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观后感(整理5篇)

daniel 0 2024-08-23

《战国》观后感篇1

又看了一遍战国,感慨颇多~写下来吧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从头至尾,故事是以前看过的~不过再看一次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收获~

从题目说起,战国,战字,占和戈组成,领土的纷争,刀戈相见。

从电影里,看出孙膑对和平的期望,对兄弟的信任,兵者的尔虞我诈,施政者的残暴......

孙膑,大智若愚四个字来形容他不为过,刚下山的那会,孙膑像一个傻子一样,很单纯,会幼稚的和魏军的将领去理论,慢慢地经历自己最信任的人的背叛,可以慢慢感受出他对人性的失望,看起来很傻的他其实很多事都知道。他会傻傻地把兵法写下来,因为那是他的兄弟让他写的。

后来他经历的是自己师兄的残忍对待,是自己遭遇膑刑,自己生不如死,装疯卖傻......

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他对和平的渴望,在和魏兵的交流中他说最好的事大家都回家种田,相安无事,没有战乱,在他赛马摔倒之后梦到的是男耕女织的画面,足以看出他对男耕女织这种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那一代大哲学家的梦想,其实最好的军事家的梦想不是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是天下太平,有这样梦想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家。

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那份担当,齐魏赛马之时他绝然最为最后的那个驾手,为了齐国的胜利敢于担当这份责任,在关键时刻,可以看出他是敢于承担的。

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才学,这个是需要积淀的,需要我们去潜心积累的。

庞涓,先下山的他竟然是齐国的奸细,慢慢地变成魏国的大将军,从他身上看到的满是虚伪,嫉妒,残忍,因为对权力的追求让他丧失了人性,失去了最真诚的友谊,直到最后的醒悟,也于事无补,死在了魏国的内奸,齐国的大将田忌手上......

齐王,从最开始的国礼迎候孙膑,看出他礼贤下士,后来他却为了一座边城将孙膑送给了魏国,实在是愚昧,不过相对于其他几个君王而言,他也算是有王者风范的了,将田希送给了孙膑,能看出他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国君也算难得一遇。

关于人才的争夺,从开始的各国派遣使者前去请孙膑下山,到齐魏之间对孙膑的争夺,可以看出当时各国对人才的渴望和争夺的激烈。

没有人相信孙膑写出的那个兵法是真正的鬼谷子传给他的,其实电影想告诉我们的事,世上最厉害的兵法其实不是兵法本身,而是运用兵法的人。兵法就是这样,关键是孙膑可以运用到比别人好的程度,而且他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他可以做的比别人都好。

最后的结局是挺让我失望的,孙膑的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部电影一直都在诉说人性的`弱点,诉说对人性的失望,魏将的得意忘形,齐国大臣的虚伪,庞涓的残忍,田忌的狠心。最后孙膑去的卢的墓前,这也是有深意的,人性的尔虞我诈,孙膑能够交流的也只有动物了,只有动物会和人真诚相待,只有动物不会欺骗人的感情。

几千年前的人性尔虞我诈,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人心是最难测的东西,做人真的很累,我真的很敬佩孙膑,经历的这么多他真的很坚强,最后的那纵身一跃仿佛是对人性的嘲笑和抗争。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单纯的人一定会受伤害,只不过我相信到最后单纯的人活得也是最精彩的。

也许,只是也许,鬼谷子当年就不应该让孙膑下山。

最后送给大家孙膑的兵法:

用兵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哪怕城池很小也能够坚持

这是因为储备充足

兵力不足而战斗力强

这是因为正义在自己一方

没有正义而进行战争

那样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固守不败

一贯讲信用的国家必然昌盛

穷兵黩武的人必定灭亡

对于今天这个社会,依然这样。

《战国》观后感篇2

纵横者,即纵横于七国间,以能言巧辩之计,脱颖于诸子百家,推使七国,于战国期。《战国策》一书,则记叙纵横之言录,曝战国之腐朽。中得名利之人苏秦、张仪既是重中之重。

若论苏秦,不可略其身世。其一穷士,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即在此境,仍苦读,至夜半,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皇天不负有心人,苏秦终得官爵,以赵之名,连横六国,成天下决策之人也,嗟呼!绝计必有破者,即张仪者也。

若无张仪,即无秦。战国,秦虽强,终不及六国。恩于张仪三寸不烂之舌,免于一难且一举灭六国。论游说,张仪苏秦不分上下,苏秦之计毁于诸侯间猜疑。无人心,一事无成,张仪借此助秦统一。

春秋战国,群雄据起,诸子百家,各执一方。纵观战国,处世妙方,言出能人,录于战国策。劝谏有难之时鉴战国策,习先贤之智。纵观战国,同为纵横者也,师出同门,为求名利,互争斗,可谓贫穷而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嗟呼!战乱苦于庶民,告捷者,贫民可享荣华富贵乎?望取战国之训,令天下太平乎哉!

《战国》观后感篇3

三百年春秋风云已走过,接着是二百年战国烽火。今秋九月,齐鲁书社继出版的《春秋范儿》之后,又推出了郑连根先生的《战国派儿》。

读罢全书,第一感觉来自于作者独辟蹊径的“编外补”。郑先生能把战国时代的门客、战国时代的'战争特点这些内容单独开辟出来,列在“编外补”当中,这就显得整本书条理很清晰。

再来谈谈正文。随便找一两句古文就能马上给翻译出来,能把乐毅《报燕王书》很流畅地分段解读出来,体现了作者对史料的熟练。相比于类似《百家讲坛》的风格,《战国派儿》的语言更轻松自如,这样会让广大的读者感到自己已然身处历史讲坛的直播现场。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一本书不仅可以为当今社会快节奏下的人们提供一份生动的国学快餐,也可以给那些为古文而抓狂的中学生提供事半功倍的帮助,让活跃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活”得不再晦涩,不再遥远。

诚如马未都先生所言:“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因此,郑先生把战国的历史梳理出来,讲述故事,阐述道理,本身也是一次创造和升华。

《战国》观后感篇4

读完《战国策》,真觉得这本书主要有阴谋与YY两种文章内容组成。一部分讲上等谋士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巧舌如簧,搬弄是非,引诱唆使诸侯互殴,致生民涂炭百姓遭殃;二部分则为二三流说客做白日梦的纯YY之作,牵引附会、生搬硬造甚至胡编乱造一些“世事”,臆想自己或伪托同类怎样左右逢源舌尖齿利,在各个诸侯王之间随意来去、指点江山、游刃有余、得意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似乎那些诸侯王大将军一个个都是猪脑鼠胆、怯弱昏庸,都趴伏在地聆听自己高谈阔论、指教训斥,而自己则高深莫测、无往不胜,玩弄天下诸侯、宇宙苍生于股掌之间,不亦乐乎?何其快哉!

哈哈,这就是书毒,阴谋与YY,毒毙多少后世书生,骗到多少幼稚文人。总以为当政者是心地善良的',是可以从谏如流的、是可以当面训斥的,只要你能说出一些道理,当面骂他们,他们还高兴地奖赏你。你有道理有见解,但不一定就有说出的机会;说出了,不一定就有人听;有人听了,不一定有人用;有人用了,不一定就会奖赏你,你敢面刺欺君,杀你倒很有可能,当然会给你戴上意想不到的罪名。殊不知,光鲜笑脸的背后是怎样的丑恶与阴谋,枝繁叶茂的地表下有多少血肉尸骸。唉,到现在,阴谋与YY,仍到处可见。义正辞严的谎话,冠冕堂皇的假牙。

《战国》观后感篇5

《战国》,虽然我的历史成绩很一般,但是确实还是不太懂得具体的史实,但是如果你还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还在学习历史的学生,那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会误导,《战国》观后感。

有时候,意识的来源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可以正确或者错误地反映客观事实,而我只知道这部电影是很严重地扭曲了好多事实!

田夕是剧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校花景甜饰演的角色,我一看见她就觉得这笑容好熟悉好亲切,因为我曾经每天都可以看见她的照片图像,是主角,但是据说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真实人物的,美女将军,所以肯定大家都会关注的,看她双刀突出重围的那一幕,确实蛮佩服的,要是自己又一身如此的武功就好了!

那孙膑,果真是书呆子,是穷酸文人?那第一幕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各国请他下山的声音,本来知道他是军事家,谋略家,但是电影中展示足了他的色眯眯,还有傻愣愣的笑,还有对夕儿确实好笑有点痴情,不过最后还是终身一跳,刚好就落在了已经为他动心、已经让齐王放弃美人的.田夕面前,搞不懂,之前也是傻愣愣地,魏夫人要救他逃离,他不走,田夕策划了几次也不走,死抱着树,不知道他是守着什么,观后感《《战国》观后感》。难道还真是为了让庞涓回心转意?师兄弟的情真的那么真?

还有剧中那一遍又一遍的“涓啊”、“膑啊”,害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恶心死了。还多语言太现代化,好多台词我都接得下去,好多故事情节我也不理解,历史上的田忌赛马好笑不是这样的啊

算了,还是不纠结自己的思维和已经快错乱的神经了。

总之,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电影的最终对我还是有点杯具!

  • 下一篇:《大禹治水》读后感(整理11篇)
    上一篇:《小鹿斑比》读后感(整理11篇)
    相关文章
    1.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8-23

    2.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