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9-15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于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6.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教学

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

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3.提倡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做出必要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儿童概念存在

AbstractThedeepmeaningof“children"conceptoftenreflectsthechildren'sbasicconceptandideologyofcognition,butalsocontainsfundamentalviewsandculturalinterpretationofeachcurrentproblemsonchildren'sattribute,attribution,orientationetc..Fromtheperspectiveofthehistoryof"children",itisthekeytounderstandtheconceptof"children"inthehistoryofculturaldevelopment.Itisalsothekeytounderstandthechildren'seducation.

Keywordschildren;concept;exist

“和”作为处于特殊人生阶段的人或作为一种暂时性的身份,他们确实是不同历史时空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但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只是因为历史和成人的种种傲慢与偏见,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儿童作为儿童这一身份由视而不见,到引起注意再到深刻关怀,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转变。

1时代更迭中儿童的“存在”与存在的“儿童”

1.1“不存在”的“儿童”

(1)早期生命被极力贬低和看轻。儿童长久以来不被人发现,并且被人熟视无睹。客观说,这种视若无睹远不止始于儿童期,早在胎儿期、婴儿期的生命都是饱受贬低和看轻的。例如,史前时代至西元400年间,社会接受残害婴儿生命的事实,罗马律法亦不认为杀害小孩是谋杀行为。公元4至13世纪阶段,儿童被遗弃、贩卖为奴,甚至被害行乞现象十分常见。此外,儿童早期微弱的存活率也使得人们不愿意对一个可能不久于人世的婴孩投入太多感情,同时人们并不认为,这个太早消失的小东西有值得记忆的价值。这些夭折早殇的生命生前未曾得到基本的珍视和尊重,死后甚至不能变成人口统计学上稍纵即逝的一串数字,他们是历史上真真切切“不存在”的孩子。

(2)早期艺术对儿童形象的错位表达。中世纪艺术主要将儿童表现为袖珍版成人,它涉及的不是儿童的实际存在,而主要是人们对儿童的感受。在13世纪留存的儿童形象中,从神情、身材、举止、服饰看,找不到一幅表现儿童真实面貌和形象的作品,除了身高,没有任何东西将儿童与成年人区分开来。那时的婴儿、儿童与成人只有“分量”上的差别,儿童不过是“具体而微”且地位更低的小大人,完全没有自身的特点。当时的艺术家用我们的观感难以接受的方式曲解儿童的身体,“的真实婴儿形象只有到了17世纪才出现,此时儿童越来越表现为其自身,我们已经可以越来越经常地看到许多活着的或死去的儿童肖像。”①

1.2被“发现”的“儿童”

(1)作为各领域研究副产品间接受关注的“儿童”。儿童的存在与家庭史、医疗史、思想史、教育史等相互攸关且彼此深刻影响。从事家庭史研究的学者在研究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结构时,儿童作为种族延续与家庭繁衍的继承者、婚姻关系的巩固者、家庭物质资源的消耗者,自然成了史学研究者不能不理会的研究对象。在医学领域,随着民间众多生育医案、育婴扶幼与襁褓之道等资料的积存,医学领域也逐渐分支出儿童专项或相关的亚层次专门学科。从事思想史和关心思想发展的人偶尔也会注意到与儿童相关的问题,许多思想家在探讨人性论或人性善恶这些哲学基本命题时,常常会追究到“人之初”的婴幼儿童。关心教育的人,也必然留意到儿童这个群体,尤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影响日益扩大。可见,在儿童“发现”之初,人们注意的焦点实际上还不在儿童本身,而是为了儿童之外的其他原因。

(2)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且被承认和尊重的“儿童”。儿童开始被认为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源于一批代表社会进步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如荷兰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莫和英国哲人洛克,强烈抨击中世纪对待儿童的不人道行为和态度,呼吁要尊重和解放儿童,按儿童主体的本性来促进他们自由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使人们在对待儿童的态度上发生了分水岭式转变,他强调儿童是一种不断渴求创造性表现的存在,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的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被压迫和误解的对象,她呼吁教育第一要关心的问题就是“儿童的存在”,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杜威也批评旧教育的弊病在于学校的重心在教师、教科书中,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行动之中,他指出教育改革的一切措施是要将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鲁迅在中国历史上也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声,他指出对待儿童,开宗第一便是理解,不把儿童误解为缩小的成人。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未来的创造者,提出解放儿童并反对限制、束缚儿童发展的“鸟笼式”教育。18世纪开始,关乎儿童权利与保护法案的制定和逐步完善,是儿童地位、儿童存在和对儿童身份认同最直白、最强硬的表达。

2儿童的“概念”与概念化的“儿童”

何为儿童?这看起来是一个素白的生物事实,但“儿童”并不是一个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具有清晰内涵的概念,“儿童”这一概念的义涵贯注着成人的自我意识并一直以来由成人在定义。

2.1以生理年龄为指标定义的儿童

“儿童”可以用生理年龄为指标来加以定义,其外在表征为身体、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其本质上与成人的区别在于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但即便以年龄作指标,在此意涵下对“儿童”的界定也存在较多争议。“古代凡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都称‘儿童’,今指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②医学上把胎儿从母体出生到青春发育期以前统称为儿童,一般指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泛指未满18岁以下的儿童。我国的习惯通常把3-9岁的人称为儿童,3-5岁为学龄前儿童。”③“国家对儿童年龄的规定反映了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儿童社会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法律文本里关于儿童的年龄有不同的表述。在关于儿童的年龄表述中,儿童的生理年龄被转换为社会年龄,儿童本身所代表的自然性生理要素被涂上了社会文化的制度化色彩。”④但不管怎样,被用年龄来定义的儿童,其生理体态、行为规范、观念心态以及社会职能都带有成人固定的认知倾向、态度与期望。

2.2作为社会地位或社会角色象征的儿童

“儿童”并非只限定到青春期为止的概念,它还可以代表的是社会地位低阶的人。“儿童”某种程度上与依附有关,“摆脱最低程度的依附,才可以说脱离了儿童期。@也就是关于儿童的这些词汇在口语中长期习惯指代低下阶层成员的原因,因为他们完全服从其他一些人。”⑤因此,这层涵义下的“儿童”不只是指年幼的孩子,而是泛指处于权力控有、隶属依附关系中相对卑微弱势的一方,他们必须秉持尊长至上的原则小心行事。就好比五伦中“父子”的“子”:不论实际年龄多大,相对于父母和地位高的人,他永远是一个儿子或晚辈。在中国过去的社会,没有结婚的人,婚后没有生育的人,奴婢、仆人乃至言语风俗有隔阂的外邦异族等,但凡社会地位微贱的人,他们相对于所有真正的作为“人”的社会成员而言,永远都像孩子一样。这种社会意涵上的“儿童”,其作为“子”的身份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尤其在尊长眼中他们的地位不会改变。

2.3与童心稚情、纯真质朴等抽象意涵相关涉的儿童

“儿童”还可以是近乎“童心稚情”或某种纯真童稚的存在状况,如老子所宣扬的归朴返真,复归于婴儿般纯真无邪,以及代表如小孩般的“精神特质”,抑或“像儿童般的”心情性格。这个视角下的儿童的涵义,更多是与质朴、天然的本性的微妙牵连,童心稚情与普通关怀意义下的儿童或孩子并非没有关系,因为就社会认定与文化心态而言,这种广泛意义的童心稚情,是儿童“本质”的一种升华和抽离。

3“儿童”概念化存在与现实间的张力

如前所述,“儿童”这一符号概念往往与稚嫩、不成熟、需要依附和保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相关。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些被社会文化概念化定义过的“儿童”背后还隐约承载着不同的社会使命,这些社会使命使得儿童的概念化存在与现实间天然的存在着明显的张力。

3.1儿童:种族和家庭生命的延续者

儿童是种族延续的结果,也始终是一个种族实现新陈代谢的重要生力军。人类创制家庭这一基本结构,目的是在解决孩子的抚育问题,但“家庭首先是一个情感组织,然后才是一个社会组织。成人通过爱的付出,从儿童那里换回了服从和感激,情感的工具价值开始越过其表现性价值而成为主宰。基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构成,作为家庭成员的儿童便具有了不一样的社会属性,承担了不一样的社会期待。儿童被建构为家庭生命延续的载体和工具。”⑥在家庭中,儿童不仅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者,而且“子女常被父母视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时间上是后来的。它有着另外的一个起始,于是一个被现实所蹂躏过的自我,在这里却找到了一个再来一次的具体机会了。每个父母多少都会想在子女身上矫正他过去的所有缺点。他常小心提防使自己不幸的遭遇不致在他第二生命中重现。”⑦这些微妙的心态无不表示,儿童承载了家庭的希望,在父母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3.2儿童:社会文化的承载者

“韦伯曾经说过,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儿童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文化的演变和创造,也被他所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所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儿童身上所具有的文化符码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承载的是平等和自由,有时候承载的是罪孽和危险,有时候承载的是纯真和可爱。不论如何,历史的变迁在儿童身上打下了许多文化的印迹,儿童是一个自始至终的文化承载者。”⑧尤其,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儿童唯有进入“学校”这样的人为组织机构,才能最快地缩小与成人间的“知识差距”,获取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成为未来适应社会的“文化人”,进而顺利过渡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因而,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更是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学习形式上,都极大地巩固了儿童作为社会文化承载者这一角色。

3.3儿童: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

在历史的轮回与社会的变迁中成长的儿童,都是“不断地被打磨与整形,才成为社会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许试图反抗、突围,但在国家机器、社会舆论、家庭期待、学校教化、同伴榜样的强大包围中,儿童只有放弃抗争,争取适应环境,从而最终变成国家、社会期待的样子。”⑨换句话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总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和立场,并且他们还得把和社会生活发生矛盾的本能加以收敛,另外成一套应对的习惯,并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过程中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努力建构符合大众期望的“自我”。可见,儿童并不只是受外界环境与他人的掌控和指使,他们也一直积极主动地融入整个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态,从这个层面来讲,儿童也是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

可见,从更大的格局正视儿童的存在,承认(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5页)其独立人格,认同儿童之为儿童的特殊身份,让深隐于历史的“儿童”接受人们调整焦距后的打量与端详,才是我们理解幼儿教育、开展幼儿教师教育的开始。

注释

P菲力浦・阿利埃斯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M].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

②陈涛.古今词义辨析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70.

③康树华,王岱,冯树梁.犯罪学大辞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84.

④王海英.从社会史视角看儿童概念的演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3.

⑤菲力浦・阿利埃斯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M].沈坚,朱晓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9-40.

⑥王海英.儿童是谁――基于社会学的一种追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商务印书馆,2011:253.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篇3

作者简介:杨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福建厦门/3610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调查研究”(批准号10JJD880011)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基于对全国175所高校47170名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社会成员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但各个具体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院校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学生在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的高等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家庭背景特征;中间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选择过程中获益颇多。

关键词:家庭背景;高等教育获得;高校类型

一、相关研究与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机会研究一直以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所关注,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家庭所处社会阶层、文化、经济等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英国1963年著名的《罗宾斯报告》[1]、美国1966年《科尔曼报告》[2]均提出了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ES)与子女入学机会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西维尔[3](1969)、哈尔西[4](1972)、卢卡斯[5](1980)、克兰西[6](1997)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家庭职业阶层等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法国,布迪厄通过对1966-1970年和1984-1985年法国不同社会出身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0年来法国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社会阶层构成情况改变甚微,高等教育体系的二重结构更加明显,更多支配阶层子女进入处于顶端的名牌大学,而大部分底层社会子女只能进入招收多却选拔不严格的文理学院。正如其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一书中所阐述的一样:“在那些过去和现在一直处于社会等级最顶端的学校里,出身于社会空间支配区域学生的比例进一步扩大了,由此产生的效应是:它们与小型高等学校及普通大学之间的差距扩大了。”[7]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行收学费制度与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机会问题,并逐渐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与国外研究较为一致的是,国内研究者也基本以家庭背景为切入点探讨高等教育获得的群体差异问题,涉及家庭职业阶层、经济、文化、居住地背景等多个方面。如余小波[8](2002)、谢作栩[9](2004)、文东茅[10](2005)、丁小浩[11](2006)、刘精明[12](2006)、杨倩[13](2011)等人分别通过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居住地背景的不同,其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上均存在差异,高等教育资源有更倾向于较好经济背景和较高社会地位家庭子女的趋势。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较多地关注了不同家庭背景下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差异,而较少关注“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我国社会成员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的高等教育”这一问题。对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假设:假设一,家庭所处社会阶层、文化、经济、居住地背景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假设二,家庭背景各因素对子女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不同;假设三,父母职业阶层较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多、城市居住背景的子女更容易接受更高层次、优质的高等教育,也更容易获得民办高等教育机会。

二、数据、变量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源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的“2007级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该调查涉及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175所高校的2007级大一学生,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回收率达86.6%,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总有效率达84.85%。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根据研究假设,分别就高等教育获得的层次、质量和性质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建立三个模型,模型A、模型B、模型C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所有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层次、质量、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变量定义为三类:一为在校大学生是否就读本科院校的虚拟变量(Y=1),以高职高专院校为参照(Y=0);二是在校大学生是否就读重点本科院校的虚拟变量(Y=1),以一般公办本科院校为参照(Y=0);三是在校大学生是否就读民办高校的虚拟变量(Y=1),以公办高校为参照(Y=0)。自变量除了包括父母职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居住地等家庭背景变量,还引入学生性别变量,以综合考察家庭背景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BackwaldStepwise构建模型,具体变量定义及说明见表1。

三、数据结果分析

1.家庭背景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

(1)父母职业阶层的影响

在模型A中,父母职业阶层对子女获得本科教育机会有一定影响,中间阶层子女就读本科院校的概率显著高于基础阶层,其概率比为1.190,优势阶层与基础阶层子女升入本科院校的机会并无显著差异。

(2)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程度父母与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父母之间的差异,当父母由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升为高等教育程度,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的概率是原来的1.842倍。

(3)家庭收入的影响

家庭收入对子女进入本科院校虽有显著影响,但中等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回归系数显著,并为负值,这意味着低收入家庭子女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子女相比更有可能升入本科院校,家庭收入与子女高等教育层次的提升并非正相关关系。

(4)家庭居住地的影响

家庭居住地对子女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子女较农村子女更有可能进入本科院校,其概率比为1.268。

(5)性别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学生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发挥了显著作用,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进入本科院校,其概率比为1.157。

2.家庭背景对不同质量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

(1)父母职业阶层的影响

在模型B中,父母职业阶层对子女获得重点本科教育机会有一定影响,但从系数和概率比来看,父母职业阶层的影响不大,中间阶层子女就读重点本科院校的概率显著高于基础阶层,其概率比为1.090,优势阶层与基础阶层子女升入本科院校的机会没有显著差异。

(2)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升入重点本科院校的机会影响显著。在模型B中,与父母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子女相比,父母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子女就读重点本科院校的机会增加至1.218倍,父母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子女则增加至1.791倍。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其子女就读重点本科院校的机会也大幅增加,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3)家庭收入的影响

在模型B中,家庭收入被踢出在回归方程之外,表明在控制其他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之后,家庭收入对子女能否进入重点本科院校没有显著影响。

(4)家庭居住地的影响

家庭居住地对子女就读重点本科院校的机会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子女较农村子女更有可能进入重点本科院校,其概率比为1.386。

(5)性别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学生获得重点本科教育机会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进入重点本科院校,其概率比为1.605。

注:显著水平***≤.001;**≤.01;*≤.05。数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http://210.34.0.194/das/。

3.家庭背景对不同性质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

(1)父母职业阶层的影响

在模型C中,父母职业阶层对子女获得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显著影响,优势阶层子女与中间阶层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概率显著高于基础阶层子女,其概率比分别为1.764、1.473,这表明父母职业阶层越高,其子女越容易获得民办高等教育。

(2)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获得民办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但父母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其子女就读民办院校的概率显著低于父母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子女,这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进入民办院校的概率并非正相关关系,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等教育程度时,其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可能性较小。

(3)家庭收入的影响

在模型C中,中等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回归系数不仅非常显著,且为正值,概率比值也很大,这意味着家庭收入对子女能否就读民办高校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在控制其他家庭背景因素的条件下,家庭收入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就读民办高校。与低收入家庭相比,中等收入家庭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概率增加至1.678,而高收入家庭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概率则增加至2.336。

(4)家庭居住地的影响

家庭居住地对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机会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子女较农村子女更有可能进入民办高校,其概率比为1.100。

(5)性别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学生获得民办高等教育影响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进入民办院校,其概率比为1.166。

四、研究发现

1.家庭背景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一般态势

假设一得到部分证实。家庭所处社会阶层、文化、经济、居住地背景确实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所有家庭背景因素均对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产生独立的显著影响;除家庭收入外,其余家庭背景因素都对子女进入重点本科院校发挥独立的显著作用。

假设二得到部分证实。各个具体的家庭背景变量对子女就读何种层次、何种质量、何种性质院校的影响力确实不尽相同。具体来说,父母职业阶层对子女能否进入本科院校、重点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子女获得民办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最大;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入何种类型的高校都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是,对于更高层次、更好质量高等教育的获得而言,家庭背景发挥了强大的正向促进作用,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优质高等教育,而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获得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读民办高校的可能性相对越小,同时,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获得重点本科教育的影响大于对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能否就读重点本科院校并无独立的显著影响,对子女接受本科教育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且并非正向促进关系,但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就读民办高校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在控制其他家庭背景因素的条件下,家庭收入越高,子女越有可能就读民办高校;家庭居住地对子女能否就读本科院校、重点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即城市子女比农村子女更有可能接受本科教育,进入重点本科和民办高校。

假设三得到部分证实。虽然总体上家庭背景越好,子女获得各种类型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但是学生在获得不同层次、质量、性质的高等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来说,容易获得本科教育层次的学生具有的特征为:家庭处于中间阶层、父母具有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家庭收入不必很高、城市男性;容易获得重点本科教育的学生具有的家庭背景特征为:家庭处于中间阶层、父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城市男性;容易获得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的特征为:家庭处于较高阶层、父母文化水平不必太高、家庭收入较高、城市男性。

2.中间阶层子女的获益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控制其他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之后,家庭职业阶层仍然对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质量与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中间阶层的子女无论是在获得本科教育机会上,还是在获得重点本科教育机会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中间阶层家庭的父母所拥有的独特“习性”有关。

中间阶层家庭的父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我们在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中间阶层中父母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为82.4%,仅略低于优势阶层(86.3%),而基础阶层中父母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仅为45.1%,两者悬殊显而易见。同时,从本文对“中间阶层”的定义来看,中间阶层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拥有专业性的工作,如医生、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或是基层管理人员、小雇主。较高的文化程度与职业特性促使中间阶层父母具备了诸如文化能力、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语言能力、生活方式等独特的“习性”,这些“习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往往相信,子女通过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较高层次的优质高等教育能提升子女与家庭的社会地位,为子女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他们在家庭中竭尽所能为子女创造极好的家庭文化资源与文化氛围,以便使子女拥有良好的成才环境,获得更高层次更优质的教育。因而,尽管控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之后,职业阶层仍能对子女进入本科院校、重点高校发挥显著作用。这又恰恰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中间阶层所具备的“习性”促使其为子女营造的家庭教育氛围、价值观念、文化资源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精英高等教育系统保持着高度一致,从而有助于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正如布迪厄所认为的一样,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与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教育资本,二者如果相调和相一致必定有益于学生的学业成功,反之,如果相矛盾相排斥就会使学生面临更多的不适应与学业障碍。

参考文献:

[1]LouiseArcher.HigherEducationandSocialClass:IssuesofExclusionandInclusion[M].NewYork:RoutledgeFalmer,2003.

[2]JamesS.Colemanetal.EqualityofEducationOpportunity[M].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66.

[3]Sewell,WilliamH.&R.M.Hauser.Education,OccupationandEarnings:AchievementinEarlyCareer[M].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4]A·H·哈尔西.趋向于能人统治吗?——英国实例[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7.

[5]JamesRichard.NontraditionalstudentsinAustralianHigherEducation:PersistentInequitiesandtheNewIdeologyofStudentChoice[J].TertiaryEducationandManagement,2000,(2).

[6]Clancy,Patrick.HigherEducationintheRepublicofIreland:ParticipationandPerformance[J].HigherEducationQuarterly,1997,(1).

[7][法]布尔迪厄著.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2.

[8]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9]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3).

[10]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58-63.

[11]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24-33.

  • 下一篇:小学语文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收集11篇)
    上一篇:快乐的暑假日记字(整理11篇)
    相关文章
    1. 直接融资的概念范例(3篇)

      直接融资的概念范文篇1自贸区概念的运作最大的好处是带来了主题投资的黄金时光,自贸区到土地流转,再到目前的金改概念,可以说目前市场获利最快的地方就是各种题材运作的地方,连..

      daniel 0 2024-09-15 21:11:47

    2. 电工原理基础知识范例(3篇)

      电工原理基础知识范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电工基础;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6-0068-03《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

      daniel 0 2024-09-15 19:59:05

    3.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例(3篇)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篇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植树节,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癌症治疗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

      daniel 0 2024-09-15 18:18:53

    4.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例(3篇)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随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

      daniel 0 2024-09-15 16:43:08

    5. 理化生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3篇)

      理化生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根据今年市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观念为主线,结合高考“3+1+1”模..

      daniel 0 2024-09-15 15:34:06

    6. 理化检验论文范例(3篇)

      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相关热搜:统计学统计学教学统计学应用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质量是医学研究科学性与严谨性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国内高水平医学期刊的论文中统计学误用和滥用问..

      daniel 0 2024-09-15 13:59:11

    7. 理化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3篇)

      理化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daniel 0 2024-09-15 12:24:49

    8. 理化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范例(3篇)

      理化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篇1〔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有机化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承担医药、化工、纺织等相关各专业的有机化..

      daniel 0 2024-09-15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