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1-19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

【摘要】城市轴线往往串连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中心区,并与城市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形成对景,城市中轴线往往是城市中心功能聚集的地区,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和文化风貌的区域。城市设计必须处理好有序与无序、统一与变化、严整与活泼、静态与动态的辨证关系,以这适应这个多元化时代的需要。因此,轴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形态的特点,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

【关键词】轴;城市设计;实例;结论

在城市设计的众多手法中,轴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千百年来一直为建筑师及规划师所青睐,它贯穿古今中外。无论是古罗马时期城市的十字轴线,还是近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巴黎传统轴线;无论是北京城市建筑的中轴线,还是当代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规划理论中的都市轴,它们都是组织序列空间极为重要的方法。

1轴的定义及其特征

轴是一种均衡的线性基准。“基准”一词是该定义的中心词,它是轴的本质与共性。基准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线性”则形象地描述了各种轴现象的共同特征。“均衡”的限定很有必要,这也是轴区别于其他线性基准的地方。

轴有五个基本的形式特征:即生长性、开放性、连续性、统一性、均衡性。其中,生长性与开放性可以归为轴的动态特征,;连续性、统一性、均衡性则体现了轴的静态特征。

2轴的运用原则及运用方法

2.1运用原则

轴的运用原则是由轴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轴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现有形态的特点,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这就是轴的运用原则。

2.2运用方法

轴的本质是基准,建立基准是轴的设计基础,因此首先必须确定基准。而基准的确立依据,其一是城市的自然形态和城市的建筑形态,其二是标志性建筑物,其三是均衡性的建构,其四是城市的功能分区。其次,必须确定元素的组织方式以完善轴的整个形态。基准和元素是辨证的关系,基准相对稳定,元素相对活跃,元素是依附于基准而存在的。

3轴的运用实例分析

3.1精神“龙脉”――北京城市建筑的中轴线

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是对称的,其目的是为了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这条中轴线,南面起于己被拆除的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最后直抵钟楼的中心点,全长7.86公里,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解放后又建有人民大会堂、纪念堂等。应该说北京中轴线这一城市建设的基准是稳定的,进入新世纪后,奥运的成功申办令北京城建急剧膨胀,虽然中轴线再度向北延伸了十余公里而达到目前的25公里,但它的基准还是没有变化,仅仅是它生长性与开放性动态特征的体现而已。而延伸以后的中轴线,注重序列情节与表意的整体连贯,新的建筑元素如鸟巢、水立方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依附于中轴线,使中轴线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均衡性,东方大国的精神“龙脉”蔚为大观。

3.2延续城市的原有机理――广州城市中轴线

广州城市中轴线是随着广州古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有五层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广州大厦等多个优秀历史建筑,这个建筑集群,其序列的方向性和节奏感明确,在全国大城市中,像这样由低到高的山形水势,步步提升的雄伟壮观建筑集群,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逐步形成的中轴线是绝无仅有的。广州城市中轴线所建立起的完整有序的开敞空间体系,延续了城市的原有机理和历史文脉,突出轴线的生态环保、历史文化旅游和公共活动等三大功能。

3.3城市建设中的开敞式结构――巴黎传统轴线

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北京不同,巴黎传统轴线是不对称的,是一种空间的轴向关系,它的轴向对景是灵活的。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17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还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逐渐形成了主次相间、层次分明的轴线群,其序列的动态和渗透感极具感性。20世纪下半叶德方斯新城中心的建设又进一步将原有的城市空间轴线向西延伸,并形成了新旧并存,在继承基础上又有发展的新巴黎城市空间轴线。

3.4城市功能的大聚集――都市轴理论的实践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提出都市轴的规划理论,该理论是以开敞式的城市结构来解决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都市轴上,集中了环状的交通系统、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大型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都市轴呈立体交叉,建筑物采用核心式立柱体系,其两侧布置生活单元,这些生活单元可以随着都市轴的延伸而延伸。

1979年,丹下健三主持尼日利亚新首都阿布贾的规划,他采用了他的都市轴理论而制定了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中轴线,北端正对着阿索山最高点及国会大厦,南端布置火车站、地铁站、运动场等。方案留有足够的空地,为都市轴向南延伸预留空间,体现开敞式的布局。在中轴线的中心地段布置中央、市政府办公大楼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特别是在中心轴线上布置凯旋门式的政府办公大楼,与国会大厦相呼应,构成刚柔兼济、高低错落的都市轴。丹下健三的都市轴理论使传统轴线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很好的实践。

结论

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是亘古至今,贯穿中西,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空间的手法。城市轴线往往串连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中心区,并与城市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形成对景,城市中轴线往往是城市中心功能聚集的地区,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和文化风貌的区域。城市设计必须处理好有序与无序、统一与变化、严整与活泼、静态与动态的辨证关系,以这适应这个多元化时代的需要。因此,轴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形态的特点,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

[3]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99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建设;植物配置;配置原则

Abstract:Speedsupalongwiththeurbanizedadvance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contradictorydaybydayprominent,thepeoplearealsomoreurgenttothegreenplants’sentimentofhope.Theurbanbotanicalgardenhasthelifeinfrastructureonlyasthecity,intheimprove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enhancestheenvironmentqualityaspecttohavetheunreplaceablefunction.Notonlythecityafforestsrequeststhecitytobegreen,moreovermustbeartistic,thustheafforestedplant’sdispositionappearsveryimportant,mustunifywiththeenvironmentintheecologycompatibility,mustmanifesttheplantinpidualandcommunity’sshapeUS,colorUSandidealconditionUS,usingplant’sphysique,theline,thecolorcarriesonthecompositionfully,achievestheanticipatedlandscapeeffectthroughplant’sseasonalaspectandlifecycle’schange.Knewthatthenature,therespectnature,thetransformationnature,protectsthenature,theusenature,causesthehumanandthenatureistogetherharmoniously,thisistheplantdispositionsignificanceis.

keyword:Urbanbotanicalgarden;Botanicalgardenconstruction;Plantdisposition;Dispositionprinciple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现状

2.1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

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2.3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3、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4、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配置原则

4.1.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

性化和亲近感。

4.1.2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3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2配置方法

4.2.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64~65

3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999(1):1~7

4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1篇3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Www.133229.cOM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评价指标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十一五”的战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握“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比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反映城市目前的创新能力、资源条件和创新效果,把握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

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由技术推动的线性过程,有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多种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集成。从一项新思想的产生,到形成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应用,其间会受到知识积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方面创新,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城市”均无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环境、资本、管理、文化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推动新知识的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且通过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建设,维持和促进创新在更高的层次持续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它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延伸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同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是创新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载体,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和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从结果来说,具有静态性特征;从过程来说,具有动态性特征。创新型城市的静态性特征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各创新要素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特征、环境特征、投入特征、成果特征、结构特征和机制特征六大类。创新型城市的动态性特征是基于城市创新过程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分为起点特征、发展特征和效果特征。其中,起点特征包括城市的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发展特征主要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发展过程、品质及其表现;效果特征是指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改善所产生的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产业、创新效率和创新对城市的综合效果七个方面。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型城市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态度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度自觉性。

第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创新主体明确,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完善。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环境包括由政策法律、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市民素质、市场、金融等构成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构成的硬环境。

第四,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投入产出比均须达到较高水平。

第五,创新产业发达。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创意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开发的创新产品,均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第六,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七,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人们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均应达到较高水平。

四、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在一个系统内的有机结合。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对城市创新系统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客观反映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2.客观性原则。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做到数据客观可信、描述明确、定义准确。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客观,就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体,即根据现有统计口径,或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值;当然也会有小部分定性指标,主要是关于“创新精神”、政府管理环境和融资环境等“创新环境”类指标,该类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的判断和描述来确定。

4.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必须具备易取得、易量化和可比对性,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的创新化程度进行比较,也可以设定达到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指标值。

5.引导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创新工程中确定突破重点,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城市创新工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因为创新型城市具有七大特征,笔者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A1-A7);根据各特征所包含的内涵,分别设计了28个二级指标(B1-B28);根据二级指标所涵盖的重点,设计了106个三级指标(C1-C106),力求以有限的指标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评判标准和整体特征。其具体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

(三)关于部分指标的说明

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基本上可以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根据目前一些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选取,采取由专家打分(都以1分为计分目标值)的方式来获得具体数值。现将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说明(主要是定性指标)如下:

价值取向指数(C1)主要考察市民的重商意识、赚钱欲望和消费倾向。计算公式:价值取向=(市民重商意识指数÷目标值)×35%+(赚钱欲望指数÷目标值)×35%+(消费倾向指数÷目标值)×30%。

创新氛围指数(C2)主要考察市民的求新意识、平等观念和兼容心理。计算公式:创新精神氛围=(求新意识程度÷目标值)×50%+(平等观念程度÷目标值)×20%+(兼容心理程度÷目标值)×30%。

人文国际化程度指数(C4)考察城市移民人口比重、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计算公式:人文国际化程度=(城市移民人口比重÷目标比重)×25%+(外语普及率÷目标普及率)×40%+(外来文化影响度÷目标影响度)×35%。

经济外向度(C5)指一定时期内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对外劳务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计算公式: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对外劳务收入)/全市GDP。

政府创新水平(C29)综合考察政府执行政策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政府创新水平=(执行政策的创新性÷目标值)×40%+(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目标值)×30%+(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目标值)×30%。

政府服务水平(C30)综合考察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计算公式: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目标值)×50%+(服务态度÷目标值)×20%+(服务质量÷目标值)×30%。

政府招商引资水平(C31)考察政府每年引进外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全年新投资项目数量÷目标比重)×45%+(全年实际外资到位金额÷全年总投资金额÷目标比重)×55%。

知识产权保护度(C33)可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正版文化产品的比重进行评价。计算公式:正版文化产品比重=(正版文化产品产值÷全市文化产品总值)×100%。

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C35)反映公众对城市治安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确定)。

市场发育程度(C41)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的程度。通过综合考察市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数量、成交金额等作出定性评价。计算公式:市场发育程度=(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实际数量÷目标数量)×20%+(商品批发市场成交金额÷目标金额)×30%+(要素市场个数÷目标数量)×20%+(要素市场成交金额÷目标值)×30%。

融资渠道多样性(C48)考察金融市场上可用的融资渠道类型和数量。计算公式:融资渠道多样性=(内资银行融资渠道比重÷目标比重)×30%+(外资银行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股市融资比重÷目标比重)×30%+(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融资便利性(C49)综合考察银行贷款获得的便利性、资本市场可接近性、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计算公式:融资便利性=(银行贷款获得便利性÷目标值)×35%+(资本市场可接近性÷目标值)×40%+(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目标值)×25%。。

创意产业(B21)是指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C69)是考察产业优化升级程度,知识产业包括教育业、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行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C80)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剔除增加资金和劳动的因素,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科技进步率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效率的总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Eδ为科技进步贡献率;δ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公式为δ=y-αk-βL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五、评价测度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引导,必须对指标进行测算和比对。为此,需建立评价指标的功效转换与总量测算模型。

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同一量纲的指标当然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而要比较不同量纲的三级指标综合集成为二级或一级指标,就必须对量纲各异的第三级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现等效无量纲化后,再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出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和评价总分。为此,确定采用区间离差功效系数方式,实现指标的等效无量纲化,其公式为:

式中:Hi为第i个评价对象评价总分;D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上述模型,亦可计算出二级指标评分值Bi和一级指标评分值Ai,从而计算出城市所得总分值;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值,总分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为创新型城市,还可以根据所得总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来比对城市的创新程度。

六、后记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考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的安排、创新要素的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过程当中或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条件各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必须根据区域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的可支配性和可获得性,有重点、分阶段地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或对传统产业升级,以加快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扩散,有效地利用技术成果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人民在创新中受益,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特征分析出发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客观科学地反映各个城市创新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为城市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CharlesLandry,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1stedition)[M].London:EarthscanPublicationsLtd.,2000.

[2]李兴华.携手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7-10-13(A3).

[3]吴林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4]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5]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

[6]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1篇5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6

导读: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互融合的空间聚集复合生态系统,人与环境、产业、社会之间存在着广义生态关系和协同共生进化机制。大自然生态系统在千万年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自组织微循环结构和以生态链为基础的自适应优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更多地作为经济要素的聚集地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微循环结构与自适应可持续发展机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城市病。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以新的发展模式重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机制,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

一、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城市系统的认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早在1890年,AlfredMarshall就从规模经济角度对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效应作了阐述(AlfredMarshall,1890)。[1]因此,城市被看作是促进农业劳动分离和发挥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优势的经济系统(WilburR.Thompson,1965),[2]众多的学者从城市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规模理论和发展模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emerZ.Hirsch,1973;KennethJ.Button,1976)。[3][4]1968年,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RobertE.Park等人从城市对社会影响的各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和系统性研究(RobertE.Park,etal,1968),[5]促使人们进一步从社会与经济交互影响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才真正从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仇保兴,2011)。[6]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两个方面(李迅,2008;陈卓咏,2008)[7][8]:一是来自对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和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来自对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其中,涉及到城市的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筹资模式、发展途径等各个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发展过程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复杂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的影响,是一个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吴晓军,2005;仇保兴,2011)。[9][6]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于2013年6月21日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城市扩张与城市规模研究的最新论文(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通过对数千个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分析,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角度阐述了城市在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社会联通性和流动性网络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城市系统内在的异速生长关系(陈彦光,2002)。[12]城市系统的这种开放式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使得我们在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问题时,难以简单借鉴已有的经验模式或宏观规划理论来系统性解决城市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新问题是事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在目前现状下又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在进行宏观规划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一套完善的能够针对环境变化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微循环自适应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自组织理论、动态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来研究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上述自适应机制(吴晓军,2005;陈彦光,2004;袁晓勐,2006;李杨帆等,2005)。[9][13]-[15]上述研究发现,城市系统的演化在结构与形态上与大自然生物组织的有机体结构和河流的自然分布特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优化目标似乎就是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陈彦光,2004)。[13]然而,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的研究指出,这种相似性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其内在的功能机制上,而非外在的形态上(LuísM.A.Bettencourt,2013;MichaelBatty,2013)。[10][11]在城市发展模式的自适应机制中,必须考虑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对资源的动态匹配能力及其供给成本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功能机制,来完成上述自适应优化调节。

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树林、翱翔蓝天的飞禽、驰骋林野的走兽、戏水大海的鱼群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万物,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方式演义着与自然的无比和谐,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索与启迪。自然界的生态大系统是由无数个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微循环小系统所组成的,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复杂的有机联系使得整个群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能面对生境的不断变化而坚定不移地朝向物质与能力交换最优的“顶级群落”方向迈进,也使得整个生态大系统呈现了最完美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基于上述观察与研究而形成的广义生态群落理论和方法(戴伟辉,2013),[16]为我们探索城市发展模式中的自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

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城市中的各类居民、组织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物质与价值交换循环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广义生态链。为了降低生态链的运行成本,上述主体在空间聚集而形成各种综合体(Complex),这就是城市自然发展阶段最初的广义生态群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交换效率,在现代城市中又将上述综合体划分为各类功能区,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等等。功能区的规划应更加有利于降低广义生态链的运行总成本,否则将会对广义生态群落的微循环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问题。例如,城市功能区的规划过大、布局分割和基本功能单一必然会增加连通性与流动性成本,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活成本上涨。又如,在目前的软件园区规划中,将大量的软件企业集中在一起希望发挥人才、知识的空间聚集优势,却忽视了软件企业种群不适合“群居”而适宜于与其它产业“伴生”的基本特性,结果导致大量的软件企业难以向专业化细分的“生态位”方向发展而形成过度竞争。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我们在过于追求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过于强调规模聚集和宏大规划的同时破坏了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仇保兴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观和大量的现实案例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了精辟分析,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建城市微循环的迫切需求(仇保兴,2011)。[25]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城市需求甚至城市发展目标的改变。正如自然界生境的变化,将引发生物群落的系统性调整。在上述过程中,物质的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也决定了群落的发展规模。LuísM.A.Bettencourt、MichaelBatty等人和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流动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效率及其成本对于城市要素聚集的调整和提高城市的动态适应能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普及,使得城市的运行基础和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降低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便捷地在虚拟空间实现大量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聚集,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降低城市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因此,面对城市在工业文明时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的生态链微循环结构和提高城市的自适应调节能级,是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有效运行”相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界定。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在经历了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又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从技术特征来看它与智能城市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将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戴伟辉,2012)。[26]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城市主体,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驱动因素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等方面整体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吴标兵等,2013)。[27]通过对我国正在规划和兴建中的100余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还存在着目标定位、发展思路、顶层设计、驱动机制、技术标准、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配套等多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对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基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作深入分析,从有利于上述群落的发展和为之创造更好的生境出发,系统性地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时代,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广义生态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境,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包容性发展,实现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城市新生活。

二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为城市提供全新的生态学运行机制和柔性技术体系架构,通过对以广义生态群落为基础的微观分析来重构宏观设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创新社会经济要素的聚集模式、降低广义生态链的总运行成本、提高城市的连通性和资源的动态配置能力,为城市构建良好的动态自适应发展机制。

三是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首先应该为城市构建发达的基础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通畅便捷,首先考虑从广义生态群落的刚性需求和城市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出发,通过效益驱动机制和政府先行来逐步拓展各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从机器的理性智能到人性化的情感智能服务。

四是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架构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资源的统一整合和开发利用,还要注意到城市广义生态群落的分布式微循环运行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好统一的物联网、泛在移动通讯网和云平台三大基础平台,以开放式的柔性体系架构为广义生态群落的运行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是智慧城市的体制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深刻变革,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以网络化流程、动态协同机制和敏捷服务链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政府运行模式,并通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务资源整合和行政组织体系的虚拟化重构,形成以“云”政府为基本形态的智慧城市政府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AlfredMarshall.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ilburR.Thompson.APrefacetoUrbanEconomics[M].Baltimore:JohnsHopkinsPress,1965.

[3]WemerZ.Hirsch.UrbanEconomicAnalysis[M].NewYork:McGraw-Hill,1973.

[4]KennethJ.Button.Urban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76.

[5]RobertE.Park,ErnestW.Burgess,RoderickeD.Mckenzie.TheCit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

[6]仇保兴.复杂科学与城市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8.

[7]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23~33.

[8]陈卓咏.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76~80.

[9]吴晓军.复杂性理论及其在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

[10]LuísM.A.Bettencourt.Theoriginsofscalingincities[J].Science,2013(340):1438~1441.

[11]MichaelBatty.Atheoryofcitysize[J].Science,2013(340):1418~1419.

[12]陈彦光.Beckmann城市体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科技通报,2002,18(5):360~367.

[13]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

[14]袁晓勐.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24]李杨帆,朱晓东,黄贤金.生态城市系统的概念模型与等级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7~40.

[16]戴伟辉.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7]戴伟辉.上海市若干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群落模式及对策研究[R].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18]TurnerJ.H.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M].Chicago:TheDorseyPress,1986.

[19]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

[20]胡乐.数字社区商业生态群落的结构与布局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1]崔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2]邹艳玲.基于生态群落的现代服务业引进项目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3]HarwellC.C.DerenC.W.,SnyderG.H.UseofaconceptualmodelofsocietaldriversofecologicalchangeinSouthFlorida:Implicationsofanecosystemmanagementscenario[J].UrbanEcosystem,1999(3):345~368.

[25]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1~13.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园林景观;人居生活;引导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1、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的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城市园林的开发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其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城市园林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享受到美丽的园林景观,体会轻松愉悦感。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美感的需求,还要保障人们活动的安全和个人隐私。

3、学习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

我国的园林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发展史中拥有的丰富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给城市的园林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必须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城市新的发展要求。

4、洋为中用,借鉴吸收创新的原则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等,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得比我国早,其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所在,越有特色的城市,其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每座城市的实际,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景观为中心,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民族气息、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特色体现在每座城市的园林景观不管是公园,还是街道景观等都应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规划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避免雷同的景观设计和建造。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过于模式化,缺乏个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相适应,通过设计风格来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面貌。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地域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比较严重,并且照搬照抄现象普遍存在,并没有对于园林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土质状况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更无法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这是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模式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急需改进。

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既能够充分的放松身心,又能够陶冶情操。但是在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却缺少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关怀缺失,只是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却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到日常所需,比如遮阳防雨设施,绿化植物的搭配等等,缺少人性化的特点。

3、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栽花或者配草,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造景活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因此使人们难以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以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因而失去了其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三、改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1、强调城市景观园林绿地的差异性

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严重忽视生物多样性,造成园林景观雷同的问题,采取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的措施,考虑每个街道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商业经济的状况,注重街道景观的差异性来开展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同的街道规划栽种不同的乔木作为行道树,同时增加一些落叶乔木,配置的花灌木的种类注重多样化,使园林景观多样化,同时使景观呈现四季的变化,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生动,避免园林景观的雷同。

2、尊重并研究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彰显特色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者,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和文化性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设计者在对某一地域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要先“做功课”,即对该地域的整个空间环境背景有所了解。首先是宏观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结构、社区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地理特征、造园功能、布局特征、总体特征等,其次是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例如,世界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园林特征划分为中国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等,中国园林又根据地域特征划分为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等,这些区域性的园林景观自成一格,景观独特,通过其空间表现、意境以及构图形式直接体现了不同环境下地域园林特征。同时,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宏观的定位,也有细节的构思,设计者应根据不同项目及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直接的表达,也可以是含蓄的体现。从构图形式到细节的雕琢,都可以融入地域文化,并经过园林造景手段,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从而体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3、强调绿化种植的差异性,丰富环境中的植物景象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对于园林植物景观应重视植物的配置。针对园林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差异,分清不同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设计、不同植物种类的搭配以及不同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案,适应不同地域的环境,实现不同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4、生态优先、适地适树

通过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的首要作用,景观塑造、文化表现等功能也都是在生态环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反对脱离实际、毫无价值的单纯人造景观。其次,应该注重打造合理的乔灌草配置比例,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反对弱化生态功能,增加养护成本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色块以及不必要的植物修剪、雕塑、图案等。此外,要突出“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还应当坚持植物多样性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乡土树种为主的植被群落特征。乡土树种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栽培和繁殖,并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且生长良好的树种。乡土树种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乡土树种的组合造林实现了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构筑稳定的生态群落,提高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当地的自然植被。园林景观中绿化植被景观是基础,植物生长的好坏对整体景观以及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说,必须充分掌握本地适宜生长的各种乡土植物的生活习性、景观特征,在园林绿化中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合理引进外来树种,而不能在不了解当地植被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为了追求新颖而盲目引进大量外来树种。

5、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完善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针对过分追求景观的美观,忽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的现象,采取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追求景观的美观性的方法。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视园林的实用性,关注广大市民的需求,不去过于追求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开展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审美效益。

结束语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业,2010,(12).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城市滨水区;特点;作用;价值性;驱动性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生态轴,也是理想中的旅游地,常常被誉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窗口”。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建设,如纽约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等。这些著名城市都是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吸纳资源并进一步优化,以此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带动了整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着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通常指的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一座城市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力求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归纳,既蕴藏在城市内部特征之中,又是城市所独有的竞争优势,能使城市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有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性:在创作价值和降低成本上比对手做得更好;二是独特性:自身所独有的,对手难以复制和代替;三是延伸性:向有发展潜力且前景好的新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四是驱动性:带动城市一系列相关领域迅速成长,并衍生出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想要营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需从整体出发,把握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特征和功能。

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对提高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不断重复着,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探寻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需了解城市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的作用,所以文中从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征出发进行详细探讨。

(一)从价值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当前正处于“后福特制”时期,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持续创新+敏捷制造”和“专业化+网络化”,与之前相比,后福特制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蕴藏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它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在这样背景下,城市滨水区表现出很大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多元的、复合的且颇具意义的,正由于它的稀缺性及其满足现代生活上的优势催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都是如此。

(二)从独特性分析

城市滨水区是特殊的城市空间,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与其它城市空间类型不同且独特的优势。例如,荷兰鹿特丹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发展成了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分别是各个城市参与竞争的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滨水区在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旦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建立起来,其它城市滨水区就难以复制和效仿,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从延伸性和驱动性分析

就城市滨水区发展历程看,它可以借助滨水区开发设计形成的优势促使城市在多个市场产生影响,拓展更多的产业形态,从而带动城市发展。从很早开始,港口区便以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产生内在驱动力,成为一座城市的起源,例如香港、澳门、深圳、鹿特丹等。由此可见,城市滨水区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城市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加之城市滨水区业务涉及众多,包括商业、运输业、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聚集了大量人口,为拓展其它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最终拉动了整座城市发展。

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考虑以上内容,总结到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下。

第一,城市滨水区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设计赋予了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使其形成了区别与其它城市的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正效应),城市以此来吸纳各种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另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发展延伸出来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竞争优势,当这种优势与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新的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产生内在助力。

第二,城市滨水区设计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性,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演变都是从自然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和管理能力,而城市的竞争优势正来自于资源的差异性和城市运作资源的独特性。当然,城市对资源的运作形式是自身管理能力的体现,从战略角度看,这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城市滨水区总能使城市适应社会形态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此维持核心竞争优势。在长期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形成了一定联结机制,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城市核心竞争力必然呈现不间断的动变变化,随之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社会形态变迁使城市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和发展能使城市很好地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城市滨水区利于构建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在自然环境、生态上的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除了以工厂、码头等地标,主要发展游憩和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等方面需求,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建设生态城市的当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显然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资源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其它城市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使城市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拓展新领域等,从而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并推动市场产生生产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滨水区能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并美化城市,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群雄.滨水地区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8).

[2]路迪民.中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比较研究.求实,2010(11).

[3]汪淑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9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for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Purpose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5]何常清.以控制指标的分区分类落实引导海绵城市建设[J].江苏城市规划,2016(2):38-39.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0

目的解析城市公共艺术本质,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思考,从城市公共艺术走向城市艺术,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进行解析;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结论城市公共艺术本质体现为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创新性,这种艺术本质属性使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体现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体现于城市的职能和人们的生活中,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城市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而发展成为城市艺术。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艺术本质公共艺术本质发展城市艺术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成为设计艺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公共艺术如何定位,公共艺术的边界如何厘清,公共艺术如何发展,目前还缺乏确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规律上探寻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发展路径。

1.艺术的本质

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辞海》中艺术的定义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作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在英语中艺术(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质,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类,从美的性质看,艺术美独立于现实美,独立于自然世界的美,体现于人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关于艺术的本质,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中这样论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具有审美特征;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艺术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结合艺术定义及艺术本质的描述,体现出艺术是人类智慧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物,反映对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体现人的思想、政治、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价值实现,艺术美的本质独立于自然世界体现人自身创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于人文的物质与精神的审美体验。

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解析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或社会的艺术,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服务于公众,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生活价值。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合体,具有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是结合人本身的社会与文化聚落,是最复杂的人文物质与精神体系,是人造物的聚集体,是人与人造物关系的聚集体,这说明城市本身具有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发展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2.1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物质性

艺术是人类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马克思认为“艺术”是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生产普遍规律支配生产活动离不物质载体,艺术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物质载体,这说明艺术本质的物质性。城市更突出的体现着其艺术本质的物质性,首先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着包括审美在内的各种功能诉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艺术本质物质性的的范例,因为建筑是人们的居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的物质载体,黑格尔曾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

2.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环境中客观物质是主观的精神载体,没有物质何谈精神,城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为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会投入情感,都会依照人的审美经验创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精神财富创造,其价值体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程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城市媒体、城市地景、城市园艺等。

2.3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审美性

从艺术的本质上讲,美与审美是其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具有广泛性,广泛于人化物质与精神世界构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集中体现人化的物质与精神的现代城市,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生活设施等一定具有审美的规定性,审美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属性,城市的各种特质载体都力求以美的规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丽江古城等都呈现完整的艺术性(图1)。城市的艺术美是艺术现实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它既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其规律不仅关注城市内在的本质,还应关注其外在的现象、形式、个性。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历史博物馆整体景观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个性。(图2)

2.4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情感性

城市艺术是公众审美的媒介,凝聚着市民的情感,体现着大众的参与性。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形式。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城市的艺术也无例外,城市作为人与社会的聚集地,其无论居所、环境,作为应用对象,都与人时刻产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审美过程,也贯穿于人们的艺术创造即城市的建设中。这种情感反映在城市艺术的美感中,这种美感是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广东的岐江公园是一个旧船厂的改造,体现着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体现着人们的怀旧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图3)凝聚在环境场所、建筑、交通路径、景观设施、城市媒体的具体应用中。例如:大连星海广场足迹浮雕《路》,由1000个大连市民踩出,体现着近一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公共性规定着城市艺术的公共性,城市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诉求,甚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在广场、公园等场所唱歌跳舞,观赏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在优美的城市环境中休闲等。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贯穿于城市环境的时空中,贯穿于人们的情感愉悦中,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其应用功能的物权归属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城市艺术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确的权属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构造、材质、色彩的艺术属性是公共的,并参与到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2.6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同时反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艺术本身即表现为经济基础同时也表现为上层建筑。城市的艺术本质的生活性,同样反映着城市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性,又同样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建筑;离不开各种不同的生活工具;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工作对象;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情感……这些环境、建筑、工具、工作对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对艺术有强烈的诉求,缺少美缺少艺术的城市生活是无法想象的,生活的艺术性是现代城市的本质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建筑、设施、街区、生态。

2.7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场所性

城市艺术是复杂的系统综合,从系统的认识来看,城市艺术具有复杂的层次性,从城市空间构成上看,城市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构成。场所指城市空间中或大或小的区域,场所性就是指区域的典型特征作为特征组被意向和识别,城市艺术本质的场所性就是指城市区域机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地形、材料、样式、装饰、色彩、轮廓等的典型特征。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建筑细部装饰、区域功能、机理色彩、环境设施、艺术小品等都具有明确的的典型特征。(图4)城市艺术的场所性是其本质属性,一个城市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场所特征构成,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艺术丰富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

2.8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政治性

按照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上层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通过政治,经济基础影响艺术,通过政治,艺术作用于经济基础。城市作为最复杂最系统的社会载体,其艺术本质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金秋先生设计的中华黄帝陵建筑,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图5)。②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景观。例如: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景观,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两面黑色的大理石墙面镌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图5)。③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体现着皇权,现代城市规划体现着民主社会人性的关怀,体现着全面的为社会为市民服务。

2.9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创新性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连接着精神与物质;审美与情感;哲学与科技,其创新首先是艺术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其次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创新,再次艺术本身的改变。艺术观念的创新使公共艺术由纪念性、叙事l生、唯美性、装饰性发展为功能性、多元性、综合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也由原来的雕塑、壁画、发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生态、城市设施、城市媒体。创新连接着思想、科技和艺术,创新包括了内涵、形式和应用,创新的成果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现象中。

3.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的思考

艺术本质的追问是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不断出发和上路,不断开显新境界,这说明艺术本质的发展性。城市艺术作为艺术的种类,其本质表现为艺术的和规律性。城市艺术的发展性表现为艺术本质规律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是城市艺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首先没有继承艺术就失去了发展的坐标,其次艺术植根于人类社会,植根于种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是艺术差异性的基础和前提,差异性和个性又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差异性。例如:苏州的水乡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继承的典型例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揭示艺术发展的原因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这说明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就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创新是城市艺术发展的生命,是其发展的必然。创新使艺术越来越趋向科技化,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体验艺术、互动技术、全息技术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互动趣味的皇冠喷泉就是信息科技运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图6)

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相对的,相对于室内空间,建筑是公共的,相对于建筑,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功能区域是公共的,相对于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城市的街道、广场、交通站、公园等是公共的,这说明相对于私密的公共性的边界具有动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布局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这与相对与环境的非艺术的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形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须充实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使其从与环境的相对性走向与环境的融合性,从原来的艺术现象性走向城市审美的系统性,使其既关注艺术的物质性又关注艺术的精神性;既关注艺术的审美性又关注艺术的情感性:既关注艺术的创造性又关注艺术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使其发展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的趋势,融入到城市的职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融入到人们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历史情感、人性关怀、公众参与中,这远远超越了原本对立与环境的审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审美体验发展成为生态与城市的体验;大地艺术的体验;环境与场所的体验;城市形态及建筑形态的体验;城市文脉的体验;社会文化的体验;生活自身体验,城市成为以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品,生活本身变成了城市艺术活动的部分,这时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就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艺术概念、范畴和内涵。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高校景观设计;新思想新设计

一、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第一步就是要对景观定位。要充分了解校园空间的主要服务人群,从而决定如何设置相应的绿化空间。校园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景观设计时我们第一个要考虑就是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做景观的设计时,要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以人为本。

校园的植物选择植物的选择要采用常绿和落叶相结合,要四季有景可观且有季相变化。春季观赏的植物有玉兰、碧桃、春鹃、樱花等;夏季观赏的植物有栾树、紫薇、睡莲等;秋季观赏的植物有银杏、栾树、五角枫等;冬季观赏的植物有腊梅、等。

硬质景观区的植物要整齐、大气、树形饱满、色彩明快。在软质景观区的植物要以群落为主,体现出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营造出舒适的放松的休闲环境。可以给植物做标志牌,写上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让这些植物向人们作“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过程。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提醒学生,又是一年春来到,要好好珍惜时间。还可选择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如选择紫叶李和碧桃,象征“桃李满天下”。选择梅兰竹菊,象征学生有四君子一样的高尚品德。校园绿化忌用松柏类植物,因松柏类常用于陵寝园林。

校园文化的体现形式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文化作为景观的灵魂,是体现景观内涵的重要途径。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向师生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气质,提升了景观的价值。我们应该创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只有挖掘出学校的文化底蕴,才可以使校园景观更具魅力。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挖掘出学校的文化内涵。

二、表现艺术美

在遵循功能的同时也要表现其艺术美,已是表现美感,是造型艺术的美的表现,包含材料美,形式美和内容美三种要素。艺术的素材是呈现题材内容的线、形和色。艺术的形式素材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功能传达普遍的美感概念,各部分的素材适当结合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能引起审美反应。美感法则几位美学家从艺术中所发现的各种形式的基本形式,包括对称均衡、反覆与渐层、调和与对比、比例与节凑、统调与单纯等。艺术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内涵、反应浑沌现实,或一派超然洒脱。其题材内容表达作者的审美和对校园景观的理解。

三、新思想新设计

在吸收传统的校园景观的思想,也要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田园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在自己的校园景观设计当中去。新的形式,简约而又富有传统园林的手法。

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它满足人类户外活动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

2.生态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不断扩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观规划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应上升到景观生态学层次上,这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注重环境容量,保护环境敏感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增加绿化空间。

3.尊重历史、地域、文脉的原则。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照搬照抄,应保持自己的城市风格,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基础。

4.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调和整体风格,体现城市形象和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观元都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既要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景观元的丰富多彩,做到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多样性原则。设计时应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增加景观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绿地建设中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保持物种多样性。

6.结合自然的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7.系统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城市水环境、市容卫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在了解了城市生态和地域环境的条件下,符合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做出合理的景观设置。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使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校园的生态景观设计要考虑校园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自然条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和自然斑块,并加强景观设计与这些元素的联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场地的起伏或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积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态景观。景观设计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强对主要特殊点、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荫道等处的景观控制,使建筑物的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审美和生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裘鸣菲.撷校园文化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2):60-75.

[2]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4.

[3]千茜.关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创作思考・景观十年[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4).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熵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研究和规划,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系统性分析增强的趋势。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1969)作为系统性理论的基础,所提供的科学范式和逻辑方法,为我们整体地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提供了统一而有效的方法。城市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当前城市空间研究前沿,在其经典城市空间模型[2,5,8]中,实际体现耗散结构理论相关原理,如“从不稳定中形成秩序”、“涨落带来有序”、“突变点”等耗散结构原理;同时耗散结构“熵”理论还应用于分析城市空间实际问题上[3,4,10]。当前研究普遍认为城市空间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但整体上对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特征、形成突变过程和演化机制的研究并不系统。本文首先阐述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概念,并从其演化特征、形成过程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认识,以利于系统思考城市管理和规划,促进城市形成动态有序的特征。

二、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概念和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形式与过程的统一,形式指物质要素与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指各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交通流(Webber,1964年)。物质要素指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活动要素是指活动的空间分布,互动要素即活动之间的“流”,如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

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潘海啸(1999)、江曼琦(2001)、郭鸿懋等(2002)、黄亚平(2002)等做了积极的探索,普遍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主要包括城市空间要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作用机制,且会随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动态演进。而耗散结构是指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及组分间非线性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有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需要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其空间动态有序的特征(I.Prigogine,1970)。

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由城市各功能活动引起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动态时间、空间和功能有序的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结构需要组织物质资源和要素,同时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其动态稳定特征,突出强调了城市空间的动态组织结构。

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城市空间内外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前提。(2)城市空间的远离平衡态特征。城市空间平衡态特征是指其要素、功能分布高度均匀,这和城市实际要素分布零散、功能分布多样的状况并不一致。城市空间的远离平衡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根据所组织资源要素提供商品和服务,推动资源、要素、商品流等在城市空间内外持续循环流动。(3)城市空间涨落(空间上随动冲击造成的偏差)是系统形成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源动力。例如,空间内外部存在商品和服务需求,将导致城市空间功能的创生,空间功能组织要素和资源,导致城市空间要素分布和作用方式发生变化。(4)城市空间在多因素非线性作用下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有序的耗散结构。非线性作用将导致空间上随机扰动放大为“巨涨落”,导致城市空间突变。如空间新功能创生和旧功能的覆灭,将表现为新的时间、空间和功能有序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各种因素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体现在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1970),即所有空间结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均一介质中,近的物与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要大于远的物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赖利(W.J.Reilly,193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说明了都市人口和零售引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空间要素关系的非线性。

三、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演化过程特征和机制

1.城市空间耗散结构集聚核心的形成。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首先必须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把自己建立起来,然后再侵入整个空间,即有一个成核机制”。经济学和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也普遍认为城市空间的集聚核心可以从始平衡态诞生。平衡态特征是指城市空间演化的起点时,人口均匀分布,分工水平较低,依靠简单劳动自己自足的状态,如围绕城市周围广大的农村区域。

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即使在贫穷未开化状态下,人们也可以生产出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这里所谓提供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功能单元便是空间上的功能初始集聚核。早期地理学(杜能,韦伯等)普遍认为区位要素禀赋对初始集聚具有作用,认识到产业初始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但对集聚为何而产生和集聚过程的分析不彻底,更不能解释若干不具备资源优势条件的区域仍能形成优势明显的集聚中心。

新经济地理学可以解释区域在不具备一定广义禀赋条件下,仍可以形成功能集聚。克鲁格曼(PaulKrugman)等建立了“区域跑道模型”,认为空间上可由涨落引起,而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集聚中心。克鲁格曼(Paul.Krugman,2002)还以美国地毯业兴起于偶然性为例,说明集聚核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新兴古典经济学角度(杨小凯,2003)回归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集聚是分工和专业化导致,为节省交易费用,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业选择集聚。另外,从系统论角度出发,黄泽民(2005)引入城市空间演化对偶涡流理念,认为在一个具有散乱原初经济流的区域空间内,涡流可能出现在区域空间上的任何一个区位经济增长点,并在与周边的交换中自我增强,并可能形成集聚核心。

2.城市空间耗散结构形成过程。耗散结构理论将外界对系统的作用“流”称为控制参量,当控制参量达到“阀值”时,系统将由初始杂乱无章的无序突变形成时空、功能有序的耗散结构。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的形成,实质是一个功能活动组织物质资源要素而形成稳定的联系流的过程。艾伦(1981,1997)等最早构建以人口为变量的城市A-S模型,认为城市是突现于局部行为的自组织结构的深刻范例。李铭、方创琳(2006)结合A-S模型的建模原理,将人口区域之间的迁移耦合作用纳入到预测模型中,模拟并预测酒嘉玉三市动态演变趋势,并系统分析其动因。

克鲁格曼的C-P(中心)模型认为,当两区域由于贸易自由度(广义交易成本引起)提升到“突破点”(临界值)时,将造成制造业向某模型中一个区域突发集聚,最终形成工业核心区和边缘区。杨小凯(2003)认为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之间是一对两难冲突,并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来处理难以衡量的交易成本,将交易效率的差别作为城市集聚核心从分工中出现的驱动力。交易效率这里即为城市空间耗散结构中的控制变量,当交易效率低下时,人们选择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生产;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分工深化至不完全分工状态,并最终发展至完全分工的。

3.城市空间耗散结构动态城市流特征。稳定的城市流是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时空动态有序的最重要的特征,其由城市空间稳定空间功能分异,推动所形成的各功能之间的要素相互流动。Talor(2010)提出中心流理论,认为中心地之间的流是产生城市空间网络的根本原因。国内,谷国锋等(2005)指出了区域经济系统演化中,散度(空间流强度)的变化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重要影响,这实际上涉及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时空有序的空间流强度。近期城市群研究,如李俊峰(2010)、罗守贵(2010)更加重视结合要素流动对城市和城市群经济联系进行研究。

4.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演化的“熵”机制。“熵”是系统有序的体现,“熵”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认为开放系统熵的变化为:dS=diS+deS,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不可逆演化过程引起的熵变,称为内熵diS,且始终为正;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变,称为外熵deS,可正可负。当系统的熵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在系统多因素作用下将形成稳定的耗散结构,如贝纳德均衡、激光现象等。

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演化的实质是形成稳定城市的时间空间有序的低“熵”结构。当前城市研究呈现出一个重点,即城市空间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有序演变的过程,实质遵循“熵”理论,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低“熵”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熵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城市空间功能组织物质、能量、要素需从外部输入,是一个正熵流入的过程;同时功能向外部提供商品和服务,是一个正熵流出的过程,这部分净熵变可正可负。第二,城市空间内部的熵变只增不减。例如城市功能活动产生的污染,城市道路堵塞,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供给所引起的交易成本,均是城市空间内部的熵增表现。考虑城市空间向低“熵”方向发展的第一种情况,即城市空间与外部交换得到净负熵;WilliamE.Rees(2010)分析了现代城市的脆弱性(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政治不稳等),认为城市形成更加复杂的耗散结构需要从外界引入更多负熵(物质和能量)或者向外界耗散更多出正熵(垃圾,废物等)。

程开明(2009)认为城市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负熵流,就能够维持耗散结构,也就有扩大规模的能力,会不断地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相反的情况,城市就有可能逐步萎缩,走向退化并重新回到混沌状态。陆林(2010)等分析千岛湖旅游地的自演化过程,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的负熵输入过程,可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制的系统他组织与系统自组织而实现,这对城市空间将他组织和自组织耦合有重要参考意义。匡远配(2010)结合耗散结构“熵”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边缘的正边缘效益和负边缘效益。

第二种情况为减少城市空间内部熵增率。王伟(2010)等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剖析了区域物流科学发展的机理、途径与策略。认为区域物流系统的科学发展需要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发展机会、弱化外部威胁,以不断地增加负熵流、减少正熵流。DirkHelbing(2008)等分析了城市人流的时空有序的特征和潜在优化方法,认为需结合要素流自组织特征实现交通自适应控制。

四、结论

城市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空间耗散结构是指城市空间功能分异,组织物质资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城市流,而体现出来的城市空间时间、空间和功能动态有序的结构。

通过本文对于城市空间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可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城市空间耗散结构实质是指城市空间的低“熵”结构,是城市空间高度功能分异和有序的体现,强调城市空间由于功能分异而形成稳定、动态城市流的状态。第二,城市空间耗散结构要求城市空间上功能分配和管理,必须努力形成城市的动态有序特征,才能形成较好的城市空间整体格局。第三,城市空间耗散结构要求城市功能设置和培养时,需要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实际禀赋条件,政府基础设施硬条件和制度供给软条件,即促进城市功能的良性突变,演化为更高级的动态有序。第四,西方在城市模型构建和分析过程中,对城市空间耗散结构原理把握较深入,通过构建模型对城市空间演化的作用机制及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城市空间耗散结构特征(譬如涨落、突变、自组织临界性等)进行尝试性的定量化描述和模拟,而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相关成果还较有限。

参考文献

[1]斯・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程开明.城市自组织理论与模型研究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4):540~544

[3]陆林,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地理学报.2010(6)

[4]匡远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中的边缘效应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

[5]黄泽民.我国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过程分析――克鲁格曼模型借鉴与泉州地区城市演化例证[J].经济研究.2005

[6]PeterM.Allen.CitiesandRegionsasSelf-Organizingsystems:ModelsofComplexity[M].Amsterdam:GordonandBreachSciencePublishers,1997(43)

[7]李铭,方创琳.基于自组织模型的酒嘉玉地区城市化动态演变[J].地理科学.2006(5)

[8]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0~33,92~125

[9]PeterJ.Taylor,MichaelHoylerandRafVerbruggen.ExternalUrbanRelationalProcess:IntroducingCentralFlowTheorytoComplementCentralPlaceTheory[J].Urbanstudies.2010(47)

  • 下一篇:室内实训总结范例(3篇)
    上一篇:月工作总结大全(精选4篇)
    相关文章
    1.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例(3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

      daniel 0 2024-01-19 02:16:12

    2. 绿色工业技术范例(12篇)

      绿色工业技术范文1篇1一、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现状我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八十年代后绿色食品逐渐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食品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最畅销食..

      daniel 0 2024-01-19 01:44:12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例(3篇)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范文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对策。关键词:CIMS制造业信息化1CIM的理念和CIMS的组成1.1CIMS的概念CIMS是英文(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的缩写,..

      daniel 0 2024-01-19 01:12:12

    4. 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范例(3篇)

      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管理一、如何提高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

      daniel 0 2024-01-18 22:32:12

    5. 制造专业论文范例(3篇)

      制造专业论文范文【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设置合理化【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6-02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daniel 0 2024-01-18 22:00:12

    6.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范例(3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范文篇1“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

      daniel 0 2024-01-18 21:28:12

    7. 人类与环境范例(3篇)

      人类与环境范文论文摘要:基于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提出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任何发展都是..

      daniel 0 2024-01-18 20:56:12

    8.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范例(12篇)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范文篇1讯:社交媒体顾问是公司业务中昂贵的附加项。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免除一份完善的社交媒体计划的情况下而得以很好地运营。尽管可以..

      daniel 0 2024-01-18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