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范例(3篇)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初等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在于“知识+技能”,同时也算是一种独有的优势。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进一步的掌握这些知识所对应的技能,以便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就业都具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针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语文教学技能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快的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显得十分必要,这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获得提高。
一、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基本概述
初等教育专业俗称为“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为受教育者打下基础的教育,是学生日后发展获得有利保证的教育,是文化知识积累的准备阶段的教学。一般而言,初等教育是指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所针对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适龄儿童,它也正是国家整体教育所重视的关键部分。在初等教育中,我们从儿童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令国家文化的整体水平得到稳定的提升,使国家轻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同时,初等教育属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范畴,其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便满足人们接受初等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就高职初等职业教育专业而言,它是初等教育者成长的摇篮,是初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势头变得愈发迅猛起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初等教育人才,使初等教育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催化下迎来了新的发展。
二、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浅析
目前,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若要判断高职初等教育是否取得了成功,那么就需要看學生是否能够在日后的教育岗位上胜任相应的教育工作。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有用的初等教育人才,那么院校和教师必须先弄清楚初等教育的基本特性,找到初等教育的关键核心,从而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基础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就目前的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而言,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阶段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切实落实初等教育上承幼儿园教育,下启中学教学的基础性过渡作用,让此阶段的教育体现出保育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让小学生在学习到有用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指引,这样小学生才会变得会学习、能学习、善学习。
另外,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职业性体现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将教学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将各项教学活动予以有序开展。换而言之,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关键在于“教育”,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从目前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始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予以重视,其中校企间的合作变得愈发的频繁起来,但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初等教育专业所要学生掌握的是小学职业技能,这和其他技能的教育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故学校在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到学生学成后从事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起到的相关榜样作用,适当的将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力规范性予以强调。这样一来,才能够使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更趋于合理,能够完全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
三、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
高职初等职业教学专业的学生若要能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那么就必须要先读懂小学语文教材,读懂整个教材表现知识的基本意图。目前,对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小学教材的内容是日后教育工作推进的一大关键,若学生想要具备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读懂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其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因此,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看懂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意图,以便让后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拼音知识的学习时,教学的安排可以稍微的灵活一些,不要将拼音的声母和韵母直接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而是将声母和韵母进行适当的拟人化,让二者愉快的玩耍起找朋友的游戏,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拼音声母和韵母的拼写规则。
同时,在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因此,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将教学的目标予以合理的设计,令学生开始懂得如何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教学的初步脉络,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对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明确。也就是说,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以此来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井然有序,这样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才算是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最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大致内容过后,为了让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还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多元化整合,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使师生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我们这里对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从初等教育的特点入手开始探索,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技能培养进行了适当的深入,希望能够为高职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初等教育之中,为未来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良菊
参考文献:
[1]黄丽华,廖智勇.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以识字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5(9):90-91.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范文
将合科教学的社会”科改成历史”、地理”两科,分开进行教学。对于未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其课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8门课程。1952年3月18日,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制图等13门课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经过改造、吸收和借鉴后的学校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和分科形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国初对有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急需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以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结构必然以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二是对以往的旧课程否定较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继承了以往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丢弃了民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课程中的选修课制度。三是受到了苏联当时教学计划只有必修科没有选修科的影响。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就已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的端倪,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建国初期在改革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漠视中国国情、薄待传统的左”倾情绪,造成了对以往教育过多的否定。
劳动化”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1953—1965)
1953年,我国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任务,并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每年都重新颁布中小学计划。具体有1953年7月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2月颁发的《小学四一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7月颁发的《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5年9月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1956年6月颁发的《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7年6月颁发的《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课程在195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初一增设了卫生常识,但由于教材编订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暂不开设。而且,取消时事政策;总课时减少170课时。1954年,鉴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教育部对中学课程作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减少课时和削减课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语课。(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纲领,改设政治常识。(3)教学时数初中一、二年级由1953年的每周30、32课时降为29课时,初三由每周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一由每周32课时降为30课时。1955年7月教育部专文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学计划体现这一精神,进一步下调课时,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课时降为28课时,高一由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二由30课时降为28课时。1956年是中学课程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年。首先,开始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国的课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课时,重编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失于偏颇;另一方面,这也严重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
当时社会,中学毕业生不升学而就业的是大多数。中学只有升学目标而未兼顾就业,使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学就业问题,并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课程中要求普遍加设实习,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其次,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这是机械照搬苏联的结果。苏联课程中是俄语和文学分科。学习苏联,我国于1953年起也酝酿分科,1956年下学期起正式分科教学。1957年甚至进一步取消了汉语课。语文分科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学,语文课成为纯粹文学课,课文选材只限于纯文学,政论文、应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体来看,这五年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仍然具有苏联化倾向。二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生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中学增设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三是重视科学教育,当时学校教育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课程呈现出一种科学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学知识使之课程化,另一方面又给予科学课程较多课时。如小学1955年比1954年每周课时减少2节,但自然科却增加了1课时。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订草案)规定2课时,后调整为3课时,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三年级增加1.5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我国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范围开始了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急需大量劳动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贯彻这一方针,培养社会急需的劳动技术人才,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颁发了《1957—1958学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8—195年度中学教学计划》。[2]其中,制定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初中各年级每周教学总时数最高不超过30小时,高中各年级最高不超过31小时。第二,保证语文和数学两科有充分的教学时数。第三,不减少物理和化学两科的教学时数。第四,适当减少历史和地理两科的教学时数。第五,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批转下发了这两个条例,其中,《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40条(简称《小学4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50条(简称《中学50条》)。它们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特别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师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在课程结构方面,按规定,为更好地适应各类高等学校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阶段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高中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选修课程不进行考试。这一规定在新中国课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摆脱苏联早期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和体力劳动”科。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和规定的14天农忙假。规定学校应有14~28天体力劳动,另规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学年应有6天参观时间,以使各科知识与生产劳动更紧密相结合。在小学,也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每周各1课时,全年68课时。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开设。(2)恢复外语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计划”认为外国语是吸取各国科学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高中外语教学。[3]这具体表现为高一外语由原每周4小时增为5小时,并加强课堂练习机会。另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在初中开设外语科。增加外语科所占用的课时,通过减少语文、历史、生物和生产劳动的课时解决。(3)重视理科课程轻视文科课程。减少历史、地理课时,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由每周3小时减少为2小时;只在高一开设经济地理,每周3小时。增加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为每周3小时,初三化学增为3小时。在初一算术中增加珠算和簿记的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研究决定。#p#分页标题#e#
”时期三机一泵”式学校课程结构(1966—1976)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吹响了”的冲锋号。该决定第十条规定教育改革”的革命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4]”期间,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停课也闹革命,复课也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校大量的文化课被砍削,剩下的也贯穿了大量政治色彩,由教师和老贫农合上,把算术课上成政治课。片面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工农业基础知识课,认为这样做可以紧密联系实际[5],只讲三机一泵(拖拉机、采油机、电动机、水泵)和四大作物(三麦、水稻、棉花、油菜)等。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生产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人在基础学历上未达到一定高度,难以发展、难以深造。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向丰富的学校课程结构(1977—1998)
”结束后,国家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全社会力图谋求一种稳定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学校教育上,迫切需要改变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使学校教育教学走上正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要求中小学学习年限各5年,从而结束了全国形式各样的学制规定。规定小学开设8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小学四年级增设政治和自然常识。规定中学设置14门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套课程方案是对”前处于无序状态的全面恢复与纠正,显现出了尊重学科地位、看重科学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趋势。针对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81年国家又修订颁发了中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开设11门课程,把原来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语文仍然是一门课程,但分列为讲读、作文与写字三个部分。增设了地理、历史与劳动。中学有五年制和六年制,都设14门课程,只是把原有的农基课改成了劳动技术课,另外,在六年制偏重文科的重点中学中加了每周四节的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专门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与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些都对学校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从国家教委到教育研究者,以及学校的办学者,都开始对学校课程结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国家教委就组织人力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并于1986年10月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学制确定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在课程设置中五四制仍然在初中保留了选修课,还在初中增设了四节课外活动。在六三制中取消了选修课,也增加了课外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大胆突破,打破了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增加了活动课和地方课程。课程结构的灵活使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成为可能,从而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继续将课外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并采用文件的形式将活动课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由此,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增设活动课程的同时,各学科的比例也得到适当的调整,适当降低语文、数学、外语的周学时的同时,略微增加了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时,适当提高了体育、美术、劳动课的学时比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主动变革的学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结构单一,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无个性特点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研究、论证,1980年11月,他们提出了一个由必修课、选修课、劳动技术教育课三部分构成的课程模式,1984年起又增加了社会实践课。最终形成南师大附中四类型高中课程模式。[6]上海市大同中学从1987年秋开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历时三年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7]该实验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结构,改变教学划一化的做法,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该实验的基本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实验最终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减少必修学科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目标。二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显示了较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关于三类课程课时的配比问题,实验确定必修学科60%,选修学科25%,课外活动15%。该项试验实质上从形式上探索了高中阶段课程结构的构成,确立起了必修、选修和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此外,还有杭州拱墅区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的实验。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多年来只设学科课程”、必修课程”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结构走向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涌现出一些课程实验,以重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新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这些都体现出学校课程结构改革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方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走向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1999—)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日照市农村初中体育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65-0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有1.8亿中学生,其中1.4亿在农村,因此,农村是我国教育的主战场。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日照市作为年轻城市,虽有发展,但是在学校体育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日照市共有初中92所,农村初中约76所,本文以后村初中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日照市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后村初中体育现状及分析
1.1后村初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1.1师资队伍配备情况
后村初中共有46个教学班级,共计在校生2337人,体育教师总计8人,其中体育专业专职教师5人,其他专业3人,班师比为5.8∶1,师生比约为0.3%。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从规定中来看,后村初中体育师资班师比相对合理,从师生比来看,其体育师资力量还存在不足。
1.1.2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业务培训情况
(1)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如后村初中的8名体育教师中30岁以下的占12.5%,31~40岁的占25%,41~50岁的占37.5%,50岁以上的占25%。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后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分布趋向老龄化,可能导致教学方法模式化陈旧化。
另外笔者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他们大部分表示不愿扎根在农村,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农村的条件比较差。②农村体育教师的劳动及其价值不被尊重。③外界对体育教师的关心不够。④城乡的差距对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2)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如表一所示,后村初中专职体育师资学历以本科为主。进一步分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任职学历标准(中学以专科毕业生为合格)农村中学为75.86%,与以上数据相比可以反映出后村初中体育师资学历合格率较高。
(3)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数据显示,后村初中体育师资职称主要以中教一级为主,中教二级及初级教师为辅,高级职称教师相对缺乏。
(4)师资队伍业务培训状况表一数据可以看出,后村体育教师近两年外出业务培训的状况总体形势不佳。
1.2后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情况
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后村初中无标准化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另外,与其相配套的器材、设施也多老化,体育教学项目比较单一。
1.3后村初中体育经费的投入
走访中,笔者发现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较往年有所增长,平均在2.5万/年,体育经费的投入的不足,导致了一系列后果。
(1)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得不到补充,维修和更新。
(2)教师缺乏外出学习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不到更新。
1.4后村初中体育活动的开展
(1)“两操一课”的开展情况笔者发现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生多为走读,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但教师基本只上两节,另一节为学生自由活动。原因是: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大得多,除正常课节外,还担负着课间操和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周工作量大约为18课时左右(其他学科教师在10课时左右)。
日照市从2009年开始中考加试体育,体育课也逐渐能按照正常计划进行。但是由于缺乏师资、场地、器材,和城镇学校相比,体育课的效果打了折扣。
(2)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校课以外的时间及放学离开学校(包括周末)从事的体育活动.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后村初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形式多为自发组织或个人活动,学生活动的场地也多为学校操场、教室和村庄的周边空地;活动项目主要以简单易行的项目为主;每次活动的时间大约在1~0.5h;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也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中,场地器材不足,缺少玩伴,家长不支持,为主要因素。
(3)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课余体育训练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部分,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后村初中平日只有很少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训练,约为每周五次。
1.5社会各界对体育工作的关注与认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中明确规定,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仍有部分群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育人的功能缺乏认识,认为从事体育工作是“下三滥、不务正业”。因此纠正各方面对农村体育工作的认识是开展农村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障。
2日照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2.1扩充农村初中体育师资队伍
日照市近几年已经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引进工作,但只限于高中和小学,忽略了初中体育教师的配备。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初中体育教师的招聘力度,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或与地方高校如: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等联合培养农村体育师资。另外,要防止师资流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体育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加强农村初中体育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建议加大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节假日针对农村体育教师开展各种短期学习班、研讨会、观摩会等活动;另外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交流联合,为本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教师开设培训班、学习班、函授班等;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严格把关,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建议农村初中与城镇初中结成兄弟学校,增加农村、城镇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2.3多方筹集经费,学校进行创造性工作,改善农村初中体育设施设备
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必要条件,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农村体育工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打破工作常规,加大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交流,争取获得企业的赞助,用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建设;并建议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体育资源,采用“修旧利废”、“就地取材”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翟兆峰,翟连林.山东省农村城镇中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俄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
-
美术教育的特点范例(3篇)
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
-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范例(3篇)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范文【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引言实验室是我国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教学、服务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场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体..
-
小学体育课程规划范例(3篇)
小学体育课程规划范文篇1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
-
信托投资的风险范例(3篇)
信托投资的风险范文关键词:风险指标信托公司风险评估在历经5次整顿,2002年回归主业后,中国信托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信托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一..
-
信托投资基金论文范例(3篇)
信托投资基金论文范文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飞速发展,股权投资已成为金融业体系的一部分,股权投资的研究也逐渐成为金融学体系的一部分。..
-
信托基金范例(3篇)
信托基金范文目前,在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受到国家的肯定与支持。根据实践分析,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从税法角度确立的,税收优惠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的主要驱动..
-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例(3篇)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委托人: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自然人身份证明文件与号码:_________住所地: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受托人: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
乡村绿化工作总结范例(3篇)
乡村绿化工作总结范文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了将绿化造林任务落实到位,我乡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人员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