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整理10篇)

daniel 0 2024-09-02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活的习题集中的1000道题”这部分中,借一个故事提到了家长在教育修养方面的差异对其孩子的影响。

故事的背景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运送山羊、狼、白菜到对岸”的脑筋急转弯,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头脑风暴。他还指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解答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预料——有的孩子10来分钟就解答了,大部分孩子15分钟答完,但有几个孩子一直无法解答。

经过研究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的差异是与其父母有关的,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修养是多么重要”、“在父母是孩子唯一的教养人员时期,也就是孩子在学龄前时期,家长的`教育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依据在于,2-6岁这一段时期内,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精神生活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学基本素养,它表现在明智的理解这个正在发展中的人的最为复杂的心灵活动。结合这三类孩子的家庭背景,很容易得出父母的教养水平对孩子们智力发展的影响是呈正相关的。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措施是:在孩子尚未入学的时候,多于父母谈谈教育的问题;为了关怀未来的小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成立了家长学校,请2-6岁儿童的父母来校学习;在家长学校的教育中,极力使家长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将如何教孩子思索、为什么方法发展孩子的智力的方法教给家长;对于开篇提出的1000道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和精心挑选出的孩子们最喜欢问的1000道题,苏霍姆林斯基将正确的回答方式教给了父母,以便于孩子向父母提问时,父母能够正确回答,并且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以来,也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了智力。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2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

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3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4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平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6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习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习,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习,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平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7

寒假期间,我终于静下心来浏览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书中有许多教育思想的观点。

例如: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之间的对话。

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条件是对每个学生个性方面的尊重:“和谐教育,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财富,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智慧。”每关于一个问题,书中都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学生应该学习的方式。书中的许多实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本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塑造了老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么能把老师的点点滴滴区分开来呢!正是教师与儿童生活的对话,让教育像深谷流水,缓缓流淌。

每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们期待着一个胜利的休会和幸福的生活,他们期盼老师的睿智话语,解开他们心中的密码。

正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使孩子的生活充满意义;是孩子如水般纯洁,给老师带来生命的精彩。

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独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阳光,他能照亮孩子的'心,尊重孩子,把所有的心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孩子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内心深处的怜悯,珍惜,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想到,先生时光问题是与教导过程中的许多因素方面密切相关。

李老师教导工作和发明的时间就像一条大河,由许多小溪滋养。如何让这些小溪始终坚持有活力,潺潺流水,这是我们应该首斟酌的!但贯穿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对待学生的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8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X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9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0

踏入教育工作两年,所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大学暑假也在辅导班教过初中的学生,但真正在小学上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同学们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这就是小学生的特点,不能用之前看待初中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绝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农村的小孩子,家里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生活过得比较粗糙有许多小男生的手脸脚都是脏兮兮的`,我每次看到都会提醒这些学生要好好洗澡,看到谁的衣服该换了就提醒一下,首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一个学生的缺点,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不要做一些徒劳无获的事。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下一篇:不一样的老师作文(整理10篇)
    上一篇:《克雷洛夫寓言》的读后感(整理10篇)
    相关文章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5篇1四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根据家人的外貌和

      栏目名称:热门作文 0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