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7-30

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磊(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黄同成(1964-),男,湖南新邵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湖南邵阳42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5-02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60余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学科有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十几年来迅速发展,中国也进入信息化社会。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发展蓬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学生数量一度占到全国所有理工科总量的1/3。培养既具备专业素质又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没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方向涵盖太广而没有进行分类细化,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用人单位总是苦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数量增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时间和精力也有限,难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而市场反映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普遍看法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以满足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和投入,软硬件设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成就。如何利用好软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设计高质量的实验,配备合格的实验指导人员,开展综合或系统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能真正见到办学成效。

2.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面是很广的,但也是呈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从长远利益考虑,需要一支计算机相关理论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研究型队伍,即科学型人才。

国内外大部分IT企业主要是开发本企业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以满足信息化需求,需要计算机工程型人才拥有独自或在大项目组中设计、构建和校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技术与经验,这也有很大的需求量。

与此同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能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同时又具备工程型人才素质及能力的人才应该是目前非常紧缺和抢手的专门人才。

实践表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科学思维品质并熟悉某一领域的本专业人才能很快适应该领域的工作,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后劲。美国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的操盘手、分析员大多是从理科信息类毕业生中招聘,通过三个月左右的培训即能胜任工作,这说明该专业学生具有很宽的就业面和很强的适应性。从国内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要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企业最想要考察的重要素质之一。另外,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应变性和适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和具体应用相比,他们更懂得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和组成,更了解如何使用和维护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在各领域发挥最佳作用。

二、面向市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构思

目前在计算机学科(计算学科)教育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工作依然是IEEE-CS和ACM组织的计算机教程(ComputingCurricula)研究工作。从著名的ComputingCurricula1991到现在,国外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思路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过去形成的课程设置报告曾经是试图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文件。这种做法在十几年前是可行的,但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2]

企业分工是很明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就技术岗位而言既需要操作工人、技术员,也需要工程师。从某种程度来讲,地方高校要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工科类,其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必须重视实践性、应用性。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分析和调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工程实践应用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机构的需求选择和实施信息技术,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工程型应用人才。

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接下来还要制订一系列改革措施加以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3]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用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又要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要求。必须贯彻我校提出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主要目标,把知识传授转换为能力培养,把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把公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新的培养方案既要继承旧版教学计划中的成功经验,也要体现新的特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兼招培养,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面。

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可把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含公共基础课、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选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依此分类施教。从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础课程参照专业规范要求尽可能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本学科及专业发展潮流和最新趋势的内容,加强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和实践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教学的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努力夯实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提高课程则适应行业发展和变化,以扩大学生视野为目的设计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2.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人才培养更有效,人才考核更合理

探索面向市场培养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进一步开展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机制、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校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引进优秀的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导入相关专业提高课程,共同育人。

3.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要以实践教学为根本、技能培养为宗旨,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与生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学院要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优秀企业资源,与它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发展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结合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充分消化、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4]为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实践成效,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委托合作企业配合完成。

4.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指导参加竞赛,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

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举办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听讲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公开赛(诸如ACM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由带队老师指导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强化专业方向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效与学院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人才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强调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着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洪玉,苍圣,马宪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2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摘要】当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和当前问题的分析,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而改变的,来源于图书馆系统的信息素养难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要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字文化生活,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要从信息素养转变到数字文化素养的培养上来,构建“技术—文化”一体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给予学生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地位,引领学生的数字文化生活。

关键词信息素养;数字文化素养;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17-05

与十年前相比,信息技术更加智能化、普适化,几乎整个世界被数字化,大数据借此风生水起,人们的决策方式和数字文化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已被推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文将通过梳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困境,寻找发展规律,剖析问题根源,并结合国际信息技术教育趋势和我们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上的实践,提出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以期抛砖引玉。

发展历程

梳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受地方教育部门主导。教育部虽然出台过相关纲要和标准,但地方性特征依旧比较突出,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呈现出全国统一的局面。所以,本文根据教育实践层面培养目标的不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计算机编程能力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下,以中华学习机和AppleⅡ为代表的微型计算机进入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运行MS-DOS操作系统的PC机开始进入中小学。当时,微型计算机主要是字符界面的操作系统,图形界面还没开始普及,在社会中的应用比较有限,但整个社会都看到了计算机发展的光明前景,因而兴起了一股学习计算机编程的热潮。当时仅谭浩强等编写的《BASIC程序设计教程》,发行量就达1200万册之巨。这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通过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内容则主要是学习LOGO和BASIC编程,以培养学生编程的能力。由于学习编程有一定难度,各校大多选择成绩较好的少数学生参加,计算机教育还难以称得上普及。

第二阶段:培养计算机操作(图形界面)能力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办公领域。“没必要都去学编程,学会用计算机工作即可”的观念开始流行。学生认为很难学习的LOGO和BASIC编程逐渐被冷落,甚至被抛弃。1995年,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考察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状况后也认为:“基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只对高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是最优秀学生的学习有利,而对大多数平均水平的学生是没有用处的。”[1]于是,学习操作MSWindows和MSOffice办公软件逐渐成为核心内容。这种惯性一直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这个阶段的计算机课开始在中小学普及,但与此同时,“中小学计算机课就是微软培训班”的质疑声也随之四起。

第三阶段:培养信息素养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伴随着互联网及BBS论坛、博客等的涌现,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对人们获取、评判与应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信息素养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2]。计算机课被教育部正式定名为信息技术课,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仍占据主要地位。义务教育段的信息技术课虽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之一,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均将其作为单独的学科正式列入课程计划中,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最蓬勃发展的阶段。

总结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即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而改变的,几乎每十年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新的十年已经开始,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技术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适合教学用的搭积木式的可视化编程软件开始兴起,开源硬件与创客运动引起了广泛关注,移动应用已相当成熟,物联网初见端倪。那么,信息技术教育下一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该如何定位呢?我们可先从分析第三阶段存在的问题入手。

信息素养阶段的问题剖析

第三阶段虽然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脱离第二阶段“教操作”的藩篱,这是本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映在信息素养目标上,定义过窄。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研究者对信息素养提出了责难,认为其过窄的定义难以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价值。

反映在信息技术教材上,简单化理解信息素养的问题相当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重在其灵魂而不是工具形式,比如,“获取”是需要辨别和评判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需要创建新信息、表达思想的,“管理”是需要为方便将来的检索而合理组织信息的,“交流”是需要信息对等与形成平等协作关系的,这些才能反映信息素养的灵魂。但在简单化理解下,直接导致了将技术学习的内容机械对应信息素养的几个方面,学习一款款软件的操作成了实质目标,比如,“获取”变成了学习上网软件,“加工与表达”变成了学习Word和PPT,“管理”变成了学习Excel或数据库软件,“交流”变成了学习发e-mail、上QQ、写博客。如此一来,教材与软件操作教程并没有多少区别。

反映在教学内容上,重技术轻文化,与学生数字文化生活脱节。从学生的视角看,涉及信息技术的数字文化生活才是目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从学习掌握某些信息技术工具出发,对儿童的数字文化生活缺乏关照,如学生喜欢的涉及不多,不喜欢的又规定去学,因而造成了“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局面。

反映在教学方式上,重操作轻创作。教师讲个例子,学生模仿练习的“讲—练”模式不仅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几近虚无,学生也缺乏自由创作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1.实践层面的原因

(1)与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和能力结构有关。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经常提信息素养这个词,但并没有理解其意义,潜意识里认为就是教学生操作软件。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是非专业出身,感觉教操作比较得心应手,也容易在课堂中开展,而强调评判、分析、应用和创建信息的教学执行起来较为困难,或认为“耽搁了练习技术的时间”。

(2)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能直接导致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简单化处理。李艺等(2003)认为:“小学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初中则着重让学生在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技术应用能力继续提高的基础上,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3]对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的定位,可能是问题的源头之一。实际上,对于日常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从幼儿到成人,他们是同时接触的,不存在小学先学操作,到初中获得感悟,最后到高中形成信息文化(或数字文化)能力的阶梯式发展的过程。它与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发展相应的信息文化能力。

2.理论层面的原因

(1)信息素养涵盖的内容是有其特定的范围的,无法承载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部目标。信息素养的概念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的信息素养国家论坛(NFIL)1989年对信息素养的定义[4]。将来自图书馆系统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会出现两个疑问:一是信息技术教育起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为什么采用图书馆系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至少是核心之一,但我们缺少研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有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并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但在与信息素养对应时,却把这部分内容归入信息素养的“加工和表达”中,这显然是过于简单机械了。

(2)学界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没能与时俱进。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由“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技能”中,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ICT素养是区别开来阐述的,并明确提出信息素养包含“批判性而又睿智地评估信息”和“准确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5]。但我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的定义在“批判性”和“创造性”地对待信息上重视不够。

(3)培养信息素养并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专利,其他学科也有其独到的优势,甚至更有优势。即便在信息素养定义上重视了“批判性”和“创造性”,那么能否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呢?比如现在关于转基因的问题争议很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吃了转基因食物会得癌症、是美国人的阴谋等恐怖的信息。如果将这个主题作为教学内容,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各方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那么试想,这样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师有优势还是科学教师有优势?所以,如果仅把信息素养作为总目标,我们有可能还不如其他学科做得好。所以,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不合适的。

在2009年美国“信息素养”月宣传活动中,奥巴马总统的公告中写道:“不仅仅拥有数据,我们还必须学习必要的技能获取、整理和评估任何信息……我们知道如何找到需要的信息,还必须知道如何去评价它。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或观点的世界里,无论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在信息世界中放大……图书馆和大学等机构,要帮助人们从谎言和谣传中区分出真实的信息。”[6]从这段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素养的定位,信息技术是手段或其中的一个内容,但其核心指向却不是信息技术。

下一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既然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存在适切性问题,那么在新的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一是回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源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寻找核心素养,二是回归学生数字文化生活寻找课程与教学的落脚点。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能融会贯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及其他技能的人才,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军人物们,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呼吁加大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力度,发起了推动中小学生学习编程的公益活动,并建立了Code.org网站。他们主张,“每位学生在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机会学习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科学应该属于STEM核心课程的一部分。”英国信息技术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国中小学要教授更加严肃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不应只限于让学生上机学会操作软件而已,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软件程序[7,8]。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编程教育不同的是,现在的搭积木式的可视化编程工具蓬勃发展,小学生学习编程已不存在多少难度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Code.org上极力推动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们并不是想简单地教学生编程,而是有着更深邃的立意: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学习编程可以延伸你的头脑,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创造了一个在所有领域都有用的思考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编程可以让你思考如何思考,而在调试代码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学习。[9]

归纳这些观点,它们都指向了新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是美国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在2006年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它是一种解决问题切入的角度。它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而其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话语模式”[10]。计算思维的提出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关于计算思维的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对“计算思维无处不在”越来越认可,认为它已渗透到科学与人文的所有领域,并带来了新假说、新理论,对很多领域的改变往往更微妙、更深刻[11]。从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其贡献在于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使得大多数化学实验只需在计算机里模拟即可,而且对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会了解得更清楚。这个成果全部依赖于两位科学家的计算思维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遵循这样的新思路,现代化学药物的设计、筛选和检验等高强度的工作已经交由计算机设备来完成了。

计算思维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谷歌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探索计算思维”(google.com/edu/computational-thinking),对计算思维在中小学如何落实提供了方法、样例和工具的建议;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11年提出了K-12教育中要贯穿计算思维的培养,并对计算思维做出了界定[12];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在“科学与工程实践”部分写入了计算思维……[13]计算思维已成为公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素养,并被作为信息时代除了读写算之外的基本能力。这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国际动向。

(二)新的数字文化生活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新的数字文化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使用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生产、共享、访问和有意义的内容互动;二是高度协作、分布式和参与性[14]。这样的文化已不同以往,学生浸润其中的生活方式已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大区别。我们要看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信息技术,并不是喜欢技术本身,而是喜欢借助技术去实现的数字文化生活。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素养计算思维相融合?

我们创建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试图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构建了“技术—文化”一体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5,16]。基本做法是在尊重儿童在数字文化生活中的生产者、创造者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提供简单易学的软硬件工具,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创作自己的作品、满足自己的兴趣。目前重点推荐的工具是Scratch,让学生创作动画、故事和游戏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创造的心灵和文化表达的需要,又在此过程中学到技术,体验如何从日常思维到计算思维的转变[17],并体验简单的系统分析,锻炼系统思维。

“技术—文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如果还是沿用信息素养来描述,显然已不合适。在我们看来,信息素养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如果要准确描述,必须寻找新的名词。在英文版维基百科上,有一个名为新素养(Newliteracies)的词条,介绍了研究者使用的一些不同词语,包括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literacies)、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ies)、数字文化素养(digitalliteracies)、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等[18]。这些名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通过比较借鉴和遵循汉语的语义表达习惯,我们采用了数字文化素养这个名词,作为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总目标,并赋予其新的定义,用更高的立意去反映其丰富的内涵。

数字文化素养

根据上述探讨,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突破信息素养的局限,将总目标转移到数字文化素养的培养上。那么,怎样定义数字文化素养呢?按照魏钢等(2007)的定义,数字文化是指:“以数字化产品和信息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交流、使用作为人们普遍的活动内容,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引起人类生存方式全面变革而形成的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形态”[19]。这个定义与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WSIS)2003日内瓦会议提出的“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的信息社会目标[20]是一致的。它们都将“生产”和“创造”放在第一位,并且也包含了信息素养中所涉及的内容。数字文化是参与性文化、生产性文化,而不仅仅是消费性文化。要实现“生产”和“创造”,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评估信息,用计算思维去分析问题、构造解决方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实现方案,进而实现创造。

据此,我们将数字文化素养定义为:运用计算思维和数字技术创造数字化产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的能力;批判性地获取、评估、创造和分享信息,及有效利用数字化产品学习与生活的能力;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创新的品格。这一定义完整地反映了学生可以具备或应该具备的数字文化生活——一种创造性的、理智的、健康的生活。与信息素养相比,数字文化素养的定义解决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确立了学生的生产者和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这会给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带来重要影响:课程的构建要尊重学生的数字文化生活需要,教学要给学生的创造活动以更大的空间,因此不能过于强调课程设计者决定学生学什么,而是要更加体现动态生成的内容设计。

二是将数字化产品的创造活动放在首位,突出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素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地位。这就有利于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编程、机器人等作为核心的课程内容,避免了将信息技术内容机械对应信息素养的不合逻辑状况。

三是注重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生活习惯的培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单列一条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如果学生养成了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生活习惯,德育的要求自然也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我们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结构来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即总体上由技术向文化发展的趋势。信息社会越成熟,技术的社会文化效应就会越强烈,产生的新文化就会对社会的影响越深刻。数字文化素养因强调学生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地位,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操作能力、信息素养都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数字文化素养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的整合和超越。

“技术—文化”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应地,将信息素养转变到更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数字文化素养上来,还学生以数字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品格,引领学生积极健康的数字文化生活,将可以达到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举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培养计算思维提供依托。

在我国,有不少热情的一线教师已经走上了这个方向,除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实践团队以外,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结合Scratch这类可视化编程软件开展机器人、创客等活动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等显性成果。期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机构,重视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来自实践领域的领先成果,一起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实验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1JXZ006。

参考文献

何克抗.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DB/OL].[2014-02-12].whjy.net/jyky/ktyj/6329.shtml.

[3]李艺,朱彩兰,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其研制概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3(7):13-17.

WhatistheNFIL?[DB/OL]./infolit.org/about-the-nfil/what-is-the-nfil/.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著,洪友译,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61.

NATIONALINFORMATIONLITERACYAWARENESSMONTH,2009,BYTHE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APROCLAMATION[DB/OL].whitehouse.gov/assets/documents/2009literacy_prc_rel.pdf.

刘向永,董洪波.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变革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牛杰,刘向永.从ICT到Computing: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解析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

Leadersandtrend-settersallagreeononething[DB/OL].code.org/quotes.

走进计算性思维——JeannetteM.Wing教授的精彩分享[DB/OL].[2014-02-13]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emnl.html.

AlanBundy.ComputationalThinkingisPervasive[J].JournalofscientificandPracticalComputing.Vol.1,No.2(2007)67–69.inf.ed.ac.uk/research/programmes/comp-think/.

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ComputationalThinking[OL].(2011)[2014-02-13]iste.org/learn/computationalthinking.周建中.实践,跨领域的概念和核心概念——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介绍[J],中国科技教育,2011(09).

[18]Newliteracies[DB/OL].[2014-02-13]en.wikipedia.org/wiki/New_literacies.

吴向东,王继华.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目标体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9).

王继华,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内容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0).

王继华,吴向东.计算思维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的地位及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

魏钢,代金平,陈纯柱.信息文化涵义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4-8.

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职业能力;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09-0000-01

HowtoImprovetheLevelofVocationalStudentsintheComputer

ZhengHailong

(ZhengzhouTransportationVocationalCollege,Zhengzhou450062,China)

Abstract:Howtocreatehigh-qualityvocationalstudents,expandtheirbusinessandself-employmentspaceisanurgentcontemporarysolution.Thecurrentmasterylevelofstudentscaninfluencestudentcomputeremploymentandlifeafter,sowemustattachgreatimportancetovocationalcollegesimprovetheircomputerskills.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vocationalteachinginthecomputer'smainproblemsandexplorehowtosolveproblemsandimprovethelevelofvocationalstudentsincomputerapplication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Computereducation;Teachingmethods;

Professionalcapacity;Evaluationmodel

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而受教育者应当把握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新技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只有培养出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跟得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而当前很多情况依然制约着高职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

资金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为技能教育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实验场地和实训基地,而现有的资金渠道是很难把高职教育做大做强的。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对计算机试验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理解,致使实验教学经费缺乏现象较为普遍,实验开出率不高,相关的实验设备配置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升级。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的师资问题十分突出,既缺“双师型”教师,也缺实验指导教师。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落后

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教学过程中缺少直观的演示和师生互动。

三、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有待于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当是多样化的,高职计算机教育应对职业岗位作全面的、科学的分析,既要面向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和企业,同时也应当考虑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熟练,岗位适应期较长,职业能力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注意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要想搞好计算机教学工作,必须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模式仍需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没有设置多样化的指标,无法综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五、加大设备投入,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增加投入、积极规划来建设满足专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教学设备,尽快引进和更新实验设施和相关设备。还应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的建设与升级,积极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将学校的实验教学环境逐步平移到校园网的平台上。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院校努力进行相关师资力量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课教师,并在待遇上予以倾斜,以促进其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紧跟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的步伐,始终站在学科最前沿前沿。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参与,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的,就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力求实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搞好师生互动。

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应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为依据实行模块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学历教育证书和厂商资格认证证书双证并重。

实践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要积极开发新的实验模式,引入产学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彻底打破各课程或学科中知识和技能的条块分割,培养学生熟练的、完整的职业技能素质。

八、完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用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能,是否实现了实验教学最终目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对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作必要的调整,考核方式多样化,如上机考核、论文考核、项目考核等。考核的中心应由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转变为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可以将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取得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竞争力。

总之,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为企业和人才市场提高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2]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

[3]潘曼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41

[4]邓志华.关于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

  • 下一篇:创新思维课堂总结范例(3篇)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教育范例(3篇)
    相关文章
    1. 计算机科学教育范例(3篇)

      计算机科学教育范文预科生大部分都是已成年人,与一般的学生不一样,预科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自我控制力,并且对知识具有一定的欲望性,且会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寻找学习知..

      daniel 0 2024-07-30 06:32:13

    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范例(3篇)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范文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管理;质量保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民生的重要基础性设施,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

      daniel 0 2024-07-30 06:00:13

    3.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例(3篇)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1.1DB模式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对承包商的施工安装过程以及项目设计的总承包叫做设计一建造模式,英文缩写为DB。业主在该模式下需要完成两个任务,..

      daniel 0 2024-07-30 05:28:13

    4. 化学鉴别法的优缺点范例(3篇)

      化学鉴别法的优缺点范文论文摘要:指纹技术与DNA技术同属个人识别技术,两者相比各有优势。DNA技术有着明确的误差估计,结论较为客观,准确率较有保障,而且所需检材来源广泛、量微..

      daniel 0 2024-07-30 04:56:13

    5. 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范例(3篇)

      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范文一、督查时间及对象:9月24日上午:梨塘小学下午:北塘小学9月25日上午:南塘小学下午:三兴小学9月26日上午:八局小学下午:丰城小学二、督导情况:(一)校园防欺凌..

      daniel 0 2024-07-30 04:24:13

    6. 中医儿科健康宣教范例(3篇)

      中医儿科健康宣教范文【摘要】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随着门诊量的剧增,门诊也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学会自我保健,..

      daniel 0 2024-07-30 03:52:13

    7.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例(3篇)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造成这种原因的这不仅仅是小学作文教学与中学作文教学之间存在一个较高的台阶,学生要迈过这一高度,所造成的不适应,并且农村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学习..

      daniel 0 2024-07-30 03:20:13

    8. 皮影的艺术特点范例(3篇)

      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川北皮影艺术;审美特征;王皮影中图分类号:I236.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19-02中国皮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来我国..

      daniel 0 2024-07-30 02: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