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实训总结(收集3篇)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躯干支柱力量;平衡能力;非稳定状态;单足;力量训练;动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33308文献标志码:A
身体平衡是指维持人体重心处于支撑面内的能力,它分为静态和动态2种平衡能力。平衡不仅是人类的基本运动技能,也是保持身体姿势和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1]。从静力学角度来看,人体平衡状态与支撑面的大小、重心到支撑面的距离和重心垂线到支撑面边缘的距离有关[2]。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保持人体平衡受视觉系统、前庭系统、本体感觉、触觉、神经系统、关节的灵活性、肌肉力量和有效并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肌张力共8种因素的影响[3]。提高平衡能力有赖于改善感觉输入(前庭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中枢整合和肌肉力量对平衡的调整等环节。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看,躯干支柱包括双肩(shoulders)、躯干(torso)和髋部(hips)。躯干支柱力量(pillarstrength)的水平对四肢动作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动量主要是从躯干支柱发出的,并通过躯干传递和分配到四肢[4]。大量的训练实践证明,发展躯干支柱力量不仅能够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使近端的肌肉得到固定,进
而保证远端肌肉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5]。尽管目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各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健身指导员和运动员对诸多练习方法的有效性及动力学原理知之甚少,少量的文献报道也仅局限于一些理论推测,对于实验研究成果极为罕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研究和分析2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对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以期能为科学确定躯干支柱力量练习方法提供实证依据,为丰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研究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年级田径专项的24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对象随机分成2组,每组12人,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当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并为制定实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确定实验方案、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测试指标。
1.2.3实验法
1.2.3.1实验过程
经过1周的预实验后再进行8周的正式实验训练,第10周再次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组采用非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从未接受特殊的平衡训练,未使用影响平衡能力的药物,身体机能状态良好,了解实验流程和风险,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
1.2.3.2实验器材与测试仪器
实验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迷你带、瑞士球、重力球、悬吊带、弹力带、平衡盘、BOSU球、5kg/10kg杠铃片、秒表、尺子等。测试仪器为ImooveFTM动态平衡测试仪。
1.2.3.3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为2014年9月8日―11月14日(实验时间共10周,其中第1周为预实验,第10周进行测试,第2~9周进行正式实验训练)。每周安排训练3次,每次训练课时间90min。实验地点为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中心。
1.2.3.4测试指标选取与要求
1)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与分析。
实验测试采用Imoove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仪,选取中等和极限2个难度等级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其中,“绿色目标成绩”是受试者通过拉动手柄控制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次数,是评定受试者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及身体本体感觉系统的综合指标;“协调性”是受试者肌肉、神经、感知觉3大系统协调配合,合理、准确、有效完成动作的能力体现,是评定身体控制能力的指标;“不平衡百分比”是评定受试者身体左右功能对称性的指标;“稳定性”是评定受试者人体重心控制的整体情况的指标;“平衡分布”是评定受试者前后与左右平衡能力的对称性的指标;“总分”是以上5个指标的均值,是整体动态平衡能力的直观体现。
2)运动幅度测试指标选取。
Imoove动态平衡测评系统共有3个运动幅度,分别对应低等、中等、极限3个难度等级(见表2)。预实验对受试者进行了3个难度等级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低等级运动幅度测试时,绝大部分受试者的分值均接近满分。参考相关专家建议,并结合受试者运动能力,本研究选取更具有研究意义的中等、极限2个难度等级用于正式实验测试。
3)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
本实验研究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
4)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要充分了解仪器操作并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后开始测试。测试开始前,要求受试者双足站在平台指定位置,双眼目视屏幕,双手握住蓝色弹力管的手柄,微屈髋屈膝,腹部、臀部收紧,身体保持稳定。测试开始时,受试者通过推拉弹力管尽量控制蓝色游标在指定区域。测试时要求受试者尽力克服测试平台带来的晃动,尽力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同时通过双手拉动机器上的弹力带,尽量提高屏幕上的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时间。测评系统共设有3个运动幅度,每个幅度持续测试1min。测试指标共包括6个: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结果、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测试结果、平衡分布、总分。
5)单足闭眼站立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直立,两臂置于体侧。测试开始后,闭上双眼,抬起一侧脚,要求抬起脚不能接触支撑腿和支撑脚。支撑脚跳动、移动或者抬起脚触地立即停止计时。
1.2.3.5训练安排
正式实验训练总时间为8周,每周训练2次,共16次。每次训练1.5h,分为动作准备、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再生与恢复3个训练模块,见表3。
2组均由同一教练指导训练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两者之间区别在于训练刺激方式的差异,其中实验组以非稳定状态为主,对照组以稳定状态为主。训练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前4周)为基础适应阶段(见表4);第2阶段(后4周)为增强提高阶段(见表5)。
每次训练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训练手段设置为若干个训练站,站点进行编号排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成2个小组,共4组,各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站点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
1.2.3.6训练负荷
由于躯干支柱位于人体中枢处,强调全身各环节整体协调发力,而非单个关节或单块肌肉的重复做功;另外,为维持机体稳定,参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深层的小肌肉群,不能承受过大的负重刺激;所以,在安排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时不适宜采用与发展四肢力量一样的大负重,因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或小器械、轻负重的训练为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处理分析。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相关性和差异性检验,用于比较实验前后均值及提高幅度的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各项测试指标,研究和分析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及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
2研究结果
2.1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2.1.1中等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总分”)上均有了明显提高,见表6。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5)。
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及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的分值经组间检验,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8。8周实验训练后,2组学生的测试分值组间比较显示: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的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呈现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1所示。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68%,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6.76%,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53%,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2.3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0.97%,总分增长率达7.82%。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8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2.60%,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0.6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47%,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4.48%,总分增长率达5.75%。
2.1.2极限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上均出现了提高,见表9和表10。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不平衡百分比及总分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表11显示,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组间检验均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8周实验训练后,组间检验结果显示:2组学生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协调性、稳定性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从2组学生实验训练效果来看,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都有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之间存在差异,如图2所示。其中,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9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21.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8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3.7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2.47%,总分增长率达9.82%。
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42%,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4.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2.0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91%,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1.02%,总分增长率达7.75%。
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即总分)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2.2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本实验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前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提升幅度更大一些。组内检验也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经过8周训练后,2组学生的左右两侧测试成绩都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增长率不同。其中:实验组左侧平均成绩提高了57.91s,增长率达71.93%;右侧平均分值提高了65.28s,增长率达79.64%。对照组左侧分值提高了18.89s,增长率达23.09%;右侧提高了23.40s,增长率达28.92%。
3讨论与分析
3.1对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维持身体动态平衡需要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前庭和视觉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对运动效应器的有效控制,表现为机体在运动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以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6]。在正常状态下,本体感觉系统提供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肌肉状态的信息。前庭系统提供加速度运动、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视觉系统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不同感受器通过换能作用将获得的信息通过特定的传入途径投射到相应的中枢区域。
动态平衡能力是通过imoove动态平衡测试仪的中等和极限2种难度测试完成。受试者要克服平台的旋转、偏心和倾斜运动以维持身体平衡,这就需要激活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等,同时募集全身肌肉和关节快速做出准确反应。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发生显著性提高,分析其原因如下: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强调全身各部位整合发力,包括稳定和非稳定2种状态下的训练刺激,它强调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协调能力及肌肉和关节间的协作能力。
2)通过丰富的训练器械和训练手段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实现对机体稳定的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平衡能力。
3)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使人体多处于三维空间内运动。不仅包括传统力量训练中的前链、后链练习(例如传统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还包括人体容易忽视的侧链和螺旋链上肌群力量练习(例如重力球上抛、下砸和侧抛)。
4)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很好地突出了练习动作的三维性,很好地发展了弱势链肌群的力量,均衡了躯干核心区域的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张力,从而增加了躯干稳定性,也为全身动力链传递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平台,提高了整体动态平衡能力。
在2种测试条件下,虽然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有明显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实验组测试总分实验前后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分析2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成绩时发现,在2种测试条件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学生,平衡分布指标测试成绩提高幅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对照组在中等难度测试时成绩还出现了下降。平衡分布得分计算公式是:(左侧/右侧%+前侧/后侧%)/2,该指标反映了受试者整体平衡分布。而不平衡百分比指标反映了受试者身体功能的左右不对称性。由此可以推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试者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全部为径赛项目),导致身体左右侧的运动功能对称性较好;但前后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差,而本实验训练方案在设计时未能充分结合受试者的运动专项特点,即没有安排相应的发展身体前后肌肉链对称性的训练手段。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在进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时,应尽量结合运动项目以便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条件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非稳定训练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稳定训练,表明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是有效的,尤其是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效果更好一些,而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高难度的身体平衡需求。分析其可能性机制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有助于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均衡躯干各部位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发展,从而优化动态平衡能力。
2)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募集更深层的稳定肌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能够较好地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2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静态平衡能力是指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控制身体重心,以维持机体静态稳定平衡。本研究选用闭眼单足站立计时评定静态平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平衡能力都有了高度显著性提高,但2组学生的提高幅度有所差异,表现为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反映出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如下:
1)当单腿站立时,要维持人体稳定,需要踝、膝、髋关节和躯干的协调参与,将身体重心垂直控制在单足支撑面上,这时躯干肌群和下肢肌群要具备很好的肌力和张力。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强髋关节、脊柱两侧和肩关节周围的肌群力量,这就为较好地维持静态平衡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前庭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传入。而闭眼是控制视觉感受器的信息获得。当一个人处于闭眼状态时,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本体感觉系统和前庭感觉系统的代偿来完成。如前文所述,非稳定训练条件可以有效刺激本体感觉系统,这也是为什么通过8周的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更有效提高静态平衡能力的原因之一。
4结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动态和静态2种平衡能力,尤其是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效果要优于稳定状态的训练效果,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平衡能力需求。
2)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显著增强躯干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为维持静态平衡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而且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还可以均衡躯干各部位功能对称性发展,提高动力链传递效率,避免出现代偿动作,优化动作质量和提高身体稳定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募集更多和深层次的稳定肌参与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YIMCHIPLISPK,TALBOTLA.Definingandmeasuringbalanceinadults[J].Biologicalresearchfornursing,2000,1(4):321.
[2]高霞,刘振芳,张洁,等.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与站立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08.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48.
[4]尹军.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3):40.
[5]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DAVLINPATERC.Theeffectsofvisualinformationandperceptualstyleonstaticanddynamicbalance.[J].MotorControl,2010,14(3):362.
[7]GARDNERMORSEMG,STOKESIA.Theeffectsofabdominalmuscleco―activationonlumbarspinestability[J].Spine,1998,23(17):86.
[8]BEHMDG,LEONARDAM,YOUNGWB,etal.Trunkmuscleelectromyographicactivitywithunstableandunilateralexercises[J].StrengthCond.Res,2005,19(1):193.
[9]VERAGARCIAFJ,GRENIERSG,MCGILLSM.AbdominalMuscleResponseDuringCurlupsonBothStableandLabileSurfaces[J].PhysTher,2000,80(6):564.
[10]张蕲,童萼塘,陈俊宁.国产电脑型人体平衡功能仪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康复,1999,14(1):1.
[11]杨金帅.核心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2]陈海霞,宁宁.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33):2173.
[13]王红梅,徐秀林.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95.
[14]刘崇,任立峰,史建伟.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系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363.
[15]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25(14):50.
[16]OLMSTEDLC,CARCIACR,HERTELJ,etal.EfficacyoftheStarExcursionBalanceTestsinDetectingReachDeficitsinSubjectsWithChronicAnkleInstability[J].JAthlTrain,2002,37(4):501.
[17]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8.
[18]GRAYC.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8.
[19]王卫星.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9.
[20]霍洪峰,赵焕彬.人体运动链的动力学规律研究进展[C].第14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0:379381.
[21]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9):99.
[22]黎涌明.不同负重下稳定和非稳定练习的肌电比较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23]POPEMH,PANJABIMM.Biomechanicaldefinitionsofspinalinstability[J].Spine,1985,10(3):255.
[24]PANJABIMM.Thestabilizingsystemofthespine,partI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enhancement[J].JSpinalDisord,1992,5(4):383.
[25]BENKIBLERW,PRESSJ,SCIASCIAA.Theroleofcorestabilityinathleticfunction[J].SportsMed,2006,36(3):189.
[26]TelfordRD.Asimplemethodfortheassessmentofgeneralfitness:thetrilevelprofile[J].AustralianJournalofScienceandmedicineinsport,1989,27(9):20.
[27]MARJORIEAK,MS,ATC.PtUniversityofVirginiaCorestability:creatingafoundationforfunctionalrehabilitation[J].AthlTherapyToday,2000,11(3):6.
[28]POLLOCKAS,DURWARDBR,ROWEPJ,etal.Whatisbalance[J].Clinicalrehabilitation.2000,14:402.
[2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1.
[30]刘敏娟,马兆明.陕西省在校大学生身体平衡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问题探讨,2009,11(2):119.
[31]肖春梅,李一,陈晓光.老年人平衡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5(2):201.
[32]刘阳.人体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及平衡能力训练的研究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8(4):75.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试剂耗损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36-0149-03
对广州地区2014年1-12月的294465例献血者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共消耗了检测试剂334492人份,总消耗量达40027人份。试剂的有效利用率88.03%,消耗率达11.97%。为了更好的控制试剂的消耗,节约试剂,降低成本,笔者将对试剂损耗的各种原因进行统计以及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
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服务站共收集无偿献血者标本334492份,所有无偿献血者均符合我国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标准。用带分离胶真空EDTA抗凝管采血5ml,所有标本均在冷链保证情况下4h内完成离心,2℃~8℃保存,72h内完成检测。
1.2试剂以及仪器
PROCLEIXULTRIO联合检测试剂盒(美国诺华生物诊断公司,批号:611475;614952;624775),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PROCLIEIXTIGRIS系统。核酸专用试管。
1.3方法
采用转录介导的核酸扩增(TMA)技术,每份标本单独检测一次,阳性标本再进行一次鉴别确认试验。
2结果
2014年消耗334492份核酸试剂,有效检验报告数294465人份,试剂利用率88.03%,总消耗率11.97%,包括日常质控检测损耗率9.32%,系统故障率1.89%,鉴别实验损耗率0.74%以及其他损耗0.02%,见表1和表2。
3讨论
传统的血液筛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传统的ELISA方法不仅有较长的窗口期,灵敏度较低的缺点,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单试剂不合格,特别在HBsAg和抗-HIV两项不合格结果中,导致血液安全性低和报废率增加[1]。欧美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使用核酸检测作为常规血液筛查,由于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优点,血传播疾病传播率已大为降低[2]。国内综合相关的文献[3]也报道,应用NAT检测可以缩短窗口期,从而减低HBV、HCV、HIV的传播风险,提高血液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按有关规定逐渐开展核酸检测,由于资金及人员等原因,尚未纳入常规筛查方法,仅国内部分血站开始试点核酸筛查法以进一步降低输血风险[4]。只有科学的利用试剂,节约成本,提高检测利用率,才能更好地开展核酸检测。
本次统计2014年334492人份试剂,发出实际报告数达88.03%,试剂总消耗率11.97%。按照试剂和系统的操作说明书,日常质控损耗达9.32%,是主要的损耗。为了控制这部分的损耗需要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每一批的试验。通过强化人员的培训,熟练合理设计每天的实验检测量和检测周期,从而把这部分的损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另外,良好的设备运行状态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是直接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也是节约损耗的关键环节。统计结果显示系统故障损耗量达1.89%(表2)。其中主要是过多的标准品的失败1716人份,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有标准品产生气泡,标准品本身的原因以及某些不明原因。在此问题上,实验室操作人员需要注意处理标准品,减少气泡的发生,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更换标准品。设备的硬件软件问题也是损耗原因之一(表2),常见的故障比如软件计算错误999人份,试剂抽吸失败879人份,是分别由于诺华系统的软件计算问题和吸取试剂配件的硬件问题造成的。由于诺华系统大部分维修与维护是由工程师来处理,因此,保证工程师及时按时地维护机器是保证仪器良好状态的关键。但实验室的人员日常维护也是十分重要,如常规检测压力仪器可以提前预知压力泵的问题,减少因压力泵问题而导致的实验无效。定时的仪器维护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管道的堵塞,另外,还可以阻止灰尘进入机器,减少机器硬件的故障,减慢机器的老化和各部件的损耗。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到人为的错误操作导致试剂消耗215人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与人员的严格培训是密不可分的。在NAT实验室构建过程中,人员培训是检测过程顺利进行,获得高质量、高效率检测工作的重要保证[5],也是实验室构建质量体系过程中重要质量活动[6]。培训模式可在实验室运行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培训方法,采用理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培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加强操作者的熟练性,减少操作误差,节约损耗。鉴别试剂的损耗占0.74%,是实验室固定的损耗,但值得一提的是,核酸筛查实验中假阳性占有一定的比例[7],规范的操作,减少标本间的污染,控制假阳性的发生是降低此部分损耗主要控制措施。其他损耗0.02%包含一些室间质评和环境的检测,也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落实。
综上所述,血站核酸检测为了减少试剂的损耗,降低检测的成本,必须全面分析导致损耗的各种因素,并且针对各因素实施有效的措施,因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1)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者的责任心和实验技能,应定期总结,分析讨论解决方法,改进SOP,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再培训、再考核,使核酸检测工作趋于完善[8]。(2)严格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使血站核酸检测既有文件遵循又能保证质量[9]。(3)强化维护的工作,与工程师有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保证日常维护工作的规范操作。加强对仪器、试剂、标本的管理,以减少故障的发生。(4)深入全面分析每次的故障原因,吸取经验,建立起防止类似故障的措施,通过每次的故障全面分析,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获取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亚艳,赵继华,沈学耕.无偿献血标本传染性指标两次ELISA检测结果不重合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70-71.
[2]StramerSL,GlynnSA,KleinmanSH,etal.DetectionofHIV-1andHCVInfectionsamongAntibody-NegativeBloodDonorsbyNucleicAcidCAmplificationTesting[J].NEnglJMed,2004,351(8):760-768.
[3]叶贤林,李活,许晓绚.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HBVDNA,HCVRNA及HIVRNA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6-10.
[4]高加良,王欢,李文.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7):551-552.
[5]季阳,郑忠伟,蔡辉,等.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在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13-417.
[6]郭永健,池泉,涂东晋,等.WHO血液筛查建议书主要内容介绍[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66-71.
[7]宋美兰,任芙蓉,龚晓燕,等.献血者HBsAg及抗-HCVELISA筛查不合格标本的假阳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3,49(5):391-395.
[8]郑静,姚凤兰,冷婵,等.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人员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6):528-529.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理论;3~4岁儿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75-06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的愿望、信念、动机等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1〕拥有了心理理论,儿童可以揣度他人心理,预测他人行为,这是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的前提。许多研究都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在3~5岁间得到显著发展,其中,4岁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2〕然而,有研究者发现,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3〕除了获得心理理论的速度有差异之外,不同儿童的心理理论质量也存在差异,即有的儿童对他人的心理状态非常敏感,且善于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而有的儿童在这一方面则较为迟钝。有鉴于此,研究者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训练,以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其社交技能的发展,并为早期儿童社会性教育提供心理学实证依据,为制订特殊人群的培训指导方案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筛选及分组
筛选前的被试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3所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共计122名3~4岁儿童,所有儿童家庭经济背景相似。对这122名儿童的现有能力进行评估性测试,每名儿童都要接受两个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包括一个意外地点任务和一个意外内容任务)和一个语言控制任务的测试。儿童只有在无法通过两个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却能通过语言控制任务测试的情况下,才能被选为训练对象。
经测试,63名儿童被淘汰,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被试59名。
将这59名被试按年龄、性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故事组、信念组和控制组。其中,故事组通过听故事接受自然概念训练,信念组接受心理理论任务训练,控制组接受数量守恒任务(与心理理论无关)训练。各组被试人数、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经方差齐性检验,三组被试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程序
1.训练
训练程序在被试筛选完成后3~5天启动。训练活动在幼儿园一个安静的、被试熟悉的房间里一对一地进行。训练共有4个环节,分四次进行,每次训练时间为10~15分钟,每两个训练环节中间间隔3~5天,训练期总共为2~3周。训练中主试向被试提出问题,根据被试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并和被试进行讨论,直到被试清楚了解为止。每次训练完后被试会得到一份糖果。
故事组采用讲故事并讨论的方法进行训练。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以及社会互动经历是影响其心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民间故事绝大多数是伴随着诸如意图、信念、目标、无私、虚伪等角色心理状态而展开的。〔4〕本实验选取了4个故事,分别为《猴子和鳄鱼》《兔子和狼》《乌鸦和狐狸》《驴驮盐》。主试在结合图画书讲故事的过程中重点围绕角色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与被试一起讨论,要求被试作出解释,使被试能将故事角色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联系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如《猴子和鳄鱼》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内容:“鳄鱼对猴子说:‘猴子,河对面小岛上的香蕉熟了。你想吃吗?’猴子听了高兴极了。”这段内容涉及到角色的心理,主试问被试:“猴子听说河对面小岛上的香蕉熟了,心里感觉怎样?”接下来一段内容是:“猴子愁眉苦脸地说:‘我不会游泳,怎么过去呢?’小鳄鱼说:‘我可以背你过去!’猴子一下子从树上跳下来,爬到小鳄鱼的背上。小鳄鱼驮着猴子离开了河岸,慢慢地向河对面的小岛游去。”这段内容涉及到角色的信念,主试问被试:“猴子相信鳄鱼要背自己过河吃香蕉吗?”又如,在《兔子和狼》的故事中,主试给被试看了以下画面:“冬天,一只小兔正在河边烤火,他想整一整越走越近的大灰狼。”然后问被试:“狼看到小兔,心里高兴吗?小兔看到狼来了,害怕吗?”
信念组采用意外地点任务进行训练,在被试看了玩偶表演的故事和图片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问,在被试回答后给予反馈,并与被试一起讨论。以《小熊的皮球》为例,主试用玩偶演示了整个故事情节:“小熊在花园里拍皮球,熊妈妈叫小熊回去吃饭,小熊把球往树下一放就跑回家了。熊妈妈见小熊把球放在树下很容易滚走,于是把球藏到了花丛中。小熊吃完饭又回到花园里找皮球。”主试提问:“小熊认为它的皮球在哪里?”如果被试答错,主试就说:“不对,小熊回家了,不知道妈妈把皮球藏到花丛中,所以,小熊认为它的皮球还在树下。”然后再重复提问,直到被试回答正确并给出正确解释为止。如果被试答对,主试就说:“对,小熊认为它的皮球在树下,你能告诉老师,小熊为什么认为它的皮球在树下吗?”尽量让被试自己解释,实在解释不了,主试才帮被试解释。
控制组采用数量守恒任务进行训练。根据Gelman(1969)的观点,数量守恒任务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于心理理论,所以在数量守恒训练中获得的经验不会迁移到心理理论任务中。〔5〕
2.检测1
在训练任务完成后3~5天进行第一次检测,运用的是三个最为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和表面―现实任务。已有研究显示,这三个任务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6〕检测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活动室中个别进行。为控制任务顺序效应,施测时主试将任务顺序、问题顺序及选择题中选项的出现顺序随机调整,在被试之间实现平衡。检测完成后被试将获得一份奖品。
(1)意外地点任务
实验材料:玩偶2个、袋子1个、盒子1个、小汽车。
任务程序:主试用玩偶向被试演示整个故事情节:“这是小红,她要玩小汽车,她把袋子里的小汽车拿出来玩了一会儿。她累了,要休息一会儿,把小汽车放回到袋子里,就走了(主试把玩偶送到隔壁房间后返回)。她能看到我们吗?对,看不到。她能听到我们讲话吗?对,听不到。弟弟回来了,他也要玩小汽车,他把袋子里的小汽车拿出来玩了一会儿,又把小汽车放到盒子里,就出去玩了。想一想,小红知道弟弟玩过小汽车吗?对,她不知道。现在小红回来了,她想玩小汽车。”
记忆检测问题:“小红把小汽车放在哪里?”(袋子还是盒子?)
事实检测问题:“小汽车实际上在哪里?”(袋子还是盒子?)
只有被试正确回答上述问题,才继续下面的问题,否则重复故事,以此保证被试对小汽车原来位置和当前位置有正确认识。
错误信念问题:“小红以为小汽车在哪里?”(袋子还是盒子?)
行为预测问题:“小红首先会到哪里找小汽车?”(袋子还是盒子?)
计分:被试同时答对记忆检测问题和事实检测问题得1分;同时答对错误信念问题和行为预测问题得1分。总得分在0~2分之间。
(2)意外内容任务
实验材料:蚊香盒1个、卡片若干。
任务程序:给被试看蚊香盒,让被试判断里面装着什么;然后打开盒子让被试看到里面装着的是卡片,关上盒子。
表征变化问题:“在我还没打开盒子前,你以为里面是什么?”(蚊香还是卡片?)
事实检测问题:“现在你知道盒子里面是什么吗?”(蚊香还是卡片?)
他人信念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进来,让他看这个盒子,不给他看里面的东西,你猜猜看,他会以为里面是什么?”(蚊香还是卡片?)
计分:被试同时答对事实检测问题和表征变化问题得1分;同时答对事实检测问题和他人信念问题得1分。总得分在0~2分之间。
(3)表面―现实区分任务
任务程序:给被试看用石膏做的香蕉模型,问:“这是什么?”被试回答:“香蕉。”然后让被试用手摸,确定这不是真的香蕉。
外表问题:“你现在用眼睛看,它看上去像什么?”(香蕉还是石膏?)
事实问题:“它实际上是什么?”(香蕉还是石膏?)
他人信念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进来,看到放在桌上的东西,他会说这是什么?”(香蕉还是石膏?)
计分:被试同时答对事实问题和外表问题得1分;同时答对事实问题和他人信念问题得1分。总得分在0~2分之间。
3.检测2
在第一次检测实施1个月后对被试进行第二次检测,任务框架与第一次检测基本相同,只是实验材料发生变化。两次检测的任务经评定,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儿童对任务材料的熟悉程度相似,任务难度相当。
(三)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运用SPSS10.0for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及分析
(一)各训练组在检测1中的表现
以被试在检测1三个任务中的得分以及任务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训练类型为自变量,进行F检验和LSD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在各任务得分及任务总得分上,各训练组之间差异均极其显著,即存在训练效应。LSD检验显示,在任务总得分上,故事组、信念组的成绩均与控制组有显著差异,而故事组与信念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即故事组与信念组的训练都是有效的。在意外地点任务中,信念组的成绩显著优于故事组和控制组;在意外内容任务中,故事组与信念组的成绩都显著优于控制组;在表面―现实任务中,故事组的成绩显著优于信念组和控制组。这表明故事组和信念组的训练效应在不同任务中存在差异。
(二)检测1和检测2的结果比较
为了解训练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对两次检测的得分进行3(检测任务)×2(检测时间)×3(训练类型)的重复测量三因素混合实验方差分析,其中检测任务和检测时间为被试内变量,训练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1.检测时间主效应不显著(F=0.18,P>0.05),表明训练效果具有长期性。
2.检测任务主效应也不显著(F=0.63,P>0.05),但在训练类型与检测任务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见图1。
由图1可知,三个检测任务对于控制组来说没有明显差异,而对于故事组和信念组来说有较大的差异,故事组在表面―现实任务上表现更优,而信念组在意外地点任务上表现更优。
3.训练类型主效应显著(F=22.86,P
与检测1的结果不同的是,在意外地点任务上,检测1中故事组没有表现出训练效应,而检测2中,故事组的训练效应通过一定的时间也显现出来;在表面―现实任务上,信念组与控制组的差异在检测2中也达到临界显著水平(P=0.055)。两次检测中各训练组成绩的变化见图2。
由图2可知,在检测1和检测2中,故事组和信念组的得分都远远高于控制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念组维持着较好的训练效果,故事组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控制组的成绩仍没有发生变化。
(三)检测过程中的年龄效应
对检测1和检测2中3岁组儿童和4岁组儿童在各任务上的得分和任务总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检测过程中的年龄效应,结果见表3和图3。
由表3可知,在检测1中,儿童在意外内容任务得分和任务总得分上显示出显著的年龄效应;在检测2中,除了意外内容任务得分和任务总得分之外,儿童在表面―现实任务得分上也显示出显著的年龄效应。
由图3也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我们选择的被试在训练前都没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但经过训练后,4岁组儿童的表现要好于3岁组儿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3岁组儿童的训练效果有所下降,而4岁组儿童却表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训练的效果有所不同。
四、讨论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适当的训练能明显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信念组为儿童提供了具体心理理论任务的训练;故事组通过对故事中角色心理状态的讨论,启发儿童分析他人的心理,发现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训练组儿童的任务总得分显著高于以数量守恒作为训练任务的控制组儿童。信念组的训练由于直接涉及意外地点任务,大大改善了被试在意外地点任务中的表现,也改善了被试在未经训练的意外内容任务中的表现,这与Slaughter(1996,1998)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训练中获得的经验能产生迁移的效果。故事组进行的涉及心理状态的自然概念训练也改善了被试在意外内容任务和表面―现实任务中的表现,显示出训练效应。
检测2与检测1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训练组在各任务中的表现均明显好于控制组,表明训练取得了持续的效应。根据心理理论论的观点,如果儿童对错误信念理解的改变真的是理论变化的结果,它有可能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生。Flavell等人(1986)曾训练儿童区别表面―现实的能力,他们为儿童演示:通过彩色过滤镜看物体,物体颜色会显得不同。在完成了7项训练任务之后,实验中的16名儿童中仅有1名儿童在后测中有所进步。然而有趣的是,他们在几周后的再次测试中却发现,又有几名儿童已掌握表面―现实区分能力。〔7〕本研究中也出现了这一现象,故事组在检测1中没有显示出在意外地点任务上的训练效应,但在一个月后进行的检测2中,故事组与控制组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信念组在检测1中没有显示出在表面―现实任务上的训练效应,而在检测2中与控制组的差异也接近显著水平。
本研究中的训练在3岁组儿童和4岁组儿童之间显示出年龄效应,说明训练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效果有所不同。Wimmer等人认为,3岁儿童只是“复制理论家”(copytheories),他们把心理状态看作是对现实的直接复制,认为心理状态必须匹配事实,所以,提供反证据往往会被他们视为无关的或无意义的。在本研究中,儿童在训练时确实有这种反应。如,在讲《猴子和鳄鱼》的故事时,主试问:“鳄鱼真的想背猴子过去吃香蕉吗?”被试却答:“香蕉好吃。”当主试告诉被试:“鳄鱼不是真的想背猴子过去,你看它到了河中央会往下沉,它是想淹死猴子。”被试却说:“我有一次吃了香蕉肚子痛。”有的被试只会重复主试的话,也有的被试会表示他认为主试说得对。被试在面对反证据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可能正反映了他们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Leslie提出模块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内部心理理论模块自然成熟的结果。在心理理论模块发展成熟之前,为儿童提供理解心理理论的证据对于他们形成心理理论几乎没有作用,然而一旦心理理论模块发展成熟,提供这些证据则会激发儿童的心理理论,使之发生作用。另外,Clements等人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并不是非“全”即“无”的,处于心理理论内隐理解阶段的儿童更易受训练的影响。〔8〕年长儿童可能对心理理论有了内隐理解,因而训练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内隐知识变为外显表现。
本研究中,对控制组进行数量守恒任务训练后没有表现出促进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效果,在一个月后进行的第二次检测中也没有表现出后续的发展,这支持了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观点。
社会经验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提供给儿童与心理理论相联系的证据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一般而论,一个人的信念、意图往往是其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通过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来改变其行为通常最为有效。同样,当儿童获得心理理论时,他们的社会认知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Lalonde等人发现,那些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儿童,教师对其社会情绪成熟度的评价,往往高于那些没能通过任务的儿童。〔9〕随着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能与父母商议决定自己要穿什么、吃什么、什么时候上床睡觉,等等,从固执、不听理由发展到可以讨论、协调和合理地解释。在同伴关系处理上也是如此。小年龄的儿童与一位新同伴的接触往往以坚持要求对方承认自己的权利作为开端,如“这是我的球”或“你不能拿这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在从角色游戏的剧情到点心的选择之类的每一件事情上与同伴协商决定。在儿童开始从家庭走向学校时,他们必须面临一个重要的社会化任务,即必须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会与家庭外的成员(教师和同伴)进行适应性的交往。许多学校活动,诸如理解某个陌生人的意图,形成或修正关于学校生活的信念,与他人进行交往等,都建立在心理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心理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个体终生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发展水平与儿童的道德、社会性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并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意义重大。通过在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考虑故事和游戏中人物的想法、情绪、信念、意图等与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容,有利于让儿童认识到除了自己的想法外,他人可能有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促进他们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STINGTONJW.Theoryofmindgoestoschool〔J〕.EducationalLeadership,1998,56:46-49.
〔2〕ASTINGTONJ,GOPNIKA.Theoriticalexplanationsofchildren’sunderstandingofthemind〔J〕.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1,(9):731.
〔3〕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11-15.
〔4〕刘明,邓赐平,桑标.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39-43.
〔5〕GELMANR.Conservationacquisition:Aproblemoflearningtoattendtorelevantattributes〔J〕.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1969,(7):167-187.
〔6〕丁芳,李其维.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44-549.
〔7〕FLAVELLJ,GREENF,FLAVELLE.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abouttheappearance-realitydistinction〔J〕.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1986,51:1-68.
〔8〕CLEMENTSMA,BUSTINCL,SARCHM.Promotingthetransitionruomimplicittoexplicitunderstandingatrainingstudyoffalsebelief〔J〕.DevelopmentalScience,2000,3(1):81-92.
〔9〕LALONDECE,CHANDLERMJ.Falsebeliefunderstandinggoestoschool:Onthesocial-emotionalconsequencesofcomingearlyorlatetoafirsttheoryofmind〔J〕.CognitionandEmotion,1995,(9):167-185.
InfluenceofTrainingupon3-4-Year-OldChildren’sDevelopmentof
TheoryofMind
WangLi
(College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NeijiangTeachers’College,Neijiang,641112)
-
初中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文本精选
作初三毕业感言,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初三学生向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全心付出,感谢你们的辛勤耕耘。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毕业典..
-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精选4篇)
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一、班级概况本班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1人,学生结构较小,有利于管理。但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一时还不能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
-
测试实训总结范例(3篇)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关键词:振动;最大力量;踝关节肌力;爆发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中图分类号:G80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6-0066-05TheExperimentStudyofVib..
-
让我感动的作文(精选3篇)
让我感动的作文篇1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有一件小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那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
-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范文(精
学校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方案篇1为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工..
-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精选2篇)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学校的公交终于缓缓地进站了。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会看一看司机叔叔,与他目光相遇,眼神交流或微笑着打招呼的同时,我的心里总暖暖的。记..
-
物资储备方案范文(精选2篇)
物资储备方案篇1为确保全体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
-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精选3篇)
有关工程师辞职报告六篇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师辞职报告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篇1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整个学期,我们班老师都能认真遵守本园的规章制度,热爱幼儿,
-
拆迁工作总结(收集11篇)
拆迁工作总结篇1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xx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