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案范例(3篇)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验证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70-03
目前,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贯彻不够彻底,仍采用了讲授式教学模式,即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实验示范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实验项目结束后,对实验目的不够明确,缺乏探究的主动性,科学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开展探究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乐趣,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1],是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本文以“氨基酸的分离鉴定”实验项目为例,尝试了验证性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为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提供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案。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探究性教学的开展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开放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阅并深入讨论后,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课堂实践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教师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完成实验任务[2]。由于实验学时限制,采用教师指导模式[3],结合启发、引导、激励和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实验方案设计由学生在实验课前完成,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使其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够顺利开展。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4],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其基本步骤包括:(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3)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技能,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4)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5)教师分析报告出现的问题等。其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其创新思维得不到体现,实验态度懈怠,部分学生对实验兴趣低,有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探究教学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内容之外,更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更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基础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也进行了革新,渗入探究教学方法,更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其教学过程为:(1)设置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具体的实验任务;(2)学生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阅读、思考及整理后,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3)师生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4)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观察实验结果;(5)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6)对结果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在实验方法中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并通过实验操作,亲自验证自己设计的方案,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探究实验教学组织与实践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讨论。鉴于实验教学时数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问题不能充分开展,故可将问题的提出设定在相关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结合理论知识,针对问题的可能结果进行讨论。科学家波普尔[5]曾提过,科学的第一特征即始于问题,一部科学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答的历史。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是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探究兴趣不足;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会放弃探究学习。所以问题的提出需在学生最近的发展范围内或略有扩展。
2.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工具书等,设计详尽的实验方案。其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理论依据、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实验材料的配制、具体的操作步骤、数据的处理方法、预期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方案的交流讨论,并对设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在学生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容忽视。
3.实验探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已拟定的操作方案及步骤开展实验,认真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测定并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在操作中分工协作,积极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当实际操作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甚至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辩论分析,鼓励其继续探究。
4.小组内部讨论,小组间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点评。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在组间进行交流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应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交流中相互批判,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用科学的思维反思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5.学会知识的迁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在实践过程中,更要有所创新,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创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三、验证性实验项目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验证性实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为例,介绍探究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将25个学生的实验班级分成A1―A55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5个学生。
1.实验准备。实验仪器与材料:层析缸,培养皿,小烧杯,长颈漏斗,毛细管,吹风机,电热鼓风干燥箱,层析板,层析滤纸,手套。实验试剂:已知的20种氨基酸纯溶液,4种未知组分的氨基酸混合液,扩展剂,显色剂,吸附剂,粘合剂等。搜集问题情境资料:将搜集的相关资料及网址发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前思考题,如目前的层析方法有哪些?如何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液?可以设计几种实验方案?
2.问题提出及方案制定。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发现层析技术是氨基酸的分离方法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快速简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相组成:一是固定相,另一是流动相。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利用层析技术进行氨基酸的分离并进行氨基酸的鉴定。通过合作讨论,实验小组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各自设计实验方案。师生间论证实验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确定2种可行的实验方法。方法一是薄层层析,方法二是纸层析。教师进行实验任务分配,实验小组A1―A3实施薄层层析方案,实验小组A4―A5实施纸层析方案。
3.实验方案的验证与操作探究。5个实验小组,依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开展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A1―A3实施薄层层析,混合液样点中各组分移动距离与薄层制作的厚度、样品在原点大小的关系。A4―A5进行纸层析探究活动,同样思考样品中各组分的移动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层析滤纸的纤维走向,样品中氨基酸的结构、极性、分子量大小等因素。教师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针对各实验小组,对上述问题以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验结束后,各实验小组在组内分析层析结果,讨论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进行改进。最后,计算Rf值,确定混合样品中的氨基酸组分。
4.组间交流与讨论。各探究小组讨论结束后,即可在组间进行交流。从Rf值讨论,分析同一氨基酸采用薄层层析及纸层析两种方法,为什么同一种氨基酸其Rf值不同?不同氨基酸的Rf值是否一样?为什么?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提出其优缺点。师生间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交流,薄层层析与纸层析的原理是否一样?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结论可靠吗?怎样减少实验误差?如何解释实验的现象与结果?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通过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5.总结与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时,要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尤其是对错误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但更应该捕捉学生独特观点及创新性的想法,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分析能力。从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实施,到最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写出实验总结,进行自我评价。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
四、教学效果思考
探究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在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这比掌握知识点本身对学生更具有长远的意义。问题的提出,仅靠学生自身往往不够准确深入,故而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及时启发、引导学生,从而完成探究过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懂得,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较,探究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在资料查阅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施探究教学活动中,且不可忽视讲授式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不可忽视对实验原理的讲授,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通过探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的深度及广度,也要求学生能真正地去思考、实践与反思,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途径,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时的限制,故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授课内容,更要考虑到实施的细节,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掌握好时间。另外,学生性格各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造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根据授课需要,结合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教师的充分准备是实验探究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3],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更新思想观念,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健军,刘青,毛长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1):105-108.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构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91-02
1前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导学―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探索、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学案导学―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理论探析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制订的学案作为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包括明确学习目标、理清学习重难点、探究学习以及自我反馈等诸多环节。这一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导学学案。制订的良好的导学学案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与相关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
3学案设计的原则
目标认同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合作,在进行导学学案编制过程中,具体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具有导向作用和可操作性,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学习目标被学生认可和接收。同时在导学学案编制过程中,要确保学案能够引起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对自身的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知识建构的最终目标。
建构性原则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需求是自主建构知识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及求知的具体需要。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的统一[2]。在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原则在进行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潜在的水平和已有水平进行准确把握,学案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要在学生的这一认知区间中进行设计。一方面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在进行学案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最终得到答案。总之,在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知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而且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根据已有水平,适当控制时间和空间。在进行学案设计时,不仅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也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取。
4“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分析
规范教学模式策略虽然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改革,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依然扮演主角,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根据时展对教学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才能够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要准确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对待自身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合作教学模式中需要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能够彻底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动力,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
明确教学指导策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最优,这就需要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时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效果及时和高效地反馈给教师。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工作。在采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和指导策略[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靠教师良好的管理策略和合理的指导策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为此,在课堂中必须形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这样能够确保全体学生都处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宽松的教学课堂中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先行组织设计策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先行组织教学策略。先行组织策略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成败。在进行先行组织时,教师需要将容易被学生接受到的方式、和新学习知识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确保在新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形成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样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教师需要认知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同时以此为基础,深入发掘已有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加工和提炼,形成先行组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换先行组织者的运用策略。
5结语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以学案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在学案引导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够很快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这样一方面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余宏亮,石耀华.试论学案导学的本质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110-115.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
(一)民法教学的现状。1.民法的课程设置。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性质及其组合方式不但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297因此,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法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且民法学内容繁杂,难以在一个学期完成讲授,故民法学内容也涉及到系列子课程的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问题。据笔者调研,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民法学必修课,多分为民法学(一)与民法学(二)两门课,共6-8学分;另设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担保法等选修课。而政法院校则将民法学课程拆分为:民法学(一)、民法学(二)、民法学(三)、民法学(四),必修课约为12-16学分,另设民事案例或民法总论案例研习、物权法案例研习等案例分析课程。民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现行民事立法的基本制度,所用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或由民法权威学者主编或独著的教材,教材多以理论教授为主,少有案例分析和难点研讨。2.民法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教育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称,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335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而课堂教学法又包括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案例分析法等。所谓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3]306因此,讲授法是教学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教学方法当前,民法学课程多为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讲授法是教师传授体系性知识、学生接受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为传统成文法国家,民法虽为舶来品,但其仍采用法典化、成文化的方式制定。在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讲授法成为民法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此外,民法教师也有意识地通过引导案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以诊所教育为标志的实践教学、教育部主导的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对民法教学方法的丰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民法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有关法学教学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不断,但逐步达成法学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共识。[4]因此,民法学课程也肩负着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重任。当前民法教学以民法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使得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惰性知识”,而不能有效地解决考试案例,更无法有效应对现实的民事纠纷案件。此外,民法教学中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忽视民法方法论的讲授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民法方法论,主要包括对现行民法条文的解释适用、法律条文规范性质的识别、法律漏洞的填补等,这是法律人最为基本的方法。而民法思维是旨在培养学生基于现行民法的内在价值理念,运用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寻找适合案情的大前提,寻找请求权规范、辅规范及抗辩权规范,解析、补充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进而认定案件的要件实事,得出案件结论。因此,民法方法论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甚为重要。(三)民法教学的出路。1.民法教学应契合职业法律人才培养。基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民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更应践行对学生民法知识、民法思维以及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5]1具体而言,民法知识能力的培养需要着力做到掌握民法概念体系和民法规范体系,并熟悉民事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例;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借助实例分析、案例研究、司考真题等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法解释技术和“目光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流转”的民法适用方法;而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切实领悟民法之意思自治的精髓,依据民法规范,训练合同书撰写、民事争议风险防范以及民事诉讼等技能。2.提高法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讲授教学法尽管弊病重重,饱受争议,但未见有人力主将其弃用。在“微时代”之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和方法被打破,其自身的评价、转发等功能使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迅速传播,使教育工作者丧失了信息优势地位和信息源控制能力。而用户群体趋于普通化,人际交往更趋于平等化,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的表达,教育方式追求互动式、探讨式。在民法课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其法律思维。此外,案例教学法已为教师广泛使用,但存在“为案例而案例”的应景或生搬硬套,若与探究教学相结合,以问题引导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式民法教学概要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界定。探究式教学,缘起于教育界对灌输式教学的反思,是指学生以各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6]2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肇始于美国,在法学教育领域体现为案例教学和苏格拉底教学法。本文将探究式民法教学定位为对知识讲授型民法教学的矫正和补足。所谓探究式民法教学,指的是以民法条文、学理及案例中的问题为基点,由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民法教义学和请求权基础的方法,寻找解决争议问题所需信息、自主分析和解决争议问题的教学方法。(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目标。民法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民法教学的关键已不是知识占有的多寡,而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民法教学中,以民法理论争议和实践疑难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整合现实与网络多种师生、生生互动资源,成为民法乃至整个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模式设计。要实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综合利用学理、立法和案例三个教学资源,并将学生从单纯的民法知识学习上“解放”出来。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等形式,带着问题去运用民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培养民法思维能力。而在民法课程体系上,应当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具体而言,《民法一》和《民法二》的必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法知识能力,适当运用教学案例和司考真题去理解民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民法立法体系;而在《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法系列选修课程中,应进行民法专题教学,围绕民法理论尤其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立法、学理和判例等角度去探究;而《民法案例研究》和民法实训课程则需要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围绕2-4个贯穿民法各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组织讨论课,综合锤炼学生的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进而倒逼民法知识能力的提高。本文秉持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模式和程序设计,并结合民法教学之实际,将从民法课程体系出发,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素质拓展课、小学分课程以及微课程等课型性质和课时安排,系统划分各课型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确定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和程序安排,并整合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论坛、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教研博客、课程微信公众平台、鼎麓书院学术训练平台等探究式师生、生生互动资源。为克服探究式教学的无序性和低效率,项目组将设计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探究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整体思路。探究式民法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在MOOC和SPOC等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合理框定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以改变原来的单纯课堂互动模式,消解课上与课下互动的传统机制,形成体系化、高效率、个性化的多介质民法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实现理论教授、案例教学与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形成真实课堂与网络课堂、课内与课外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职业共同体互动。(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路径设计。首先,探究式民法教学,需要厘清民法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合理配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民法课程体系涵盖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微课程等众多课型,因此依据民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内容配置到不同的课型中,按照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配置民法课程梯次,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项目组在拟定民法探究式教学方案后,将在民法教研室主导下,在民法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小学分课程、微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等课型中进行教学实验,并及时采集实验数据和各方信息反馈,在经项目组和外聘专家研判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在3-4年的教学实验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民法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并制定各网络互动平台的技术标准和运作规程。其次,在网络互联网时代,教师逐渐丧失对民法知识的垄断,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可以迅捷地获取民法学术前沿和司法最新实践。项目组将基于探究式教学理论、调研数据、民法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自主课等)定位,将探究式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有机整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民法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及争议解决能力。(三)探究式民法教学应借助互联网突破班额限制。随着高校扩招,法学教学多以百余人的大班化教学为常态。如何解除大班化教学与课时局限,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指导,需要有机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平台课程论坛、课程教研博客、学生自治学术组织等教学形式,切实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互动“一对多”状态下难以实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建议将常规的教学内容拍摄成SPOC,供选课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课程指定的作业,然后以单双周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学生单周进行民法SPOC学习,完成其中的视频听讲和习题演练,老师在线上答疑;在双周则民法老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教学案例,由学生运用民法解释学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案例争议问题,并寻找请求权规范和抗辩性规范,在案例事实和法律规范的相互阐释之中,分步骤完成案例分析。
四、结论
探究式民法教学并不是对讲授式民法教学的否定,而是在微时代,将讲授式民法教学通过SPOC完成,在现实课堂进行民法学理与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的问题探究。这就将通过互联网完成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混合式民法教学。此外,探究式民法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法律规范识别、民法解释适用为核心的法释义学以及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通过探究式民法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优良的法律解释和争议解决能力。
作者:纪红心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方案范例(3篇)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校局联盟;校区合作;基层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82-04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
-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研究的目标。针对目前对特低渗气藏渗流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以气井为研究对象,从特低渗气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出发,综合运用油气藏地质、..
-
直接融资缺点范例(3篇)
直接融资缺点范文[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一、中小企业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中小企业的内涵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
-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范例(3篇)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范文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辩证法的内涵,进而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实质,同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对比,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中来分析马克思主..
-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例(3篇)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GDP;经济核算;制度保障由于存在诸多制度和技术上的缺陷,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进展缓慢。但作为一项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绿色GDP的价..
-
时间在流逝作文范例(3篇)
时间在流逝作文范文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2、转眼间,一年的悠悠岁月已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流失。然而,沙子流失,..
-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例(3篇)
血型遗传学规律范文1抛物线模型抛物线是高中数学常见的函数曲线。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就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钟形曲线),不过前者与横轴只有右面..
-
时间名言范例(3篇)
时间名言范文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3、做事情拖泥带水是时间被偷。4、惊风飘白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