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5篇)

daniel 0 2025-07-2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当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啸廷狱刑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啸廷狱刑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司马迁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

3、你理解“发愤”吗?

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

预设: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感悟“为何发愤”

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

(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

……

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2)怎样是“重于泰山”?举例。怎样是“轻于鸿毛”?(举例)“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怎样死了?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 下一篇: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9篇)
    上一篇: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9篇)
    相关文章
    1. 《论语》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记录著名思想家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开始面对古文我感觉晦涩难懂,但是看了翻译,理解了其中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5-07-22

    2.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40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读后感400字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我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是讲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惊人事迹。 一九四一年,七

      栏目名称:读后感 0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