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整理5篇)

daniel 0 2024-12-08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阅读教育类书籍非常有必要,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普通教育学》所讨论的教学理论阐释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形式的原则,论证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并具体指出了培养各种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意义。这些都在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和评价这本书的原因。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现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拓者和基石。

赫尔巴特努力统一人的人格和社会性,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呼唤统一起来,培养能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人才。

赫尔巴特的管理理论建立在恶性理论的基础上,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然而,即使在赫尔巴特最专制的管理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将这种服从与孩子自己的意志合理地结合起来,而且他们也只能将这种服从结合起来。期望得到成为一个真正的结果。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如果老师擅自行使控制权,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也不是从学生那里获得的。那么他在这里就彻底毁了自己。”

《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其教学理论。首先,赫尔巴特从自己的思想、兴趣、感知和其他心理思想中寻找其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并试图将其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这是赫尔巴特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次,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与教”的'概念,从而正确厘清了教学的定义,阐述了教与教的关系。三是提出“四阶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明确划分教学的四个阶段,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兴趣,特别是考虑到在不同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系统的知识转移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提出了以威胁、监督、惩罚、权威、爱为主的管理手段。并指出只教不管会徒劳无功,只管不教是对儿童的压迫。这几种管理手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都会不时用到,说起来感觉很容易,可运用起来其中的分寸是需要好好把握的。比如威胁和惩罚使用不当就会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几种管理方式要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我们年轻教师更应该好好琢磨避免使用不当造成错误。在这几种管理方式中,我比较认同权威与爱。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就要求教师要有卓越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成为他们次序的守护者,知识的领航人。要受到儿童们的爱戴教师自己要爱儿童,要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要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知心的朋友。作为管理者一旦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那管理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以上是我初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将再读《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去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2

《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通过对《普通教育学》的学习,我深有体会和感悟,现观我们教师队伍现状,很多老师对于理论的学习都太少,甚至根本就不清楚教育学的概念,在平时的工作者,往往都是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一套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在边疆一线教师中屡见不鲜,包括自己本身也是如此,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定因素现象,一筹莫展,导致教学工作常常出现问题。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系统的讲述了教育者应具备的主要教学理论知识,阐述了教育学是教育者自己需要的一学科,通过教育学的学习,让教师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理念,然后培养独立的思想,他针对性的分析了教育工作者有限的个人经验,指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和思维能力。

赫尔巴特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以教育学为基本理论来解释教育学问题,通过种种分析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形成了了更趋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我们了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工作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教育教学概念,有助于提高对教育工作重要性与责任感的认知,对于教师自身教育工作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而对于我来说,学习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所受到的收获犹如扶危拯溺、如梦初醒、受益匪浅,让我重新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态度和认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在伦理学中说明了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目的,即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德育工作在我国扎下了根,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德育的教育至关重要。小学教育阶段孩子们的思想正处于极为纯洁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启蒙教育正是最佳时期,能让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由于教师缺乏学习理论知识,对学生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往往导致教师身心俱疲却取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常常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多的采用的是口号形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虽然能听,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所受到的感受和体会不深刻,甚至根本就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在德育的教育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导致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从赫尔巴特这本《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假如我们能够采用实践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环境中体会和感悟甚至是思考,审视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的行为和习惯,让学校的道德教育渗透于孩子们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让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扎根于孩子们的内心。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呢?我相信这个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3

刚借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时,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惊讶,当时还问了同学我们确定是读这本书吗?回答是肯定的。后来想想既然老师推荐我们读这本书,那么这本书就有它应读的价值。我花了三天的时间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大概读懂了,但是有个别的还真的还是不懂。下面我来说说我读完后的感受吧!

普通教育学这部分分为三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我影响最深的是赫尔巴特在儿童管理方面强调严格的纪律,要求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威胁与惩罚手段,甚至主张体罚。认为儿童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就凭借惩罚或体罚来约束他们,但是又并不提倡无限制运用体罚,认为威胁不过是管理的一种消极措施。他说道:“当责备无济于事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的是体罚手段。但是,如果试图完全排除体罚也是徒劳的,必须极少采用。”虽然说赫尔巴特在管理方面主张把体罚作为必要措施,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专制性的强迫教育观念。但是还是有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教育孩子,无非就是想孩子成为我们所想的那样,所教的那样的。

我们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儿女有出息,然后教育他们。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那一套去教育孩子的,成功了就说我的教育方法是对的,值得大家借鉴的,就好像虎爸、狼爸的教育孩子方式,我们一看就有种这样的想法:怎么会有这样教育孩子的'爸爸呢?难道精神有问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虎爸、狼爸现在在教育孩子这一块都出名了,还有很多人借鉴呢。但是我们不能说它完全可以适用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教育管理方法都有缺点的。还有,赫尔巴特说道:“当责备无济于事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的是体罚手段。但是,如果试图完全排除体罚也是徒劳的,必须极少采用。”这个我们可以想到当孩子在幼儿园时候,不可能没有被老师体罚过。因为孩子还小,思想上都还没有成形,不听话老师教导不听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老师肯定会以惩罚手段管理孩子,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老师的惩罚过度,一定的惩罚还是有必要的。

还有,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赫尔巴特说道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很容易的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而且是使他觉得到处做事都会很有兴趣,并不会因为有其他要求而取消他的计划。是的,我是同意的,因为当我们有兴趣做一件事情时,无论前面最多在大风雨也会继续前行,跨越阻碍完成我们要做的事,这就是兴趣所带来的动力。当然,我们不是做什么都可以凭着兴趣去做的,有些事是必须去做的,比如学习。我们就有这个义务。但是我们要把学习当做兴趣去学,不仅我们个人要努力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因为我们读书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有责任去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科目产生兴趣才能学得更好,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兴趣。这样我们才在学习中更有利于成长。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4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当初看起来觉得有点复杂和枯燥,但是经过小组的讨论以及课堂小组展示之后才真正的理出它的框架。《普通教育学》里面写了许多教育思想,我觉得这对我们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学习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普通教育学》中的主要提到的内容中,我想分享的是这两个方面:

(一)性恶论与儿童的管理。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这种盲目的烈性情绪的种子如果不加以遏制,它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一直存在于儿童身上,还甚至会逐年增长扩大,所以他认为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儿童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惩罚、监督、权威与爱等等。

我认为对儿童的管理要宽严相济。不可以一味地去对儿童进行惩罚和威胁。因为威胁可能对于那些本身很劣行的学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他们会视而无睹。教育心理学课本上提到,表扬比惩罚更能取得效果。我认为惩罚只适合于行为特别恶劣的学生,对于其他一些行为良好但学习成绩差或者只是偶尔一次犯错的学生不该用过严的惩罚,更不能体罚学生。近日来发生的伤害学生事件,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生毕竟只是孩子,尽管他们做错事,我们也不可以对他们施以体罚,那样不仅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应该多点表扬学生,让他们得到鼓励,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其实我们生活中没有差生,只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呵护。另外,教师要树立权威,必须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爱,师生之间感情的共通,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论。

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之中,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不以彼一害此一,“应当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每一件事”。同时,“人格依赖于意识的统一,依赖于积聚,依赖于审思。各种专心是相互排斥的。

正因为如此,它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它们统一起来的审思”。因此,“专心”排斥“审思”,同时又需通过“审思”将种种“专心”统一起来。“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赫尔巴特从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到教学论的理论依据,是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表现,也是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他试图将五道念作为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将教育目的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并且他提出了“四段教学论”。他的教学理论是根据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和教学过程而建立起的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这对现代教师们仍然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四段教学法”的思想过于形式化和机械化,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阅读名著等于与名人对话,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如果我没有仔细地阅读过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单单根据我们教科书的一个章节简短的内容,我或许只能粗略的知道他的思想大概是什么。而完整地看了他的《普通教育学》之后,我才真正地掌握了他思想的只要内容,包括他著作的背景,他的经历经验等等。作为一名师范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多读点名著,多看点书。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5

上周读了《大教学论》,我觉得夸美纽斯一直在强调把孩子交给自然,让他的成长、发展都顺其自然,而我读完《普通教育学》的感受却和《大教学论》不同,赫尔巴特更多地是在强调规则与管理。管理是可以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的。我经常看法制节目,现在的犯罪现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当究其原因时大都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儿童时代所受到的管理。而我这里说的规则是指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

监督。赫尔巴特认为如果把监督作为常规工作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监督压制下成长的人们都能机制敏捷,具有创造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而且如果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放任孩子们撒野的话,他们是不会有伟大的品格来的。

权威与爱。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教师自己的感情。一旦获得了爱,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避免由于威胁、监督造成的叛逆,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说到“爱”,我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后来一位江苏的语文老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果然具有“中国特色”。大部分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儿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等等。

我想,为了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不能少了爱的教育,教师应该让孩子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要用自己的爱去浇灌他们,让孩子的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通过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我们的孩子将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自然不能做到这样。

  • 下一篇:爷爷与花作文(4篇)
    上一篇:美丽的湿地作文(4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