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芬芳作文(6篇)
教养的芬芳篇1
教养犹如一朵盛开的花,人们摘下它不同的花瓣,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我摘下了“拥有爱心”的花瓣。昨天要去学校,妈妈便带我到银行去取钱,待我们要出去时,一位老奶奶驼着背、弓着腰站在我前面,也许是没有力开门,脸上的焦急显而易见,在那不知所措地东张西望。我赶紧上前一步,用力拉开门。看见门打开,老奶奶转过来抬头看我,我从她眼神中看出了感激,老奶奶连忙说:“谢谢你。”我摇摇头。出来后,我隐隐听到后面有人说:“这孩子懂事嘞。”妈妈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我从她脸上看出了自豪感。
拥有爱心的花瓣自然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哈桑摘下了“质朴忠诚”的花瓣。电影《追风筝的人》里面的哈桑是一个仆人的孩子,他对小主人阿米尔的感情真挚无比。有一个镜头定格在阿米尔对哈桑的问话中:“你能为我做什么?”哈桑真情地回答:“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哪怕是你让我吃地上的泥土我也愿意,只要你说。”那忠诚的决心深深打动了银幕下的我。更感人的是风筝节比赛,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成功打败最后一只风筝,而哈桑在帮他追风筝的时候,遭遇到几个成年坏作文孩子的报复,他们要哈桑交出风筝,可哈桑宁愿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也不肯交出风筝,只因那是阿米尔叫他追的风筝。
他启示着我:真挚的友情是用心培育的结果,它需要每个人都真心付出。而瞻仰前贤,我们敬佩他们的为人,也仰慕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馨香。
钱学森摘下了“爱国为民”的花瓣。上个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过着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他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兴奋不已,觉得正是回国效力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贡献。我敬佩他为祖国做出伟大的科学贡献,更敬佩他的爱国情怀。
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生活中,愿教养之花永驻心田,如此,不但能够芬芳自己的心灵,还能芬芳周围的环境!
教养的芬芳作文篇2
一位海外归来的老教授,参加母校“百年华诞大庆”后,随着散场的人流蜂拥而出,学校门前的大街顿时成为欢乐的河流。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正好交通信号红灯亮了,老教授立即停下脚步,等待绿灯。然而他身边的同学却依然凯歌前进,竟没有一个人停下来,路口交通一时为之堵塞。老教授当时大惑不解:难道仅仅因为校庆,同学们就可以不顾城市交通最起码的规则了吗?正当他感慨不已时,一位身穿该校校服的金发碧眼的女留学生驻足在他身旁,直到绿灯亮起时,她才款款前行。老教授说,当时他真的为自己的同胞加校友羞愧万分。西方人常说,三天可以培养出一个富翁,可三代也难培养出一个贵族。此话不幸言中。三五年我们就可以培养一名大学生,可是百年名校的今天,却没有培养出遵守社会基本规则的公民。
前些年,我在日本呆过一段时间。在交通发达的日本,早晨上班是电车高峰期。我和一大群日本学生挤在电车里,前胸贴着后背,几乎喘不过气来,即便是这样,却很少听见吵骂声。每个人都自觉地缩小自己的空间,不给他人添麻烦。记得有一次,由于车站发生了事故,电车暂停开动,我在拥挤的电车内被整整关了20分钟,觉得有些恼火,但看看电车内的学生们,有的看书,有的闭目休息,有的在小声与同座聊着什么。如果在其他国家,恐怕要求中途下车的、大吵大闹的是大有人在吧。
社会上早就流行一句话:“咱们什么不缺就缺德”。其实,教养就是一种稀有的道德。教养纯粹是生活的一种成就,人类心灵的一个创造。它应当孕育成长在青少年时期,在人生起步阶段拥有了它,它便有如宝石,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焕发出华丽的光彩。
有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与一位德国同学吃饭时,餐毕使用牙签,用完信手弃之于碟中,待服务员来收拾。而德国同学用完牙签后,将其折为三截,放入手帕,置于书包内,何以如此?原来他要把牙签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粉碎。他认为牙签的一端像针一样锐利,如果用完后扔在碟中,服务员就会将其扔到垃圾袋里,于是很可能将垃圾袋戳出小窟窿,里面的脏东西就会溢漏出来,这样就会弄脏环境……
人的教养常常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的细微末节中反映出来。我们越拥有教养,就越能使自己成为传播文明和幸福的工具,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教养的芬芳作文篇3
窗外,月光盈盈,如薄纱般倾泻而下;灯光昏昏,笔尖似有朦胧之感。恍惚间觉得,人与人的心可以无限贴近。那份关爱与真诚,永远散发着芬芳。
冬日的白天要短些,当我完成作业想出去散心的时候,太阳已近西垂,橘黄色与红色交织,在寒冷的空气中却闪烁着温暖的光。
公园的花已尽数凋零,寻不见什么残花落叶,只有长青的树木孤独地垂立着,没有繁花的映衬,透着些落寞。天气冷,寒冷似噬骨的虫儿钻进骨髓,指尖冻得僵硬。我缩缩脖子,将眼睛一起埋在围巾下。隐隐约约,我听到轮子与板砖摩擦的声音,偷出眼来看时,只见一位老人推着他的老伴儿慢慢行着,不缓不急,宛如闲庭漫步。
待他们走近时,我的心震颤。那是一对怎样的老人啊!行走的他,岁月的沧桑爬上他的脸颊,却不难看出男子特有的刚毅,略显佝偻的背却不影响他行进的脚步,他的脚像是踩在棉花上,没有声响。轮椅上的她,围巾绕在脖子上,挡住寒风的侵蚀,浑浊的眼睛却不见一丝颓丧,熠熠闪光竟像不是她的一部分,她的脸上,亦是沟壑累累。他们就这样缓慢地行着,彼此无言……
一阵冷风吹过,吹动树叶沙沙作响,萧瑟的声音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是凄凉,我不由得打个冷颤,却见他停下脚步,绕到她的面前,弯下腰来将她的围巾拉拉,盖住她的大半张脸。我看不见她的表情,但我读懂她的眼睛,那隐藏在眼底的笑意是那样的动人。他复推着她,走过我身边时,他对我说:“孩子,回家吧!”似是不经意的提醒,他与我擦肩而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回头看时,他们缓行的身影向着正在下落的太阳,一步步地走向最后的光芒,阳光充满暖意,掩着他们,我不知道那太阳是否就是他们的化身,但我知道太阳明天还会升起。风撩起我的发丝,最后一缕阳光从树梢移向天际,但谁都不能否认,明天,它还会出现在那里。
太阳永远都不会真正消逝,就像舞台剧,每一次谢幕都代表着一份圆满,都意味着将有新的开始。太阳是永恒的,而那份简单的关怀与厚重的真诚更是长久的,它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或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或在谁与谁的内心深处,它时刻存在,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那份依偎的关爱,那份简单的真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闪着人性的光芒,散发着教养的芬芳。
教养的芬芳作文篇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过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吧。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以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按学校要求坚持训练,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只有这样,才会树立起文明礼仪的风范,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教养的芬芳作文篇5
不管穷养富养,都不如有教养。这套《儿童教养》,包括待人接物、餐桌礼仪、社交礼仪、和日常生活四册。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培养孩子的现代教养。不仅仅做“懂礼貌、有规矩的好孩子”,而是习得一套通行世界的现代文明基本规则。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有:
既有东方式的长幼有序,也有西方式的边界和秩序。
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教给孩子怎么跟长辈亲戚相处、怎么在家游戏,也教给孩子怎么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怎么外出旅行。
让孩子学会如何吃西餐、日料,也学会开生日派对、招待客人。
真实生活场景再现,让家长与孩子有参与感。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可操作性,不是像学生守则那样干巴巴说教。
图文并茂,用孩子最喜欢的漫画手法,生动有趣。通过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传承优秀家风弘扬社会德”重要精神,这本书其实也是在向我们传达围绕家庭中的有关和谐、孝道、劝学、劝善、勤俭、励志、修养等内容,从优秀家风中汲取培育道德养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社会正能量。关于儿童教育,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和家风家训,虽然过程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独立的人,所以,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个人行为是检验道德的标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教导孩子如何接人待物,浅显的文字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不但对孩子有益,对于成年人的生活、工作也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家长,不以“孩子”之名,行无礼之事;不以“年幼”为由,推脱管教之责。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眼中的社会!教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所言:“见贤思贤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长做到了,孩子自然也就跟着学会了。在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风家训的家庭中,孩子才会得到良好的教养。教养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大家喜欢的是有教养、有素质的人,而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将受到大家的厌恶。为了孩子让健康成长,高素质,有教养,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塑造良好家风。
教养的芬芳作文
初秋,隐隐有些凉意。细碎的雨丝纠缠,轻抚过脸,温润的水珠氤氲着秋天的气息。
走在人群熙攘的街道,嘈杂的人声在耳边不断响起。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烟味、食物气味甚至垃圾气味,无奈的苦笑,视线瞟向不远处欣然开放的金黄花朵,心中的苦涩和无奈更甚。
匆忙走过一条条错综复杂的街道,微微有些湿润的道路让鞋子有些打滑。“唉呀!”细微的声响很快被噪声吞噬,可我却捕捉到了那抹猝不及防。视线中出现一个年迈的老人。他衣着朴素,素白的衣裳被染上了丝丝灰尘和点点污垢。一头花白的银丝显示出主人的苍老和脆弱,被岁月雕刻上的皱纹如沟壑般在脸上蔓延。他的双手紧紧撑在地面上,挣扎着想要起身,可双腿却依旧软软的匍匐在地面上。那样焦急却无力的模样让人心酸。过往的行人却都是瞥了他一眼,眼底是淡淡的错愕与犹豫。
轻叹一声,正犹豫着是否要去搀扶,一双纤细却有力的手托着老人缓缓站起。这一举动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近好心搀扶老人却被倒打一耙的事件频频出现,几乎没有人愿意帮助一位这样的跌倒老人。下意识的,所有人将目光转移到了那双手的主人。一个身着白色衬衫的清秀少年,淡然却温柔的为老人拍去身上的灰尘。老人怔怔的站在原地,张了张嘴想说什么,那话语却在嘴边化作一抹微笑,深邃苍老的眸子中蕴含着不知名的情愫。
“切,又有一个人要被坑钱了。这孩子也真是不懂事……”
“是啊是啊,幸好我没去扶,不然就要被冤枉了……”
琐碎的话语在人群中互相传递着,无不透露出对少年的嘲讽。一句句话语如尖刀般刺向沉默的少年,他却只是默默的看了一眼众人。那双澄澈的眸子中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那样平静如水的目光让所有人安静了下来。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浅浅的愧疚是对少年,也是对老人。
一直沉默的老人轻道一声:“谢谢。”老人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每个字都敲打在人们的心上,留下一行深刻的记忆。
清风拂过,吹去了那刺鼻的气味,也吹去了那不堪的冷漠。一抹花香凝成实质,在人心里流淌。那,是教养的味道。
-
教养的芬芳作文(7篇)
教养的芬芳作文篇1窗透初晓,日照西林,云直摇,又是一度花谢之时。取一粒糖含于嘴中,甜味夹着清香直漫过味蕾,一如当年在那片芬芳中的味道。幼时的我寄居在农村,少时多病,所以常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