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6篇)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R173;R78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妇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状况及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口腔健康[1]。为了解我市孕期妇女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态度、行为和诊治情况,提高孕妇口腔保健意识,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笔者于2009年1~5月对在我院妇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幼中心进行围产期检查妊娠妇女459人。年龄26~40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51%。
1.2方法
设计结构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保健的知识及来源、口腔卫生习惯、观念、诊查情况及对婴幼儿口腔知识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统一问卷,当场发卷,自行填写,当场收卷,监督整个答卷过程,并尽可能减少诱导性误差。共发放问卷500张,收回459张,回收率91.8%。
2结果
2.1孕妇的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及观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妇为100%,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者占11.76%,有牙龈出血者占74.51%,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健康检查者仅为3.92%,有49.02%的孕妇认为怀孕期间不能看牙,能忍则忍。
2.2孕妇的口腔卫生习惯情况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妇刷牙方法不正确,而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者为31.37%,有74.51%的孕妇知道定期更换牙刷。
2.3孕妇的孕期及儿童口腔保健知晓率
86.27%的孕妇不知道牙齿开始发育的时间,47.06%的孕妇认为乳牙2岁以后才需要清洁与卫生,有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能防龋,对于奶瓶龋发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的孕妇不知道如何才能预防龋齿,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不需要治疗。
3讨论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2]。母亲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幼儿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对儿童牙齿的干预性治疗来说,母亲有成功治疗经验的儿童较其他儿童更易获得成功[3]。从妊娠期间开始并由母亲延续下来的口腔保健习惯,对孩子龋齿的预防会起到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孕妇全身起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保健,会使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病理变化,不仅会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及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妇对孕期的口腔卫生预防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所有的孕妇均有接受专业口腔健康指导的需要,但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的人数为仅为11.76%;有74.51%的孕妇有牙龈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检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妇有了牙病是能忍则忍,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无法早发现、早治疗。54.9%的孕妇担心口腔治疗对胎儿产生副作用,拒绝接受治疗。因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对胎儿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特点、时机及局部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孕妇口腔治疗的误区及恐惧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诊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确保母子平安提供保证。
对不同学历的孕妇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无差别,但只有29.41%的孕妇刷牙方法正确,70.59%采取混刷法;68.63%的孕妇刷牙时间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妇刷牙时间大于3min;及时更换牙刷的孕妇达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国“爱牙日”活动的开展使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刷牙态度还有待加强。
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婴幼儿的乳牙胚从母亲孕6周开始发育,在5~6月时钙化,婴儿出生时,20颗乳牙冠已全部形成。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孕妇的健康、营养、情绪、生活环境、疾病等,所以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发生,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要营养丰富合理。乳牙相对于恒牙有机成分较多,无机质少,抗酸能力弱,一旦发生龋病,病变进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长必须及时清洁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调查表明,有86.27%的孕妇不知道人的牙齿从母亲怀孕第六周即开始发育,有47.06%的孕妇认为2岁以后才需要注意乳牙的清洁和卫生,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清洁牙面,含、奶瓶睡觉,这些都是引起儿童龋病早发、高发的因素。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龋齿不需要治疗。因此,广泛、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是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关键,宣教内容应直观化、具体化、多样化、基层化,使广大的准妈妈了解口腔疾病的种类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国是多发病,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保护牙齿应从零岁做起,将工作重点放在孕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大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力度,开设孕前口腔卫生课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或播放录像带,提高孕期妇女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郝淑青,张军桥,刘学聪.孕妇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07,29(7):748-749.
[2]鲁丽珍,郭晓琳,徐涛.健康教育对孕期口腔疾病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2
数据采用EpiData3.0软件双轨录入,并经核查和逻辑纠错后,使用SPSS15.0(SPSSInc,Chicago,USA)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应用两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或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人体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男女生BMI分布及肥胖检出率
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之间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P=0.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14~组BMI(19.58±2.76)低于15~(20.92±2.32)、16~(21.00±2.94)和17~(20.90±2.83)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09,0.015);14~组与18~组之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总体上,不同年龄体重状态分布不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2=9.83,P=0.042)。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2趋势=5.60,P=0.014)和肥胖率(2趋势=12.87,P<0.001)均逐渐下降。而低体重构成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趋势=2.05,P=0.081),见表2。
2.2肥胖检出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重检出率为11.6%,肥胖检出率3.1%,低体重检出率为2.2%。其中女生超重检出率为11.6%,肥胖检出率2.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8.0%。男生、女生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4.6%、2.0%,低于2010年城市男生女生低体重检出率(17.2%、25.9%),见表3。不同体重状态对象的年龄分布(F=11.12,P<0.001)和性别分布(2=31.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女BMI平均值分别为(21.10±3.77)kg/m2和(20.75±2.80)kg/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39)。
2.3口腔卫生问题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2.3.1龋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龋齿率分别为26.7%、22.0%和24.7%,超重和肥胖人群有龋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合并超重与肥胖,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人群有龋齿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2=2.67,P=0.102),见表4。
2.3.2其它口腔卫生问题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不同体重状态对象的其它口腔卫生问题分布见表5。总体上,不同体重状态的其它口腔卫生问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低体重与正常体重以上对象口腔卫生问题的构成,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最近2周牙龈出血者比例高于正常及以上体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P=0.021)。
3讨论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3
【关键词】口腔疾病;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在校师生;龋齿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6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状态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越来越能反应人们的生命健康质量。为了解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师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规律和口腔健康意识,进一步评估该校在校师生的口腔卫生需求,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笔者对该校在校师生进行了口腔疾病情况检查和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的抽样研究,经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SAS8.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列表,从全部在校师生中随机抽取接受调查者,进行口腔健康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并设立健康问卷。
1.2对象:2011年1月,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20000中随机抽取3000名在校师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包括城市户口1217人,农村户口1783人;女性1791人,男性1209人;医学专业组695人,非医学专业组2305人;年龄组分为16~25岁、26~39岁。
1.3方法:负责本次口腔检查诊断的3名检查员均为从事口腔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专业口腔医师,以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为检查诊断标准,检查项目包括检查项目包括牙体、牙周、口腔黏膜、颌面部、颞颌关节、口腔颌面部6部分,其中牙体包括正常牙体、龋齿、残根残冠、楔状缺损、牙缺失、补牙、活动义齿、金属冠、烤瓷、固定义齿,牙周包括正常牙周、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松动。同时给每位受检者一份口腔卫生习惯问卷,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时间、睡前刷牙、刷牙方式、牙膏及牙刷的知识、刷牙目的、有无睡前吃糖习惯、进食后漱口的习惯、有无使用牙线及牙签等习惯、是否知道糖与龋病的关系等。
1.4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由专人复核,编制成电子表格,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用百分率表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对统计结果按照性别、年龄、户籍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龋齿、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列不齐、牙缺失、楔状缺损、残根残冠等,正常者仅占8%,见表1所示。
表1各种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
2.2对比两个不同年龄组,26~39岁年龄组龋齿发病率和16~25岁年龄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牙周病的发病率低于16~25岁年龄组。女性组龋齿发病率高于男性组,但其它口腔疾患的发病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
2.3来自城市的师生口腔卫生情况比农村师生好,牙周炎患病率较低;但由于饮食结构不同,该组龋齿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各组间发病率对比
2.4医学专业组的口腔保健习惯优于非医学专业组,且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较低,龋齿、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发病率分别为,低于总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口腔保健习惯对比
3结论
我国口腔疾病患者中,龋病患病总人数大,患病率下降不稳定,在近几年有反弹趋势,口腔疾病总的患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自1983年以来,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第三次调查是2005年原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组织完成,共分为5岁、12岁、35~44岁和65~74岁共4个年龄组。然而,高校在校学生所属的18-24年龄段并未引起重视,不在调查之列。在国内外类似研究中,对19岁以下尤其是11-14岁的青少年口腔疾病关注较多,且主要集中在龋病发病上,并未对口腔疾病总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
本研究通过对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师生口腔疾病总的发病情况的调查显示,口腔疾病的总体发病率的疾病谱分布和山东其他地区高校有所不同,该年龄段高校在校师生的口腔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同样是龋齿,但占总发病率61%的其它口腔疾病如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牙列不齐、牙缺失、楔状缺损、残根残冠等也是该年龄段口腔疾病谱构成比的重要部分,是不容忽视的。
该校在校师生总体龋齿发病率大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88.1%),且大于山东省其他地区高校,必须引起重视。在被调查的在校师生中,牙结石排序较靠前可能和部分师生对牙结石认识不足,治疗率低,由此导致的牙龈炎、牙周炎水平也较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对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该校师生龋齿发病率较高水平可能与当前青年人高热量高糖饮食模式和当地饮食习惯有关。针对这一因素,有研究通过对18-24岁学生的引用的饮料进行调整,进而干预饮食模式,发现可减少龋病等口腔疾病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该高校在校师生口腔健康意识有所提高,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口腔健康知识,以致高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无明显增高。女性组龋齿发病率较高可能和在校生喜食高糖高热量食物以及年轻女性自身免疫调节导致口腔环境改变有关。
在本次研究被调查者中,城市户口来源师生的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均低于农村户口来源师生,但由于饮食结构的差异,城市户口师生的龋齿发病率较高。其他相关调查均显示,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与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负相关。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高校,地处鲁西南地区,在校师生绝大多数均来自山东各地,在校师生的口腔健康情况是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一面镜子,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4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发病率调查
错牙合畸形是口腔三大疾病之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解我市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状况,更好进行防治及健康教育,我们抽取长乐市三所中学921名初中生进行了恒牙早期错牙合畸形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乐市3所中学921名初中生进行了检查,其中男561名,女360名,年龄13-14。自然光线口内直视下检查,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按安氏错牙合分类及临床症状分类分别进行错牙合记录,并作统计学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
男女错畸形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分析与讨论
3.1关于错牙合患病率国内报道为29.33%―83.19%不等,本次调查结果错牙合患病率47.12%,其中男性为46.88%,女性为47.5%,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2从表2显示错牙合畸形构成比例Ⅰ类错牙合发病率最高;Ⅱ类次之,Ⅲ类最少。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
3.3从表3显示,牙列拥挤发病率在常见错牙合畸形中最高,符合种族演化的人类进化过程,即咀嚼器官退化且牙槽牙骨的退化速度快于牙齿,因而逐渐出现了牙齿拥挤及其它类型的牙牙合畸形。
3.4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不能识别异常牙牙合,不知道牙牙合畸形的危害,不知道能够通过正畸治疗手段对错牙合畸形进行治疗,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腔病的防治教育,提高市民对口腔牙牙合畸形的认识,自觉接受正畸治疗,还需作更大努力。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5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及气胸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把100例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干预组进行系统的院内指导和出院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及一般宣教。对两种方式前、后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率、遵医行为、复发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满意率、遵医行为、复发次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院内及出院健康教育,促进了患者对气胸知识的掌握和行为的改变,增强了自我防范及健康的日常行为规范,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气胸复发率,得到患者的良好评价。
[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青壮年;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8(c)-0084-02
自发性气胸是指无明显诱因,出现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从气道或肺泡逸入胸膜腔,形成胸膜腔积气,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要发病者。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在痊愈开始半年内复发,且复发几率随复发次数增加而增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因此,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如何避免诱发因素及发生气胸时紧急自救方法,对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22岁。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经胸穿抽气后肺复张3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肺复张41例;经闭式引流无效行胸膜粘连术后肺复张25例。第一次自发性气胸患者79例,再次复发气胸者21例(包括多次复发者),经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健康教育内容
2.1入院初期健康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多情绪低落、不思饮食,不能接受从活泼爱运动到卧床休息的病人角色的转变。工作人员应及时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入院须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及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气胸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治疗手段及愈后情况,使患者对疾病有初步了解,消除焦虑、恐惧心理,积极接受治疗。
2.2胸腔闭式引流及胸腔穿刺抽气的健康教育
在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前,应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沟通,说明胸腔抽气、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意义、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提高手术的适应能力和配合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告知病人要保证有效的引流,水封瓶应低于患者胸部,防止瓶中液体逆流入胸腔,病人翻身移动时,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大汗、胸闷、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3饮食指导
气胸患者往往大汗淋漓,且张口呼吸,身体液体丢失较多,因此,在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缓解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纤维素,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膳食的摄入,刺激胃肠蠕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使胸腔压力骤增,引发气胸的加重或复发。
2.4出院前健康教育
出院前应强化自发性气胸的诱发因素和自我保健意识,告知患者应多休息,保持放松、乐观心情,1个月内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或大笑;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不熬夜等,每天规律进食,定时排便,时刻保持排泄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导致气胸复发,一旦有胸闷、呼吸困难、突发胸痛等症状,提示气胸复发要保持镇静,及时就医。
3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采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4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系统化的院内指导和出院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98.2%)、平均住院天数(8.9d)、住院满意率(96.8%)、遵医行为(95.1%)、复发次数(16%)都高于照组的疾病的知晓率(83.9%)、平均住院天数(10.91d)、住院满意率(86.2%)、遵医行为(78.8%)、复发次数(28%),效果明显,P均<0.05。表明有目的的系统的健康宣教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诊断,及时就医,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健康宣教是依据个人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讲解,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及个体经验或认识,不够全面且易混淆。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特点,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全面的,实用的健康知识及简单自我诊断和预防,强化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理会,有利于患者治疗及康复。
通过对青壮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来看,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不仅在青壮年患者中适用,也可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甚至所有被疾病困扰着或渴望得到良好治疗与预防的患者,结合每种疾病临床特点,制定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资料,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朱珑,陈桂云.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与体会[J].现代护理,2002,8(2):54.
[2]高云,房锐.健康教育减少气胸反复发作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5(3):17.
[3]王伟华.自发性气胸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50-651
[4]张霞.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32.
[5]李艳杰.自发性气胸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2012(12):1991.
青少年口腔健康知识篇6
【关键词】离退休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79-01
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生理性老化及免疫机能减退,使口腔黏膜开始变薄和弹性不足,切忌刺激口腔局部,如过于尖锐的牙尖、牙齿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均可诱发口腔黏膜病,少数严重者甚至在黏膜上出现癌前病变。因此老年人应重视定期的口腔检查,减少对口腔局部的刺激,戒烟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黏膜抗病能力[1]。可以这样说,一个正常、健康的真牙比什么样的假牙都要珍贵。有条件的老年人应定期到口腔科检查一次,一方面可以早期得到治疗,另一方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本文以某高校为例,首先收集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离退休老年人2年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120例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其中男76例,女64例,均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8.7岁。其中60-69岁49例,占40.8%;70-79岁62例,占51.6%;80岁以上9例,占7.5%。
1.2研究方法通过对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保健认知程度情况,主要包括牙齿美观的认知、不良习惯导致牙病的认知、牙病导致其他疾病的认知,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调查与记录,针对口腔保健正确方法,包括牙刷正确选择、正确刷牙方法、牙签和牙线正确使用,做了同样的调查分析。针对患者的口腔疾病,包括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炎和其他相关疾病进行了详细诊断、治疗和记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P
2调查结果
2.1口腔保健认知程度调查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表明,60-69岁患者的牙齿美观认知程度(75.5%),明显高于70-79岁和8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逐渐增高,老年口腔病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开展老年口腔疾病防治已成为口腔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主要口腔疾患是缺牙、龋病与牙周病,据有关调查资料报告,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牙齿缺失发生率高达90.66%,留存牙患龋率占78.93%,然而我国口腔科医生少,治疗与修复能力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口腔病防治的需要[2]。
老年人的牙齿一般会变得颜色暗黄,缺乏光泽,磨耗严重而且易碎易裂。这是和人体老化以及牙齿的解剖组织特点密切相关的。如同人到老年骨骼会变得脆弱,一旦出现损伤自然修复机能也下降一样,人的牙齿也会出现老化,牙体硬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和水分逐渐减少,质地变脆,颜色变暗,失去光泽,而且在长年的咀嚼运动中牙齿必然会出现磨耗。当较硬的牙釉质被完全磨耗后,牙齿的机械强度会大大降低,加之口内酸性物质的作用,磨耗进展的速度会很快。磨耗形成的尖陡的牙尖、锐利的边缘,也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折断劈裂或形成隐裂并导致牙髓病[3]。由于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到牙颈部就逐渐变薄甚至完全没有,牙颈部的抗磨能力是较差的,长期的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很容易在牙颈部形成牙体硬组织的楔状缺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牙髓炎,甚至牙折断。牙齿邻接面的磨耗还会使牙齿彼此的接触关系变差,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这不但使患者感觉很不舒服,而且也是导致和加重龋病、牙周病的重要因素之一[4]。
开展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防治应科学地进行老年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精确的资料,有计划地组织防治工作,在防治工作中更要深入地研究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诱导,对每位老年患者都应结合个体的全身健康状况与口腔条件热情、细心地给予恰当的治疗。这样不仅可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与良好的疗效,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5]。有关资料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刷牙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他们认为残留少数牙齿,不刷牙也无所谓,不少老人牙面上有大量菌斑、软垢与牙石堆积,口臭明显,因此对老年人群的口腔卫生指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利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老年口腔卫生保健的具体内容:①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综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消除一些不正确的旧观念,如“人老要掉牙”,指导老年人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适当补充氟化物,定期做口腔检查,注意饮食与营养、早诊断早治疗等。②改善膳食营养状态。大多数专家认为,老年人需要的热量、蛋白质比青少年少,但对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需要量则随着年龄增长而应增加。因此,要严格限制各种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合理安排膳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③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有条件的最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④修复口腔基本功能,由专业人员帮助完成牙周洁治、龋齿治疗,对缺失牙及时修复,减轻余留牙的咀嚼负担,恢复口腔的基本功能。本组资料显示,年龄稍小的学校离退休老年人在口腔保健认知上高于年龄稍长的学校离退休老年人,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男性在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炎、龋病、楔状缺损及其他)方面与女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把口腔卫生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老年群众之中,唤起老年人对维护自我口腔卫生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洪权,赵文峰,陈增力,等.816名离休干部口腔健康调查初步报告[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3):154.
[2]林丽婷,古文珍,冯荣梅,等.口腔专业护士在口腔健康调查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9(19):1804-1805.
[3]段志斌,马敏,董文亮,等.宁夏城市中老年人群牙体健康状况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10):1249-1252.
-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3篇)
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篇1在这担任初一50班班主任的这几个月里,我班校领导的统一组织下,在任课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很顺利。现将这段..
-
护士节活动总结范文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用无微不至的护理换来了患者的康复,她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劳累,却无比神圣——她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士节活动总结..
-
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听课学习、参与教研活动、看自习、批改作业等,真正感受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教实习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支教实习工作总结..
-
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食品是维系生命健康持续的首需物资,食品安全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七彩阳光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在本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各教研组根据..
-
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英语老师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书香世界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老师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老师..
-
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加强行业作风整治,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优选..
-
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的真实状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规范教学,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考核工作总结优选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优选范文
以落实学共体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抓手,以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6篇)
大学生贫困生补助标准篇1“1份关爱”:疾病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调查,南丰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950人,几乎达到建档立卡
-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