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600字读后感(4篇)
半生缘读后感篇1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读后感《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
是解脱?是逃避?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
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半生缘600字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篇3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20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20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荒凉划过心灵时是痛苦,变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半生缘读后感篇4
都说读小说要趁早,我不是张爱玲的老读者,以前只是零散看过她的几个短篇,也忘光了。到现在读她的唯一长篇《半生缘》,自己作为读者,却已经老了。
《半生缘》故事并不复杂。讲三十年代的上海,来自南京的沈世钧,因好友许叔惠的引介,和上海姑娘顾曼桢相爱。曼桢的姐姐叫曼璐,因为父亲死得早,曼璐早年靠做舞女养家,后来嫁给投机商人祝鸿才。曼桢和世钧因谈及婚姻,想法不合,狠狠吵了一架,世钧负气离去。恰此时,好色的祝鸿才瞄上了曼桢,曼璐本来和鸿才感情不合,为了稳住丈夫的心,她设毒计让祝鸿才强奸了曼桢,并将其囚禁在祝家。曼桢生下一子,后来曼璐病死,曼桢因为难割亲子之情,嫁给了祝鸿才,后又离婚。沈世钧在曼桢失踪后,打听无果,回到南京,和当地千金石翠芝结了婚。他的好友许叔惠,很早时就跟石翠芝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叔惠出于厌倦国内生活,留学美国十年,归国后,叔惠和翠芝重逢,世钧和曼桢重逢……
我没有料到这部小说是这样的惨烈。之前读过的《倾城之恋》、《金锁记》,最多算是《红楼梦》式的悲喜,谈不上惨烈。就情节上看,小说中最惨烈的地方,就是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那段,不妨直录于下:
他直到现在还有几分惊愕,再三说:“真没看见过这样的女人。会咬人的!”他被她拖着从床上滚下来,一跤掼得不轻,差点压不住,让她跑了,只觉得鼻尖底下一阵子热,鼻血涔涔的流下来。被她狂叫得心慌意乱,自己也被她咬得叫出声来,结果还是发狠一把揪住她头发,把一颗头在地板上下死劲磕了几下,才把她砸昏了过去。当时在黑暗中也不知道她可是死了,死了也要了他这番心愿。事后开了灯一看,还有口气,乘着还没醒过来,抱上床去脱光了衣服,像个艳尸似的,这回让他玩了个够,恨不得死在她身上,料想是最初也是最后的一夜。
在这之前的文字,大都比较平静而细腻,至少表面是平静的。这也正是张爱玲独特的地方。如果文字热热闹闹哭哭啼啼,很有可能就成了言情小说,那是通俗读物。到了这一段,张爱玲依然平静,但改用直描的笔法,用致命的动词,并用了“艳尸”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比喻,把强奸过程写了出来。这种看似冷静的笔调,却像一记记重拳,打向我这个读者的心脏。
之前二百多页的文字晕染出来的温风中那平静的美好,就在这一刹间被撕得粉碎,由此,小说的前半和后半也不得不发生气氛上的转变。小说的前半,其实已经写完了“半生缘”,后半则是悲剧的延续。这出悲剧,正应了鲁迅先生的话: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读到曼桢决定要嫁给祝鸿才时,我不太理解张爱玲的处理手法。及至再读下去,是有点懂了,或者竟也未懂: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恐怕我们一般男性是体会不到的。在男权社会、在乱世里,女性们对于男性的反抗力究竟有多大,生活在这个“治世”里的我,恐怕也是无从知晓的。
作者把善良的品性毫无保留地给了曼桢,却又让她遭遇厄运。随后,又顺着时间的延续、生活的继续,使那厄运看起来没那么糟糕。这也许正是现实本来的样子。惨烈,没有什么希望似的,却也就这样活下去。
因为并非复仇或浪漫小说,曼桢被囚禁后,并未发展出沈世钧挺身救人的情节。相反,世钧对此毫不知情,连知情的曼桢的母亲都躲避了他,曼璐则欺骗了他,谎称曼桢嫁给了在六安乡下开医院的张豫瑾,从而成功地将曼桢从世钧的生活里“消失”掉。加上世钧又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丈夫,因此终于返回南京,跟他并不爱的石翠芝结了婚。这个优柔懦弱的沈世钧,实在也是他二人情感悲剧的推手。
张爱玲在叙事上的另一个本事,是不动声色、三言两语勾勒出大背景。如果说《倾城之恋》里还有对日军在香港的战事的描写,那么在《半生缘》里,几乎没有写到战争,而事实是作者正是把背景设在九一八、一二八、抗日战争期间。但是,张爱玲一言两语,即写出战争的惨无人道,比如她写日军攻陷六安:
日本兵进城的时候,照例有一番奸淫掳掠……六安一共只沦陷了十天,就又收复了。
这个“照例”,太可怕,是那种可以举一反三的词汇。虽然只沦陷了十天,但足够鬼子把全城奸淫掳掠到每个角落。在这十天里,和曼璐早年订过亲的张豫瑾,他的妻子即被日军糟踏致死,自己也被抓去,生死未卜。
小说把重逢放在战后,即抗日战争结束后。也只淡淡地写了句:这已经是战后。这是给曼桢和世钧的命运做了一个注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的命运受着摆布,不能自主。虽然看似战争和他们的感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许鞍华将《半生缘》拍成了电影。黎明倒很契合沈世钧的角色,吴倩莲也不错,只是眼稍小了点。电影自是电影,小说自是小说,虽然电影在调子方面接近小说,但小说的语言张力,电影自然无法达到,因为编剧总要在文字上做减法。而小说没有了语言,就没有了一切。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