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读后感(整理10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1
《俗世奇人》一书以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为背景,讲述了三十六个身怀绝技并且独具风骨的传奇人物。张大力丢下石锁大笑离去,北地豪气跃然纸上;苏七块挥起袖子接筋续骨,规矩不改中隐藏的是妙手仁心;刷子李、风筝魏、泥人张凭借精湛的手艺博得满堂彩;好嘴杨巴叩头佯罪,巧妙化解不识芝麻粒的李中堂的尴尬……想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雅”始于“俗”。俗世生活是一种别样的美,它蕴藏着原生态的力量与智慧。当今人们追求“雅”,但却显得拘谨刻意。津门传说中的小人物则不同,无论是活出殡的刘道元,卖家产的`蔡二少爷,还是干鸡鸣狗盗之事的小达子,看似上不了台面,却都因豁达、质朴的性格与浸透在生活中的智慧而鲜活灵动起来。“这些人空前绝后,却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他们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嬉笑怒骂间都是天津卫最本真的场景。就是这些俗人,谱写了时代的大雅之章。
雅和俗作为两个互相定义的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世奇人》中都是俗人、俗事,但时光将它们升华为真正的高雅。这些俗人、俗事都蕴含着俗世感情中的憧憬、渴望、温存、爱意,以及所有美好而真诚的东西,这些也正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温暖的部分,无论悲喜,均是俗世温暖的沉淀。
民国小影,旧时一瞥。书籍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单篇看来颇似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小品,整体来看又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的天津市井生活图景,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全书如下酒小菜,初尝便是惊艳,吃罢,更显回味悠长。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奇书,不仅各种人物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讲述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奇妙的。
比如书中有篇《绝盗》的故事,那两个盗贼偷东西的本领可是离奇又高超,别的小偷大都是在夜晚贼头贼脑偷偷摸摸地偷,他们却是在光天化日大大方方地偷,不仅如此,还冒充成主人的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失主的家都搬空了。我觉得他们不光是盗贼,还是骗子,太可恶了,他们那“高超”的本领,并不值得称赞。
还有一篇《苏七块》,我也很感兴趣。苏七块是个脾气古怪的医生,任何人要想找他看病必需先交七块大洋,否则苏大夫可是眼皮也不会抬一下的,要不得名“苏七块”呢!一天,苏七块在和人玩牌,一个人着急慌忙地来找他,因为此人受了重伤急需医治。但是因为一时拿不出七块大洋,苏七块对病人根本就不理不睬,连旁边和他玩牌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医生的职责不就是治病救人么,苏七块这是见死不救啊。其中有个好心人华大夫(注:这也是俗世一奇人),悄悄地给了那病人七块大洋,病人交给了苏七块,只见如有神助,苏七块精神抖擞地几下子就把病人的伤口处理好了,还包了一包药给病人。事后,苏七块拿出七块大洋还给了朋友,朋友很费解,苏七块称,他并不是狠心不善良,而是因为“规矩”是不能随便改的。
是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一旦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否则,那就不叫做规矩了。我们平时学习、做事、做人,不也应该这样吗?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2
《俗世奇人》这本书里写了很多人物,我最喜欢的是泥人张,不太喜欢小达子这样的人。
先来说说泥人张吧。他捏泥人的手艺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和他相差十万八千里呢!奇人一定有奇事,泥人张当然也不例外。一天下雨,泥人张一个人坐在餐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位的模样。期间一个称“海张五”的人嘲笑他捏泥人的手艺。泥人张像没听见似的,左手从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他左手摆弄着泥巴,手指变戏法似的飞快地捏着,随后手一停,把捏好的泥人“叭”地往桌上一戳便走。旁人伸脖子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一般,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我不太喜欢小达子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小偷,偷东西不是好人。小达子偷东西的技术很高明。有一天,小达子在电车上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挂着一块亮晶晶的纯金怀表,当电车一晃时表就到他手里了,这动作快的连眼珠子都跟不上。
无论是泥人张还是小达子,他们的绝活都是一天一天地磨练出来的,不是短时间就能学成的。我们也要一天一天地刻苦学习,这样才会有所成就。但不能将学到的本领用到不对的地方,这样早晚会受到处分的。我们要将学的本领用到对社会有益的地方,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俗世奇人》这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们、发生的奇事。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人物,为我们呈现了当时天津卫这块宝地的,也显出了当时人们各自不同的能耐。也提醒了许多道理。这些是我们生活中所见不到的,作者冯骥才就将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开篇文章苏七块来说。在我认为苏大夫并不是求财心切。也许,他早就想过破坏这个规矩,让大家认识真正的苏七块。要不然,他不会还给华大夫大洋。而是在,天津卫当时这个的场面中所破逼无奈的,他假设坏了这个规矩,以后,他的话别人是不会听的。还有华大夫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华大夫那种记牙不记人、对自己行业十分尊敬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华大夫虽然记性不好,但他作为一名牙医,他要对每一位病人负责任。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全把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刘向眼中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眼中的书。而我眼中的书是一艘航舰,带我承风远行;书是一片海洋,带我在海洋中遨游;书还是一位老师,教我许多知识。
亲身所见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位捏面人的“奇人”,他头戴已经有些褪了色的棒球帽,身穿深色衣裤,外面批了件棕色马甲,脸上的皮肤经过风吹日晒显得黑黑的,额头上满是皱纹,头发乱蓬蓬的,胡子也有些微微发白。
师傅的手里还提着一个破旧的工具箱。打开箱子,里面的工具很简单:几种不同颜色的面团,几十根竹签,还有一把刻刀,摆放得很整齐。师傅总将小箱子放在桌子上,稳稳地坐下来,便开始捏面人了。只见他麻利地从工具箱里拿了根竹签和一小撮蓝色面团,熟练地搓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圆球便出来了。他将这圆球插在竹签上,又拿出一小撮白色面团,搓成个更小、更精细的圆球,大约一粒黄豆大小,将它安在刚才的大圆球上。“师傅,是机器猫吗?”我问道。师傅呵呵一笑:“是的,被你看出来了!”接着,他又拿出橘红色面团配合黄色的面团捏成了机器猫的鼻子和嘴,还有脖子下系的黄色小铃铛,最后又用蓝色面团捏成了机器猫的身子,用玫红色面团和绿色面团捏了一朵花插在机器猫下面。我心想:师傅可真厉害,捏什么像什么,活灵活现,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呀!想着想着,我不禁朝他的手看去,只见那双灵巧的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瘦的连青筋都清晰可见,粗糙的皮肤上遍布着深浅不一的划痕。
没过xx年了吧!”“那你算个捏面人的'‘奇人’了吧!”我感叹道。“不敢当,不敢当!”师傅谦虚的说。
亲身经历
回想过去,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奇人”,因为我学舞蹈已经有十年了。依稀记得第一次去跳舞的我,以为跳舞会很有意思,很好玩,可谁知,跳舞竟然要压腿、劈叉……慢慢地,我越来越不喜欢跳舞了,觉得跳舞很痛苦,还有一种想逃课的想法!妈妈见我对舞蹈失去了当初的热爱,意味深长地说:“轩轩,妈妈让你学舞并不希望你收获多少技巧,而是希望你能通过舞蹈收获坚持和自信!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坚持下去,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听了妈妈的话后,我不禁有了新的信心,让我从放弃中站了起来。后来,只要在舞蹈中遇到了挫折,我都能咬着牙坚持下去。十年似离弦之箭,飞速消逝,期间,我参加了许多演出和比赛,不仅收获了无数的掌声,更获得了自信和毅力。很快,我便十级毕业了,我感受到了坚持和信念带给我的喜悦!
奇人不一定要技术很好的人才能当,有时普通的人也能做出非凡的事。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4
每一个人,都在这硕大的世界里,焕发出自己微小却耀眼的光辉。我们都是那微小的一份子。
——题记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俗世奇人》,看着颇有趣味,细细品读起来也有不少道理。冯骥才的文章感觉着是真真实实的、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看着他的书,就好似有着人在给你讲故事一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个故事的舞台,就在那小小的、不起眼的天津码头上,一群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发生了那么些不普普通通的事。
就像立下规矩的苏七块、力大无穷的张大力、卖东西卖成精的蔡二少爷以及机智勇敢的泥人张等等,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住处,不知道他们的习惯,也没真真实实地看见或听见他们,但我们似乎能看见他们的容貌,听见他们的'声音,就仿佛是活在我们的周围一般,是平常打过招呼或擦肩而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即使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们,也过着不普通的生活。不怕官,不怕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他们什么也不怕。手艺人怀揣着自己的手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一块护身符,不怕抢不怕夺,不像钱和权一般,有的多了便担惊受怕。他们,是用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闯出了一片天。他们用尽自己的全身力量,在这伟大磅礴的宇宙里,散发出一片一片微小却耀眼的光辉。
接下来不妨让我给你讲讲我遇见的那些俗世奇人们吧。
绍兴,安昌镇,河流旁的小路上。
来往匆匆的行人们,都路过老人们的身旁。河流潺潺的水声,乌篷船悠悠的划了过去,阳光温和的照在老人的身上。老人身旁熬着的一锅白糖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晶莹透亮的金黄色,像是吸收了阳光的温暖,香气十分吸引人。他终于决定站了起来,拿起大铁锅中滚烫的白糖,放到了木架子上,围成一个圈,拉长,又重新在绕回去。不一会儿,透亮的金黄色变成了雪一样的纯白色,散发出麦芽糖的浓浓气息,这一下子,许许多多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好多好多的小孩叽叽喳喳的想拿糖,原本寂寞的老人家一下子受欢送了起来。塘栖,运河旁,一棵硕大的古枫树下。每每都会有一个捏泥人的,早就忘了他叫什么,他也早不来做泥人了。但就是他,陪伴我度过长长的童年岁月。在他那儿买来的泥人。也早已是数不过来,等到干裂了还是舍不得丢,所以至今我的桌子上还摆着一个唐僧,一个孙悟空,一只像会唱歌一般的鸟儿,还有一个小小的我。每一次,当我们没有事情做的时候,那许许多多的孩子们就涌上了他的摊位,用积攒了两天卖鸡蛋饼的钱去买一个小小的泥人。有一次,他说他要走了,回老家了,临走前,总要给我们些礼物,留个念想。他捏了每一个我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到现在还是仍旧记着这段回忆。
更多更多的俗世奇人们,我想,我根本就讲不过来,买兔子的人,蘸糖画的人以及养花的爷爷,都是一个个的俗世奇人。
我想,每一个人抑或都是这样,用自己的力量,焕发光辉,感染着身边的我们。这世界可称俗,可称奇。“奇”,我认为指的是大自然,是一粒粒原子。“俗”,我认为指的是人,是和人有关的事。
也许很多人认为“人”才是奇迹,我不反对。但读完《俗世奇人》,他们一定也会明白“人俗”、“世奇”。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5
星期六,妈妈接我时,带来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光看书名,就知道书中人物个个身怀绝技。我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天津水陆码头有着一些奇人妙事》。有必得先拿出七块银元才肯瞧病的苏七块;有手艺高超的刷子李,也有爱喝酒的酒婆。不过,令我最敬佩的还是“大回”。他专攻钓鱼。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就是鱼钩;一根纳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就是鱼漂。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他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过。但他最厉害的还是钓王八。王八被鱼钩勾住之后,便用两只前爪子抓住水草。大回就从腰间摸出一个铜环,套在鱼竿上,顺着鱼线下去,王八就扬起前爪子一档,便松开下边的草,就舒舒服服地提上来了。
这些人就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下去,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像这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篇2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许多有益的书籍,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数不胜数。可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俗世奇人》这本书了。
刚看的时候,我对奇人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所怀疑,再往下看就信以为真了,全都是真人真事。
书中有个正骨拿环的苏金散,技艺高超,但是有个规矩,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才肯瞧病,俗称“苏七块”,其实他心地善良只是力的规矩不能改。书中还有个泥人张,台下一边看戏,一边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啥像啥,一手绝活儿。他艺高胆大,智斗横行霸道的“海张五”。还有更绝的文混混儿刘道元活出殡,一连七天诈死笑看世间百态、人情寒暖······
书中着黑衣黑鞋刷墙,不沾一滴白点的刷子李,只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好嘴杨巴······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堪称“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总共十八篇,每人一篇,各不相关。此书故事简短,语言通俗易懂,读完全书,让人惊叹不已:奇人妙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真值得一看,建议你有空也看看哦!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6
放假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俗世奇人》。我看完后,觉得受益匪浅。
《俗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虽然不像那一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教授,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他们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见过他们的人却都不得不佩服。比如:泥人张,他捏泥人的技术无人能比,就算只用脚下的泥土,只用一只手,还不用眼睛看,他都能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泥人;快手刘,他的手速非常快,你常常还没看清他在做什么,他已经把一个东西移到另一处了。还有神医王十二.
看完《俗世奇人》后,我深有感触。是啊,我也见过很多像《俗世奇人》里面的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获得了成功。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曾被人称为智商最高的人类,可是他小时候只有物理、科学两科好一些,其他科几乎都是零分。但是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物理方面的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牛顿,他小时候成绩也很差,但是他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手工制作能力,而且他也很能勤奋,最终,他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两位名人小时候都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的人,但是他们都成功了,就是因为他们像《俗世奇人》里面的人一样,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有句话说得不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俗世奇人》里各种各样的奇人,他们有自己的特长,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就是会发光的金子。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7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很薄的一本小书,十几个故事,都是市井之间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和事。说是传奇,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大气,有的只是平凡人身上那么点儿闪亮的火花。这些火花,有的是因为身怀绝技,有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有的是因为傲人风骨。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发人深思。
开首第一篇《苏七块》中的苏大夫医术高明,什么骨折扭伤他都能轻易应对,可他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看病必要先放出七大洋,不会因任何人面打破规矩。这也使他背了不少骂声,说他这个人认钱不认人,谁要是有钱,才肯治病,要是没钱,怎么求他也不会给别人治病。可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大家都以为他贪财,他却在一次治病时免费给车夫几包药,并把华大夫偷偷给车夫的大洋还给了他、这让华大夫包琢磨不透。从苏七块身上,我看到的是近乎古板的执著和不露声色的乐于助人。
而《死鸟》这篇文章讲述了贺道台的两个绝活——“伺候上司”和“伺候鸟”,可是他最后却被这两样绝活给害惨了。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阳奉阴违,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丽背地里却骂骂咧咧的人。而他最后既被大人骂又被鸟儿气的场面却十分搞笑。现实中的有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又如《刘道远活出殡》一文中,刘遵远假死后,原来的那些哥们现在一个个都翻脸,连最好的兄弟也要在他“死后”抢夺他的名声。一件件事把刘道远气得半死,可最后他却想明白了。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到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报,就像刘道远把银子全给了要帮助的人,可最后人们却骗的骗、偷的偷,没有一个人来感激。而文章结尾,“他突然从棺材中跳出把所有人都吓跑了,然后仰天大笑”,如此黑色幽默的情节,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行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刷子李》中的一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言极是。手艺人靠的就是一身本事,没有本事的.人在那样一个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更不必说得到世人的尊重了。不仅手艺人需要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练就自己的本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搜之长,没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并经受得住考验的专业知识和才能,那么他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氏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书中还有背头杨、蔡二少爷、好嘴杨巴、蓝眼、冯五爷、张大力、酒婆、大回、小达子、绝盗等。这砦“市井人物”犹如一道道人物画廊,在天津这个“俗世”中,凭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耐,组成一组组不俗的风景。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肯定是“俗世奇人”,我相信!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8
有一些书的厚重感,无关厚度,只关乎承载的文化。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第一部,并无单行本,只作为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游离于各种短篇小说集中。而后,冯先生写出了《俗世奇人贰》并推出了单行本,全书不过五十多页,却承载了不再的天津卫的文化。
旧时的天津卫,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担着剃头挑子的汉子,问你要不要来一碗馄饨。会有老爷子笑着给你切两块五颜六色的药糖,那一声声充满味道的“行嘞里边儿请”让人听了会心一笑。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绚烂。
纵观此书,可观泥人张脚底扣泥捏二爷,可见刷子李刷墙无白点,亦可见蓝眼慧眼识古董,苏七块妙手治病痛。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而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凭一手绝活,人能在鱼龙混杂的天津卫立脚,就能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角净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苏七块》等等。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刷过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子李”。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马就心明眼亮,然后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得疼痛,断骨头就已经接上了。神吧,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所以人们当面叫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止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竞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9
平凡的生活中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动作干净麻利的苏七块;力大无边的张大力;手巧灵活的泥人张……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后,书中觉得让我最佩服的人是——”泥人张“。一次,泥人张在饭馆里饮酒,忽然大名鼎鼎的张五爷来了。大家都放下筷子看着他,唯独泥人张没有。张五爷刚坐下来,就和其他两个人嘲笑起泥人张来。泥人张没有生气,用左手摆弄着一团泥巴,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张五爷的脑袋,比张五爷的脑袋还像张五爷,就是比较小。然后泥人张把泥人往桌上一摆,走了。张五爷对泥人张喊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结果第二天,几个小杂货摊上摆着一排排张五爷的泥像,摊上还都贴着张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大家都乐了起来。张五爷花了大价钱才把泥人全买走,这就是他嘲笑泥人张的后果。我看完这个故事后,对泥人张的`手艺钦佩不已,他捏泥人的时候是那么灵活,真是心灵手巧。我平时玩橡皮泥,总是笨手笨脚,捏半天捏不出个像样的人来。我跟泥人张一比,那简直就是相差”九十万八百千里“啊!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一个人并不可能拥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的才能是无人能及的,独一无二的。
冯骥才,他笔中的‘奇人’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就说第一章里的苏七块吧,别人每次到他这来看病,首先要交上7块押金才行,否则不给医。别人以为他这是小气,才不是呢,他是为了他立下的规矩啊。规矩既然定下了,就不能破,要是破了,人人都这样,那该怎么办啊?刷子李,他让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做起啊,如果没有一天一天的积累,他能有这么高的手艺吗?自己的本事不是突然一下子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练成的啊。‘蓝眼’都说他是古董行的专家,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专家变成了砖家。既然蓝眼有辨识古董真假的技能,那必定也有造假方便的砖家。蓝眼,他败在了黄三爷手里。可见出黄三爷的造假功夫不是一般的高啊,居然能把古董行的专家——蓝眼耍得团团转。绝盗,我无言以对啊,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厚脸皮的人呐,可悲可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至于能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好,发挥到极致,那就是自己的事了。相信大家读这本书都有不同的感想,那些奇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绝对很有趣!市井民间,奇人异事,样样都有。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呐!
《俗世奇人》读后感篇10
自从学过《刷子李》这篇文章后,让我常常对冯骥才这位远近闻名的作家牵肠挂肚,然而这种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变淡。直到有一天,我如愿以偿得看完了他的传奇佳作——《俗世奇人》时,心中感慨万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荡气回肠的笔调向我们活灵活现的展现了水路码头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俗世奇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各个身怀绝技,就例如书中的主角之一——张大力,他力大无穷,矫若惊龙,轻而易举的就将重如泰山的石锁举起;还有书中的泥人张,他技艺精湛高超,捏出的泥人那叫一个像,人见了无不叫妙;更加让人惊叹的是那看牙的华大夫,竟然将病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牙齿深深的记在心中,可以认牙找人。
书中的主角们都令我大跌眼镜,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令我佩服。虽然他们技艺超群,但大多数生活都是平平凡凡,都是毫无家世背景的普通人,他们既是奇人也是俗人。那么他们胜人一筹的技术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熟而生巧。例如刷子李精妙的'刷墙技术不也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所好好学来的;大回虽然没钓上有三条红线的鱼,但他那百钓百中的能耐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谁又能说他没有在观察鱼的特征上倾注心死呢?
虽然书中的人物都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的工作都毫不相关,但他们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特点,他们都对待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勤勤恳恳,毫无非分之想。靠的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付出与回报最终会成为正比例,说不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在默默的努力,靠的只是坚持和毅力罢了,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吃苦耐劳,就将会成为下一个俗世奇人呢!
阳光洒满窗前,我又捧起这本在冯骥才笔下妙笔生花的佳作,婆娑着富有质感的书页,回首着这十八位俗世奇人令人惊奇的所作所为。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