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读后感800字(4篇)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篇1
我时常觉得,读到一本书便是与这本书有着注定的缘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书,都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它或是羞怯躲闪,或是大方利落,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拨开一层层的浮华,褪去那虚荣的外表,便只剩下一个人最纯净,最真诚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的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凤霞与自己年老的母亲相依为命。福贵开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来跟他过日子,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机灵活泼,但最后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某、大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难逃命运的魔爪。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当我合上这本蓝皮书时,我的泪终于忍不住的落下。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贵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缩影。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显迟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转折,希望福贵最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作者却是如此的吝啬与残酷,只留下了一片沧桑。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让人难忘。它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诉说着一个悲凉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担这一切的生者,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失去了一个能够一同承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篇2
其实在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贵,总会想起另外一个福贵——那是经典国产动画片里的“神厨小福贵”。虽然早已经过了看动画片的年龄,但这部动画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邪不压正的动画片。在最后小福贵的爷爷死了,小飞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征着黑暗势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扬威。就像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在故事的最后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年《神厨小福贵》的文学顾问正是《活着》的作者余华。
富贵这个名字也是相当讽刺了,除了在他还是少爷十那段纸醉金迷的荒唐时光,他的人生处处受挫,也无福分也无贵。
或许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富贵最终对生活的从容是建立在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之上的。有庆、凤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后连续给他带来的痛苦大到他连痛苦的必要也没有了,这时候他只能活着,漫无目的的活着。作者似乎是故意将它们从富贵身边画去的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亲人的离去或许是偶然的,福贵的痛苦不断延续却必然的,两者交汇出了福贵的淡然人生态度。
这才有了开头,他牵着老牛谈笑,从容的一幕从始至终,他没有过激的语言,都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仿佛那个受苦受难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现实的苦难练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了淡然以至于麻木的态度,既然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认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悲剧。
关于活着的意义,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豁达,其实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真的就能算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着更应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边缘选择淡然时他应该是超脱的,但倘若一个民族在生死关头上也抱着如同福贵一般无所谓的念头,我想这将是一个民族的不幸吧!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800字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篇4
一个暮年的老人,回忆他自己的一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中国人的生活几千年来都是有点盼头的。所以,一个人活着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吧。
我们不去讨论这种特色的优缺点,只是当一个极端的个例发生的时候,一切解释都这样的苍白。
富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是那样的平淡和满足。
一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家里有很多的钱。但是,摊上了两个败家子。爷爷地传到父亲手里就少了一半。再到他的手里,干脆输了个精光。有钱的时候,它可以嫖,可以赌。可以事无忌惮的开老丈人的玩笑,可以骑着别人满街乱跑。完全是一种奢靡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人,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可以下地干活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可以自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当他挑着两大筐的钱还个龙二时,肩膀磨破了皮,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一样。他终于明白了钱是不容易挣的。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在最后才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尽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我想一定是作家,要么就是伟人了。
当一个人生活需要别人的时候,又或者说有了一个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活着的目地就是为了他或她。富贵的第一个精神寄托就是他的老婆家珍。然后是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子。结果,人生的三大悲剧,基本上都让他赶上了,而且非常的绝。早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妻。当这一切都发生了之后,上天的眷恋,给了他一个孝顺的女婿和外孙。结果,女婿和外孙也相继死去。我不知道如果这些变化发生到我身上,我是否承受得住。也许富贵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的死难吧。慢慢的就习惯了。可是谁又能习惯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呢?
-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