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例(3篇)

daniel 0 2024-11-03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实践《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字:化学教学;问题解决学习;元分析;问题表征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6–0020–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从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就是认知操作的一个过程。正如安德森所描述的,问题解决是任何指向目标的认知操作程序[1]。纽厄尔与西蒙从问题的特性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的一系列操作[2]。由于问题解决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对问题解决的描述和界定也不断丰富。问题解决常被理解为是一种能力、一种教学过程、一个教学目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创造性活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式、一种心理活动[3]。

问题解决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这种学习方式以问题解决过程为载体,学习者需要学习怎样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4]。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应是以化学学科的学习作为问题解决的背景,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与教的过程。

在我国的理科教育的研究中,从学科学习的角度探索问题解决学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对“问题解决学习”的探索,包括在概念的使用和理解、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另外,作为理科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亟待探究的议题。本研究试图从当前化学教育领域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问题解决研究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入探索问题解决学习。

1研究过程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化学教学》期刊中关于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问题、问题解决等关键词筛选近十年所有论文(2000-2010),获得67篇相关论文。

1.2元分析思路

本研究的元分析进程主要依据认知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兼顾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对论文进行分析和解构。本研究的分析模型由“问题提出和表征”、“问题解决”两个单元组成(见图1)。

图1本研究的元分析模型

在真实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与教的过程中,对于“问题”意义的辨别是尤为重要的。为了明确化学教学中真实的“问题”,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问者的身份。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由于他们所处的问题情境以及话语方式都存在差异,导致“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2)问题的表征方式。既考虑学科存在的特性,也考虑不同的问题表征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问题的有效表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5]、认知方式等都存在着相关。

本研究的分析模型中还包括对“问题解决”模式的确认。要让学生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要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不同的心理模型无疑会决定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心理模型往往出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之前,指导着问题解决的进行。

1.3统计比较

以元分析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Excel2003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状况,并思考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整体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收集的全部文献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显示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文章或内容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占总量的20.9%(如表1)。这一现象初步表明,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作为理科新课程重要目标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表1各年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篇数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2000至2010年间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重点在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如图2)。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为14.19%,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的论文都占16.63%,教学策略的论文占14.19%。该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中各个主要因素或组成部分都是目前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文献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化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环节中。尽管对问题本身特性的研究以及学习者问题的认知特性等方面还不是很多,但人们也正将目光转向这些方向。为了进一步了解化学教育领域中这类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特征,本研究在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3问题的定义和表征分析

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明确“问题”的构成是其首要任务。在本研究所分析的文献中,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者及其问题的特点。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问题解决起始于一个问题的表述或已知的初始状态[6]。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的起始状态。目前,在理科领域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其真实性[4]。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能够促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学习或教学。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大班授课制度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限制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以及提问的质量。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化学课堂还是以教师提问为主。本研究所选取论文中,有49篇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有12篇以学生为主导者,有3篇认为应该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还有2篇未提到提问者。其中,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的研究表明,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配合相应的问题情境,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二,问题提出的学科情境对问题表征的影响。在教师问题呈现的过程中,问题所处的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里的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对应的学科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学习的必要途径,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7]。涉及问题情境创设的22篇文献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2)问题情境的素材;(3)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4)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从各自所占比例(见图3)来看,有关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的研究还较少,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第三,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和转换信息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不同层级的表征。教师的提问方式包括话语内容的科学性以及问题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由于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理论理解的局限性,目前几乎没有研究涉及这个方面。

4解决问题过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表征,可谓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要面临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步骤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在所选论文中,17.39%的论文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表明目前教师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以实验为主,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征。17.39%的论文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表明知识体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如表2)。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元认知的控制以及运用合适思维方式的重视程度还较低。

表2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各个步骤所占的篇数

在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指导着具体过程[8],它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所选取论文中研究的教学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指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即提问、解决、反馈。第二类是用具体的化学习题来解释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策略,其中类比、分解、逆推、探究、程序、整体、模型、推理信息、反思这十个策略[9]是比较具代表性的。选取的论文普遍比较重视教授学生和新手教师如何解题,多为教师的经验总结。把问题解决学习过程视为解决练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还有较大的区别。

此外,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模型也决定着问题解决。人的心理机制非常复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3]。所选取的文章中多数强调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约有44%关于思维的文章认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但在理科教学中,学生心理机能的科学性以及外部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5研究结论反思

基于先前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问题解决研究的受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第二,问题主要以教师设计为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三,问题解决过程体现化学学科特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当然,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后续研究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本质和特性没有给予很准确的定义,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比较缺乏(如表3),有55.22%的论文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依据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论文相对较多。看来,研究者所理解的问题解决学习可能还有所偏差。

表32000-2010各年论文的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极少有研究用较为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如表4)。多数文章都运用了所谓的案例法,表现为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利用经验解释问题。归纳出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科学性不够,缺乏可迁移性。

表42000-2010各年论文的研究方法

最后,关于问题表征、教师的提问话语方式、问题解决心理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在结合目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方面还嫌不足,多数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在问题解决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经验化和应试化,依靠并强化记忆和算法的教与学模式仍然盛行,高水平思维技能找不到生长的土壤[3],启发式的教学难觅踪影。绝大多数的研究依旧把问题解决的策略简化为做题方式,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相径庭。同时,在自我监控和元认知方面的研究颇为欠缺。

总之,化学学科中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9.

[2]张琳瑜.促进问题解决学习CLEs理论研究与实践―以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地理课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5.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8,58,75.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0.

[5]李芳,王祖浩.高中生化学问题表征中信息识别深度差异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8(2):13.

[6][英]S.IanRobertson.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7]于淑儿,王存宽,沈兆良.试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化学教育,2002(3):11.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法问题法

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一:情境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方法二:问题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30°,。在rtbcd中,日=45°,于是,解得。嘉定法华塔高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c

ba

d

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广大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广泛交流经验,使我国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更进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 下一篇:出国学习总结(收集8篇)
    上一篇: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收集11篇)
    相关文章
    1. 婚礼主持人贺词范例(3篇)

      婚礼主持人贺词范文新郎新娘婚礼致词:新郎:今天是200X年X月X日,是我们举行结婚典礼的日子。新娘: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为我们共同见证这个特殊..

      daniel 0 2024-11-02 21:17:12

    2. 婚礼主持范例(3篇)

      婚礼主持范文喜紫燕翔黄道日,鸳鸯佳偶美景时,红梅吐芳成连理,芝兰永偕结伉俪。今天是公元年月日,农历月日,在这喜事盈门、生机勃发、大吉大利的日子里,我们欢聚在这金碧辉煌的金..

      daniel 0 2024-11-02 18:42:12

    3. 婚礼上的讲话范例(3篇)

      婚礼上的讲话范文先生们、女士们,你们好!明天,是小女xx与贤婿xx喜结良缘大喜之日;今天,我提前在扬子江畔、九华山脚下这块风水宝地上,为她俩举行完婚庆祝仪式。承蒙各位佳宾、亲..

      daniel 0 2024-11-02 16:07:12

    4. 婚礼上父母致辞范例(3篇)

      婚礼上父母致辞范文各位来宾:今天是我的儿子××和儿媳××喜结良缘的大喜日子,作为孩子的家长,我首先衷心地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此时此刻,当我看到二们新人携手步入神圣的婚..

      daniel 0 2024-11-02 13:32:12

    5. 法律咨询行业前景范例(3篇)

      法律咨询行业前景范文咨询顾问行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种种迹象表明,世纪之初,我国咨询顾问行业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不同类型的公司将会通过激烈的..

      daniel 0 2024-11-02 10:57:12

    6.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例(3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关键词:新药研发概论;案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新药研发概论整合了(中)药学专业的多门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daniel 0 2024-11-02 08:22:12

    7. 吸收直接投资的特点范例(3篇)

      吸收直接投资的特点范文篇1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一直在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1999年全世界的外国直接投资达8650亿美元,2000年预计已超过10000亿美元。近年来..

      daniel 0 2024-11-02 05:47:12

    8.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例(3篇)

      吸收直接投资优缺点范文关键词:能源行业;发展战略;外商投资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1-02一、外商投资能源行业基本情况(一)鄂尔多斯市..

      daniel 0 2024-11-02 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