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实训总结范例(3篇)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篇1
Abstract:Inordertopredictthegeologicalconditionsaheadoftunnelface,ahybridapproachcombiningMarkovprocesswithneuralnetworksispresented,it'scheaperthanusingMarkovprocessaloneandcanletdynamicpredictiontheneuralnetworkscan'tachievecometrue.
关键词:隧道风险;地质条件;概率化预测;马尔科夫与神经网络
Keywords:tunnelrisks;geologicalconditions;probabilisticprediction;Markovandneuralnetworksapproach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00-02
0引言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是隧道施工不确定性最主要的来源,恰当的估计,既可防止灾难性的后果,也可以通过减少在施工中的保守措施以及选择合适的开挖和支护方法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探测地质条件的方法分为硬方法和软方法,硬方法包括从上往下打钻孔和地质超前预报,软方法更经济,它包括时间序列、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等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大量信息进行趋势的分析和模式的识别。神经网络能很好地处理非线性联系,但它无法实现动态预测。马尔科夫方法将地质参数看作是离散状态、连续空间的随机过程,根据特定位置地质条件及转移概率矩阵预测开挖线上各位置的地质条件,它在实现动态预测时,需要通过试验的方法来获得当前位置的地质条件,往往耗财、费时,实际工程中也不可能大规模进行试验。而将马尔科夫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既可以实现动态预测,又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1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马尔科夫部分和神经网络部分。
1.1马尔科夫部分马尔科夫一步记忆可用如下公式描述:p[X(ti+1)=xi+1|X(ti)=xi,X(ti-1)=xi-1,…,X(t1)=x1)]=p[X(ti+1)=xi+1|X(ti)=xi]
ti-1,ti,ti+1是沿隧道开挖线上相邻的不同位置,它们间距相同,xi-1,xi,xi+1是相应的地质条件(G1,G2,G3)。转移概率矩阵为:V=[vij],vij=p[X(ti)=j|X(ti-1)=i]
V一般用以下公式确定:vij=■。nij为地质条件从状态i转变至状态j的数量,ni为状态i的总数量。假设ti-1处地质条件为概率为■(ti-1),则ti处的地质状态概率为■(ti)=■(ti-1)×V。可能性矩阵L如下定义:ljk=p(Y(tb)=k|X(tb)=j)X(tb)为tb处真实地质条件,Y(tb)为观察值,ljk表示当地质条件的状态为j,而观测结果是k的概率。可能性矩阵是通过BP神经网络方法获得的。
1.2BP神经网络部分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输入参数X1,X2,X3,X4为盾构机每经过一环(大约为1.4m)所记录的数据,输出Y为地质条件(G1=0,G2=0.5,G3=1),神经网络输出值作为输入值传递至马尔科夫模型,可能性矩阵L通过计算神经网络在训练集中预测准确度给出。
2波尔图案例分析
2.1波尔图隧道工程概况波尔图地铁地下部分包括两条隧道(C线和S线)。C线长约2.5km,于2000年6月开始选用直径为8.7m的海瑞克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该机器在地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采用全开式开挖方式,在地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采用全封闭式开挖方式。隧道于2002年10月顺利完工[3]。
2.2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参数输入参数为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每隔10s记录的贯入速度(mm/转)、刀盘扭矩(MN.m)、总推力(KN)、刀盘切割力(KN)。输出参数为根据岩土的风化程度、破裂程度及断面情况进行的分类(G1,G2,G3)。隧道穿过的岩层分为g1-g7。g1-g4为岩石类,g5-g6是土体类,g7是人工材料和冲积土。根据工程信息,隧道土体有八种断面情况(图2[4]),将这八种断面情况进行如下简化:土体(G1),混合体(G2),岩体(G3)。土体(G1)对应情况1、2―开挖断面全部由土体构成(g5和g6);岩体(G3)对应于情况7、8―开挖断面全部为岩石成分(g3和g4);混合体则是由岩石和土体共同构成。
2.3数据的选择与模型的训练盾构机每掘进一环大概前进1.4m,盾构机有记录的数据从Ring336(距起点大概631m)至Ring1611(距起点大概2418m),可以利用的数据总共有742组(Ring336-1291)。在这742组数据中选择395组数据(Ring336-1109中选择)作为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剩余347组(Ring401-1141中选择)为检验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训练集合中G1占29.88%,G2占32.15%,G3占37.97%;预测集合中G1占32.85%,G2占34.01%,G3占33.14%。神经网络为三层结构: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输入层4个节点,输出层1个节点,隐层5个,隐层的激活函数采用S型的tansig,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采用S型的logsig,误差函数选择均方差MSE。为消除不同单位的误差,将训练集合中的数据按式x′=■归一化,x′为处理后的数据,xmin、xmax为一列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为处理前的数据。将训练集合中的数据用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图3为神经网络在训练集合中的表现。
通过对神经网络在训练集中输出结果分析确定如下判别区间:当输出结果落入[0,0.17]时,判断其为0,即神经网络输出为G1;落入(0.17,0.49]时,判断其为0.5,为G2;落入[0.49,1]时,判断其为1,为G3。由此得到可能性矩阵如表1所示。将训练集的395组数据按前述公式计算,得到马尔科夫模型转移概率矩阵,如表2所示。
2.4动态预测及结果根据已知地质条件(R400、R416等)及V,求出检验集中地质条件的先验概率。当运行到第Rr-1,将记录下的参数输入至神经网络,得到输出值,通过判别区间判断神经网络预测地质条件,再结合Rr-1先验地质条件概率计算Rr-1后验地质条件概率,根据V更新Rr先验地质条件概率,当盾构机运行至Rr,重复这一过程。检验集共347组数据,其中G1有114组数据,模型将其中111组预测为G1(97.37%)、3组预测为G2(2.63%);G2有数据118组,模型将其中58组预测为G1(49.15%),54组预测为G2(45.77%),6组预测为G3(5.08%);G3共有数据115组,模型将18种预测为G1(15.65%),13组(11.30%)预测为G2,84组(73.05%)预测为G3,总预测准确率为71.76%。模型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图4为隧道部分区段预测情况。
3结论
对地质条件恰当的估计既能降低风险,又能节约成本。一个马尔科夫-神经网络模型被用来动态的、低成本的、大规模的预测波尔图隧道盾构机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395组数据被用于训练模型,347组数据被用来检验模型。在岩体和土体中模型表现很好,而在混合体中模型预测准确率有所下降,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1.76%。在岩体中,盾构机可以采用全开模式运行可以节约费用,在土体中,盾构机采用全封闭模式运营可以降低风险。这对于施工者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和支护方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UANZhenchang.MarkovianGeologyPredictionApproachandItsApplicationinMountainTunnels[J].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Technology,2012(31):61-62.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交叉韧带;重建;关节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5-02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已成为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标准术式,但目前移植物的固定方式较多,花费较高,在基层较难推广,我们采用自体腘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并尝试用钛重建接骨板悬吊固定,效果较好,现将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5-49岁,平均32.6岁;职业均为农民。急性损伤16例,陈旧损伤2例;损伤原因均为交通事故;前交叉韧带损伤1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1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有胫骨骨折。18例患者均术前行MRI检查证实有交叉韧带损伤。手术时间:急性损伤3周内手术12例,3周后手术4例;2例前交叉韧带陈旧损伤因反复积液、关节不稳分别于伤后2年、4年就诊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术前将4孔钛重建接骨板剪为两段并将断端磨光滑。采用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加用后内、后外入路。清除关节腔内淤血块,确定交叉韧带损伤及有无伴随损伤,如合并半月板损伤者则同时行半月板修整术,清理交叉韧带断裂的残端。取健侧膝关节腘绳肌肌腱,刮除肌腱上肌肉组织,将肌腱折叠成3-4股,折叠后肌腱长度≥6cm,用5号爱惜康缝线将肌腱距两端2cm处编织缝合,每端6-8根缝线。测量其总直径用80N的牵张力进行肌腱的预牵张5min以上。从前内侧入路置入胫骨隧道瞄准器,定位交叉韧带止点,钻入导针。用相应直径的空心钻沿导针作胫骨隧道钻孔。前交叉韧带重建通过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后交叉韧带重建从内侧入口建立股骨隧道。前交叉韧带直接用带尾孔导针,通过胫骨、股骨隧道,将肌腱对折处缝线带出,将肌腱拉入关节内;后交叉韧带先导入5号爱惜康缝线,将肌腱用爱惜康缝线拉入隧道内。在大腿的导针穿出点远侧作2cm长纵切口至股骨,肌腱标志线至股骨隧道内口处。股骨端缝线穿入两孔钛重建接骨板的孔内,将接骨板横架于股骨隧道外口,缝线拉紧固定。同样,胫骨隧道处肌腱编织线穿入两孔钛重建接骨板的孔内,接骨板横架于胫骨隧道外口,反复屈伸膝关节,屈膝45°,拉紧肌腱,打结固定。关节镜监视下,伸直膝关节,若重建韧带与髁间窝顶部有撞击则做髁间窝成形。再次行关节内全面检查后,伤口放置负压引流,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患肢,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
术后伤口负压引流管48-72h拔除,弹力绷带包扎5-7d。前2周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进行髌骨内推练习,内收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渐进的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本体感受器训练,术后2个月内,在休息或者下地负重时须将患膝用可调节支具锁定在完全伸直位。术后3个月去除支具开始向前匀速慢跑训练。术后7-12个月,开始侧向跑步、后退跑步训练和向前变速跑步训练。
2结果
18名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8随访,至术后半年随访时患膝活动度恢复与健膝一致。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半年查体,其中17例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发现股骨端接骨板有移位。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7.77±1.96提高至90.38±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交叉韧带损伤后,造成膝关节不稳,并易发生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继发损伤。以往的非手术治疗寄希望通过加强股四头肌肌力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它不能提供瞬时的稳定,所以不能对膝关节提供真正的保护。因此,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指征是非常明确的,可靠的手术方法是对损伤的交叉韧带进行重建,以恢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1]。近年来,采用腘绳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较为普遍,具有切口小,手术对伸膝装置无干扰等优点[2]。重建韧带的两端靠隧道外螺钉、带齿垫圈、骑缝钉或者隧道内螺钉进行固定。此种方法由于不仅重建的韧带强度不够,而且韧带两端的固定不太牢靠,不能承受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膝关节总体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近年来采用4股腘绳肌肌腱缝线纽扣钢板重建交叉韧带[3],克服了上述缺点,肌腱的强度和固定得到了保证,得到了推广。但固定材料价格不菲,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承受,为此我们利用缝线纽扣钢板原理选用钛合金重建接骨板作为肌腱重建的固定材料做了尝试。
采用钛重建接骨板悬吊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钛合金重建接骨板横架于隧道外口悬吊法固定重建韧带,保证了手术时能完全拉紧韧带并可靠固定,防止术后韧带松弛。固定材料价格低廉,可大幅降低手术费用。但本文所述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美]卡纳尔,主编.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9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68-1173.
隧道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施工管理
1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
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轨道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铁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的工程项目,隧道工程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安全风险较大,所以在实际施工设计中需加强安全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设置安全目标。施工单位应结合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安全风险类别,灵活设计可参考的“安全管理目标”,使施工人员以此为导向,规范施工操作流程,抓住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点。2)确定安全管理主体。为使施工单位有序地完成隧道建设中的开挖、爆破工作,相关人员需提前进行隧道勘测、实地测量工作,所以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应从该阶段入手,评估隧道勘测、现场施工准备、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并制订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方案。让一线施工人员能够基于安全管理措施,树立安全意识,主动、积极地防范安全风险,并且能够在隧道施工期间快速识别安全风险,规避风险损失。3)安全风险监测。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性较强,因此,安全风险监测同样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相关人员需借助详细的风险监测数据,识别、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制定出利于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隧道施工现场的财产安全,将各类安全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
2隧道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分析
2.1隧道施工方案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技术体系逐渐成熟,但在解决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时仍存在隧道施工方案针对性不强的情况:(1)隧道施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没有对安全风险起到制约作用,施工人员在落实各类施工方案时,尚未结合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来源、类别来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未分析施工技术方案对安全风险的防控作用,最终使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时施工方案安全管理效能不明显。(2)隧道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施工人员可能会面临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所以对安全管理的灵活性有着较高要求。但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持续地总结安全管理经验,制订的施工方案、安全管理计划与实际安全风险不符,最终引起不可预估的风险损失。
2.2施工时的现场管理问题
隧道施工现场管理是在现场勘测隧道工程的现场环境后,设计隧道施工方案,组织一线施工人员落实隧道设计图纸的管理工作。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包括材料堆放管理、施工组织指导、现场支护管理、隧道洞口开挖管理等内容。现阶段,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在于支护管理、隧道开挖,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大,频频发生塌方这类安全问题,诱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质量,还应重视隧道施工中的现场管理。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乏
施工人员作为隧道工程现场管理、安全控制的主体,其安全意识、安全管理能力均会影响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但根据以往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知,部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施工操作不规范,从而使得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安全损失。
3隧道工程现场控制措施3.1优化施工技术方案
1)隧道洞口开挖。隧道工程建设中,洞口石方应通过“弱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隧道边坡、仰坡则需采用机械、人工开挖的方式,人工开挖过程中应采用“锚喷支护”增强该区域的稳定性。洞口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提前进行支护、防塌陷处理,优化防排水设计,基础防护措施实施完毕后,及时加固隧道洞口的基地,进行明洞、洞门施工。为优化洞口开挖技术方案,洞门施工时可配合组合钢模、模板构件环框式洞门,并通过整体衬砌的方式确保各结构有效连接。在此期间,为在隧道工程现场控制中加强安全管理,还应明确隧道开挖流程,全方位做好安全支护处理,具体开挖顺序如图1所示。2)明确隧道初支重点。初次支护是隧道工程现场控制、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人员在隧道开挖出渣后需尽快进行初次支护,避免隧道内部岩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初次设立支架时应基于围岩等级,合理布设支架,若围岩较差,施工人员应在设立支护拱架前期进行混凝土初喷,防止后期岩石掉落。另外,初次支护完毕后,施工人员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设置沉降监控点,但不同围岩等级,其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会有一定差异性。比如,Ⅴ级围岩、Ⅲ级围岩、Ⅳ级围岩的观测点设置间距分别为10m、50m、20m。3)重视隧道仰拱施工管理。隧道仰拱施工时,Ⅲ级围岩的仰拱与隧道现场的“掌子面”间距应控制在89m以内,Ⅳ级围岩为50m,Ⅴ级围岩为39m。并且由于隧道仰拱施工包含电工作业,所以应提前设置照明设备,岩层出渣时应加强安全防护,组织专人指导该环节的施工作业。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定期检查、维护仰拱栈桥,使行人、车辆能够安全通过,且该区域的安全通道与掌子面距离应保持在15~25m范围内。
3.2优化施工组织管理
为优化隧道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减少安全、质量风险,施工人员应合理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明确不同类型隧道工程中各类隧道开挖工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应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其他方面,优化施工组织管理。对于隧道工程而言,材料进场时,应重视材料质量检验。进度管理的关键在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管理人员应全面安排材料进场、人员管理、作业协调、设备调用等工作。日常管理过程中检查隧道施工进度,分析各道工序、工程所需时间,监测各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使施工人员高效完成隧道工程中的各项作业。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应加强隧道工程中的人员组织管理,优化隧道施工组织结构设计,明确相关主体在隧道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使其依据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履行自身责任与义务。
3.3做好隧道施工人员管理和安全风险培训工作
1)在隧道工程中,应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安全防护、安全施工的方法,将隧道施工中的各类安全措施应用在施工中。比如,隧道高空作业时,建设单位可提前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使其了解高空作业时应进行的安全管理内容,严格遵守高空作业时的安全制度。2)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观看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安全培训、安全施工的价值,能够主动记录、分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在施工活动中自觉规避各类安全风险,警惕安全事故。最后,建设方应定期检查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同时设计安全警示标识,对于从事危险施工作业的人,可在加强安全培训的前提下,为其购买安全保险。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应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全方位落实现场的安全监管工作,将安全检查作为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合理增加安全管理投入,配置可靠的安全设施,成立安全监管小组,不定期进行现场施工作业的检查[2],排查安全风险隐患、违规作业,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隧道现场施工中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助力[2]。
3.4加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和交流
1)确定监测项目,选用监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施工活动中监控量测的主要项目有“现场地质”“现场支护情况”“拱顶下沉”等,可用的量测仪器有ISS30A数显收敛计、钢尺、水准仪、水准尺等,具体监控内容包括隧道开挖面围岩的“自稳性”、隧道洞口浅埋地表的下沉情况、围岩收敛量、支护设计合理性、拱顶下沉值等。2)正式量测时,施工人员应选择具有防震功能的测试元件,并将其埋设在隧道工程的现场“测点”处。量测前期应注意检查设备参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确认其状态良好后投入使用。测试完毕后整理所用仪器,记录量测后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其他量测资料。3)设置量测点时,施工人员可根据隧道开挖后全断面的水平基线,分别布设3个量测点,隧道起拱处水平布设1个量测点,隧道基面、起拱线下方均设置1个量侧点。隧道施工中,相关人员应重点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拱顶下沉情况。首先,埋设量侧点时,施工人员应在喷锚支护完毕后,使用风钻机在隧道周边钻孔,钻孔规格为深度20cm、孔径40mm。钻孔后灌入“锚固剂”后应用固定杆件,但杆件在钻孔处的外露长度应控制在45mm以内,避免在后期因外部受力而受损。在此过程中,相同水平基线处的测点应相互平行且处于同一先线段上,确定各量测点后启用隧道数显收敛计,分别量测隧道周边水平位移情况。其次,将固定杆埋设在拱顶的量测区域,杆件外露区域需要布设挂钩。对于拱顶下沉的量测活动,量测点大小应符合量测要求、量测环境。在隧道施工中设置支护结构时,相关人员还应避免损伤量测点,若量测点因意外被掩埋,量测人员应及时重新布设量测点,保证量测数据采集的持续性。量测拱顶下沉值后,还应结合隧道实际埋深以及隧道开挖面的净高确定地表下沉的量测点。在水准尺、水准仪的作用下,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量测精度较高,量测数据的精度值可控制在2~3.5mm范围内。获取完成的量测数据后,相关人员应分析、整理所有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曲线,以此促进量测后的信息反馈与交流,使施工设计人员能够结合量测后的各区域特征曲线,了解隧道施工中各区域的变形、位移情况,从而监控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比如,特征曲线图中发现支护区域的围岩存在变形情况后,管理人员可快速识别安全风险,组织人员撤离。
4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基本目标,隧道工程施工应加大隧道安全管理力度,持续优化施工组织管理,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意识。在此过程中,隧道建设单位还应从技术角度出发,用先进、适用性较强的技术方案保障隧道开挖、爆破、现场支护中的施工安全,保障隧道工程安全管理、施工管理质量,提升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喇英阁.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22(3):21-22.
-
隧道公路施工范例(3篇)
隧道公路施工范文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技术0引言随着公路隧道建筑规模的扩大,两车道隧道已远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行车要求,三车道隧道已在实践中得到大规模运用。隧道规模越大技..
-
教师一职称论文范例(3篇)
教师一职称论文范文长期以来,有很多人混淆了“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识..
-
心理学培养方案范例(12篇)
心理学培养方案范文篇1一、当前工商管理教育的突出问题:封闭式的理论教学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封闭办学,缺少与社会的互动。一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乏..
-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例(3篇
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功能;运作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58-02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找不到社会支持组织,在许多地..
-
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例(12篇)
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篇1关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探讨。而在体育学科这一领域,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养也..
-
市场专员范例(3篇)
市场专员范文一、相关信息·····································1二、结论··························..
-
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范例(12篇)
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电网基建工程;影像可视化;档案管理;影像资料;影像技术1概述随着电网规模及投资的不断扩大,电网基建工程项目也持续增多、管理水平也逐步提升,..
-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范例(3篇)
市场与经济的关系范文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法行政法联系论文摘要: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研究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经济法与行政法密不可分二者作为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