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人还是过客?作文450字

daniel 0 2023-01-06

归人还是过客?

人生的每一段旅途,每一个站点,有的只是匆匆路过,有的却会长时间的驻足。对我们长时间停留过得地方,更多的时候那些的一些感情话在这里生根发芽,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说,于自己而言,一个站点算得上是个归人,而非过客。

这个小小的平台对我而言,长久的驻足,尽管偶尔也会短时间的离去,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回来这里,书写自己心中的点点滴滴。

看看别的小作者在这里说,有一些熟悉的面孔不见了,有的时候他也会期待这些熟悉的面孔出现,虽然说未曾谋面,但是通过一些文字也能够了解彼此的一些性格生活习性。

这个时候自己就在想,如果自己是那个被等待的人,那么无疑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有人等待,所以对于自己而言,就应该是个归人,而非过客。

我们也总是期待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等有人想有人念,有那么一个地方,真正属于自己的,有那么一些人,想要奇带着自己的出现。

如果这所有的期许都可以变为现实,那么这个地方注定会不一样。注定会成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长期驻足点,成为自己穷极一生所追求的归属地。

在这片归属地里,自己是一个归人,而非过客。

电脑是魔鬼还是天使

随着Internet的到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发E-mail,聊QQ,查看股情,淘宝购物……应有尽有。但事物都有两面,电脑却又像魔鬼一般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掉入这个可怕的陷阱。

五年级的时光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脑前,疯狂一般玩游戏。拼命似的敲打着键盘,嘴里不时念叨着游戏级别,我把作业,课外练习抛到了九霄云外,脑子里满想着电脑游戏。上课时,我听老师讲课,刚下课,我就想到了网络游戏,在想怎么升级,怎么赚钱,这一切的一切,电脑都在吸引着我。这不,刚放学我就直奔家里的电脑室,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随之就开始沉迷于电脑了。五年级上学期考试,自以为胸有成竹,考年级前十没问题,再怎么说,我也是班里的佼佼者。但妈妈一打电话问老师,数学87.5分这个成绩似乎让我的心情坠落到低谷深处。好在爸爸妈妈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不会妄加地指责我,但这个成绩实在不尽人愿,爸爸妈妈也温和地分析了我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爸爸妈妈刚走后,我问自己:电脑真害了我吗?这一问题使我沉思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答案:电脑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沉迷于它,终究会受到伤害。

经过这一事例以后,我已经正确地对待电脑,对待事物。凡事都有利弊,只看你怎样对待它,如果你正确使用它,它会给你带来便捷和快乐;如果你过于依赖它,它会是一个陷阱,让你无法自拔!

还是爸爸做得对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自从经厉了那件事以后,便让我深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那是一个放学回来的下午,也是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我一回到家便马上做起了作业。因为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会比平时少许多,所以没过几分钟便做完了。做完后,我伸了伸腰,便快速拿起羽毛球拍跑了出去。

我前脚刚一出去,后脚还没出来的时候,立马便被爸爸叫住了:“你去哪里,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拿着球拍去干什么?”我吐了吐舌头,心想:“糟糕,被抓住了,肯定又要教训我了。”想着想着,忆经到了爸爸跟前。爸爸一副严肃的样子,就像阴天的天空,随时可能会下起雷阵雨一样。我不由地紧张起来,做好防御的准备。这时,爸爸开口了:“都要期中考试了,还想着出去玩,要是考不出好成绩,看你怎么交待!”我不敢说话,心想:“有什么了不起,明天早上复习不也一样吗!”我望着地面,环顾着四周。“算了算了,你不听也就算了,你长大了,也该自己做主了。你记住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爸爸摇了摇头,便让我也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晚了,连复习都来不及了。下午我一回来,望着手中的试卷不仅叹息起来,爸爸说得对,要是早一点听他的话,我就不会这样了。这时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含义了。

还是有些“危机感”好

目前,我们有些人确实多了几分“安全感”,而少了几分“危机感”。产生这种过分“安全感”的原因,虽然在干我们有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同世界的差距,没有充分意识到今天经济建设的紧迫性,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长期吃国家“大锅饭”,干与不干都有饭吃,干好干坏都照样能领到薪水的制度所致。

中华民族若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赶上、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就要脚踏实地、拼搏进取,这就需要人们少一些“安全感”、多一些“危机感”。

过分的“安全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众所周知,清王朝统治者由于“安全感”十足总以“大清帝国”自居,不思进取,不求发展,结果不仅没安全起来,反而愈来愈危机,处处挨打,最后丧权辱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终至于走向灭亡。

而“危机感”则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奋斗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德国非常破败、萧条,然而,由于日本人、德国人深深感到本国同世界的巨大差距,怀着强烈的“危机感”为了大和民族、日尔曼民族的再度兴起,努力苦干、拼搏奋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强国,一跃赶上并超过了原先比它先进的英、法等国。

过分“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而有些“危机感”常常能够使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有必要变“安全感”为“危机感”,使人们不要一味地“无忧无虑”下去,而要以革命加拼命的奋斗精神,以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拼博劲头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强盛。

怎样才能使人们从过分的“安全感”中过渡到具有几分“危机感”呢?当前,三项制度的改革就是很好的措施。诚然,在改革中将有一部分人失去“安全保证”,担心干不好工作没有“饭”吃,担心自己将要吃苦受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被淘汰。这些担心也不无必要。但是,如果不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就必然受到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在我国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才能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安全”起来。

中华民族历来是不甘落后的民族。但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几分“危机感”",减几分“安全感”,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真正以东方巨人的雄姿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名著“必读”还是“选读”

中学生要不要阅读名着,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非要冠上“必读”两字,就变成强制命令。偏偏有些中学生天性叛逆,你说必读,我偏不读,看你能拿我怎么样?

既然说必读,那就是非读不行,可事实绝非如此。名着不同于法律,法律必须执行,你犯法就必然受到法律制裁,读名着不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所以说“必读”带有强制的意味,这两个字眼,绝大多数中学生看起来很不舒服,当然也不太乐意接受。同样是要求读名着,不如换一个字眼为好,就像同样要求不乱踏草坪,“不准乱踏草坪,违者罚款”,就不如“请不要打扰,我正在睡觉”来得效果更好,前者令人望而生畏,后者令人备感亲切,且发人深思。说“必读”,是针对不读而言,但对一些中学生的不读名着我们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要做具体分析。我曾经做过吃力不讨好的事,开阅读课,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名着或名家的经典文章,有的同学就跟你捉迷藏,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上面放一本名着来遮你眼目,下面放一本明星杂志或体育杂志,还有的趁你一眼不注意,就偷偷做起其他作业,你命令他们把与名着无关的书都收起来,他们就用失神的眼光无聊地瞪着那名着上的一个题目,一堂课翻都不翻一页。像这样的阅读课,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事情,非但没有达到阅读名着、吸收滋养的效果,反而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我曾经找这些同学谈心过,他们说实在对这些名着不感兴趣,实在读不下去。于是我就反思自己: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是不是学生们就能全部接受;反过来,学生们认为好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就能真心真意地接受呢?

比如,网络文学,他们同龄人的作品,他们认为好的,不是没有被列进“必读书目”吗?应当承认,我们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矛盾,有些甚至不可调和,这个矛盾不解决,阅读名着的渠道是无法畅通的。

诚然,一些成功人士,包括一些作家和老师,是伴随着名着长大的,但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成长史硬套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有什么?传媒、声讯十分落后,绝大多数家庭连电视也没有,生活节奏又十分缓慢,你信息来源的惟一渠道是书本,你不读书又去干什么呢?现在他们就不同了,他们来到了一个传媒、声讯十分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电视节目、网络等传媒手段纷至沓来,外界的诱惑和冲击很大,使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姿态,加上应试等等的压力,挤占了他们大量的阅读名着的时间。那么几十种名着,你都非要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必读”的话,那势必会“强扭的瓜不甜”,带给他们的不是阅读的愉快,而是巨大的负担了。

我以为:一、阅读名着的必要性不可置疑,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二、有些名着尽管经过历代读者证明了其为名着,其思想、情感、艺术具有永恒价值,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是不是就一定适应,因为今天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甚至超越了过去的几百年、上千年,社会格局、经济形态以及人的认识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名着和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中间应该有一个媒介,如何搭设好这座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三、新课标指定的“必读书目”,有什么法定标准,具备怎样的合理性,已经受到了有关专家的质疑;四、即便这些指定的名着,也不一定非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必须读完,有些是到大学读的,有些在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觉得需要了,在一种无功利、自觉、放松的状态下去捧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更有帮助。我们既然强调终身学习,阅读名着也应是一种终身阅读状态。

其实我们在中学生中间做些文学名着的推荐、介绍、普及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鲁迅、胡适都曾为中学生开过书目,国外也有,但都不是非要“必读”不可,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去选读。所以,我想,“必读”改为“选读”,是不是更适宜些。

  • 下一篇:礼尚往来作文450字
    上一篇:挑选生日礼物作文500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