心菜、放心油、放心食品,绝不使用地沟油和变质食品,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优质服务。
让我们行动起来,以文明用餐为突破口,以实际行动践行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将中华民族优良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倡议人:__
20__年__月__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2
亲爱的同学们:
在学校食堂里,你是否扔过只吃了几口的包子?你又是否倒过只吃了几口的饭菜?每天看到食堂里满桶的剩饭你是否有所震撼与心痛?当你扔掉每一个包子,倒掉一些剩饭时,也许你觉得这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正为全家人的每餐饭食而辛苦奔波?你又是否想到贫困儿童饿的不成人形的照片吗?在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往上数几辈,咱都是农民的儿子、孙子┉同学们,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为此,我电信学院团总支特向全院学生提出以下倡议:
1、打饭要适量,吃多少打多少,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2、不偏食,不挑食;
3、积极监督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的现象;
4、就餐完后把餐具放回指定位置。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品质,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让节约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风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活动中,让节约引领时尚,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xx
20xx年xx月xx日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3
朋友们:
你是否有过将只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餐桌上?是否有过将吃了几口的饭菜就倒掉的现象呢?当你挑剔饭菜,甚至丢弃饭菜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父母正为家人的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呢?看着食堂里装满剩饭的泔水桶,你是否明白饥荒仍是当今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这样一个事实呢?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世界饥荒于2009年到达历史新高,每一天大约有超过十亿人遭受饥饿。全球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每年平均夺去10000000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虽然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但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下我省大部分地区正遭受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因干旱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用心去珍惜劳动,爱护粮食,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俭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号),以及省、州教育部门的号召,我们倡议:
1、各班进取开展以节俭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为主题的班会,就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树立节俭意识。
2、进取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摈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3、珍惜粮食,适量定餐,不攀比,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4、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5、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6、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7、做节俭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粮食的可怕后果。
8、进取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同学们,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一种品质,节俭是一种职责,让我们同心协力,拿出实际行动,从此刻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节俭粮食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让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在我们州一中学校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俭粮食,反对浪费”的节俭行动中来,为建设礼貌、和谐的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4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又看到学校食堂的工友们收集了三大桶剩菜剩饭,这真是让人痛心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同感,是否也感到痛心,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一点点算不了什么、可是,你知道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那天,全世界已经有620万多人因饥饿而死亡、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据测算,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000人、因此,六(3)班全体师生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菜剩饭。
3、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4、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向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伙伴们,只要我们努力,人人争做节约小公民的话,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富强。
倡议人:
日期: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倡议书5
亲爱的全国人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粮食的珍惜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如果没有粮食,人们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人们却肆意的浪费粮食,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在餐馆里,有的人吃完饭但还是剩下很多,结完账出去后,剩饭剩菜都被服务员倒到了垃圾桶里,而有的人为了耍大牌,点的很多可就吃一点儿,剩下的全被倒掉了。而在网络上一些无良大胃王”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边吃边吐;有的假吃放进嘴里之后就扔了。这种用浪费粮食来剥夺人们的举动特别令人愤慨,好像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而这些人都没有考虑过后果。新闻曾报道过: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的了。现在超市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国进口、韩国进口、英国进口的食物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粮食不够了,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怎么避免呢?请听我的建议:
(1)有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回家用微波炉或其它加热工具加热后继续吃。
(2)不能为了面子浪费粮食,吃多少点多少。
(3)国家网络可以加强监督,再适当的加一些惩罚,比如:把大胃王”的账号给封掉,网络也要拒绝这类节目的播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倡议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节约;粮食;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4-0100-01
一、思想是先导,行动是落实
以创建“节约型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为抓手,把节约粮食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节粮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节粮征文等形式宣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知识,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校营造“节约粮食”活动的氛围,让节能减排、节约粮食的理念入脑入心,积极践行“不浪费粮食”的管理理念,把节约粮食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节粮一日行”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实践了解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自己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比如为“节约家庭”提供的建议有:家中不倒盛饭、馍块、米粒等粮食……社会上张贴节约粮食宣传标语等。
2.长期推行“不丢捡起”的节约活动。“不丢捡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是修养,是高尚。“不丢”就是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浪费粮食,他是一种低层次的自我修养,但是要做到就是了不起;“捡起”就是看到、发现小同学掉在地上馍块能自觉捡起,发现浪费粮食的行为能主动检举揭发、敢于批评,自觉爱惜粮食,做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3.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小卫士”活动。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许多学生也清楚应该改掉,但需要的是一个相互监督机制。为有效促进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改掉学生不良习惯,特开展人人争当“节约粮食小卫士”活动。
4.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创美好节约家园“三走进”活动。通过班会、板报、标语、社会调查等形式,带领“节约粮食小卫士”深入社区、街道等张贴节约粮食标语,使节约粮食行动从小开始。积极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
三、了解国情,为国分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1.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2.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
四、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五、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2)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3)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4)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5)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碗里不盛饭菜及一粒米;(6)跟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回家;(7)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积极督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尽力减少浪费;(8)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七、收获体会
1.学生体会。我们虽然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不开展这个活动我还真不能深刻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到田里采访农民,还亲自收割庄稼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以前自己还如此浪费,想起都脸红。
2.家长体会。我们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不但提高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重要的是使孩子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以前老说我不吃剩饭剩菜,现在倒是主动让我把饭菜少做;万一剩下的留下热上再吃,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攀比吃的和穿的了。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3
一、粮价涨起来
烧饼怎么涨了价?
2003年国庆节后的一个早晨,在长沙工作的张先生按平常的习惯,来到一个早餐摊点,掏出两元钱买4个烧饼,摊贩接过钱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及时给他夹烧饼,而是又伸出手来对他说:“还要4角钱――因为烧饼涨价了!”
“烧饼怎么会涨价?”张先生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聊起,这才知道,不只是烧饼涨了价,猪肉也涨了价,鸡蛋也涨了价,豆腐也涨了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价波动承受能力的增强,这个过去足以引起人们震惊和恐慌的事情,开始却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直到上涨幅度日趋加大,人们这才从超市和菜场里的价格标签里,发现了粮油食品价格已经悄然上涨的事实。
这次的粮油上涨,早在2003年8月份就初显端倪,当时主要以食用油为主。到10月中旬,则从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开始,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5元,每桶上涨5.5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公斤5.2元涨至5.6元左右,猪肉由每公斤11元至12元涨至14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每公斤上涨0.6元左右,豆腐每公斤上涨0.4元左右。
粮油及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据了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10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每吨平均涨幅40元至80元,黑龙江小麦每吨收购价达到1100元,比上年同期上涨32%左右。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每吨上涨80元至120元;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分别达到每吨2900元和1050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400元和80元至120元,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和10%左右。
徐文昌是河南省濮阳市一家面粉厂的老板,他正为自己的决策偷着乐。在10月16日举行的郑州小麦交易会上,他果断出手,以1050元每吨的价格购进了2000吨小麦,结果几天后就涨到1100元。“好多年没见到这样的疯涨了。”他颇为感慨的说。确实,农产品价格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大面积上涨,这还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多米诺效应
粮食是万物之首,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所有的商品中,它是核心,是“带头羊”。粮价上涨,必然拉动所有粮食转化商品的涨价,并带动其他生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统计部门统计,粮价上涨,可以牵动一千多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因此,粮价上涨往往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同样引起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波动。首先引起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势头即十分明显,当月鲜菜、油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2%、7.7%和5.1%,食品整体价格同比上涨3.2%。而到10月份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所上涨。
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后,生产资料价格也紧随其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1.7个百分点。在其所调查的39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工业行业的价格呈上涨趋势。其中涨幅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另外,棉花价格仅9月份每吨就上涨了三千余元,三季度末的国内棉价较2002年中期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年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这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虽然没有达到引起通货膨胀的程度,但也足以让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尚未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许多人都还记得,1994年的那次粮食涨价风潮,曾引发一场席卷全国的疯狂抢购之风,许多地方甚至出现粮食脱销的局面,并由此导致一次通货膨胀。然而,今年的粮食涨价,却没有出现抢购粮食的景象,许多人对此泰然处之,坦然承受。这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物价波动的承受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次的粮食涨价,存在着一定的合理因素。
在市场经济里,商品价格的涨涨跌跌,是非常正常的。像粮食,前几年年年跌价,现在价格稍微涨一点,其实也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我们更不能因此就断言中国的粮食出了问题,中国人马上就要勒紧裤带过紧日子了乃至要饿肚子了。事实上,目前的粮食涨价很大程度上有着市场价格回归的性质。
以广东省为例,2003年国庆节之后,广东省粮油及部分副食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10月之后,花生油涨幅为18%,大米的涨幅为9%,猪肉的涨幅为8%。但客观地说,这是在近年来我国粮油价格持续低迷情况下出现的。据广东省物价局分析统计,该省粮油等食品价格自1997年以来连续6年处于负增长态势。2002年比1997年,食品价格水平下降13.3%,其中粮食价格下降15.1%,油脂类降幅高达23.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20.6%。可见,价格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低位滑行之后,出现恢复性上涨,实际上属于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从另一角度看,由于多年来农产品价格在整个价格体系中处于偏低水平,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近期农产品价格的反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
另外,粮价上涨虽然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和间接带动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这次粮价上涨,并不会引起新一轮通货膨胀。其理由,首先,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已大幅度下降,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其次,我国经济整体上已从短缺经济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
尤其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前的情况也映证了这一点。粮食的涨价并没有引起人们生活的改变。国家统计局的一项快速调查显示,虽然短时期内粮油价格变动会影响到城市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但尚不足以根本影响到居民经济消费生活。因此,我们没有看到1994年那次粮油价格上涨导致的抢购风潮,更没有出现粮食脱销的局面。
二、粮食安全敲警钟粮食紧张的信号
这次的粮食价格上涨,虽然有着市场价格回归的合理成分,并且也没有引起大的市场波动,但短期内出现如此大面积大幅度的上涨,却是一个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强调说,前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大幅度增加,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近两年粮食生产有所下降,但目前总体上粮食仍是供大于求,库存充裕,市场稳定,粮食供给是有保证的。但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组织举行了第四届中国粮食市场化论坛。有专家提醒,此次粮食上涨风波,是进入新的粮食短缺期前夕的一个信号,我国粮食市场的拐点可能在2005年前后到来。换句话说,那就是中国的粮食短缺在2005年可能达到高峰。
业内人士分析,这次的粮价上涨有三个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粮食涨价;二是国内粮食减产,直接影响了国内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成品进一步涨价;三是粮食生产经历一个新的周期。而这三个原因实际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粮食供应状况并不乐观。
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转变,是粮食生产状况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各地普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出现萎缩,粮食产量逐年走低,这是粮食涨价的一个根本原因。据我国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步入长期低迷,粮食生产开始受到忽视。于是,从1999年开始,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调减,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到2001年,全国累计减产粮食5965万吨。2003年更是出现了我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的局面。入秋之后水灾严重,导致北方很多地方小麦播种受到较大影响,加上人为的调减,2002年至2003年度,全国仅小麦的种植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连续第六年下降。受此影响,2003年小麦产量比上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有关部门预测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将减少3%,总产量可能跌破4.5亿吨。仅安徽省就比上年减产100亿公斤,减幅为18%,总产量为12年来的最低水平。黑龙江省2003年的粮食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减少100亿斤以上。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亿吨至4.9亿吨之间,一般当年产需缺口在0.25亿吨至0.35亿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宝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4年来一直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颜波博士说:“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缺口逐渐加大。江苏今年的粮食缺口达到40亿公斤~50亿公斤,而该省境内所有的库存,包括中央储备在内只有60亿公斤;山东过去是个产粮大省,2003年产量下降到325亿公斤,而消费量达到400亿公斤。”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很大原因在于粮食的比价效益较低,用农民的话说,就是种粮不合算。据黑龙江省农委统计,1999年至2002年间,该省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效益分别是-12.45元、-40.3元、-50元和-44.95元。由于谈不上效益,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也随之逐年降低。
中国农业大学李秉龙教授认为,近些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严重,农民种地获得的收益没有明显增加,有些地区种一亩地仅能获利100元至200元,部分人因此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此外,随着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出现了一批“无粮乡”“无粮县”等;西部一些地区“退耕还林”,也减少了一部分耕地。而提高单亩产量,需要高科技投入的育种和科学施肥,在粮价过低时,农民不会在提高亩产上下功夫。还有不少地方大办开发区乱占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粮食产量下降。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报告显示,1998年至2002年间,江苏平均每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334万亩,平均降幅达到4%,人均占有粮食从1997年的500公斤减至2002年的394公斤,恢复到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专家认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其实并不稳定,粮食生产难进易退。当前对粮食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必须进行严密的规划,使粮食的调减保证在中国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展开。人们饭量在减少,人们越吃越精,越吃越好,这并不能掩盖中国是人口大国的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这是一个必要的提醒。
国际市场靠不住
前几年,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一些人便盲目地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自己劳神费力种粮食,不如到国外买粮食更合算。其实这是相当荒谬的。全球粮食供应并不充裕,加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满足中国庞大的粮食需求,国际市场只能起到调剂平衡作用,而不能过分依赖。否则的话,国际市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贸易量便会大幅度降低,从而价格暴涨,这无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2003年的粮食上涨风波,便是首先发源于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紧张,价格上涨,正好又碰上国内粮食减产,结果导致粮油价格上涨。
据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李思恒介绍,2002年/2003年,全球三种谷物(小麦、粗粮、稻谷)总产量预计为20.31亿吨,比上年度减产6330万吨,这是1996年/1997年后连续第六年递减,同时粮食价格也出现了7年来的最大波动。
事实上,2002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粮食便出现了大幅度减产,导致小麦价格暴涨。2003年欧洲粮食再一次严重减产。法国农业部2003年10月14日公布的统计显示,天气原因使法国2003年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预计粮食总产量为5500万吨,是最近8年来收成最低的一年。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9月份供需报告显示,预计2003年至200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4704亿吨,比上月预计数减少231万吨;期末库存为1.2901亿吨,减少了155万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少3363万吨。
再说,粮食是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的,连粮食都依靠别人供应,那么我们的国家就相当于命悬于别人手中。保证必要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企图通过进口来解决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极不现实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三、中国人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战争的胜利,但却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事实已经宣告他的预言破产。而不久前,美国学者布朗又耸人听闻地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因为他认为“中国开始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深思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人到底能不能养活中国人?
填饱中国人的肚子要多少粮食?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却只有14.34亿亩耕地,每人平均仅1.1亩。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情,也是中国的吃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有人计算,十三亿多人都张开嘴巴,每天要“吞”下78万吨粮食,相当于一个粮食基地县全年的总产量。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消费是人们直接消耗的粮食,包括一日三餐吃的米饭、馒头、窝头等主食(即口粮),点心、豆制品、米粉等副食品(即食品工业用粮),以及饮料、酒用粮等。间接消费则是饲养家畜、家禽消耗的粮食,人们虽未直接消耗粮食,但却是将粮食以饲料的形式转化为动物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后食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间接消费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
根据热量计算,一个人要维持生命,每年需要125公斤粮食;如果要保持一定的体力,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每年必需消费230公斤粮食,而如果要保证吃饱、吃好,则每年需要消费粮食四百公斤左右。
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一个中国人,一年的口粮大约为二百五十公斤,食品工业用粮2公斤,饮料、酒用粮5公斤,饲料用粮110公斤,一共大约为三百七十公斤。全中国十几亿人口,一年的粮食总消耗量便为4.5亿吨,加上工业用粮和种子粮与我国粮食总产量(1995年为4.65亿吨)基本上能保持平衡。因此,中国政府于1992年宣布:中国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外,已基本解决全国的温饱问题。
当然,这是紧打紧计算出来的一个保证能填饱肚子的数字,事实上,中国人早就不仅仅只满足于“吃饱”,而是在努力争取“吃好”。而“吃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肉类食品消费增加,也就是间接消耗的粮食增加。因为按我国目前的水平,每产一公斤肉,需要消耗三四公斤粮食(饲料),按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必须达到400公斤。按目前的十三亿多人口计算,总消费量需要5.2亿吨,按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控制目标16亿计算,总消费量是6.4亿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生产压力非常之大,按2003年不足4.5亿吨产量看,实实在在的缺口就有0.7亿吨,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才能弥补。因此,看到部分地方农民卖粮难便推断中国的粮食过剩,是非常错误的,这恰恰证明我们对粮食生产的忽视,证明粮食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黄土地还有多大的潜力?
千万年来,中华民族依靠上天赐予的这片黄土地生息繁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那么,古老的黄土地还能不能养活当代的十三亿多中国人以及将来的16亿中国人呢?
粮食增产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播种面积,二是增加单产。按1990年的统计,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4.34亿亩,人平1.1亩(而澳大利亚人平46亩,加拿大28亩,美国13亩),如果我们能保持16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要生产5.2亿吨粮食,平均亩产必须达到312.5公斤,到2030年,要生产6.4亿吨粮食,平均亩产必须达到400公斤,这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成本,包括加强水利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但是,我们并非就像某些外国人所断言的非饿肚子不可。事实上,中国的粮食生产虽有困难,但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虽然我们只有14.34亿亩耕地,但全国还有成片可垦荒地五亿亩左右,其中近期可以开恳的滩涂5000万亩。另外还有自然灾害和基本建设损毁的耕地在一亿亩以上,复垦50%就可新增耕地五千多万亩。从生产潜力上看,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即九亿多亩)仍处于中低产水平,只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平均每亩可提高粮食产量50公斤到70公斤,全国就能增产粮食500亿公斤至750亿公斤,土地复种指数目前为155%,如果普遍达到160%以上,就等于增加了几亿亩粮田。这几项加起来,可增产粮食3900万吨~5700万吨。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产水平仍然很低,如果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粮食产量,据估计,我国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仅占30%,发达国家一般占60%至80%,如果我们提高到50%甚至70%,就能增产粮食4500万吨~9000万吨。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结论,只要我们充分挖掘粮食生产的各项潜力,目前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能达到5.2亿吨~5.3亿吨,到2030年要达到6.4亿吨~6.5亿吨还是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切实地保护和珍惜每一寸土地,保证有足够的粮食播种面积。
根据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我国要实现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近期内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需要稳定在16.5亿亩左右。因此,我们普遍把16.5亿亩粮食种植面积划为警戒线。让人遗憾的是,这条警戒线已频闪“红灯”。从2001年开始,最近连续4年,粮食播种面积都低于这一警戒线,其中2001年为16.07亿亩,2002年仅15.9亿亩。
农业专家提醒说,如果继续调减粮食面积,连续出现年度产需较大缺口,就可能影响粮食安全。粮价往往滞后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等到出现粮食价格飞涨以后再来恢复粮食种植面积,为时已晚。这次的粮食上涨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我们什么时候不重视粮食生产,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饿肚子的危险。
四、征服饥饿任重道远
我们解决了温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征服了饥饿。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粮食,一刻也不能忽视农业。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2003年10月16日在世界粮食日纪念大会上强调说,我国十三亿人口中还有1.2亿营养不良人口。战胜饥饿和贫困,实现粮食安全仍然任重道远。
国土和人口:松不得的翘翘板
中国的粮食危机,实际上就是国土危机和人口危机,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着深刻的教训。现在,耕地减少的势头仍然没有完全遏制,每年仍然有几百万亩耕地从我们的脚下消失,而许多地方仍在热衷于建高尔夫球场,修别墅宾馆,许许多多的坟墓在争抢活人的立足之地,还有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不少土地圈而不用,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一些企业和个人未经审批,擅自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和占地协议,划定用地范围,非法圈占集体土地。这种现象已经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果我们还不采取强硬措施,迅速遏制耕地减少的势头,闹饥荒,饿肚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国家已要求死守14.34亿亩耕地与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两条警戒线。为了我们将来不饿肚子,为了子孙后代有口饭吃,我们绝不能再乱占滥用一寸土地了。
保证将来中国人不饿肚子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人口最多必须控制在16亿之内,因为按照我国的技术水平看,中国的黄土地最多养活的人口是16亿,国家计生委强调,2010年人口必须控制在14亿,2030年在16亿以内,以后尽量稳定并呈负增长而有所下降。
给农业吃“补药”
重视粮食生产首先必须重视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我们建国之初就确立的方针。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了,经济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人心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更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有道是,“为政之要,首在足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同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因此,要保证中国人不饿肚子,首要的问题,那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国务院总理指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采取坚决措施,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要严肃法纪,对违反规定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务必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适用技术推广,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单产和质量。
当前还特别需要纠正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上的一个偏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是,调整农业结构主要是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质量,而不能单纯在面积上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只能发展,不能萎缩。
开发“无形粮田”
在中国的耕地严重不足、提高单产的潜力也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粮食实际上是最好的粮食增产。且看被我们忽视的粮食损失和浪费。一是播种损耗。我国粮食作物用种量占总量的5%,如果推广精播技术,一年可节粮食约65.6亿公斤~100亿公斤;二是收获(收割、脱粒、晾晒)损耗,每年80亿公斤;三是运输损耗30亿公斤;四是贮存损耗,光全国5000万只老鼠,一年就要吃掉200亿公斤~400亿公斤;五是加工损耗五十多亿公斤;六是生活浪费,全国每年家庭在饭桌上要浪费三十多亿公斤,一百五十余万家餐馆、饭店要倒掉136亿公斤食物;七是酿酒消耗,四万余家白酒厂、一千多家啤酒厂一年耗粮41亿公斤;八是养狗浪费,全国一亿只狗每年从我们的饭碗里分走二百七十多亿公斤。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4
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1996年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5
关键词:加工精度;大米产品;加工指标;影响
中图分类号:TS21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64.060
随着大米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和消费市场对大米的需求,大米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大米在加工过程中,是以精加工的方式作为标准的,如果过度加工,将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在加工精度过程中,需要对大米产品加工指标影响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在试验过程中,要对试验材料进行选择。如:选择延边米超级稻谷和宁香优糙米,分别选取1公斤。试验碾压设备设定CBS1500型碾米机,对糙米进行碾白。其中,碾压设备的压力可以将其设为2.5和3.5。在碾压设备为2.5时,需要对大米碾压2次。将大米碾压完成后,利用电子秤对大米进行称重,并将碾磨后的质量进行记录。在对其称量过程中,可以使用ES-1000E电子秤为其称重,同时,取适量的碾磨样品,放入到分离器中实施碎米行为,从而将碎米率、出米率等计算出来。还可以取出50粒整粒大米,利用50倍放大镜对其执行肉眼观察,计算出保留了80%的胚数目,从而得出留胚率。最后,利用STAKERCTA-11A食味仪中含有的淀粉、蛋白、水分等含量进行测量[1]。
2结果分析
2.1碾磨压力和粒型对大米出米率的影响
碾磨压力与粒型对大米出米率有潜在的影响关系,当压力逐渐增加后,大米的出米率将出现下降趋势。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延边米超级稻谷,和宁香优糙米相比,延边米超级稻谷的出米率较高。例如,取长、中、圆粒的稻米进行样品试验过程中,执行小试碾米工作中,如果具有相同的碾白率,短粒型的稻米将产生降低的碎米率[2]。
2.2碾磨压力和粒型对大米留胚率的影响
碾磨压力和粒型对大米留胚率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并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当压力普遍增加后,大米的出米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长粒型与圆粒型相比,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例如:利用TM-05型碾米设备对其试验,对米粒长度与大米的留胚率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米粒的长宽比例为1∶79过程中,碾压完成后,留胚率较高。
2.3碾磨压力和粒型对大米食味值的影响
碾磨压力和粒型对大米食味值产生的影响,基于延边米超级稻谷和宁香优糙米的比较与分析,当加工过程中的压力普遍增加后,大米食味值也会逐渐增加。但延边米超级稻谷没有产生更明显的趋势。比如:在对不同品种的粳稻实施留胚米加工过程中,对大米食味值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整个试验工作中,可以使用佐竹TM-05机械实施加工,其中,可以对60个粳稻样品实施碾磨与加工过程中,筛选出的留胚率在80%以上。同时,对其选择的15个粳稻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工作,保证能够选择出食味值高并且更适合留胚加工的品种。基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稻谷粒型、品质都较为相似的在加工过程中适合作为大米的主要研究对象[3]。
3结论与展望
基于以上的研究,需要考虑我国稻米过度精加工期间存在的问题,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选择出较高的留胚率机械进行试验,如:CBS1500型碾米机械。在具体试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当碾磨压力不断增加后,大米的碎米率会逐渐提高,但出米率会逐渐降低。这时候感官指标也在不断增加,水分的增多,将降低留胚率。其中,长粒大米与圆粒大米相比,其变化更为明显。经过试验分析,为了保证留胚率产率的不断提高,只有经过多次的碾压过程后,才能保证大米出米率以及留胚率。基于我国大米国标GB1354-2009一级碎米率需求低于7.5%的规定,在适度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大米质量以及长粒大米的出米率,需要引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单位推行现有的大米产品标准,基于加工工业在过度加工过程中的发展现状,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作用。促进适度加工工作的完成,改变过度加工方式,促进营养健康消费,实现节能降耗工作。在这种加工执行下,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还能实现绿色化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现实发展意义。
4结语
基于以上相关试验的分析和阐述,实现大米的精度加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在粮食加工期间减少损失,促进粮油加工标准体系的完善性,需要引导企业实现规范性的加工过程,保证将粮油营养充分保留,以实现人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文章中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研究,以使其作为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春蕾,钱丽丽,吕海峰,等.加工精度对大米矿物元素指纹信息影响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31(05):6-10.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物安全;食品系统;可持续;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9-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26
在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和食物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食物安全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讨论粮食和食物问题时,在很多方面用“粮食安全”来代替“食物安全”。这种做法在食物匮乏的历史阶段,有利于突出核心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水平,而追求更高的营养需要。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依然用“粮食安全”来代替“食物安全”可能导致观察分析问题过于简单化,使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继而误导政策方向。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新兴理论,即食品系统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食物安全提供新的视角。这一理论是最近十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农业和食品经济的新兴理论,在我国还很少有学者关注,但在日韩已经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本文试图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在探讨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剖析食品系统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和研究视角,期望为我国研究食物安全提供新的思路。
1食物安全研究现状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食物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因此食物安全研究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研究倾向:一是用“粮食安全”概念代替“食物安全”来研究食物问题;二是以粮食不安全为前提研究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以下分别就上述两种问题进行探讨。
1.1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国内多数研究在讨论食物和粮食保障问题时,普遍使用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粮食安全”概念作为讨论前提[14]。“粮食安全”是英文“FoodSecurity”的译语,早期在引进“FoodSecurity”概念时翻译而沿用至今。“FOOD”的含义是食物、食品,包含一切能够给人类提供营养的可食用物品,比粮食包括的范围更广;“粮食”的英文对应单词是“GRAIN”,包括谷物和薯类。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是: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薯类、豆类及其他杂粮。按照FAO的统计规范,食物或食品的范围包括:谷物、淀粉块茎(木薯、马铃薯、甜薯、红薯等)、糖类、豆类、坚果、油料、蔬菜、水果、刺激物(咖啡、可可豆、茶)、调料、酒类、肉类、食用蛋白、动物脂肪、奶类、蛋类、鱼和海产品、其它水产品及其它,共18类。粮食只是这18类中的4类。可见粮食并非等同于食物或食品,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译法并不准确。
“FoodSecurity”概念引入中国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主要的食物就是粮食,因此,将“food”替换为“粮食”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符合当时中国食物安全的实际需要。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下,由于食物匮乏,所有的食物几乎都处于短缺状态,解决好粮食短缺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食物安全问题,因此这种概念的置换有其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粮食为主的食物消费局面逐步得以改变,2007年粮食消费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三成。在这种状况下,看不到食物变化的格局,仍然以传统思维方式来分析新问题、判断形势、提出政策建议,必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导致政策偏差[5]。对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食物安全”、“食物供给安全”等用语,以适应更广泛的食物消费格局的变化和食物安全问题。由于这两个用语含义相同,而“食物安全”更为简洁,因此本文采用“食物安全”这一用法。
1.2关于食物安全内涵的解释
FAO的多种研究报告中指出,“食物安全”是一个弹性概念,如果要使“食物安全”概念具有政策意义,需要恰当的界定。FAO以及《国际食物安全条约》、1974年世界食物大会发表的《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全球宣言》及该大会批准的《世界食物安全国际约定》、1996年世界食物安全首脑会议发表的《世界食物安全罗马宣言》等,都针对此进行了探讨。国际上关于“食物安全”的定义多达200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5种:
(1)1974年世界食物大会。食物安全是“在任何时间,世界食物供给在维持基本食物消费的增长与抵御生产和价格的波动上的有效性。”
(2)1983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的修改定义。食物安全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3)1986年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银行《贫困与饥饿》报告中提出,食物安全是“在任何时间所有的人获得满足积极、健康生活的足够食物。”
(4)1996年世界食物峰会宣言。食物安全是“在个人、家庭、国家、地区、全球层次上,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无害、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需要与食物偏好。”
(5)2001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2001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在《食物不安全状况》报告中定义,“食物安全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即在任何时间,所有的人从物质、社会、经济的途径获得足够、无害、营养的食物,以满足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需要与食物偏好。”
综合上述五种定义,从食物安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立足于解决饥饿问题的基本食物消费保障观;另一类是不仅要保障基本食物消费,而且要保障较高水平的食物消费需求。从时间上来看,食物安全的概念是在动态变化的,从最初的基本食物保障观念向更高水平的食物保障观念转变,反映了国际上在不同的食物营养条件下对食物安全的认识也在随之变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前一种观念较为普遍,然而近年来也有部分研究已经开始对过去进行反思,认为只研究粮食问题已不符合现实状况[6-7]。尽管粮食在食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可以通过转化替代一些其他食物,但是实际上粮食替代其他食物是有限的;反过来看,其他食物也可以替代粮食,往往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后更是如此。实际上,就现代消费而言,通过粮食转化生产其他食物的程度越高,特别是肉蛋奶,恰恰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营养需要。作者认为应该根据现实的居民饮食消费需要,把粮食、肉禽、蔬菜、蛋奶、水产品等在内的各种食物及其加工品都囊括其中,只有满足居民所需要的所有食物的安全才是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5,8]。
1.3基于供求平衡的粮食安全研究
一直以来,由于将“粮食安全”和“FoodSecurity”视为同一概念的中英文表述,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多是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研究粮食的供给安全问题[9-11],且多数研究结论显示,现阶段在口粮上中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而主要问题在饲料粮上。就此有学者提出“二维空间”论,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好“二维空间”,即粮食的国内自给与粮食贸易。但是,粮食供求平衡与食物安全是不同范畴的概念,粮食供求平衡问题是指生产供给(包括国产和进口)与国民的消费需求是否相适应;所谓食物安全问题,应当是指能否保障国民的基本食物消费。供求平衡只关注生产和需求,而保障食物安全需要关注更多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五环节”说和“大粮食”概念等。“五环节”指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2];“大粮食”概念认为要从粮食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上看粮食安全[4]。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食物安全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集中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贫困和饥饿问题为前提,目的是保证居民的基本食物需要;二是重视粮食的供给安全问题,把供需平衡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方法,关注生产和需求。过去几十年这些研究方法在粮食安全研究与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方法已经逐渐失去了有效性,而逐渐被新的观点所取代。首先,把“粮食安全”等同于食物安全,虽然在以谷物等粮食为主要食物的消费阶段这种研究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食物安全应该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向满足更高的营养需要转变。其次、基于供需平衡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往往只关注生产和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介入了更多的环节,而保障食物安全除了要关注生产和需求以外,还需要关注加工、流通和分配等更多的问题。
现阶段多数研究还只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食物安全进行了零散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和整体思维。本文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为食物安全研究提供了更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新的食物安全理念。
2食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食品系统”是“FoodSystem”一词的直译,也有人翻译成“食物系统”或“食物体系”,但是由于最早介绍这一概念的文献使用的是“食品系统”,因此本文采用“食品系统”。这一用语来自于英美农业经济学界,由安玉发等人[12]介绍至我国。从文献来看,这一用语早期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B.W.Marion[13]等人提出,而后EC委员会的研究报告“ProspectsfortheEuropeanFoodSystem”[14]中首次进行了概念界定:“食品系统包括食物链”(FoodChain),食物链是指“农民―食品加工业者―食品零售业者―消费者”的连锁”,而“食品系统不仅包括食物链,而且还包括农业资料与设备提供商、食品加工设备供应商等”。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引进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高桥[15]认为“食品系统是把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作为一个整体,从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一个体系。”它的范畴包括“上游”的农林水产业、“中游”的食品制造业与批发业、“下游”的食品零售业与餐饮业以及作为“湖”的最终消费者,并包括将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技术创新在内的系统。”
其构成要素又分为两个层次,直接的和间接的。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等为直接要素,即直接参与食品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主体。此外,从更加宏观的视角,食品系统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各种相关制度、措施等政策主体,为农业提供融资的金融主体,和提供饲料、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原材料的农业资料产业等。此外,高桥等人认为食品加工、流通和零售的关联产业,如食品包装业、食品印刷业、广告咨询业、自动贩卖机供应商等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也会间接地影响食品系统的运行[15-17](见图1)。
上述构成要素通过各种关系相互关联,形成了食品系统,因此要素间关系也是食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关系的调节形式来区分要素间关系可分为内部组织关系、中间组织关系和市场交易关系,高桥等人称之为“主体间关系”。内部组织关系通过组织内部决策机构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市场交易关系是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调节。而中间组织关系则介于内外部之间的组织形式,如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是近年在食品系统领域逐渐增加的合作形式,也是食品系统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
3食品系统理论与食物安全
3.1核心立论
在食品系统理论创建初期,学者们之间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论点,国家食物安全论和消费者论。
前者以高桥[15]为代表,认为食品系统理论应该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构筑和谐的食品系统(各主体的协调配合),以及在资源与环境问题背景下的食品系统的变革问题”为研究目的。生源寺[17]代表了后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从“FOOD”一词就可以看出“食品系统”本身就是以消费者的视角为重心的,因此“食品系统研究应该是为了实现人们更加富裕的饮食生活”而服务。作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范畴不同,保证国家的食物安全也是为了满足国民(消费者)的食物需要,只是前者更加侧重于整体,而后者侧重的是个体,前者提出的是国家的食物安全,后者提出的是个人的食物安全。
3.2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受资源的有限性和农业生产中的收入递减原则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一味向农业求保障的做法,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才是长远的食物安全解决办法。此外,随着饮食消费的升级,便利化、营养化、丰富化、效率化等饮食需求的增加,使食物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必须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基于食品系统理论,高桥[1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的食物安全理论,动脉与静脉理论。他认为食品系统对于国家或地区就像人的血液系统,布满全身,为人类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血液在肺部与吸入的氧气混合,再由心脏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输送到全身,这一过程就相当于食物由生产、加工、流通,最后被消费的过程,称之为“动脉流”。而氧气在身体末端被消费变成能量,同时血液也会把这一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吸收,再由静脉经肾脏、肝脏和肺净化,然后再次被输送到全身,这一过程相当于把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过程,称之为“静脉流”。
过去人们关注的多是动脉流,实际上只有动脉流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静脉流则各个器官就会生病,无法持久工作。也就是只有动脉和静脉同时正常运行,血液才能循环起来,身体才会持续的得到活动所需要的足够能量。因此,只有食品系统上的各个主体协调配合,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要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食物安全。
3.3影响因素
影响食品系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18-20]:①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变化对食品系统和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消费者的饮食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家庭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饥饿的时代、温饱的时代和超饱食的时代,饮食需求从量到质,再到追求多样性、便利性和时尚性;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带来家庭的小规模化、食化和饮食的外部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餐饮业、食品制造业或其他新的产业的发展,进而对食品系统整体产生影响。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中的技术创新是改变食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十几年来冷藏、包装、保鲜、加工、信息等技术的进步给食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食品系统,而且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饮食生活。如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使运输实现全程冷链,弥补了远程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使消费者全年都能获得丰富而新鲜的食品供应。③企业的商业行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战略联盟的案例在食品产业也越来越多,如产销联盟、研发联盟以及垂直一体化等。这种企业间联盟不仅限于产业内,还有很多纵向的跨产业的合作。探究企业间合作中食品企业的商业行为与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尤其重要。④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在食品系统的运行中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保护与扶持、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贸易等各方面的制度与法规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通过主体间的关联性间接的影响到食品系统上的其他产业。
3.4研究视角
对于研究视角高桥[15]认为应该把食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这一主张主要来自于对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反思,农业经济学是从农业的视角去考虑供需平衡问题,具有生产导向;而且研究问题时容易限定于某一产业内,而忽视与其他外部要素的关联性。食品系统是由处于不同产业的多个主体构成,这些主体在经营与决策层面具有独立性,同时又相互关联,通过市场交易,合作、联盟等各种中间组织形式或内部组织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多层次性、各要素之间的独立性、相互关联性的系统特征。而这种系统特征直接蕴含了不稳定性的存在,任何一个主体的变化都会通过其关联性对其他主体,以至于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食品系统理论非常关注主体间关系对系统绩效,即食物安全,的影响。此外,生源寺[17]等提出研究农业和食品问题还应该注意“以消费为起点”。即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是食品系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视角。
综合高桥和生源寺的观点,食品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是将各个经济主体联结而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从主体间关系入手来进行系统化研究。
4新的食物安全理念及在我国的应用
食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的食物安全理念,符合我国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导向和实际需要。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从“大生产、大消费、大浪费”的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此背景下,改变现有的只重生产和供给的食物安全观,建立可持续的新的食物安全理念是现实和必要的,新的食物安全理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4.1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食物安全的内涵需要根据实际的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食物安全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食物安全的具体问题也存在很大差别。对于仍处于贫困线边缘,解决饥饿问题为主要需求的时期,从国家层面上获得足够多的粮食成为首要目标;而对于经济发达,均衡营养为主要需求的时期,确保每个公民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和满足需求偏好的食物成为食物安全需要考虑的重点。
我国正处于这两种情况之间,解决了贫困问题向发达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但是公民的营养和健康意识已经足够强烈,当市场出现某种常用甚至非常用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时,消费者对这一食品的可及性(可获得程度)降低,即会引起恐慌心理,导致对食物安全的不安感的放大,如近年的绿豆、大蒜和姜等。因此,在我国已不能用国家层面的粮食产量和需求量来衡量食物安全,有必要从消费需求的视角,以确保常用食品的供给安全为基础,并兼顾一些非常用食品来考察食物安全水平。
4.2食物安全的内涵和范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进入饱食阶段以后,食物安全应该以满足人们更加丰富的饮食需要和需求偏好为目标,确保每个公民在时间、空间、经济上无障碍的,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在家庭直接消费的生鲜农产品当中,谷物等粮食虽然在饮食中仍占有主要位置,但是其重要性在迅速下降,而肉蛋奶蔬和水产品等副食品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加工食品和外出餐饮的需求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继续扩大。这其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食物供给和食物安全保障。因此,只有把研究视角放开,才能看清食物安全问题的全貌,更好的协调和解决好现代的食物安全问题。
根据食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把参与食物安全保障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保障主体包括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间接的主体包括政策主体、金融主体、农业资料供给主体。
食品系统理论认为各个经济主体相互关联,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通过其关联性对食品系统的整体绩效,即食物安全,产生影响。
4.3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食品系统的研究者们运用动脉和静脉理论提出了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把食物由生产、加工、流通,最后被消费的过程,称之为“动脉流”;把这一过程中个各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过程,称之为“静脉流”。只有动脉和静脉同时正常运行,血液才能循环起来,人类才会持续的得到活动所需要的足够能量。因此,只有食品系统上的各个主体协调配合,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要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食物安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1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准的1/4。我国由于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脆弱性,食物供给的持续扩大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系统全面的分析食物安全问题,制定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战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推进。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战略除了要在农业生产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外,还需要提高食品系统中间阶段的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增加可使用的资源量。我国不仅需要考虑在农业生产阶段注意引进绿色、节能节水技术,减少资源的投入,还需要把减少加工、流通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加以重视。可通过诱导性政策促进企业引进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减少浪费,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食品企业的废弃物排放,以及激励企业把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的行为。此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教育并强化公民对食物资源的节约意识,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丁声俊.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J].调研世界,2004,(1):5-7.[DingShengjun.InProsperity,ThinkofAdversity,toEnsureFoodSecurityofOurCountry[J].TheWorldofSurveyandResearch.2004,(1):5-7.]
[2]陈锡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尚未很好解决[J].粮食问题研究,2004,(3):23.[ChenXiwen.FoodSecurityProblemsHaveNotYetSolvedinChina[J].GrainIssuesApproach,2004,(3):23.]
[3]黄季.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4-10.[HuangJikun.ChineseFoodSecurityProblems[J].ChineseRuralEconomy,2004,(10):4-10.]
[4]曾福生,匡远配.粮食安全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综述[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2):28-30.[ZengFusheng,KuangYuanpei.AReviewofFoodSecuritySystemandPolicy[J].GrainTechnologyandEconomy,2005,(2):28-30.]
[5]肖俊彦.“粮食安全”还是“食物安全”――兼评中国食物安全问题[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资料,2004,12,195:1-23.[XiaoJunyan.“GrainSecurity”or“FoodSecurity”:ChineseFoodSecurityProblems[R].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theStateCouncil,2004,12,195:1-23.]
[6]吕开宇,任爱胜,杨小琼.食物消费升级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内涵[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38-346.[LvKaiyu,RenAisheng,YangXiaoqiong.FoodSecurityImplicationsinFoodConsumptionPerspective[J].SystemSciencesandComprehensiveStudiesinAgricuture,2007,23(3):338-346.]
[7]蔡文著.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3):1-3.[CaiWenzhu.AReviewofChineseFoodSecurityProblems[2].Cereal&FeedIndustry,2009,(3):1-3.]
[8],谭向勇,王玉斌.从食物保障状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经济,2005:4-10.[LiPeng,TanXiangyong,WangYubin.ADiscussionaboutChineseFoodSecurityfromFoodSafeguardSituation[J].ChineseRuralEconomy,2005:4-10.]
[9]马九杰.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5-163.[MaJiujie.FoodSecurityMeasuresandIndexSystemResearch[J].ManagementWorld,2001,(1):155-163.]
[10]韩俊.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供求形势分析[J].中国农技推广,2004,(2):11-12.[HanJun.AnalysisoftheCurrentSupplyandDemandSituationofFoodSecurity[J].China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2004,(2):11-12.]
[11]周慧秋.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5):6-10.[ZhouHuiqiu.IndicatorsofChineseFoodSecurityAnalysis[J].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8,6(5):6-10.]
[12]安玉发,齐藤修.食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AnYufa,SaitoOsamu.FoodSystemResearch[M]Beijing:ChineseAgriculturePublishing,2005.]
[13]MarionBW.TheOrganizationandPerformanceoftheU.S.FoodSystem[M].Lanham:LexingtonBooks,1986.
[14]TraillB.ProspectsfortheEuropeanFoodSystem[M].Barking,Essex:ElsevierAppliedScience,1989.
[15]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学の世界[M].东京:农林统计协会,1997:3-29.[TakahashiMasarou.TheWorldofFoodSystemStudy-TheParadigmofFoodandFoodSupply[M].Tokyo:Associ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tatistics,1997:3-29.]
[16]齐藤修.食品との提携条件フドシステムの新方向[M].东京:农林统计协会,2001.[SaitoOsamu.CooperationConditionsofFoodIndustryandAgriculture-ANewDirectionofFoodSystem[M].Tokyo:Associ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tatistics,2001.]
[17]生源寺真一.フドシステムアプロチとは何か[J].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研究,2002,(1):5-18.[SyougenjiShinichi.WhatIsFoodSystemApproach[J].JapaneseCooperativeResearch,2002,(1):5-18.]
[18]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と食品流通[M].东京:农林统计协会,2002:88-95.[TakahashiMasarou.FoodSystemandFoodMarketing[M].Tokyo:Associ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tatistics,2002:88-95.]
[19]生源寺真一.フドシステムをめぐる政策:フドシステムと政策理[J].フドシステム研究,2001,8(1):2-22.[SyougenjiShinichi.IndustrialPoliciesaboutFoodSystem:FoodSystemandPolicyTheories[J].FoodSystemResearch,2001,8(1):2-22.]
[20]齐藤修.フドシステムをめぐると企行[M]//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学の理と体系.东京:农林统计协会,2002:116-132.[SaitoOsamu.IndustrialOrganizationandBusinessBehaviorsinFoodSystem[M]//TakahashiMasarou.TheoryandSystemsofFoodSystemStudies.Tokyo:Associ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tatistics,2002:116-312.]
FoodSecurity:AnApproachBasedonFoodSystemTheory
ZHANGQiuliu
(GraduateUniversit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7
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农业稳定与农民增收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这足以说明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在价格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粮食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稳定与安全。(二)是适应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需要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如能控制在15亿,人年均粮食消费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则需要粮食7.5亿吨,与现有产量相差1.8亿吨,这也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新研制的超级水稻亩产900公斤,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三)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粮食充足了才能使人们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才能保障市场物价的稳定,可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要保证一国的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人对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今天对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只有粮食充足了,每个人有饭吃,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所以,粮食又是社会赖以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供给。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00万,城市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万。这些弱势群体收入低,食物时常得不到保障,这与那些高收入富裕阶层相比形成明显的不协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弱势群体食物供给的不安全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实行粮食救济措施,满足其基本需要。所以,为了满足人民的第一生活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严格保护耕地,这也是贯彻中央一号文经济/件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严格保护耕地要从两个内涵上理解,其一是保护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关心耕地的质量。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为了高产,用地而不养地,以至于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其二是耕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和林地、草地一样,国家应对耕地实施动态监测,应该对耕地土壤在多年没有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很薄弱,靠天吃饭这个局面也很难改变。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预算内的资金和国债投资对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农业组织方面的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该省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目前,全省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三是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激励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不能够因为目前粮食形势的好转就对我们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掉以轻心。尽管国家多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是不高,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将进一步下降。例如河南省———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省份,据该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36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状况的调查,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成本为590.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长7.7%。按全省平均单产387公斤/亩、均价1.7元/公斤计算,每亩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亩均收益约为232元(主产品产值扣除生产成本加种粮补贴,下同)。依据同样的计算方法,2009年河南农民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农民户均承包5亩耕地计算,若两季只种小麦和玉米,户均年种粮收入为2500多元,仅大致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粮食批发市场市场体系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粮食资源千差万别,互为优势。区域间的粮食批量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市场成为实现粮食产区与销区联结、南粮北调、北出南进、北粮南运、北粮南储的重要渠道。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对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极为重要。粮食批发市场联接着产需两头,粮食信息来源比较多,加之粮食批发市场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一个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场所,实际成了粮食信息中心。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且市场规范不完备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粮食批发市场启动和市场运行的手段街接到位性差,粮食市场本身抗风险性能力较弱以及现有大型批发市场模式滞后于粮食市场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基本上以主产区所在地省政府、主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构成,主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地方政府,承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这种构造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处理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出现倾斜于主产区利益的市场政策,造成产销利益的不公正。粮食歉收年,主销区到主产区让渡利益大,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粮食丰收年,“卖粮难”现象严重,销粮省择购权大,主销区让渡主产区利益小,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萧条现象。
(二)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且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和趋同投资建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我国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不是按照经济区域而是按照行政区域布局的,层层人为造市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到处是市场,到处都有成交价格,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辐射范围有限。
我国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逐渐接轨,迫切需要制定规范粮食交易市场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粮食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资格审查制度和政府授权制度、交易商入市登记制度、交易商资格审查制度、商品质检制度、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出境准运制度等;国家专储粮通过批发市场吞吐轮换办法;粮食批发市场的各种职能;粮食进出口管制;粮食零售等。
(三)交易行为不规范且场内交易不活跃
现阶段我国粮食现货市场基本处于集贸市场水平,新建立的地市县粮食批发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辐射和影响力较小,有些地方的市场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甚至以经营者或变相经营者的身份参于交易,市场运行缺乏公开、公正的准则规范,不仅造成场内交易不活跃,区际交易频繁、效率低,而且严重损害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一些粮食经营者行为不规范、违法、违约行为突出,在计量和质量方面,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粮食加工、储存、包装、质捡方面达不到有关的标准;盗用其他经营者的商标、品牌、商号等侵权行为严重。
由于我国多数地、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量较小,且交易不活跃,“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现象同时存在。多数地、县没有规范化的粮食批发交易场所,粮食交易主要在乡、镇自发形成的混合型集贸市场进行,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缺乏专业性。
(四)部分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过于单一
我国一些粮食批发市场,尤其是那些自发形成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物流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私人单一投资。而单一投资带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交易和市场的发展;功能单一,主要作为粮食集散场所,而不是批量、原粮成品粮兼营,批发市场的其他功能更无法发挥;由于市场是自发的、私人投资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削弱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交易层次、交易方式不能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
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是作为粮食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应有的功能还包括集散功能、结算功能、价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质量检验功能、展示功能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加快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策略
(一)重视粮食批发市场的战略地位
加强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必须重视并确定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粮食批发市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控制和现代粮食企业制度三者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批发市场是联系后二者的中心环节。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同时,主要粮食品种的省间大批量交易要通过政府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并吸引公私粮食企业进场交易。在粮食主产区的县以上城镇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县、各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不断提高批发能力,满足销区粮食批发企业和单位到产区采购粮食的要求,做到资源充足,保障供应。要加快粮食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市场管理并规范交易行为
加快市场立法,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单位进入市场交易,有效遏制私商粮贩的非法收购行为。同时规定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碍在县以上粮食市场交易和委托收购粮食的运销,赋予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合法运销权,以增强交易吸引力。
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国家除了要制定优惠政策,繁荣市场,还必须实行统一的交易规则,管理者不参加经营,经营者不参与管理,管理与服务两分离,以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经营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三)加强不同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既要重视全国性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又要加快区域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改善粮食市场建设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消除地区封锁,为创建全国性的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在统一规划下,主要通过竞争和自然选择,在全国形成运作规范,功能齐全,交易集中,现货、期货、中远期合同交易都运作的覆盖全国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交易所,真正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组织交易,集中竞价,发现价格,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等功能,促进全国统一的大粮食流通实现,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和吞吐储备粮食提供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戚维明.关于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1(09)
2.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农业经济,2006(05)
3.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02)
4.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03)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9
1、区财务2012年度预算执行状况审计;
2、乡2012年度财务决算审计;
二、以促进改善民生,保证专款专用为目的,增强重点专项资金审计。重点检查各项专项资金运转和治理近况,提醒资金运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具体落实,促进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3、社保资金审计;
4、计生事业费及计生政策落实状况审计;
5、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
6、工业园区及生物产业园征地拆迁资金审计;
三、以促进提高项目建设治理程度和资金运用效益为目的,增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重点关注项目建设顺序治理、工程概预算治理、资金治理;关注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关注严重违法违纪、严厉损掉浪费和经济犯罪问题。
7、旭光村村民安顿小区工程决算审计;
8、联丰村村民安顿小区工程决算审计;
9、小学教育楼完工决算审计;
10、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审计;
四、以防备金融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目的,增强金融企业审计。关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坚苦和问题,提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11、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办法落实状况审计查询;
五、以规范粮食储藏治理,保证粮食安全为目的,关注粮食风险基金及粮食收买借款的运用治理状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实时提出整改和增强治理的建议。
12、开展当地粮食储藏治理状况审计;
六、以促进指导干部依法履职为目的,增强指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当地区、本部分、本单位财务进出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正当和效益状况;贯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状况;恪守有关经济司法法律、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计划部署状况等。
13、区商务和旅行局原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4、万寿桥街道办事处原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1篇10
关键词:水资源持续发展节水农业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必需品,也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农业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中国农业由于其现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1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考古证实,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在陕西关中用原始简陋的木石工具,在粗松的黄土地上“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
周、秦时代,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使原始农业逐步而又明显地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正式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下了人类奇迹。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2.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中国现共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hm2和1000万hm2,同时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hm2,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约150亿~200亿kg,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0.252亿hm2,1994年0.280亿hm2,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hm2,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t/hm2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kg,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kg,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m3水可产生1t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
2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2)发展节水农业减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由于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已开始降低对农业的补贴,并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中国的农业生产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中国农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化农业道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减轻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农业就是集约化农业。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
(3)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与农业现代化配套的多种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十分重要一环。为此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节水体制。
3结论
实践证明,如果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农业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如采用喷灌、微灌、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可分别比漫灌节水50%,60%~70%,20%~30%。如果我国在已有灌溉面积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使灌水利用率提高15%,灌溉水利用率达到每立方米生产1.5kg粮食,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用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如维持农田灌溉需水量和农业总需水量基本在目前水平,即分别为4000亿m3和4200亿m3左右,使每立方米水平均生产粮食由现在1.1kg提高到1.5~1.8kg,按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则增产粮食1600~2800kg亿,这样中国的粮食将能完全满足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时的粮食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eslerR.BrownandBrianHalweil.China’sWaterShortageCouldShakeWorldFoodSecurity[J].WORLDWATCH.July.1998.21~23.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篇11
一、城镇化、粮食安全和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城镇化内涵
1991年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辜胜祖先生首次使用城镇化概念,并产生巨大影响,之后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使得我国各地更加全面了解城镇化的深意。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包括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和结构合理化。
(二)粮食安全内涵
粮食安全的概念自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认为粮食安全是FAO“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经过不断研究与探讨粮食安全的概念不断的延伸与丰富。
本文认为,粮食安全既为保证所有人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生产出能够满足生存和健康需要的粮食,又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一个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动态平衡的一种政治经济活动。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其中主要以粮食需求量为主;二是供给粮食要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三是实现生产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使生产流通和消费达到动态平衡。
(三)粮食物流体系内涵
粮食物流体系是由粮食运输、装卸、配送、仓储加工、信息五部分组成,五个部分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保证粮食物流系统总体安全和功能合理发挥的集合体系。
粮食商品如何满足国民需要主要依靠粮食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输,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运输问题一直是一个大课题。
二、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粮食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物流是社会商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物流有利于引导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供求关系,保证粮食供应,减少粮食价格波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有利于国家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监控。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构建,政府通过对粮食期货价格的分析,进而对粮食价格进行预测,并对粮食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三是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的纽带。粮食生产与消费是一个整体,粮食生产只有到达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其最终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粮食物流环节。
(二)粮食物流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利于调整由于季节之间,区域之间,品种之间的供需差异,或者自然灾害引起的供需失衡,有利于减少由于供求制衡带来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而保证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产销机制,有利于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通过粮食加工实现粮食价值增值,一些企业纷纷加入粮食产业化经营。三是有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可以推动粮食主要产区与粮食主要销售区域的合作,通过长期的合作,可以及时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平衡粮食供需状况。四是可以优化粮食资源配臵。加强粮食物流建设可以促使粮食生产资源得到优化配臵,有利于推动优良粮食规模种植,有利于粮食资源向低成本,高产值土地集中,合理规划粮食区域。
(三)粮食物流体系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粮食物流是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粮食流通实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粮食流通主要作用之一是调销配给供应的作用,粮食物流体系包括粮食的生产、加工、收购、运输、储备、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各级管理机构快速的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是关键。按快速、高效率的粮食物流体系要求,建立市场化的粮食流通运行机制,对提升中长期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作用明显。
(四)实现粮食产销区域对接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如何实现粮食产销对接是摆在国家社会和粮食流通企业的一大课题,现实情况是,由于粮食物流的瓶颈问题,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造成供需失衡从而产生供给的“时滞”效应,进而使产销区域间的价格体系呈现出失衡状态。无论是国内粮食流通还是国际粮食贸易,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都占据了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比例。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可以科学利用粮食物流资源,减少粮食在流通途中的损失和浪费,实现产销区域的顺利对接,科学粮食物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先进的粮食物流方式是指“四散化”的物流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四散化”的粮食物流方式,“四散化”粮食物流方式耗费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因此“四散化”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四散化”物流方式,能够提高粮食接运能力、提高装卸速度和运输的效力、能够进一步保障物流的质量、降低物流的成本,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物流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一是造成农村耕地减少。我国农村土地可用资源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及工业用地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耕地面积,剩余土地的利用率和出产率过低,农村粮食生产土地减少,影响了粮食安全。二是导致农村人口减少。随着改革开发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打工,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由于劳动力不足,农村大片土地无人种植,影响到粮食安全。三是工业用量需求及当前以粮食为原料制作能源需求。近年来,工业用粮及用粮食作为制作新型能源原料的用粮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食用粮食供应。四是农业辅助设施落后影响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科研力度不够,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二)城镇化进程中粮食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制定粮食价格,主要是粮食生产对市场信号不灵敏,市场条件被动。二是产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未建立。粮食多产区常集中于财政困难的省份,销区常以降低粮食成本为初衷并结合企业现今发展情况选择粮食外调,这就直接影响产区的直接利益。当粮食出现紧张时,产区为获取既得利益,不积极进行粮食外调,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粮食的正常流通而且增加粮食安全成本。三是无法保证粮食进出口平衡比例。我国粮食进出口没有起到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作用,往往在粮食需求紧张时选择出口,而在粮食供应过大时选择进口粮食。四是粮食储备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导致我国粮食储备实行分级管理体制,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储备吞吐机制不灵活,权责分割无法发挥储备机制的作用。
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构建原则
具体包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企业运作,政府优化和创造环境的原则;坚持采用先进技术,统一物流技术标准的原则;坚持系统化思想,粮食物流体系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坚持信息化道路,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的原则。
(二)完善国家政策,为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实行集中的粮食物流管理体制,将现有农村企业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将粮食加工、仓储、销售相结合,形成完整地供应链系统。提高粮食物流的整体水平,满足城镇用户需求。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大专项储备的集中管理和规模,提高粮食储备率;各粮食储存点间保持紧密联系,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粮食供求问题;将管理权力下放,有力联系农村群众,推行粮食储备业务。三是完善宏观调控,通过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促进专业化粮食物流企业形成,提高企业竞争力。要推动粮食物流高效率,完善粮食进出口的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粮超”对接,减少中间商环节,促进粮食物流体系全面发展。四是加强粮食物流管理职能科学整合。首先理顺管理职能,打破条框的界限,整合粮食物流管理的各种资源,真正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粮食物流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粮食物流工作。粮食物流管理部门应定位于“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和服务企业”。其职能重点是制止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和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和粮食物流主体的合法权益,为粮食物流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如粮食行业协会、粮食经济协会)。各个粮食行业协会在粮食物流体系中通过帮助会员(农民或粮商和加工企业等)研究市场,做好信息沟通和预测,搞好协调服务,保证了粮食物流的稳定发展。五是制定和完善粮食现代物流标准。国家应调整和完善粮食物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尽快出台不同时期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各级政府也应分阶段制定本区域粮食物流规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完善粮油检验检测标准等。政府在发展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将该标准贯穿于粮食物流的全过程,引导、规范粮食物流企业逐步推进粮食绿色物流发展,实现粮食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科学组织粮食物流各环节要素分工与合作
粮食物流的主管部门应按粮食购销市场的需求,结合粮食产区、产量、流向、交通状况、企业规模等情况调整各粮食供应结点的分布,实现粮食物流系统的优化。粮食加工企业应不断的扩大规模,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粮食初级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粮食物流原材料与加工地之间的流通浪费,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提高各级粮食物流实体的效益。
总之,应从粮食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化的角度,协调和解决粮食物流环节各构成部分存在的问题,使粮食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确保粮食物流环节链整体最优的运作状态,保证为粮食系统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物流服务。
(四)建立良好的粮食物流储运设施建设,为粮食物流体系奠定基础
一是加强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建设。加强仓储设施的建设应当合理地安排各地区粮食储备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仓库的类型功能。在建设粮库等粮仓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到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条件,结合粮食产供销和基础运输条件等要素来确定粮库的选址、规模和类型,依据距离需求市场的远近、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物流服务水平等设计加工能力。这样,既能使粮食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促进粮食物流的安全、合理。针对我国散粮物流流通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土地及人口,通过给现存农村人口运用奖励制度,提高农民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扩大粮食储备量,将粮食进行散装、散卸、散运、散储,依据各地自身条件建立不同功能的粮食储存基地,在粮食主要生产区和交通枢纽路段成立中转粮食基地,保证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二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力将价格制定在城镇人口可接受的范围。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必须符合生产成本标准,符合市场供求标准,符合粮食生产者和非农生产平均利润标准,符合消费者承受能力标准,符合国家财政负担能力标准,符合国际粮价标准。
(五)采用先进的“四散”方式,保证粮食物流的科学运输
一是进一步打通“北粮南运”主通道,大力发展黄淮海地区的散粮汽车运输及长江、珠江、大运河、淮河等流域的散粮船舶运输。二是运粮所用的船只车辆要依据我国的当前散粮物流模式进行设计,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互补,结合当地交通特点和粮食储备库的实际情况,保证粮食储运基地和粮食运输设施之间的衔接。三是善于利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加大精品粮的运输规模,促进粮食进出口,新品种粮食引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粮食物流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范文1篇12
现今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养生食品的首选,有机食品(OrganicFood)也称作生态或生物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较为统一的提法,通常来自于有机的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上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及标准生产加工的。吃有机杂粮,成为一种新的养生追求,一套好的包装设计不仅能衬托出这种养生的新理念,也能衬托出食品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国外,绿色包装成为当今食品类包装设计的首选。首先在色彩运用上,市场调研发现进口有机食品的包装,均有明显的色彩倾向,蓝、白、绿、黄、橙、棕最为普遍,简化产品用色的数量,达到用色少而不单调,用色多却不杂乱的境界;字体种类的选择取决于所设计的商品本身,并非一味的把图片当作包装背景,在字体表现上也存在亮点,为突出产品字体,运用填充、镂空等手法;材料上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国外研制开发出许多环保安全、实用性强的新型食品包装。举例来说,"可食包装纸”选用高丽菜、波斯菜、绿茶等果蔬和酒浆等原料经加工制作成为可食性的食品包装纸,换句话说,这种包装材料既是新的食品,也可用于包装,其可循环性更是值得借鉴的。在国内,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成为近年来的流行风格,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食品包装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包装形式雷同,缺乏创新点和自身特色,大部分企业往往忽视食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在谷物包装中,大多文字、插图、色彩等都设计的比较粗糙,不但没有自己品牌的特色,甚至好几个企业都使用一种结构的包装,使消费者无从下手,更别提希望通过包装诠释自己品牌文化意义与传递目的了。生产厂家对于包装材料安全的重视度不足,而消费者在日常选购时更注重食品保质期、标签等等,缺少对于包装安全性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食品包装理念,对于原材料、辅助材料、生产工艺方面严格的要求。
二、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是产粮大国,五谷杂粮畅销国内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国产杂粮品种全质量优,但进口杂粮的销量却一直很高,这就凸显出包装落后这一缺陷。所以为了提高产品销量,为其进行包装就是十分重要的,适合的包装也可以提升产品价值。创新且环保的设计是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关键所在,由于产品自身的特征,必须要实现包装对人的安全性。可将加工原材料图及食品营养价值表融入到包装中,准确无误的将有机这个概念传递给消费者;注重细节设计和结构上的创新,增加其趣味性,使有机食品有别于传统食品包装,从而凸显其价值;“可视性”和“适量装”是人性化设计原则的体现,采用新颖的设计构思,设计出一套创新、环保、使用便捷的有机食品包装。新颖的包装可供所有消费群体购买,可视性的镂空包装满足了购买者对食品本质的好奇,适量装能有效减少浪费,增加购买次数,消费者在品味有机食品最新的口感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有机食品的健康价值所在。
(二)设计构思。
1.谷物类设计构思。经前期市场调研得知,目前谷物类包装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装同质化,造型及材料近年来无太大改进,缺乏整体的创新。通过分析消费者在日常食用中所遇到设计不合理带来的烦恼,可使用透明长罐装的设计新思路,拧盖封口宜于保存可防潮、防虫,整个透明长罐让消费者看清杂粮实质和新鲜程度;可选用创新的排版设计,古时部分些养生经是记录在竹简上,可以选择竹简般竖向排列字体,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气息,杂粮又是我国传统食物,二者结合体现杂粮的原生态养生意义。
2.面粉类设计构思。首先是包装的外观设计,都可选择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产品特点,造型力求简洁、实用、精美,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体积上会考虑小体积包装,达到消费者少量多次的消费需求;其次,色彩是引导消费者购买的主导因素之一,市面上的面粉包装大多缺乏色彩倾向,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纯色麻袋。因此可以选择逐个包装,增加包装的鲜亮度,也能达到视觉上的对比。最后,麻袋包装在搬运过程中易破损泄漏,所以可以选择采用多层纸质包装袋。纸袋韧性强结构科学合理,可以有效吸收粮食中的多余水分,能有效防止粮食受潮;与此同时在搬运途中也不会沾染工作人员的衣物。
3.食用菌及蔬果设计构思。蔬果及食用菌具有保鲜时间短、易损坏的特点,因此告别简易常见的塑料袋包装,材料上采用透明环保密封盒,以达到防潮、防菌、保鲜、延长保质期等基本功能。经市场调研,对于要设计的包装和消费者喜好有了较清晰的定位,要注重突出鲜面原料本身的特点,色彩上可选择与食物色调相符合的图贴,选择原材料照片成为包装图贴的一部分,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感受到食材的新鲜度,强调了何为“有机”;并且彩色食材标贴和起到保护作用的包装盒相结合,吸引消费者对它的兴趣,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
4.手提袋的设计构思。牛皮纸袋是当今主流的手提袋之一,无毒无污染的特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上至服装香水,下至甜品蔬果,无处不在。牛皮纸单在视觉感受上会比普通纸更加牢固环保,而且便于携带;并且它具有抗拉伸、抗收缩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作有机食品的包装,即便与水相遇,也不会潮湿,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防潮能力,所以更能有效防止因杂粮蔬果吸水而导致袋子损坏的情况出现。小包装的各种有机食品可放入其中,印有标志的封口贴将其封上,快捷环保便于携带。
-
土地开发的概念范例(12篇)
土地开发的概念范文篇1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但是我们翻阅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发现是这样编排的:第二单元的导言中提..
-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范例(12篇)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篇1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若干思考陈帆(8)中医学生命观与内丹理论周健谢淑君(11)浅谈气功修炼与一般运动锻炼的区别褚宇帆(13)从辟谷现象看食物营养的本质:..
-
电力负荷特性范例(12篇)
电力负荷特性范文篇1关键词电力;负荷;预测;管理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73-01“大运行”体系改革运行之后,110kV、220kV变电站、大用户、地方..
-
植物保护策略范例(12篇)
植物保护策略范文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绿化养护;现状;策略当今的城市建设,已经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的转变,更多的城市建设者,在进行源头的城市规划中,已经..
-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例(12篇)
实验动物的发展范文1篇1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实验教学模拟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与学习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
-
浪费粮食的总结范例(12篇)
浪费粮食的总结范文篇1浪费粮食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关系重大。且不说“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就是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对待粮食的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而迄今,这一..
-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范例(3篇)
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篇1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
-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例(3篇)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范文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国民素质创作水平对策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