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研究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11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1篇1

关键词微电影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MicronotSmall;DrippingPossessionoftheSea;Ascendant

——ChinaMainlandMicroFilmResearchinRecentYears

WANGAnquan

(DepartmentofPoliticsandEducation,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102206)

AbstractBasedontheCNKIChinaKnowledgeNetworkofmicro-filmrelatedacademicliteratureretrievalcollate,reviewresearchstatusofmicro-film,microfilminmainlandChinainrecentyears,studiesgenerallyincludecommunications,marketing,advertising,filmstudies,politicalscience,sociology,psychologyandotherdisciplines,futureresearchshouldbedirectedtothefurtherintegrationofmanagement,socialenvironm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otherfactorsindepth.

Keywordsmicrofilm;research;review

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微电影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四个学术库中选取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五个查询目录进行检索,把题目作为检索项、“微电影”作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时间为2010-2012年,共查询到246条记录,其中关于微电影的硕士学位论文3篇。作为广告与电影的衍生物,微电影很好地迎合了时下的需要,成为新兴的一种的营销模式。微电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二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三是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四是受众自我意识的提升。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微而不小、方兴未艾,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微电影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1何为微电影

对于微电影的概念,各家意见不一,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概括,按照“百科名片”的说法,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网络时代的类型电影,名称具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发端于国外早期的“短片”。微电影之特征表现在: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播放平台,以其短时、精悍、灵活的形式风行于中国互联网。

2研究视角

自2010年微电影一词在中国风行以来,短短几年里,微电影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以及其它领域的实践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微电影广告特征研究到后来扩展到全方位研究,研究的内容也从基本状态的描述深入到学科的探讨。

2.1传播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对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传播机制、传播特征、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微电影的传播方式多样。它不像传统的电影,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播放。它开辟了许多新路径,在网络、手机等领域探索新思路。在传播机制上采用创新的手法,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调动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影片以互动的方式,将主动权交到观众手中,为观众增添了更多主导影片的乐趣。微电影宣传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拥有时效性快、直接性好、互动敏捷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树状传播结构、渗透性强、个性化互动、草根式交流、语言亲切等特有的传播机制。在传播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在传播内容上具有独占性和灵活性,有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有的是科幻故事,有的揭示扑朔迷离的悬疑情节,有的还与广告联姻,体现出营销产品和企业文化。此外,如何控制微电影传播并进行舆情引导,也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关心的话题。

2.2营销学

微电影建立了一种营销的新模式——植入式广告,一方面是对电视节目的限广令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的探索,突破了电视广告和传统广告的限制,同时,微电影能带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通过有创意的故事诠释品牌,也使受众在体验影片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了解广告产品。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截至2013年7月,移动互联网对中国手机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9.2%,3G上网用户总数达到2.5亿户),微电影营销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微电影营销模式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是微电影行业才初出茅庐,很多相关研究还没有延续,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者一起来探讨微电影,微电影营销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2.3广告学

微电影来源于广告营销,部分学者认为微电影里有的可以作为长广告片,但大多数具有广告功能的画面场景可看作是植入式广告,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突破了原有的广告理念和模式,使广告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旺盛的生命力将在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延长和继续。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失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的广告显得比较做作、生硬,反而使受众难以接受。至于微电影植入式广告究竟能走多远,还是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2.4电影学

由于微电影的出现,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和传播媒介相比,微电影制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技术更好,传播媒介更加丰富,这些都对传统电影的明显量变。而且,微电影对电影概念的升华,必将使得电影的美学和产业格局产生质变。微电影以浓缩之精华,体现大主题的故事情节,而且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播放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出影院,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大部分微电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电影叙事结构,拥有明星阵容的出演,制作技术的精良。播放平台的扩展,适应了时下人们的碎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选择它。微电影的诞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奇迹。目前,微电影产量逐年增加,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果能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成果加以制作,科学的管理模式,微电影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它在电影界会走得更远。

2.5思想政治学

持此视角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微电影在理念和主题思想宣传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受众思想的影响。微电影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性,也会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微电影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主流意识淡化、网络道德失范、享乐主义、过度消费、快餐文化泛滥等,这时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下,提高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责任意识,推出有创意的微电影作品、降低植入式广告、提高微电影内涵、构建微电影文化产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微电影的审核力度,规范微电影行业,使其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2.6社会学

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微诉求”和“微表达”是这个“微时代”的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诉求,并自发形成一种无形的“微力量”,它使得“微”观念深入人心,催生出许多新鲜事物,从而衍生出新鲜的名词。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微信、微表情、微现实、微电影等,这些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渲染着微时代的来临。为了迎合这样一种碎片化社会的快餐消费时代,微电影赶上时代的班车,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3主要研究方法

(1)已有研究主要是实践调研为主,探讨微电影的拍摄技巧、商业前景和受众喜好,举办微电影节等。微电影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已经突破千部大关,随着技术和投入的加大,关注度的提升,微电影的数量将会快速的增加,主题也会越来越丰富,商业前景也将被大多数商家和企业看好。为了促进微电影的发展,各大网站和电视台也相继推出微电影节,主要的微电影节包括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大学生微电影节、滨海国际微电影节、盛大美我微电影节、沈阳国际微电影节、南方微电影节等。这些微电影节设置奖项,鼓励微电影制作和研究,微电影节在提升微电影作品、培养部分微电影人才、规范微电影行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实践研究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已有文献主要分布于2011至2013年。研究以描述性论文居多,研究内容为微电影的基本现状,多为作者自身的观点阐述或现实案例介绍评论。对微电影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少,实践研究比较多,少数文献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微电影的经验研究比较少,学理深度有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上,仅有少数文献采取了同传统电影和国外微电影相比较研究的方法。随着微电影关注度的提升和行业前景的明朗,管理的逐步规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研究将会延续,研究的学科切入点将会增多。

4结论

通过对已有关于“微电影”研究的梳理发现:学者以及实践者主要从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电影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和广告营销学视角。鉴于微电影主体的公共性,后续研究应增加心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视角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融合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考察微电影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的宣传作用研究,并加大对国外理论的介绍或进行理论建构。

参考文献

[1]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3-34.

[2]任忆冬.从经济学角度看微电影带给独立电影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2(10):179,140.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2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南、东三面倾斜,河流顺势分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3%,省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但时空分布不均,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贵州人常用“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来形容贵州的地形,虽如此,但贵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110余种,其中煤、锰矿、磷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贵州经济虽然每年都有很高的增长速率,但经济总量却长期处于国内各个省份的倒数前3位,如何加速赶超是摆在贵州省委领导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改变了贵州人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全省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即推进邮电通信业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邮电通信业日益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如内生技术进步)。根据该理论可知,邮电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作为三大产业的一份子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的进步,从而推动各个行业内生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我国有关通信产业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杨培芳通过对通信产业的研究指出,通信业具有极强的网络外部经济性,能后促使农业的集约化以及柔性化发展;同时指出通信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企业成本。王悦通过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等工具,发现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有极强的相关性,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成因;李艳燕、朱新玲、黎鹏等人构建了信息化指数预测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信息化指数和GDP指数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信息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6]。但对邮电通信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总的来说,目前有关我国邮电通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逻辑上不够严谨,并没有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两者之间有着相关性,而是直接通过数学公式证明两者之间有相关性。大多数是针对国内这个较大的区域进行研究,缺乏对较小区域(如省内)内该行业与经济之间关系进行研究。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两个步骤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两者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性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模拟,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邮电通信业对贵州地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摘自2001-201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对贵州省GDP及邮电通信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得出几条结论,首先,近十年贵州省GDP及邮电通信业产值持续增长,并且邮电通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4.29%增长到2010年的12.67%;其次,邮电通信业产值增长幅度远大于GDP的增长幅度,具体数据见表1。

表1贵州省近十年GDP、邮电通信业产值及其在GDP中的比重

通过对GDP增长率及邮电通信业增长率的散点图(图1)分析,我们发现,在2004年前,GDP增长率出于上升阶段,而邮电通信业增长率出于下降阶段,而从2004年到2010年之间,GDP增长率随着邮电通信业增长率变动而进行相应的变动,回顾贵州省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2004年之间邮电通信业出于改革调整阶段,因此对于GDP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作为三产中的某一行业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而间接作用不是很明显,从2004年后,邮电通信业已经步入了正规化发展阶段,此时“两只手”同时对GDP产生影响,即对GDP的贡献既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邮电通信业对GDP的影响由两个方面所引起,第一邮电通信业产值是GDP中的一部分,这部分是直接经济效益;其次,邮电通信行业的发展会对其他行业产生一定的潜在效益,(如邮电通信行业的发展对交通事故发生率产生一定的阻止作用,能够比较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进而间接的影响GDP。)这部分的主要是指间接经济效益。

图1GDP增长率及邮电通信业增长率散点图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贵州省,邮电通信业产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在2001-2004年间,这种关系表现为负向相关性,从2004-2010年之间,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正向相关性。总结以上我们知道,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贵州地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

三、邮电通信业对贵州地域经济影响的规范研究

现将邮电通信业产值用表示,贵州地域经济产值用表示。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贵州地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按照卡尔·皮尔逊设计的相关系数统计指标,可以获得与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两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98,说明贵州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

进一步从与的散点图(图2)中,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出,两个指标之间有着相同的变动趋势,可能有协整关系存在,结合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我们知道产生这种协整关系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接着我们将进行规范研究,定量化来描述这种关系。

根据以上的描述和分析,设定回归模型如下:

lngdp=α+βlnydtxy+μμ为随机误差项

表2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

图2GDP及邮电通信业产值散点图

运用SPSS软件[45]果如下:

lngdp=4.465+0.661lnydtxyR方为0.972

图3与协整关系拟合曲线

从上述拟合结果看,对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常数部分4.465,这部分可以被可以被理解为邮电通信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一个行业对GDP增长起到直接作用;另一部分为变量部分,这部分可以被理解为,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通过带动其他行业而促进GDP的增长。因此邮电通信业对GDP的影响不仅包括对GDP的直接影响,其更大的影响在于对贵州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渗透及倍增作用,尤其是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证及规范研究,我们发现邮电通信业产值对贵州GDP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产业做GDP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及带动作用,对GDP产生间接影响。随着贵州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及实施,贵州将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建设,而邮电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及支柱性产业,必须为以上两个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这需要邮电通信业自身的发展,通过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和提升其他产业,推动贵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加快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要向通信业倾斜,以发挥邮电通信业的带动作用,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培芳.“两化”融合与我国通信业[J].北京:电信软件科学研究,2009(5):27-38.

[2]王悦.我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2):71-74.

[3]李艳燕.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西安有点学报,2007(2):28-30.

[4]何晓群.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洪楠.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6]朱新玲,黎鹏.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11):38-42.

作者简介:赵耀(1977—),男,贵州贵阳,硕士,贵州省中移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硕士,专业:贵州大学MBA,研究方向:运营商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3

[摘要]:2009-2010年,在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语境中,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的议题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注重体系化与实证化。电视艺术研究在聚焦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电视剧创作的同时,对泛娱乐化的生态环境的反思以及纪录片、动画片的研讨也日趋深入。

上编:电影学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影史研究

与以往中国电影史研究侧重宏观的影史描述不同,2009-¬¬¬2010年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更加注重微观的史料解析与专史研究。在影史研究上形成了一种区域性、层次性、多角度、多类型的电影史解读方式。范志忠《国产现代战争片的叙事内涵与美学嬗变》((《当代电影》2009年10期)认为,国产现代战争片从“十七年”着重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与传播,演变为新时期以来对人性的呼唤与现代意识的探索。随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转型,国产战争片叙事进入多元化时代,既诞生了弘扬主旋律的史诗巨片,也催发了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喜剧战争片。越来越多的国产战争片正走出历史的悲情,致力于建构更富于人性化的影像世界。陈晓光、车琳的《新中国电影60年: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主流形象流变》(《当代电影》2010年1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储双月《新中国60年电影中的“家庭空间”的呈现》(《当代电影》2010第3期)、郭亮亮、段鸣鸣《形象的焦虑——中国电影语境中民族情绪的一种缘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3期)针对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对华人形象普遍丑化的情况,分析中国早期电影语境中民族情绪的某种缘起。

在专著方面,杨艳、徐成兵的《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以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全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官营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论述了民国时期官营电影的相关理论和创作实践。袁庆丰的《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影现存文本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09)选取了1922-1936年底公映而现存的36部中国影片,将其分类为旧市民电影、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政府主旋律电影、国防电影和新浪潮电影来进行文本分析,开拓出被遮蔽的社会形态与话语空间。屠明非的《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以技术手段为视角,别开生面地勾勒出影像百年的另一行足迹。彭骄雪的《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丰富了民国电影的历史图景。刘小磊的《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采用中国电影地方制研究视角,以“电影在中国的传入”作为论述的基本切入点,将研究触角伸向除上海这一中国早期电影产业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系统且全面的阐述了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放映业、教育业以及传播业的产生和形成。周承认、李以庄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以“编年+专题”的研究方式,重新梳理了香港电影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并附有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大事记”。此外,如汤祯兆的《香港电影的骨与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内容很多来自香港影人的口述亲历,以故事的方式讲述香港电影的发展史。

二、中国当代电影研究

2010年,中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在经济崛起的语境中,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的这一议题也日益被关注。蓝爱国、马薇薇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史与现实所呈现出来的产业文化格局,以文化理论为研究框架展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阐述。《当代电影》于2009年第2期推出“国家形象与中国电影”专题,通过倪震的《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饶曙光的《国家形象与电影文化自觉》、王一川的《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状态——兼谈中国电影的影像政治修辞》、尹鸿和石惠敏的《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等系列文章来探讨如何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通过银幕来塑造和树立中国形象。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2010年分别推出的《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0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010)以2008年、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年度总述、年度专题、导演艺术、剧作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港台地区华语电影创作、创作争鸣、海外反响等方面对中国电影进行评述。《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010)分产业发展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市场调查报告三部分介绍每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态势。靳凯元论文《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产业化道路(1999-2009)》将中影集团从1999年到2009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股份制改革阶段和全产业发展阶段,力图揭示其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此外,张卫在《民族题材电影的边缘化与中心化》(《当代电影》2010年4期)一文中,探讨了民族电影边缘化的原因及其如何有效的实现其中心化的策略。黄式宪在《以文化的主体创新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影艺术》2010年5期)指出,电影之强盛,根本要点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为实现电影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们需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张颐武、赵宁宇,陈旭光等作者从喜剧电影历史、文本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叙事、文本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报》2010年4期)。张会军的《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风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对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的电影做了独到的解读和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于纪的《区县电影市场田野调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是一本来自基层的电影产业现状报告,对区县电影公司现状、区县影院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田义贵的《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以川渝方言影视剧为研究对象,论析了蕴含于川渝文化影视剧中的本土文化特征。

三、电影理论研究

电影理论研究方面的基本理论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贾磊磊的《什么是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认为好电影的达成是一个从电影的被表述层面到表示层面、从电影的艺术风格向电影的美学意境逐级提升的完整过程。黎萌的《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围绕电影叙事的因果结构、观众对电影虚构的情感反应、摄影影像的认知等基本问题,全面展示了分析传统下的电影哲学、认知主义电影理论的相关成就,向国内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赵斌的《电影语言修辞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按照“文本研究”、“修辞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叙事修辞”的顺序,尝试将“小规模”的镜头修辞推进到“大规模”的叙事修辞,在精神分析式的文化批评与第二符号学之间勾勒出一条隐含的理论脉络。沈小风的《20世纪90年代电影批评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发表的大量的电影批评和论著进行研究,分析了9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形态特点。游飞、蔡卫的《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电影学术理论与电影艺术创作、电影历史脉络与电影作者个性、电影艺术表达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结合,全面地阐述世界电影艺术观念。冯欣的《电影观念的生成》(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从“理念”、“表象”、“作者”、“文本”这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观念背景对“电影”观念所形成的不同理解。陈晓云主编的《电影理论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围绕着“电影是什么”这一电影理论的基本命题,梳理电影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观点。

王志敏的《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是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总结,对电影创作、理论研究、电影教学均有较强指导意义。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当代电影》2010年6期)讨论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梳理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理论模式,以及未来电影理论发展的可能性。葛玉清的《动画电影叙事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从动画电影艺术的内部角度纵观其故事的构成问题,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客观的动画电影叙述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著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收录了“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这些论文从电影理论、电影美学、文化研究、电影批评、理论与评论、电影史研究、表导演理论、产业研究等方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走过的历程,充满了对历史的再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学理论建构的展望。

在电影教育研究方面,张会军、薛文波、陈浥主编的《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立足电影教育艺术,探讨电影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方法、本质,通过电影艺术人才的选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教学的把握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对电影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王志敏、陆嘉宁主编的《中国影视教育现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通过“中国影视专业本科教育数据汇总”,“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与影视教育数据”,“中国影视教育专家学者访谈”和“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的若干问题”四个方面,描述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影视教育的基本状况。

四、翻译与介绍

在电影译著方面,对于叙事分析和类型研究的介绍是2009年电影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范茜秋的《电影化叙事》(王旭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超过500幅电影抓图和76个剧本摘录,分析了100个电影工业界顶级编剧和导演所使用的非语言技巧,阐述了如何利用电影媒体来优化故事。波德维尔德《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针对电影出于其电影的目的如何引导并改造文化和跨文化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面理解的方法。大卫波德维尔的《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白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通过对好莱坞电影制作者用影像来讲述故事的主要方式的回顾,考察那些被赋予惊人生命力的叙事技巧。克莉丝汀汤普森的《好莱坞怎样讲故事——新好莱坞叙事技巧探索》(李燕、李慧译,新星出版社,2009)通过对新好莱坞时代获得票房和评论双赢的成功之作的叙事分析与展示,深入研究了好莱坞的叙事艺术,并对好莱坞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奥蒙的《现代电影美学》(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以传统电影范畴为主,涉及符号学、叙事学和精神分析等电影研究新学科,以及电影理论探讨和争论的美学问题。

在大师研究和介绍方面,诺曼卡根的《库布里克的电影》(郝娟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收录了库布里克电影发行时的评论与反应,把电影的理解放到历史中去考察。埃娃马齐耶斯卡、劳拉拉斯卡洛里的《梦与日记——南尼莫瑞蒂的电影》(穆青、聂阳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分析和检视了意大利中生代代表性导演南尼莫瑞蒂的电影作品和这些作品在当代欧洲电影中的地位。田中真澄的《小津安二郎周游》(周以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把目光聚集于常人眼中隐而不见的材料细节,品味小津电影的复杂况味。

在电影史方面,马克卡曾斯的《电影的故事》(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9)被看成是一部“既让人信得过又挑战陈规的电影史书籍”。让-卢普布盖的《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严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叙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好莱坞和欧洲人”对好莱坞电影美学的贡献。雷米富尼耶朗佐尼的《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王之光译,商务印书馆,2009)梳理了法国电影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彼得拉森的《电影音乐》(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探究了电影和音乐之间的复杂关系。蒂莫西科里根的《如何写影评》(宋美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安特耶阿舍得的《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柳迪善、丁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深入剖析了纳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矛盾与性别冲突,阐释了宣传控制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凯文康罗伊斯科特编著的《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录》(黄渊译,文汇出版社,2009)通过对当今影坛19位著名编剧的访谈,全面地展现了剧本的创作过程。

下篇:电视艺术研究综述

一、电视剧创作批评研究

2009-2010年度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电视剧生产大国的强势,理论界对于电视剧的批评也日趋活跃。央视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开年大戏也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董红言、陈富清的《流着眼泪放歌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2期),梁英的《的主题阐释及其意义审视》(《电视研究》2009年4期),刘潮的《平民英雄叙事与史诗性品格呈现——电视剧人物形象特征及审美意蕴》(《电视研究》2009年4期),高卫红的《从看开年大戏的文化诉求》(《电视研究》2009年4期)等,对以《走西口》为代表的央视开年大戏做出了多方面的分析评价,分析其背后的成功因素。

2009-2010年度谍战剧崛起令人瞩目。尹鸿、马向阳的《话语身份景观——从2009年谍剧热看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和意义生成机制》(《电视研究》2010年1期),从电视剧生产消费的角度切入,通过《潜伏》、《生死线》和《冷箭》三部谍战类型的剧目内容和思想分析,指出谍战剧既能满足观众对于当年烽火漫天时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追求,又能通过侦讯、推理和紧张的故事情节达到个人视听享受的目的。梁英的《:人文命题与市场品质的有机结合——兼论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实现方式》(《电视研究》2009年7期),则从文化功能实现方式角度,分析《潜伏》所开启的新的创作方向。

青春励志剧则更多地将注目点放在青少年在艰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成长的故事。韩卫娟的《国内青春励志剧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中国电视》2010年3期),张应辉、陈丹雯的《青春励志剧:作为一种剧型的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对青春励志剧这个剧种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赵俐的《电视剧精彩台词的应用语言学分析》(《电视研究》2010年9期)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我的青春谁做主》电视剧文本,做了较为精彩的解读。

陈红梅的《后家庭伦理剧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颠覆与重构》(《电视研究》2010年8期),侧重于分析家庭伦理剧对于现代家庭生活以及伦理意识带来的影响;高卫红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直面生活的追问拥有精神的坚守——从到》(《电视研究》2010年8期)、张爱凤的《拒斥与认同——论中的文化冲突》(《电视研究》2010年8期)则主要通过对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的解读,分析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和发展态势。游宇的《守望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有感于电视剧的热播》(《中国电视》2010年7期),重点分析了2010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蜗居》的内容以及成功原因。

近年来流行的媒介自制剧,也吸引了学界的眼光。近年来以湖南卫视为首创,紧接着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自制剧集,相继创下了不错的收视率。盛伯骥的《电视媒体自产剧生产的目标与机制——兼议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电视剧生产》(《电视研究》2009年8期)深入分析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相关自制剧目的制作经验。彭文祥的《描述与规范:电视栏目剧的发生发展刍议》(《现代传播》2009年2期)则以栏目剧为切入点,总结了目前栏目剧不及自制剧抢夺收视点的原因。韦聚彬的《从“独播剧”到“自制剧”:谈偶像剧之转型》(《电视研究》2010年3期)一文涵盖了国产偶像剧转型的过程,记叙了我国各大卫视由“独播剧时代”向“自制剧时代”转移的情况,也着重分析了其中转变的原因。郑楠的《电视市场收视竞争新热点——自制电视剧》(《电视研究》2010年第6期),李浩、王旭波、周海、张勇的《寻找快乐前行的路标——〈丑女无敌〉品牌观察报告》(《电视研究》2010年3期)等文章深入分析了这类剧集的成功原因,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与症候。

转贴于

二、电视剧理论研究

仲呈祥、陈友军所著《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全面梳理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料丰富,行文严谨。黄式宪的《关于近30年中国电视剧在美学建构上的断想》(《现代传播》2010年1期),则力图诠释3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审美流变和文化内涵。刘涛的《电视图像志话语中的历史、叙述与记忆——基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视角》(《中国电视》2010年1期),借鉴了西方现代批评话语,揭示和挖掘了电视图像后面的人文历史和个人记忆。谢娟、刘川郁的《电视剧:革命历史的全景展现与现实的多维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2期),对长期以来流行的红色电视剧做了较为深入的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学者已经开始将眼光放在电视剧营销和版权管理方面。魏永刚等编著的《电视剧集管理:操盘影视项目八大流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高福安和宋培义编著的《电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等专著,从制片管理角度入手,阐述了电视剧经营的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电视剧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电视剧生产者提供了相应的建议。高红岩的《创新探索与模式构建——2009年度中国电视剧市场营销综述》(《电视研究》2010年1期),则是从营销角度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现状和格局所在。杨鸣的《从“制播分离”到“制播合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向分析》(《电视研究》2009年9期),从近期讨论火热的“制播分离”以及“制播合作”的话题切入,预测了中国电视剧产业未来的发展路线。宋培义、杜书妍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电视研究》2010年4期)和李斌、曹燕宁的《融合与创新:新媒体与电视剧产业发展》(《电视研究》2010年6期)分析了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并从全局方面展望了电视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吴丰军《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媒体资产管理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2期)论述了在数字化推动的媒介融合持续深入的背景下,电视内容资产的生产、管理和开发的新动向与未来发展趋势。

周星的《文化概念变异视野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概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4期),严前海的《心灵地图的重构和意义生产的滑落——移民题材电视剧的一种解读》(《电视研究》2009年10期),崔刚的《重构中国“宏大叙事”——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文本及价值取向》(《现代传播》2009年2期),张智华的《言情剧的主要叙事艺术》(《现代传播》2009年6期),杨爱君、王海波的《二十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3期)杨旦修的《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及创作的历史沿革》(《电视研究》2010年3期),盖琪的《浅议2009年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研究》2010年3期)等,分别以例证式的符号化分析,对当下流行的移民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言情剧等做了理论上的总结与探索。

三、电视文艺栏目研究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国庆盛典节目的分析成为热点。唐俊的《电视“成就报道”直播的话语生态构建——以央视国庆6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盛典〉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以话语生态构建为着眼点,着重分析的是我国重大典礼事件报道的惯用模式和所收获的效果。曾一果的《媒介仪式与国家认同——“国庆60周年庆典”央视电视直播的节目分析》(《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以仪式化的节目形式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重大国家仪式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刘永宁的《庄严恢弘绚丽奇观——析“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电视直播的镜头语言》(《电视研究》2009年12期),从技术的角度解读了国庆阅兵仪式电视镜头语言的蒙太奇特点。

刘波、高森的《试论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央视“春晚”说起》(《电视研究》2009年5期)、黄良奇的《“春晚”图腾仪式的文化贡献及内涵剖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4期)等,则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其作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图腾的审美品格。胡长全的《我国电视公益节目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0年1期)、麦尚文的《仪式传播视野中的“媒介庆典”——以CCTV〈感动中国〉节目为例》(《现代传播》2010年4期)、赵树清的《高扬核心价值彰显媒体责任——对大型公益晚会〈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的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6期)等,则对公益节目和晚会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2009-2010年,电视节目纷纷进入后娱乐时代。白小易的《论“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4期)、王爱华的《“后选秀时代”的电视综艺节目格局之变及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1期)、方菁的《谈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与出路》(《中国电视》2010年2期)、林芝的《关于泛娱乐化风气下的电视娱乐手段的思考》(《中国电视》2010年5期)等文章,分别从宏观层面思考了泛娱乐化风气之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出路。王磊卿的《电视晚会品牌管理误区及创新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陈志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之乱象浅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8期),张孝翠的《〈快乐向前冲〉的传播学思考》(《电视研究》2009年21期),吴超的《〈幸运52〉退出荧屏的几点思考》(《电视研究》2009年2期),欧阳杰群的《从〈越策越开心〉到〈天天向上〉看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策略》(《电视研究》2009年10期),刘真的《品牌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格局浅析》(《中国电视》2010年2期)等,则侧重从中国的电视节目品牌意识和经营,探讨后娱乐时代文艺娱乐节目的发展态势。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首掀起的电视相亲节目风潮席卷各大地方卫视,不少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纷纷调整了被认为不具有收视率的文化类节目,转而大量制作与播放挑战人类情感与道德底线的各类“相亲”节目,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批评界对这一现象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高长力的《非为相亲而来——新一轮相亲节目热的冷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张末冬的《从选秀节目到相亲节目——解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生存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6期)等论文,从节目本身入手,深入分析了真人相亲交友类节目能够在中国电视娱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戴鑫、徐丽玲、王武的《中美电视婚配真人秀节目对比研究——期望冲突理论的运用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则选取中美两国不同的婚配电视节目,通过样本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制作特征。项仲平、杜海琼的《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反思与服务化的品质追求》(《电视研究》2010年9期),薛晋文的《电视相亲节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中国电视》2010年8期)等文章,则尖锐地指出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内在性质以及传播现象所带来的忧虑。范志忠在《泛娱乐语境下的电视文化生态》(《中国艺术报》2010年9月10日)认为,这种俗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文化氛围日趋多元,说明了中国社会文化正越来越宽容。不过,当这种俗文化试图占据电视主流媒体时,当这种俗文化试图染指婚姻、亲情等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坚守的核心价值时,当这种俗文化在电视观众面前赤裸裸地宣称“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时,其实质上就试图亵渎、颠覆、乃至篡改主流的道德准则。

四、纪录片研究

近两年纪录片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宏观总体和微观分类两个层面。从宏观总体方面来说,阎伟、欧阳宏生的《电视纪录片:辉煌历程与当世社会的影像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2期),邢勇的《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现代传播》2009年1期),赵曦的《建国60年中国纪录片创作中主流价值功能探讨》(《现代传播》2009年5期),以及张同道的《中国纪录片的2009》(《电视研究》2010年1期)都在一定的高度对于2009-2010年度纪录片的总体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理清了2009-2010年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给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张同道等著的《2009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上)》(《电视研究》2010年7期)和《2009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下)》(《电视研究》2010年8期)细致总结了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的历程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也为中国纪录片放映平台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从微观的方面来说,近两年来对于各个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评析在理论界比比皆是。如宋献伟的《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与拓展——纪录片〈西口在望〉创作谈》(《电视研究》2009年3期),王华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展望——从鄂伦春族谈起》(《电视研究》2009年7期),俞虹、司达的《在艺术中行走的历史——十集电视纪录片〈敦煌〉印象》(《电视研究》2010年5期),尹鸿的《温故而知新——评1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现代传播》2010年2期)都以不同的角度对优秀的纪录片案例进行了分析。

除却这些,学者们还着力于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和跨文化传播路径。刘阳的《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转型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1期),高峰、赵建国的《文化外交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电视研究》2009年1期),高峰、赵建国的《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现代传播》2009年3期),李智的《纪录片的网络传播策略研究——以央视网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7期),崔予缨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商业化道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10期),王庆福的《国际视角与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策略》(《电视研究》2010年11期)等文,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五、动画研究

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势头迅猛。徐群晖的《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态势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3期)一文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动漫产业逆势而动,获得了更多机遇,并逐步发展为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国产动画片产量大幅提高,全国完成电视动画片共249部131042分钟,比2007年增长28%。2009年由广州原创动力生产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达九千万元人民币,创下国产动画的票房纪录。

此外,郭虹、李思潇的《中国动漫品牌创建分析——以〈喜羊羊与灰太狼〉及其衍生产品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11期),许元振的《探析商业动画片以受众为本的营销策略——以动画系列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7期),朱矛量的《浅谈国产动画片之嬗变及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塑造》(《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5期),刘斌的《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看中国成人动画的竞争战略》(《电视研究》2010年2期),焦素娥、李志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国产原创动画的品牌意识与生存之路》(《中国电视》2010年6期)等文皆是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品牌动画的发展入手,分析品牌效应对于中国本土原创动画发展的影响。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风电能源;风电设备制造业;知识产权

风电设备制造业是风电产业中的上游产业,其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产业综合发展,并且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当前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核心技术和创新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为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应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切实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1风电产业研究

国外对于风电产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方面,包括分布式风力涡轮机的平滑效果研究、定速异步发电机故障后的改进方式以及风力故障的检测等方面。我国对于风电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以及风电产业链的研究,对风电产业技术的研究较少。

2风电设备制造业研究

就国内对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研究情况来看,有学者基于产业链的角度对国内外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从交易成本以及产业集聚等方面探析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滞后的实际原因,从风电国产化、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

有学者在研究中,基于自主创新理念指出,技术认知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以及整合创新能力是风电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三要素,结合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不足之处,并提出提升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还有学者准确识别了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的具体特征,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对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其空间分布的实际特点,指出在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和创造市场及产业需求上的具体作用,优化区域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实现风电产业空间的科学化集聚,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稳定有序发展。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此种情况下,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比较严峻,缺乏品牌创新。

还有些学者对当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将产业技术创新方式科学分类,主要有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并以此为依据绘制出我国主要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的基础能力演变图,分析实际所选用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及企业综合发展的实际影响,指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若想要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全面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创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自主知识品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现代化发展。

通过学者及研究人员的分析和研究可知,当前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多种不足,加强自主品牌创新并完善知识产权,是当前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知识产权研究

就国外关于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大多集中于生物技术行业和新材料行业研究,而国内关于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研究大多集中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知识产权管理视角、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竞争力的效用等方面,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在新材料领域,有学者研究得出了的新材料项目研发和产业化各阶段专利保护的一体化策略,包括材料结构专利、制备技术专利和设备装置专利等,并进一步提出了围绕产品开发链的三维专利保护模式。在企业内部,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研发强度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国内外技术差距的大小。还有人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服务贸易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有其他人也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逐渐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在反倾销措施不断加强的同时,美国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对贸易和知识产权限制更为严格的337条款作为保护其贸易的手段,使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二是基于知识产权管理视角。有学者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介绍了企业知识产权的生命周期,企业研发活动和知识产权的理想管理周期模型及知识产权(专利)的管理过程,旨在使企业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学者从中观产业角度,认为由于知识产权管理的不足,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壁垒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话语权,同时也对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还有学者从宏观制度方面,认为完善协调机制,实行科学管理,确保高效运作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和瓶颈问题。

三是研究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效用。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有学者明确地解释了知识产权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机制-为创新企业提供短期垄断地位-短期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投资变得合算。有学者阐述了知识产权制度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还有学者根据上海市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工业利润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数据,说明了知识产权的良好发展对科技进步活动以及经济效益增长的正面作用。有研究人员等利用中国1985-2005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还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看,当前对于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的研究大多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视角出发,缺乏基于创造视角的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在未来研究中,应当继续加大对风电设备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并从知识产权创造的视角探讨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问题,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从整体上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丁慧敏,武瑶,储佩琳,解青.风电设备制造业知识产权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5(5):70-71.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电影产业融资预期商业价值

1.背景

1.1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年产量从2003年的140部增加到了2012年的854部,电影产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70.72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9%。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繁荣景象,与大量的私募股权投资进入电影产业密不可分。

1.2我国电影产业融资困境及原因

(1)电影产业融资现状

2004—2010年,中国大陆电影产业的投资规模涨幅上升了70.7%,但与美国好莱坞相比,影视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仍为限制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投融资问题作为推进电影产业改革的重点及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将有助于推动新一轮电影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吸引业内外多渠道的资金源进入电影业,推助电影产业向着纵深发展,已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

(2)电影产业融资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电影产品的特殊性,从策划到制作再到回收投资,不仅本身存在无法完成的风险,而且会面临进入流通环节后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相对于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大型电影机构,中小电影企业缺乏信用担保机制,投资风险更高。但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面对融资瓶颈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产业对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吸引能力[2]。

2.原有模型回顾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经济学家巴瑞·李特曼(BarryLitman)收集了1981年-1986年在美国播出的697部电影作为研究样本,以创意、发行或上映、电影营销为自变量,以影片类型、MPAA分级、生产成本、发行模式等为变量名称,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片租金收入进行层次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式,从而奠定了电影票房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方法。

我国也产生了一些基于我国电影票房和本土电影发展影响因素的票房预测分析模型。如:以全国年平均票价、年影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来对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进行的计量经济分析模型:

3.影响因素的确立及相关性检验

结合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产品整体概念,并将其产品整体概念电影化,选取导演、演员、影评、剧情和档期作为影响一部电影票房成绩的几个关键因素。

选取2007—2010年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以及2011年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进行相关性检验。由网络统计可知,导演与票房的相关性为0.798,主演与票房的相关性为0.627,影评与票房的相关性达到了0.851,三个变量与票房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因三个因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故有必要对导演、演员和影评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档期与票房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则可以进一步进行SPSS检验。

4.电影预期商业价值问卷数据分析

为了得到真实数据,对观众进行调查问卷。利用新定义的变量集做多重相应的频率分析,得到导演、演员、影评、剧情、档期的频率百分比分别为:22.5%、20.8%、21.8%、15.2%和19.7%,由此为后面建立电影预期商业价值评估模型获取了各因素的权重。(1)导演个人权重。以李安导演为例,针对我们本次研究模型,其个人权重为0.083。(2)演员个人权重涉及两个变量:性别(男、女)和演员分类(实力派、偶像派)。相对于性别,观众更易受男性演员的引导观看影片;而相对于演员分类,观众更倾向于实力派而非偶像派。(3)影评的个体权重代表一部电影口碑好坏,也将决定能否获取自身的最终有效投资。(4)剧情的个体权重关乎观影者兴趣所在,也反映着电影成败的题材选择趋势。动作类和剧情类占比接近50%,喜剧类和爱情类次之。(5)档期的个体权重:贺岁档、国庆档和暑期档是主要的几个热门档期。近几年,情人节、端午节、圣诞节等特殊假期开始逐渐成为观众选择观影的不二选择。简言之,电影预期商业价值与以上研究的各因素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5.模型的建立

根据单一变量法研究,可以得出电影预期商业价值与各因素间存在的关系(见表一)。通过将以上结果量化分析,总结出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研究模型: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与导演商业价值,演员商业价值,影评,电影剧情,电影上映档期等相关因素分别乘以其影响权重后的总和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关系。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数学表达式(见表二):

表一

表二

在模型中,Y用以代表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a代表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因素的量化指数;b代表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在计算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以反映电影的融资能力的时候,需要将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各个因素全部考虑进去,表现在模型中就是需要使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的总和为1。

6.模型相关性检验

在模型建立之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计算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与以电影票房形式表现出的电影商业价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确定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应用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计算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与以电影票房形式表现的电影的商业价值之间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即上述提出的电影预期商业价值指数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

7.结语

通过对现实中电影产业消费群体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样本群体对于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看法及样本群体最为关注的影响电影预期商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电影的预期商业价值。借助模型有效帮助电影投资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制片人量化一部电影可能收益的电影商业,从而降低潜在投资者对电影产业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电影生产的商品模式与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J].当代电影,2007,(5)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1篇6

一、课题组成立的背景

国家广电总局领导非常重视统计工作,徐光春局长要求认真学习、研究落实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赵实、张海涛副局长专门听取工作汇报,要求广播影视统计工作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广播影视统计体系,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广播影视在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广电总局计财司积极配合、国家统计局,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研究,认真调查研究近年来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中的新动向、新趋势,对广播影视业每项业务活动进行适当分解和细化,分类目录突出了广播影视在文化产业中的特性,反映广播影视活动不同于其他文化产业的显著特点,使分类目录更符合广播影视业的发展趋势。总局计财司统计处领导到我省进行了调研,为建立科学、系统、可行的广播影视产业统计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总局召开全国广播影视统计工作会议

为加快推进广播影视统计改革步伐,五月中旬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广播影视统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广播影视统计改革工作。这次会议是近几年来广播影视统计会议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同志到会并做了《认清两个变革,实现两个转变,努力开创广播影视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从全社会、全行业、政府管理职能、信息化建设以及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统计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对广播影视统计工作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要求广播影视统计工作者要认清市场经济给广播影视体制、机制带来的深刻变革和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换带来的技术变革,认清这两个变革,实现统计工作的两个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事业型统计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和产业复合型统计转变;二是从传统的工作方式向信息化工作方式转变;要求按照、国家统计局建立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总体部署,加快广播影视统计制度改革,研究建立符合广播影视发展实际,反映广播影视变化趋势的新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副司长马京奎同志到会指导,各省广电局有关领导也参加会议,会议表彰了2002年-2003年度全国广播影视统计工作先进集体,我省名列其中,林吕建局长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

三、广播影视统计制度改革的重点

广播影视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影视统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体现政府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充分体现为市场服务的思想:一是按照总局提出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广播影视统计体系”的要求,充分反映广播电视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财务收支、资产状况等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广播电视情况;二是按照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组的要求建立广播电视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在调整实物量指标的同时,增加了价值量统计指标,着重从价值量情况反映广播电视业的情况;三是在新制度中增加了社会影视机构统计部分,从全行业角度反映广播电视状况。随着数字电视、付费电视的推进,内容产业将成为今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部分节目制播分离、影视节目制作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呈现,通过统计全面反映全社会广播电视活动状况对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广播电视统计制度改革课题组工作情况

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广播电视统计制度改革课题组”,课题组组长由计财司邹伟司长担任,十五位课题组成员来自国家统计局主管领导、省级广电系统的熟悉广电专业、熟悉统计业务的同志。我省由吴力平、郁东、阮民勇为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中唯一的市级广电局代表阮民勇同志为了尽快撰写《广播电视统计制度及指标体系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心脏病发作住院,经治疗出院后又继续参加广播电视统计制度改革研讨和统计软件测试。

六月份课题组在杭州召开“广播电视统计制度改革研讨会”,对《广播电视统计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方案》紧紧围绕总局确定的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设计相应的统计指标,力求在指标设计上全面、客观反映广播影视改革、发展变化情况。围绕广播影视统计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改变原统计指标多、乱、滞后和不适用的状况,对原有指标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充分考虑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信度。综合报表全部由计算机汇总,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工作量。为确保制度的完善、适用、可操作,六月份已将方案发至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广泛征求意见,继续完善。

为确保新统计制度和软件系统的顺利实施,总局于7月15日至30日召开了广播电视统计制度研讨及统计软件测试会议。我省课题组成员、浙江广电集团和部分市局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同志输入了我省省级单位、6个市局以及所辖县(区)广播电视2002年、2003年统计资料,2004年1至6月统计月报资料,进行数据测试。会上大家认真研究、理解新制度、报表软件,提出了代表基层广电部门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使新统计制度和软件系统更具可操作性。新的广播电视统计制度将在2005年全面实施,总局将同时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市的广播电视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国家广播电视统计信息网站,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质量,为广播影视改革和事业、产业发展,为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全面优质的统计信息服务。

五、省局贯彻贯彻落实全国广播影视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情况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7

以国外的电影后产品开发研究成果为例,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渠道,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影片本身的相关产品的开发,即利用电影后产品与影片同步进行宣传、造势、炒作等,无形中使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升温;在电影上映期间,借助电影的热卖,以音像版权出让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与影片相关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另一种是对与影片相关的产业的开发,如玩具业、旅游业,甚至服装、餐饮业等等,使电影产业借助相关产业的现代化资本、现代化技术和多元化营销长足发展,促进电影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延伸。

一个较为典型的研究实例就是,在电影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票房收入一般只占电影产业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利润则来自版权转让和电影后产品。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装潢、玩具、电子、广告、零售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发电影后产品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已经被认为是电影产业中最有开发价值的一项。然而在以前,除了迪斯尼公司以外,这一点并未被大多数制片厂所认可。直到影片《星球大战》获得巨大成功,这种局面才结束。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影片《星球大战》唤醒了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从影片的道具、人物、标识等开发出来的玩具、海报、T恤衫、服装、珠宝饰物、手表和其他商品,使电影公司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因为有《星球大战》这样的成功榜样,各电影公司纷纷成立附属部门,以充分开发这个有利可图的新领域。迄今为止,乔治•卢卡斯为《星球大战》开发了几十种玩具,销售额估计超过了8亿美元。仅乔治•卢卡斯获得的特许权收入,就超过了54亿美元。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国产电影后产品的相关研究,已经基本揭示出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总的认为,相比国外来说,作为高层次的资金回收阶段的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电影后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DVD的发行上,而且其生产和销售远远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仍然靠票房,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后产品开发,仍是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国内的研究还认为,对中国的电影产业来说,目前电影后产品开发薄弱这一问题,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影本身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产品。国产电影的现状是,虽然产量有提高之势,但国产电影的品牌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与此相呼应的是一个属于中国电影的悖论——一方面,中国电影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另一方面,资金回收基本还是以票房为主,以出售音像版权、小说出版等简单的后产品开发为辅,并未形成真正的以电影为高端,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品牌营销的赢利模式。国产电影营销和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过程中所缺少的,正是一种对电影品牌的自觉的终极追求,这必然造成电影后产品开发缺乏内容资源的困境。

其次,在我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即制片方的人、财、物力基本都集中在影片的创作上,发行单位负责影片的发行和部分宣传,放映则由隶属于广电总局的各个院线或文化部门的剧院等负责。制片、发行、放映三方各自的利益也较为独立。这种专业的分工不仅影响资源间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成为限制电影后产品开发的一个瓶颈。这些限制导致我国电影业的整合营销水平不高,很多电影企业的营销行为随意性强,而科学性弱,没有认识到在电影产业化的大框架内,电影产品本身只是一个点而已,由这个支点,建构起电影的跨媒体传播体系,撬动了电影产品本身,这才是电影产业化的成功。

另外,电影后产品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电影后产品开发作为电影产品市场开发的独立环节,必须有机地统一于电影产业链的整体链条中才有意义,需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参与整体联动,进一步健全电影产业链。其中,制片方与开发商的合作十分重要。影片从策划阶段就开始各种形式的宣传,如召开新闻会等,在电影后产品推出之前就充分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需求,使电影后产品在开发商的“推力”和消费者的“拉力”共同作用下迅速打入市场。开发商在为所开发的产品作宣传时,同样可以适当涉及一些有关影片的信息,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等等。这样的合作,可以为双方节省宣传费用,增强宣传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3、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关于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是,系统论述电影后产品开发策略的专著并不多,多数资料都是以期刊的形式,阐述发达国家的电影后产品在整个电影产业中贡献了较大的利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习艳群的《关于电影衍生产品市场经营的思考》、西婷的《后电影产品与后电影时代》等,却没能总结概括出发达国家成功开发电影后产品的具体策略,没能体现出较为典型、明显的指导意义。其他有关著作则多着眼于分析国内对电影后产品开发的不足之处,如缺乏有号召力的电影品牌、电影制度的缺陷、电影产业链不够成熟、法制不健全等等,或是仅限于对个案的分析研究。相关的文献诸如泥土的《理性开发电影“后产品”》、郝琳的《浅谈中国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章淑君的《我国电影产业链问题与对策研究》、徐一帆的《由<长江七号>谈电影后产品开发》等等。另外,从目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来看,从宏观的角度着墨较多,从微观角度分析具体策略的相对较少。而且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产业的开发及管理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绝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因此,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给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给我在针对我国特殊国情研究国产电影后产品开发策略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光辉,杨咸月.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营销、产品开发策略[J].航天工业管理,2007,7:39-42.

[2]石淼.电影衍生产品与消费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270-271.

[3]习艳群.关于电影衍生产品市场经营的思考[J].华商,2006,15:46-47.

[4]王孝瑜.“后产品”开发:中影集团打造电影产业的新领地[J].中国电影报,2008,7:1-2.

[5]西婷.后电影产品与后电影时代[J].独家论坛,2008,6:13-16.

[6]泥土.理性开发电影“后产品”[J].中国文化报,2006,1:1-2.

[7]闫朝华,李波.论新产品开发策略[J].视点,2007,10:13-15.

[8]李坚,王敏.论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中的后电影产品开发[D].湖南: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06.

[9]刘瑞军,孙福春,相成久.新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4.

[10]徐一帆.由《长江七号》谈电影后产品开发[J].音体美,2008,5:539-540.

[11]斯迈.为中国电影后产品市场把脉[J].电影,2006,5:37-38.

[12]郝琳.浅谈中国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J].中国电影市场,2008,7:8-11.

[13]杨丽媪.决胜于银幕之外——电影后产品之营销[J].中外文化交流,2009,1:12-13.

[14]WangNing.Global/Localtensionintheproductionandresearchoffilmandculture[J].Whitherfilmtheory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6,20:186-188.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红橙;农业;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91-02

1廉江红橙的产业现状

廉江市位于湛江雷州半岛的北缘,在廉江西南部一带,肥沃土壤和充足的阳光是天然的红橙种植基地。当地政府规划青平、高桥、雅塘、石颈、长山、塘蓬、石岭7个镇作为发展红橙重点镇。历经五十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廉江红橙已经具有极高的国际品牌。然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潜伏着很多隐患。首先,本地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假冒廉江红橙的其他柑橙;其次,红江橙遭遇大面积黄龙病,导致大量橙树枯死;再次,外贸市场又面临来自加州新奇士橙的竞争。

综上种种,廉江红橙的品牌优势不断下滑,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廉江红橙产业未来出路令人担忧。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通过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市场拓展,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走电子商务化道路,将是廉江红橙产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2电子商务对廉江红橙产业的影响

廉江红橙产业,过去由于信息不畅造成某一年份大批量种植红橙,丰收时红橙大量积压,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反而卖价过低,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影响下一年的种植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廉江红橙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2.1电子商务指引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廉江红橙产业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农民对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判断,若盲目种植容易导致供需不平衡。由于果农本身素质及能力有限,所收集到的信息的质和量方面均存在不足,果农习惯于根据直觉或习惯进行种植,其结果就是农产品生产失衡,近几年当地果农卖果难的现象就充分说明这种种植方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各参与方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l]。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果农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的信息[2],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种植、利用网络推销农产品,避免供求不平衡。电子商务拉近了供需双方的距离,以其特有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提升廉江当地果农种植红橙的积极性,提高果农收入,有效调节了供求不平衡现象,对稳定农村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电子商务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首先,物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产品的运输问题。廉江红橙所在的生产地区偏远,对保鲜要求高,依赖于物流业的快速运送,流通速度越快,对农产品而言越好。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方便果农更快、更准确的寻找市场。在电子商务交易的环境下,红橙的交易各参与方可以降低中间商的交易成本,有效调节了供需不平衡状态,提升果农的利润,提高其种植的积极性。廉江市当地政府已经建立了针对廉江红橙产品信息网,为果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拓宽了红橙产品经销的市场空间,廉江红橙产业正走在信息化的道路上。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3],它的出现对于廉江红橙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这一个平台,对提升了廉江红橙产品的竞争优势,由第一产业向以信息化指导的第三产业的转型及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电子商务对廉江红橙的产业升级影响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果农纷纷上网,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卖果难的问题。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果农若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预测、规避风险,就能有效增加收入,避免供求不平衡。

随着廉江市当地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比较深刻影响到当地果农,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带来深远的影响[4]。廉江红橙产业升级面临挑战及机遇。由于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廉江红橙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具有深加工、高附加值特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幅提升廉江红橙产业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比重,并改善第三产业生产落后及布局不均的局面,可以大幅提升其产业升级力度。

电子商务对廉江红橙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组织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流通领域上。

(1)廉江红橙产业组织整体化。为了应对全球农业竞争,廉江红橙产业生产迫切需要改变当前零散的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具有区域性的产业巨头。这种农业产业巨头,代表当地果农利益,果农可以参与公司利润分红,提高其种植积极性。

(2)廉江红橙产业生产信息化。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促进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其次,在农业项目选择方面,通过电子商务信息的及时化、准确化以及全面化拓展销售市场,以降低市场波动导致的损失。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廉江红橙网上交易进一步变为现实,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向全球本地优质农产品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开设网上廉江红橙网上超市,逐步实现网上交易;最主要的是通过网络供求信息,廉江红橙产业服务,让当地果农学会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规避风险。

4结论和建议

电子商务对廉江红橙的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使得当地的红橙产业实现组织整体化、农业生产信息化、产品销售网络化,能更快更好地利用信息来规避风险,避免供求不平衡的现象。

4.1廉江红橙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不足

(1)网站建设水平不高。由于廉江市地处粤西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网络营销市场尚未成熟:对于廉江地区的果农而言,普遍存在网站建设水平不高、运营机制与网络营销难以整合等问题。

(2)电子商务应用普及深化程度不足。廉江当地红橙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首先,在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融合方面存在问题;其次,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最后,缺乏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吸引、留用与培养的条件与机制。

4.2相应的政策建议

(1)加大信息建设投入。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产物。当地政府及企业必须加大网络硬件、软件的投入建设。

(2)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首先,加强当对电子商务在传统与网络渠道的融合;其次,完善当地电子商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再次,提供良好条件吸引留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总而言之,加快廉江红橙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廉江红橙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l]戴建中.电子商务概论(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规划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11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EB/OL].http://.cn/2012.

[3]张国栋.电子商务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4]于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杨路明,李倩.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3(7):21-22.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

电子商务能够促进服务业加速增长,这是一个广泛认同的观点。但是,电子商务是如何促进服务业增长,对于服务业增长具有怎样的影响作用,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从电子商务对主要服务行业的影响、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及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明确电子商务对中国服务业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深刻梳理,便于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一、电子商务对主要服务行业的影响研究

研究证明,电子商务能够直接促进零售业、物流业等典型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因此本文以上述服务业为例,综述电子商务对各行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研究。

(一)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影响研究

作为电商主要应用领域的零售业,应从产业结构高度化转移,即经济发展重点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顺应世界零售业发展的潮流,从技术和安全角度形成我国零售业的主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既是我国零售产业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急迫的策略性问题。

王美婷着重研究零售业在电商环境下的发展,研究表明零售业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商务的发展。[1]明秀娴研究了如何将大型传统零售业融入电子商务。[2]关于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研究报告中给出了内部管理和消费监管等方面中传统零售业和网络零售业的各自优势。[3]费明胜研究了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4]叶绍义则给出了传统零售业网络化经营及其路径选择。[5]刘文学探讨了传统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路。[6]

基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方芳和韩海林研究了电商环境下构建零售企业全渠道无缝营销模式。[7―8]张志宏和徐国华研究了零售商电子商务的C2B模式和电子商务新模式B2B2C。[9―10]王步芳和张亚明提出了电商模式的六种创新视域。[11―12]王晓平对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13]。

根据上述研究,我国应将制造商经过批发商、零售商一直到消费者的流通产业和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同步发展。建立面向全行业的以流通基础信息组织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依托核心商业企业,开发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显著提升这些企业的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影响研究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信息化。现代企业多元化需求催生了包括物流公司配货等在内的新物流平台,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等。物流信息化将促进物流效率的大大提高,并为电子商务挖掘客户需求、跟踪货物订单打下基础。物流自动化能够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14―15]

二是网络化和智能化。根据研究,物流信息化作为基础,其下一步的发展即为物流领域网络化。这里对网络化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16―17]研究发现,建立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后,能够获取大量的物流数据信息,并且在物流作业过程需要进行各种运筹和决策,因此物流智能化便成为必然选择,也称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三是柔性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主要区别便是大批次、小量、个性化的货物交易,因此各类、纷繁的商品物流导致了柔性化搬运、输送与配送的出现。[18]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电子商务驱动下的消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二、电子商务有关服务业增加值的实证分析研究

众多学者从事电商的领域和应用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用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电子商务促进服务业增长的效果,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服务业生产率、规模报酬所起到的作用。

聂秋云在结合电子商务与产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以1997―2011年国内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第三产业的作用机制及作用力度。[19]彭新敏建立了一套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阈值法和线性加权模型对电子商务指数进行了测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电子商务指数与服务业各指标间的实证模型,并对模型结果给予了解释。[20]Herderson从微观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效果,构建了一个以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一体的研究框架。[21]

通常可采用可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和规模报酬。其中替代弹性是指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投入比率的变动相对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变动。Henderson和Quandt在其研究中分析了替代弹性的五种形式,在生产函数的经验分析中,主要包括:(l)σ=0:此时投人要素之间完全不能相互替代,生产过程为固定要素比例投入;(2)01:投人要素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2]

资本与劳动的可替代程度是许多经验研究选择不同函数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两种常用的形式为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这些函数形式的局限性在于对替代弹性作出了限定,如C―D生产函数假定替代弹性为1,CES生产函数假定替代弹性为常数。另外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上述函数形式的隐含假定是规模报酬不变。针对已有生产函数形式存在的上述问题,Revankar提出了可变替代弹性(VES)的生产函数。[23]Christensen,Jorsenson和Lau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了超越生产函数,可以方便地对可变替代弹性进行估计。[24]

三、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以及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一些电子商务相关的税法研究探讨了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症结及政策建议,这些症结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法制不健全、支付手段缺乏安全与便利等。[25]

研究指出,当前法制不健全严重限制了我国电子商务规范发展。[26]其中电商资料中的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涉及的法律问题;电文的接受性效力问题;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应遵循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电子认证可以由第三方来分辨而不只是当事人之间进行;与此同时要接受各国向认可国家授权的电子认证,以此来增加电子认证的效力,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同剑飞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领域提出要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法律的制订外,还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保证支付安全。[27]确保全球商务的可靠性、互操作性包括电子付款方面的标准、安全方面的标准、安全服务方面的标准、电子拷贝管理系统方面的标准、高速网络技术方面的标准等。

另外一些研究通过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主要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有益经验,从而给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28]

四、总结及后续研究

在大多数研究电子商务作用的生产函数中,其都被考虑成一种投入要素,并考虑技术进步为中性,其中C―D生产函数、常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经济系统中,各种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不只和该投入要素的变化有关,还与其它投入要素有关;同时各种投入要素的技术进步是各不相同的。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技术因素,市场供求,管理因素及产品相关性因素。企业规模只能是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组合。抓住市场机遇,是企业做大的前提条件,对市场的动向和波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对供求关系做出准确预测是同样必须把握的先决条件。组织规模越大,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标准化程度和规章制度的健全程度就越高,分权的程度就越大。当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关度变小,其要求投入的技术设备越多,与此同时劳动投入也越多,因此产品成本就不断累积。本文借助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电子商务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以电子商务指数、资本、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加入生产函数。电子商务对服务业指标影响的模型可采用其他高维数据多层面可视性分析所建立的模型并给与更详细深入的实际解释。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正在改变企业的规模经济特性与范围经济构架,正在树立企业竞争效率、效益的新标准,正在形成全新的企业竞争模式、企业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美婷.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业的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商业,2009(5)

[2]明秀娴.大型传统零售业如何融入电子商务潮[J].电子商务,2005(10)

[3]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研究报告[J].信息与电脑,2010(8)

[4]费明胜.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J].江苏商论,2001(12)

[5]叶绍义.传统零售业网络化经营及其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11)

[6]刘文学.传统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5)

[7]方芳,时应峰,张传年.电商环境下构建零售企业全渠道无缝营销模式[J].宿州学院学报,2013(9)

[8]韩海林.区域性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9]张志宏,寇纪淞,陈富赞,李敏强.基于C2B智能商务模式战略分析[J].软科学,2010(4)

[10]徐国华,陈斌,底雪峰.C2B模式在电子商务营销中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7)

[11]王步芳.电子商务新模式:B2B2C――五洲在线案例分析[J].企业管理,2010(11)

[12]张亚明,王治虎,刘海鸥.电商模式的六种创新视域[J].企业管理,2011(10)

[13]王晓平.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的发展与探讨[J].物流技术,2010(11)

[14]胡毅.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商业时代,2013(7)

[15]王振岩,王晓.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信息化的实现路径[J].商业时代,2009(34)

[16]胡宾,易菁.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商业时代,2012(2)

[17]宁晓菊,陈艳,朱伟军,屈挺,黄国全.基于RFID的工业园区SHIP智能物流管理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14(2)

[18]叶琼伟,聂秋云.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电子商务,2012(9)

[19]聂秋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我国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0]彭新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与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

[21]HendersonJM,QuantRE.

MicroueconomicsTheory:aMathematicalApproach[M].3rded.McGrawHill,NewYork,1980

[22]ChristensenLR,JorgensonDW,LauLJ.TranscendentalLogarithmicProductionFunctionFro-

ntier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1997(2)

[23]胡海波.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症结及政策建议[J].现代情报,2004(8)

[24]蔡天泽.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略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5]邢红霞.电子商务与税收立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4)

[26]黎碧茵.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27]同剑飞.现阶段国际发达电子商务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8)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I;投融资机制;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J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41-02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力求由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转变为以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转变,从而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了有效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2011年7月,根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作为联合发起人发起成立了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引导示范和带动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加快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们国际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特点的角度分析,电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能耗低、产业经济附加值大等典型特点,大力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据统计,我国电影产品的数量保持了超过30%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显著差距,例如美国人口总量仅为我国的1/4,而银幕总数约为我国的8倍,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的总体市场供给能力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融资机制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分析投融资机制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电影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首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实施夯实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其次,我国电影产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电影产品的数量保持了超过30%的平均增长速度;再次,电影产业的受众基础不断增多,2013年我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总和已经超过6亿,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已经连续四年同比增长超过30%;最后,电影产业的经济效益显著,2013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30亿美元。据预测,2018年,这一数据将超过6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跨入了票房亿元俱乐部甚至10亿元俱乐部。

电影产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科技高度密集。现代电影制作本身是高科技综合利用的结果,电影的制作过程本身需要交互信息处理、数字音频和视频处理、自动化技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电影的宣传还需要用到网络信息等技术,以《阿凡达》和《变形金刚》为代表的电影作品,引领了3D等特效技术在电影的综合应用。第二,资本高度密集。电影产业属于资本高度密集产业,据统计,2015年国内A股市场设计影视相关的并购资本超过2000亿人民币。同时,电影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以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例子,电影总投资约5000万元人民币,而票房收入超过14亿元人民币。

二、投融资机制对于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电影投融资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产业的产品实现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业链的整合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投融资支持等方面:

1.电影产业的产品实现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业本身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影产品想要参与全球竞争,必须建立在高强度资本投入的基础上,从目前电影产品的投资情况看,能够参与全球电影竞争的基本制作成本可能都在一两亿美金以上,加之电影产品的路演等宣传费用,都对电影产品的投资需求巨大。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高竞争力的电影很难构成,因此,电影产业的发展本身需要投融资支持。

2.电影产业链的整合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品的产业链长,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传统电影作品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网络游戏、数字视听、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例如,万达院线上市一年以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百亿级的并购,通过大规模融资与投资,万达整合了大量线下影院,快速地去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完成生态圈的布局。因此,电影产业链的整合需要投融资支持。

3.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投融资支持。资本与电影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为电影制作者提供资金,更为电影的制作、发行等环节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对于上市类电影企业而言,通过持续信息公开,电影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发展处于社会化的监督下,从而促进电影企业积极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公司治理和运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资本进入电影行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发行以及周边产业都带来了新元素,必将对未来中国电影的产业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三、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对策

以促进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建设为目标,应发展政府引导下的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科技型电影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丰富电影产业的非银行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探讨电影产业的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模式:

1.发展政府引导下的电影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以具有高成长性且为通过上市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为投资对象,以股权投资(或可以在一定触发条件下将债权转换为股权)为主要方式的投资,既向投资对象提供资本支持,也能对投资对象提供管理服务,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典型案例。实践证明,产业投资基金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助推电影产业发展,可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出资的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电影产业发展。

2.加强科技型电影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电影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加强科技型电影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首先,建立科技型电影企业的融资贴息制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建立科技型电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财税支持制度,允许企业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放大一定倍数进行税前扣除;再次,新科技型电影企业的融资模式,例如可以建立科技型电影中小企业的集合融资制度,又如可以建立科技型电影企业的专利等知识产业质押融资制度。

3.探讨电影产业的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模式。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有效降低了资本需求主体与资本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和资本收益率。电影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应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互联网金融,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以电影产品价值为导向参与电影产品的投资工作,丰富电影产业融资渠道。

4.丰富电影产业的非银行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在传统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融资租赁、担保、典当等新兴非银行金融业形成了传统银行金融业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对于融资担保能力相对较弱的电影行业中小企业而言,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对于满足电影行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融资租赁公司面向电影行业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融资租赁业务;另一方面,可以以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主体,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向电影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等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可以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介于银行和电影投资人之间的履约保函业务。

四、结语

以电影投融资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和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认为,电影投融资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产业的产品实现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业链的整合需要投融资支持、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投融资支持等方面,提出以促进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建设为目标,应发展政府引导下的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科技型电影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丰富电影产业的非银行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探讨电影产业的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模式。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电影产业链主体的投融资支持模式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放建,惠萌,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2013,(3):76.

[2]李含伟,汪泓.我国重点产业培育的基金支持研究――以上海航空产业投资基金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9,(5):55.

[3]张红,黄硕,郑思齐.基于产业投资基金的房地产公司评价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94.

[4]秦智,谢杰.我国A股市场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基于财务性投资价值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6):114.

[5]王凤荣,夏红玉,李雪.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基于转型经济中的政府竞争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

[6]臧志彭.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基于161家文化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中介效应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

2015,(6):80.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11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电影产业研究范文篇12

[摘要]:本文以2007-2008年在我国上映的172部电影为样本,使用百度的网络调查数据,以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明星影响力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作用,但对总票房影响不显著,导演影响力对电影总票房、首映周票房的影响都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电影市场导演的影响力对电影票房的作用更大。

abstract:thisresearchisanempiricalstudyonstarpoweranddirectorpowerandtheirinfluenceonboxofficeperformance.basedon172filmsreleasedinchinaduring2007—2008andthrough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theresultsindicatethatstarpowerhas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openingweekboxofficeperformance,butdoesnothavesignificantinfluenceontotalboxofficeperformance;directorpowerinfluencesbothopeningweekandtotalboxofficeperformance.theresultsshowthatdirectorisamorecrucialfactortoboxofficeperformanceinchinesefilmmarket.

keywords:starpower;directorpower;boxofficeperformance;empiricalstudy;statisticalanalysis

明星和导演是电影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创意人才,明星凭借其广受赞誉的演技、为观众所喜爱的性格特征,吸引众多注意力,从而具有商业价值。导演作为电影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创意质量和艺术风格。从较早的商业大片如《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到最近热映的《画皮》,商业大片中知名导演和明星的黄金组合似乎屡试不爽地创造了一个个票房奇迹。然而在大众传播时代,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西方媒介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电影的导演、明星、制作成本、广告费用、发行商、档期、获奖、观众对影片的质量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电影的票房成绩(litman,1989;sochay,1994;sawhney&eliashberg,1996;chang&ki,2005;liu,2006;hennig-thurau,houston&walsh,2006)。

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第一,西方媒介经济学中有关明星、导演对票房的影响多以美国或北美市场为研究对象,那在我国这个电影产业化未像北美那样高度成熟的市场,明星和导演是否会影响票房?第二,我国明星制研究现在还处于对明星商业价值的认识(万传法&朱枫,2008)、打造气质明星(段运冬,2008)等廓清思想的阶段,导演研究多数集中在文本研究,对他们的商业影响力,尤其是导演影响力与电影票房的作用关系还有待深入。在电影成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从实证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星、导演对电影票房的短期、长期影响,研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电影票房的影响,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从实证的角度验证明星影响力及导演影响力是影响我国电影票房的因素。第一部分是相关文献回顾,译介西方媒介经济学中电影票房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探讨通过网络具体量化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的方法,介绍本文使用的多元方差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分析与讨论,通过对我国2007年元月到2008年10月间上映的172部影片的统计学分析,验证明星影响力、导演影响力与电影票房的作用,第四部分是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西方电影票房的相关研究

李特曼(1989)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电影票房的研究可谓初步建立了电影票房的预测模型。他以1981到1986年在美国播出的697部电影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电影票房的预测模型。李特曼用影片的租金收入作为考量电影票房的因变量,影响电影经济成功的自变量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创意、发行/上映时间以及电影营销。创意部分的变量有影片类型、美国电影协会(mpaa)的电影分级、熟悉的故事、出品国、明星、导演、生产成本、影评等,其中影片类型的确定主要参考美国杂志《电视指南》(tvguide)。发行/上映部分的自变量有发行商、发行日期、发行模式、市场力量等,而电影营销部分的自变量有发行公司的营销能力和是否获奖等。各部分的变量及其操作定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李特曼票房模型中的因变量及操作表

(注:表一系作者根据原文整理绘制)

将上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片租金收入进行层次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式:

y=-28.482ⅹ106+7.232ⅹ106顶级导演+14.846ⅹ106明星+11.818ⅹ106科幻+13.858ⅹ106续集+24.932ⅹ106奥斯卡提名?4.966ⅹ106剧情+6.972ⅹ106影评+3.814ⅹ106大发行公司。将一部影片的具体变量值代入上述回归方程式,即可得到该片用于考量票房的租金收入,预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部影片所产生的经济收入。此后李特曼的票房研究模型为后来电影票房预测以及电影经济成功的预测性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后来的研究模型加入了其他变量,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德国魏玛大学的媒介经济学家hennig-thurau&walsh(2006)的研究则深入地探讨了影片电影自身因素、市场营销以及非制片因素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变量为影片的短期票房(stbo)和长期票房(ltbo),影片自身因素细分为导演影响力(directorpower)、明星影响力(starpower)和文化熟悉度(culturalfamiliarity);市场营销的自变量分为广告(advertising)及暑假发行(summerrelease),非制片因素又有影评(reviews)、获奖(awards)及观众的感知质量(consumerperceivedquality),模型图见图1:

图1:hennig-thurau模型因素关系及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图

通过路径分析,hennig-thurau对于明星影响力与票房的关系影响有些出乎意料之外,明星影响力对电影的短期票房没有直接影响,但有微弱、间接的负面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25);明星影响力对电影的长期票房也没有直接影响,对长期票房也只有微弱、间接的负面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53);导演影响力对电影的短期票房没有影响,对电影的长期票房有着直接的正面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66)。hennig-thurau还发现对电影短期票房、长期票房起最直接作用的是生产成本(其路径系数分别为.662和.541)。

从较早的李特曼到近年的hennig-thurau的电影票房模型研究,都将导演影响力、明星影响力置于电影票房模型的框架下,虽然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有些甚至相悖,这正反映出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探讨作为创意人才的明星和导演,对电影票房或电影的经济收入的影响,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量化明星和导演影响力的问题。

(二)明星影响力量化方法的相关研究

明星之所以为明星,是因为明星具有“广受赞誉的演技、为观众所喜爱的性格特征,吸引了众多注意力,具有票房影响力和保障投资安全的能力”(albert,1998)。因此,西方媒介经济学家在量化明星影响力(starpower)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第一种使用虚拟变量[1](dummyvariable),较早进行美国电影票房预测研究的李特曼(litman,1989),在其《电影成功的经济学预测:八十年代人的体验》(predictingfinancialsuccessofmotionpictures:the80’sexperience)一文中,根据《国际电影年鉴》(internationalmotionpicturealmanac)的排名,看一部电影是否由排名前十位的明星出演。sawheny&eliashberg(1996)根据美国权威娱乐杂志《综艺》(variety)上刊登的具有票房价值的明星名单,看一部电影是否由其中的明星出演;量化明星影响力的第二种方法是直接使用商业机构“好莱坞报道”(thehollywoodreporter’)的明星影响力指数,该指数对全世界主要国家中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一千多位明星进行排名和打分,其中得分在87.5至100的明星影响力最强,为一线明星;得分62.5至87.49的明星次之,为二线明星;得分载37.5至62.49的明星具有一定影响力,为三线明星,得分在37.49以下的影响力较小或无影响力[2]。hennig-thurau(2006)做票房预测模型时就使用了“好莱坞报道”的明星影响力指数,并对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对于一线明星权重为1.00,二线明星权重为.50,三线明星权重为.25,第四类明星权重为.125。直接使用“好莱坞报道”明星影响力指数的还有elberse,eliashberg(2003);ainslie,dreze,zufryden(2005);第三种量化明星的基本思想认为明星影响力实际上是品牌影响力,一部电影中的明星,与其他品牌要素一起,构成了电影品牌。基于此,chang&ki(2005)选择了明星最近出演的一部电影票房成绩和该明星所有出演的电影的票房成绩之和来衡量其影响力。前者代表了该明星现在的品牌影响力,而后者则反映了该明星长期累积的品牌影响力。

从研究结果上看,研究者对明星影响力的作用及性质颇有争议。一些研究发现影片收入与使用明星没有显著关系(litman,1983;litman&ahn,1989;ravid,1999;elberse,2007)。一些则发现电影的总票房收入、周票房收入和首映周票房收入明星的等级有关,一部电影中明星的等级越高,该电影的收入也越高(litman&kohl,1989;sochay,1994;ainslie,dreze,andzufryden,2005)。litman比较了他1983年和1989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明星虽然对影片租金收入有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在下降(litman&kohl,1989);sochay发现明星对电影租金收入的影响只存在于少数票房排行位于前四名的影片,对多数影片的租金收入影响并不显著(sochay,1994)。至于明星影响力的性质,德国魏玛大学媒介经济学家索斯顿•汗宁如奥(thorstonhennig-thurau)发现明星影响力对电影的短期票房和长期票房都有微弱、显著、间接的负面影响,索斯顿分析其原因时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多数明星对电影票房的贡献并不大,票房影响力只存在与少数几个巨星身上。chang&ki(2005)也发现明星只对首映周的票房有积极影响,而对电影总票房的影响是负面的。

(三)导演影响力量化方法的相关研究

导演对票房影响的实证研究没有明星密集,一些研究者没有把导演影响力(directorpower)作为影响电影票房的变量(sochay,1994)。导演和明星都是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创意人才,衡量其影响力的逻辑因此也是一致的。第一种方法也使用虚拟变量,看该导演是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或提名,如litman&kohl(1989)就是看该导演前四年的影片是否有获得奥斯卡奖或提名。第二种直接使用“好莱坞报道”的导演影响力指数(elberseandeliashberg,2003),第三种使用该导演的影片平均票房,如hennig-thruau,houston&walsh(2006)使用的是该导演最近三部影片的平均票房,chang&ki(2005)把该导演最近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该导演的所有影片的票房之和作为衡量导演影响力的两个变量。

导演影响力与电影票房之间的关系也存有争议。一些研究者发现顶级的导演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正面影响(litmanandkohl,1989),但也有未发现导演影响力会对首映周票房造成影响(thorstonhennig-thurau,2006;chang&ki,2005)。导演影响力与总票房收入关系不显著(chang&ki,2005;hennig-thurau,houston&walsh,2006)。

(四)本文的研究假设

明星影响力、导演影响力与电影票房收入之间看似矛盾的研究结论实际上揭示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市场的复杂性,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情况差异巨大,上述研究基本上是以美国或北美电影市场为主,本文立足于

h1:明星影响力对电影总票房有显著影响;

h2:明星影响力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影响;

h3:导演影响力对电影总票房有显著影响;

h4:导演影响力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2007—2008年10月在我国上映的172部电影为样本,因变量为总票房及首映周票房,自变量为明星影响力及导演影响力。电影票房的有关数据[3]来源自国际票房专业网站,该网站是权威的票房数据网站,并在thorsten、chang&ki等电影票房研究中使用,统计软件为spss13.0forwindows。

(一)明星、导演影响力研究方法的挑战

我国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的研究首先面临的是量化方法上的挑战,运用西方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的方法来量化我国电影市场上的明星和导演有相当局限性。首先,我国没有类似于《综艺》、《国际电影年鉴》这样的明星排名。限于研究条件,笔者无法直接使用“好莱坞报道”的明星影响力指数和导演影响力指数,况且,该影响力指数能反映这些影星和导演在欧美的影响力,未必能反映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于采用平均票房来衡量明星和导演的影响力,由于权威的票房数据,尤其是2007年以前的电影票房数据不易获得,使得这一方法的实施也不太可能。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不少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娱乐频道,报道最新娱乐资讯,并由观众对明星、影片质量、导演等分数评价,并提供分数和评分人数等信息,成为研究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以百度娱乐频道为例,赵薇、成龙、梁朝伟等明星无论在得分还是评分人数方面都高居榜首,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和代表真实的社会影响力。此外,使用网络、产业库等间接来源的次级数据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有利于研究者进行动态分析和横向的验证研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

鉴于此,笔者使用了百度娱乐频道的评分及评分人数作为衡量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的指标。根据国际著名网站alex的访问量排名,百度是我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百度对明星、导演的网络评分由十颗星组成,代表0-10分,直观反映出各明星和导演在观众中的评分,评分人数的多少则表明了他们的被关注度和人气,该明星或导演的影响力是分数和评分人数的乘积,如成龙的评分为9.0分,有2800人评分,成龙的明星影响力为9.0ⅹ2800=25200,列男明星之首。明星及导演影响力的相关数据,取自2008年10月29日—30日的百度娱乐频道。

(二)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笔者拟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情况,基本思想是变异分解即根据资料类型和研究目的,将样本的总变异分解为若干个部分,除有一部分代表随机误差的作用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分别代表了某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或交互作用),通过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致的变异与随机误差的大小,借助f分布做出推断,即可了解该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张文彤,2007)。

由于多元方差模型通过分析组间与组内的方差,从而发现多个因素的作用,在此我们将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各自再细分为三级,以发现不同等级的明星和导演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第一级为排名前20位的明星,其中有赵薇、成龙、梁朝伟等明星。litman(1989)认为排名前20的明星是否对票房有号召力,我们的数据显示排名前20的明星,其影响力得分也在1,000分以上的,影响力强;第二级明星得分从100分至1000分,具有一定影响力,第三级明星从0—100分,影响力较弱或几乎没有影响力。导演影响力也分为三级,1000分以上的为第一级导演,影响力强,100分至1000分的为第二级导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0—99分为第三级导演,影响力较弱或几乎没有影响力。

表二:明星影响力及导演影响力描述性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以首映周票房、总票房为因变量,以演员影响力等级和导演影响力等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两个因变量的校正模型均显著(p=.000<.05),这说明明星影响力和导演影响力之间至少有一个因素对首映周票房和总票房的作用是显著的,结果如表三所示。

明星影响力等级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影响(p=.009<.05),这说明明星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观众而言,观看一部由明星出演的影片,意味着该片在演技、制作水平上等方面有一定的保证,可以减少对影片质量因素的不确定程度,从而降低时间、金钱方面的浪费。明星只对首映周的票房有积极影响,对总票房收入没有显著影响的结果在chang&ki(2005)也有所验证。

明星影响力对总票房无显著影响(p=.683>.05),这是由于电影放映后,口碑传播是决定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liu,2006;fiona,2005),电影正式发行之前到首映周这段时间口碑传播最为活跃。影片正式发行之前,观众对影片的期望值较高;首映周后观众的态度倾向批评,口碑传播因此对电影总票房以及首映之后的票房收入具有显著影响(liu,2006)。

导演影响力在总票房和首映周票房都显著(p=.014<.05以及p=.000<.05),说明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导演对票房的影响力比明星大,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相对于导演较为稳定的影响力,明星的影响力波动较大。如今我国电影市场上的极具影响力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都是我国第五代导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导演影片如《红高粱》、《黄土地》,到90年代的《我的父亲母亲》、《霸王别姬》和较近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梅兰芳》,这些导演保持了持久的创作生命和影响力,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相对而言,演员这个职业的推陈出新更快,明星更易成“流星”,只有少数明星能够有较为稳定的影响力,即使如此,其中很多明星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转向做导演。其次,导演影响力对电影票房的显著影响源于我国电影生产中的导演中心制,即在影片生产的全过程中,导演是最核心的创意人员,掌握着影片的艺术创作领导权,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电影生产的制片人制度还不够成熟,导演的职能和权限远远超越了创意范畴,成为拥有投资立项、资金使用、决定演员任用等多种大权在握的核心人物(刘飞,刘跃,2008),由此能迅速捧红无名演员成为冉冉明星。

明星影响力等级与导演影响力的交互作用对首映周票房没有显著性影响(f=1.023,df=3,p=.384>.05),这一结果是较为意外的,原因是导演和明星各自的影响力对首映周的作用较大,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总票房有显著性影响(f=4.5000,df=3,p=.005<.05),这说明明星名导的黄金组合确实能够保证影片投资的长期回收。

四、实践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是对明星影响力及导演影响力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明星影响力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作用,但对总票房没有显著影响;导演影响力对电影总票房、首映周都有显著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电影首映周票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总票房有显著影响。

电影是高风险的文化产业,动辄千万的高投入与结果的不可预测,会产生十部电影,八赔两赚的高风险(vogel,2001)。厘清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对于降低电影产业的市场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导演影响力及明星影响力会对电影票房产生影响,且导演影响力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更大,明星对电影首映周票房有显著影响,但对总票房影响不显著,明星的高额片酬是否有所值是业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是对电影票房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以期建立我国电影产业票房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研究除了明星、导演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电影票房,建立适合我国市场情况的票房预测模型,是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引起对电影票房研究的更多关注。

[注释]

[1]dummyvariable是指虚拟变量,也叫哑变量,是指一些非连续的分类变量,常用0或1这样的二分法来表示,比如在社会调查中的性别,这里的虚拟变量是指一些如生产国、是否获奖等。

[2]查看“好莱坞报道”的明星影响力指数为收费服务,每查看一位明星的影响力指数,需要付费9.9美元。

[3]本文电影票房数据来自/intl/china/,数据收集时间为2008年10月28日。

[参考文献]

[1]段运冬(2008).文化价值的缺失:制度转译中的明星制.当代电影,(7).[duanyundong(2008).thesystemofcelebrityindifferenttranslations.contemporarycinema,(7)]

[2]刘飞,刘跃(2007).制片人决策,迈向成熟产业的必由之路.电影艺术,(6).[liufei&liuyue,producersystem,theinevitableroadtofully-fledegedindustry.filmart,(6)]

[3]万传法,朱枫(2008).电影产业中的明星与明星制.当代电影,(7).[wanchuanfa&zhufeng,(2008).thestarandstarsysteminthefilmindustrialization.contemporarycinema,(7).]

[4]张文彤(2007).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zhangwentong(2008).advancedcourseonspssstatisticalanalysis.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

[5]ainslie,andrew,xavierdrèze,andfredzufryden(2005).modelingmovielifecyclesandmarketshare.marketingscience,24(summer),508?517.

[6]chang,byeng-heeandki,eyun-jung(2005).devisingapracticalmodelforpredictingtheatricalmoviessuccess:focusingontheexperiencegoodproperty.journalofmediaeconomics,18,247-269.

[7]elberse,anitaandeliashberg,jehoshua(2002).thedriversofmotionpictureperformance:theneedtoconsiderdynamics,endogeneityandsimultaneity,workingpaper,thewhartonschool,universityofpennsylvania.

[8]fionasussan(2005).theaddedvalueofonlineword?of?mouth(ewom)toadvertisinginnewproductadoption:ananalysisofthemovieindustry,doctoraldissertation,thecityuniversityofnewyork.

[9]hennig-thurauthorsten,houstonb.mark,andwalsh,gianfranco(2006).determinantsofmotionpictureboxofficeandprofitability:aninterrelationshipapproach.reviewofmanagerialscience.

[10]litman,barryr.(1983).predictingsuccessoftheatricalmovies:anempiricalstudy.journalofpopularculture,16,159-175.

[11]litman,barry.r.andkohl,l.s.(1989).predictingsuccessoftheatricalmovies:the80’sexperience.journalofmediaeconomics,2,35-50.

[12]liu,yong(2006).wordofmouthformovies:itsdynamicsandimpactonboxofficerevenues.journalofmarketing,70(july),74-89.

[13]ravid,s.abraham(1999).information,blockbusters,andstars:astudyofthefilmindustry.journalofbusiness,72(october),463?92.

[14]sawhney,mohanbirs.andeliashberg,jehoshua(1996).aparsimoniousmodelofforecastinggrossbox-officerevenuesofmotionpictures.marketingscience,15,113-131.

[15]sochay,scott(1994).predictingperformanceofmotionpictures.journalofmediaeconomics,7,1-20.

  • 下一篇:小学生电信防诈骗简报(精选8篇)
    上一篇:知识产权保护概述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知识产权保护概述范例(12篇)

      知识产权保护概述范文篇1伴随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杀手锏的“知识产权..

      daniel 0 2024-01-11 20:56:12

    2. 关于节约粮食的好处范例(12篇)

      关于节约粮食的好处范文1篇1&emsp;&emsp;节约粮食主题国旗下演讲稿1&emsp;&emsp;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emsp;&emsp;你们好!&emsp;&emsp;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daniel 0 2024-01-11 20:24:12

    3. 传统媒体的劣势范例(12篇)

      传统媒体的劣势范文1篇1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的出现,人们的阅读媒介变得越来越方便、灵活,以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方式正..

      daniel 0 2024-01-11 19:52:12

    4. 通货膨胀的优点范例(12篇)

      通货膨胀的优点范文篇1【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效用分析一、导论通货膨胀率常被定义为物价增长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

      daniel 0 2024-01-11 19:20:12

    5.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范例(12篇)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范文篇1【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现状热点技术发展趋势在创新产业的发展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史无空前的革命,现已经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朝阳..

      daniel 0 2024-01-11 18:48:12

    6. 保护淡水资源的建议范例(12篇)

      保护淡水资源的建议范文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曹文宣,男,汉族,1934年5月19日出生,1955年7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1984年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获国家有..

      daniel 0 2024-01-11 18:16:12

    7. 地下水防治措施范例(12篇)

      地下水防治措施范文关键词:地下室裂缝渗水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thebasementconstructionprocess,structurebodyiseasytocrackandpermeablephenomenon..

      daniel 0 2024-01-11 17:44:12

    8. 垃圾渗滤液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垃圾渗滤液的基本特征范文1篇1【关键词】环卫;机械设备;发展0.前言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增长,垃圾的产生量也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2002年厦门市垃圾递增率为21...

      daniel 0 2024-01-11 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