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后感(整理10篇)

daniel 0 2024-12-27

《王阳明》读后感篇1

坦白说,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只记住了书中的故事,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是完全没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感知、言语要与行动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见真容,甚至有点玄乎。为了弄清,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事迹的片段,也听了樊登读书上《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的解说版,解说也是偏故事性,同时也搜索了网络上的一些相关资料,遗憾,还是没有弄明白,感觉像是佛学禅学,但因为不懂佛学禅学,无法断言,无法悟道。在纠结和摸索了近三个月后,由于还是悟不到“知行合一”的真谛,所以本书的读后感不敢就此进行展开,便聊聊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带来的体会吧,待未来某时顿悟了,再来写一写“知行合一”。

关于做圣贤的想法——敢想远方与自我意识。王阳明能够讨匪平乱,立言讲学,确实是圣贤。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评价曾国藩时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讨论评价的内容,可以看看王阳明是在什么时候说出了做圣贤的想法。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一日问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知“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反驳老师,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便能够挣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想他人不会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我们,何时才能抬头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太阳,想一想诗和远方呢。我们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间隙,在行色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法,既如此,我们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质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定你,赞美你,安慰你的声音,便犹如每天的落日,让它沉入大海吧。如王阳明落地之时,亲友安慰,其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我动不动心,远比外界的事实和反馈来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内心,我便只剩下各类社会角色,而那个“我”就没有了。

关于龙场悟道——遇挫坚韧与悦纳现实。在被迫害,被贬至苦荒之地,瘴气湿重,言语不通等艰苦条件下能够得大道,总少不了坚韧的品质和对艰苦现实的悦纳。这让我也想到我的父亲,前两周,查出了疑似声门癌,在做各项术前检查时,他发出了感慨,大意是“我这一生怎么这样,这么坎坎坷坷”。确实,儿时玩耍,从三楼之高阳台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过伸手接住;少时外出务工,被滚烫的开水烫伤大腿,高烧不退,幸得当地老奶奶草药相助悉心照料;青年远洋潜水求生绳索被卡,拉回甲板时脸色已青紫,竟也奇迹般苏醒;关岛海域触礁沉船,幸得当地驻军所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交官员汇报沉船细节及伤亡情况,安抚船员并协助组织船员回国;在甲板上被钢索狠狠打中头部,身体被甩出甲板,所幸没有葬入大海…如此这般,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上帝的眷顾,海员的坚毅,不困于过往,悦纳后前行,才创造了这些奇迹。他的经历,于大多数人和我而言,太过跌宕起伏,而我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风小浪就放弃远航。平凡的我们可能难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坚韧,可以努力悦纳一切。

关于平匪平乱的套路——发挥特长与谋定后胜。王阳明擅于写文章,擅于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成为他平匪平乱谋略的来源与支撑。中外不少名将,擅长的战术不同,但通过攻心来攻城,上胜。由此,我们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更倾向于蛮干,确实,从生物本能来看,动手可比动脑容易得多,但我们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吗。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工作我们很难把控,毕竟大部分的.我们,在工作中还难以做到自己说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我们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长带孩子玩,那就把带玩这件事情交给更擅长的成员去做。我不是个天生的社交达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经营好现有的朋友关系即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感受愉快,那便足够啦。

读这本书的收获,暂未收获心学的真谛,但从王阳明生平的几个标示性事件中能够有所启发,足矣。我想,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

《王阳明》读后感篇2

这个月读书,主打《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读完很失望。

不是对王阳明失望,而是对这本书失望,作者的表述很low,这只是针对我自己的感受。

写到这里,我特意查了一下作者,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不是我感受的原因,哪怕你再出名,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因为这本书,没有作者自己的东西。

也没有写好王阳明。

好的作者,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不是美好,却能指引你看到美好。

这本书没有让我更多更新地深入了解明朝大儒王阳明。在我的读书生涯里,这样的情况遇到过不超过四次。

拧巴归拧巴,跟王阳明无关。

王阳明,明朝大儒。提起他,要拎起一串人物。远有孔孟,近有理学大儒二程、张载、周敦颐、朱熹、陆九渊……而这些先秦之后的理学明星,在中国哲学的星空熠熠闪光,也是对王阳明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王阳明在儒家的'地位,往往被人这样称呼:孔、孟、朱、王。

先秦的孔孟,尤其至圣孔夫子,其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中国文化最温情的一面,去读《论语》,遍数越多,越能体会到里面让你越读越暖的温馨。

朱熹的理学,个人感觉,有时候,灭绝人性。“从天理,灭人欲”,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人的本性。

朱子特别强调“格物致知”,我也喜欢“格物致知”,这是非常好的“修身”之梯,唯如此,我们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越来越优秀。

但我却又不赞成他的一味的“格物”观,认为凡是至理,都能通过格物“豁然贯通”,这是典型地一味“向外求”。

初期的王阳明正是因为“格物致知”,所以钻进竹林里“格竹子”,格了一周,把自己格病倒了。之后还有一次,还是被格倒了。

正是这两次极端的“向外求”,让爱思考的王阳明茅塞顿开,龙场悟道:“格物”更需要“内省”,万事离不开人的“本心”。

“心”,是人之本。

“良知”,乃是人心之本。什么是良知?

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百分之九十以上孩子会回答:“人之初,性本善。”

我告诉他们:“善恶共存,人心本善也本恶。”

在这里,即人的“本心”。

心不动,无善恶。心一动,善恶立分。

良知就是“本善”。

致良知,就是遵循“本心”之“善”的召唤。这是一个“格物”的过程,这个“物”,便是人本身,这个“格物”就是认识自身,从而趋善避恶达到“修身”的目的。

知行合一,自然就是说道做到,“止于至善”。

王阳明心学,朱子是基础,之后延展了陆九渊的思想,之后发扬光大。

以上明白了,王阳明的“心学四诀”,就没什么难理解的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简至深。

《王阳明》读后感篇3

父母要教育孩子: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善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

我们说一个人善良,定然是他做了善事。光说不练,是假把式。读书亦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都要落在实际行动上才能作数。从小要教给孩子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习惯。

王阳明一生成就颇多,诗词绘画、书法兵法、教育军事,几乎无一不精。这得益于他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妨先让孩子动手做一下。

三思而后行,不如小步前进,大胆试错。在行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再由新的认识出发,改变自己的策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

熟能生巧,不断坚持,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你的努力和改变,总会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无需刻意表现,更不需邀功受赏,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致良知”为准绳,不断改变自己。

《王阳明》读后感篇4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读后感篇5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读后感篇6

一个月前的深夜,长辈在微信上给我推送了央视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王阳明》,该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40多分钟,以《溺》《困》《悟》《功》《明》五个篇章将这位明朝大儒的一生串联起来。结合辛柏青的倾情演绎,场景、摄像、服化道极具写意与古韵的制作呈现,令人颇感惊艳。

看完后,总感觉意犹未尽,便在网上搜寻了与王阳明有关的著作,恰巧度阴山先生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被我捕捉到,细细的进行了品味。

有一种精神叫执着。从小,王阳明就立志要成为圣人。他的父亲及族人知道他的想法后,对其百般劝解与阻扰,要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而王阳明似乎着了魔,独处山洞、冥思苦想;他对着竹子盯了三天三夜,茶饭不思,滴水不进,格物求道。成为圣人是他从小就立下的理想,这个理想在他心中埋葬了二十五年,39岁,他终于悟道,最终成长为一代圣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一是要专注。当今世界,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物欲丛生,让我们无形中失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变得浮躁,人云亦云。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静”是一种本领,我们要清晰自己的赛道,静下心来,持之以恒走下去。

二是要有深井思维。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补短板,补了这个,又补那个,没有深挖自己的优势,以致于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什么都不专,缺乏特色,容易被取代。深耕优势,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就如同深挖一口井,时间久了,自然能够天旱不干,源源不断。

有一种成长叫做逆境。39岁是王阳明人生的分水岭。39岁之前,他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迷茫不明;39岁之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顺风顺水。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得罪了朝廷的一个宦官,多次被追杀,逃到龙场,有一天晚上,他突然醒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尔后,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念。

人在事上磨,经历过大风大雨之后,才能处事不惊,遇事不慌。回顾自身经历,20xx年对我而言可谓是爬坡过坎的时期,那段时间可谓是“千头万绪的矛盾,千辛万苦的工作”,但对我而言,那也是最有收获的日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总得难到一定程度,你才会思变,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走出来,就永远看不到外面的风景。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苦难摧毁了心智,再也站不起来。

有一种革命叫做破“心中贼”。历史评论王阳明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在他身上,有三分痞气、七分正气。他惯用伎俩、兵不厌诈。有一次他去打战,交锋之前,他写了一封信给对方军队的将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敌军的将军士兵心理防线崩溃,此次交战,不战而胜。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每个人的意识都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我们的内心会有两个声音,有一个声音叫我们勇往直前,还有一个声音劝我们安贫乐道。两个“我”在斗争,有的时候,那些“小私心”“小心思”占了主导,让自己去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有失公允的事,这些都是“心中贼”,这些贼不破,人就容易被眼前的一时一事所蒙蔽,从而言不由衷,失去良知。看一个人是否有大德,就看这个人在关键时刻尤其是涉及到他个人利益层面所表现的气度和涵养。

这便是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不一定是原文本意,有一些是自己的思考。经事以长智,人生是一场修炼,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立言、立德、立行。

《王阳明》读后感篇7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篇8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篇9

在豆瓣上才发现这样本好书竟只有区区数人看过,甚为可惜。本书对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及其流传做了十分详尽的'表达。总而言之,是一本较为详尽介绍阳明心学的书。其结构体系与上段时间看公开课的浙大老师倒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书中的大局部观点及内容,我都在其他书中多少有所涉猎。没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内容,有点遗憾。不过对于想了解阳明思想的人,本书还是值得推荐。考究和论述都甚为严谨。

《王阳明》读后感篇10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 下一篇:我就是我作文收集(8篇)
    上一篇:读书伴我成长的作文(6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