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分析范例(12篇)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核心技术嫁接;病变风险;病理分析;案例推理;技术全寿命周期;机制
[中图分类号]F4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066-05
众所周知,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能否获得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企业绝大多数都缺乏核心技术,并深受其害。在本世纪之初,大批国内企业嫁接MP3核心技术进行产品出口加工,由于需要向核心技术专利方缴纳45美元专利费,企业仅获利1.5美元。而目前,国内不少出口企业也要和越南等欠发达国家瓜分这“刀片利润”。可见,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生存状况更加艰难,如何获得核心技术是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嫁接两种途径,前者是指企业可以持续自主创新、积累和试错性探索而获得核心技术,后者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以较高的代价嫁接核心技术或者借助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嫁接方式获得核心技术。显然,第一种途径比较慢,而且企业要承担技术与市场开发的双重风险,中国“龙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种途径虽然省去了首次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环节,算是一种捷径,但由于核心技术价值高而供给量极少,其供求双方又存在先天性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加之新产品市场运作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嫁接中易引发恶性“病变”(以下简称病变),进而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如何发现核心技术嫁接中的病变,并有效地构建病变防治机制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核心技术嫁接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于核心技术嫁接模式以及嫁接后技术升级条件等问题的研究,如马伶娟(2000)等提出的资本运营嫁接模式,郁培丽,孙飞(2005)等提出的集成创新嫁接模式;林祥(2012)对促进把核心技术嫁接升级所需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等等,基本不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运用病理学分析,结合多案例推理(Case-basedreasoning),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人手,通过失败案例病理解剖、因果关系分析和理性分析等方法,对核心技术价值开发各阶段的特点和病变进行剖析,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归纳出企业防治此类病变的一些风险应对机制,在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同时,为企业成功地进行核心技术嫁接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一、企业嫁接核心技术的病变风险及其病理分析
(一)企业嫁接核心技术及其病变风险
企业嫁接核心技术是指企业在已有生产工艺技术基础上,引进嫁接与之相近或相配套的核心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给企业装上强有力的翅膀以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过程。核心技术嫁接既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又可以加速整个产业的升级,因而无论对企业或整个产业来说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嫁接核心技术包括两类:其一是企业在现有经营领域内嫁接外来同类核心技术,以提升现有技术水平,比如,联想、TCL等国内知名Pc电脑生产者正是借助于将英特尔和微软等核心技术产品嫁接其电脑中,在产品性能、质量、外观等方面取得了与国外知名品牌接近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国内制造业水平;其二是企业在现有经营领域内嫁接异类核心技术,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NASA将用于对动物测量体温的可吞服药丸核心技术经过再次开发嫁接到用于对航天员探测体温,既解决了航天难题,又成功地用于民用二次开发。核心技术嫁接与一般技术嫁接相比,其共同点就是利用外来技术进行新产品生产与加工,满足市场需要,以取得盈利。但其又具有不同特征,主要表现在:嫁接者关注长期效益、获得途径更为艰难、需要良好配套条件、盈利大、风险多而易诱发病变,等等。显然,企业嫁接核心技术过程需苛刻的配套条件,风险多为致命性,就像人出现恶性病变一样,致使企业死亡。一旦出现病变而没有加以有效的控制,会导致嫁接项目失败,且易诱发企业破产。因此,为有效地预防与处理企业核心技术嫁接中出现的病变,企业必须了解其运作过程中存在哪些病变,并找到其治理的“穴位”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引火烧身”,以取得嫁接项目的成功。
(二)企业嫁接核心技术过程中的病变“病理”剖析
Ayres(1988)认为技术生命周期是从开发一个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到下一个主要技术壁垒的一段时期,该周期经历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而核心技术相对于一般技术存在价值延展性特征,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内核心技术完整的价值开发过程要经过价值发现、价值获得、价值初步兑现、价值延续、价值终结几个价值形态的演变,其对应的核心技术价值开发阶段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再开发和成果再转化四个阶段。由于再开发和成果再转化一般是由一个单位进行的,其可以合并为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因而也可以把其价值开发阶段分为研发、成果转化和新成果再转化三个阶段。如图所示(为研究方便,将军民两用核心技术的价值开发为例作以说明)。企业可以上述三个阶段中任选其一进行核心技术嫁接。无论在哪阶段介入,核心技术嫁接者都将面临技术价值开发过程本身的一些病变,同时,还将面临着由于技术移植所引起的“水土不服”而产生的病变。前者可能属于技术本身或者嫁接者操作失当问题,如技术开发不成功或者不成熟,不能成功地整合关键资源等;后者产生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或交易者利益博弈失当而产生的合作关系破裂,如没有拿到核心技术开发的钥匙等。病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病变细胞扩散而导致一系列难以控制性的后果发生。但病变一开始是恶性的很少见,大多数都有一段潜伏期,如果了解其规律,早发现、早治疗,采用有限覆盖措施对病变部位进行化疗或切除,拟制其扩散,就能避免企业难以跨越核心技术嫁接的“死亡之谷”。
二、企业嫁接核心技术项目的病变风险归因案例分析
本文以九个企业核心技术嫁接病变致死或遭受重创的案例与对应不同嫁接阶段进行简要地剖析,其病变可归结为:噬血性、脑病变和消化系统病变等三种,其主要原因归结为嫁接者决策失误、配套管理能力差、缺乏创新应变能力。如表所示。
三、企业防治嫁接核心技术病变风险的应对机制
企业嫁接核心技术的病变来源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为嫁接者信息占有少、技术供应方“留一手”策略等;主观因素为决策失误、资源整合能力差、缺乏创新应变能力等,进而被对方“敲竹杠”或核心技术失去价值再生能力。鉴于病变诱因复杂,企业不易找到一种万全的应对之策,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减少主观失误,有重点地加以预防和处置,尽可能防止病变引起的企业破产。
(一)构建核心技术嫁接目标与介入阶段相适配的病变预防机制
企业应依据核心技术嫁接的获得核心技术、效益最大化以及技术与效益双兼顾三类目标构建相对应的病变预防机制。若嫁接目标为获得核心技术,企业就应在研发阶段嫁接核心技术,积极参与技术开发,通过技术释放的约束机制,以项目合同的附加条款形式让对方交出核心技术。我国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机组国际市场招标采购,正是借助于“三个必须”条款成功嫁接到核心技术。若目标为效益最大化,企业就应在成果转化阶段嫁接技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效决策机制、选才用才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推进核心技术产业化,以防止脑病变或消化系统病变。思科公司昔日的核心技术嫁接项目成功是与其围绕市场需求兼并企业、科学决策、善待关键人才密切相关,今日的困境归因于其兼并项目太多而导致消化系统病变。若目标为“双兼顾”,企业则应在研发或新成果再转化阶段嫁接核心技术,通过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创新变革机制,避免脑病变或噬血性发生。奇瑞公司嫁接核心技术成功得益于其正确的嫁接技术来源选择决策,即选择了从没有竞争关系的优势互补合作者那里嫁接核心技术;三星公司手机业务正是借助于有效的技术、营销和管理决策变革,确保再开发产品个性化,避免“安乐死”。
(二)建立贯穿于技术嫁接全过程的合作双赢博弈机制
核心技术嫁接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对接活动,介入各方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构建合作博弈机制是防范其病变的良药,这已被诸多成功的嫁接案例所证实。奇瑞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嫁接到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是与其正确地选定合作伙伴,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博弈机制密切相关;思科公司通过待遇优惠方式留住了核心技术供给方的关键人才,降低了项目因缺乏关键人才无法启动的病变风险,而诸多跨国公司兼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人才间建立的是一种零和博弈机制;美国迪亚能源公司在嫁接NASA军用铁一铬氧化还原能量储存系统过程中,借助于有效的合作机制,开发出市场需要的军民两用产品,并使之成功地实现产业化,消除了技术产业化的消化不良病变;军工743厂则通过引进国外关键技术、与国内铁路部门的合作,建立了牢固的能力互补和利益分享机制,降低了技术升级和新市场开发的病变风险。因此,为防止病变,嫁接者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嫁接核心技术,都应当与技术供给方、用户、关键人才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博弈机制。
(三)建立防止病变扩散的应急处理机制
面对已发生的技术嫁接病变,企业应当及早发现,建立快速处理机制,毫不犹豫对其处理,通过“化疗”或切除恶性病灶,以防止其扩散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对于小的病变,企业应尽早发现,及时进行“化疗”处理,将恶性病灶消灭在萌芽状态。1985年可乐公司将一种新的可乐配方核心技术嫁接到其主导产业企图替代其原有配方,但该新可乐由于糖多、消费者偏爱本地饮品和媒体的一些不良报道,引起可乐公司病变;该公司总裁于1992重新启用老配方,后来又成功地嫁接了低糖配方核心技术,从而使企业免遭破产。对于即将扩散的恶性病灶,企业应当及时发现病变的原因,忍痛割去毒瘤,化险为夷。上世纪90年代,IBM公司面对着日益兴起的个人电脑业务,由于存在大企业病,其未能及时将核心技术嫁接到PC中,导致企业出现病变,该公司迅速聘用郭士纳作为CEO,并引发对公司非核心业务处置和公司核心业务重组,由于“脑瘤”和“脂肪瘤”被切除,公司获得了新生。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2
英文名称:Chinese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alysi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4-1793
国内刊号:11-2224/R
邮发代号:2-2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药物分析杂志》(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论著、交流、综述等。报道化学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抗生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分析;质量标准研究、临床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基础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及时报道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多年来本刊以刊出严谨、高质量的论文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可和信任。
本刊于2006~2008年连续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C类资助。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理论体系;发展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5]陈梦雄.“八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连载V)[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8(06).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4-0026-02
技术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日益提升。
1技术创新
1.1技术创新的概念
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最早观察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熊彼特是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创新概念的人,他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人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1.2技术创新的特征
1)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技术创新的主体看,企业主要以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即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利用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调配进行创新研发。
2)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接收市场的检验,最终获得成功,取得经济效益。
3)创新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企业核心竞争力
2.1概念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以及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2.2特征
1)增值性:核心能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2)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巾积累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3)难以转移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核心能力很难从一个企业通过交易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4)难以替代性:与其他的资源、能力相比,核心能力很难被其他生产要素或要素的组合所替代;
5)异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长期演进而形成的独有的能力;
6)辐射性:从能力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是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组合融化形成的新专长,具有把核心技术辐射到各种最终产品的能力特性。
3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而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现象是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停留在跟进模仿创新阶段,大多限于仿制或低水平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
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激励方式;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3.2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二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技术创新链。
3.3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用
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技术创新分为3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这3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这些模式也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3.4建立健全技术人才体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要以体现人才价值、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价值为原则,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加入中小企业队伍;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足额提供教育培训经费;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5培育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才能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6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研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和产品创牌的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靖,胡振红.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2:50-51.
[2]姚正海.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2009,10:31-32,55.
[3]裴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要素[J].经营管理,2010,4:75-76.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1篇5
关键词:FDI;R&D;技术创新能力;滞后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44-06
ImpactandEvolutionofFDIandR&DonChina’s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
FromthePerspectiveofLagged-effect
YAOZuo-wen,CHENXin-we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nualdatafrom1987to2010,usingADLregressionmodelideasandtheconceptoflaggingeffect.AIC、SCinformationcriterionareusedasselectingoptimallagordernumberofthejudgmentstandard,Inordertoestimateandcalculatethelagged-timeaboutFDI、R&Dand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variables.TheresultshowsthatFDIhasnosignificantimpactonthepromo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thereexistsanegativespillovereffecttoourcore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FDIcannotbringaboutthesubstantiveupgradeofChina’score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Atthesametime,studyonthetwogroupsofdata,showsthatthenotsignificantinfluenceintheperiodfrom1987to1998evolvedintosignificantinfluenceintheperiodfrom1999to2010,andtheresultismainlyduetothestrengtheneffectofChina’sindependentinnovationtotheimpactofFDI.ButFDIcreated“extrusionaleffect”andthe“substitutionaleffect”totheabilityofR&Dinnovation.
Keywords:FDI;R&D;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y;lagged-effect
1引言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进步和创新有两个基本来源:一个是国内研发R&D,R&D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具有提高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另一个是国外技术外溢,技术外溢的一个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FDI能够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等途径来持久地提高东道国的产业集中度和先进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尤其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更进一步突出了FDI和R&D作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动力作用。
关于FDI、R&D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使用不同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FDI与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关系主要集中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上。Caves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两国制造业中行业内的FDI份额与当地企业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认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存在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制造业中[1]。同时Globerman,Blomstrom和Kokko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乌拉圭的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2]。但Haddad和Harrison选用1985~1989年的企业和行业面板数据对摩洛哥制造业进行分析得出跨国公司对该国并没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3]。而Aitken和Harrison对委内瑞拉的研究结论更是与Caves、Globerman等完全不同,认为由于外资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没有外溢到当地企业中去,产业内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与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4]。FDI是否带来我国技术进步,国内学者也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江小涓在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后认为由于跨国公司要占领我国市场,自然就会带来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因此FDI进来后就会带来技术进步,这是没有前提的[5]。而王春法在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得出FDI的技术溢出并不像江小涓分析的那么明显,相反,则得出FDI对本地企业R&D研发活动是挤出的、替代的[6]。陈劲等也得出FDI的流入对国内企业区域创新能力的技术外溢效应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显著,FDI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科技能力无显著影响。因此,加大国内R&D研发投入,才是增强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7]。闫俊周分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正在发生演变,由显著性影响转变为不显著影响,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R&D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FDI的影响产生了弱化效应[8]。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FDI、R&D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FDI、R&D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研究较少考虑技术溢出效应的“时滞”这个重要现象,在没有考虑时滞的情况下,会高估技术溢出效应,所以为了描述和模拟经济数据的生成,经济模型中的行为和技术关系就必须包含时滞[9]。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首先重点运用ADL模型思想和滞后效应的概念,以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对FDI、R&D及技术创新变量的滞后期做出估计并进行测算,整体分析FDI、R&D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其次对研究数据进行分组,深入研究我国FDI、R&D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阶段性影响及其演变趋势。
2计量方法与理论模型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时间滞后效应,某些经济变量不仅受到同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过去某些时期的各种因素甚至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因变量受到自身或另一解释变量的前几期值的影响的现象称为滞后效应,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因技术原因造成的滞后效应。
在出现滞后效应时需要对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修正,本文主要运用滞后回归模型中科伊克(Koyck)方法的思想,科伊克方法是将无限分布滞后模型(1),转换为自回归模型,然后进行估计,
3实证检验分析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1987~2010年的相关数据建立检验模型,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而得,FDI、R&D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产出形式是专利,专利授权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本文利用专利授权量(PatentGranted)测度我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创新水平状况。发明(Invention)、实用新型(UtilityModel)和外观设计(Design)三者由于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同,因此其衡量技术创新的水平也不一样,发明专利最能代表核心技术或核心创新能力水平,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在以下分析中以技术创新变量专利授权量(PG)、发明(IN)、实用新型(UM)和外观设计(DE)作为被解释变量,FDI和R&D作为解释变量。同时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等因素,首先对选取的FDI和R&D指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实际的FDI和R&D,其次,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再对平减后的FDI、R&D实际指标和未平减的技术创新指标进行对数变化,最后得到的数值用lnFDI、lnR&D、lnPG、lnIN、lnUM和lnDE表示。
3.2回归分析及其显著性
依据模型首先对对数变化的时间序列进行整体及分组阶段性回归显著性检验,从回归显著性检验结果的收尾概率和R2看,1987~2010年以及分组的1987~1998和1999~2010年的回归显著性检验的方程均存在无法全部通过1%、5%或10%的回归显著性检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FDI、R&D投入增加了新技术开发的知识存量,研发部门的新投入正是新技术和由知识存量演化的资本存量,知识存量向新技术的演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FDI、R&D对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会有一个短期的滞后效应。此外,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对已有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系统进行实质性改进的过程。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真正突破,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短期内,FDI、R&D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并不显著,对技术创新变量的影响也会滞后。
根据科伊克模型的思想以及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AIC、SC信息准则作为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的判断标准,对FDI、R&D增量的滞后期做出估计并进行测算,1987~2010年的整体滞后回归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FDI对专利授权量的弹性系数为-0.115607,在10%的临界值水平上显著,说明FDI对我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FDI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59901和-1.350851,仅仅对外观设计专利影响显著,弹性系数为0.468309。这说明FDI对核心技术或核心创新能力的外溢和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相反具有负向外溢效应。同时,从表1还可以看出,R&D对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46408、1.324671、1.216281和0.922359,其中对发明专利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R&D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以上利用1987~2010年我国24年来的面板数据从整体上分析了FDI、R&D活动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那么FDI、R&D活动在这24年间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演变趋势是怎样的,FDI、R&D活动在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同时,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有必要加以细化分析。同时,由于FDI、R&D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时间上是一个渐进、长期的技术扩散和演变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1987~2010年24年间的面板数据划分为1987~1998年和1999~2010年两个时期来考察FDI、R&D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演变情况以及两者在演变过程中的内在关系。两个时期的滞后回归分析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1987~1998年和1999~2010年的两个时期,FDI对专利授权量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由负向外溢效应转变为正向外溢显著性影响,弹性系数为0.285270和1.492233,同时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也在增强,弹性系数由0.350409提升到2.159658,但对发明专利的弹性系数由-0.515867演变为-0.922618,FDI在长期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但对发明专利的影响负向外溢效应越来越大。说明FDI进入初期并未产生技术溢出或扩散效应,FDI技术溢出或扩散效应是一个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技术扩散过程。FDI虽然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较大影响,但从长期看依然没有在实质上带来核心技术或核心创新能力的外溢和扩散效应。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正在发生演变,其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增强趋势,但对核心技术或核心创新能力的外溢和扩散的弱化效应越来越显著。而从R&D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987~1998和1999~2010年间,R&D对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弹性系数由1.511945、1.263367、1.419767和2.688889分别演变为0.945547、0.609207、0.825557和0.629388,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增强趋势,而R&D却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削弱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1999~2010年国家和企业对R&D投入的加大,以及对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说明FDI对东道国内资部门的技术外溢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国内企业部门必须拥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即人力资本和R&D投资基础,才能成功模仿、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说明FDI在产生技术外溢的同时对R&D自主研发能力产生了“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王春法,姜江研究也得出由于外资企业在技术上对国内科研保持相对封闭,FDI对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不明显,而且FDI对本地企业的R&D研发活动产生挤出和替代效应,通过FDI作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效率相当有限
[10]。对以上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
(1)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外溢效应。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上对于母公司形成了强烈的依附关系。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跨国公司母公司技术的接受者和应用者,而不是新技术的创造者,本身的技术活动相对较弱,再加上在我国的研发活动也不是那么活跃,因此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也非常有限。在对我国技术扩散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几乎从来不参与当地的技术市场活动,既不在那里购入技术产品,也不在那里出售技术,与本地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其它组织之间的技术联系也非常微弱,根植性较差,导致在本地的技术扩散效应较弱。同时,在我国FDI多采用独资或控股的方式进入,大多采取内部化的技术转移方式以保持其对本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即使在本地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主要作用在于进行适应性研究或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技术研发,而非对核心技术或整个价值链上的技术研发,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仍由母公司及其研发中心控制。另外由于外资企业在资本、技术和管理体制上具有先进优势,外资企业掌握着产品创新的标准,因此,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产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被其主导和控制,也就牢牢控制了产业创新价值链高端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而国内企业则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FDI的进入不但没有带来核心技术的外溢和扩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国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
(2)FDI对R&D自主研发能力存在着“挤出效应”或“替代效应”。从计量分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增强趋势,而R&D却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表现出削弱趋势,说明FDI对R&D自主研发能力存在着“挤出效应”或“替代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试图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黄静认为在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基础薄弱,本身与外资部门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外资部门的进入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作用下,内资部门很可能弱化研发的动机[11]。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比国内先进很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资的进入和存在垄断了东道国原来的竞争市场,排挤了原有的国内企业,降低了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部分行业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内资企业的市场萎缩,使我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可能迫使企业放弃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开发能力,转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技术“挤出”效应,FDI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R&D自主研发能力。Kokko也认为,当跨国公司在某国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并且其与本国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没有证据表明此时的FDI对本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任何作用。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并购国内潜在竞争对手,这就可能导致削弱、转移或关闭被收购企业原有的创新活动,进而削弱当地的自主研发能力,使东道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对外国形成了过分依赖,降低了东道国的技术阶梯,带来负向外溢和扩散效应[12]。
4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FDI的进入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时滞效应,但对核心技术或核心创新能力存在负向外溢和扩散效应,FDI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与吸收能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外资企业新的产品或技术对国内企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扩散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机构与其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发挥其积极的溢出和扩散效应,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从短期和长期滞后回归分析来看,FDI不能在实质上提升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反存在负向外溢效应。可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投资规模和投资数量,而应该实现从追求投资数量向提升投资质量转变。要大力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实证证明自主创新才是提升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要充分结合产业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导和控制产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把握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高端价值链,增强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FDI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的提升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这在实质上影响了FDI、R&D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演变进程。因此,在继续加大R&D投入强度的同时,应优化R&D资源配置,提升R&D投入效率,建立多元化的自主创新科研激励机制,以政府激励为基础,更多地利用市场激励和产权激励的手段,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CavesRE.Multinationalfirms,competitionproductivityinhost-countrymarkets[J].Economics,1974,41:176-193.
[2]Globerman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spilloverefficiencybenefitsCana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1979,12:42-56.
[3]Haddadm,HarrisonA.AretherepositivespilloversfromdirectforeigninvestmentevidencefrompaneldataforMorocco[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3,42:5-74.
[4]AitkenB,HarrisonA.Dodomesticfirmsbenefit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evidencefromVenezuela[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605-618.
[5]江小涓.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J].科技导报,2000,(9):27-28.
[6]王春法.FDI与内生技术能力培育[J].国际经济评论,2004,(3-4):19-22.
[7]陈劲,陈钰芬,余芳珍.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0,28(1):7-13.
[8]闫俊周.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演变[J].技术经济,2010,29(5):12-17.
[9]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滞的探讨[J].技术经济,2010,26(9):49-52.
[10]王春法,姜江.引进外资就能引进技术吗[J].红旗文稿,2005,1(8):20-22.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石油工程;录井;储层物性评价
引言
伴随着石油业的前进,油田查看开采的范畴持续扩张,录井业也随之有了新的前进机会。在承袭以及开展以往录井优点措施的过程中,人类凭借措施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改革,持续拓展录井业新的服务范畴,开采出新的利益成长点。当前,录井工艺以开展成以往石油业以及信息措施相综合的集化学、电子资料、电、声、磁、机器为整体的全面措施,牵扯到石油地况、钻井项目、地球化学以及物理、传感措施、信息处置以及运送等很多科目、很多范畴的现代化专业措施,其特征是信息化以及智能化。
身为一项新的科技,在上世纪末核磁共振就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到石油地况以及石油项目的探索部分。它对信号的测验有着显著的优点,就是能够不会因固体骨架等遇到干扰,拥有安稳性质同时信息丰厚。并且,可以有选择的对物体开展检测,能够检测的更准确,在检测的程序中可以更清楚的辨析出油、气、水等在核磁共振部分存在显著的不一样,防止在以往方式中的不足。以往的行为是经过对外形模子的使用开展的,会遭到岩性、井眼以及地层水矿化的作用。尤其辨别情况以及储存位置的评估都在使用核磁共振之后获得了处理。全部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更加精准的评估地层油气构造,计算的储存量更加科学,对产层的构造估算更加精准,推动了油气田的开采量。
1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类在不一样的范畴中都运用了核磁共振措施,在石油项目部分的运用和别的部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石油项目部分,这项措施充分使用核磁对油水开展检测以及解析,最后解析出油水在地层以及岩石中是什么样的形式以及状况留存的。能够把原子核划分为两类:有自旋以及无自旋特征两种。有自旋的原子核中其氢核具有正电荷,因此拥有电性,而且能够自旋,因此自旋特性的原子核中的氢核和具备磁性的磁针相似。在一个永恒稳定的磁场中,因受到外界的作用,在氧原子核内部就会出现核磁共振。
出现核磁共振氢核中一起出现共振,氢核活跃到高能状况时能量不会降低,致使经过辐射谱线的形式想要回到低能状况是实现不了了,关键是由于氢核收取的能量不多。之前收取的能量没办法再从高能状况转变到低能状况时辐射出去,这个程序就是弛豫程序。流体所在的位置空隙情况还有岩样的渗透性都对流体出现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存在很大的作用。这样从流体数据、渗透性以及砂岩孔缝大小等系数,在核磁共振措施的协助下,能够获取比较精准的检测资料。
2核磁共振测量中的参数
核磁共振措施在石油项目获取了普遍的使用,要准确解析其用途,第一要先搞清楚这项措施的检测系数。必须要了解检测系数,才可以推动核磁共振措施获取真正的施展。其关键检测系数包含:岩石渗透性,岩石孔缝状况,含有饱和状况,岩石能流动物体等。岩石中存在的流体和原子核从激发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是成正比的。所以,要想获取岩石孔隙状况,就要适当的了解弛豫时间的长久。岩石孔隙散步状况,在弛豫时间谱中能够展示出来。如果孔缝太小,会因为毛管力的限制流体可能会无法流动。所以,要对弛豫设定一个有关的范围,才可以对孔缝开展熟悉人事。假如弛豫时间要比孔隙流体的弛豫时间就,就会被管制住,叫做束缚流体,反之则称作可动流体。按照遮盖渗透情况以及孔缝之间的联系,能够经过对数据开展解析运算,以便使用弛豫时间谱,最后能够得到比较精准的渗透性数据。把油以及水杯的氢原子提取是很难的,使用核磁共振措施,能够检测含油状况。
3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是根据核磁共振原理测定岩石孔隙流体中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及流体与岩石孔隙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流体性质以及可动流体、束缚流体等物性参数的技术。该项技术在室内储层评价、开发试验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研究与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磁共振技术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最接近渗流机理的一种录井方法。凭借着在测量渗透率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核磁共振技术首先减少了误差的存在,特别是在实际测井的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渗透率的计算准确度提高。核磁共振技术局域明显的优越性,在地质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提高渗透率的计算精度有很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油气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含油气饱和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油藏的高度、孔隙的结构、流体性质和岩石的物性等因素影响了含油气的饱和度。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得到的含油气饱和度与岩样内的含油量和总液量之间的比例是常数。
针对油藏,核磁共振录井通过对一个岩样(岩心、岩屑或井壁取心)的核磁共振测量,即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束缚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等多项物性参数,进一步分析还可对原油黏度、岩石润湿性等进行测量。对于气藏,核磁共振录井能够获得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含气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等物性参数。将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所得出的物化参数应用于钻
井现场,及时分析岩心、岩屑和井壁取心,具有用量少、速度快、一样多参、准确性高、连续性强、可随钻分析等常规岩心分析和测井所不可完全替代的优点。在划分和评价有效储层、指导现场钻进、为完井讨论及完钻测试提供数据等方面极具意义,因而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生产中作用巨大。
核磁共振录井措施拥有非常普遍的前进范畴以及运用前程。这种措施在改善以及前进的过程中还必须增强下面的作业:增强钻井现场运用的普遍以及扩张;研发使用安稳性强、工作效率快、精准性高、体型小的新式设备;使用差谱、移谱等很多形式开展信息说明,提升说明精准性;增强检测说明系数的数量以及精准性。
4结束语
当前录井措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会同时存在的前进时机,油气检查开采的前进以及有关行业措施的前进,为录井措施供应了开阔的前进范畴。以录井资料为重点,很多录井措施为根本,创建以及持续改善现在录井措施系统,促进录井措施以及有关新措施密切相连,相互辅助,会昭示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为民,赵刚.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的实验及应用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1).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
关键词HLR;HLR1+1互备方案;MSC;MSC-POOL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9-0071-03
1概述
随着移动业务的日益发展,移动网络运营商对服务可用性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网络可靠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果关键网元不可用而导致大面积用户的通信业务受到影响,将对运营商的营业收入和企业形象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因此,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提高网络的可用性,业已成为各大运营商重要的关注点。而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移动交换中心MSC作为GSM网络的核心部分,其安全性尤为重要。
2HLR1+1互备容灾技术
归属位置寄存器(以下简称HLR)作为GSM/UMTS网络中最重要的数据中心,网络地位非常重要。HLR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导致严重后果:就终端用户而言,将无法做为被叫,无法进行位置更新,无法获取鉴权信息,无法接收短消息,无法修改用户自定义的补充业务,部分用户无法做主叫等;就网络运营商而言,将导致营业厅和客服中心不能为用户提供正常服务。因此,HLR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移动网络中十分关键。
当前,提高HLR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两种提高HLR系统自身的软硬件可靠性及对HLR进行网元级容灾备份两种方式,通过在不同站点布放备份HLR来实现。目前通行的HLR网元级容灾备份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分为:1+1主备、1+1互备和N+1主备3种方式本文将着中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1+1互备份。
2.1方案原理
1+1互备方案中,正常状态下,两个HLR以负荷分担的方式处理MAP信令。两个HLR处理的用户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为Primary和另一部分为Rudundant。其中一个HLR有数据更新时,更新的数据通过IP准实时地复制到对端HLR中,详见图1。
1+1互备方案可以在物理上将两个HLR拉远放置,以实现地理级冗余。一旦某个站点遭遇灾难,该站点的HLR将可能完全瘫痪或者部分瘫痪。因此,故障HLR所处理的业务需要重新路由到对端HLR上,而SS7网络可以实现业务的重新路由。对端HLR之所以能够接管故障HLR的业务,源于故障前两个HLR之间进行了数据同步与复制。
2.2冗余机制的实现
当判定一个HLR出现故障,需要由其容灾HLR承载所有的业务时,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故障处理工作:在发生故障的HLR1闭掉到的所有方向的链路,如果故障HLR不能够联机,则在与它有直联的所有网元中闭掉到故障HLR链路。同时记录故障HLR故障发生时的上一个COMMANGLOG的子文件号,这是故障HLR业务均由其容灾HLR执行。
组织进行用户登记、拨打测试验证工作,确认HLR备份功能正常启用;
密切观察留意主用正常HLR的CP负荷和到各个方向的信令负荷的情况;
继续进行故障HLR的故障处理工作;
当观察到故障HLR恢复正常时:首先解开到配对HLR方向的链路,留给HLR之间的UPDATE和CONTROL消息的传递使用。当观察到HLRUPDATE完成状态恢复为NORMAL时、决定要倒回到正常两个HLR负荷分担工作状态时,再解开闭塞的所有信令链路。
3MSCPOOL技术
移动交换中心MSC是GSM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共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其与网络其他部件协同工作,完成移动用户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合法性检查机频道转接等功能。如MSC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用户无法进行呼叫业务(主叫和被叫)。当前对MSC的容灾技术主要是MSCPOOL技术。
3.1MSCPOOL技术原理
MSCPOOL简称为IuFlex,与传统的RNC/BSC与MSC-S一对一的固定控制关系不同,MSCPOOL是把若干个和BSC/RNC相连的MSC-S放在一个池内,组成一个大的服务区域。池内的BSC/RNC受控于池内所有MSC-S,池里的MSC-S为整个大服务区域服务,如图2所示。
MSCPOOL实现机制简单,当终端用户进入到POOL服务区时,BSC/RNC会根据POOL中MSC-S处理能力分配用户登记到一个MSC-S上,用户在该POOL区域内漫游时,一直登记在该MSC-S内,直到出了该POOL区域。一旦某个MSC-S出现故障时,BSC/RNC会自动实时选用POOL中其他正常工作的MSC-S来完成呼叫,无需与其他网元的配合工作。
3.2MSCPOOL冗余机制
MSCPOOL可以实现MSC-S的实时冗余备份,如果利用MSCPOOL来进行MSC-S的冗余备份,需要考虑MSC-S的节点容量和信令接口的冗余。
MSCPOOL实现MSC-S的冗余备份,对MGW没有备份的作用。由于实施MSCPOOL需要MGW启用虚拟MGW功能,即把一个MGW硬件节点从逻辑上划分为多个VirtualMGW,由多个MSC-S分别控制。MGW所有的IP端口资源和其它编解码器资源可以被所有虚拟MGW共享,但是对于TDM端口,每个虚拟MGW需要专用的TDM端口,不能共享,如图3所示。这样当POOL中某个MSC-S故障时,对应虚拟MGW的TDM端口将不可用,所以,MGW的TDM资源以及所有和MGW有TDM连接关系的节点,需要考虑TDM端口资源的冗余。
假设POOL中有N个MSC-S,则每个MGW需要定义N个VitualMGW由N个MSC-S分别管理,每个VirtualMGW需要分配不同的TDM资源,其他IP和TC等资源可以共用。一个MSC-S故障时,每个MGW中对应的那一个虚拟MGW的TDM资源变为不可用,即可用TDM端口减少了1/N。
MSCPOOL冗余备份机制主要包括MSC的故障检测机制及业务恢复机制。MSC的故障检测机制基于现有的A接口BSSAP信令故障检测机制。当到某个MSC的BSSAP信令确认不通时,BSC认为MSC不可达,自动将收到的用户呼叫请求及位置更新请求按比例转移到MSCPool内的其他可用的MSC,用户将登记在新的MSC内。所以,Pool中的MSCServer之间不需要具备心跳链路等机制来进行故障检测。
MSC的业务恢复机制主要包含倒换和倒回两个部分。对于倒换,严格意义上来说,在MSCPool里,故障MSC的业务会被其他正常工作的MSC共同承担,所以故障MSC的用户不会完全倒换到某一个MSC上。从概念上理解,故障MSC的用户会被BSC按照各个正常MSC的相对容量分配到MSCPool里到其他正常工作的MSC上。而且,MSCPool方案下的倒换是基于需求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故障MSC下的用户有呼叫需求的时候,才启动倒换流程。而不是有一个MSC故障,就在故障时刻将该MSC下的用户大规模全部倒换。在MSCPool方式下,如果MSC的故障很快恢复,而且故障期间某个用户并没有呼叫事件发生,那么当该MSC恢复进入Pool后,该用户的业务完全不受影响,MSC的故障对其下用户是透明的。所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MSCPool下的倒换方式降低了网络负荷、简化了倒换程序、提高了网络效率。
例如,如果MSCPool中某个MSC发生故障,当故障MSC下的用户发起呼叫请求或者位置更新请求的时候,BSC根据TMSI中的NRI值,发现原有登记MSC已经故障,于是按照各个剩余MSC的相对容量选择一个MSC处理该用户的呼叫请求,但是该MSC发现此用户不是自己的用户,于是拒绝该业务请求,并且返回相应的错误代码。手机收到错误代码后立即发起位置更新,重新正常注册到Pool中某个正常的MSC。
因此,综上所述,对于故障MSC下的用户,第一次主动呼叫或者位置更新失败,但是后续业务正常恢复,因此从倒换开始到第一次接通用户主叫业务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从倒换开始到业务接管的整个过程,或者说整个业务恢复的过程完全是自动实时进行的,无需事先预置为人工方式。
对于倒回,当故障的MSCServer恢复正常后,可将其加入到MSCPool重新提供服务,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倒回操作。将恢复后的故障MSC加入MSCPool的操作和加入一个新的MSCServer大致相同。
对于倒回,严格意义上来说,先前分布到各个正常MSC上的用户也不会全部迁回到恢复后的MSC上,也没有必要全部迁回到恢复后的MSC上。因为在MSCPool里,一个用户只要在Pool里漫游,那么它总是被初始登记的MSC所服务。这种服务方式降低了网络负荷、提高了运行效率。
对于短时间的故障,小部分用户发起呼叫请求,会被BSC重新自动分配到其他MSC进行服务(无需事先预置为人工方式),但是大部分用户仍然驻留在原有故障MSC。那么该MSC一旦投入工作,那么其下用户就相应的恢复了服务。对于长时间的故障,可能大部分的用户已经由其他的MSC服务,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手工方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将某个MSC上一定数量或者一定比例的用户通过负载重分配的方式迁移到恢复后的MSC上。这个过程和Pool正常运行时,对某个MSC进行维护操作,转移其部分或者全部用户的流程是相同的。综上所述,使用了MSCPOOL技术,用户的业务是不受到影响的。
4结论
网络设备容灾备份的本质要求是确保电信级的网络服务品质和业务服务不中断,在实施备份方案的过程中完全避免人工的干预并提高备份设备的利用率。网络设备的实时热备份是运营商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追求的理想目标。
结合HLR1+1备份方案、MSCPOOL的组网方案,可以在软交换组网中提供各个层面的安全备份机制,满足电信运营商不同层面的安全需求和组网要求,网络建设更有安全保障。随着软交换网络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而备受关注,实时的冗余热备份技术必将越来越多的受到青睐。
参考文献
[1]ITU―TQ.714SpecificationsofsignalingsystemNO.7-Signalingconnectioncontrol.
[2]YD/Tl126-2001NO.7信令系统测试规范.一信令链接控制部分(SCCP).
[3]YD/T1180-2002No.7信令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一MTP和SCCP部分.
[4]爱立信ALEX.MSCR12,WCDMAR5/GSMR12withAPG40LSV28.
[5]陆国军.爱立信移动软交换MSCPOOL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43):77-78.
[6]邱巍.MSCPOOL组网相关问题分析.电信技术[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56-59.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27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9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18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建筑学界的学者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新时期图书馆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分享图书馆建造的经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大会的主题是“变迁中的大学图书馆建筑”。会议采用主题发言、专题研讨和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分别从图书馆建筑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图书馆空间形态与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数字化对图书馆建筑的冲击、图书馆建筑防灾减震设计、图书馆建筑与绿色环保,以及图书馆建筑使用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此次研讨会是两岸图书馆界与建筑界在多年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又一次合作的盛会。双方的先进办馆理念、建筑思想、实践智慧和成功经验,对提升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研究水平,促进两岸学界交流与共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蒲云教授致欢迎词,蒲云教授向各位代表介绍了百年交大发展的历程,并肯定了图书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副主任胡越胡越教授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戴利华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高凡主持。
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成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代表参加
日前,来自全球13个植物科学组织的21位代表齐聚美国夏威夷,出席首届国际植物科学组织峰会,商讨如何团结更多植物学家共同解决全球面临的饥饿、能源枯竭、气候变化、民生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并宣告成立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TheGlobalPlantCouncil,GPC)。GPC旨在通过一系列战略协作,找出应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加强与决策者的沟通,同时增强公众对植物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上的认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许智宏院士与秘书长何祖华研究员代表中国参与了这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组织的成立。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8
正是看到了产业的兴旺发达,在2013年刚刚发放4G牌照后,2015年5G就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之前的分析占据5G产业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底层核心技术。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5G的框架还没有确定,谈核心空口技术是否过早。
5G底层技术专利形成时间远早于5G标准框架
目前对于5G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加速,但初步的框架确定估计也要到2016年。但标准框架未定之时,正是底层技术核心专利争夺的关键时期。从历史上的经验看。我国自主提出的3G国际标准TD-SCDMA的标准框架专利CN97104039.7是在1997年由信威通信申请的。而高通公司赖以掌控3G产业链命脉的底层CDMA核心专利却是美国高通公司于1990年在中国申请的三件申请(CN90109758/CN90109068/CN90109064),其中CN90109068产生了分案申请CN200610156292。除CN90109068专利在审查中被驳回,CN90109758、CN90109064、分案申请CN200610156292被授权。最早CDMA技术中国专利CN90109758、CN90109064、CN200610156292,分别是以1989年11月7日的美国优先权US433031和US432,552,US433,030提出申请。由此可见底层技术专利的部署是远远早于标准框架专利的。
让OFDM子载波数据率翻倍的FOFDM技术
FOFDM是5G的热门备选核心空口技术,Fast-OFDM(FOFDM)是基于OFDM正交频繁复用原理的,进一步提高OFDM的数据传输效率,FOFDM的子载波(sub-carriers)的数据率是OFDM的2倍。正是这一诱人的性能,使得FOFDM成为5G热门的候选核心空口技术。
而从FOFDM技术发展来看,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相关的学术文章发表,到了2002年前后,相关文献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所以说作为5G重要的备选核心空口技术FOFDM的技术到目前已经发展了20年。
目前FOFDM是国内企业明确重点关注的5G备选核心空口技术,因为专利对于通信产业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对于FOFDM的专利情况就要及早有所关注和储备。
下面就实证性地分析一下,目前FOFDM技术的专利现状。
FOFDM技术的专利分布
对于并没有大规模商业应用的FOFDM技术的专利检索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特别是将FOFDM技术从OFDM技术中区分出来,不同的研究人员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下面将通过几个维度来讨论相关的专利分布情况。
首先对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已经形成专利族14950个。对于其中专利引证率排名最高的前1000件最重要专利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相关技术的形成高峰是在2003-2005年。但当时我国的通信产业的实力,特别是形成基础底层技术的实力,还没有如今这样强。而具体到国家来看,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中国排名前列,但这些重要专利的申请人主要还是如高通、摩托罗拉、北电、三星等企业。
基于FOFDM的对于OFDM子载波数据密度进一步提高的技术原理,进行进一步检索,得到的相关专利数量则大大减少,直接相关的只有100余件。
同看到的技术文献相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FOFDM技术开始发展(专利申请在发表文章前才具有新颖性,才能获得授权),从2002年开始相关技术有一定增长,从2012年开始专利申请有了进一步地小幅增长。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9
从根本上说,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效率以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所进行的综合评价。作为一种科学的绩效评价技术,绩效考核通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来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已经显得日益重要。
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
所谓绩效,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项任务时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工作效益等方面。绩效是劳动者自身各项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劳动者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考核一般是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履行工作职责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根据预定的考核目的对数据采集、计量、分析和反馈进行综合评价,以达到培养、开发被考核者能力的目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全面实现为目标,根据强化绩效考核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考查和审核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对其工作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价。绩效考核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结构化方法,是衡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否完成该目标的手段。
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要求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专业技术工作中所作贡献的程度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奖惩、任用、调配等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是企业人事考评管理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运用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有政策延续性的制度性规范、程序、步骤和技术方法进行的独立评价。
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
专业技术态度考核。心理学理论将态度定义为行为人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内在心理倾向。实践中有时会出现个别人能力很强但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其所作出的贡献甚至还不及某些能力一般但工作兢兢业业的人。专业技术态度考核剔除了专业技术人员行为的内在差异和外在表现,把考核目标准确地定位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作的主观情感上,所以专业技术态度考核必不可少。专业技术态度考核通常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主动程度的考核、工作投入程度的考核和工作敬业程度的考核等。但是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定量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较为成熟的做法是对被考核者进行定性评价,并辅以定量测度。
专业技术能力考核。专业技术能力考核是针对从事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所进行的。对于企业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应着重于应用能力考核和工作能力考核;对于企业学科带头人,应着重于技术能力考核和管理能力考核;对于学术领军人物,应着重于创新能力考核和协调能力考核。一般来说,较难直接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定量测度,所以通常采用间接衡量方法。实践中,通过观察能力考核数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正常状态下的分布曲线应近似于正态分布,但有时也会产生偏态分布等异常状况。经过统计、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数学模型常常会受到外部环境等非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因客观原因影响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绩,因职责岗位、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等的变更而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新的工作不熟悉等。所以,有时还必须同时考虑一些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后再进行加权评价。
专业技术实绩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专业技术行为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专业技术实绩是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专业技术工作中所取得的实际业绩。通过专业技术实绩考核,能客观地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贡献程度,这是考核的实质。在考核中必须坚持质与量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技术工作质量的提升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质量互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专业技术发展阶段、不同专业技术专业技术资格、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项目等条件下的专业技术人
员,考核时要有所区别。
专业技术潜力评价。在专业技术潜力评价中,企业管理当局不仅要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所具有的能力,更要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潜力和技术团队成长的周期。挖掘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潜力、对专业技术潜力的开发运用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专业技术潜力评价是考核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内容。专业技术态度考核、专业技术能力考核、专业技术实绩考核这三项基本内容在方法上重在“描述”,与这三项不同的是,专业技术潜力评价在方法上重在“推断”。在专业技术潜力评价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是根据前三项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推断分析;较为传统的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学位证明、培训研修结业证明和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等来判断其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潜力;较为客观的是根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年限及其担任不同岗位职务时的工作表现等来推断其专业技术潜力;较为规范的是通过考试、测评和面谈等方式来进行专业技术潜力评价。
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传统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标不明,内容单一。有的企业不能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实际来制定绩效考核目标,考核内容的设置未考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有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设计得不公正、信息披露不公开,从而引发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抵触情绪;有的企业不分析绩效考核数据,考核结论过于单一。这些都无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的提升,使考核流于形式。
缺乏任务考核机制。传统的企业绩效考核所包括的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准的衡量、考核的周期是一次性的,不注重对考核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客观上造成了短期行为的出现。实践中,传统企业绩效考核缺乏任务考核机制所使用的循环往复式的考核评价技术,更不关注对考核数据的统计分析,致使考核结论只具备偶然性,这显然不能保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注重个体,忽视总体。传统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一般是以单个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强调记录或考核专业技术人员个体的工作状况,这往往会引发考核个体只注重自身工作绩效,而不注重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难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绩效,进而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结论应用较为僵化。传统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中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缺乏沟通,企业人事部门一般只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奖惩挂钩,未能从激励的潜在性、数据的监控性、任用的公允性等多维度研究和应用考核结论。在没有建立考核信息数据库、缺乏对考核数据进行深层次统计分析的情况下,以一个较为笼统的考核结果简单地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奖惩挂钩,并不能达到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挖掘其潜在能力的目的,更难以提升其工作绩效。
四、完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基本思路
拟定绩效考核规划。这是企业整个绩效考核工作的起点。实施考核时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就是绩效考核规划,一般包括考核目标、计划、对象、内容、时间、方法等。考核目标不同,绩效考核规划涉及的内容也不相同。另外,考核目标与考核对象又会对考核的具体内容、实施时间、实施地点以及考核方法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绩效考核规划的有关考核目标和内容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实践中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直接决定着绩效考核工作的效率,如果没有较为公平、规范、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者就难以公开、客观地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得不公正、不科学,那么考核结果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之间就必定存在偏差,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
采集绩效考核数据。采集绩效考核数据是进行企业绩效考核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观察、测试,应用访谈法、指标图示法、问卷调查法、多元分析法等科学方法,计量和记录客观、翔实的基础数据。这里的“数据”是广义概念,即不仅包括数字信息,还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信息。
实施绩效考核。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要设计得好,更要执行得好。实施绩效考核是绩效考核工作的重心,考核者要在绩效考核规划的指引下,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应用绩效考核数据,对考核项目逐一进行评定,在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对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对每一个考核项目进行评分,直至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绩效考核结论。
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在前四项工作结束后,企业管理当局应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以正式书面形式反馈给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反馈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与被考核者见面。实践中,既可以采取绩效考核报告的形式让被考核者签收并征询意见,企业管理当局再给予回应,也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通过当面交谈两者可以直接交换意见,从而增进相互问的理解,也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了解被考核者的思想状况。因此,面谈反馈在形式上比较人性化,也更符合和谐考核的内在要求。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1篇10
关键词:地理类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学术影响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63-03
近年来,随着地理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地理期刊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期刊工作者也紧跟着地理学科的发展步伐,跟踪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期刊是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期刊的评价指标尤其是被引用指标历来受到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评价部门的高度重视[1]。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2]中分别收录了1946、1998、1998、1994种和1989种期刊的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核心他引率等指标,其中,地理类核心期刊14、16、16、17和20种。
本文选取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收录的我国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分析了我国地理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地理类期刊办刊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地理类期刊4项指标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对比
由表1可知,地理类期刊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均大于全部收录期刊的总平均,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和2013年地理类期刊的核心他引率低于全部收录期刊的总平均值,说明地理类期刊这两年被其他刊引用次数减少,自引率有所增加;2009―2011年核心他引率与全部收录期刊基本一致。
二、2009―2013年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指标分析
(一)核心总被引频次
核心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下页表2可知,2009―2011年有1种期刊的核心总被引频次1001的地理类期刊数在不断增加,由2009年的7种增加到2013年的12种。说明5年来地理类期刊不断进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核心影响因子
核心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表示评价前2年期刊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由表3可知,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影响因子
(三)核心即年指标
核心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年指标越高,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越快。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由表4可知,即年指标>0.101的地理类期刊数占主导优势,2009年为35.7%、2010年为25%、20012年为47.1%、2013年为55%,仅仅只有2011年略低为18.8%,可以说这5年间地理类期刊的反应速度不断在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在提升。
(四)核心总被引频次居前5位的期刊
从表5可以看出,5年中总被引频次居前5位的地理类期刊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中国沙漠》和《冰川冻土》8个刊,《地理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居首位,且每年都在增加,从2009年的4522次增加到2013年的5867次,核心他引率也是最高的。
(五)核心影响因子居前5位的期刊
从表6可以看出,2009―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居前5位的期刊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冰川冻土》、《中国沙漠》和《湿地科学》,这8个刊的核心影响因子均>1.001。《地理学报》的核心影响因子最高,始终保持在2.00以上,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最高为2.534,2009年最低为2.236。
三、小结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年中收录的1989种核心期刊,全部收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180次、核心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0.523、核心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0.072;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692次、核心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1.08、核心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0.1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地理类期刊在我国科学界影响力的总体水平高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水平。
虽然,地理类期刊总体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高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值,但是,地理类部分期刊的他引率偏低。2012年排在前5位的地理类期刊有3种期刊的他引率不足0.8,有部分期刊可能存在自引率较高而导致他引率偏低的情况,自引率有可能影响到期刊影响因子的客观真实性[3]。如果不存在或较少统计误差的话,总被引频次指标则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4],片面追求高的计量学评价指标,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类期刊编辑部应重视自身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并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坚持自己的报道宗旨,旗帜鲜明地走特色之路,才能使自己的期刊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魏伟.2001~2006年9种大气科学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33-438.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014.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技术战略;价值链技术构成;核心技术竞争战略
1企业的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构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确定本企业技术战略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决定了企业获取何种类别的竞争优势。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企业目前技术资源的状况和技术能力的水平评价;产业竞争和技术演化趋势的分析;核心技术选择;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技术源的获取模式;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源;技术在产品和价值链的运用;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将新技术引入市场;创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战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核心技术的选择;核心技术的获得与培养;已有核心技术的使用;技术跟踪和创新;技术与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根据对前人理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概念,从技术战略的空间构成角度,分析研究了现阶段影响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因素。
2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
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即企业的技术战略是由横向的价值链技术构成战略与纵向的核心技术竞争战略构成。
2.1技术与价值链
从最广泛意义上来看,构成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中采用的技术都包含在技术一词中,技术渗透在整个价值链中。从竞争角度分析,应该在所有价值链活动中运用技术。波特曾经指出,贯穿于价值链当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影响产业结构或公司差异化与成本地位——从而影响公司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个活动都是将某种技术与原材料或元件以及人力资源等组织资源相结合得到的产出。下表列出了企业价值链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技术。
2.2技术竞争战略
技术竞争战略类型通常被认为有技术领先、技术跟随和技术模仿三种类型。
企业采用技术领先和领导创新的战略,努力建立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传统上认为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是这一行业的大型企业,在R&D的投入规模、技术和市场风险的承担等方面都相对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领先越来越扩大到全球化的范围。企业选择在全球技术领先,也就是说它们将在全球竞争者之前获得或开发技术,并率先将其推向市场,以获取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这样,技术领先成为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采取跟随创新战略的企业,在市场进入时间上滞后于领先创新者,采取了跟随的态度。对于跟随创新战略,又可以分为创新防御型、创新改进型、市场拓展型技术战略。采取创新防御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在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强度、现有的技术体系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这样在技术市场的时机上就采取了快速跟进型。采取创新改进型技术战略的企业注重发现潜在的产品市场和市场机会,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创新的重点也就放在对领先创新者产品性能的改进和完善上。采取市场拓展型技术战略的企业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来占领领先创新者尚未覆盖、无力覆盖的细分市场,通过抓住关键技术来获得局部细分市场上的领先。
采取模仿创新型技术战略的企业,一般也属于跟随创新的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技术实力较弱,技术的获取主要来自外部,技术战略的重点也就是在如何快速和低成本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本身的技术能力建立在外部技术购买的基础上,自身的技术积累较差。我国的许多企业就采取这种技术战略。
2.3技术战略两个纬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和财务与人力资源一样,技术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技术管理是企业基本职能之一,而技术战略是企业技术管理的核心,是进行重大经营战略决策的基础。
从价值链技术构成的纬度来讲,技术战略是技术能力数量与质量的函数,技术能力分布广泛,涉及到整个价值链。当企业决定在产品、价值链中需要获得、应用、市场化或放弃的技术时,会受到各类资源的影响与约束,除了财务资源以外,现有组织资源也影响企业的技术战略。实际上,资源和能力相互影响,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都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筑上,拓展企业技术战略的深度,培育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个点的技术与生产专长。
从核心技术竞争的纬度来讲,分别采用技术模仿、技术跟随和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依次增强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与核心能力。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既依赖技术方面的能力,也依赖制造、营销、分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获取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企业要拓展技术战略的深度,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方面要分析了解自己的独特能力植根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并增强在此环节上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技术支撑。由于技术的快速变化及产品价值链的不断分化延伸,企业原有的竞争能力很容易过时,这样企业就会倾向于与其他组织合作来完成价值链上的有些活动。例如,将企业价值链中的一种或多种活动委托给其他企业,或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建立联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为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驱动力。
3影响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方面,企业价值链的涉及范围广,技术构成水平低,只能为企业提供低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很难拓展技术战略的深度。企业在核心技术竞争上普遍采取技术模仿战略,无法培育在价值链上某一点的技术与生产专长,很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下面我们将从技术的两个纬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价值链技术构成的纬度来分析。企业面临着资源约束与提高价值链技术构成水平的矛盾。一方面,贯穿于价值链当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影响企业差异化与成本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迫切希望提高价值链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又受到财务、组织等各类资源的约束与限制,无法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面面俱到。国外企业的通行做法是将其价值链中的一种或多种活动委托给其他企业。例如,许多制造商和供应商使用后勤联盟作为降低配送和储存运营成本,提高用户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日本公司通过多层次的承包商与分包商体系建立起培育特别专业技能的外部网络,使他们具有很强的柔性,反应速度快,成本降低潜力大。国外公司的做法大都依赖于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只有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而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导致企业只能在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散了资源,产生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从核心技术竞争战略的纬度来分析。欧、美、日等企业普遍采取技术领先和技术跟随战略。国外企业的技术战略选择较多的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般而言,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系统,它既包括若干基本的行为主体,也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机制;其中最为基本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和实施创新活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决定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效率、相互作用、功能整合等。反之,完善、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也会促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的快速流动,提高各行为主体的效率。在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下,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知识创新可以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快速流动、扩散和转移。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技术研发能力,拓展技术战略深度。例如,在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统中,20世纪90年代,从研发经费支出比例来看,企业的基础研究已占到全国的20%,科学研究已占到全国的50%。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车间,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改革开放后,企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自身缺乏技术能力的积累。由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缺失,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严重脱节,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不能在组织间快速流动与扩散,导致企业在核心技术竞争上往往采取低水平的技术模仿战略。
核心技术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录井储集层核磁共振
一、储集层及其特性
石油和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中的,但不是所有的岩石都能储存油气,岩石的种类很多,油层物理学研究表明,能够储存油气的岩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岩石中要具有孔隙、孔洞、裂缝(隙)等储存油气的空间场所;二是这些孔隙、孔洞、裂缝(隙)之间必须相互连通,在一定压差下能够形成油气流动的通道。我们将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储集层是油气水层解释的基本研究对象。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基本性质,也合称为储集层的储油物性。
地质上按成因和岩性把储集层划分为三类:1)碎屑岩储集层;2)碳酸盐岩储集层;3)其它岩类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为陆源碎屑岩,主要包括砂岩和砾岩。储集空间以碎屑颗粒之间的粒间孔隙为主,有时伴有裂隙(缝)及次生孔隙,碎屑岩主要由各种矿物碎屑、岩石碎屑、胶结物及孔隙空间组成。碎屑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次要成分为云母、粘土和重矿物等。岩石碎屑(岩屑)是母岩经机械破碎形成的岩石碎块,一般由两种以上的矿物集合体组成。胶结物是把松散的砂、砾胶结成整体的物质,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钙质(灰质)、硅质、铁质。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好差是由碎屑成分、颗粒大小、分选程度、胶结物及其含量等因素决定的。
碳酸盐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方解石、白云石,分子式分别为CaCO3、CaMg(CO3)2,碳酸盐岩层主要岩性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常伴生有硫酸-卤素岩石,最普遍的是石膏、硬石膏、盐岩。世界上许多大油气田和高产油气井都是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基本形态有三种:孔隙、裂缝和洞穴,其中,裂缝是这类储层的重要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其它岩类储集层泛指岩浆岩、变质岩等构成的复杂储集岩层。其储集层岩性复杂多样,储集空间类型也复杂多样,按照孔隙空间形态可分为三类:缝、孔、洞。构造缝、层间缝、溶蚀缝、孔、洞等都可能成为储集油气的良好场所。
二、核磁共振录井技术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打破了录井长期以来不能定量评价储集层物性的局面,突破了录井不能评价流体在孔隙空间分布的瓶颈,且具有岩样无损坏、一样品多参数、分析速度快、使用成本低、可随钻分析等特点,在各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录井技术的快速推广和综合解释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勘探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岩样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物性评价、含油饱和度评价、孔隙结构定性评价3个方面,通过多年来的实验和应用研究,深入分析了孔隙流体的弛豫机理,在润湿性、含水性、分选性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笔者也深刻认识到,随着PDC钻头的广泛使用及低渗透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日趋成为勘探开发的主流和热点,岩样核磁共振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渐萎缩,急需对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进行创新以应对挑战,解决当前录井技术在找油找气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
核磁共振录井的主要分析对象是岩心、井壁取心、岩屑。其中岩心和孔隙结构没有受到破坏的旋转式井壁取心,应用效果较好。对于岩屑样品,分析储集层含水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岩屑分析是代表一定取样间距内的储集层平均物性,而由于人们习惯将其与岩屑捞取深度的室内分析、测井成果进行对比,且没有考虑钻具深度与电缆深度的系统误差,盲目得出岩屑应用效果不好或不适合岩屑分析的错误结论。
三、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发展
随着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和钻井工艺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呈现出诸多不适应性,应该向以下3个方面发展完善:钻井液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多维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核磁共振成像录井技术。
钻井液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研发弥补了常规核磁共振录井的不足,旨在发现现有录井手段所不能识别的弱显示,并可用于原油性质的评价、真假油气显示的识别。它是对录井系列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替代岩样核磁分析。一维核磁共振在区分流体性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能直接识别气层。含水性、含油性的判别需要岩样在氯化锰溶液浸泡24h乃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分析出来,如此长的时间,不能满足快速评价、完井讨论的需要。另外,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油气会从小孔隙向大孔隙扩散,从大孔隙逸散,给评价结果带来严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录井技术能发挥哪些作用呢?岩心扫描技术只能看到岩心的表面,岩心内部的粒度是怎么分布的、裂缝是怎么发育的、构造是怎么延伸的等信息是不能通过扫描看到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录井技术则可在对样品无损的前提下,通过软件对任意方向进行切片,全方位观察岩心的内幕,省时、快捷、准确。对于页岩气等非常规储集层,则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页理、裂缝的发育情况,为压裂井段和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
园林专业技术总结范例(3篇)
园林专业技术总结范文据了解,当下我国园林施工队伍的结构普遍较为单一,大多数情况下,园林建设被理解成一般的工程建设,自认为园林的施工不过是种树铺草而已。基于其相当可观的..
-
失业保险工作亮点范例(3篇)
失业保险工作亮点范文——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2018年,我局紧紧围绕人社系统制定的核心任务开展工作,坚持大局观念,明确职责,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
-
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范例(3篇)
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范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我区农村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新增转移就业1289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9%,全年累计转移就业规模达到27954..
-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范例(3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范文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育价值G633.6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行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014年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
-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范例(12篇)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范文篇1第二条职工失业保险是指职工因暂时丧失职业后,在等待再次就业期间,获得救济的一种社会保障。第三条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所属失业保险机构具体负责经办..
-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范例(3篇)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范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
-
黑色喜剧范例(3篇)
黑色喜剧范文篇1摘要:“黑色幽默”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是西方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一个流派,至今仍受到大众的欢迎。通过荒诞滑稽的形式来表达世界的可怕和疯狂,与真实世..
-
黑色眼睛范例(3篇)
黑色眼睛范文篇11、他长着一张古铜色的鹅蛋脸,直勾勾的大眼睛上有一对粗粗的浓眉,眼睛下面长着塌鼻梁,鼻梁下有特别富有表情的薄嘴唇: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噘起的小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