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雕刻技艺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8-28

非遗雕刻技艺范文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它作为一个传统技艺,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由于传统工艺进入新的时期,其保护和发展遇到经济发展、文化同质化、工业技术发展等问题。如何能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进而发扬光大,亟待在产业的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工艺维持着以手工生产为特点的产业群,传统工艺美术以纯手工业的形式传承,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对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精湛技艺。例如大众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皮影、刺绣、剪纸等众多品类。可从工艺、材料区分,每个时期的区分方法都各不相同,这也折射出某些保护和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保护使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企业方面的机制改革解放了更多的具有高超技艺的劳动力,这种民间艺术人才的流动,加速了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新的流动聚集产生新的沉淀,旧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以及表现手法融会贯通。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这使得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国内外市场的繁荣形成较良性的循环,虽有过停滞和低迷,但这只是一时的,并不影响一些优秀作品的价值。通过传统艺术的再生和现代性元素的紧密结合,探寻其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以激发其新的生机,现代生活体验和交互方式深刻影响我们的认知,引导我们有了新的需求。

二、木雕发展概况

木雕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雕刻应用在家具等装饰上,现今对于木刻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需求。工艺木雕具有实用性以及装饰性两大特点,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做出创新,发扬木刻工艺品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要对于不同的材质发展不同的方向。以筷子为代表,木材完全可以应用到餐具当中去,应用一些精美的雕刻除了实用性更有了装饰性,而且木制餐具有环保、不易摔碎等优点。对于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材可以在装饰性上加强,木质首饰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串珠上,更多的首饰设计师现在将木材作为主要元素来进行创作,更环保更自然的元素受到更多设计师的青睐。搭配钻石等宝石更显木材的纹理自然美,木质首饰设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现在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木雕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械操作具有精准度高、速度快、节省人力等优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木雕工艺品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欧美等西方国家现在也很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木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很受国际市场的认可。有了技术上的支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加上木雕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发展前景如火如荼。

三、保护与传承

陕西户县李氏木刻工艺是优秀的木雕技艺,起源于1877年,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其风格极其鲜明。作品肌理细致、线条流畅自然、图案变化多样。早在2009年专家就已认证,“户县李氏木刻工艺”(以刘鹏鹂为技艺传承人)成了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鹏鹂是该工艺唯一的传承人,一心想把此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她,却找不到传承人。我国木雕工艺的重要产地福建莆田,发展至今已有千家民营、个体的企业在从事木雕工艺生产,专业技艺人员达10万人,20多家企业达500万元以上规模,10余家企业达1000万元以上规模。这两个例子体现了当前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价值和矛盾。工艺美术是一个整合体,它在古代的生活中被创造出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以其特有姿态伫立于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有四个方面: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文化价值。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有着这两种意识,作为手工业,专业要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国家经济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利润;作为文化艺术产业,应该面向现代化生产、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提高生活质量和艺术素养。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这包括实行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等等。从文化角度看,工艺美术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工艺方法与艺术方法在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同一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内容中突出的一项,也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重点不是保护具体而详细的某工艺品,而是使可能失传和消亡的工艺技术得到保护,或者说,通过工艺品而确认和最终保存其制作的技艺。而户县李氏木刻工艺却难寻传承人,这说明在近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和传统工艺矛盾的问题上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现传统文化振兴,如何在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格局中寻找突破,是当下解决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手工业技艺会被大机械生产所替代,如果不对传统技艺和工艺进行保护,任由当代工业发展机械化生产所替代,那么不得不担心传统手工技艺的消失。所以,不仅传统技艺保护难度大大增强,传承保护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加大了。如何让木雕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问题不是当代艺人不如古人,而在于当代的传承人是否真正具有古代工匠艺人不追求名利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的心境。

四、探寻发展

早在1997年5月《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颁布,就在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上进行了确定,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进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2005年3月又进一步,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发扬”。国家要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将焦点聚集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处理技术更新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关系则成为工艺美术行业本身之关键。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工艺美术,并且从2005年开始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都得到恢复,而且按照正常的机制进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工艺美术需要保护的品类方面,国家都给予了资金、土地、政策的得力保护。从1997年的国务院颁布保护条例到今天已有十几年时间,全国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条例的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省市,如此现状对工艺美术的发展极为不利。对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要从重视工艺美术大师和相关技术人才的保护做起。像陕西户县李氏木刻工艺这样优秀的木刻技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多方面支持与保护。政府支持这些技艺保持者尽可能多地招收徒弟,对重要无形文化财产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记录,并进行展示、传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现在很多传承传统技艺的大师和技艺人员,年岁已高,作为传统工艺直接传承者,是活文物。如何发展和保护此类传承人以及其精湛的技艺,是当下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字实录,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收藏年会,2013.

[2]韩澄,武定宇.现代生活中的民族艺术再生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非遗雕刻技艺范文

目前,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保护与研究,主要针对它的物质载体“石雕”和相关雕刻技法,而忽略了其产生、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在保护方法上也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形式,如通过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和技艺展演等,这种保护形式对弘扬米脂传统石雕文化虽然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保护形式与研究视野却使其失去了它所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因此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保护应充分考虑其所依托的物质空间载体,使其得到整体性保护。

纵观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发展,其轨迹始终与建筑密切相关,从最初技艺产生的萌芽发展阶段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它其经历了初期石窑建造,汉代墓室建造与画像石雕刻,宋代石窟雕刻与造像,直至明清传统建筑环境中广泛应用的石质构件(图1)与造型。它们反应了米脂先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长期所形成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营造思想,是其传统建筑环境发展精髓的重要表现。而广大民众对于石雕技艺的高度认同,也使其逐步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扎根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米脂传统石雕通常聘请工匠上门打制完成,这与当代社会的商品购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而言传统建筑环境便成为承载其技艺过程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诸如门墩石狮、门墩石鼓(图2)、炕头石狮(图3)等石雕,它们与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还具有典型文化寓意,因此对打制空间具有一定要求与规范。根据石雕寓意的不同打制环境可划分为:一,室内打制空间。仅限于炕头石狮打制,由于其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与幼童成长直接相关,打制空间多选则雇主家中主窑或幼儿居住的窑洞中完成,这种打制空间形式与幼儿初期成长阶段的生活空间相对应,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石雕文化寓意的美好展望。二,室外打制空间。此类传统石雕文化寓意多针对院落宅基风水,打制场地采取在院落中搭建临时工棚形式。工棚搭建分为正方形与长方形,具体形制、高度、面积可根据打制石雕的具体体量进行自由调整。搭建方法采用“杨木”柱子生根,并用70公分宽的白色老布围绕一周便可,大门用白色土布帘搁挡,棚顶加草席子用来防雨,并插红色小旗以示工程启动。

米脂传统石雕打制技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以不同石雕文化寓意与内涵而划分。石雕打制空间,可根据其石雕体量的大小,对长、宽、高进行较为灵活的自由控制,以此形成最为经济、合理的石雕打制空间。而文化寓意与心理诉求的融入,使得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在打制过程中,无论在室内或室外搭建的临时空间都较为注重私密性。并在百姓之中形成较为程式化的石雕打制规范。另外,在米脂传统石雕打制过程中,相关仪式、庆典空间和工匠起居空间,也有其对应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对传统石雕技艺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建筑环境方面,自古以来窑洞一直是米脂百姓最为主要的居住形式,从县内大量保留的传统建筑环境遗存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聚落遗址、古城传统聚落空间、传统村落、民居等,都是窑洞居住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这些传统建筑环境不仅反映了当地百姓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同时又映射出黄土高原窑洞建筑文化那古朴、沧桑、厚重的底蕴。例如距米脂县城东16公里的姜氏庄园(图2),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动土兴建,历时13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庄园布局由上院(主庭),中院(中庭),下院(管家院),左、右暗院,碾院,葡萄院等大小7座院落构成,可谓黄土高原窑洞院落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民居典范。其寨墙、铺地、水道、拱窑等均以石质材料为主,此外雕刻精美的门额石刻,门墩石狮、门墩石鼓随处可见,可谓陕北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建筑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物质载体,任何建筑环境都蕴含有与人类历史发展相关的大量非物质信息。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作为米脂先民工程技术、艺术创作、传统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其技艺过程、打制习俗,以及相关仪式都与建筑环境密切相关。将传统石雕技艺这一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是对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的有利支持。其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发展、石雕民俗文化、石雕技艺过程等非物质信息,都应是对米脂传统建筑环境实施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构成之一。

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打制技艺的保护而言,它与很多传统手工艺相比具有很大不同之处,只有明确其技艺过程的特点,才能更加真实的对它进行整体的原真性保护与展示。其主体价值特征体现于:一,依附性。多数具有文化寓意的传统石雕都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完成打制工作,而其物质表现形式传统石雕又作为建筑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而存在。二,短暂性。通常传统手工艺的制作都具有稳定、持续、长久的特点。例如陕西长安北张村造纸工艺,它长期生存于传统村落、民居当中,并且对村落环境、布局以及民居形式具有一定影响,技艺表现形式具有持续、稳定等特征。而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在打制环节上过程较为短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三,艺术性与工程性。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不仅具有独立的艺术保护价值,同时它又是建筑营造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集聚艺术性与工程性。四,民俗性。米脂传统石雕技艺打制过程中相关的祭祀、庆典,也是传统建筑环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非物质信息。它是传统石雕技艺精神、情感的重要表达形式,是一种民间信仰、灵物崇拜、民间禁忌,去除其迷信的外壳,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内核”[4]。

综上所述,传统石雕技艺作为米脂传统建筑环境中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是构成米脂传统建筑环境典型性地域建筑文化特点的重要非物质因素。而传统建筑环境又是承载传统石雕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传统石雕技艺保护的重要物质空间。对于两者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体现在:一,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作为建筑营造中石质工艺制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同样也体现着人类早期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地区永恒的历史见证,凝聚着民族之性格、民族之精神、民族之真善美;二,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其产生与发展与建筑环境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并始终围绕“建筑”这一脉络不断发展、成熟。从早期石窑、汉代墓葬、宋代石窟,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石雕技艺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并广泛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三,米脂传统石雕中多数石雕的打制过程通常依附于建筑环境完成,并根据不同文化寓意的石雕规范其打制空间。但由于其打制工艺私密性、短暂性的特点,往往打制技艺及环节等相关信息被人们所忽略,但传统建筑环境却是承载这些历史信息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四,米脂传统石雕技艺虽然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但传统石雕又作为技艺的物质表现形式,大量遗存于传统村落、民居当中,体现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或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因此,传统建筑环境不仅是承载这些相关物质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石雕技艺的物质凝缩;五,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不仅体现了先民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其打制过程中祭祀、庆典等活动与石雕造型、装饰纹样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寓意。[5]它们是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集体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对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经济特点等方面的集中展现,是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是一种具有民俗性质的文化现象。而建筑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这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对传统建筑人文文化的展现。

通过传统建筑环境对传统石雕技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信息、传统石雕技艺和过程的再次呈现,也是展示米脂传统建筑中石雕艺术与工艺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建筑文化,建造设计、技术等方面的整体性保护,是传统建筑环境原真性保护中必然应当涉及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结合将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将为传统石雕技艺保护营造其原真性的生存空间。[6]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GXS5D128。

注释

[1]米脂县志编辑委员会:《米脂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32-35

[2]何国建:《昊天厚土-米脂人文探微》,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73

[3]杨豪中、卢渊、王志平:《米脂传统石雕及其整体性保护》,《美术观察》,2008.9:114

[4]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7-59

[5]卢渊、杨豪中:《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探微》,《飞天》,2010.8下:78-79

[6]杨豪中、张蔚萍、卢渊:《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陕西凤翔泥塑及其建筑环境保护》,《建筑文化》,2007,6:36-38.

非遗雕刻技艺范文

【关键词】古民居木雕技艺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浙江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城池,尤其是杭州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浙江的这些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浙江古民居木雕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的人文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浙江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浙江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浙江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浙江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浙江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贴雕法:这种雕刻技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是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去,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和连续纹样,以及轴对称的构件都可以利用贴雕法来完成,在工艺制作中,不但可以省工省料和便于制作,而且其艺术表现的效果绝不会逊色于其它的浮雕形式。

综上所述: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技艺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所结合的伟大成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同时,浙江古民居木雕中所表现出的精致古雅,构思巧妙的设计美观,和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内涵的积淀分不开的。可以说,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装饰美化建筑的效果和作用,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寓意、象征和祈愿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作用,让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定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古民居木雕艺术》编著许邵仑江苏人民美术

出版社2006.2

[2]《东阳木雕》龚明伟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5

  • 下一篇:年人事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上一篇:年扶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相关文章
    1. 发财范例(3篇)

      发财范文我想了三个方案,分别是长期,中期和短期。长期就是用三百块,置一身行头,买个破碗,驻个拐杖。加上利润合理投资的话,一二十年间,大概给结余三十万。中期的话,去金碧辉煌夜总..

      daniel 0 2024-08-28 10:45:33

    2.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例(3篇)

      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烟草企业;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由于我国烟草行业长期处于专卖专营的垄断体制下,烟草企业的营销渠道也相对较为稳定。但是随着入世以后外国烟草..

      daniel 0 2024-08-28 07:47:42

    3.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关键词:弘扬雷锋精神高举创新旗帜弘扬“三大精神”(雷锋精神、北京精神、中关村大中企业创业精神),发挥“三大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实..

      daniel 0 2024-08-28 04:52:48

    4. 预防医学的定义范例(3篇)

      预防医学的定义范文【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5-0115-03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61医院感染已成..

      daniel 0 2024-08-27 22:34:41

    5. 审计报告审计建议范例(3篇)

      审计报告审计建议范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周期长、时效性强和审计过程持续等特点,需要及时发现被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但是《国家审计准则..

      daniel 0 2024-08-27 20:42:19

    6. 体育赛事范例(3篇)

      体育赛事汇总范文5月12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动手做报》报社、上海市..

      daniel 0 2024-08-27 18:58:15

    7. 对于城乡规划的认识范例(3篇)

      对于城乡规划的认识范文篇1关键词: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0-02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

      daniel 0 2024-08-27 17:38:38

    8.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范例(3篇)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范文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必要性水利工程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工程长期以来在..

      daniel 0 2024-08-27 1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