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污水处理措施范例(3篇)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91.25文献标识码:A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发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之环保措施跟不上,农村的饮用水水源已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如何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不仅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健康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牟平区基本情况
牟平区区总面积1519平方公里,辖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555个行政村,总人口45.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万人。
牟平区东、西、南三面群山环绕,北面濒临黄海。区域地势呈中部高,南北低之势,总体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区内群山起伏,山丘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m,最高山峰为昆嵛山山脉的泰薄顶,海拔高度为922.8m,丘陵谷地海拔50-200m,滨海平原海拔50m以下。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总体比较简单。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类溶洞裂隙水。其中,平原区以钠钙型水为主,山丘区以钙镁型水为主。
区域内河网水系较为发育,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68条,同属黄海水系。发源地在牟平区的较大河流有辛安河、鱼鸟河、沁水河、汉河、广河、黄垒河、乳山河。流经本区的较大河流为外夹河,外夹河在牟平区河段位于本区西南部,属跨区域河流.
目前我区水功能区划中水质现状主要处于Ⅲ-Ⅴ区,其中水质状况属于Ⅲ级的河段有6个,分别为沁水河源头至照格庄段、外夹河牟平全线、乳山河源头至出境处、鱼鸟河武宁桥以上、小鱼鸟河金龙水库坝上、汉河龙泉水库大坝以上;水质状况属于Ⅳ级的河段有5个,分别为沁水河照格庄至入海口、辛安河源头至西洼、黄垒河源头至瓦善水库、汉河龙泉水库坝下至入海口、广河全线;水质状况属于Ⅴ级的河段有3个,分别为黄垒河瓦善水库出口至出境处、鱼鸟河武宁桥至入海口、小鱼鸟河金龙水库坝下至入海口。
二、全区农村自来水情况
目前全区通自来水村庄数为548个,人口数为34.58万人。其中规模化供水覆盖村庄118个9.96万人;单村集中供水村庄430个24.62万人;分散供水村庄7个0.29万人。
1、规模化供水工程
我区规模化供水工程主要包括城区供水工程、观水连片供水工程等9处工程。其中城区供水及管网延伸工程由城区自来水厂供水,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进行处理。城区自来水公司规章制度健全,有全面的水质化验设备,对水质能及时作出监测,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价为2.9元/方;观水连片集中供水工程水处理工艺为过滤+沉淀+消毒。工程以地下水为水源,通过地下初级过滤,安装水过滤设备对初级过滤水进一步过滤并消毒。采用两级提水供水方式,一级提水至水过滤设备中,由清水池实行二级提水加压,通过供水管网至各用水户。经化验,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目前水价定为1.2元/方。
城区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将高陵水库、瓦善水库、沁水河梯级拦蓄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将上游及周边区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
城区自来水工程及管网延伸工程由城区自来水公司负责运行管理;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移交给由镇政府成立供水公司负责工程运行管理,供水公司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接受水行政、环保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单村集中供水工程
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均由项目村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运行管理,目前水价在0.5-2元之间,经济条件较好的项目村由项目村负责定额内水费,超额部分由农户自己承担。目前全区2010年以来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其余均采用原水直供形式供水。
在水源地保护上,环保局尚未划分单村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范围,目前工程由村委安排专人对水源地周围进行定期巡查,防止新设垃圾、渗水沟等污染源,确保水质安全。下一步计划与环保局进行对接,争取早日划分单村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通过近几年区疾控中心的监测结果来看,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较稳定。目前存在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超标,硝酸盐超标、氟化物超标等水质问题,其中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超标村庄占水质不合格村庄总数的66%;硝酸盐超标村庄占水质不合格村庄总数的22%;氟化物超标村庄占水质不合格村庄总数的2.3%。
造成水质不合格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药、化肥等施用量不断增加,农村养殖业数量的增加,养殖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环境水污染不断加剧;2、由于地质结构、雨量的影响,农药、生活污水等随雨水渗入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3、水源地保护力度不够,尚未明确划分水源地保护区;4、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意识薄弱,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基本无消毒措施。
三、改善农村自来水水质应对措施
针对全区农村自来水水质中菌落总数、硝酸盐等指标超标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
(一)采用安装消毒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对目前饮用水水质中存在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细菌性指标超标问题,可采用二氧化氯、液氯、臭氧等进行消毒,以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二)采用选择新水源的形式确保供水水质。对供水水质中存在硝酸盐、氟化物等理化指标超标的水质,可采用重新选择新水源、周边合格水源管网延伸的方式解决水质超标问题。
(三)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做好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继续实施供水水质定期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加大农村供水水源地周边河流、水库水质监测力度,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落实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和应急供水预案,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水源地保护区及周边项目审批手续,取缔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等污染源。
四、建议
1、形成后期联合管理机制
由政府牵头组织环保、卫生、水务、农业、畜牧等单位对水源地环境进行专项调查、治理,并形成常态化管理。各单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共同建立水源地保护的大环境。
2、措施及落实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污水;人工湿地;农村
在我国,目前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行政村、共居住着至少2亿多住户,8亿多农民。农民的劳动收入和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国策制定的主要方向。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和人均购买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刺激了内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创举便孕运而生了,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要求,并且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建设目标,而在此之中、农民的日常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便成为了整个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我国农村的现状排水制度
1.1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日常的洗涤用水、厨房炊事、粪便以及蓄养牲畜。其中,日常的洗涤废水占据了绝大比重。众所周知,农村的分布主要受到水源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农民对于水源多数都是抱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之中现在并未有合理的生活污水排放措施,多以直接洒向地面的方式,因此往往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再者,农村传统的污水排放方式往往是随意排放,侵入土壤,寄希望于依托土壤的净化和再生能力解决生活污水的问题,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由于农村人口数量较大,产生的废水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的净化已经无法承载,日常生活废品的随意堆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土质,进而影响了周遭的水源水质,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土的流失更是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重大考题。农村生活污水的妥善处理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急切希望。
1.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
除了直接洒向地面的方式,农村的生活污水的主要处理方式还包括明沟和灌渠的方式。明沟的排水方式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还有农药,以及牲畜的粪便等其他农村废物废水的随意排放,每到晴天的时候、便到处恶臭难闻,严重的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各地新农村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卫生器具取缔了传统的旱厕,污水管道的排放方式也得以应用,然而灌渠的使用一方面往往会影响灌溉水的水质,另一方面甚至对日常的饮用水也会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由于以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齐全,农村的生活污水很难得到行之有效而且生态环保的解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的有效实施,一些天然的污水处理方式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大大的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别性,这种方式无法在全国统一施展开来、因此,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我们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使用资源并且使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由于农村居住相对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采用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绝无可能,而是应该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2.1因时制宜,不同的时间采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这种污水处理方式只要适合于偏远的和疏散的农村村落。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冬季可以采用直接洒向地面的原始方式,春夏秋季则应该采用充分的利用沼气池的排放方式。这就使得在春夏秋季的生活污水处理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沼气池是重要的天然气的诞生地,充分的吸取沼气池的能量,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日常生活应用的煤气被天然气所替代,农民的日常支出减少,收入便会相应的增加、进一步的刺激内需,促进经济的二次发展。而且,生活污水对于沼气池的形成和发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刻,日常的生活污水已经不是废弃的物品,而是以一个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姿态主导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向。这种方式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比较适用的生活污水排放举措。当然,因时制宜是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要标准,只有把握了时节的不同和共同之处,采取不同的处理举措,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村庄污水处理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土建论文地区经济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要突出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共建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为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保障。
一、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协调
城乡化的发展使得较多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趋势。但是,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坚持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缺乏协调统一,并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兖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经济较好的大安镇与新兖镇从城市建设上来看,已与市区完全衔接,但基础设施的供给由各镇自行配给,且不成系统。两镇无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没有统一的供水系统,采用大量的自备井,滥采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超采量已达167.5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境内主要河流泗河、府河、蓼沟河、府河等,均严重污染,属劣Ⅴ类水质;集中供热、热源建设滞后,存在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房,10吨/小时及以下小型锅炉台数占锅炉总数的90%,绝大部分以散煤为燃料,能效低,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明显,大多数的规划都将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忽视农村发展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局面。兖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自建自用,缺乏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仍处于较初级阶段。农户用水采用自打井或者简易供水站,污水采用渗井或散排,取暖基本为自建小锅炉,垃圾随处堆放,这些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沿袭了南方城镇发展的老路,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展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混乱,这也是内地城乡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考虑,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目标,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打破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的模式,注重区域范围的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构建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2、协调性原则
城市规划里的基础设施主要任务是整合协调各类设施规划,并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提出协调措施与建议。传统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部分虽然面面俱到,但多数是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其中。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化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同时要注重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亦是如此,且农村较城市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的建设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结合城乡现状、立足长远,既适于城市、农村各自特点的建设方式,同时保证远期规划的战略性与近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以适应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
四、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
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引入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在空间层次划分及空间组织模式上转变了以往的方法,将市域城乡空间规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域,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发展片区,第三个层面是群落。群落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群落(农村社区)三种空间组织单元。其中村庄群落定义为“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空间上结合较为紧密,经济社会方面关系较密切的多个村庄,群落内的村庄以松散而有机的方式彼此服务和联系。”
通过该居民点体系规划,有效地聚集了散落的农村人口,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本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也基于该体系,满足各层次生产生活需求。
五、区域性供水系统
第一,供水模式的转变。目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供水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区域性供水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侧重于管理系统,是对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该系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浓缩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服务,从而有利于供水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发挥。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不仅管理集中,供水也形成一体。该模式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是把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不仅为中心城市供水,还同时向周边城镇及广大农村集居点供水,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平方千米,大至数千平方千米。这种模式比原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第二,兖州市城乡供水系统规划。根据余杭、山东、山西等地城乡供水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兖州市结合当地地势平坦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区域性供水模式,近期以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为主,远期逐步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中心城区:将扩建的两座现状水厂与规划新建的两座水厂供水联网,形成中心城区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加强各水厂的联通性,保证质与量的安全性。
镇区与村庄群落:规划在镇区或中心群落村庄内建设集中供水厂,由各水厂直接向镇区及中心群落村庄供水,周边村庄群落及村庄建设供水站,由供水站供水,各水厂建设管网至就近供水站,各水厂之间由供水主干网连成环状,最终形成“水厂—供水站—用户”两级供水的网状结构,形成乡镇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农村供水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远期随着城乡的统筹发展,中心城区供水系统逐步与乡镇供水系统联网,并建设统一的管理系统,最终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六、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第一,排水系统的发展。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适合小规模污水处理的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城镇应用较多的小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有传统化粪池、沼气发酵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等,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易于管理,实施方便。在以往城市建设中,老城区排水体制大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随着污染的严重,老城区逐步改为雨污分流制,城市新区、小城镇一般实行雨污分流制,而农村地区基本没有排水系统。随着城市扩张并逐步与周边村庄毗邻,可将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纳入新区、小城镇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界定,集中处理,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节省周边村庄的污水处理成本。对于不宜排入周边污水厂的村庄,可分散的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
第二,兖州市城乡排水系统规划。在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结合居民点体系规划,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兖州市治污工程建设。
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与生活污水统一由规划新建及扩建的两座污水厂集中处理,同时加强再生水的处理回用,可将再生水回用于低质工业用水、浇洒绿地、道路,补充景观河道用水等,以缓解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局面。
镇区与村庄群落:采用雨污分流制。镇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镇区及周边较近村庄的污水;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村庄群落可纳入中心城区统一处理;其他村庄群落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湿地系统集中处理。镇区及村庄群落雨水可以建设雨水管网或采用造价较低的明渠排放;一般村庄沿地面自然排放,可缓建雨水排放系统。
七、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第一,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采取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物质能,其次是太阳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2年达到15%。北京已开始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细则以及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二,兖州市城乡能源系统规划。即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供应系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利保障,随国内外能源结构的调整,兖州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发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电力、焦炉煤气、天然气、煤炭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中心城区发展以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的能源系统。
镇区与村庄群落:除电力、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太阳能与改良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可用于供暖、供应热水。生物质能有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利用逐步发展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养殖场等建设镇区级、村庄群落级大中型沼气池,集中供应村民生活或进行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直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小型热水锅炉。同时要推广节能炉灶、太阳房、房屋节能改造等技术。
八、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尝试性的吸引外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向社会。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2.赵洪宾,周建华.新型供水模式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35(11):1354-1356.
3.何维华,钟泽斌.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8,24(4):11-14.
4.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1,25(1):23-29.
5.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学院学报,2007,3(4):51-52.
-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范例(3篇)
母婴护理的重要性范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单胎足月孕剖宫产80例,均无妊娠合并症,乳房发育正常,无哺乳禁忌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9岁,孕周37~42w..
-
生物质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生物质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范文篇1近年来,中国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农业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
-
儿童的心理培训范例(3篇)
儿童的心理培训范文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心理治疗;方法一、引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这..
-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例(3篇)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教育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关系中,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人的心理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
-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例(3篇)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篇1一、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信任是教育的真谛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不少年轻教师,在潜意识中总是担心学生这个不会,那个不行这样,往往就会使我们学生..
-
劳动经济理论研究范例(3篇)
劳动经济理论研究范文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角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要求必须有市..
-
绿色设计的方法范例(3篇)
绿色设计的方法范文关键词:绿色建筑;内涵;设计方法;设计策略;资源;环境Abstract:theconceptofgreenbuildingistheearliestriseinlastcentury9OsEngland,andbecontemporaryarchite..
-
森林公园范例(3篇)
森林公园范文篇1今天上午,我们全家一起去龙岩东肖森林公园郊游。我们坐上公共汽车来到了龙岩东肖森林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库,可是水库只有一点点水,边上都长满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