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论文范例(3篇)

daniel 0 2024-01-12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寿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问题提出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随着保险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保险公司费率水平逐渐降低,承保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依靠保险资金运用取得收益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截至2011年底,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6.01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为5.547万亿元,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1826亿元,平均收益率为3.57%,基本满足资产负债配置需要。资金运用从渠道上看,保险行业持有银行存款1.77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31.97%;持有各类债券2.61万亿元,占比47.09%;持有股票3801.87亿元,占比6.85%;证券投资基金2915.85亿元,占比5.26%。2011年新发基础设施债权计划21个,新增投资599亿元;不动产投资计划330亿元。

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保险公司成为既有补偿职能又有投资职能的综合性金融企业。由于寿险合同的长期性,寿险公司将大量资产进行投资,以应对未来的保险金给付要求。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收益性等特点。寿险公司是以经营人寿保险业务为主的企业,其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资产负债匹配有特殊要求。因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比,寿险公司进行的资金运用活动具有安全性、稳定性、长期性、负债性、资金量大等特点。

自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外资寿险逐渐走进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十余年,寿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寿险业利用外资程度的不断加深,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不同资本属性的公司主体,对不同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情况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科学的分析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营策略,帮助提高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进而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保险公司利润实现路径,有“山派”理论和“海派”理论,“山派”理论主张公司利润应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资本投资是为了对保险业务获得的资金保值增值;“海派”理论主张保险公司应注重资金运用,将承保过程视为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保险是一种经济上的制度安排,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利性组织,无论依据哪种利润实现路径,它寻求的都是价值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评价其效率主要依据投入产出情况。

列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于1936年创立了投入产出理论(又称产业关联理论),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1953年出版的《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中,列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金融机构效率的研究方法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其出发点都是构建一个生产前沿面,某企业与该前沿面的距离就是这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或称前沿效率。前沿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样本组、不同定义及计算方法都可能得出不同的效率值。参数方法分别是随机前沿方法(也称作计量经济前沿分析方法)、自由分布方法以及厚前沿方法,非参数的方法分别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无界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位,简称DMU)间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最初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的,开发DEA的目的是在Pareto最优概念的基础上计量投入/产出效率,通过线性规划方法找出决策单位投入-产出组合最优的决策点,形成一个可行解的凸集(包络面),它的突出优点是既不需要对函数形式和误差项做出假设,也不需要对可行解的关系作详细的定义。DEA模型有多种,主要有综合评价模型C2R、体现决策者偏好的锥比率DEA模型、综合DEA模型、随机DEA模型以及逆DEA模型等等,随着研究的进展还有许多拓展和改进的模型。

本文选用的是加入限定条件的综合评价模型C2R,使模型生成结果不会无限大,对寿险公司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每一年的资金运用效率进行分析,有一系列的决策单位(DMUs),投入了j=0,1,2,…,n产出s,DMUj用了Xij的输入i来产出Yrj的产出r,假设Xij≥0,Yrj≥0,当有效输出和输入的比率对每个决策单位、包括其本身不能超越个体的条件做出限制时,每个DMU的效率就能被加权输出和加权输入的比率最大化所确定,对特定脚标0的DMU数学规划为:

max

s.t.1

u0,v0

通过求解可以得到各单位与前沿面上决策单位的相对效率。

三、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

在同一保险市场经营的主体都面临着同样的外部环境,例如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危机、通货膨胀、股市波动、利率变化,以及相同监管政策等,企业自身也有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反映竞争程度及发展潜力等行业环境,本文将这些作为外生影响因素。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者、股东和其他外部控制者对一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度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时,选取以下影响因素: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外资股比(公司性质)、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等。

本文选取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经营年限的21家寿险公司2009年~2011年数据,具体各项指标含义:

(1)资产规模: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公司资产规模;

(2)保费收入: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公司保险业务收入;

(3)外资股比:决策单位在观测期年外资股份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为考虑外资股权对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对决策单位性质进行界定,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

(4)资产管理公司:模型测定的是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由于决策单位有的属于保险集团子公司,集团内部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有的采取内设投资部模式进行投资管理,这一因素对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决策单位所在集团有资产管理公司或委托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金运用的决策单位这一项投入定为1。而采取内设投资部模式进行投资的决策单位给定一个非常小的值,对结果方向不产生影响。

(5)投资收益率:决策单位在观测期内全部可运用资金的总体投资收益率;

(6)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既是寿险公司持续经济的保证,也会在财务上对公司下一年度可运用资金余额产生影响,因此将它作为一个输入变量,数据采用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根据上节模型,将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外资股比、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作为输入变量,将投资收益率作为输出变量,测算21家寿险公司2009年~2011年资金运用效率,其结果如表2。

由表2中可看出,2009年~2011年4家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独资公司友邦保险除2009年受美国母公司AIG金融危机影响效率略低外,其后两年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合资寿险公司除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其他公司2009年平均效率为0.635,2010年为0.707,2011年为0.795;外资参股寿险公司除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其他公司2009年平均效率为0.700,2010年为0.729,2011年率为0.897。样本公司在观测期内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最高,独资次之,合资寿险公司效率最低,同年比较,外资参股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平均值高于合资寿险公司。

四、影响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因素

效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大公司比小公司在资金运用上效率要高,因为大公司有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有资产管理公司比内设投资部资金运用效率高,偿付能力充足的公司可运用资金余额更大,外方股东对公司决策会产生影响,对投资渠道进行限制,也会影响资金运用效率。为测度这些因素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大小,建立一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考虑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含义如上,将投资收益率(ROI)作为因变量,资产规模(TA)、保费收入(PRE)、外资股比(OP)、资产管理公司(AMC)、偿付能力充足率(SAR)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ln(ROI)it=αit+β1ln(TA)it+β2ln(PRE)it+β3ln(OP)it+β4DLit+β5ln(SAR)it+ε

t和i分别表示年份和样本公司,引入虚拟变量DL表示资产管理(AMC)的专业化,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或其所属的集团拥有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时DL取1,否则取0。表3给出模型估计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如假设一样,公司规模及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保费收入及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外资股比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负影响,随着外资股份的增加,运用效率反而下降,说明公司内部管理上的分歧影响投资决策最终影响资金运用效率。

五、结论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外资进入我国保险行业的深度不断增强,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保险公司资本实力。中国市场上已经形成由不同资本组成的寿险公司,在公司经营中,保险资金运用是实现公司利润,提高公司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9年~2011年21家寿险公司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并测度不同因素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资本的寿险公司性质进行界定,比较中资、外资独资、中外合资、外资参股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从实证结果,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外资独资公司次之,外资参股公司在资金运用效率上平均值略高于中外合资公司,这一结果与黄薇(2009)的研究结果不同。

通过回归分析测度影响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公司资产规模、有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产生正影响;保费收入、偿付能力通路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外资股比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负影响,即随着外资股份的增加,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反而下降,分析原因认为在内部管理上,由于外资股份的比重增加,在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上外方股东倾向采取更审慎的管理模式,使资金投资收益保持在一个相对更稳健的水平上。但是从样本观测期三年来看,随着公司经营理念差异的减少和本土化适应过程,合资及外资参股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呈上升趋势。

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显著影响,说明投资渠道仍是决定资金运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股市波动、利率变化相同的情况下,有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在渠道选择上有更多的空间,使公司的投资收益更高。因此建议放开对合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制,使不同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2012年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金运用的新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将在未来几年显现,相信会给不同公司资金运用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数据的期限和公司范围仍相对有限,本文的结果和结论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投资收益的影响与投资渠道的选择有关,本文假设前提是在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监管制度下,因此未将投资渠道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应对各家公司的投资渠道做细分处理,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7):56-65.

2.EnnsfellnerKarlC.,LewisDanielle,Ande-rsonRandyI.ProductionEfficiencyintheAust-rianInsuranceIndustry:ABayesianExamination.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4,(3):135-159.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黄薇.中国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效率研究:基于资源型两阶段DEA模型.经济研究,2009,(8):37-49.

重点项目:中国保险学会教保人身保险高校课题研究基金课题“我国寿险利用外资质量与效果研究——我国寿险业‘引进来、走出去’合理预期与发展战略”(项目号:jiaobao2012-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D&O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更高(Cooperetal.,1988;Landieretal.,2004)。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驱使下,会做出有损于企业价值的并购或非效率投资决策(Roll,1986;Heaton,2002;Malmendier,2005)。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视角,研究发现股权制衡、独立董事、董事会治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发挥着积极的治理作用。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D&O责任保险)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降低董事高管的职业风险。当董事高管受到第三方的法律诉讼时,可以将诉讼风险及诉讼成本转移给承保人,以此降低个人职业风险和赔偿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于D&O责任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1)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会表现出对D&O责任保险的需求,更倾向于购买D&O责任保险;其次,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会加强对公司、董事高管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Mayers&Smith,1982),有利于保护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Gutiérrez,2003);(2)另一种观点则依据保险理论,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视角,认为公司在购买D&O责任保险后,会引发董事高管的风险偏好或投机心理,从而增加公司及董事高管的决策风险,导致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受到限制(Zouetal.,2008)。本文基于D&O责任保险治理机制,探讨D&O责任保险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即便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他们仍是忠于股东的。但是,他们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非理性的,以致损害企业或股东价值。Malmendier和Tate(2005)认为过度自信这种非理性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行为,是企业管理者做出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当企业内部资金充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导致过度投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8)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确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2.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根据D&O责任保险外部监督者假说,购买D&O责任保险可以保护股东和董事高管的利益;其次,在公司购买D&O保险后,保险公司为确保自身利益,会对公司进行监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外部监督者,可以对公司各项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根据Grossman和Hart(1988)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当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时,单个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导致单个股东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因此,股东对公司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治理作用。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作为的第三方经营主体,会充分考虑被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等因素对诉讼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单个股东不同,保险公司具备能准确评估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并根据所需承担的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对D&O责任保险进行准确定价的能力。一旦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通过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对董事高管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有能力并且有动机对购买D&O责任保险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针对D&O保险是否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Holderness(1990)认为只有在公司面对实际诉讼时,D&O责任保险转移风险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但是,D&O责任保险的监督机制则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1)事前调查。签订保险合同前对公司基本信息的尽职调查,全面掌握与公司、董事高管个人相关的信息;(2)事中监督。在承保期限内,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条款对公司,以及董事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3)事后监督。当公司面对发生诉讼时,保险公司将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O'Sullivan(1997)认为D&O责任保险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对其他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可以发挥长期有效的监督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出如下假设:

H2:D&O保险能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水平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我国沪深A股2003年~2012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了当年被证券交易所警示为ST,PT类财务异常类公司;(2)剔除了实际控制人不详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院校以及外资企业;(3)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数据。最终得到3942个观测值。同时,为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运用Winsorize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数进行了处理。D&O责任保险数据由笔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手动收集整理,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万得数据库。

2.变量定义。

(1)D&O保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公告进行手工整理,公布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公司,均视为自公布年度开始有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公司购买D&O保险赋值为1,反之则为0。

(2)管理者过度自信。本文选取了高管的薪酬比例、持股比例、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四个变量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通过以下步骤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1)四个变量依次与其中位数进行比较,当变量值大于中位数,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2)将四个变量的值进行加总,总分大于等于3的,就判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赋值为1,反之则为0。

(3)过度投资。根据Richardson模型估算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模型中,正残差表示实际投资超出预期的部分为过度投资。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估计模型如模型(1)所示:

NewInvit=λ0+λ1Growthit-1+λ2Levit-1+λ3Cashit-1+λ4Ageit-1+λ5Sizeit-1+λ6Retit-1+λ7NewInvit-1+ωYeari+ηIndustryi+γit(1)

其中,NewInvit为预估资本投资量;Growthit-1为公司期初的托宾Q值,表示公司增长机会;Levit-1为期初资产负债率;Cashit-1为期初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之比;Ageit-1上市公司上市年限;Sizeit-1为期初企业规模,以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Retit-1为上一年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Yeari和Industryi分别为年度和行业控制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成长机会、企业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与成长机会的交乘项、资本结构变量、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以及两权分离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3.模型设定。本文设定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Ovinvit=α0+α1*OCit+α2*FCFit+α3*SOEit+α4*Levit+α5*Growthit+α6*SPRit+ωYeari+ηIndustryi+εit(2)

本文设定模型(3),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Ovinvit=γ0+γ1*OCit+γ2*Insit+γ3*Insit*OCit+γ4*FCFit+γ5*SOEit+γ6*Levit+γ7*Growthit+γ8*SPRit+ωYeari+ηIndustryi+μit(3)

四、实证结果分析

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3主要考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在3942个观测样本中,有3942个观测样本显示为过度投资,平均过度投资额为0.0392。在研究区间内,仅有4.05%的上市公司购买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远低于北美洲国家接近100%的D&O保险投保率,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以及投资者维权意识薄弱等方面有关。实际控制人(SOE)的均值为53.6%,说明国有经济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构成内容。成长性指标(Growth)的均值约为1.68,但是极差与标准差适度,表明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不大。

2.相关性分析。为了初步验证本文假设,同时考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根据Spearman和Pearson检验方法,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别检验了三个模型中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发现企业过度投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购买D&O责任保险与企业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向显著负相关,且D&O责任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企业过度投资也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性,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从表2的(1)和(2)可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过度投资。

(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从表2的(3)可发现,购买D&O保险与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D&O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过度投资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的治理效应。

4.稳健性检验。以下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1)本文分别用管理者相对薪酬和管理者持股状况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指标,实证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仍与前文一致。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2003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治理效应,表明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确实能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选取2003年~2012年作为研究区间,仅仅考虑将尽可能多的样本纳入研究范围,没有充分考虑样本期间股权分置改革等重大事件对企业投资行为及管理者的影响。其次,受限于D&O保险信息的可获得性,本文仅设置了唯一的虚拟变量作为保险需求的替代变量,没有能够在研究模型中加入投保金额、保险费率等其他具体信息以充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Weinstein,N.D.UnrealisticOptimismaboutFutureLifeEvent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9):806-820.

[2]Cooper,ArnoldC.,CarolynW.Woo,andWilliamC.Dunkelberg,Entrepeneurs'PerceivedChan-cesforSucces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88,(3):97-108.

[3]LandierA,DavidT.FinancialContractingwithOptimisticEntrepreneur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9,(22):117-150.

[4]王霞,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2):77-83.

[5]Heaton.Managerialoptimismandcorporatefinance[J].FinancialManagement,2002:33-45.

[6]O'SullivanN.InsuringtheAgents:theRoleofDirectors'andOfficers'InsuranceinCorporateGovernance[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7,(64):545-556.

[7]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42-148.

[8]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效率;DEA;Tobit模型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上以寿险为主,除此之外只有小部分的意外险、健康险和财产保险。虽然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营销渠道,但是由于寿险业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统计资料比较匮乏,所以,目前我国对银行保险相关研究,大多偏向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选择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本文将定量分析我国寿险业的银保业务参与程度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情况。

现有国内外关于保险效率的研究主要是对保险整体效率的分析,很少有对银行保险的保险市场效率分析。Cummins&Zi研究了445家寿险公司在1988年至1992年的资料。采用两种不同衡量效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一是采用translog成本函数,利用经济计量方法计算规模效率;另一种是采用DEA方法,投入变量为劳动、资本、营业费用,产出变量为不同险种的已付赔款、额外准备金。其研究结果显示:较小规模的公司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而大规模公司呈现报酬递减。黄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估算了了1999-2004年期间28家寿险和非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结论表明组织形式(集团化)对两种效率均由正向影响;甘小丰利用动态前沿模型分析中国保险业1996年~2005年的成本/利润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演进趋势,并研究了宏观因素和行业结构对保险业利润效率的影响。

二、数据及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0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二十的寿险公司为样本公司(不含专业的养老金公司,国寿存续和人保健康),包括国寿股份、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人保人寿、太平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友邦、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中意人寿、幸福人寿、华泰人寿、信诚人寿、正德人寿、光大永明、中英人寿和嘉禾人寿一共20家寿险公司。所选样本公司总的固定资产、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都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因此,对样本公司研究对于我国寿险业而言是有极大的代表意义的。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中2007年――2010年的样本寿险公司的相关数据。

三、寿险公司经营效率DEA测度

本文根据附加值法,选择保险金给付和准备金增量两项作为产出变量,变量投入项包括选择保险金给付和准备金增量两项作为产出变量。选择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费用支出作为投入变量。

由于受到资料披露的限制,很难获取用来测算各家保险公司投入价格的相关数据,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使用DEAP2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投入导向的效率分析模型,使用CCR模型测算技术效率。根据寿险业技术效率DEA测算结果可知,从2008年到2010年的每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5、0673和0664。为了进一步分析,使用BCC模型测算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如表1),以便确定公司规模状态到底是处于固定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还是规模报酬递减,进而分析样本公司是否应该保持、扩大或者缩小其规模。研究表明,2008年到2010年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11,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03。

四、寿险业参与银保业务程度对其经营影响分析

(一)Tobit模型的建立

根据DEA测算出个寿险公司的相对效率值,本文进一步探讨影响该效率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参考以往研究及上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构建如下Tobit回归公式:

TEit,PTEit,SE=β0+β1PRit+β2BNit+β3BTit+β4SUBit+β5PCit+β6MRit+β7IRit+β8CFit+β9LSit

其中,it是第i家公司在第t期数据。

本文选取DEA测算结果,即所选样本寿险公司技术效率值为因变量,用来衡量我国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并选取如下解释变量。

1银行保险业务参与程度衡量变量

(1)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PR):该变量主要衡量寿险业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程度,即各寿险公司年度来自银行保险业务的保费与该寿险公司的年度总保费收入的比值。根据假设1,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2)合作的银行网点数(BN):是指与寿险公司签订销售协议的银行网点数目。根据假设2,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3)参与银行保险时间(BT):该变量用来衡量每家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时间长短,其计算方法为以最早银保业务协议签订日为起始日,按月为单位。根据假设3,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4)是否为金融控股子公司(SUB):本项指标为虚拟变量,若为1,代表金融控股公司;若为0,则为非金融控股公司。

2控制变量

(1)产品经营集中度(PC)

本文使用Meadoretal[4](1997)定义的产品赫芬德指数来替代寿险公司保险产品集中度。根据假设四,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2)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MR)

市场占有率的计算方式为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整个寿险业保费收入比例。根据假设5,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呈正相关。

(3)投资资产比例(IR)

投资资产比例是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预期与效率正相关。

(4)公司类型(CF)

本研究将寿险公司的形态分为中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由于以往研究的结论有分歧,所以该指标与效率值的关系不确定。

(5)总资产规模(LS)

本文以公司资产的对数值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

(二)回归结果分析

使用EViews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如表2。

1银行保险业务参与程度替代变量

首先,本研究得出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越高,因此实证结果支持研究假设1。如上文所述,在银行保险业务运作中,如果希望利用银行的广大数据库进行保单销售,保险业必先分析银行的客户属性和需求,以规划不同产品来满足各类顾客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开发更多专属于银行保险业务的经营流程。所以,银行保险需要寿险和银行紧密合作,所以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将更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精进的业务流程。

其次,回归结果显示,合作银行的网点数对规模效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以及参与银行保险业务时间的长短的确对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有正相关性。综上所述,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程度越深,对其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总体经营效率有正相关性。所以,实证结果支持假设1,假设2和假设3。

2是否为金融控股子公司

关于金融控股子公司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其实证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我国2009年由平安保险集团收购深发展银行股权才出现金融控股子公司,而本研究数据选取期间为2008年到2010年,衡量期间仅一年多,所以,金融控股子公司对于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影响还未显现。

3产品经营集中度

本文实证结果不支持Meadoretal(1997)的产品多样化的假说,结果表明,寿险公司产品集中度越高与其规模效率正相关,本实证结果不支持产品多样化有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

4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

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占有率越高的公司,就越能够掌握市场定价能力,从而获利,其经营效率相对越好。而我国寿险公司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几乎垄断我国近二十年的人寿保险市场,虽然,近些年受到外资寿险公司的冲击,但远远没有动摇这些传统寿险公司的主导地位,本研究实证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此现象,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寿险公司之市场占有率越大,其总效率越高。

5投资资产比例

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资产比率和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换言之,投资资产比率越大,其效率值就越大。

6公司类型

由实证结果可知,公司类型与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即合资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本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合资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国内的业务规模,相对于本国公司其资产规模较小,还不能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或对我国市场不甚熟悉而产生资源分配的无效率有关。7总资产规模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对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正向关系。

五、结论

由本文实证结果可知,就寿险公司经营效率而言,从所选样本期间来看,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664,就整体来说,我国寿险业的效率不高,与前沿效率还有不少差距,我国寿险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并不理想,在研究期间的平均技术效率值还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可见,我国寿险业经营效率情况不容乐观,亟待寻求提升其经营效率的方法。

关于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程度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方面,本文的分析中,其回归结果支持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实证结果显示,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就越高:且与越多银行网点签订合作协议的寿险公司,其规模效率越高:另外,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时间长短,对其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整体经营效率都有正向关系。综述所述,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寿险公司涉入银行保险业务程度越高,对其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确实对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是有提升的作用的。此外,回归结果还显示,我国寿险公司是否是金融控股子公司,在研究期间内对其经营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究其原因,金融控股子公司的经营效率可能在短期内尚未体现出来。进行金融混业经营或者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能否提高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甘小丰中国保险业效率结果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2]吴诣民,李村璞,何静基于DEA方法的中国保险公司效率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5)

[3]徐婧姝,余h我国中外资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6):51-56

[4]褚保金,黄惠春,朱新良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基于ConeRatio模型的实证[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5):823-833

  • 下一篇:自然教育的核心范例(12篇)
    上一篇:买卖合同(精选5篇)
    相关文章
    1. 市场监督管理范例(12篇)

      市场监督管理范文篇1一、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由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在12月上旬召开贯彻落实《市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动员启动大会。会议将围绕《市旅游市..

      daniel 0 2024-01-12 21:28:12

    2. 房地产业务工作计划范例(3篇)

      房地产业务工作计划范文一、职责调整(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二)将原市城市建设局、原市房产管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三)将城市照明..

      daniel 0 2024-01-12 20:56:12

    3. 继电保护作业基础知识范例(12篇)

      继电保护作业基础知识范文篇1中专毕业后就一直在xxxx工作,先后从事了变电运行、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检验、生产技术综合管理、计划统计兼职工教育等工作,XX年11月通过竞争,担任..

      daniel 0 2024-01-12 20:24:12

    4. 继电保护主要内容范例(12篇)

      继电保护主要内容范文【关键词】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用随着市场用电量需求的逐渐增加,电网规模不断增加,电力设备逐渐增加,伴随对电网运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定期检修模..

      daniel 0 2024-01-12 19:52:12

    5. 继电保护与电气自动化范例(3篇)

      继电保护与电气自动化范文篇1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118-02近年来,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进程不断推进,以..

      daniel 0 2024-01-12 19:20:12

    6. 素质报告单范例(3篇)

      素质报告单范文【关键词】审计报告质量现状改进建议一、审计报告的定义及作用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

      daniel 0 2024-01-12 18:48:12

    7.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范例(3篇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范文【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1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1.1混合式学习的内涵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既可发..

      daniel 0 2024-01-12 18:16:12

    8. 线上上课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线上上课存在的问题范文关键词:在线学习;英语教育;vipabc平台;问题及建议中图分类号:TP311.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94-03引言自2014年高考改革以来,传统背单词..

      daniel 0 2024-01-12 17: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