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0-06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生产率;农民

中图分类号:K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38-01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关于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作者认为:决定中世纪晚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前者既指其物质生产能力、交换能力,又指其个人财产拥有量,后者既指其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又指其参与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整个论文写作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篇2

一、以加快农村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中央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涪陵区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区县,加快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粮猪型”二元经济结构正逐步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以“榨菜、蚕桑、畜牧、苎麻”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已具雏形,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00元,达到2006元,与全市平均的差距逐渐缩小。贫困人口比例由11%下降到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部级1户,市级5户,区级14户,拉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尽管从纵向比较,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明显进步,但从横向比较,我区农业农村经济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整体实力不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二元经济现象仍十分突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优势产业不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要改变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唯有加快发展。要围绕区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和“133”目标,在“基本建成涪陵特色农业基地”上狠下功夫。要按照区委书记胡健康同志的指示,在“大、少、多、新”上做文章,即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增强示范效应。多渠道,多方面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再振乡镇企业的雄风。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经营。

要加快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明确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三大园区,做好四篇文章,突出五个重点。首先是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的目标,到2007年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实施两大工程:一是实施“双十百万”工程,使优势农产品向重点区域、重点乡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实施“经济强镇”工程,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三大园区”:一是黄北生态农业走廊园区,二是南沱、清溪养殖园区,三是梓里特种水产园区,使其成为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规模经营的示范基地。做好四篇文章,就是继续做大做强榨菜、蚕桑、畜牧、苎麻四大优势产业。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五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以及国民收入再分配、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合理配置全社会的经济资源,促使城市和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安徽省城乡联系有了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城乡差距悬殊较大。当前,安徽省正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如果再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会对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制约,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对照全国总体小康的基本标准,截止2000年末,安徽省小康尚未达标的指标有3项,除了人均GDP尚不到700美元外,其他两项都与农村有关,分别是: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口径(1990年价),实际值不到1200元(2000年为952元,2001年为1000元左右);二是恩格尔系数,农村大于50%(2000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2.5%,2001年为49.8%)。综合来看,安徽省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拖了全省小康建设的“后腿”。到2022年,安徽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7300元,这要求今后十几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在7%左右的增速,而在1990—2000期间安徽省农民收入实际增长只有5.6%,农村全面奔小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以及受的机会都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能再片面地追求城市经济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来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是很难实现的。

其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供给的角度看,农业发展缓慢直接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2002年,农业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中比重为2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近几年农业拉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发展对农业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增长不快且增长基础不牢的情况下,农业增长一旦因受灾、市场需求等因素出现波动,全省经济增长也必将受到连累。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农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还将直接影响非农产业特别是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从需求的角度看,农村需求不旺直接影响扩大内需的效果。2002年,安徽省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而同期农村市场消费零售额仅占全省的29%,比1990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比1985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在最终居民消费构成中,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72.37%下降到2002年的55.23%。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安徽省目前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还不到城镇居民的3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也由1990年的2.17:1扩大到2002年的3.04:1,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4∶1。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既是近年来安徽省消费市场启而不动、增而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

第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长期计划经济残留下来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偏向”、“财政偏向”的体制格局,严重阻碍了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并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并继续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财政税收收支差”、“资金存贷差”和“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等形式和渠道,维系着“城市偏向”的利益格局,这可能是造成安徽省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重要根源。当前,安徽省“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安徽省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截至2001年底,全省仍有5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26万人;与城市相比,安徽省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等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再也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了,必须要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二、安徽省统筹城乡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核心就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准统筹的切入点,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以装备和城市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围绕农业和经济发展,安徽省先后提出了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老思路,要用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抓城市经济的措施来抓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一是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二是要依托城市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三是要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这是最终目标。就主要农产品总量来看,安徽省在全国还处于前列,但规模较大的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还是比较缺乏。发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基地,必须要从全省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重点要围绕市场需求,选准有限目标,率先发展粮油、水果、畜牧等具备优势、富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同时,要鼓励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环节是关键,仅仅依靠农户自发行为和乡镇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借助城市工业装备和生产技术的力量,农产品加工业才能真正成规模、上档次。为此,政府必须要通过资金引导、优惠政策等具体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工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重点地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安徽省农业领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消费环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加快,特别是在经历“非典”之后,消费者将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安徽省必须要以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窗口,推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检疫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地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要建立必要的标准许可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2、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安徽省县域经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远大于经济功能。全省绝大部分土地、资源在县域之内,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之内。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县域的经济功能却呈现明显弱化趋势,其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6%下降到2000年48%,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38%下降到32%,人均GDP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74.7%下降到64.8%,而同期县域内人口的比重仅下降不到1%。安徽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反映在县以上和县以下。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与全省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在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加快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小城镇发展步伐,这是今后安徽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紧趋城市消费需求,依托县域之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要紧紧围绕城市工业的布局和发展趋势,鼓励县域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加大县域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县域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真正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唱主角。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从国际经济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的化水平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工业化程度,二是城镇化程度。工业化体现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和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体现于城市人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和农村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城镇化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市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72%,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65%。2002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不到30%,而同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4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13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方面,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能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而同步扩大,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安徽省尤其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在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据统计,安徽省目前约有800万人在外务工,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外出就业的规模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以及全省工业化进程,仍有很大的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首先应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特别要把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解决。要把农民工所涉及的计划生育、子女、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城市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次,要加快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特别是对县城以及一些中小城市,户籍制度要坚决取消,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

  • 下一篇:快乐的儿童节作文范文(整理6篇)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总结(收集8篇)
    相关文章
    1. 逻辑学的作用范例(3篇)

      逻辑学的作用范文篇1一、逻辑学的价值(一)逻辑学对科学研究的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本身本质上就是方法,它不局限于把已知的知识总汇起来,还教人们如何去获取新知识。..

      daniel 0 2024-10-06 18:02:12

    2. 常见污水处理方法范例(3篇)

      常见污水处理方法范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为了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高立法公众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开门立法、科学立法..

      daniel 0 2024-10-06 16:33:12

    3. 绿色营销的核心范例(3篇)

      绿色营销的核心范文关键词中药营销模式绿色营销1绿色营销浪潮的快速形成绿色营销(GreenMarketing),又称绿色市场营销,其本质上是一个绿色因素贯穿始终的营销组合过程。具体是指..

      daniel 0 2024-10-06 15:28:34

    4. 心理健康素质规划范例(3篇)

      心理健康素质规划范文【摘要】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关系,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的具体方法,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面临的新问题。【关键词】计划生育;生殖健康;..

      daniel 0 2024-10-06 06:10:12

    5. 身体素质范例(3篇)

      身体素质范文篇1摘要:身体素质的高低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强健体魄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高中时期是一个非常重..

      daniel 0 2024-10-06 04:42:12

    6. 身体理疗的好处范例(3篇)

      身体理疗的好处范文【关键词】完备;优化;治疗方案对诊断明确的病例与一时还未能确诊的病例、对无并发症的单一病种病人与患多种病症的病人、对体质好的病人与体质差的病人等..

      daniel 0 2024-10-06 03:16:05

    7. 身体健康范例(3篇)

      身体健康范文医学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治病,而是让人们能够无病无痛,健康一生。因此,及早发现疾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体检认识的误区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有不少人对体检的认识存..

      daniel 0 2024-10-05 22:31:24

    8. 快速检测技术论文范例(3篇)

      快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关键词:平整度直接式检测类响应式检测类一、引言平整度检测贯穿于路面施工质量检测、评定、验收及运营期路面质量检测等环节,其检测设备、原理和方法多..

      daniel 0 2024-10-05 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