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6篇)

daniel 0 2025-09-18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1

【关键词】精神卫生;健康状况;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R395.6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3-0246-02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教师身心状况处在“亚健康”状态[1],教师的健康问题受到极大的威胁,教育质量的保障将面临挑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教师本人的生活质量与个人成长,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尤其对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快,教师的心理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导致一系列心身变化和心理问题,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笔者于2004年3-5月对武汉市某区中小学全体在职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对有关心理亚健康内容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心理亚健康现况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中小学教师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武汉市洪山区62所中小学全体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22份,收回3351份,问卷回收率为95.1%,

其中合格问卷3340份,合格率为99.7%。

1.2方法参照WHO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并依据相关文献中关于亚健康的表现,结合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除一般人口学资料外,主要包括疾病现状及亚健康有关的躯体、心理方面的症状。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行为、生活习惯、自我保健等。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采用不记名方式,召开专门的调查会议,采用统一的讲稿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由调查对象当场填写调查表。

1.3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3个月内持续1周以上出现11种心理方面症状中至少1项者。

1.4统计学分析在Excel中双录输入,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心理亚健康检出情况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66.17%,其中男性为62.59%,女性为68.64%,女性高于男性(χ2=10.704,P=0.001)。不同年龄教师心理亚健康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层分析表明,<40岁女教师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教师,≥40岁男、女教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心理亚健康症状的发生情况在心理亚健康教师中较常出现的症状依次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烦躁及情绪低沉等。见表2。

2.3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将9种可能的危险因素同时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结果表明,睡眠时间不足6h、感到工作繁忙、没有知心朋友、对工作条件不满意、缺乏体育锻炼、对家庭生活不满意、感到事业无成就为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具有广泛的内涵,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2]。此次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症状,说明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中青年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大大高于同年龄的男性。可能因为男教师虽然在中学里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但他们更容易走上领导岗位,取得成绩,获得成就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心理不适;女教师常常面临工作、家庭的双重负担,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所以中青年女教师应成为中小学心理保健和咨询的重点人群。

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紧张压力是出现心理亚健康症状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研究指出,教师压力源主要包括工作负荷重、工作条件差[3]。此次调查也显示,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与职业有关,即工作繁忙、缺少休息、工作条件不满意,但缺乏知心朋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少,和亲朋好友交流的时间很少,导致教师的合群需求和获得支持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为有效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管单位或学校应组织教师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使该系统中的个体能相互交流、相互关心。此外,缺乏锻炼、对家庭生活不满意的教师更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症状。因此,教师个体也应该改变自身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特征,积极、有规律地参加锻炼,保持乐观心态,制造和谐家庭氛围,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亚健康的发生。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2

【关键词】96万人口;健康现况;健康需求;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3-02

在国家卫生大政策大支持下,塔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人口健康基线调查和健康需求显得尤其重要,“基础数据”将为地委行署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在公共卫生管理的科学谋划中提供有效数据,为全区卫生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1塔城地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的不确定性

1.1人口分类健康状况的未知性目前,塔城地区人口情况以地区统计局编制的《塔城地区领导干部手册》中可得出全区人口的一个变化变量情况,但是对于人口健康的情况至今没有一个基础的数据可供参考。

1.2高发疾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综合统计与分析的缺失部分县市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地方病不容忽视,随着塔城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一些整体发展关注,如布病的上升,使得部分县市医疗机构只是应对临床的治疗和流行病的监测,对长远协调发展和控制方面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与可供分析的信息。

1.3亚健康人群和已病人群的生活行为习惯及健康需求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的透支状态,身体存在种种不适但无器质性病变,是患病的前兆。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黄永昌教授透露,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按这个比例计算,对塔城地区来说健康人数仅有约14.4万人口,那么约81.6万人口则是亚健康状态;针对于此,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才是加强亚健康人群对疾病的预防、转归和康复的最有效措施,更是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必经之路。

2全区96万人口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重要意义

2.1健康状况调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塔城地区这个边远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杂居环境中,生活饮食和行为习惯大多受地域的影响而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上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至今塔城地区都没有居民健康状况详实、全面的基础性数据。虽然国家在公共卫生上注入了部分资金,但是在获取群众健康基本信息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投入。目前如何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如何指导人们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如何为变化变革、跨越发展中塔城经济提供健康持续的人力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2.2健康需求调查的必要性和必知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已成为人们保健的重要手段,亦成为发现亚健康人群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范围了解居民健康情况的方式,更多的人群尤其是乡场镇、农牧区以及外来人口等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无法获知,这为开展健康干预措施造成一些盲从行为,造成目标定位不准,措施不科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开展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调查是科学化卫生管理与合理运用资源必然的基础性工作。

3开展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预期目标

3.1掌握全区人口健康现状根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全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进行分类抽样调查,在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时也往往更需要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3.1.1全区职业病状况分析对全区职业病危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近10年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摸底、汇总、统计、分析,对已经掌握职业病发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类型分布及重点职业病的分布情况,并与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要摸清和掌握我区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地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1.2其它疾病如精神病、意外伤害等状况分析近年来,精神疾病、意外伤害也已成为我区较为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社会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3.2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与方法综合来看,饮食与运动指导、常见病知识以及意外突发安全应对等是各个类别群体健康教育的共同需求,但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还有所侧重。

3.2.1建立全区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目前全区还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职工作队伍,随着卫生改革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就塔城地区的现状来看,这些工作是可以兼职来做的,充分调动各医疗资源,合理组合,统筹安排,以预防为主的工作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目前三级医疗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教育平台,以乡镇卫生服务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多元化工作。另外也可以组建“健康教育义工”队伍、健康教育顾问组和健康教育讲师团,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队伍。持续为塔城地区96万各族群众提供健康生活的科学指导。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3

[关键词]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1(c)-0005-03

Domesticandforeignhealthmanagementof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

YUPingSUNAiguoLIUXinrong

WeihaiCenterforDiseasesControlandPrevention,ShandongProvince,Weihai264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Byunderstandingthecurrentstatusofchronicdiseasespreventionandcontrolindomesticandforeigncommunitiesandinvestigatingtheworksystemandmanagementmod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ronicdiseasespreventionandcontrolinthecommunities,toprovidebasisforcommunityhealthservicesdevelopment.MethodsTheliteraturemethodwasusedtocollectdata.Theinvestigationwasundertakenbycombingthecurrentstatusofchronicdiseasespreventionandcontrolindomesticandforeigncommunitiestotheanalysisofpartofdomesticchronicdiseasesdata.ResultsThemortalityratesofchronicdiseasesshowedacontinuouslyrisingtrend;hazardandriskfactorsofchronicdiseaseswereprevalent.ConclusionThedevelopmentofnationwidehealtheducationandpromotionofchronicdiseasemanagement,enhancementofhealthguide,strengtheningofhealthmanagement,andimplementationofhealthriskfactorsinterventionareeffectivewaystocontrolandreducetheincidenceofchronicdiseasesfortheresidents.Fullsocialparticipationandgovernmentpolicysupport,promotionofhealthinsurancedevelopment,improvementofhealthinsuranceprofitabilityandother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areeffectiveinpreventingandcontrollingchronicdiseases.

[Keywords]Chronicdisease;Non-communicablediseases;Healthmanagemen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因隐匿、病程长、病程迁延不愈、病程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目前,正在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2]。根据WHO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3],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因此,探讨慢性病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是当今社区健康管理的主题。现就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综述如下:

1慢性病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1.1慢性病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不但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第1位,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数将近600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5]。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易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6]。

1.2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1.2.1高血压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后者与体重因素、饮食因素、吸烟饮酒、缺少锻炼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因此高血压病,是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本病致死、致残率高,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极大,其幸存者超过50%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1.2.2冠心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据文献报道,各种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达200余种,但是真正能成为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子的大致有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Framingham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评价了有关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与冠心病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职业、饮食与遗传等。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正逐渐升高,近年来有加速趋势[7],已跃居至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列,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2.3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涉及社会、行为和环境、遗传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合理的膳食行为都将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8],其并发症可影响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1992~2002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不但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国北京、天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3倍[9]。

2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

慢性病的管理是当今健康管理的主题。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1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战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针,要求我们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卫生研究热点,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点,把握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1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以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行为的基础,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健康意识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慢性病管理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概念被引入了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传播学,有效地指导了健康教育实践。一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编制印发健康宣传资料;三是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四是利用患者就诊进行健康教育;五是结合各类卫生日,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宣传活动,强化健康意识。通过全方位健康知识的传播,慢性病患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使其自身卫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信念认同,而且促进了慢性病管理,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认真采纳健康的行为。

2.2加强健康引导,促进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12-13],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把不平衡膳食、体力活动缺乏、吸烟、饮酒定为慢性病的根本性危险因素,把血糖、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异常定为过渡性危险因素,结局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在资源有限、重点卫生问题突出的时代,明智的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引导社区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调动患慢性病的居民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慢性病管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慢性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积极有效的健康行为引导和干预,可以使该人群在8~10年内的患病率降低30%以上。珠海市南虹社区卫生院提出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紧紧抓住慢性病的最根本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从而实现对过度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或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4];南京市玄武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推行的“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规范治疗、系统干预为目标的动态管理[15],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2.3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政策扶持,强化健康干预措施

慢性病防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综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以个人和群体为对象的行为干预与管理代表了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16]。因此,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把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共卫生投入的重要项目,同时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考核,医疗保险要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17]。世界卫生组织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指出,在社区开展危险因素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芬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了一种通过改善人群生活习惯,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18-19]。广东省人民医院把健康干预做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健康改善计划,由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组织专职健康顾问和健康秘书对客户实施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健康护理客户的网上咨询服务,为其建立健康维护方案,包括个性化的运动、营养、心理、中医养生等[20]。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策略的综合健康干预活动表明,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21]。只要将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给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它就有能力承担慢性病的防治重任[22]。数据证实,为健康管理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医疗费用3~6元。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23]。

2.4推行健康险发展,促进健康管理

随着商业健康险的逐步推进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健康管理”被引入健康险领域。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被保险行业率先广泛应用。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最有可能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由他们采用健康管理与评价等手段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促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保险业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健康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康保险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依据是,健康保险应以促进投保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而不应仅仅是在疾病发生后给予费用补偿。将单纯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既能够改善和提高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达到健康促进目的;又能够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对医疗风险束手无策的局面,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还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保险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40-41.

[2]张安玉,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4]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于智敏,赵瑞芹.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健康,2005,(1):6-9.

[7]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8]马晓丽,李琳琳,毛新民,等.伊犁地区哈萨克族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抽样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10-112.

[9]郭秋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4):2264-2265.

[10]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11]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4.

[12]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国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13]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1-3043.

[14]万星明,黄慧恒,谢栩,等.南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13-215.

[15]王军莉.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体系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25-26.

[16]CraveyAJ,WashburnSA,GeslerWM.Developingsocio2spatialknowledgenetworks:aqualitativemethodologyforchronicdis2easeprevention[J].SocSciMed,2001,52(12):1763-1765.

[17]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7-10.

[18]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

[19]邹和群.建立慢性疾病一体化防治体系――健康管理的新路径[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20]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67.

[21]莫文华,伍运生,张升超,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08,8(9):148-150.

[22]彭炜.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8.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4

1社区亚健康形成的原因

1.1人群特异性

社区亚健康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慢性病病人及残疾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老化,全身出现各种退行性改变,这部分人的护理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难题。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为主,但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的方式面临艰难,而新的养老模式尚不成熟,造成了老年人群护理的乏力,慢性病初发的症状和体征易被忽略,长期处于慢性病的状态而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容易使疾病恶化。同时,慢性病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家庭和社区都很难承担这种治疗和护理。残疾人本身处于一种生活的低质状态,部分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易被人忽视和排挤,需要社会和家庭更多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人忽略而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1.2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从汽车尾气的大气污染到办公的室内污染,人群的健康状况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电脑等产生的辐射,还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也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社会环境主要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工作的繁重、商业的应酬、无法预料的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部分人。物价的上涨,赡养老人、培育孩子的费用,以及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时增加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在这样高压力生活之下,很多人都处于超负荷状态,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1.3饮食

病从口入,不仅有毒的食物会使人治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人的健康。饮食可以从两方面影响人的健康,一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厌食,偏食,挑食,过多地食用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不健康的食品,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人群的健康状况,加速疾病的发展。二是饮食不规律,早餐不吃或早午饭一起吃,晚饭吃得很饱,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暴饮暴食导致机体营养过剩而引发的肥胖问题,也成为各个年龄段的通病。

1.4休息与运动

现在科技的发展延长了人们工作与活动的时间,同时人们的作息时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甚至有些人的作息时间完全与正常的作息时间相反,睡眠质量逐渐降低,机体新陈代谢紊乱,精神萎靡。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人们的运动时间相应减少,体质逐渐变差。现在人的工作应酬多,摄入的糖和脂肪相对增多,加之长期缺乏运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肥胖、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2社区人群亚健康的预防保健

2.1合理饮食

可以从两方面干预,一是调整饮食结构,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合适。湖州居民日常饮食偏甜,过多的食用糖会增加龋齿、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调整饮食中糖的含量。肥胖人群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减肥计划,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二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厌食,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吃早餐,三餐饮食的能量分布要合理,膳食指南推荐一日三餐摄入的热量之比应为3∶4∶3。

2.2改善环境

湖州有其独特的城市特点,自然风景与历史人文相结合。元代大诗人戴表元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由此也可以看出湖州总体环境还是相当适合居住,典型的白鱼潭社区,“人在画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花坛草坪”是其真实写照。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工作生活积聚的压力得到释放,有助于身心健康。此外,还需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社会环境,减轻精神压力。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绕,各种精神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很多人都长期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如何检出这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也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2.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顺应生物钟,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根据自身工作时间,调整作息时间,减少熬夜,同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运动可使大脑得到放松,消除疲劳,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改善睡眠和记忆。选择的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这也是目前较为提倡的一种运动方式,不同人群可选择不同的项目。有氧运动重在坚持,还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运动过程有任何不适情况,立即停止,及时调整,避免运动过度。

2.4中医预防保健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3]。因此,已有临床症状的亚健康人群,可根据医师的诊断和建议,运用针灸、刮痧、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改善体质,也可以治疗或缓解某些慢性病的发生。也可采用中医食疗或中成药,改善自身健康状况。但应注意是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要盲目跟风进补,特别是老年人本身生理变化与年轻人不同,采取预防措施时更应慎重和个性化。

2.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社区服务可以细化到个人,医生看病可以更仔细,提供的建议更加个性化,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力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学校也可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课程,加强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5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社会中多数人会经常处于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亚健康状态。一直以来众多学者比较关注脑力劳动者的健康,往往忽视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的状况。保安员是体力劳动者之一,据报道,在我国保安员是一庞大的职业人群,但对其身体健康状况研究报告相对少。本项目针对男性保安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研,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市不同地区(武侯区、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等酒店)的男性保安员作为本项目的调查对象。经问卷调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保安员110名,年龄20-50岁,并将这110名男性保安员按年龄段分为3组。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仔细阅读分析,排除无关和重复内容,为本次调研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本项目选用“国家863项目(2008AA02Z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481)项目组”所制定的关于亚健康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三个子量表(生理、心理、社会),9个维度(身体症状、运动功能、器官功能、精力、认知、情感、心理症状、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源),共计40个条目。测试条目的计分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Likert五等级评分法。问卷经信度、效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亚健康量表评分细则》[1],对回收的问卷统计分析,计算本项目的调查对象生理亚健康持有率及不同年龄段生理亚健康持有率,应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男性保安员的亚健康调查可知,男性保安员中生理亚健康的有66人,持有率高达60%,高于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的持有率。3.2男性保安员亚健康持有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为61.5%、60.6%和56%,均高于心理亚健康持有率和社会亚健康持有率。

4分析与讨论

4.1健康及亚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保持一种完整良好的生活状态,而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疾患和残弱[2]。心理学家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人与人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和快乐的适应性,而帕森斯将健康的社会学定义阐述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3]。而活力下降、精力不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通过现代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没有发现阳性指标,或者有部分指标改变却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处于非健康又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有许多不适的症状和心理体验,是一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也可通过积极治疗恢复到健康状态[4]。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亚健康三种状态。

4.2男性保安员亚健康情况的分析

20-50岁男性保安员生理亚健康持有率基本趋于稳定,并且高居不下。因此,男性保安员是生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从其劳动特点来看,门卫、守护等工作要求长期处于站立姿势,因此,保安员属于久站人群。《黄帝内经》指出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会长期站立易损伤人体骨骼。其中,肾精是骨的物质基础,骨骼在受力、运动时肾精的耗损增加,则长期站立伤骨又伤肾[6],男性可能会出现阴囊坠胀、损害等不利于男性生殖健康的病症。站立姿势需要腰部和下肢力量的骨骼、肌肉、韧带等需要持续受力,长期站立易形成劳损,引起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跟痛症等。同时,下肢静脉曲张是长期站立人群的常见病。其病因可能是股浅静脉的第一对瓣膜长期受血液逆向压力的作用出现关闭不全的现象,可能会引起其远端静脉瓣膜不全。

当血液从足和下肢回流回心脏时,又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流更容易出现逆流的异常现象,导致血液积聚在身体下肢,造成浅静脉迂曲扩张形成团状或结节状,凸显于皮肤表面。由于保安员的劳动特点,长期站立的工作姿势容易损伤其骨骼和肾脏的功能,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跟痛症等症状,特别是男性,可能不利于其生殖健康。男性保安员的生理亚健康持有率远远高于社会亚健康持有率和心理亚健康持有率,并且20-50岁均如此。由于保安员的工作性质,它需要经常与陌生人接触,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融合能力等,长期工作的保安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保安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低。因此,与心理亚健康状态和社会亚健康状态相比较,男性保安员更容易处于生理亚健康的状态。

5建议

保安员这一职业人群的健康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构建体育文化氛围,树立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组织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针对保安员的劳动特点,建议其工作期间尽量避免长期保持一种站立姿势,多做些活动下肢的动作,如慢走和抬腿等动作;休息时,尽量将下肢抬至心脏以上,有助于血液回流;晚上睡觉前,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6小结

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篇6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郑康生,汪晓阳.人口健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彦军.增强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的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8-40.

  • 下一篇: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6篇)
    上一篇:体育学科的含义(6篇)
    相关文章
    1.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3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这担任初一50班班主任的这几个月里,我班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很顺利。现将这段..

      daniel 0 2025-07-18 19:36:00

    2.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daniel 0 2025-05-05 18:48:29

    3.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daniel 2 2025-05-04 22:34:58

    4.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daniel 1 2025-05-04 22:31:56

    5.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daniel 3 2025-05-04 22:17:26

    6.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daniel 1 2025-05-04 22:16:06

    7.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daniel 1 2025-05-04 22:16:01

    8.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daniel 0 2025-05-04 22:14:29

    9.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5-09-18

    10.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

      栏目名称:办公范文 0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