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6-29

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小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体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十分注重学生的身体状况,但是大多数家长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给学生补充营养,忽视了体育锻炼的作用。21世纪的小学生们在网络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户外运动时间是很少的,他们宁愿选择在家里上网、玩游戏,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当代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大这一问题不可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依旧很大,这种压力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上课精神不集中等等,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学生各种优良的品质。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体育通常是以竞技的方式进行的,竞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竞技尤其是团体竞技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当通过团体的努力获得胜利后,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的,这和体育的精神是吻合的。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运动对于学生的毅力和耐力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长远影响的。

体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无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第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好玩爱动,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具体可以采用“课堂导入—教玩结合—奖励表扬”的教学步骤。课堂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学生的第一步,课堂导入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进入,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动画开启课堂,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体育运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无趣的运功变得有趣起来,传统的游戏有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老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要不忘奖励表扬,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影响。

(二)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

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因此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提醒规范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计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科学合理就是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项目的时间安排要合理,例如早上晨跑、课间两操、饭后散步、打球等等,计划可以自行制定,但是一定要符合科学习惯,符合自身特点,否则得不偿失。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慢慢加大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改变运动方式等等,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身体素质制定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参差不齐,个人计划也要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学生爱好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跑步耐力很好,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因材施教。

(三)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不是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还要掌握正确科学的方法,了解体育运动的常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运动要适度,不是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越能锻炼身体,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范围就容易产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运动量过小根本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度运动;其次,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的基本知识,比如每种体育运动的特点、每项运动的诀窍和技能、每项运动要遵循的规则等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一定要保障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体育运动之前要教学生做准备活动,以免产生由于关节位活动开而导致的受伤情况,此外,对于运动过程中突发的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观念。

参考文献:

[1]康黎岚,周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福建体育科技,2009(3)

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范文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体育锻炼习惯重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1.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2.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如,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我们如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一)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

总之,每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如何科学体育锻炼范文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 下一篇:新学期开学祝福语(精选8篇)
    上一篇:任职以来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相关文章
    1. 冶金技术专业范例(3篇)

      冶金技术专业范文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组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矿冶系热工教研室,1985年组建冶金热能系,从1991年开设招收冶金热过程方向研究生。前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主..

      daniel 0 2024-06-29 17:44:12

    2. 民营医院服务理念培训范例(3篇)

      民营医院服务理念培训范文1.引导和规范作用。医院文化体现医院所有员工的共同价值,引导员工的行为文化,规定员工的道德意识,指引员工的追求目标,逐步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念与..

      daniel 0 2024-06-29 17:12:12

    3. 母婴护理的培训范例(3篇)

      母婴护理的培训范文2017年8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的主题是“母乳喂养,共同坚持”,目的是倡导全社会、多部门、多层次、多方面促进母乳喂养。当前,..

      daniel 0 2024-06-29 16:40:12

    4. 婴幼儿的护理范例(3篇)

      婴幼儿的护理范文关键词:哭闹婴幼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4-01现将我们在婴幼儿实际护理工作中总结的一些观察与护..

      daniel 0 2024-06-29 16:08:12

    5. 园林绿化设计规范范例(3篇)

      园林绿化设计规范范文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园林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工程建设为基础。这决定了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区别于其他工..

      daniel 0 2024-06-29 15:36:12

    6.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例(3篇)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作用措施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5-01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相..

      daniel 0 2024-06-29 15:04:12

    7. 幼儿园安全保健知识范例(3篇)

      幼儿园安全保健知识范文幼儿园春季卫生保健工作计划范文一春暖花开的季节,迎来了新的学期。本学期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做好卫生保健的后勤管理工作。提高幼儿保..

      daniel 0 2024-06-29 14:32:12

    8. 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范例(3篇)

      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效益;管理对策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言而喻。近来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国家在教育事业中的投..

      daniel 0 2024-06-29 1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