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雪(收集5篇)
北方大雪篇1
我很幸运,作为极之美旅行机构的中方领队,春夏两次穿越北极到达北极点,途中经过斯瓦尔巴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得以充分体验这两个北极秘境。
斯瓦尔巴只有三种人
据说,在北冰洋中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只有三种人:科学家、矿工和探险爱好者。前面两种是当地的常驻居民,而后者就像我们,只是匆匆过客了。
作为有人类聚居的最北之处,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科考站最密集的地方。中国的黄河站就在朗伊尔以北不到200公里的新奥尔松,那是一个由科考站组成的小镇,所有运输和补给基本都要通过朗伊尔进行。这里独特的极地环境和相对舒适的气候让科学家们可以展开对极光、极地冰川、极地气候的研究。即使在朗伊尔城附近,也可以看到不少山头上矗立着巨大的天线,让这个冰雪世界颇具科幻色彩。
在朗伊尔附近的某座山里,还隐藏着全球种子库。这个特殊的仓库一直挖进永久冻土层的深处,即使没有能源供应,也可以常年保持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最多容纳450万种种子样品,让他们保存上千年。可以说这里就是全球植物的“诺亚方舟”。
矿工曾经是斯瓦尔巴的第一批居民,这里因为发现煤矿而成为人类聚居地,甚至朗伊尔城的命名都来自第一个在本地开采煤矿的美国人约翰·朗伊尔。朗伊尔城附近半山腰上壮观的传送带支架正是朗伊尔繁盛时期的标志,当年这些传送带源源不断地把煤从矿口送到码头。目前。因为环保和成本考虑,朗伊尔附近的煤矿大部分都停产了,剩下的一个只是为了维持本地的能源供应。而废弃的矿井已经成了斯瓦尔巴旅游的一部分,游客们可以爬进那些低矮的巷道,体会100年前矿工们的艰辛生活。
相比那些埋头在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者和已经渐渐成为过去的矿工,探险者和为之服务的人群绝对是斯瓦尔巴的活跃因素。在斯瓦尔巴机场的行李传送带上,你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神奇之处——大部分行李都是颜色艳丽、体型巨大的户外驮袋和各色滑雪板,“正常的”拉杆箱成了少数派。走在街道上,基本上每个迎面而来的人都是户外打扮——户外羽绒服、厚厚的雪地靴或者高山靴。
因为斯瓦尔巴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走出屋门,不远处就是覆盖着白雪的山丘,随处可以越野滑雪:山谷间平整的地面已经成了狗拉雪橇和雪地摩托撒欢的地方:如果还嫌不过瘾,群岛周边冰冻的北冰洋更是最平整的赛道,任由你驰骋:这里海拔不高,最高峰——牛顿峰是1717米,但冰川和雪山却让我们拥有高海拔的感觉,不用忍受缺乏氧气的痛苦就可以攀冰、登雪山,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冰雪爱好者的吗?
冰雪运动的天堂
来到斯瓦尔巴,如果不参与一些本地特色的户外活动,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这个北极重镇。我们到这里时,极昼刚刚开始,冰雪还未消融。因此皮划艇、登山、搜索化石等项目就无法企及了,但这正是体验狗拉雪橇和雪地摩托的好时机,因为这时天气不冷,雪面又很牢固。
当我们在向导马丁的带领下换上那身厚厚的连体服时,心里都在琢磨,外面也就零下10度的气温,用得着这么夸张吗?马丁笑着解释说:“一方面雪橇的速度很快,感觉会比静止冷很多,另一方面那些狗狗非常热情,喜欢和人亲密接触,搞得我们自己的衣服上有很浓的‘狗味’就不好了。”
果然,当我们的吉普车接近位于朗伊尔郊外的狗舍时,狗狗已经按耐不住地高声吠叫了。马丁告诉我们这些阿拉斯加雪橇犬生来就有拖雪橇的能力,每天都盼着出去撒欢;而且由于马丁每次都是雪橇之行结束后给狗喂食,所以在它们心目中见到客人、拉雪橇、吃大餐已经是一个程序了。
这里的狗拉雪橇不能叫“坐”,而应该说是“驾驶”。我们在马丁的带领下,从挑选狗、组队、给狗“上套”、自己驾驶雪橇到最后回到狗舍给他们喂食,都要亲力亲为,着实体验了一把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驾驶雪橇奔驰在白色的世界里对我们来说如此新鲜,山脉在厚厚的积雪下形成曼妙的曲线,上面没有任何人类的痕迹。路途中停下来休息时,大家兴奋地在雪地上摆成大字,尽情享受这冰雪天堂。偶尔,茫茫的原野上会出现一串小黑点,越来越近,是另一队雪橇,大家兴奋地互相招呼,互相拍照。可能是老天也要给我们展示斯瓦尔巴最美的一面,正当我们疾驶时,一直阴郁的天空忽然放晴了,周围的雪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大家也兴奋起来,一路高歌。
北方大雪篇2
关键词:暴雪分析;预报模型;PP法;短期预报
中图分类号:P426.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79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19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冬季暴雪过程平均每年发生不到1次,属于小概率天气事件,但是它的发生会给交通运输、水电设施、能源供应、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过去针对中国北方强降雪研究较多。崔宜少等[1]通过对2005年山东半岛连续3次冷流暴雪过程分析,指出了华北地区强降雪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和垂直结构等特征。常军等[2]用欧洲数值预报(简称EC)格点资料,对1986年11月至2002年3月河南省出现的87个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暴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胡中明等[3]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认为暴雪发生在两槽两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是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西南风急流上下耦合作用的结果。宫德吉等[4]研究了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暴)雪的关系,得到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则有利于造成内蒙古大(暴)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而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雪只有少量研究。杨柳等[5]通过对2003年春季江淮地区一次暴雪过程的中尺度模拟,发现低空西南急流与暴雪关系密切。高智松等[6]对构成南方大到暴雪的两个特征量(降水量和雪深)用多种预报方法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试验,最终建立了南方大到暴雪的一种预报方法。徐双柱等[7]分析了1951~2005年冬季发生在武汉市的大雪过程,认为地面冷空气、中低层西南急流和中层西风带低槽是决定武汉市冬季大雪的主要天气系统。上述研究涉及到强降雪具体预报方法的较少或比较定性。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1981~2010年冬季发生在荆州市的19次暴雪过程,以期建立暴雪天气概念模型和预报指标,以便在业务应用时选取数值预报对应参数,制作暴雪短期预报。
1资料与方法
选取荆州市所属的6个县(市、区)国家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值以20时为日界;为了直观反映冬季降雪的实际分布,研究以当年11月到次年3月作为时间序列显示;考虑到雨雪量混杂、连续降雪和降雪对应实际雪深测量有滞后等情况,引进了净雪深的概念,它是某时段降雪对应的实际增长雪深,而不是动态累计雪深;当满足24h纯雪量≥10.0mm或雨雪量≥10.0mm、且净雪深≥5cm时定义为1个暴雪日,从而统计得到暴雪发生的历史个例。
在暴雪预报方法研制时,采用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完全预报方法(PP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预报量与预报因子同时观测量的统计关系基础上,实际应用时则将数值模式预报参数代入关系式输出预报结果。本研究使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建立暴雪短期预报概念模型,确定预报指标阈值,在业务使用中,将EC、T639和日本等数值预报模式适时输出的对应参数代入预报模型,得到不同时效的暴雪预报结果。
2暴雪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暴雪定义,统计得到荆州市6站1981~2010年共发生暴雪46站次。从时间分布来看,暴雪出现在当年12月到次年3月,其中1月发生最多,约占全部暴雪日数的61%。从空间分布来看,东南部地区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西北部,其中洪湖站共发生13次,为全市最多。按照全市6站中至少有5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全市性暴雪过程、至少有2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区域性暴雪过程、只有1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局地性暴雪过程的标准统计,得到全市性暴雪过程3次、区域性暴雪过程9次、局地性暴雪过程7次。从年代分布来看,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市暴雪分布比较均匀,但自2000年以后西北部的荆州站、松滋站和公安站没有出现暴雪,反而东南部的石首站、监利站和洪湖站暴雪发生比较频繁,详情见表1。
3暴雪天气成因及概念模型
普查1981~2010年天气图资料,重点分析荆州市发生的19次暴雪过程,说明冬季出现暴雪主要与地面冷空气、700hPa西南急流、500hPa西风带低槽影响以及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
3.1主要影响系统
3.1.1地面冷空气暴雪过程发生时,地面有中等偏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荆州市,前锋一般移到了湖南中南部,其后部不断有新的冷空气补充,在冷高压或高压脊的控制下,近地温度持续下降,形成850hPa以下的冷垫。产生暴雪天气较强的冷空气绝大部分从河套地区(简称北路)或河套以东地区(简称东路)南下,据统计,19次暴雪过程中北路和东路冷空气影响16次,极少数从河套以西的甘陕地区(简称西路)南下影响。暴雪发生当天,荆州市地面吹3级以上的偏北风或偏东风,海平面气压一般上升到1025hPa以上,大多数上升到1028hPa以上。
以荆州市2010年1月5日发生的一次大到暴雨雪过程为例,5日08时地面天气图上东路有一股较强冷空气继续南下,冷锋位于南岭附近,荆州市处于地面锋区的北部,海平面气压上升到1028hPa以上,受4级左右偏北风影响地面气温下降至0℃以下;850hPa冷舌从东北伸向西南地区,零度线南压至湖南到贵州北部一线,荆州气温降到-5℃以下,近地层冷垫已经形成。
3.1.2700hPa低空西南急流荆州市暴雪天气与700hPa到500hPa高度上的西南气流关系密切,在暴雪发生前48h内,从云贵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西南气流发展,暴雪发生时西南急流存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雪出现在低空西南急流的左侧。统计19次暴雪过程发现,贵阳、芷江、长沙到武汉(或宜昌)的700hPa西南急流中,其中有18次最大西南风达到16m/s以上,只有1次西南风在12m/s以上;与此同时,一般也对应有20~30m/s左右的500hPa槽前西南风。
从2010年1月5日08时700hPa风场可见,荆州市高度为304位势什米,降雪过程中云贵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大范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暴雪发生过程中最大西南风达到20m/s以上,西南地区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输送到长江流域,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并在冷垫的作用下使上升运动加强。
3.1.3500hPa西风带低槽荆州市19次暴雪过程发生时受高空500hPa低槽东移影响,这些低槽常常表现为南支槽和西北槽相互作用,由南支槽发展东移直接影响,槽后一般有温度槽配合,荆州市处于东高西低的形势之下,本地高度一般在568hPa以下。因此,南支槽东移往往会诱发西南急流和低涡加强东移,也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
2010年1月5日08时500hPa天气图上,从贝湖低涡分裂低槽东移,槽后有比较明显的冷平流,中纬地区环流比较平直,在四川盆地有低槽不断发展东移;荆州上空高度为564位势什米,槽前偏西风20m/s以上。
3.2温度垂直结构
温度的垂直分布对于暴雪的产生至关重要,荆州市19次暴雪过程发生当天各层最低温度需满足:地面温度≤1℃、850hPa温度≤-5℃、700hPa温度≤-3℃、500hPa温度≤-16℃,其中700hPa温度大于850hPa的温度,即存在逆温层,它表明该层上有暖湿空气沿近地层冷垫爬升而使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另外,在暴雪发生前48h内850hPa有明显的冷舌从华北或河套地区南插,暴雪发生时-4℃等温线一般已经南压过了荆州市,且700hPa温度在0℃以下,确保降水为固态。
如图1所示,2010年1月5日08时T-logp图上,荆州附近的宜昌站地面气温下降到0℃附近、850hPa温度-7℃、700hPa温度-4℃、500hPa温度-19℃,850~700hPa之间有明显逆温层存在,温度的垂直分布反映了典型的锋面特征,说明当时大气的斜压性比较明显。到5日20时,850~700hPa之间的逆温层下降并减弱,随后逐渐消失,与此同时,此次强降雪过程也趋于减弱。
3.3天气学概念模型
综合上述分析,得到荆州市暴雪发生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即在高层500hPa西风带冷槽引导下,地面有中等偏强冷空气大举南下,冷锋移到江南一带以后,长江中下游边界层内则形成明显冷垫。中层700hPa上为强劲的西南暖湿急流(此暖层温度在0℃以下),低层850hPa为偏北偏东冷平流,使得中低层形成较明显逆温。冷垫的阻挡作用使得暖湿气流迅速爬升,强烈垂直切变区内扰动得到发展,当南支槽前正涡度中心和低涡发展东移到水汽大值区时,暴雪天气过程开始发生。系统配置如图2所示。
3.4模型指标及阈值
根据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从影响系统、温度的垂直分布、空气湿度、风等几个方面,统计分析19次暴雪个例对应环流参数的共同特征,最终确定了暴雪是否发生的模型指标。
当500hPa南支槽开始东移影响时,长江中游地区处于东高西低的形势之下,本地上空的位势高度较低,因此用位势高度来表示低槽的活动;选取700hPa贵阳、芷江、长沙、武汉或宜昌的风,当其中至少有一站西南风≥16m/s时则认为存在低空西南急流;地面冷空气及强度用近地面风和海平面气压上升的高低来界定;降雪与气温降低程度和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用暴雪当天各层达到的最低温度来说明,且当700hPa温度(T700hPa)大于或等于850hPa温度(T850hPa)时即认为逆温存在。另外,冬季降暴雪其水汽条件也非常重要,选取温度露点差作为指标,具体天气学模型指标及阈值详情见表2。
4暴雪短期预报方法应用
采用可视化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isualBasic6.0开发完成,首先选取EC、T639和日本等数值模式预报场,将111°~114°E、29°~31°N范围内的预报模型指标对应要素格点值订正到荆州市6个县市(区)预报站点上,然后代入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最终推理未来3d的暴雪短期预报结果。其中,本地暴雪当天各层的最低温度和海平面气压选用EC细网格(0.25°×0.25°)预报场、温度露点差用T639细网格(0.125°×0.125°)预报场、高空位势高度用EC细网格(0.25°×0.25°)预报场、高空风用EC粗网格(2.5°×2.5°)预报场、距地面10m风用T639粗网格(1.0°×1.0°)预报场,另外EC或T639或日本模式24h降水量预报也是参考的指标条件之一。
荆州市近几年冬季强降雪过程呈减少趋势,2011~2013年共发生全市性大到暴雪过程1次、全市性大雪过程1次、全市性小到中雪局部大雪过程3次,该预报方法在市气象台进行业务试运行过程中,按照预报有暴雪实况为暴雪评定正确、实况为大雪不评、实况为中雪以下评定空报,预报有大雪实况为暴雪不评,没有预报大雪或暴雪实况为暴雪评定漏报的标准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报出全市性大到暴雪过程发生的时间和落点,为参与省内天气会商和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但当出现局地性大雪过程时存在站点上的空漏报现象。
运用此系统进行上机运行,并得出本地的强降雪预报结果。以荆州市2011年1月2~3日出现了1次明显的降雪过程为例。提前3d预报得出,强降雪会出现在2日,且强降雪中心可能出现在东南部(图3)。
通过对比1月2~3日的实况分析,荆州2日出现强降雪,降雪强度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在全市6个县市(区)气象站中,监利和洪湖站达到暴雪,荆州、松滋、公安和石首站下了大雪,降水量6~12mm、雪深6~9cm之间,详情见表3。
从2日8时高低空和地面形势场得知,强降雪当天500hPa中纬度地区环流比较平直,高原东部有低槽东移,槽前西南气流达到24m/s以上,荆州地区上空高度560位势什米,温度-17℃,温度露点差2℃左右;700hPa暖切位于湖北中北部一线,西南暖湿气流发展旺盛,贵阳、芷江、长沙到武汉(或宜昌)的西南急流最大风速超过24m/s,荆州地区上空西南风16m/s、高度302位势什米、温度-6℃、温度露点差2℃左右;850hPa湖北东南部地区受暖切影响,冷暖空气交换比较明显,本地上空偏东气流6m/s、高度152位势什米、温度-10℃、温度露点差2℃左右;受河套以东冷空气南下影响,地面图上为冷高压脊控制,海平面气压上升到1032hPa以上,在4级左右偏北风的作用下气温已降到-2℃左右,降雪过程中温度露点差维持在2℃左右,近地空气显示湿冷状态。综上所述,当天高低空和地面形势满足荆州地区暴雪天气学模型特征,该预报方法业务运行的输出预报结论与降雪实况完全一致。
5小结与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荆州市1981~2010年冬季暴雪个例,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近30年来,荆州市冬季共发生46站次暴雪,均分布在19次暴雪过程之中,其时空分布不均,1月发生最多,约占全部暴雪站次的61%,东南部地区发生几率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2)按照全市6站中至少有5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全市性暴雪过程、至少有2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区域性暴雪过程、只有1站出现暴雪定义为1次局地性暴雪过程的标准统计,得到全市性暴雪过程3次、区域性暴雪过程9次、局地性暴雪过程7次。3)经过普查历史天气图,认为荆州市暴雪天气发生与500hPa西风带低槽、地面中等偏强冷空气、700hPa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700hPa与850hPa之间的逆温层以及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因此,可以较好地建立本地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确定相应的预报指标及阈值。4)预报采取PP法的技术思路,即在建立天气图预报模型和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数值模式预报对应的参数制作暴雪分县短期预报,实践证明业务应用效果比较满意。5)由于数值模式预报值与天气图实测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利用PP法制作暴雪短期预报时必然受到各种模式预报稳定性的制约,因此,要不断对预报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崔宜少,张丰启,李建华,等.2005年山东半岛连续三次冷流暴雪过程的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4):395-401.
[2]常军,李祯,布亚林,等.大到暴雪天气模型及数值产品释用预报方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3):54-56.
[3]胡中明,周伟灿.我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5):679-684.
[4]宫德吉,李彰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J].气象,2001,27(12):3-7.
[5]杨柳,苗春生,寿绍文,等.2003年春季江淮一次暴雪过程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06,29(3):379-384.
北方大雪篇3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的大众滑雪运动开展现状,分析我国的大众滑雪运动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为我国大众滑雪运动发展提高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大众滑雪运动发展现状
一、我国滑雪运动场地的基本概况
根据统计,我国的滑雪场地主要都是分布在了我国的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占了全国滑雪场的44%,华北地区占了28%,西北地区占19%,而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一共所占9%。滑雪场地所需条件与气候地理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寒冷的气候才能够为造雪提供良好的条件,而滑雪场则大部分建在山坡上,所以寒冷气候、露天的山坡这两个条件则是滑雪场的必备要素之一,所以具有良好配套设施的滑雪场都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二、我国滑雪运动参与人口的基本概况
(一)我国滑雪人口概况和增长趋势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0万的滑雪发烧友(每年滑雪5次以上),滑雪人口约800万人,2018年可达3500万人次,滑雪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0.6%。但是,中国的滑雪场和滑雪人口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滑雪产业所带动的一些附加的生产服务类产业是不容忽视的。随之而来的就会是我国滑雪人口的迅速增长,根据国外的经验,这种增长会持续10年左右。
(二)我国滑雪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主要滑雪人口还是分布在北方地区,在前面关于滑雪场地概况的统计中提到,我国北方地区的滑雪场占了95%,这也就更加方便北方地区的人们参与到滑雪运动当中。而滑雪又是一项消费较高的运动项目,所以在北方大量的滑雪人口都集中在了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并且也都是集中在城市之中。
(三)我国滑雪人口的年龄、性别情况
根据在各大滑雪场的统计,参与滑雪的人的年龄大都是在20岁至50岁之间。这部分的滑雪人群主要也是青年人和青壮年这两部分人所组成。青壮年这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滑雪人群大部分都是忠实的滑雪爱好者,这些滑雪人群都是常年并且一年多次参加滑雪的人。而在20岁左右这部分青年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旅游,体验性的形式参与之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这也是我国未来几年滑雪人口增长的主力军。随着滑雪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滑雪运动的培训行业发展迅猛,家长们十分愿意把孩子送往滑雪培训机构学习滑雪,青少年滑雪爱好者正在慢慢成为滑雪运动的强大后备力量,小到5岁的少年儿童都在参与滑雪这项运动,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滑雪运动会在我国蓬勃发展。据统计在滑雪人口中,男性占了68%,而女性占32%,户外运动也普遍受到滑雪爱好者的欢迎,男性相比较于女性更喜爱从事这些户外运动。
三、我国滑雪运动发展态势分析
(一)滑雪场数量慢慢增长,覆盖范围日益增大
我国滑雪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处于一个新兴事物,滑雪很少被人们所知。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媒体、网络的发展,我国冬季项目在世界大赛上的突破,冰雪运动渐渐为人们所知。伴随着滑雪群众基础的不断加大,滑雪场也在蓬勃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滑雪场的增加量由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0.8家,增加到现在平均每年全国增加6家滑雪场。滑雪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由运动器材、体育培训、滑雪旅游等一系列产业所构成的庞大产业链。
(二)依靠旅游交通业的发展滑雪运动由北向南扩展
随着国内高铁行业的发展,通过高铁去往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非常方便,南方和北方之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人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也越来越注重旅游这一需求,目前东北的滑雪旅游已经是东北旅游业的主要部分。游客虽然大都是一次性的体验性滑雪,但是随着交通的方便快捷,也会吸引南方的滑雪者在冬季通过便捷的高铁等交通方式,来到北方进行多次的滑雪运动。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培养教练资源,充分扩大青少年后备力量
滑雪人口的增加需要滑雪运动体育培训的大力发展,让普通老百姓接触到专业的滑雪教学,让第一次滑雪爱好者尽快能够入门,体会到滑雪的乐趣,这才有助于那些滑雪体验者真正成为滑雪爱好者,让入门级的滑雪者增加。同时教练队伍的扩大,青少年的教学依然是这项运动的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就接触滑雪,喜欢上滑雪,不仅增加了我国滑雪运动的后备人才力量,更加为我国滑雪一代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规划室内滑雪场地
2023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各地的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在规划健身设施的同时,可以考虑建设室内的滑雪场地。不仅增加当地滑雪的人口,为当地民众又增加了一项可以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更加可以让这些滑雪场地在炎炎夏日成为老百姓纳凉消暑的又一个好去处。
(三)大力推动滑雪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冰雪旅游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滑雪运动中来,在冰雪季加大从市区到滑雪场的交通力度。鼓励滑雪场或者滑雪场当地的民众建设酒店等设施,在冬季的时候能够为滑雪爱好者提供优质的住宿服务。从而形成以滑雪运动为中心带动一系列相关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北方大雪篇4
学会生存能力,要求我们拥有乐观的心态。李白曾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方的雪高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的雪高深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的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2.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来写北方的雪?(3分)
13.写雪“铺天盖地”“洁白”“似棉花似羊毛”有何作用?(3分)
14.雪“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这“灵魂”、这“另一种生命”指的是什么?(3分)
15.本文紧扣“雪”字,写雪,议雪,以雪寄情,寄托了怎样的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分)
答
12.从两方面来写,即:雪下得大,寿命长;
洁白。(3分)
13.为下文议论“掩藏陷阱”“被黑污沾染”“欺骗”作铺垫。
(3分)
14.灵魂是指雪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种生命是指雪融化后的另一种形态“水”。
(3分)
15.本文紧扣“雪”字,写雪,以雪寄情。
北方大雪篇5
浩瀚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苍苍茫茫的大兴安岭,在自然界最为单纯的季节转幻过程中,也就成为人们向往的最富有色彩最值得游历地方――
北纬50°,每年为呼伦贝尔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迎来长达5个月的漫漫冬季,不用去刻意经营修饰,也无需费心去想象,常常是在一夜之间,呼伦贝尔在大雪飞扬中换上洁白的素装……
呼伦贝尔的雪
大草原在雪花的飘落中聚积了冬日里无穷的魅力,大兴安岭在雪花的飘洒中变得更加恢宏,所有的城市在皑皑的白雪中变得更加宁静、祥和,这一切都在真真实实地告诉人们,这里有着中国北方真正的冬天,这里有着世界上纯纯粹粹的冬季……这样的冬季让人们多了一份到呼伦贝尔来看雪的理由……
呼伦贝尔冬季冰雪那达慕,载着汹涌澎湃的震撼力从远古的冬季走来,年复一年,他们把祖祖辈辈与冰雪相守创造出的文化用乐观的激情讲述出来,他们在雪域中,宣泄着自已毡帐行国的英雄主义情感。
古老的祭拜仪式,充满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亘古的豪迈,这仪式早已成为呼伦贝尔冬季风景之外更深层次的图腾,成为呼伦贝尔的一种精神,一种的气魄。
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梳理了呼伦贝尔的历史和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在这里组合成宁静清远的全景画面……这里的色彩没有功利,没有浮躁,经历了世俗风尘浸染的都市人,沉醉其间,可以看到祖先的起源和奋斗的过程,而参与其中,无论你听懂听不懂,所听到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
“天苍苍,野茫茫”在冬季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多了一份新的文化注解。
走进冬季的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的雪就变的烈烈扬扬。冰雪中的白桦树一身的洁白、一品的高贵,堆满积雪的木屋和村落沉淀着一层层原始的悠远,它们再用冰雪语言与人们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到兴安岭深处去滑雪,在雪地里恣意地飞奔,领略品尝那种冒险纵横的痛快淋漓……
乘坐激越的雪地摩托车和憨憨的驯鹿雪撬、马拉爬犁,奔驰在严寒的山林之上,随着这些源自冰封郊野的交通工具,在山中追寻野生动物足迹,会让人们完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回到生命的原初。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到敖包相会的地方去,住进自己亲手搭建的蒙古包,与牧人相守,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聆听着冬天与牧人的对话。很想大碗地喝酒,很想无拘无束地唱歌,很想与冰雪融化……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走进额尔古纳河畔的木屋中,与俄罗斯族人品红酒,畅昔日恋歌,聆听空中飘舞雪花述说着的百年的历史;用心,去感悟雪景中的希望……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来到深藏在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与训鹿人一起感受地球和人类共同成长的痕迹,放松地倾听来自一年一度呼伦贝尔圣诞的响铃……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那些古老的传说、古老的民族会在冬日的雪花飘舞中,轻轻地走出历史的帷幕,走到了游人的面前……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冰雪会把所有的城市装扮得漂漂亮亮,冰雪中的城市又会把一个放大了的世界送给您…………
呼伦贝尔这个草原上浪漫冰雪城市,在这样的季节里充满了温暖。观雪雕展、堆雪人……乘着勒勒车、雪橇逛大街,冬天的呼伦贝尔每一个角落都飘溢着与冰雪相谐相趣的人文气息,冬季的缠绵悱恻在呼伦贝尔发挥到了极致……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这里没有暖冬,纷飞飘逸的大雪让人振奋,静谧的雪乡让痴迷,征服寒冷让人欲欲跃试、体验急速运动让人梦想成真……
在呼伦贝尔,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走进真正的冬天的感觉。
冬季到呼伦贝尔来看雪。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呼伦贝尔
寻着中国的版图北上,向北向北再向北,走到中国版图的最北方,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的走势,将蒙古高原、与松嫩平原相联接,而岭西这片旷野无垠、天地相连的大草原上的呼伦湖、贝尔湖便赋予了这片神奇的地方一个响亮的名称: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在中国的北方,呼伦贝尔由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松嫩平原拼接而成,“北纬50°”这个特殊的地理符号准确地横穿呼伦贝尔全境,与中俄中蒙边境接壤,是寻找呼伦贝尔的特殊地理位置的所在。古老的额尔古纳河至“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形成了中俄两国的边境线,全长1051.08千米;中蒙边界线陆路全长682.24千米。独一无二的中、俄、蒙“三国”的“0号”界碑赫然耸立于边境线之上。
呼伦贝尔有着中国最大的城市之称,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这里和国内所有的其他城市一样具有着现代气息,呼伦贝尔、满洲里国际航空港口连接着国内外各大城市,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体系,通达便捷。
几乎是大多数人把对呼伦贝尔的想象都停留在大草原上,然而真正到过呼伦贝尔的人,一定会感受到呼伦贝尔卓然天成的厚重。
地理的经纬和历史的脉络在呼伦贝尔这片土地上交织穿梭,满载着不同的大地表情,呼伦贝尔不仅仅有着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更有着11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呼伦贝尔不仅仅有着3000多条河流、500多座湖泊,更有着亚洲最美的湿地和让人们为之惊叹的天池群;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母亲河、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在兴安岭脚下,收拢着中国北方所有河流支系的文明一路北上东行,奔向大海。蒙古民族的母亲河――克鲁伦河畔,成吉思汗娶走了弘吉拉蒙古部落的勃尔贴;中国最大的自然天坛――宝格德乌拉千载传承;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呼伦湖、世界上最纯净的湖中蒙界湖――贝尔湖无一不在述说着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全部过程。
呼伦贝尔是一部丰饶多姿的历史,在这部史诗中,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音符都完整地记载了北方多民族发祥地共同的符号――蒙古族发祥地“室韦”、鲜卑民族的根祖地“嘎仙洞”、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神秘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敖包相会”一个被全世界传唱的地方、成吉思汗实景再现随着十三世纪惊动世界的一声嘶鸣,诠释着百世不朽的经典,百年中东铁路遗址扳着规矩的面孔,继续向世人述说中西方文化在呼伦贝尔交融升华过程……
呼伦贝尔以其在中国最北方的地缘优势,向人们昭示着史前文明、狩猎文化、游牧文明对中华无数文化至深至远如源头活水般的影响。呼伦贝尔是世界游牧文化的源头,其中额尔古纳河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母亲河被专家称为中华民族继长江、黄河后的第三源。
呼伦贝尔是一座城市,在呼伦贝尔纯粹的自然生态秩序变幻的城市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和谐相融,以铺天盖地的民族、民俗自然遗存和文化气魄构成了中国北方的记忆。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
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整理16篇)
15.读后感作文范文怎么写五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一百个励志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名叫《行行出状元》。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经过努力考上了状元,他..
-
校园足球培训方案 校园足球培训
篇一: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计划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