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整理8篇)
《皮囊》读后感篇1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什么?”
皮囊与灵魂是怎样的存在,我们的心如何安放?《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在第一篇中阿太的生活观写道: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作者透过内心,冷静真实的文字写尽了生活的模样。
这本《皮囊》,我也无法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剥开来,一点点地捋出,跟生活死缠烂打,和梦想拼尽全力以及身边各种人和事,所有的艰辛与磨难通过那平淡的口吻叙述出来让人感到冷静得不真实。虽然这些散文并非一次性完工,是作者将曾经的作品拼凑在一起,非但不突兀,反而更加连贯真实。与其说是拼凑,不如说是人生的标点集合,停顿、惊叹、感慨、迷茫,尽在其中。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从中书中读出了朴素真实。但也有人说,作者自私冷血,说他像是个旁观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写着家人和朋友,他们都是失败者而他是最成功的人。但我并不这么看,我们应该敬佩作者,正如书名“皮囊”,他透过自己的皮囊,别人的皮囊,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内心,惶恐,不安与期待。如作者所说,“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传达到我的内心。”不排除作者有一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但谁不是呢?更何况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总是盯着皮囊看,要认清皮囊除外的灵魂。书中的母亲不顾父亲的疾病,儿子的学费,执意要盖已经没有意义的房子;自恃清高,一心想离开小镇的天才文展,看不起小镇;向往香港生活的香港阿小;吵着闹着要看世界的厚朴,这些有点令人讨厌的毛病却出奇的让人深有同感,因为说不定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包括作者黑狗达,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攒钱,同时又厌恶规规矩矩的人生。但这是真实的自己,何时我们也能透过皮囊看自己的内心呢?作者写完《残疾》便萌发一种紧迫感: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自己生命人的尊重,挽留每一个人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曾经,我不习惯与人交往。但渐渐地,我发现没有那么困难,在和同桌每天课间一起跑步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交流,聊着自己或别人。交心之后,收获了友谊,挖掘了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深处,这是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
从书中的闽南小镇,儿时记忆,求学经历,我还看到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家的归宿。从开始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去宁波当海员,最终为了躲事回到了家。随丈夫到东北的张美丽,后又回到小镇开酒楼。从小规划未来天才文展,一心想摆脱小镇,在大城市发展,最终却被抛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心等着去香港的香港阿小,他最后自嘲般地说:“我竟然觉得,那个我看不起的小镇才是我家。”黑狗达为了家庭的生活和父亲的医药费,拼命的往前冲,留在北京。但他又写道,“或许,这几年我其实还是没离开过家乡,只不过,走得远了一点,看的风景更多一点,也怕得更厉害一点。但还好,我终于还是回来了,我终于还是能回来,我终于还是可以找到永远属于我的那条小巷。”
是的,我们总是前往远方,却从未离开过家乡
因为某些原因,我离开老家在外上学。虽然有父母同在,但我总是不住地想家。时间久了,故乡的记忆隐隐绰绰,快要看不清了,我以为我把它给忘了。在一个夜晚,偶然看见一只萤火虫,闪着微弱的绿光,在故乡常见的。但就在那一刻,突然鼻子一酸,想家了。尽管在这边还算顺利,却耐不住离家在外的孤寂。记忆中,家里,有欢声笑语,有温情时刻,还有我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家,一直在我的心里,无论我去往何方。
拼命地向前,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踏上更高的台阶,精疲力尽。但回头发现,家与自己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系着,顺着绳索可以回到家,会觉得那么心安。家是休息的港湾,累了的时候把心放一放,有家可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家不是一个房子,而是有气息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与无声的爱。“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当作一杯淡茶来品,读完后,深深的舒了口气。平实冷淡的文字,刺透现实的笔力,精巧绝妙的构思,平常的琐事却给人以无尽的感悟。人生就是裹着心的皮囊,在急流里翻转打漩,累了的时候,就在那个叫家的港湾暂歇,我们总要奋斗着。
《皮囊》读后感篇2
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蔡崇达《皮囊》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主人公黑狗达的视野,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人情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逐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初看前三篇,我觉得有些许吴念真的味道,并且兼具闽南的地域文化,不可多得。在阅读里,我多次联想到大学同窗给我说过的`一些故事,同样关于那片地域,那些人与事与小镇,我在这本书的前部分找到了它们。
《皮囊》作为本书的开篇,主角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做菜时被刀切断手指,家人都大呼小叫着商量怎么解决时,她却冷静的说道:“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现在社会太多人把肉体看的太重要,娇贵而谨慎的活着,反而吃不了苦头,做不成大事。阿太是活得超脱之人,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那句话也道出了《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霜磨砺,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得以洗涤,得以有趣,得以安放。
在《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哪怕被旁人指指点点说她自私可笑,哪怕被丈夫和儿女不理解说她只要面子不管家人,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只是为了完成丈夫同她约会那天许下的诺言“将来我要把这块地买下来盖一座大房子”。母亲对于即使拆迁在即也想建起的四层小楼的执念,满满的是对家和对父亲承诺的执念。谁的人生没有过这样的执念,纵然知道徒劳,依然不甘放下,只是有人做了,有人和自己和解了。
《残疾》是作者对他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俗话说母亲是家里的温度,父亲是家里最厚重的墙,我想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大多数心中来说都是高大威猛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温存的庇护港。文章里的父亲离家、归来、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继而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厚朴》人都会经历青春,而叛逆和成长是青春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人表达叛逆,张扬挥洒。有的人表达成长,但心中总有自己叛逆的想法。那样有支撑的叛逆,或许更理直气壮,亦或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我对《天才文展》印象深刻,好似年少的我们有很多宏伟的理想,但是在现实面前被击的溃不成军,面对跟自己条件相当却比自己成功的人,我们会自卑,更多的是嫉妒,而嫉妒会让我们选择逃避。文展就像我们生活中走失的朋友,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每个人都要有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路上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
很多读者都说书的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太过于平凡,有一种“眼泪被骗了”的感觉。有些读者甚至认为前半部分写的太过用力,后半部分却充满了优等生凤凰男的优越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个人哈姆雷特吧,此篇不评价对错好坏,只谈意义。
《皮囊》超乎我的想象。它既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又不及我的想象。它的好,好在它的的确确地冲破了我自身加固的防护墙,让我真真切切地“看见”自己和“看见”更多人。然而,它的不及,不及在于它把自己“看”得过于透彻,把更多人“看”得过于明白。作者揭开皮囊的同时,我们也跟着揭开了一遍自己的皮囊。虽然,也许很多人并没看清楚自己皮囊之下的肉体与心。但这种激发,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皮囊》读后感篇3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阳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经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皮囊》读后感篇4
正如作家韩寒所言,“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这本《皮囊》的书,是我回家的火车上看的。
因为火车是卧铺,人很多,6号车厢里我的周围,啊,一群远行的男孩儿,十几个人,都是十三四岁模样。
开始觉得他们有些吵,后来被作者紧紧攫住,就在对《皮囊》的阅读里非常安静下来,听不到身边的声音了。
看完了还是意犹未尽,这么好的书?为什么现在才遇到?
作者蔡崇达是82年人,这本书于20xx年第一次出版。书的封皮简单养眼,白色的底,黑色的两个大字,拿在手上也很小,由十四个温柔而又残酷的故事组成。
象小说,也象一本有质感的散文集。
01亲情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皮囊》作者没有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他简单,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生活。
他写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外婆的母亲,这个很牛的人。阿太的女儿五十多岁去世,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不哭;她在厨房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头切断,也事不关己的样子。
阿太最后留给作者的话是:“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写自己残疾的父亲,希望能够重新走路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作者终于明白,来不及为父亲做些什么了。
写硬气的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以及她对父亲浓浓的爱情。
——生活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回味,思考,咀嚼,然后品尝出其中真正的更多的复杂而真实的味道。
可能同为离家在外的人,我对作者描绘的小镇里的那些人和事有感同身受的触动。尤其书的前几个故事《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都是是围绕着小镇,和浓浓的`亲情展开。
亲情很浓,作者的笔却是客观、细致、和冷静的。
02理想和现实
描述了亲情之后,第二大板块是对故乡人物的刻画:张美丽,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
作者在讲述他们时,能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那个时代的青年,胸有热血,而现实骨感,理想无处安身。
作者剖析自己,剖析他人,笔下很冷静自省。诚如他所言“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
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寻和失落之间,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反复冲突、纠缠浮沉?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每个人出去寻找和它的相处模式”。
作者尝试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各人的欲望和现实,“每片海,浮沉着不同的景致,也滚动着各自的危险”“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现实中的我们,被一具皮囊裹挟而行。皮囊下面是什么?是香港阿小内心的虚荣?还是他后来被边缘化的日复一日的无奈的生活?是追求自由想突破现实拘缚的厚朴?他青春消逝,生命殆尽,带给我们无尽伤感的结局。
不管摆在面前的是什么,我们也学着接受它,直面它,反复探寻自己的内心,鼓励自己勇往直前,找到自己的灵魂安身之处。
最终能得以架着自己的皮囊,坚定热情地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03文字
作者的文字特别给到人一种惊喜。他把内心最深处的苦难和幸福,托出告诉我们,这些文字再回归他的心。
满腔深情,却异常冷静。
因为作者的阿太也是这样的,看尽了人间百态,经受了人间苦难后,她手指切断了,只哎呀了一声,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留给我们她异乎常人的冷静和人生智慧。原来真是“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读了这本书,也更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皮囊》非常值得一读。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教我们在灯下自省,学会出发直面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篇5
蔡崇达的《皮囊》中,对皮囊这两个字的独到的解释和理解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阿太,也就是母亲的姥姥,来诠释何为皮囊。“我们的身体就是个皮囊,皮囊是用来使用而不是用来保养的。”这是整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几句话之一。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指引我们身体的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禁锢我们灵魂的枷锁。走在人群中,有化着淡妆、面容精致的女孩,也有衣着考究、发型干练、五官棱角分明的青年,当然也有面露菜色为家庭奔波的中年人和皮肤如枯老树干般的老人,我们的目光落到他们身上的同时会折返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譬如为美丽的小姐姐所惊艳,因中年人的油腻而替他惋惜甚至厌恶。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层皮囊,枯槁的老人在几十年前也会有姣好的面容,只是时间没有为他们的'美丽驻足,匆匆走过,这也是时间公平的地方,它不会为特定的人停下,它只是默默地流逝,悄然带走每个人的青春和记忆,剩下的是一副衰老皮囊和被时光洗礼过的灵魂,由此可见,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灵魂所寄宿的容器,如果能看透外面这层壳,我想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轻盈的,具有不同色彩的,我们的精神和智慧在其中闪闪发亮。在我们离开时没有人会带着这副与生俱来的皮囊,我们会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亲情,可我想不会有谁会在乎那无法让我们奔跑和思考的已经衰老的皮囊。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接受一些历练,也无妨,得到提升的是我们的思想;多遇到一些挫折,又何妨,不过是让我们更加坚强;拼命读书,又怎样,皮囊生来就是拿来用而不是去保养的,饱满的是我们的灵魂。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皮囊》中的很多话都值得仔细揣摩和思考,不得不说我从中找到了许多心中问题的答案,也在一些人物的身上为我的一些想法找到了印证,譬如有关梦想与现实,面对与逃避,再比如说孤独。整本书中,作者如同一个了解人体结构、技法娴熟却又冷漠冷血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析着那些“怪异“却又常见的人们同时解剖着自己。在生活中总存在一些活得很用力的人,他们用力地微笑,用力地打招呼,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第一次约会的少女,用厚厚的、成熟的妆容掩盖了自己青春的气息,往往在不知道规则的时候,越用力在外人看起来就越可笑。作者笔下的厚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好像是与作者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一个人物,厚朴大喊着青春和梦想,仿佛一只飞蛾,只有在梦想的明灯中被烈焰围绕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活得那么用力,渴望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的规则去突破真实世界的桎梏。他组建了一个名为世界的乐队,当这个由一群不懂音乐的人组建的乐队成立后,厚朴的用青春把世界闹个天翻地覆的征程看似开始了,他认为实现梦想就应该是轰轰烈烈、激昂奋进、大声喊着口号、昂首挺胸的过程,但这么想的人一般都没有追逐过真正的梦想,或者说他们只是在空想。作者一直没忍心告诉厚朴一件事,那就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其实是一程困难的,满腔热血根本无济于事,甚至还需要去做连你自己都看不起的自己,谦卑、隐忍、积累,这或许才是现实世界,追梦人的模样。读完了厚朴,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也有与厚朴相似的一部分,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厚朴。有人说:“不挂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大学不就是非常自由,想逃课就逃课吗?”相信这些话并去尝试的人看似是突破了我们对大学生活“正常的认知”,但他们其实又被另一个规矩所要求、所影响。逃课挂科这些行为其实是种拙劣的模仿,他们不理解第一个为自由而逃课挂科的人最后得到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把“希望大学生活变得完整”作为犯下错误的借口,可能他们才是活在自己最不屑的世界里的人。
不得不说,偶尔的理想化是一种浪漫,让我们有勇气继续抬头向前看、继续走,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谦卑、不需要学会隐忍和沉积,在追梦的过程中,不偏离自己的本意,肯付出或许才是正路。
《皮囊》读后感篇6
皮囊这个词,大概是出于阿太那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80后作者在故乡泉州小镇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亲情、友情交织成的人生。如今已经小有头目的作家再回看彼时的故事,除了释然、理解、怀念,更多的是感慨、喟叹。
让我泪目的故事片段却没有任何感受可以书写于此。
作者的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那么深沉与执着,执着到可以抵过漫长岁月,执着到可以选择欠一辈子的债来为父亲建一座老房子。看到这一段,徘徊在我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个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时候才理解父母间的爱情的呢?
我拥有一个同样的家庭背景,虽然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于当今年代来说是突兀的。也就是这样,我一直以一个第三视角的角度去看父母的婚姻——那种刻画在生活中的感情,那种用粗鄙的话讲出的关切,那种浸泡在岁月中的平淡陪伴。我总认为,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我还年轻,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才可以在那些“废墟”中寻找光明。成年后的每次夜聊,母亲在吐槽父亲之余,因为实在不想被母亲的负面情绪所撼动,我总会异常地客观冷静分析其中的问题,像是在分析别人家的故事,就仿佛我从来都不是这部连续剧的参与者。同样的熏陶,而我却成为了一个与作者完全相反的、薄情冷漠的人。
我之所以想问作者那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当我想下笔去描写父母之间的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灰色情调。我实在是没办法去把那样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写得如此感人、积极,也或许是因为在我的生长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会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抵触这样的生活的。也或许是因为我还年少,并不懂平平淡淡的生活本该如此。更或许,我该是一个更加积极阳光的人,一个可以从浅薄人生中寻找到深情世界的人。
在书中,作者叹惋了许多年少时的伙伴,他们过着看似非同寻常的人生,却最终落得深渊。我看见书评中有一条差评,他说:作者就是在惋惜他人人生的同事对自己的境遇感到庆幸。而在我看来,作者所叙述的这些“另类人”,恰恰是想突破束缚的“时代先驱”,他们之所以难以“生存”有两点原因:第一,这些先进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存的落脚点,它们既没有现实的“磨炼”使其变得理性而实际,也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给予它们繁衍生息;第二,旁人的不屑与不解会加剧这些“先驱者”思想的极端化,从而导致思维从理性走向了偏激。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要联系实际。综合以上,这些“先驱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抱负,而自己又对于这些观念耿耿于怀无法释然,最终便促使自己走向了极端的灭亡。
这几个人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舍友厚朴——一个一直吵着要“自由”,却不知什么是真的自由的人。作者曾劝他来北京,而最终却因为父亲的病逝被迫回到了老家,继而又留在了村里做老师。我不禁幻想厚朴来到北京后的样子,不知那些更加虚伪复杂的市井生活,能否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治愈他的病。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在湍流不息的大城市里,连“做世界”都很难,更何况去做“自己的世界”。
但实际上,作者与厚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所促成下的人生境遇,只能说是命运使然,我甚至不觉得其中会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太多人因为没有学会自我和解而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特别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名利与期望中的所谓的上层生活拖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我们在以梦想命名的人生中慢慢丢失了自己的“肉体”,只剩得皮囊被生活无情地拉扯着、消磨着,总有那么一天,磨破得皮囊遮盖不住自己空虚的身体,那时我们才想起去放慢脚步,回顾来时的路去找寻丢失的“肉体”。
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你,不要在追寻体面的路上,丢掉自己最基本的体面。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篇7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轻盈的灵魂,由于被皮囊负累,所以要不断地锤炼,实现生命的超脱。——题记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我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思想纯粹的人最本真,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就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尚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让书中的精华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提升境界,升华人生。我最喜欢经典理论著作,因为他们所蕴含着的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的精神动能,常常能够起到烛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读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人格与精神,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与感悟中铸就阔达与仁爱之心,在寂寞中垒筑灵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坚韧,挫折前精神乐观,让自己的情感从心泉涌出,朴实、自然、熨贴,如在瓦屋下饮一壶高粱酿造的老酒。
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从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义、理、智、信等方面。《大学》说“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都说明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学会心中有他人,学会以小善积大善,学会吃亏不贪便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感恩回报,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类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的宁静和灵魂的安详,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个担当有为的人。在《皮囊》一书中,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对家的担当,看到了母亲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对子女的担当,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学改变家族命运的担当。这是我们中国底层人民最勤劳、最坚毅、最朴实的原动力,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人不能没有担当,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尊重与尊严。承担责任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他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他就具备了价值。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他们在事业、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都能担当起自己所应担当的那份责任,不悲观、不麻木、不逃避、不亵渎亲人朋友对他的信任与希望。亲人朋友也愿与之共患难,亲他、敬他、爱他。这种担当,使人格更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过得最为充实丰盈。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后感篇8
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感觉没有写好这篇读后感,也写不好。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