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6篇)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1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转贴于
2.2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2
【关键词】健康状况;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618-02
PrevalenceofSub-health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TANGJian-jun*,HANHui,LIHong-ying,etal.*JournalOfficeofSchoolHealth,Bengbu(233000),Anhui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tatusofsub-health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andtoprovideevidenceforthehealtheducation.MethodsAclustersampleof1409students,whowerechosenfromaseniorhighschoolinBengbucity,wereaskedtocompletea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DatawereanalyzedbySPSS10.0.ResultsThetotalincidencerateofsub-healthwas58.34%.Therewas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ingendersbutingrades(P<0.01).Theriskfactorstosub-healthwereoftensittingup,beingweightlosing,alackofsportactivities,learningpressure,badachievementandalackofsleep.ConclusionThesub-healthstatusisseriousamongseniorhigh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Effectiveinterventionshouldbeadoptedtoimprovethestudents'health.
【Keywords】Healthstatus;Mentalhealth;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的透支状态,身体虽然存在种种不适,但无器质性病变,是疾病的前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比例在不断上升[1-2]。蚌埠市地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老工业城市之一。为了解该市高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选取蚌埠市某重点高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68份,获得有效问卷1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6.0%。其中男生821名,女生588名;高一年级学生497名,高二年级485名,高三年级427名。年龄为15~20岁,平均17.7岁。
1.2方法参考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3],结合近年有关学生亚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特点,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亚健康状态的18项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5项,心理症状6项,活力3项,社会适应能力2项,免疫力1项,到医院看病1项)与亚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学习压力、生活条件、个人行为等35个因素)等。经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判断标准亚健康状况的18项临床表现的每一项都有“从来没有、较少、较多、经常出现”或“很好、稍差、较差、很差”4个选项。排除既往有慢性疾病及近1个月患任何急性疾病者,以选择近1个月来较多和经常出现或较差和很差为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1.4统计分析对问卷编码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1409名学生中,共检出亚健康状况者822名,检出率为58.34%。男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9.93%(492/821);女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6.12%(33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高一年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49.09%(244/497);高二年级为61.03%(296/485);高三年级为66.04%(28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5,P<0.01),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
2.2亚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学生亚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缺乏体育锻炼、作息时间不规律、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等19项(P值均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市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8.34%,高于有关调查结果[4-6],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感冒等,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7-8]基本一致。主要原因为现在的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比过去更大,也更容易感受到亲人对其成绩的要求和期望,继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不良情绪反映,导致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上升。不同性别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蔡旭玲等[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调查对象选取有关,也可能与目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关;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学生,与相关报道[10]一致,主要与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入校时间长,随着高考的临近,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缺少业余爱好、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睡眠不足等是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也是威胁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父母身体差容易使高中生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喜欢吃烧烤食品、正在减肥也进入了回归方程,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是否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所采用的自编问卷有关,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降低学生负担真正落到实处,本着“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2)有关部门应增加卫生资金投入,成立学生亚健康干预中心,加强医疗设备建设,构建教师、学生、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学生健康保健体系,同时为亚健康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3)学生家长要认识到亚健康对孩子身心发育的不利影响,关注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参考文献
[1]安贺军,曹东萍,贾海英,等.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4):21.
[2]林晓明,陈立安,黄银爱.用中医论点论述亚健康.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9):45.
[3]陈青山,王声氵勇,荆春霞,等.应用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
[4]袁萍,梁伯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70.
[5]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0-13.
[6]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濮阳市中学生亚健康.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98.
[7]王英,陈清.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38-740.
[8]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391.
[9]蔡旭玲,张冠群,苏宁,等.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35.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康
目前,现代医学中的心理亚健康即指非心理疾病非心理健康状态,是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被人们称为“第三心理状态”。[1]它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影响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2]最为常见的亚健康心理是焦虑或抑郁。当前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更少。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4年级在校本科生共614人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307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107人,男生200人。2年级抽取二班和三班,共104人;3年级抽取一班和二班,共99人,4年级抽取一班和四班,共104人。发放问卷307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二年级有效率为97.12%(101/104),三年级有效率为95.96%(95/99),四年级有效率为98.06%(101/103)。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internet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且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参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及诊断标准,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制定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
3.数理统计。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实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一处理,首先用单因素卡方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其他有关的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心理健康占25.73%、心理亚健康占69.90%、心理疾病占4.37%。在心理亚健康的不同表现中出现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66.95%)、学习效率低(66.31%)、记忆力减退(43.22%)、觉得生活很空虚(39.72%)、感到精神沮丧(34.85%)。总体来说心理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和抑郁两方面。
(二)不同群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比较
1.不同性别间比较。体育专业男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68.72%,体育专业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76.92%,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x2=2.27,p=0.000)。但具体到焦虑、敏感与多疑、抑郁、敌对四个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男生的敌对情绪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敏感与多疑情绪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影响体育专业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同。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就业形势”和“感情问题”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在女生中高达3/4。
2.不同年级间比较。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心里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2年级70.30%(71/101)、3年级74.74%(71/95)、4年级80.58%(83/103),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28,p=0.000)。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越经常出现。并且从调查中得知就业形式、学习压力、感情问题是导致大四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压力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四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三、对心理亚健康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对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一点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2.26%,比较多的占21.70%,不知道的占9.43%,很多的占5.19%。通过多次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这主要与体育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以及健康课程开设较晚有关。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二至四年级按各主要因素对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危险度大小依次为:(1)就业形势;(2)感情问题;(3)人际交往能力;(4)学习压力;(5)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6)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7)生活方式因素。
五、干预转化对策
(一)体育学院是干预转化心理亚健康为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有助于消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帮助其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根据我院低年级心理亚健康现状,应在大一时就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尽早地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完善心理咨询渠道。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不小的群体以及不断扩招的趋势,体育学院应建立自己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心理档案,并(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设新的体育专业类型。我院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全民健身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适当缩小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相应拓宽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空间,从而不断减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社会(家庭)是干预转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有关体育部门应支持和配合学校全面实施体育教育改革,营造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此外,还应重视和家庭的支持作用,多渠道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去,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直面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磨砺心智,从而远离心理亚健康。
(三)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众多研究表明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僻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心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多的准毕业生是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所以说学院领导和老师多关注体育专业准毕业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在余暇时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疏缓来自就业、考研、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本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我校体院学生吸烟、喝酒、沉溺网络、不吃早餐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体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此现状,体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监督和督促这部分学生,大力宣传不良恶习的害处,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就业形势、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压力、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
2.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的机率就越大。
3.本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由于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女生只占总体学生的一小部分,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二)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本身专业的优势,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借助建立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应及时就医。【参考文献】
[1]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危害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近年来发生不断增加。乐虹等调查的武汉3所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在70.45%,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大等与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有关[1],范存欣等报道大学生亚健康占61.74%,个体心理行为与家庭因素、学习与就业压力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2]。亚健康状态对在校大学生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由亚健康状态尽早转化为健康状态。
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其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间接相关。饮食不规律,当肌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肌体失调;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独立生活以后养成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等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严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常见现象。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低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方法、学习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1.1躯体亚健康及危害。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显疾病后而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关节肌肉酸痛、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且不易缓解。以上症状均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使肌体向疾病转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但它却是一个不被人们重视而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1.2心理亚健康及危害。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症状的持续存在,则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会慢慢进入心理疾病阶段。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诱发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际交往亚健康及危害。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广泛地接收大量信息,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减少及关系的淡化。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孤独、猜疑、自闭,是在同学之间树起多条屏障,这也是现代大学生患心理障碍和疾患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高校医护人员要加大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危害的认识,对存在亚健康的学生及时发现,尽早干预,积极寻找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及周围环境入手,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劳逸结合,开展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消除亚健康对学生的威胁,从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1提高认识,自我修养。作为大学生要清楚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及就业形势压力等各种复杂情况,要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体魄,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做到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时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要搞好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适应社会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健康新理念。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及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觉防病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应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亚健康问题,及时防止大部分学生进入亚健康状态,对进入亚健康状态的同学要防止恶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避免进入疾病状态。牢固树立“健康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调治,适时干预。对亚健康状态患者的调理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善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通过心理调治,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评价自己时,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又不用放大镜来看自身的缺点[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个性面对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学习乐趣。
2.4适度运动,强化体质: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现代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应对高考,进入大学后沉迷网络,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运动是锻炼意志、强化体质、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质,有效预防亚健康现象的发生,并促成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归。
2.5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杂粮,能够降血脂、刮脂肪、利肠胃等。暴饮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肠道疾病等,是身体亚健康一个比较重要的起因,拒绝暴饮暴食,规律饮食,肠胃各机能也能正常运转,营养均衡,让我们离亚健康也就远了一些。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建议多进食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萝卜、猪肝、鸡蛋等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强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点,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以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对预防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饮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长期的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导致疲劳积累、情绪暴躁以及思维能力下降。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变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紧紧相邻,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但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但又会向疾病方向发展,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要摆脱亚健康的困扰,远离亚健康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因人而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使亚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乐红,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2]范存新,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5
李女士今年45岁,是某国企人事行政主管。由于工作性质涉及的琐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时常情绪焦虑紧张。近几年,李女士出现了各种身体的不适:月经前常感到及两肋部胀痛,月经量较少,夹有瘀块,经色偏暗;入睡困难,入睡后又常会被噩梦惊醒,每晚只能睡3~4小时;时有心慌胸闷感,不能长时间站立;常觉叹气后舒服,咽喉有异物感;自我感觉记忆力也明显减退了。李女士到医院就诊,经过一番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医生认为李女士处于典型的亚健康状态。
认识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健康被认为是第一状态,患病被认为是第二状态,人的身心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为“第三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亚健康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不管现在感觉是“有病”还是“没病”,但其实从身体或心理上已经在往“有病”的道路上偏移。
亚健康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状态,它的发生和表现形式通常被人们所忽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当心理与生理活动不能与过快的生活、工作节奏相适应时,亚健康便悄然而至。目前,亚健康已成为白领人群挥之不去的健康阴影。重视亚健康、关爱亚健康人群,尤其是亚健康高发的都市白领人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亚健康悄然而至,多数人体质偏颇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亚健康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身心不断受到损害的结果。《黄帝内经》中谈到,如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需“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然而,作为现代人,尤其是承受各种压力的上班族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按照中华医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分类,把人类的体质分为九型,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除了平和质(即健康体质),其余皆为偏颇体质。
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不同原因导致不同体质偏颇
1.工作超负荷:蓝领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和出租车司机等,白领、金领如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者、市场销售人员、文员等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经常面临加班等问题,易造成气虚质、阳虚质。
2.心理失衡: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心神不宁,不但会导致睡眠问题,还会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进而扰乱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易导致气郁质。
3.环境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应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人口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增加等也在困扰人类,易导致特禀质及其他体质。
4.营养失衡: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许多上班族养成了饮食不规律、经常应酬,过度减肥或暴饮暴食、以快餐熟食为主食的习惯,因此也导致了他们的膳食不合理及营养失衡等问题,易导致痰湿质。
5.其他原因:如睡眠不足、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等原因,易导致各种偏颇体质。
亚健康的“红灯”,你亮了几盏?
亚健康虽然不像严重的疾病那样有明确的症状和体征,但也有不少表现。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身体会亮出十盏“红灯”,注意及时“灭灯”,方能维护好健康。
1.心病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入睡困难,多梦纷纭等。
2.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经常自汗、盗汗、出虚汗,自己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平素怕冷。
3.舌赤苔垢,口苦便燥:舌尖发红,舌苔厚腻,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无华,目围灰暗:面色无华,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5.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下眼皮肿胀、下垂。
6.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指甲出现异常表现,如卷如葱管、月痕不齐、甲面白点等,病位或在脏腑、或累及经络、营卫阻滞。
7.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四肢发胀、胸部胀满、胸胁串痛,妇科检查,常有硬结。
8.口吐黏物,呃逆胀满:常有胸腹胀满、大便黏滞不畅、湿热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口中黏滞不爽,吐之为快。重时,晨起非吐不可,进行性加重。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篇6
关键词:保健体操;亚健康;作用与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度拉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长期积累以致精疲力竭。这就出现一部分特别工作者因长期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身体或精神健康受损严重,出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职业倦怠等症状,这不仅损害个人健康,而且变相地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长此下去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状况,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针对性较强的健身方法,使他们通过实践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肩颈、腰背、膝踝为主要部位,结合现代健身、保健理论,以保健体操创编的视角,探讨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问题,为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健身保健手段和方法,使他们通过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保健体操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研究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刊物上(2000~2013年)发表的有关保健体操方面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资料、教科书、知识丛书、音像作品等,以及与亚健康相关的卫生学、健康学、医学资料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纵横向的逻辑分析对比。通过走访四川省体科所,温江、德阳、资阳体育局多位相关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亚健康保健体操创编的建议,为创编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大学教师、公务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亚健康人群的身心特点、当前保健体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研制保健体操的编创原则等方面的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现状
亚健康人群大多从事的工作是脑力、体力、心理的综合付出,其职业性质所致的亚健康问题日趋凸显。从人数来讲,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公务员人群是易患亚健康的高危人群。
(1)大学生人群的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大学生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有密切的联系,且亚健康人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高校教师由于其职业性质是易患亚健康的高危人群。
(3)公务员这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亚健康人群中占的比重很大且有其自身的特点:随之年龄的增长,比例不断增高,男性公务员由于工作、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比女性公务员比例高。
三、保健体操对亚健康人群的作用与功能
1.增强亚健康人群体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亚健康”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无论现代医学如何发展也没有办法弥补社会发展对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促使了人类健康意识的唤起,把目光投向了体育锻炼。
2.促进亚健康人群运动能力的提升
保健体操能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做体操,还能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3.提高亚健康人群的工作效率
保健体操创编是依据亚健康人群的工作环境、时间、特点、精神状态等因素创编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亚健康人群的肩颈、腰背、膝踝等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拉伸、放松、按摩及梳理,能有效地达到缓解疲劳、振奋精神的目的,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4.丰富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内容
生活质量,不仅意味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包括学习、劳动、社交等需要的满足,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正当需要的满足。我们必须选择和接受良性刺激,防止和拒绝恶性刺激,坚持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亚健康症状,并能有针对性地对肩颈、腰背、膝踝部位、关节、肌肉进行牵拉、力量、放松练习,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认识,认为保健体操丰富了全民健身的内容和方法,保健体操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
亚健康人群保健体操作为一项大众性的健身项目,亚健康人群在进行保健体操锻炼时,一定要在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才能起到最佳锻炼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3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这担任初一50班班主任的这几个月里,我班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很顺利。现将这段..
-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例(3篇)
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教师亚健康干预措施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我国于1996年5月正式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