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整理10篇)

daniel 0 2025-01-01

读活着有感篇1

心情沉重,看完余华先生所著的《活着》最大的感受就是沉重。字里行间尽是悲惨,福贵的一生较《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有之过而无不及。亲人朋友先后离他而去,颠沛的一生,老了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还好有一头老黄牛陪着。

身处新时代的我,无法想象和接受福贵所在的那个充斥着无可奈何的年代,看着福贵的遭遇,我感到特别愤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出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疑问。为什么命运如此捉弄人?为什么生命中的温情全变成了生离死别?活着是为了什么?

特别是看到福贵的儿子被抽干血死掉的片段时,我除了悲伤,更多的是愤怒。那么淳朴善良的孩子,惨死的理由居然如此荒诞。为什么医护人员那么无知,是真的无知吗?不知道血抽干了人会死吗?更何况是抽一个小孩子的血。为什么要用权势来权衡生命?

我在书中找到的答案是“忍受”。

福贵忍受了医护人员巴结权贵的丑恶嘴脸,忍受了失去儿子的痛苦,忍受了与他人能力的悬殊。对待现实的无可奈何,福贵的做法是忍受,中国的千千万万个福贵的做法都是忍受。福贵的一生曲折离奇,最巅峰即是出生的时候,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地主少爷,安逸的日子没过过几年,却将家产败个精光。想靠勤劳致富东山再起,又遇上了战争和时代的动乱,每走的一步、每活的一刻都充满了艰难。很多时候我以为他要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没想到遭遇的困境越多,他的路却越走越宽广,心镜也越开阔。这就是所谓“看开”了吧,无论生活多艰辛,不放弃生的希望,永远保持对生命的尊重。

福贵能够看开,与他生命中息息相关的人分不开,那是一群单纯朴实的人。时代动荡,人心却有温存。福贵输掉家产,父母变卖一切与他共渡难关,并给予勉励,让他幡然悔悟重新做人。对于福贵的妻子,一开始我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一个嗜赌成性的纨绔少爷,出生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家珍为什么不选择离开他呢?那么温柔体贴的家珍,值得更好的归宿。福贵把万贯家财亏空之时,家珍被父亲带回了家,但之后又选择返回徐家,除了牵挂年幼的女儿凤霞,更主要的是,家珍一开始就接受了福贵既是他的丈夫,她就要与他厮守一生的设定,纵使福贵颓靡不堪,但她仍然忍受了,她认为绝望不存在,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家人只要在一起,日子会有盼头。娶到家珍,真的是福贵一生最大的福分。福贵的儿女,更是分外懂事惹人怜。羊是家里最值钱的生产力,羊毛能卖钱、羊粪能施肥,儿子有庆不辞辛苦学校家里两头跑,把两头羊当宝贝一样细心照料,甚至为了不跑坏鞋子,他光着脚来回跑十几里路,到了学校才穿鞋。聋哑的女儿凤霞早早帮福贵分担家里家外事,女婿二喜将福贵夫妻视为亲生父母。就连年幼的苦根,也像他母亲凤霞一样为福贵分忧,小小年纪就和外祖父一起下地干活。他们温情、温馨,对福贵贴心的好。

然而,这些最温暖福贵的人却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感觉人生的盼望都没有了,还活着做什么呢?可是福贵却活了很久。看过《活着》的读者,有人感叹命运不可知不可测不可信;有人道世事无常、且行且珍惜;有人评价福贵的一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长寿的悲剧,存者且偷生;还有人说作者写得太过夸张,为了惨而卖惨,福贵的悲惨遭遇接踵而至,这么戏谑的一生,现实里不会有,即使遇到了也根本活不下去。看完我也陷入了沉思,余华先生说“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那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也许,生存就像一汪水,不需要任何修饰,添加了其它东西,水就不是水了,而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忍受”一词,充斥着无可奈何,但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呢?福贵面对生活窘迫、困难险阻、亲人的生离死别时,坚强的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坚决不放弃生的希望。他忍受了这一生的苦楚,在一遍一遍的回忆中重度此生,这是他面对现实的勇气,他坦然接受一切,顽强的活着,也展现出他对生命的敬畏。

读活着有感篇2

“勇气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题记

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也是一次沉重的阅读,但这并没有再煽情。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重新拿起了《活着》这本书,坐在自己的房间,体味着余华笔下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体味着过去真正的现实。读着上世纪的这本书,总会甚感启发,觉人生无常。

这本书主要是以一个农民,名为富贵,却一生不“富贵”,死亡的阴云时刻笼罩在他家的上空,他活着的意义仿佛是为了给自己最亲的人送行,人生的末路苦楚,只一人承受。

富贵年轻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地主少爷,沾赌使他败光祖业,此后的一生,厄运连连……先是父亲急气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而后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院抽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而他经历从地主变为平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到晚年时期,年迈孤苦的富贵与一头通人性的,也叫“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每每翻起书,总有止不住的叹息——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被一次次死亡撕得粉碎,无尽的绝望快要把人推向深渊。可是,富贵他撑下来了。

人生总是无常多变,灾祸或是人祸,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也躲不去。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迅速传播,又导致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曾看到一视频:一女孩的父亲因感染病毒死亡后被急运去火化,女孩痛苦追着车子跑,旁边的大叔拦着抱住了她,女孩痛哭:再也没有爸爸了……哽咽到绝望透顶的话语,让我红了眼眶。现只觉得,活着,一切都好,活着,就觉人生值得。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苦难又奈何?等风停雨晴,又是一场梦的轮回,梦里风吹深林雾,海映晴空蓝,不枉人生如梦,今生几何。或许我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接踵而至的悲剧也让我无从同情,到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的,在作者的笔下,在老人福贵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所在。

向命运屈服等同于苟活,生活的勇气是我们所追寻的,可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我们都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啊。作者:何敏

读活着有感篇3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多的人物和相对于这些人物而言太多的死亡。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成为惟一生存下来的人。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说以“活着”为题的深刻的含义。如果在平稳的生活中所有的人物都能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得以生存,无论他们的生存状态到了末了是如何,是属于幸福或者困苦或者平庸中的任何一种,主人公都不会深刻地感受到“活着”对于他个人有着多么巨大的意义。“福贵”在整个小说的故事历程中就是通过一次次感受身边的人的死亡来重复地体察自己的生存,并且用他自己的生存来纪念别人的死亡。对于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重复着对死亡的观察和纪念实在是一件

相当残酷的事,在现实中的人恐怕没有谁能如“福贵”那样承受,而更残酷的是“福贵”在观察和纪念了那么多的死亡以后活了下来,并且从观察死亡的哀伤中超脱出来。在这样的故事面前,作为读者的我很难从同情和敬佩中选择出合适的心情去对待“福贵”这样一个历经了财富的消失、历史的更替、家庭的沦亡而最后仍然有勇气生存的人物。他确实有值得同情的遭遇,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必须由他自己负责,但是他的对生存的义无返顾的坚持给人相当的震撼。

作为一个故事而存在,小说不会有太多的感人的力量,至多是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但是作者的叙述方式给了小说超越了故事的力量。在叙述这样一个残酷的与死亡结缘的故事的时候,作者用的是交错了历史和现实的第一人称的表述,仿佛“福贵”在你面前向你陈述他自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所经历的一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淡淡地隐藏在故事的背后,虽然自始至终都影响着故事,影响着故事中的人物,影响着故事中的.人物的生存状态乃至决定着人物的生死,但是历史并没有妨碍人物在故事中的性格的同一性,也没有妨碍小说如同叙述故事般的表述方式。在整部小说里,作者的笔调既没有讴歌人物的热情,也没有漠视生存与死亡的冷淡,而是一种贯彻着通达的平静。这种平静一定是作者深刻思索的产物,因为似乎只有这种平静才能体现小说的震撼力。太热烈的笔调可能使故事落人庸俗的悲剧故事的行列,太冷淡的笔调或许会因为小说中太多的死亡而显得奇诡,而这种恰到好处的平静使得作者的精神力量贯穿到每个句子当中,让死亡以及死亡的数量都成为推动故事向前进的力量,也成为完整“福贵”这个主人公的性格和人格的力量。这样的力量的体现也许正是余华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原因之一。

读活着有感篇4

有人说,福贵是悲惨的;但我认为福贵是坚强乐观的。

望着天空,如果是漫天的星辰,我会想明天一定是晴天;如果乌云密布,我会想雨会在半夜袭来,将乌云带走,明天依然是阳光灿烂。福贵也是这样乐观的人。

在将家当全部输光后,福贵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拿起皮影闯南走北,养家糊口。在当大兵的时候,即使自己很害怕,依然坚强的活了下来,并且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回家。即使经历父亲,母亲的离世,儿子有庆的突然离开,女儿的难产过世,妻子的生离死别,女婿的意外死亡,就连最后孙子也离开了,他依然活着。

有人说,这样的'活着,不如去死。但是又是否有想过,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寄托着父母亲最美好的祝愿。福贵必须活着,他是徐家唯一的生命了,也是父母亲最后的愿望。

福贵他必须活着。家珍的希望就是福贵好好地活着。也是孩子们的希望。龙二因为地主的头衔被枪毙,福贵看着吓到尿裤子了,他感叹到,那五枪原本应该打在自己身上的。上天的庇护,福贵更应该好好地活着。

活着,相信明天会更好,变得乐观的活着。是我最大的感触。假如一个人每天只能在埋怨与泪水中度过,那么这样的一天又有什么意义呢?

哭着,是一天;怨着,也是一天;笑着,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呢?我想起一位同学,每天抱怨着现在学校的不好,怀念过去的校园生活。耷拉着脸,一把鼻涕一把泪,怎么也停不下来。同学们的安慰,她一律屏蔽,只专注于哭泣与怀旧。最后,发现当自己希望停止悲伤时,却发现身边可以安慰自己的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无论生活给我们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紧牙关向前冲!悲伤时时有,生活得继续。

读活着有感篇5

第一次认真的想着:活着的意义。

认真的看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想不到人世间还有活着这么辛苦的人们。引发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

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经济上也给父母增添了过重的负担。一次次的住院复查,都是不小数目的医药费。没听过父母的.抱怨,换来的是父母对我格外的疼爱。

因为有了经历,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如果可以痊愈的话,可以给父母养老送终,可以在他们养我小,我来养他们老。如果,不幸的话,在医院经历的很多的生死离别,对能活着生活质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毕淑敏老师的文章:活着。她这样讲,人活着,真的说有意义,其实和植物一样,没有实际的意义,一定说有意义,就是自己找的,找个活着的意义:小的说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大的方面说,为了我们这个祖国。能做一番事业。

我活着:力争每天发现大自然美好的东西,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可爱的小动物,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生而为人,一定是与父母有缘,才借着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暂的人世间,学着享受美好,学着忘记痛苦,写着修行心灵。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活着,学着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吧。

读活着有感篇6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小说展现了生死、亲情和人性的探讨。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思考和反思的力量。以下是我对《活着》的读书心得体会。

在小说的第一段,我们见到了主人公福贵,他是一个简单而善良的农民。虽然他从小就生活在贫穷和困苦之中,但他一直努力奋斗,为了生存和家人而奋斗。这令我想起了自己和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并不富有,但我们依然努力工作,为了生活而努力。福贵的坚强和勤劳精神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明白了生活无法被轻易打败,只要坚持努力,总会有希望。

然而,小说中描绘了福贵从幸福走向不幸的人生轨迹。社会和历史的变革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家庭破碎,亲人相继离世。这让我对人生的无常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我们经历的痛苦和挫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命运都会给予我们苦难和磨练。面对这些逆境,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坚持前行。

小说中最令人唏嘘的一幕是主人公的女儿被卖给人贩子。这一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人性的扭曲也令人震惊。而福贵对女儿的不离不弃、抚养和爱护,更是彰显了亲情的伟大。通过这一故事,我深深被福贵父爱的伟大感动。他从不放弃,不管是在贫穷时还是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他一直坚持着。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亲情的理解,亲情不仅仅是亲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关怀。

小说中描写了福贵在痛苦中的奋斗和挣扎,通过对他坚守生命的探索,我对生死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小说中许多人物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选择了离世。而福贵坚信,“活着就是希望”,他选择坚持活下去,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福贵在生死之间的选择令人敬佩,他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

通过阅读《活着》,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家余华对现实社会的触动和反思,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敢于直面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他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很多启示。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坎坷和挫折,只要坚持希望和努力,我们都能够活得更精彩。

通过《活着》,我不仅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提高了对自己和亲人的珍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读完《活着》,我深深地被福贵的故事所触动,也被余华高超的笔触所折服。这是一本极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时候,读完这本书后都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读活着有感篇7

夜幕悄然降临,伏案学习的我,身心俱疲。耳边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

那是悠扬婉转的二胡声。

不用往楼下看我也知道,又是那位老人在拉他那首不知名的曲子了。他拉的那首曲子,或许谁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吧。

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我身旁安详地平躺着的那本书上。书的封面上赫然两个大字:《活着》,作者是余华。

这本小说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福贵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尽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富家出身的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沦为农民,变得一贫如洗。他的后半生都是在艰苦的岁月和亲人的相继离世中度过的。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日渐老去的福贵和伴随着他的那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着从前的岁月……

旋律似乎进入了高潮,变得激昂起来了。它将我拉回了现实中,我这才发现,我连手中的笔都忘了放下。

我从窗口往下看,在一间车库门前看到了那位老人的身影。在小区路灯昏黄灯光的映照下,我可以大概看清他的模样——他就那样从容地坐着,跷着二郎腿,二胡架在腿上,弓毛在琴弦上不紧不慢地摩擦着,那熟悉的旋律从这里悠悠地流出。他的脸上,岁月留下沟壑纵横,头发、眉毛、胡须都是斑白的。好一张沧桑的面庞!

但他一点儿都不苍老。

每当老人拉起他那把二胡时,脸上总是带着陶醉的神情。他在平时生活中乐观开朗,脸上总是笑眯眯的,遇见熟人,总会热情地打个招呼。

我隐隐看到,老人缓缓站了起来,脚下的水泥地幻化成了田野……一个抚着老牛的老福贵,浮现在了眼前。他就那样从容地站着,沾着点点斑驳的泥浆的'裤管高高地卷着,赤裸着上身,那头老牛陪在他身旁,不紧不慢地晃动着尾巴。秋日的暖阳照耀着他健康的黝黑的脸,汗水沿着条条沟壑向下流着,粒粒汗珠闪闪发亮。好一张沧桑的面庞!

但他一点儿都不苍老。

我蓦然发现,两位老人竟如此地相像——好像他就是福贵,福贵就是他一般。

只是,老人有着一个儿孙满堂的幸福大家庭,生活过得也还算不错。平时晚上没事干,就拉拉二胡,消磨消磨时间。

而福贵,虽没有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但凭借着乐观豁达的生活志趣,一片田,一头牛,一个人,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顿时思绪万千。

以后,每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那熟悉的旋律似从中悠悠飘出,两幅画面呈现在我眼前一人一牛和一人一琴。

读活着有感篇8

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读活着有感篇9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新中国成立等社会变革,徐福贵与他的家人屡遭苦难,最后全部离他而去。徐福贵老人做了一辈子牛马,他经受了人生最大的苦难,心中却一直怀着乐观豁达的人生信念,将悲伤深藏于心,把悲痛化为力量,努力地活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徐福贵活着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他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

除了乐观心态之外,我认为徐福贵还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在他的眼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他的家庭成员是他最重要的财富和支撑。即使在家人去世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生活,他相信家人仍然在某个地方陪伴着他。这种家庭责任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

另外,徐福贵还表现出了非常坚定的信仰。在他的人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相信神灵的`存在,这种信仰让他在人生的低谷中找到了力量和勇气。在我们的生活中,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方向。

总之,《活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通过徐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家庭、信仰、乐观心态等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读活着有感篇10

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的,印象中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我曾经开玩笑地对表妹说:其实我的内心很丰富,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表妹大笑着说:得了吧!照你这样说我也是,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

我是一个爱思考生命意思的人,从初中到大学没有中断过。

读到高中以后呆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了,那时候学习任务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无暇去留意,只有偶尔几次听到姥姥和妈妈不经意的说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从玩命的学习和放荡的休息状态中回过神来,开始回想自己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人所接触过的一切,没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儿出去捉鱼;偷了她家菜园里的一颗菜苗被追到老远;做了坏事担心被找上门不敢待在家;把用过的火柴盒积攒起来留个我们……

后来不知是由于我出去上学很少在村里了,还是他们年纪大了到闺女家里养老去了,慢慢地,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彼此都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对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去世的,那时的我基本没有什么记忆,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妈妈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看到过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一切让我深深地着迷,多变的时局注定他们动荡的人生,他们的经历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显珍贵!我曾经想过穷追不舍的追问下去,让他们给我一次说个够,那样我便可以组织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前前后后都联系起来,纵然没有编排成书的能力,也不至于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消失,而我最终没有细细的去追问。

《活着》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道尽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基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只有基层的老百姓才能够深刻的体会。福贵一生的悲剧无不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因为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成了佃农,在一段时间的懊悔和迷茫之后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县城为老母抓药时,却意外地被部队抓了壮丁。母亲坚信他不可能又去赌博,等到他从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而女儿也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纵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书就是这样:在每次从磨难中出来,读者长吁一口气就要产生美好幻想的时候,“希望”都被现实中的一次次死亡击得粉碎!

这是一部让人读起来感到沉重的'小说,作者没有刻意地夸张、渲染,而是用一种平静、缓慢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平白无奇的叙述中,把读者一点一点的带入,等你看到最后一页,阖上书本,那种苍凉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让你久久无法平静。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不断受到各方列强的侵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把外面的敌人赶走以后又经历了内战。等到新中国成立,偌大的国家百废待兴,我们在夹迫中曲折向前。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不幸的,这所有的苦难都是我们国家的苦难,所有的不幸都是我们国家的不幸。在为福贵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时,同样为我们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而心痛,她一路历经风雨,披荆斩棘。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坚强的、伟大的。无论我们过去的生活多么困难,无论我们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们最终都像书中的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抱有团结、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让我们思考活着的终极意义所在,我这个年岁很难去理解。在大二的时候,老师曾经问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没有为什么。”

  • 下一篇:以初三奋斗为话题作文(整理30篇)
    上一篇:《皮囊》读后感(整理8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