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实训总结范例(3篇)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振动;最大力量;踝关节肌力;爆发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
中图分类号:G8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6-0066-05
TheExperimentStudyof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toMuscleStrengthofAnkleJoint
YINJun,ZHONGJiayin,DUYanyan,ZHOUZhixiong
(Capital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Inordertobroadenapproachesofspecialmuscletrainingandtoenrichandinnovatetrainingmethods,thepaperexplorestheeffectof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toanklejointmuscleoflongjumpathletesthroughthecontrastexperimentbetween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II)andordinaryone(I).Basedontheexperiment,theauthordemonstratesthatunderthesameloadcondition,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caneffectivelyimproveathlete’smaximalpowerandexplosivepoweraroundareaofankleflexors,buttheeffectof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isnotobvioustotheperformanceoftheextensorsofanklejoint.Furthermore,vibrationstrengthtrainingisnoteffectivetoenhancethemuscularenduranceandexpresspowerofanklejointandmakestrengthoftheflexorsandtheextensorsofkneejointdevelopharmoniously.
Keywords:vibration;maximalmuscleforce;muscularstrengthofanklejoint;explosivepower;muscularendurance;expresspower
踝关节力量对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踝关节力量的水平决定着跳远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最高运动水平。因此,如何科学有针对性地对踝关节实施专项力量训练,是摆在专项运动训练领域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现代竞技体育竞赛日趋激烈,比赛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大量现代化的新型训练仪器和设备不断应用于运动训练,传统的训练方法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振动力量训练台已成功应用于力量训练,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它对有效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鉴于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国外高水平运动员采用的各种振动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尚无法获得。因此,及时跟踪国际最新力量训练理论和技术,探索专项力量振动训练方法和负荷控制特征,把握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的肌力变化特征,无疑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本实验研究将为丰富我国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体系和建立振动力量训练模式提供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跳远专项14名二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其中男8人,女6人,随机地将14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I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II组为实验组,采用常规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II组训练时的振动刺激频率为25~40Hz,振幅保持稳定。由于伤病原因有2名学生未能完成全部实验训练,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1.2.1实验仪器
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使用的是韩国制造的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训练台(图1)。肌力测试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图2)。
1.2.2实验方案
实验地点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体
投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km200810029003)和“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尹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能训练与运动负荷控制理论。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本研究在预实验之前先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踝关节肌力进行测试并记录初始值。通过一周的预实验再对实验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图1振动训练台
图2等速肌力测试仪
1.2.2.1对照组实验方案
男子负重40kg,女子负重20~30kg,做直膝快速提踵练习30次×4~6组(前四周4组,后四周6组);男负重60kg,女负重50kg,做半蹲提踵20~30次×4~6组(前四周4组,后四周6组);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8周。
1.2.2.2实验组实验方案
II组训练方案与I组一致,只是II组在振动台上完成相同练习,即在训练过程中附加振动刺激且在实验期间均保持振动刺激频率范围为30Hz,振幅6mm,加速度为20m/s,振幅始终保持不变,训练共持续8周,每四周做一次踝关节肌力测试。其中,振动时间为运动员完成每个练习的实际时间。
1.2.3测试方法及指标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做等速测试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肌肉神经不同性能,一般选取15~60°/s作为慢速测试,反映肌肉的最大力量;用60~180°/s作为中速测试,反映测试者肌肉的最大做功能力;用180~300°/s作为快速测试,反映肌肉工作的功率及耐力[1]。
在相关专家的建议指导下和考虑到踝关节生理解剖的特殊性,本实验研究重点选取角速度15°/s和60°/s的相对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来评定运动员踝关节的最大力量;选取角速度240°/s相对峰力矩和角速度为60°/s时的最大功率来分别评价运动员踝关节的快速力量或爆发力;选取角速度15°/s和60°/s的总功来评定运动员踝关节的力量耐力。
在正式开始实验的前一周、实验中期(第四周结束)和实验后期(第八周结束)的一周内,用IsoMed3000等速测力训练系统测定踝关节在角速度为15°/s、60°/s、240°/s时等速向心收缩时的相对峰值力矩和相对最大功率、相对总功。
1.2.4专家访谈法
通过座谈、走访的形式,就实验方案设计、相关指标的选取、训练方法和测试指标的确定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问题充分征询专家建议。
1.2.5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运用SPSS17.0均值比较和非参数检验中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均在95%置信区间进行检验及数据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肌力变化影响的研究
2.1.1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变化影响的研究
峰力矩(PT)是表达关节屈伸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一点的力矩值。PT也是等速肌力测试中最常使用的黄金指标。因该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下肢肌肉的最大负荷情况,一般认为它可以代表肌肉的最大肌力。由于峰力矩因受试者体重的差异而造成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研究人员大多采用相对峰力矩(PT/BW),即单位体重的峰力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它可以进行不同体重与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一般以角速度为慢速时的相对峰值力矩作为衡量运动员踝关节最大力量的指标,以角速度为240°/s时的相对峰值力矩来衡量运动员踝关节快速力量的指标。
经过8周的振动力量训练实验,对照组运动员的趾屈肌群肌力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即前四周增长、后四周降低,但背屈肌群肌力却未出现增长;实验组运动员的趾屈和背屈肌群的肌力变化均呈现平稳发展特征,见表2和表3。研究揭示,在角速度为15°/s和60°/s等速肌力测试条件下,对照组(I组)踝关节背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增长了0.34N/m/kg和0.44N/m/kg,环比增长系数分别达到9.78%和10.06%。但是在角速度为15°/s等速肌力测试条件下,对照组趾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增长了2.09N/m/kg,环比增长系数为9.29%,组内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II组)在实验中期(第四周训练结束),采用角速度为15°/s和60°/s等速肌力测试时,趾屈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环比值却下降了0.35%和0.66%,背屈肌群相对峰力矩的环比值增加了3.25%和7.13%,但是组内检验两者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表明,在实验后(第八周训练结束)采用角速度为15°/s和60°/s等速肌力测试时,I组踝关节趾屈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8.07%和5.12%,背屈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2.4%和3.50%,II组背屈肌群相对峰值力矩的定基比值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8.49%和8.0%,组内检验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II组趾屈相对锋力矩的定基比值分别增加了12.17%和20.05%,组内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由上述结果并结合表5中的肌力增长环比系数情况来看,I组屈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在前四周变化较II组明显,而在八周的实验后,II组的趾屈相对锋力矩变化较I组明显(p
从表2和表3还可以看到,在角速度为240°/s测试条件下,在实验中、后期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的相对锋力矩分别提高6.63%、13.79%和17.66%、2.5%,但是组内检验均未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中数据显示,虽然II组在实验中、后期也有所提高,但是也未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反映出,与非振动力量训练方法相比,振动力量训练在发展运动员踝关节的快速力量方面并未产生显著性差异。
2.1.2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最大功率变化影响的研究
等速测试下的肌肉收缩功率等于力量和关节活动幅度的乘积除以时间的值。因此,实施科学的振动力量训练就要考虑力量、用力距离和时间三方面的因素。在文献中,有学者选取最大功率作为评定运动员肌肉爆发力的指标,但由于受试者体重不同而个体差异较大,大多学者还是采用了相对最大功率,这样可以进行不同体重与人群之间的最大功率比较。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角速度60°/s的相对最大功率作为爆发力测试指标。
由表4和5可见,在实验中期(第四周),在角速度为60°/s测试条件下,I组和II组踝关节趾屈肌群都有所提高,环比增长系数分别达到17.65%和9.22%,但是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也达到了15.68%,但是组内检验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I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反而降低了25.23%,且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进一步揭示,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9.42%,而II组背屈肌群肌力最大功率减的环比增长系数反而降低了26.51%,但是组内检验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18.26%,组内检验也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II组趾屈肌群肌力的环比增长系数达到了31.24%,组内检验同样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的爆发力发展产生了较为明显影响,而对于背屈肌群爆发力却未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II组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反而呈现出降低现象。分析上述变化情况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振动训练对踝关节背屈肌群产生了较大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较深的生理性疲劳,以至于运动员在测试前踝关节背屈肌群还未得到较好的恢复,因而出现了逆向变化特征。
2.1.2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总功变化影响的研究总功(TW)是反映肌群收缩过程中总体做功能力的重要指标。总功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肌肉维持某一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能力的提高,即肌肉耐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该指标受试者体重差异或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研究人员都使用相对总功来进行不同体重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总功比较。
*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组内比较差异很显著。
由表6和表7可见,实验中期肌力测试表明,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相对总功提高幅度要比II组大一些,而且背屈肌群增长的更为明显;八周实验后,II组趾屈肌群在60°/s和15°/s角速度测试条件下,相对总功分别提高了24.97%和17.43%,但是组内比较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背屈肌群相对总功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5.67%和0.55%;而I组的趾屈肌群在60°/s和15°/s角速度测试条件下则分别提高了25.80%和48.07%,组内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可能是由于振动对运动员踝关节肌群产生了更大强度的刺激,从而引起了较深的疲劳,这与前面的实验结果相吻合,但其隐含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和解释。
2.1.3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屈伸比变化影响的研究
峰力矩屈伸比值是代表踝关节屈伸肌力的平衡程度指标。由表8和表9可见,I组和II组实验前后,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屈伸比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没有对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分析其原因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发展运动员踝关节屈伸肌群比较困难,一般练习难以实现深层次刺激,需要踝关节练习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由于背屈肌群周围的相关肌群力量没有得到显著性增长,这就使得踝关节相关肌群的协调用力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高,这也是与前文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2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肌力训练效果影响的原因探析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到,振动力量训练对发展踝关节肌力所产生的训练效果,有一部分是优于非振动力量训练的效果,至于振动训练产生上述结果的生理机制,鉴于本实验研究的条件限制,只能借助于相关文献进行解释和说明。
2.2.1关于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最大力量影响的可能机制
最大力量是神经肌肉系统在静力或退让性的工作中,通过最大随意收缩抵抗无法克服的阻力过程中所表现的最高力值[2]。其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肌肉肥大(形态结构机能、生理生化)两个因素的调节。
2.2.1.1振动力量训练产生加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N=G+ma可以得知,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加速度引起的“超重”和“失重”,使负荷量在整个活动范围内时刻发生变化,在“超重”阶段运动员所承受的负荷量要远远大于实际承受的负荷量。由于振动刺激产生加速度,从而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刺激[3]。根据力量增长的超负荷原则,使得肌肉的形态结构机能得到改变,肌肉的最大力量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2.2.1.2振动对神经肌肉系统造成更大的刺激
振动训练对神经肌肉系统产生良性结果可能是由于肌肉神经调节机能的改善。一方面由于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作用和肌肉的动态收缩特点,在其肌肉随着的收缩过程中,不可能动员所有的运动单位参加运动,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只有6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可有9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4]。其余的潜能部分只有通过外在刺激才能激活,振动刺激作为一个外部刺激,在运动员接受振动刺激的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负荷量在时刻发生变化,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也时刻在变化,这样神经系统也要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节以适宜运动的需要,最终也增加了神经调节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提高机体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振动刺激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能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特别是初级肌梭Ia传入纤维末梢的兴奋性,其产生的动作电位经过单突触或多突触调节途径反射的引起梭外肌纤维产生收缩。其次,有研究表明当肌肉克服相当于最大肌力的20%~80%的阻力负荷时,肌肉力量的增长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来完成[5]。当阻力负荷超过80%时,肌肉力量的增加主要靠提高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的频率和有关肌肉中枢同步兴奋程度来实现的。由于振动刺激频率使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和强度增大、皮肤感觉传入冲动以及振动对耳前庭机械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机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高阈值的运动单位与低阈值的运动单位几乎同时激活,从而提高运动单位的募集量。
2.2.1.3振动使肌肉生理生化发展变化
Bosco等发现振动训练后睾酮和生长激素的浓度提高[6]。其中生长激素可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增加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皋酮具有刺激组织摄取氨基酸,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促进肌纤维和骨骼生长,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调节运动后肌糖原的超量恢复过程等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实验结果还显示,振动刺激10周后荷尔蒙、血液流速、氧运、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升高,皮质醇下降。同时,在肌电图测试中得出中枢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功能加强,微循环通过余振功能加强,促进新陈代谢功能。
2.2.2振动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踝关节爆发力的可能机制
2.2.2.1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内部的协调性
肌肉内部协调性包括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等完成一个动作的所有整体行动的能力。Fox等发现振动刺激能同时激活腱器,它的兴奋能加强伸肌的活性,在主动肌和协同肌速而有力的收缩的同时,腱器的兴奋使对抗肌及时的放松,提高了肌肉收缩的效率[7]。
2.2.2.2产生加速度和增加了神经调节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振动力量训练时,振动产生的加速度一方面使运动员承受的实际负荷要大于一般训练时的附加负荷;另一方面振动能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提高兴奋性,有效地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提高了肌肉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振动训练在生理作用机制上与增强式训练法的牵张缩短循环(stretch-shorteningcycle,SSC)类似。通过弹性与牵张反射的影响以达到刺激神经肌肉系统的效果,使肌肉产生较大的爆发力[8]。
综上所述,将振动力量训练应用于实践时,教练员可以有选择的对运动员局部肌群进行振动刺激或全身振动刺激,但是教练员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振动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与此同时,由于振动力量训练对神经、肌肉等方面产生的刺激较大,因此在安排运动员进行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后,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恢复,以防出现深度疲劳。实验研究表明,尽管振动力量训练可以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但由于运动员个体差异很大,而且不同专项、不同部位肌群的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究竟控制在什么范围,目前还很难确定。因此,它只能作为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补充或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其效果,更不能取代或否认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具有的实效性。
3结论
1)踝关节相对峰力矩反映出趾屈肌群肌力变化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但背屈肌群肌力却未出现显著性增长,尤其是实验组运动员的趾屈和背屈肌群的肌力变化均呈现平稳发展特征,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更有利于踝关节趾屈肌最大力量的发展。2)两组运动员踝关节趾屈肌群都有所提高,但组内检验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I组背屈肌群最大功率环比增长系数呈现增长,II组趾屈肌群最大功率的环比增长系数却呈现降低,反映出振动力量训练对踝关节趾屈肌群的爆发力具有较为明显影响,而对于背屈肌群爆发力却未产生明显影响。3)I组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相对总功提高幅度要比II组大一些,而且背屈肌群增长的更为明显,其中,II组趾屈肌群的相对总功分别提高明显,但II组背屈肌群相对总功却没有得到提高。4)两组运动员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屈伸比在实验前后都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振动力量训练对屈伸肌群的协调发展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对踝关节的力量耐力和肌肉的平衡程度也未产生显著作用。5)振动力量训练效果在整体上要优于非振动力量训练,但是实施振动训练一方面要控制适宜的负荷量和强度,另一方面要防止使用过强的刺激,否则容易导致神经、肌肉等方面出现深度疲劳,尤其是在进行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后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给予恢复。
参考文献:
[1]郭占久.等速测试系统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98:10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38.
[3]危小焰,彭春政.振动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4):55-56.
[4]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生理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任满迎.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7.
[6]BoscoC,CardinaleM,TsarpelaO,etal.Theinfluenceofwholebodyvibrationonjumpingperformance[J].Biolsport,1998,15:157-16.
[7]Fox,E•L.MechanismsandPossiblemechanismsrelatingtostructuraladaptationsandacuteeffects[EBSCO].admotion.nl,2002.
[8]周丽凤.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6,21(12):16-18.
[9]Hagbarth.KE.andEklund,G.Tonicvibrationreflexes(TVR)inspasticity.BrainResearch,1966,2:201-203.
[10]IssurinandGTenenbaum.Acuteandresidualeffectsofvibratorystimulationonexplosivestrengthineliteandathletes.JournalofSportsSci,1999,17:177-182.
[11]BOSCOC.,COLLIR.,INTROINIE.,CARDINALEM.,TSARPELAO.,MADELLAA.,TIHANYIJ.&VIRUA.Adaptiveresponsesofhumanskeletalmuscletovibrationexposure[J].Clin
Physiol,1999,19:183-187.
[12]DelecluseC,RoelantsM,VerschuerenS.Strengthincreaseafterwhole-body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功能动作训练;新兵军事训练伤;预防
部队的训练强度逐渐加大,新兵军事训练上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为了找到有效降低新兵军事训练伤的方式,故本队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大队与2014年入伍的新兵19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新兵86名,其中男性61名,女性25名,年龄18~22岁;对照组有新兵86名,其中男性63名,女性24名,年龄18~22岁。两组新兵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开始训练前,两组新兵均接受功能动作训练的筛查测试:功能动作训练是由七个动作模式和三个排除测试组成,动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动作。对称性动作直接测试即可,如深蹲、躯干稳定等;而非对称性动作需要分左右两次测试,如跨栏步、直线弓箭步等。三个排除测试是针对排除肩夹击、伏地起身和臀部后坐的疼痛情况。动作功能测试是由专业测试人员一对一的完成,受测者需要按照测试者的口令之一完成,测试者再根据首测者的实际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在外在正式开始测试前,测试人员要了解受测者是否有过伤病史,作为测试结构的综合考量因素之一。受测者不能事先进行热身运动,一个模式完成3次,取其中表现最好的分数,必须在10分钟之内完成所有的模式动作。
根据观察组的功能动作训练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对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训练完毕后,所有新兵再次接受功能动作训练的筛查测试。
1.3评分标准
七个动作模式的评分标准:0分为测试中受测员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疼痛;1分为受测员不能按照标准动作或保持正确的姿势完成;2分为受测员在按照标准完成动作时出现代偿动作;3分为受测员按照标准完成动作。在进行非对称性动作时,取两侧的最低分数。
功能动作的筛查测试的总分一共是21分,分数越低,就代表受测者在某一个动作上存在的受伤的风险也就越大,14分为基本分数。当分数低于(或等于)14分时,受测者受伤的概率会从原有的15%上升到50%。
三个排除测试的动作没有具体的分值要求,只是单纯的观察受测者是否出现疼痛,有疼痛表现标记为(+),没有则计为0分。
1.4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新兵训练前后功能动作训练测试的结果比较
训练前,两组新兵的在躯干稳定俯卧撑的分数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得分均有所上升,且在深蹲、跨栏步、直线弓步蹲、主动直腿上抬、躯干俯卧撑和旋转稳定等项目中,与训练前对比,结果(P
2.2训练两组新兵的均是训练伤的情况
训练结束后,观察组中共有20名,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3.26%,对照组有48名,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为55.8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功能动作训练是由美国AP公司发明的,是一种以人体基本动作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试、诊断和纠正的一种训练模式,以达到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提升运动水平的目的。结合实验结果可以了解,观察组的功能动作训练得分均有所提升,其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仅为23.26%。而对照组的训练得分没有明显提升,训练伤的发生率为55.81%。由此可见,功能动作训练能在提升动作训练得分的同时,降低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故本大队认为,功能动作训练能对新兵军事训练伤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测试实训总结范文篇3
为贯彻执行《市教育体育局年教育干部教师教育工作要点》,根据《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诵读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万名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的实施方案》,现将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培训、诵读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和任务分工
本次培训对象是全市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所有干部教师。
学校负责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的普通话诵读全员培训和校级“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体局负责在校本培训中担任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市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在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中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教师和全市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的培训。
二、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1.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分类的培训方式。各学校(幼儿园)均派一名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培训后的老师承担本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员培训任务;各单位的普通话诵读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将在暑假进行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点对点指导,培训结束后由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组织测试;进入市级总决赛的教师培训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指导的方式培训。
2.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主要以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的正确读音及方言辩证,朗读文章的技巧及命题说话的构思技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为重点;各单位的校本培训,一方面要根据教师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普通话训练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活动,以红色经典、中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诗词歌赋及散文为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培训,举行诵读比赛和展示活动。
三、时间安排
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经典诵读培训活动的总体时间为4月-9月。市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培训安排在4月份进行(另行通知);市教师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安排在6月(另行通知);各校的校本培训在4-9月份进行;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安排在10月份(另行通知);8月份,市教育局对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并组织竞赛活动(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强化过程,加强管理。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培训计划,于4月20日前通过邮箱报市语委办。对于整个培训活动要做好过程性录像和文字记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总结,于10月12日前将总结、培训及评比活动录像光盘报市语委办。
3.各单位要把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培训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组织好本校(园)的经典诵读比赛。各单位根据参加活动人数20%的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占获奖人数的1/6、1/3、1/2);并按分配名额推荐教师参加市局于组织的比赛(另行通知),各单位于6月6日前将参赛教师名单报语委办。
-
测试主管述职报告范例(3篇)
测试主管述职报告范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法规文件,积极探索新..
-
测试的基本原理范例(3篇)
测试的基本原理范文摘要:基于热平衡原理,设计了沥青混合料比热容测试系统,阐述了系统各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热量损失的标定方法.采用已知比热容的黄铜,验证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利用该..
-
遗传学的研究范例(3篇)
遗传学的研究范文篇1关键词行为遗传学,抑郁,焦虑,行为偏差,双生子研究。分类号B8451情绪与行为问题的行为遗传学研究现状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
-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范例(3篇)
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范文一、走向国际市场:民企拓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制接轨的新阶段,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前的竞争压力将民营企业推上..
-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范例(3篇)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范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
-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例(3篇)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
-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范例(3篇)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范文篇1高等医学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了规模、数量、效益的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办学规模呈..
-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例(3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2-0047-03“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当前美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