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概念范例(12篇)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流域洪水风险图
一、引言
我国的洪涝灾害从出现频率、影响范围到造成的损失都是世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的有史料可查的重大洪水灾害就达1600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40多年的治理,全国江河流域的防洪形势有了重大改观。但是,由于洪水的影响因素众多和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目前尚无法从确定性的角度预知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洪水发生的确切时间和真实过程,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洪水灾害目前还难以彻底防范或根本消除。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洪涝损失具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建立洪水风险的概念,使人们经常认识到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洪灾的后果,将有助于机构和个人更好地防范洪水灾害。
洪水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灾害性后果洪水发生的概率或频率,洪水风险图则是对洪水风险及后果定量化和图形化的体现。一般,洪水风险图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组合:
(1)流域洪水发生的频率;
(2)流域类洪水的淹水区域分布及有关说明;
(3)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
洪水风险图可以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到灾难性洪水发生后可能的水文后果和灾害损失概况,及时做好防御洪水的准备,以防患于未然。防洪决策人员可以对于流域重大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后果做到胸中有数,在灾情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迅速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和采取正确抢险救灾措施,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二、分析流域洪水淹没状况的方法
2.1实际洪水法
实际洪水法的基本假定是流域自然地理特征保持基本不变条件下,洪水具有重现性。因此流域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大洪水实际淹没实况,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同类洪水重现时的淹没状态。分析历史洪水淹没实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对于近期发生的洪水,利用流域实测水文资料和灾情资料可以较为可靠地分析洪水特性及相应的淹没范围、淹没深度和淹没时间。
(2)对于缺乏资料或年代较为久远的洪水,可以通过调查考证的途径分析洪水发生时的淹没情况。调查考证的内容包括对沿洪水路径洪痕调查,查阅有关洪涝灾情的历史文献记载,走访洪泛区居民等。
(3)洪水径流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力,洪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洪水地貌包括废河道、天然冲积堤、冲积扇(洪积平原)、河漫滩(冲积平原)、沼泽地、三角洲等。通过对洪水地貌分析,可以大致上分析出洪水径流的强度、范围和水深,作为分析淹没实况的依据。
(4)对于河流早已改道远古时生的大洪水,可以通过水文地质地貌分析并结合水力学方法估计古洪水的水位和流量,近似推算古洪水重现时的淹没情况。
实际洪水分析途径主要适合于天然流域,一般不能估计流域城市化、防洪工程和防洪措施的效应。
2.2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是根据流域现状或规划条件下土地利用特征和工程条件,采用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分析推求流域洪水泛滥后的淹没状况。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和模型众多,采用何种方法和模型应该针对流域水文地理特征、工程调度方式、资料条件以及计算精度来选择应用。
(1)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峰或设计洪水过程线可以采用水文学方法,如推理方法、径流系数折算法、先损后损法、下渗曲线法、降雨径流相关图法、蓄满产流模型、超渗产流模型等。
(2)由设计洪峰推求河道洪水位,可采用水面曲线法、回水曲线法、经验公式等。位于河道洪水位以下的区域可作为可能的洪水淹没区域作进一步分析。
(3)由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水位过程线,常用的水文学方法包括单位线法、等流时线法、抵偿河长法、马斯京根法、调蓄演算法等。
(4)对于河网汇流或坡面漫流计算采用水力学方法比较合适,如一维非恒定流和二维非恒定流方法,以及它们的简化形式等。采用水力学方法可以根据分析要求推求河道或流域水深、流量、蓄水量的时空分布。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计算结果频率概念明确,可以分析和模拟土地利用、工程建设、调度方式、边界条件变化情况下的洪水状态,在洪水风险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洪灾损失统计评估
3.1流域社会和经济特征统计
对流域的社会和经济数据应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或估算。各种资料来源应尽可能,可以采用当年或上年度本地区社会和经济统计年鉴。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该直接去当地收集最新和更详细的资料,以满足洪灾损失估算的要求。需统计的基本资料包括:
(1)城镇和村乡人口、土地利用情况、耕地面积;
(2)各工矿企业固定资产和工业产值;
(3)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及固定资产;
(4)单位和居民固定资产;
(5)服务和社会性行业产值和固定资产;
(6)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气等各类生命线的分布;
(7)参加洪水保险的企业、居民数和保险金额。
3.2洪灾损失评估
一般,洪灾损失评估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灾害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范围用面积或区域表示;灾害强度定性为若干级,如特大、重大、大、中、小等;
(2)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工业损失、农业损失、商业损失、居民损失、其它行业损失等分类统计,也可以分地区统计;
(3)生命线受害统计。所谓生命线系指交通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气系统、邮电系统等,一般可按系统中断时间计;
(4)人员伤亡数目;
(5)环境污染及疾病传播情况;
(6)社会影响。
经济损失评估是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但人员伤亡、水源污染、疾病流行、社会不安定、生命线受损影响等是无法用货币表示的无形损失,在评估过程中须单列考虑。
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洪水直接淹没所造成的集体及个人财产损失;间接损失指由于洪水期交通、电力中断,厂房、设备受损等造成的产品成本增加及停产、误工损失,以及合同无法按期完成的违约损失等,还包括防洪抢险、灾民撤离、疾病防治、灾后恢复等费用。由于对间接损失的详细分析和精确估计是很困难的,一般是根据典型实例的调查结果或经验估计得出间接损失占直接损失的百分数来作为间接洪灾损失估算的依据。
对于不同灾区,由于地形地貌、经济状况、季节、淹没程度、抢救措施的差别,洪灾损失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地区,洪灾损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淹没程度。如果资料充足,能够分区分类建立洪灾损失与淹没水深、淹没历时之间的相关系,则灾情损失评估结果更为方便和可靠。
四、洪水风险图绘制
针对某一风险的洪水,根据分析和计算洪水淹没的范围、深度及相应的经济损失,按一定的规格描绘和标明在流域地形图上,便得出洪水风险图。
洪水风险图采用大比例尺地形素图勾绘而成,比例尺大小可根据流域面积、洪水频率、淹没范围、资料条件以及精度要求而定。在勾绘洪水淹没范围的边界时,要考虑洪水的可能路径,结合地形情况,由比较熟悉当地地形且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绘制,最好在实地查勘后进行。对可能淹没区域,应设置彩色编码区,其颜色及深浅可以表示淹没深度的变化。风险图上应标注重要部门和单位,如政府机关、大型厂矿企业、学校、医院、金融机构、居民区、村镇,以及重要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通讯线路等。另外,图上应明确标明紧急情况下人员转移、疏散的路线及地点。图的下方有专门说明框,简要说明洪水风险图的基本特性,包括暴雨洪水频率、淹没区域、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域社会经济主要特征值、淹没区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等。另外还需说明风险图上各种标记、代号的含义。
洪水风险图绘制完成后,应出具一份编制说明,内容主要包括:
(1)流域水文、气象和地理特征,排水系统和水利工程概况,历史上典型洪涝灾害特点及后果;
(2)流域社会经济特征统计;
(3)分区域阐述风险图上洪水灾害的特点和性质,灾害后果和经济损失;
(4)洪水风险图的制作依据、方法和存在问题;
(5)洪水风险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6)洪水风险图的应用范畴;
(7)其它说明事项。
五、结语
流域洪水风险图可以定量和直观地描绘遭受洪水淹没风险的区域和洪灾造成的损失,属流域非工程防洪措施之一。通过洪水风险图提高了全民防洪意识,为各级政府指挥抗洪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简要论述和分析了适合于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的一些方法,侧重讨论了推求洪水淹没状态的若干途径以及洪灾损失统计评估的内容。虽然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出发点是希望有助于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后将在洪水风险分析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洪水调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
[2]孙桂华等编译.洪水风险分析制图实用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庄一翎,林三益.水文预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精心设计活动单运用课堂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搞好“先学后教”的地理教学,笔者在评课和教学尝试中探索出以“活动单”为载体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
一、“活动单”含义
“活动单”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教师将所要教学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成一个个“活动”,然后把设计好的“活动单”课前印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参与“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的开展。为了便于小组活动,一般按6人分为一组,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见下图)。
它的实质就是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活动”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之功效,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真正使学习主体化、活动化。
二、精心设计“活动单”
活动单可包括学习目标、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组间交流、质疑,尝试应用、课堂巩固,知识梳理等几个环节。
教师要结合每堂课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单的环节进行适当的取舍和精心设计。下面以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活动单:
1、把握学情,精心预设目标。
下面是笔者在听课时摘录的两位教师的学习目标:
教师甲学习目标:应用地理原理,通过对图、文材料(材料一、二、三)的分析,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附:材料一:一般6月过后,我国主雨带会往长江以北的地区移动,7月上旬、8月下旬移至华北东北一带,此时长江流域进入高温伏旱天气。但1998后有所不同,请分析下图。
比较发现教师甲设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定位比较高,学案材料新颖,学生较陌生,对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要求较高,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很难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期间学生没有语言的生成,对洪涝的成因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地理读图、用图、分析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乙设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情把握比较准确,对初次学习自然灾害的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现有的学习能力,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目标达成度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设定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前提。
2、根据目标,精心预设“活动”。
以“活动单”为载体的课堂学习过程往往以若干“活动”展开,每个“活动”还可根据需要设计若干个“子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分析教材的层次,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每个知识点的价值,特别是涉及地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重点或难点知识,教师可精心设计几个活动(包括模拟实验)让学生反复去探究、去体验。
如,根据教师乙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下列“活动”:
课前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完成:
1、下列地理事物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B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C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
D2006年某镇附近的芭蕉山因为一个烟头发生山林火灾,造成一名救火干部死亡,烧毁森林面积300多亩
2、试将下列常见的自然灾害归类填入相应空格
地震、寒潮、干旱、滑坡、洪涝、火山、蝗灾、外来物种入侵、赤潮、泥石流、台风、沙尘暴、海啸、鼠害
气象灾害有
地质地貌灾害有
生物灾害有
海洋灾害有
1、自然灾害有哪些危害?
我的学习困惑:
课堂活动一——自主探究
洪涝成因的探究(实验)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实验(见下图),完成相关结论:
以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活动单的设计,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课前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对于学生自学后就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不教,学生自学后不会的知识点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课堂活动”的设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拆分、重组,设计了围绕着重难点“淮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组间交流的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新知,促进知识的生成。“知识梳理”的设计既简单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网。“课堂巩固”的设计,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验收。
三、运用活动单,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能力——一次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将上面预设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活动单课前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单的提示使用。上课前,笔者收上来一部分批改(课前活动部分),了解学生哪部分自主学习学会,哪部分还存在着问题。在备课时需要结合学情,即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并且适当倾听学生的要求,为上课时的引导、点拨做准备。
1、以自主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一】在批改了学生课前上交的“课前活动——我的学习困惑”后的课堂上,教师选择四位学生的学习困惑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生1:赤潮属于海洋灾害还是生物灾害?具有什么特征?
生2:洪涝属于什么?是否具有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特征?沙尘暴是气象灾害吗?
生3:寒潮是气象灾害吗?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4:发生在海底的火山是灾害吗?
然后,教师解答生4的学习困惑,说明判断自然灾害的方法。解释赤潮、洪涝、沙尘暴、寒潮的形成过程,展示正确答案。
通过课前活动的批改、同学间的学习困惑交流以及课堂上教师对学习困惑的解答和解释,学生能认识未知的知识并纠正错误,从而学会正确判断自然灾害并归类,这样有目地的学习,针对性强,印象深刻。同时,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自学已会的知识不在课堂上重复学习,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教学片段二】教师进行实验“课堂活动一——操作步骤2”后的师生对话。
生1:向全班同学展示结论“流量大、流速快的甲河道流量大于乙河道”
师(评价和引导):生1观察得很仔细,并把结果基本表达出来,请进一步想想:什么原因引起流速的不同?
生1:倒水的量和时间不同。
师(引导):倒水的量和时间相当于自然界的什么呢?
生1:降水量和降水时间。
师(总结):对,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地区更容易产生洪涝,降水集中的地区更容易产生洪涝。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知,对于活动单的留白部分(结论),学生能通过观察表达出正确的结果,教师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适当引导,然后学生的再深入思考和回答,最后教师的总结,结论就更加得完善。而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主动生成知识,印象将更深刻,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适当评价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表达、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三】学生按活动单“课堂活动二”指引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互动。
退耕还湖
组1代表——生2(评价生1的展示并进行补充或纠正):原因应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写,材料三还要加上“黄河夺淮后,打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
组6代表——生3(再补充或纠正):防治措施还有截弯取直。
师:总结性评价3位学生,归纳学生表述,并板书。
上述可见,洪涝灾害原因和防治措施的表达,难度较大,学生有自己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也能表达出一部分结果,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和组间交流,归纳总结就能构建知识网络,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时,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很难达到学生内化知识的目的,往往“学生听得懂,不会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生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克服只听不想的不良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的表达、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以自主完成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单的课堂巩固环节,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笔者发现精心的设计课堂巩固题不仅检验了孩子们的课堂倾听状况,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以“活动单”作为载体,教学过程更加精练,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云胜:浅谈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http://.cn/feixueli2011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erlogID=4133/(2011/9/18)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1篇3
[关键词]泵站;电气设备;管理与维护
[作者简介]石少宗,梧州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TV6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3-0078-0003
防洪排涝泵站是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区防洪排涝的重担。在每年汛期,既要排内涝亦要防洪水。而泵站的电气设备是泵站功能的基础,做好防洪排涝泵站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对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区内防洪排涝泵站概述
城区防洪排涝泵站与其他农田水利排灌泵站不同,作为市政建设和管理工程的主要设施,城区泵站担负着城市排水防涝的重要任务。以梧州市为例,梧州市地理位置特殊,汇集广西700多条河流水量,流经梧州的出水量约占广西总径流量的85%以上,防洪排涝任务十分繁重。而在梧州市洪涝防御体系中,市区排涝工程有排涝泵站8座,分布于城区内,是堤防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在汛期,在外江水位较高的情况下,排涝泵站抵御洪水、排除内涝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从整体上提高城市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
二、管理工作思路
城区防洪排涝泵站电气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
(一)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首先是建章立制,实行“以制度管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根据泵站运行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内容细致、全面、易于操作的规章制度。
(二)程序化管理
把防洪工程的管理分解为一年多个阶段的工作。如分为:
1.汛前工作检查。做到及时了解泵站电气设备的运行完好情况和有关问题,及时进行维修维护,保证电气设备设施在洪汛期完好率达到100%。
2.汛期的值班工作。主要是确保泵站电气设备设施依照《防洪预案》的要求正常运行。
3.汛后工作。进行汛后检查,做好各种防洪设施的维护维修,恢复正常的管理工作。
(三)现代化管理
可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利用非工程措施为契机,完善各项现代管理系统,利用先进技术、工艺来改造泵站,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来管理泵站,实施泵站的自动化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改善泵站的生产环境,最终达到泵站管理与防汛指挥工作系统化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三、做好泵站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根据以上思路,城区泵站维护管理单位应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标准的要求,推行工程规范化管理。每年使用运管维护专项资金用于泵站电气设施日常的管理维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一)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泵站电气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做好泵站变配电装置的安全运行,以保证泵站的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泵站管理应依照《水法》、《防洪法》以及相关的水利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制订泵站电气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排涝泵站运行管理工作制度》、《防洪工程泵站安全运行操作规程》、《防洪工程岗位责任制度》等。还要强化管理措施,狠抓制度落实。要细化岗位责任,明确事故追究制度,层层落实岗位目标责任。
(二)做好全年城区防洪排涝泵站电气设备维护检测工作
1.做好汛前电气设备准备工作
(1)做好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工作。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是指电气人员通过电气试验,在设备投入之前或运行中了解掌握设备的绝缘情况,以便在故障发展的初期就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在每年的汛期前,应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电气施工单位进行预防性试验工作,为泵站电气设备在汛期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做好汛前试运行及维护检查工作。汛前对泵站机电设备进行检查,逐一进行检查维护及试运行,发现及处理问题,有条件的还需进行带载试机,检验机组设备带载运行能力,进一步发现问题。同时,规范汛前检查的各项工作内容,采用表格化的形式,详细明确泵站电气设备汛前检查的各项内容,明确检查人、监督人,以使汛前检查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监控,避免漏检或者因工作大意而造成汛期发生不测。还要规范汛期值班的各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人明确,确保各项工作指令能够及时落实和反馈。
2.做好汛期间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工作
俗语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汛期城区排涝泵站的功能十分突出,因而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就显得十分重要。
(1)机泵在运行中的管理。为了确保排涝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操作人员必须严守岗位,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做到“五勤”即勤摸、勤看、勤听、勤嗅、勤巡回检查。巡检中对设备的异常状态要做到及时发现,认真分析,正确处理,要做好记录,并要及时报告。
(2)泵站电气设备运行事故处理原则。当发生事故时,值班人员应保持镇静,并必须迅速、正确、敏捷、果断地进行处理,其处理要求如下:1)迅速防止事故发展,消除事故的根源,解除对人身和设备的威胁;2)尽快切断故障点,尽量保持非故障设备的正常供电;3)尽快恢复已停电的非故障设备的供电;4)找出故障点,尽快处理,尽快恢复供电。
(3)运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发生误操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应把发现的设备缺陷或运行的异常现象记录在案,维修人员要经常查阅,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并记录。
3.做好汛后修复检修工作
(1)做好电气设备汛后修复工作。汛后需按要求和年度计划对启闭机及电器设备等各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保养。坚持做到该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该试的必试,从紧、从细、从实做好电气设备的各项维修保养工作。并应结合汛期运行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泵站电气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后制定维修养护方案。可聘请专业电力队伍对问题设备进行检修处理。
(2)做好维护检修工作。虽然设备运行时间少,但是仍然要本着“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的原则,保持机房清洁干净,保持设备无灰尘,启闭正常。定期检查电气设备情况,确保机组完好率100%。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是日常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实际生产中针对各类生产设备采用周期性检修和临时性消缺相结合的检修模式。按新的设备维修管理要求,对设备的维护检修要基于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监测、检测、检验等各种方式,获取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完整性的信息,通过安全评价,确定设备检修方案,逐渐由计划性检修模式转变为基于风险的可靠性检修,这是完整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按照这样的要求,借鉴其他相关行业的成功经验,在预防性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制定电气设备的安全评价和状态检修策略,将原有的计划性检修转变为状态检修,实现电气设备的完整性管理。
四、泵站安全维护管理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其他工作就无从谈起,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泵站安全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泵站避雷检测工作
根据目前极端气候及雷电天气增多的现实状况,根据《建筑物防雷检测技术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每年汛前应聘请专业人员对泵站厂房、生产区等防雷装置设备全面进行检测,重点对泵站电气设备进行校验,保证所测设施设备符合国家防雷规范要求。这样可确保泵站水利工程设施设备安全和防汛工作正常开展,减少雷电灾害危害,防止重大雷电、汛期灾害发生,切实保障水利工程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二)做好泵站防火防盗工作
积极加强排涝泵站防火安全和消防工作,坚决杜绝不安全事件发生,以保障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1.要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措施
可采取以下措施:制订《泵站防火应急预案》,签订防火安全责任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火安全体系,以遏制火灾的发生。另外,要广泛宣传,加强演练。按照《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的要求,结合泵站实际,多组织灭火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自救能力,全面提高防火意识。
2.认真排查,堵塞漏洞
针对泵站实际,对电气设备和高、低压设备进行养护和维修,保证不发热、不冒烟;对消防器材进行更新,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隔离放置,最大限度减少火灾的发生。
3.切实做好防盗工作
可成立专职防盗值班队伍,加强泵站巡查,注意检查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报修。
4.建章立制,确保长效
在相关预案的基础上,做到日常管理不松,制度建设常新。在节假日进行重点排查,消除隐患;严格实行全年24小时安全值班制,及时上报相关险情;及时组织和选派相关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认识,做好安全工作。
(三)做好安全管理检查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检查,着重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安全学习、教育培训和特种作业、重要岗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以及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使用情况;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事故预案和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其落实情况;工程维护和设备维修制度建立与落实情况;事故报告、处理和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建立健全情况等。
五、结论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做好泵站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可保证泵站的正常运行,使城区防洪体系完善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区防洪体系对安定人民生活和维护正常社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得城市建设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可改善投资环境,为引进外资、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更好的条件,发挥显著的防洪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2012年城市防洪应急预案[Z].2012.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内涝;原因;对策;乐安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据统计,2008-2010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暴雨内涝,发生过3次以上暴雨内涝的城市有137座。最近几年乐安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广大市民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灾害明显增多,乐安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今后这种极端的区域性的强降水仍会不断发生,甚至可能会更加频繁。
1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
1.1乐安年降水量大,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这是造成内涝严重的先天性原因之一。2007年8月20日24小时降水量188.9毫米,2006年7月8日14时46分一小时降水量61.2毫米,2011年8月12日17时15分10分钟降水量21.0毫米,这种高强度的降水极易造成城市严重的内涝。
1.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引发地面自然滞、蓄水能力降低。(1)很多低洼地段和小型水体,如水塘、水池和水沟被淹没,上面盖起了房子。(2)原有的大量透水地面,如绿地、田园等,变成用混凝土、砌体或沥青铺设的硬质的、不透水地面或路面。
1.3排水理念、设计方式陈旧,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渠、泵站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尤其是老城区建设标准编低。前期整体规划没有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预测,排水管网的建设因此不可能做到科学、系统、
长远。
1.4职责不落实、应急预案不完善、管理协调问题突出。
2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
2.1暴雨灾害的防治
当预计未来可能出现暴雨天气时,气象部门除立即上报政府及相关部门外,还要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话以及电视、报纸、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媒体根据暴雨量级由低到高分别发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以提醒市民加强防范。
2.2城市内涝防治
2.2.1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2.2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2.3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
2.2.4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2.2.5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
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
3结论及建议
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维,欧阳里程.广州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气象.2011,33(3):50-53.
[2]孙继松,王华.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30(2):221-234.
[3]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4):459-468.
[4]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暴雨灾害[J]暴雨灾害杂志编辑部2012年第01期
[5]叶斌.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2010,28(4):62-65.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5
摘要:社会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水和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目前,人类面临严重人与水不和谐问题,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和水的和谐共处,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和谐;人水和谐;措施;水文化;节水型社会
1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水不断和谐的过程
1.1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回顾中国的历史,水正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渊源。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1.2人类治水的四个阶段
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
1.3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季节性,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面积就达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2.1改变传统治水思路
“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积极发展水文化
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2.3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年度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加强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环境;作用及浅析
引言:主席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并且发表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海绵城市”。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早日走上生态化、持续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了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内部良性的水循环系统,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保持城市水土。
2.海绵城市的特征
第一,注重城镇化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地下水、自来水等进行存储、排放、使用时不是依靠传统的地下管道而是依靠城市自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吸收、存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进而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第二,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不仅注重恢复和保持城市内部的水系统,更注重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重视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第三,转变了排水防涝思路,海绵城市彻底摒弃了“快排式”传统的排水模式,在城市排涝过程中始终坚持“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第四,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海绵城市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水系统。
二、分析“海绵城市”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根据《指南》的相关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二是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及水体进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
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起初就是从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出发,发挥着雨洪调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与地下水涵养等作用,完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群力雨洪公园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运用的一大成功案例。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湿地为原则,巧妙的将其打造成收集雨水、储蓄雨洪、下渗雨水、补充城市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湿地区域,群力雨洪公园成功的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湿地公园的开发,为调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群力雨洪公园的成功案例实现了缓解城市内涝带来的问题和危害,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通过协调市政道路和地下排水管之间的关系,增大城市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完善城市水系统等措施来达到排涝的目的,确保在雨季时城市市民依然享受安逸的生活。
2.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立,不仅有效的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助力。
武夷新区践行“海绵城市”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其主要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闽北地区原生态的森林在被人为的滥砍乱伐之后正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鼓励当地林农还林于上,加大对林业种植的补贴力度;二是城市生态修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贴近地面的建筑如广场、硬地、建筑等工程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三是恢复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扩大生态用地的面积,净化水资源,淡化水质,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笔者认为,海绵城市就像被放大了的“湿地”一样,最大程度的修复城市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注重开发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综合作用,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维持着一定的径流量。森林植被、湿地等大大提升地下水的涵养能力,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确保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安全性,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
不可否认,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做到了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始终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城市水土保持离不开对雨水的控制。
比如,我国投资建设的重庆海绵城市,其建立了完整的防水控制,也因为重庆地处高原,山地较多,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发展了绿化工程,让绿色植被对城市的水土进行保持。雨水较多季节植被能够吸收水分,保持水源,对于雨水能够做到有效控制。并且,绿色植被与重庆城市的人文特征相符,也是海绵城市与其人文气息相得益彰构建之处。
鉴于此,笔者从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出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结合海绵城市建立起合适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做到真正的系统优化;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纠正雨水控制期雨水控制的不当之处;三是注重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水土保持临时排水措施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雨水利用控制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等。
4.改善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在实施“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策略时,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内湿地、公园面积增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比如,嘉兴海绵城市的建设,便是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有效规划,开垦绿地面积,增加绿化建设,让百姓在享受到其“海绵”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美丽景色,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美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争相效仿。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推动了新型城镇的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03:1-7.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
【摘要】主城区是__直辖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搞好城市防洪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__主城区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区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建设,实现人、水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和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防洪减灾对策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主城区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区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区,幅员面积5473km2。海拔高程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势,具有独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风貌。城区属中亚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达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坝气象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主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区内江河纵横密布。长江、嘉陵江流经主城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还有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20条,主要有御临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滩河等。主城区洪涝灾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境洪水。长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两江四岸的临河建筑就经常受到过境洪水的威胁,如上世纪的“81.7”特大洪灾。二类是本地暴雨洪涝。境内区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发生在境内中小河流,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频繁、强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强,形成陡涨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滩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沙坪坝区的歌乐山、陈家桥等镇相继受灾。三类是综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过境洪水与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灾害,其特点是境内河流洪水陡涨,长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洪灾损失很大。据资料记载,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区长江水位达197.50m,北碚水文站达213.99m,为历史最高记录。
(三)防洪工程概况
主城区内长江、嘉陵江河道长为113.4km,其中长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护岸工程仅42.36km,仅占河道长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成的两江防洪护岸工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对城市防洪保安问题考虑不够,导致部分堤段防洪标准较低、堤型结构不适宜。如南岸区南滨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弹子石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渝中区长滨路部分地段(菜园坝~朝天门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坝段已经出现严重险情。与国家规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主城区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已成的中型水库仅6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2)型水库239座,在建中型水库3座,在主城区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20条河流中大多数没有具有拦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四)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现状
__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城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新设有经国务院批准、内陆地区唯一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城区总人口618万,其中城镇人口521万,经济较为发达,以工业为主,且门类齐全。20__年__市gdp达5098亿元,其中主城区达2249.27亿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涝致灾损失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为例,主城区因洪涝受灾265.66万人,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15.96亿元。这充分说明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在__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城区防汛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主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防洪标准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现状与城市化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老化失修等问题。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中防洪标准不达标段长度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近100万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积170万m2左右。二是城市排涝存在系统不完善、管网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特别是部分低洼地区基本上是连年发生涝灾。三是市政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落后。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区的防汛工作存在“基层薄弱”和“基础脆弱”的问题。如20__年城区发生局部内涝时,反应出基层街道和社区应急能力较差等。
(二)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人水争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__城市化建设对土地开发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区面积是20到25km2。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问题越突出:一是在开发区建设中,普遍对洪涝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填埋、堵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没有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原有水系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个别开发商为增加有效开发土地面积,将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为减少行洪断面导致行洪不畅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内涝无法排除,形成“关门淹”。如20__年“5.28”洪灾中,渝北区龙塔街道十一社因某开发商将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区大面积严重内涝达2m。二是由于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兴利除害”的功能要求与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数开发商的超强度无序开发,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涝袭击的风险。三是“向空中发展”式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部份排涝排污设施系统改造建设还存在“建设—改造—再改造”的问题。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区原塑料四厂、6月14日沙坪坝区阳光水城均因类似原因相继发生较大的城市局部内涝。四是城市开发建设使呈现自然流态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坏,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造成暴雨产流汇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城市洪涝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岛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局部地区暴雨频发
__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火炉”城市。直辖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主城扩张的明显加快,城市“雨岛效应”也趋明显。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测站资料初步分析,发现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主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近郊区县,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城市“雨岛”。据气象专家解释:主城区大气环流较弱,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热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美国有关机构研究也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频繁发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灾,沙坪坝区大面积内涝水深达4米;20__年主城区又相继发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灾,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远郊区县(详见下表)。
20__年主城区与区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对比表
区县名称
主城区
巫山县
奉节县
万州区
丰都县
酉阳县
潼南县
暴雨发生次数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突出,中小水库防洪效益欠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开发与雨量、水文监测站点的不足,促使主城区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如媒体多次曝光的渝北区玉峰山采石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临河、梁滩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胁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主城地处浅丘地带,开发建设时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场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缩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三是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上的交通桥严重影响行洪的问题,在20__年“7.17”洪灾中充分暴露出来。四是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较差。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有的流域尚无监测站点。主城区的水库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十分严重。目前主城区空库或限蓄运行的中型病险水库达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34座,分别占已成水库50﹪和87﹪,如渝北的两岔、巴南的下涧口和北碚的胜天水库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险整治中。主城区的库、塘、堰水利网络系统的拦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减灾效益。
(五)涉水事务管理现状与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不协调
目前,我市市级与主城九区均没设立水务局,城区涉水事务仍然未实现统一管理。涉水事务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环保等部门,将城市水利与郊区农村水利、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实行分割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不能从城市建设发展和雨洪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思考和处理城市水问题,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现行水管理体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能交叉,造成了无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严重体制,从而也根本无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涝应对工作机制。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与管理权仍隶属市政部门,排涝排污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对水系的破坏又得不到恢复,更增加了主城区内涝发生的几率,也加重了主城区洪涝致灾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损失重、影响面大、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汛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城市防洪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__主城区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修编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转变单纯治水的传统观念,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的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创造条件。二是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城市的水系条件、防洪排涝任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编制,同时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中、长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为基础,又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要统筹防洪与排涝规划,才能使城市达到洪涝兼治。排涝规划要着眼长远,在充分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标准暴雨的排涝应对措施。对现有城市排水除涝系统的改造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相结合,协调好防、排、滞的关系。四是要建立针对城市防洪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各区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城区规划时,同级防汛部门要切实履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相协调。
(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防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能力,是构建和谐__和平安__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是逐级编制和及时修订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的预案编制工作,细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确保标准洪水不出灾,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二是逐级健全突发汛情、涝情预报预警机制和良性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划定不同洪水量级和降雨强度下的响应级别和相应措施,并向社会公众。三是要着力解决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双基”(基层薄弱、基础脆弱)问题,推行以“预案到居委会”、“预警到社区”、“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增强局部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四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城市防汛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能力
。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这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三)广开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须达标的总目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工程保障体系是__城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必须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对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中要处理好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将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筹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构建综合运作的投融资大平台,应将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城市排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新区开发的非机动车地面应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城市雨洪收集系统的经验,推广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设。三是在区域内中小河流上游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雨洪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打牢洪水调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础,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四)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防汛减灾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加强以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涉水事权,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均应成立水务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职责,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编制面向社会大众的浅显易懂的主城区洪涝风险图,增强市民的主动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抢险、避险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决策会商系统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城市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清淤疏浚。将“检修市政排水设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网”作为主城区一项重要的汛前准备工作,并正式纳入区级防汛部门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区(如磁溪口)、低洼易涝区作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实现“风险分摊”。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1篇8
关键词:中长期径流预报;径流预报;径流分类预报;径流过程预报;大旱大涝预测
中图分类号:TV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5081706
Classificationforecastmethodformidtolongtermrunoffinriverbasin
LIHongyan1,XUELijun1,WANGHongrui2,WANGXiaoxi1
(1.KeyLaboratoryofGround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MinistryofEducation,JilinUniversity,
Changchun130021,China;2.CollegeofWaterSciences,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basicprincipleofhydrologiccycle,thebasicconceptandclassificationof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aredefinedfromtheperspectiveofimpactfactorsofwatervaporsourcesofriverbasinrunoff,themeteorologicalfactors(midterm),climatefactors(longterm),andastronomicalfactors(verylongterm)areselectedasthepredictors,andthetenday,monthly,seasonally(flood)orannualrunofftargetingtotheoutletsectionofriverbasin(ortypicalsection)anddroughtandfloodtrendareforecasted.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differenceinthephysicalmovementmechanismofwatervaporsystemunderdifferenttimescales,therationalityof“shorttermclimateprediction”asthetheoreticalbasisfor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isdemonstrated.Theimpactfactorsfortherunoffsourcesinriverbasinandtheirperformancearesummarizedasthreelaws:theperiodiclawofastronomicalfactorsisthemainrule,whichreflectsthebasicstateofhydrologicalandclimaticprocess;therandomlawofatmosphericcirculationhasinterferenceonthebasicstateofhydrologyandclimate,whichleadstofluctu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lawofriverbasinreflectsthecomprehensiveeffectsfromvariousfactors,whichhasparticularity.Finally,the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canbedividedintotwocategories:runoffprocessforecastinnormalyearanddroughtandfloodforecastinabnormalcalamityyear.Theformertakesthehydrologicalandclimaticelementsaspredictorswhereasthelattertakestheastronomicalfactorsaspredictors.Intermsofserviceobjects,theformerservesfortheregularoperationandschedulingofwaterprojectswhereasthelatterprovidesdisasterforecastfor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infloodcontrolanddroughtresistancedepartments.Intermsofpublicationofresults,theformerprovidesthequantitativeforecastofrunoffprocesswhereasthelatterprovidesthequalitativeforecastoflevel3(orlevel5)andsimilaryears.Intermsofforecastmethods,theformeradoptsmathematicalstatisticsmethodorphysicalcausecorrelationanalysiswhereasthelatteradoptscomprehensiveforecastingidentificationmethodofperiodicity,randomness,andwatershedparticularity.
Keywords: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runoffforecast;runoffclassificationforecast;runoffprocessforecast;seriousfloodanddroughtforecast
中国位于气候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季风区,在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青藏高原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东亚季风环流,导致区域(流域)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之人口众多的社会因素,使得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频发成为水文工作面对的严峻挑战。
河川径流是大气降水经过流域下垫面的分配与调蓄作用后汇入河槽的水量,是能够被人为直接调度的水资源,也是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河川径流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大体一致[1],但是由于受流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岩石性质、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降水转化为径流的过程比较复杂,导致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更为复杂,因此,流域的径流预报相对于降水预报更为复杂和困难。
中长期径流预报可以为解决天然来水与人为用水不协调的水资源调度和防洪抗旱的防灾减灾提供水文信息支持。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的研究对象属于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影响因素众多,有的难以进行专业化抽象与概括,乃至准确测量;(2)各影响因素之间,以及影响因素与径流之间的作用机理复杂,难以进行物理抽象,乃至数学表达;(3)环境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非平稳性[23],如气候变化导致水文循环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特征变化和跨流域调水直接改变径流的时空分布等,最终导致流域水文资料的非一致性。因此,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难以做出精确而可靠的定量预报。
本文从流域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预报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拟在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实用性预报方法。
1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的基本概念
1.1中长期径流预报
一般而言,水文预报[4]按预见期的长短分为:(1)预见期为数小时或数天的称为短期水文预报,如河道洪水预报、流域降雨径流预报;(2)预见期较长的称为中长期水文预报,如旬、月、季或年的径流预报等,其中中期与长期的划分尚无统一界定,通常将预见期在15d以上至1a以内的称为长期预报;(3)预见期超过1a称为超长期预报,如对大江大河或较大范围未来旱涝趋势的预测,有时亦称为水情展望。这里的预见期[5]是指预报与预报要素出现的时间间距。黄忠恕[6]认为不同流域其暴雨特征与汇流时间差异性非常大,严格来讲,不存在以预见期长短来划分预报过程长与短的界限。有关人们对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天气预报(实质应该为气候预测)的认识历史,下文还有更为详实的阐述。习惯上把根据水文要素做出的预报称为短期预报,把包括气象(或气候)要素在内的水文预报称为中长期预报。由此看来,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报的本质差异在于预报因子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据径流来源的水汽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把以气象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中期径流预报,把以气候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长期径流预报,把以天文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超长期径流预报。预报项目为流域出口断面(或典型断面)的旬、月、季(汛期)或年径流,同时也包括对流域旱涝趋势的预测与估计。换言之,以落地雨为预报因子的称为短期水文预报,其他都称为中长期径流预报。
1.2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
根据预报因子的不同,中长期径流预报分为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预报和异常灾变年份的大旱大涝预测,前者的预报因子为气象或气候因素,后者的为天文因素。两者在形成机理、预报方法和结果上都大不相同。
在径流形成机理方面,流域的气候特征主要受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太阳辐射为来自水文循环系统之外的天文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呈周期性;大气环流是气候形势的主导因子,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与此同时,各种影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来实现各自作用,即大气环流为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呈现随机性规律;流域性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大气环流有一致性的作用规律,反映流域响应的特殊性和一贯性。因此,流域的水文气候就是周期性规律和随机性规律的耦合叠加,在长时间尺度上呈现规律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呈现随机性。研究表明[7],流域径流异常的大旱大涝灾变年份有周期性规律,如嫩江和第二松花江的大旱大涝均存在10a概周期性,且具有前后1a的误差。
在预报方法方面,在长序列的观测数据中,径流异常年份的大旱大涝数据无疑是少数的,而正常年份的径流数据占绝大多数。任何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所模拟的都是众数规律,大旱大涝这样小概率样本不会获得较好的模拟和预报结果。因此,数理统计和物理成因相关分析法适用于径流过程定量预报,而关注于灾害成因及演变规律识别的灾变理论适合径流异常灾变年份的大旱大涝预测。
在服务目的方面,流域径流异常的大旱大涝预报与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预报截然不同,前者旨在为决策部门提供是否发生大旱或大涝的灾变信息,丰、平、枯的定性预报足已保证减灾方案制定的方向性;后者主要为水库兴利运行服务,如为发电、灌溉、供水等部门制定较为详细的调度分配方案。
在预报成果形式上,径流异常年份的大旱大涝采用丰平枯分级定性预报,并提供洪水相似年,以借鉴历史洪水过程及灾情状况;而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要进行定量预报,才能使结合预报成果编制水库运行优化调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2中长期径流预报的理论基础
中长期径流预报不仅仅局限于由流域落地雨到河槽径流的产汇流过程,更应探求径流来源的水汽形成原因、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而这些内容超出了水文学的研究范畴,已延伸拓展到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领域。因此,中长期径流预报的实质是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问题,水文气象学和水文气候学是其学科基础。
2.1长期天气过程
天气预报按预见期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2~3d)、中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4~9d)、长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10~15d以上),而预见期在1a以上的预报称为超长期天气预报。一般而言,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比短期天气预报低。
随着人们对长期天气过程及其物理因子研究的加深,已充分认识到长期天气过程和短期天气过程的重大差别:短期天气过程是一种绝热过程,可以凭借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做外延预报;长期天气过程是一种非绝热过程,它的变化取决于大气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而与大气的初始场关系并不重要。经过长期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长期天气过程存在三种类型和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见表1。
表1长期天气过程的主要类型和时间尺度[6]
Tab.1Maintypesandtimescaleoflongtermweatherprocess
类型时间尺度可能的物理原因地气环流低频振荡2~6周超长波振动、大气能量(指数)循环天气气候季节变化3~6个月、
6~12个月大气活动中心、地气相互作用、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年代际气候变化26个月大气环流准两年振动3.5a海气相互作用(ENSO循环)5~6a太阳活动双振动11a太阳黑子周期22a太阳活动海尔周期(磁周期)30~40a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干湿周期80~90a太阳活动世纪周期短期气候振动是气候变化中最短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月、季、年气候变化和年代际气候变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月、季和年气候变化被称为长期天气预报;而1a以上的气候变化,即年代际气候变化则被称为超长期天气预报。显然,长期天气预报和超长期天气预报概念的界定完全依据预见期的长短,并由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延伸而来。从直观认识的角度来看,因其逻辑清楚,便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接受。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伴随社会生产生活对延长预见期的需求,天气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短中期(1~10d)大气环流状况及其变化是天气学问题,而长期(月、季和年)和超长期(1a以上)变化则是气候学问题,同时长期天气预报和超长期天气预报主要研究对象和解决的问题而言,如月、季和年的平均环流状况和冷暖(气温)、干湿(降水量)统计特征值等,也完全属于气候学范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和超长期天气预报中普遍采用的预报因子逐渐集中在影响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物理因素上,如海气关系、地气关系、日地关系和地球物理因素等,这些物理因素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之为气候系统内部物理因素;而太阳活动、日蚀、月蚀和行星引潮力等称为气候系统的外部物理因素。
2.2短期气候预测
20世纪70年代,随着“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开展的全球气候研究计划、国家减灾10a(1990年-1999年)活动和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学术讨论等诸多因素的敦促下,使用长达百年的“长期天气预报”的概念终于被“短期气候预测”所取代。
短期气候预测是根据大气科学原理,采用现代气候动力学、统计学等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库、通讯技术等手段,在研究气候变化成因的基础上,对月、季、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趋势和气候灾害进行科学预测。
3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方法
3.1径流过程定量预报方法
径流过程预报可以归纳为基于气象(气候)条件或其它因素的物理成因分析法和分析水文要素自身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两大类[78]。
(1)物理成因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考虑的因素是在已经出现的天气形势下,影响本流域降水量的水汽条件与抬升作用,采用700hPa或850hPa形势图,在水汽输送通道上选择目标站的露点或比湿来反映降水量的水汽条件,并采用冷空气强度和地形条件来表征抬升变化,然后由统计方法得出预报结果。b.应用上一旬的平均环流、前期下垫面情况和前期水量等因素与预报对象建立回归方程,来预测下一旬的水量。c.在分析大气环流的超长波与长波活动的时空变化波谱特征及物理量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谐谱参数或其它环流因子与预报对象建立预报模型。d.根据大气环流前后期的演变规律,由前期环流预报后期的水文情势,概括出几种旱、涝年前期环流的模式,用判断相似的方法进行定性预测。e.以表征环流特征的各种环流指数与环流特征量和其它影响水文长期变化过程的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或其它多元分析方法与预报对象建立定量联系,据此进行预报。物理成因分析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抽象为数学表达,半理论半经验的经验公式水平只能给出大尺度的定性预报。
(2)时间序列分析的实质是以水文过程要素的相关关系为预报依据,即相关系数越大,影响权重就越大,但客观上,相邻水文要素间并无因果关系(而与影响因素间存在因果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把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应用于径流长期预测。考虑到水文序列一般不具有平稳性,而把水文序列分解成趋势项、周期项、随机项,分项预测后进行叠加,其中周期的识别一般用周期图、谱分析和方差分析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自回归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应用,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求和)模型、季节ARIMA模型,以及非线性门限自回归模型也已用于径流预报。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数学分支不断涌现,并在水文预报领域得以应用,为中长期径流预报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模糊数学法[9]、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013]、灰色系统理论[1415]、多层递阶预报方法[16]、混沌动力学[1720]及分形理论[21]、最优组合预测方法[22]、小波分析[2325]和支持向量机[2628]等方法。这些方法考虑水文因素和气象因素,同时采用非线性数学方法来模拟流域径流依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3.2大旱大涝定性预测方法
国外对旱涝灾害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水文现象不确定性规律的模拟[29],例如,Porporato等[3033]采用混沌理论分析径流序列的动力特性,Sivakurnetc[34]讨论了径流时间序列的噪声问题以及处理方法,Shozo[35]采用小波变换和分形学方法预测时间序列等等,而针对流域水旱灾害的预测却不多见。由于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外侧重于旱涝灾害形成机理及表现规律的科学探索和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而我国更加重视研究流域旱涝灾害的预测预报。
[2]Xu,Chongyu,HuaChen,andShenglianGuo.HydrologicalModelinginaChangingEnvironment:IssuesandChallenges[J].JournalofWaterResourcesResearch.(2013):8595.
[3]汪丽娜,陈晓宏,李粤安,等.水文时间序列突变点分析的启发式分割方法[J].人民长江,2009(09):1517+106.(WANGLina,CHENXiaohong,LIAoan,etal.Heuristicsegmentationmethodforchangepointanalysisofhydrologicaltimeseries[J].YangtzeRiver,2009(09):1517+106.(inChinese))
[4]李慧珑.水文预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LIHuilong.HydrologicForecasting[M].Beijing:WaterPowerPress,1992.(inChinese))
[5]叶守泽,詹道江.工程水文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YEShouze,ZHANDaojiang,HydrologyofEngineering[M].(thethirdedition)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1991.(inChinese))
[6]黄忠恕,金兴平.水文气候预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长江水利委员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丛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HUANGZhongshu,JINXingping,Hydrologyandclimatepredictiontheoryandapplicationtechnology,ed.TheYangtzeriverwatercommissionoflargeandmediumsizedwaterpowerofengineeringseries[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5.(inChinese))
[7]LIHongyan,WANGYuxin,LIXiubin.MechanismandForecastingMethodsforSevereDroughtsandFloodsinSonghuaRiverBasininChina[J].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11,21(5):531542
[8]黄忠恕,王钦梁,匡奇.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A].水文预报论文选集(1981年全国水文预报学术讨论会)[C].北京,1985:180187.(HUANGZhongshu,WANGQinliang,KUANGQi.PreliminaryresearchesonrelationsbetweenlowerboundarythermalconditionsofNorthPacificandTibetanPlateauanddroughtsandfloodsinYangtzeRiverBasininfloodseason[A].Hydrologicalforecastingthesiscollection(NationalSymposiumonHydrologicalForecastingin1981)[C].Beijing,1985:180187.(inChinese))
[9]王本德.水文中长期预报模糊数学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WANGBende.FuzzyMathematicsMethodofLongtermHydrologicForecasting[M].Dalia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Press,1992.(inChinese))
[10]胡铁松,袁鹏,丁晶.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5,6(1):7682.(HUTiesong,YUANPeng,DINGJing.Applications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in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5,6(1):7682.(inChinese))
[11]HsuK,GuptaHV,SorroshianS.Artificialneuralnetworkmodelingoftherainfallrunoffprocess[J].WaterResourceResearch,1995,31(10):25172530.
[12]HuangW,XuB,ChanHiltonA.ForecastingflowsinApalachicolaRiverusingneuralnetworks[J].HydrologicalProcesses,2004,18(13):25452564.
[13]丁晶,邓育仁,安雪松.人工神经前馈(BP)网络模型用作过渡期径流预测的探索[J].水电站设计,1997,13(2):6974.(DINGJing,DENGYuren,ANXuesong.ResearchesofBPnetworkinrunoffforecastingintransitionperiod[J].DesignofHydroelectricPowerStation,1997,13(2):6974.(inChinese))
[14]夏军.中长期径流预报的一种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J].水科学进展,1993,4(3):190197.(XIAJun.Agreycorrelativeanalysisandpatternrecognitionappliedtomidlongtermrunoffforecasting[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3,4(3):190197.(inChinese))
[15]陈意平,李小牛.灰色系统理论在水利中的应用及前景[J].广州:人江,1996(1):2527.(CHENYiping;LIXiaoniu.ApplicationofgreysystemtheoryinwaterconservancyanditsProspect[J].Guangzhou:PearlRiver,1996(1):2527.(inChinese))
[16]王博,马跃先,贺北方.月径流序列的多层递阶预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7):132135.(WANGBo,MAYaoxian,HEBeifang.Researchonthemultilayerhierarchicalforecastofmonthlyrunoffseries[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1999(7):132135.(inChinese))
[17]JayawardenaAW,FeizhouL.Chaosinhydrologicaltimeseries[J],IAHSPubl,1993,(213):5966.
[18]BreafordPW,SeyfriedMS,MatisonTH.Searchingforchaoticdynamicinsnowmeltrunoff[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1,27(6):10051010.
[19]丁涛,周惠成.混沌时间序列局域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3):445448.(DINGTao,ZHOUHuicheng.Localpredictionmodelforchaotictimeseriesanditsapplications[J].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4,44(3):445448.(inChinese))
[20]JayawardenaAW,FeizhouL.Analysisandpredictionofchaosinrainfallandstreamflowtimeseries[J].JournalofHydrology,1994(753):2352.
[21]Shozo,Tokinaga,etal.Forecastingoftimeserieswithfractalgeometrybyusingscaletransformationsandparametersestimationobtainedbythewavelettransform[R],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sinJapan.(Parts3),1997,80(8):2030.
[22]农吉夫,金龙.月平均降水量的二次规划最优组合预测方法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04712.(NONGJifu,JINLong.Studyonmethodsforecastingmonthlymeanrainfallusingtheoptimalcombinationofquadraticprogramming[J].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004,20(6):704712.(inChinese))
[23]CaoLiangyue,etal.Predictingchaotictimeserieswithwaveletnetwork[J].PhysicalD,1995,85:225238.
[24]李贤彬,丁晶,李后强.基于子波变换序列的人工神经网络组合预测[J].水利学报,1999(2):14.(LIXianbin,DINGJing,LIHouqiang.Thecombinationforecasting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basedonwavelettransformedsequences[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1999(2):14.(inChinese))
[25]赵永龙,丁晶,邓育仁.混沌小波网络模型及其在水文中长期预测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8,9(3):252287.(ZHAOYonglong,DINGJing,DENGYuren.Chaoticwaveletnetworkmodelanditsapplicationinhydrologicmidlongtermprediction[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8,9(3):252287.(inChinese))
[26]李亚伟,陈守煜,韩小军.基于支持向量机SVR的黄河凌汛预报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2):272275.(LIYawei,CHENShouyu,HANXiaojun.YellowRivericefloodpredictionbasedonSVR[J].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6,46(2):272275.(inChinese))
[27]王亮,张宏伟,牛志广.支持向量机在城市用水量短期预测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5,38(11):10211025.(WANGLiang,ZHANGHongwei,NIUZhiguang.Applicationofsupportvectormachinesinshorttermpredictionofurbanwaterconsumption[J].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2005,38(11):10211025.(inChinese))
[28]林剑艺,程春田.支持向量机在中长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6,37(6):681686.(LINJianyi,CHENGChuntian.Applicationofsupportvectormachinemetho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6,37(6):681686.(inChinese))
[29]范垂仁,夏军,张利平,等.中国水旱灾害长期预报: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FANChuiren,XIAJun,ZHANGLiping,LIXiubin.LongtermpredictionofdroughtandfloodsinChina:Theory.Method.Practice[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8.(inChinese))
[30]AmilcareP,LucaR.Nonlinearanalysisofriverflowtimesequences[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7,33(6):13531367.
[31]JayawardenaAW,FeizhouL.Chaosinhydrologicaltimeseries[J].IAHSPubl,1993,(213):5966.
[32]BreafordPW,SeyfriedMS,MatisonTH.Searchingforchaoticdynamicinsnowmeltrunoff[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1,27(6):10051010.
[33]JayawardenaAW,FeizhouL.Analysisandpredictionofchaosinrainfallandstreamflowtimeseries[J].JournalofHydrology,1994,(753):2352.
[34]SivakumarB,PhoonKK,LiongSY,LiawCmenton“Nonlinearanalysisofriverflowtimesequences”byAmilcarePorporatoandLucaRidolfi[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9,35(3):895897.
[35]Shozo,Tokinaga,etal.Forecastingoftimeserieswithfractalgeometrybyusingscaletransformationsandparametersestimationobtainedbythewavelettransform[R],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sinJapan.Parts3,1997,80(8):2030.
[36]翁文波.预测论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WENGWenbo.BasisofPredictionTheory[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84.(inChinese))
[37]翁文波,吕牛顿,张清.预测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WENGWenbo,LVNiudun,ZHANGQing.Prediction[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96.(inChinese))
[38]徐道一.翁文波.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及其意义[A].高建国.灾害预测方法集成[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XUDaoyi,WENGmensurabilitypredictionmethodandsignificanceofAcademician.GAOJianguo.Integratedofdisasterpredictionmethod[C].Beijing:MeteorologicalPress,2010.(inChinese))
[39]夏军.水文灾变事件的一种可公度信息预测方法初探[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1,2(3):288295.(XIAJun.Studyonamethodofcommensurableinformationforecastingofhydrologicdisastrousevents[J].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HydraulicandElectricEngineering,1991,2(3):288295.(inChinese))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9
不过,雨中的农产品市场却异常火爆,正上演一轮逆势上扬行情。跟踪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走势的文华财经农产品指数在5月25日(135.48点)逆势反弹,6月7日创下阶段性新高――146.32点,10个交易日涨幅超过8%。
来自国际天气机构预测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强度正逐步减弱,拉尼娜现象正在袭来。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当下更值得关注天气现象的原因,因为它对大豆、白糖等农产品生产会造成一定影响。
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肆虐
最近一次强降雨过程发生在5月31日至6月3日。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信息,期间,重庆、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西、贵州等13个省(区、市)被大雨覆盖,最大点降水量为湖北咸宁葵山的23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则为重庆武隆金子的211毫米。
据介绍,目前长江干流和两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高2.25-3.18米,较1998年同期偏高1.55-2.46米,但低于警戒水位1.79-3.64米;太湖平均水位3.82米,略超警0.02米。
来自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水情信息也显示,至6月2日14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2.5万立方米每秒,创下近24年历史同时刻最高纪录。
其实,2016年整个春季都是多雨天气。6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会传出消息,今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74.9毫米,较常年同期的143.7毫米偏多21.7%,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值,仅次于1952年的187.1毫米及1973年的179.1毫米。其中,全国共有22个气象观察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主要分布在华南、湖南、江西、新疆、青海等地,其中5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纪录。
据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区仍将处在降雨天气。根据中央气象台6月7日的天气公报,6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至贵州和广西北部一带仍是主要雨带,江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沿江附近在6月16日至25日间预计有大暴雨。除了南方省份,西南地区同样将遭到强降雨冲击。其中,6月8日至10日,云贵川桂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方地区多雷阵雨天气。
海通证券研究员关慧分析认为,目前的极端天气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延续,但拉尼娜现象才是市场最担忧的。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拉尼娜现象将引发太平洋东岸严重干旱,这将直接影响大豆和原糖生产。”关慧说。
澳大利亚气象局在5月24日的报告中判断,2016年下半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在50%左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5月30日的报告则认为,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在逐渐减弱,预计拉尼娜现象在2016年秋季和冬季发生的概率为75%。
今年灾害天气已致直接经济损失逾130亿
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令地方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最新披露的信息,5月31日至6月3日的强降雨过程,共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庆、贵州7省(市)74县89.3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3.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3.81亿元。
据介绍,截至6月3日8时,今年以来已有14省(区、市)573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58.0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12.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137.82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9%。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消息也显示,受6月3日以来强降雨影响,广西柳州、桂林、南宁、贺州、贵港等地10余县发生洪涝灾害。截至6月5日16时,灾害造成受灾人口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3千公顷,其中成灾0.69千公顷,绝收0.05千公顷。
灾害天气在西北部也显示出相当大的破坏力。据甘肃省陇南市政府官网消息,6月3日至4日,陇南市5县区25乡镇遭受暴雨冰雹灾害,致使小麦、大豆、油菜、玉米、马铃薯、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农经作物,基础设施和部分农房不同程度受损。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7万多人受灾,近5000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548.1公顷绝收。此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06.68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481.48万元。
大宗农产品期货逆势上扬
灾害天气成了商品市场农产品上涨的助推器之一,农产品期货出现逆势上扬的势头。文华财经数据显示,文华财经农产品指数从2月29日的历史最低点(124.84点)一路反弹,到4月22日已上涨16.2%至145.08点,在横盘整理了近一个月之后该指数于5月25日(135.48点)逆势反弹,至6月7日再度创下阶段性新高146.32点。
其中,豆粕、菜粕期货最为抢眼。其主力合约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上涨逾30%。目前,豆粕期货主力1609已经突破3000元/吨大关,6月7日盘中最高价为3134元/吨;菜粕期货主力1609合约6月7日盘中最高价为2603元/吨。
在国外市场,农产品也受到各路资金青睐。以原糖为例,CFTC公布的持仓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当周,基金持有的原糖净多头仓位为250354手,处于原糖历史上基金净多持仓的记录较高水准。此外,证券市场中,以猪肉概念为代表的农业题材股也备受追捧。
鲁证期货分析师李振强对笔者说,目前安徽、湖北的小麦正在收割,强降雨天气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此外,暴雨对南方水产也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影响鱼类采食,进而对菜粕、豆粕的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都比较小,因为对国内农产品来说,这个季节并不是敏感季。相比较而言,目前华南暴雨比较大,豆粕、菜粕的运输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国泰君安证券6月6日的研究报告呼吁投资者,当下应重点关注厄尔尼诺后续影响。1982-1983年以及1997-1998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异常气候,潜在利多于糖、大豆、国际玉米等价格。国泰君安证券研报还认为,投资者应关注夏季恶劣天气对生猪供需的潜在影响,猪价存在继续超预期上涨可能。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10
近年来,我国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根据国家防办统计,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城市都在130座以上,2010年高达258座,2013年为234座。城市由于财产、人员相对集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如2010年浙江兰江“6.20”洪水造成兰溪市直接经济损失29.89亿元[1];2012年北京市“7.21”洪水造成7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8.4亿元[2]。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防洪减灾的工作重点,分析城市洪水风险是开展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城市下垫面受人工改造的影响较大,不透水地面多,雨水汇流快;大量修建的下穿道路和地下建筑,增加了积水区域;部分天然水系被人工涵洞或排水管代替,排水能力不足,甚至被完全截断。城市洪灾致灾因素多而复杂,除易受河道漫溢或溃决洪水淹没外,还容易因暴雨引起内涝,甚至两种类型洪水组合共同造成城市洪涝灾害。开展城市洪水风险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方法较为复杂。目前,已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相关探讨,如城市洪水的形成机理与解决策略[3-4],利用水力学方法模拟河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5-8],以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进行风险分区[9],但针对暴雨引起的内涝积水或外洪淹没等各类型洪水及完整过程模拟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模拟城市降雨产流、汇流、排水,以及河道洪水漫溢等出发,考虑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分析了蚌埠市不同频率暴雨情况下的洪水风险。
2研究区概况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辖怀远、固镇、五河3县,蚌山、禹会、淮上、龙子湖4区,总面积5917km2,总人口344.93万人。淮河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市区。本次研究区域为淮河以南的老城区,区域内地势低洼,自西向东分布有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河3条河流。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汛期洪水持续时间长,水位高,内河受顶托严重,排水不畅,暴雨时极易成灾,如1950年、1954年、1956年、1965年、1972年和1991年等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3研究方法与资料
3.1研究方法
淮河大堤在蚌埠市区防洪标准高,不会发生漫溢及溃决风险。蚌埠市的洪水类型主要为暴雨时低洼区积水、排水不畅和市区河流造成的洪水淹没。基于这个特点,利用水文模型分析暴雨产流情况,二维洪水演进模型分析雨水在低洼区的积水和河道洪水的漫溢、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排水。
3.2数据
本研究应用的数据主要有地形数据、工程数据和水文数据3类。地形资料为20世纪80年代1∶10000地形图,主要包括高程点、等高线数据及水系、道路、交通和居民区等基础地理资料;工程数据为蚌埠市防洪圈堤、涵闸和泵站等工程的特征参数,以及针对工程的调度方案,由蚌埠市防汛抗旱办公室提供或引自《蚌埠市防洪规划》(1996);水文数据为蚌埠市24h降雨均值、Cv值和Cs值及24h的暴雨时程分配,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河3条河流的设计洪水与洪水过程,张公山大塘和龙子湖的水位-面积-容积关系曲线,均引自《蚌埠市防洪规划(》1996)。
4建模与风险分析
4.1模型建立
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计算范围划定、网格剖分、高程设置、降雨模型数据的输入、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设置和工程调度条件等步骤。4.1.1计算范围与网格剖分选择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并根据研究区的下垫面特点,以防洪圈堤、道路等阻水建筑物作为模型外边界,控制计算范围。模拟范围内综合考虑内河堤防、公路、铁路等阻水建筑物的影响。将市区南以防洪圈堤,西、北和东以主要道路为界作为模型的外边界,控制计算范围。以堤防、公路、铁路等阻水建筑物为内边界,选用不规则四边形,以20m的尺寸剖分网格,网格总数157835个,图1为研究区范围和剖分后的网格。4.1.2高程设置剖分后的网格由两种类型的边组成,普通边、边界边。边界边包括内边界边和计算域界。单元和普通边元的高程值选用1∶10000的高程点和等高线资料插值生成。边界边按堤防和主要道路的实际高程设置。市内席家沟上的张公山大塘和龙子河上的龙子湖由于无湖底高程资料,高程按水位-面积-容积曲线设置。4.1.3降雨模型设置水文模型的设置主要是输入降雨过程和水文模型的参数。降雨过程按降雨分区输入,设为八里沟、迎河-张公山大塘-席家沟、沿淮和龙子湖4个降雨分区,同一降雨分区内所有网格的降雨值相等,分别选用10%、5%、2%、1%降雨频率的24h降雨量。不同降雨频率的24h降雨量见表1。研究区域位于淮河南岸,汛期时雨水多,按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级划分,选为湿润(AMCIII)。蚌埠市主要为黄棕壤土,土壤类型为D类。研究区域除两个湖泊外,主要为城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基于上述土壤特性和土地利用,设湖区CN值为100,其余区域CN值为90。4.1.4排水模型设置将研究区划分为38个子排水区。分别输入子排水区的设计排水能力、等效管网容积、排水泵的设计排水能力,对于抽排龙子湖和张公山大塘两湖泊洪水的泵站,输入排水泵启用的控制水位,分别为17.5m和19.5m。4.1.5水动力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设置初始条件为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湖的初始水位;边界条件为淮河和3条河流在边界处的洪水过程,假设淮河处于高水位,设为恒定值22.05m(2003年最高洪水位),3条河流分别选用10%、5%、2%、1%洪水频率的洪水过程,并假设3条河流洪水是由当场降雨引起的,各河流的洪峰流量和进洪总量见表2。4.1.6涵闸设置八里沟入淮河的涵闸打开,依靠自排。沿八里沟的排涝涵闸关闭,席家沟和龙子湖入淮河涵闸关闭,依靠泵站强排。
4.2洪水风险分析
在运算过程中,程序保存了各个网格的最大积水水深,即为蚌埠市不同降雨频率的洪水风险,见图2。由图2(a),发生10%频率降雨时,八里沟西侧沿城市圈堤和八里沟沿友谊排涝站处城市圈堤,以及沿淮路与解放一路和解放二路交界处,大庆路与东海大道和兴中路的交界处,胜利路与解放路立交桥下等发生积水。由图2(b),发生5%频率降雨时,积水地点与图(2a)基本相同,但发生积水的范围增加。图2(a)和图2(b)反映,城市洪水风险主要由积水造成,且积水深度不大。由图2(c),发生2%频率降雨时,除上述区域发生积水外,还在八里沟东侧、席家沟西侧、龙子湖周围和龙子湖排涝泵站处发生成片积水,八里沟和席家沟之间沿城市圈堤的淹没区域向北延伸。图2(d)的积水地点与图2(c)基本相同,但发生积水的范围增加。图(2c)和图(2d)反映,城市洪水风险除由积水造成外,席家沟和龙子河周围还发生了河道漫溢。
5结论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防洪抗旱;信息技术;指挥系统;水旱灾害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的几点思考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第一,指挥系统业务的拓展问题;第二,信息采集技术进展;第三,硬件环境和云计算;第四,软件平台与开发体系。
1指挥系统业务的拓展
1.1城市洪涝
目前城市洪涝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建设中,对城市洪涝问题,考虑的是远远不够的。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一场城市暴雨引起的洪水致79人死亡,损失严重,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防洪工作的加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里程碑性的事件,使得我国城市洪涝防治进入新的时期。2016年,城市洪涝问题突出,长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太湖发生历史第二位洪水,城市局部洪涝严重,全国有192座城市受灾。城市暴雨频频打破历史极值,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房山最大的降雨量达到541mm,接近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580mm);浙江余姚2013年10月8日降雨量达到500mm,其中最大的张公岭站达到809mm。近年,我国暴雨强度增加,而且城市暴雨的频次也明显增加。根据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08~2010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有137个城市洪涝灾害超过3次。建议:①城市暴雨呈增多增强趋势,逢大雨必涝已成中国城市的通病。城市洪涝防治应该纳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统一调度决策和管理。②城市防洪重点工作包括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以及洪涝信息监测、预警、工程调度和应急管理。③城市防洪应该与流域防洪综合考虑(防洪、除涝、排水3个防治标准要统筹考虑),应该与城市供水、城市水环境统筹考虑。
1.2沿海防洪
目前,沿海的防洪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防汛指挥系统中对沿海的防洪形势考虑的仍不够。2017年3月22日,国家刚刚的《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1],中国海平面总体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高82mm,比2015年高38mm,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位。中国沿海近5年的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过去50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是2.6mm/a[2]。1980~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速率为3.2mm/a,远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2016年上海的沿海平面波动较大,比常年高出102mm,预计未来30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将上升65~150mm,上海现在1000年一遇的风暴潮标准明显偏低,防护和抗御风暴潮的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1.3台风
近年来,在西太平洋生成的台风虽然没有增加的趋势,但影响或登陆我国沿海的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多,台风带来的降雨也明显增多,因此,沿海的防洪问题也应该重视台风的影响,在我国的防汛指挥系统中要对沿海的防洪减灾给予高度重视。建议:①工程措施方面,全面普查复核沿海海堤防洪防风暴潮标准,科学编制全国海堤建设规划,全面提升海堤防洪标准。②非工程措施方面,建立台风预警预报系统,及时监视和预警台风移动路径、影响范围、风力及降水强度等;建立风暴潮模拟分析系统,及时监视和预测风暴潮增水过程。③加强研究海平面上升规律和风险管理,提出适应性对策。
1.4山洪灾害
山洪地质灾害目前是我国因洪灾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灾种。我国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面积约48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50.7%,防治区内约有人口5.7亿人。因此,应将现有的各类监测站网、预警信息和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纳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应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提高灾害预警的可靠性。
2信息采集技术进展
2.1降雨监测
针对降雨的监测,目前有3种形式。(1)大多雨量站仍采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作为地面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和仪器,但是点雨量受地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代表性受到限制。(2)雷达监测降雨在指挥系统中已初步应用,具有时效性强、信息丰富等特点。但是天气雷达反演需要大量的地面监测信息去标定,存在受地形杂波的影响问题,一旦受到建筑、山体的影响,信息是不准确的。(3)遥感监测降雨,研究基础薄弱,受云的类型和特性的影响显著,需要看到云的内部结构,并对能否产生降雨的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监测精度较差。因此,要重视多元数据的监测和综合分析,应用地面雨量站、降雨雷达站和卫星遥感信息进行数据同化,综合利用卡尔曼滤波校准、最优插值、变分校准和统计权重集成等方法,分析计算面平均雨量,以提高预报精度。
2.2水位监测
(1)浮子式自记水位计具有精度高、干扰小等优点,是水位监测的主要方式,但建设费用高、受地形条件限制。(2)非接触式超声波水位计在一些中小河流有较多的应用,但其监测精度受到大气等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湿度的影响比较明显。(3)压力式水位计、气泡水位计、雷达水位计等先进水位测量仪器,改变了水位测量方式,提高了水位测量精度,节省水位井建设成本。因此,在水位监测中,要追求监测精度,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采取适合的监测方式。
2.3流量监测
(1)传统缆道测流(半自动式或自动式)是流量监测最主要的一种手段,测量精度与监测垂线与监测点数量有关,测量耗时长。(2)应用声学流速流量(ADCP)测量设备、雷达波流速仪等新型仪器,可实现流量在线自动监测,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仪器设备多为进口,费用高。
2.4旱情监测
(1)应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是常用的点墒情监测方法,但监测范围小,数据代表性差。(2)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土壤墒情监测时效性快、监测内容丰富,包括流域土壤含水量、蒸发、作物缺水程度等,目前应用越来越多。但遥感监测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传统的遥感监测遇到云就看不到下面的情况,故受时段限制。因此,适量的墒情监测站点、卫星遥感墒情反演、基于降雨量和水量平衡的流域水文模型,综合分析流域的墒情是非常必要的。旱情综合分析系统应考虑大量的气象信息,综合降雨利用模型,分析计算降雨的蒸散发量,并考虑各个墒情站点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大范围的旱情信息。
2.5工情信息监测
(1)高密度电法大坝堤防内部缺陷探测:探测深度较大,受外界信号干扰较小,图像直观,可现场快速确定隐患的性质和部位,起到应急探测的目的,但分辨率较低。(2)探地雷达法堤防内部缺陷探测:具有分辨率较高、探测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可更换天线探头,适应不同的探测目标,但存在图像不直观、解读要求高,非屏蔽天线受外界电磁信号干扰较大的缺点。
2.6信息传输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从传统的微波、短波、超短波专用通信系统与公用电话通信系统相结合,向通用分组无线通信系统(GPRS)、卫星等方面快速发展,重要站点要求两种通信信道互为备份模式,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3硬件环境和云计算
云计算有很多的解释,现阶段广泛接受的是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种资源利用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用户按资源使用量付费[3]。云计算强调的是全系统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应用,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高度融合。回看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有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都有服务器,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系统,好多地方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甚至不会应用。应该集中到水利云平台,尽快建设强大的水利云。
4软件平台与开发体系
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提出“两台一库”的技术体系结构,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当时技术是先进的,是指挥系统工程的重要创新点。笔者认为“两台一库”的架构仍然是有效的,但是要在这“两台一库”的每一个部分运用新的技术,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系统结构应该是在“两台一库”的总框架下,加上新的软件技术;数据库方面,围绕数据的统一更新、数据的唯一性,建设集中式的数据库。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业务系统开发建设中,水文气象、历史大洪水和旱情灾情等长系列的资料对于洪水预报预警、旱情评估与发展趋势分析、洪水调度决策分析、灾情评估等非常重要,新的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要应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这里谈一点关于大数据的粗浅认识。(1)大数据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2)大数据的特征:①数据体量巨大;②数据类型繁多,包括机构化和非机构化的;③价值密度低,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很少,信息提纯非常重要;④处理速度快。(3)大数据应用:海量数据源建设、实时信息监测与数据实时更新、所有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计算、推理归纳及知识提取。水文预报是一个很典型的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做水文预报,不是计算机算出多少就是多少,要考虑降雨分布、考虑低水情况、考虑下游的顶托、考虑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情况等。
5结语
(1)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由四大系统组成,涵盖了信息资源、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应用与服务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引领。(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是先进实用的,一期工程的技术体系和方案是当时主流的信息技术,也是先进实用的。(3)近些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输、网络、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技术体系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未来的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中应尽可能应用最新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但总体技术架构仍是适用的。(4)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应该根据我国水旱灾害的新特点,拓展其内涵,将城市洪涝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沿海地区防洪防风暴潮应对措施等纳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EB/OL].(2017-03-22).
[2]IPCC.ClimateChange2014:SynthesisRepor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4.
洪涝灾害的概念范文篇12
国外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在定性研究方面,Eddy等(1986)认为致灾因子是成灾的外部条件(威胁),在这种威胁下,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承灾体能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有部分学者研究农业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Kueh(1986)、Downing(1992)、R.AndresFerreyra、GuillermoP.Podesta(1994)、RogerW.Buckland(1997)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学者对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进行研究,Riebsaoe等(1991)认为干旱通常是由于人类利用水资源不当的结果,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旱灾成灾纳入承灾体论的讨论内容;而Park等(1995)通过对干旱地区的研究,指出干旱地区相对湿度正在下降,并以此会导致干旱灾害的范围扩大且相对强度增加,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Kaiser(1993)通过对病虫害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使农作物以及牧草与森林病虫害的分布有所改变,一方面是会导致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使空间分布规律改变。
在定量研究方面,Cynthia等(2002)通过研制动态作物模型来模拟作物在众多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计算美国由于各种因子造成的作物损失,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各种致灾因子可能导致的额外损失每年可达30亿美元。美国学者RichardSnyder,J.PaulodeMelo-Abreu,ScottMatulich(2005)在《Frostprotection:fundamentals,practice,andeconomics》一书中给出了计算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提出对灾害造成的产量减损进行定量计算。Aggarwal等(2006)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农业生产损失分析研制损失评估的动态模型,并评估了热带生态环境下水稻和小麦对关键投入的敏感性。Muralidharan、Pasalu(2006)对水稻生态系统中茎蛀虫危害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同时,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HidekiToyab、Markskidmorec(2005)使用灾害影响数据去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是逐渐减弱,有着较高收入、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比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的国家会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少的。
二、国内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1.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起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风雹灾、低温冷冻、农业病虫害等五种灾害。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造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二是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是灾害具有群发性和伴发性;四是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六是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减弱形成反差(王国敏,郑晔,200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业自然灾害仍然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四是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王国敏,郑晔,200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何静,1997)。
2.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
由于客观条件,我国对灾害影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灾害评估才开始兴起。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自然灾害领域更是走在国际前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体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只有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于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部分学者将所有农业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或省级层面上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以众多农业自然灾害中一种或几种灾害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省级或地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自然灾害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
马九杰等(2005)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认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的影响显着。目前,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落后,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黄正军(2009)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冷冻、风雹及病、虫害等灾害,而由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经计算发现减产幅度平均为5%,减产量为250亿千克,远远超过了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50亿千克的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李茂松等(2005)利用我国近50年的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并指出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增加外部资源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防灾减灾。张平等(2010)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产量数据,认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显着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减产显着年份均出现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大的年份,即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比例越大,则相应的减产量比例也就越大;相反农田受灾面积小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小的年份,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波动在时间上基本一致,方向上相反。
(2)农业自然灾害中以农业气象灾害为主,且影响作用最大
卢丽萍等(2009)对近30年来的气象灾害的数据分别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可造成粮食减产,从而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气候对农业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病、虫、草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些改变不得不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间接影响到粮食质量安全。唐蓉(2007)认为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对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是一大挑战。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成灾机理研究,可以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廉丽姝(2005)通过分析山东省气象资源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干旱和洪涝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王春乙等(2007)利用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认为干旱、洪涝和冷冻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主要因素;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张星等(2009)通过分析福建省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少,且对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灾损的概率风险估计发现洪涝灾害风险大于旱灾,风雹灾害的风险大于低温冻害。干旱风险高值区出现在灾损率5%~45%,洪涝灾害出现在5%~70%,风雹灾害在5%~30%,低温冻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灾损率5%~20%。杨尚英等(2007)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区)1995~1999年旱灾、水灾、风雹、霜冻面积与自然灾害总面积的关联度,认为可根据干旱和洪涝对各地区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混合区和单一区两大类型;干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洪涝和风雹。张爱民等(2007)通过对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研究分析,认为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并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孔圆圆等(2007)通过研究发现重庆经常受着各种灾害的侵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的影响。但就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农业是受水旱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水旱灾害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粮食生产上,每年都会因水旱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粮食减产和绝收。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主要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引起环境的持续恶化。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从而破坏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陈怀亮等(2006)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探讨了一条新的定量分析及区划技术体系。并指出,干热风与青枯雨是影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晚霜冻危害,第三是麦播时旱涝灾害,但总体上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并不算太高,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王建英等(2010)通过分析濮阳历年粮食产量与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干旱和雨涝灾害是造成当地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粮食产量水平的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大趋势。
-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12篇)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建设系统2006年领导干部年中工作会议。围绕今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任务,认真回顾总结今年上半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下半..
-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范例(3篇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范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者简介:余仙平(1967-),女,江西进贤人,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陈四光(1979-),男,江苏泗阳人,扬州大..
-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范例(3篇)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一、实现人生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幸福与心理健康两者有机统..
-
土壤缺氧的原因范例(12篇)
土壤缺氧的原因范文篇1(一)水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1.水是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是含水量很高的作物,如大白菜、甘蓝、芹菜和茼蒿等蔬菜的含水量均达93%~96%,成熟的种子含水量也..
-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征范例(3篇)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呼吸;中国古典舞;重要性;作用;运用表演;审美特点0前言中国古典舞这一说法是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的,得到了国内舞蹈家的赞同继而流行开来。中国古..
-
西方酒文化的起源范例(12篇)
西方酒文化的起源范文篇1关键词青海酒文化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1前言1.1青海与酒的起源传说《战国策·魏记》载:“昔者帝女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晋江统著..
-
班级保教工作计划范例(3篇)
班级保教工作计划范文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落..
-
班级一周情况总结范例(3篇)
班级一周情况总结范文篇1一、认识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才能有步骤地把学校的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