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例(12篇)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1
一.具体措施
1.管理工作任务分配
年级主任:负责全面管理、教师全面评估,座班制、教案及作业批改检查、教师思想工作、巡视教师授课情况、随堂听课、体育和音乐术科管理等。
办公室主任:负责班风建设及竞赛、学生会管理、班级评估、年级团支部、组织大型活动、美术术科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重大事故及问题的调查和协调处理等。
班主任教研组长:负责年级组班主任全面管理、学风建设及竞赛、组织各班培优补差及检查记载、教师值日及督导、班主任评估、班主任思想工作、记载并发放加班津贴等。
教务副主任:负责所有教务及考务管理、教学绩效分析、学生评估教师、早、晚四自习管理、协调学生学籍及档案管理等。
2.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本学期,年级组各负责人及教师强调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多种途经了解管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多思考,多想点子,在年级组制定了工作思路较长时间持续不变的前提下,在具体工作中尽量做到了推陈出新,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常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能始终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压力、一种氛围和一份愉悦。分科后,在年级组全体教师和全年级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3.年级子项目管理
各分管负责人均在其分管的子项目中制定了详细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实施办法,如教风管理评估细则;班级管理评估细则;班主任管理评估细则;班风及学风竞赛评估细则等。本学期我们重点突出了过程管理,对教风、班风及学风管理常抓不懈,贯穿始终,从开学初到学期末共开展了各两次较正规的班风及学风竞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对稳定和激发整个年级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推行年级简报制
根据目前学校实际,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任务极重,年级组为了不耽搁老师的时间,为了让老师们及时了解年级组各方面的管理措施及办法,为了切实落实好“细管理”这一工作思路,年级组推行了“年级简报制度”,把学期中各项安排和要求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印发给老师们并在校园网上公布。这样,我们就做到了让老师们明白年级组的管理意图,各行其责,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5.密切联系老师和学生,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本学期在年级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措施的前提下,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各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了同学校各部门的协作,在年级内各办公室均安排了一个负责人,深入实际,密切联系老师和学生,注重沟通,强化理解,通过多种活动,加深情感交流,努力构建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和谐友爱的年级战斗团体。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2
一、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
分布不合理首先体现的就是一些养老机构床位安排无法满足现实的要求,比如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床位排队等号已经安排到十年后。但这种情况还是主要表现在城中心用地比较紧张的一些养老院,而根据对郊区养老院一些调查情况来看,由于交通不方便,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去郊区的养老院,这就导致郊区养老院出现许多床位空闲的现象。
(二)养老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国办的养老院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服务员队伍的质量上都要由于民营的养老院,加上国办养老院在管理上会受到国家的支持,制度也更加健全,服务员的水平相对较高,入住情况要明显由于民营养老院。加上,民营开办养老院更多是以营利为目的,为了节约成本就减少了在实施和服务人员的投入,其水平自然就要落后国办养老院。
(三)养老队伍专业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养老机构并没有达到普及的地步,人才市场上也非常缺少针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很多招人养老院的人员都是家政人员,而且在年龄上也普遍偏大,用工难和人员素质地就成为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养老服务结构单一
现存的养老机构在数量上逐渐增多,但结构上却还是没有作出适当的变化,仍然以两种类型为主。第一种是负责日常照理,这种就称之为普通养老院,也是现在数量最多的养老院;第二种负责医护服务,这种称之为养老护理院,相比于普通养老院,这种养老院在设施和服务人员要求上更高,但相应的数量上就要少的多。这两种类型的养老院主要面向的群体是社会大众,如国内社工服务性质的养老机构目前还非常的欠缺,基本上都是集中国内一线城市中,二三线城市可谓少之又少。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结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加上国家医疗科技和医保制度的完善,现在人们的寿命也是越来越长,老龄人在社会群体中也是逐渐增加。而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必然会面临身体机能失调的问题,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随之下降。因此加强对老人的照顾和服务就不仅是一个生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国家要重视之外,社会群体的介入也是解决当下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养老结构的诞生也正是顺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将社会工作方法用于养老机构服务中则是针对当下国内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其提出是优化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理论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之所以能够应用到养老机构中,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可以在整个养老体系中产生特别的作用。首先,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让老人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其次,社会工作方法可以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让老人对周围的社会关系有新的认识,最后,使用社会工作方法服务的工作人员能够为老人更优质的服务,让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结构养老服务的方式
(一)组织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
老人进入养老院后,除了日常饮食和起居,其部分时间都是闲暇的,如何让这些时间让老人不感到无聊就是一个合格的养老机构需要做到的。为此,养老院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开办一些让老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能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娱活动,比如舞蹈、唱歌、太极等。这些活动并不会占用太多的资源,而且也易于执行,也能够让机构的管理者对其进行需要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有关慈善机构也可组织进行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通过为老人送爱心、送关爱的方式让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过程中感受关心和快乐。
(二)开展老人出入院评估
在社会工作方法中,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应用到养老服务更是如此。利用有效的评估方式可以将老人的基本状况合理的反映出来,这对养老机构向老人如何提供服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科学的评估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除了要有专业的人员制定评估方案之外,还需要各部门合理分工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最后得出的评价结果才是有效的。针对养老机构服务于老人的评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是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三个不同阶段的评估。就服务前的评估来说,需要针对老年人入院前的诸如家庭状况、生活状况、精神状况以及身体状况的改进型调查,进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报告;服务中即对老年人在各方面的状况进行实时跟踪,一方面按时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精神和生活需求等进行廖查,另一方面定期检测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并依据记录内容进行评价;服务后的评估主要针对的是哪些即将退出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面的评价,与服务前(进入前)的情况进行对比。进而为相关机构的改革工作提供依据。
(三)开展个案和小组服务
进入老龄阶段后,老人的情绪会非常的不稳定,对外界的环境也很敏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后,生活在一个没有家人的环境下,又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这其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因此,养老机构中就需要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针对老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作专业的服务,并针对老人的个案情况,帮助老人正确处理好养老院内部老人之间、养老院外部老人和家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个案是对个别老人的心理服务,养老机构还需要为不同老人建立小组服务,将不同性格的老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服务,以此帮助老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行调节。
(四)建立工作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养老机构内部员工素质提高的理论方法,它要求养老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要得到提升,这也是针对目前国内缺乏专业人才提出的解决方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培训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能力能满足机构的要求,也可以充当顾问的角色,为机构提出优化方案。
结束语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长期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评定;日本;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60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1]提出将在我国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并提出将积极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配套措施。《意见》中确定了首批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15个试点城市,各地根据《意见》要求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已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且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将要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应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将制度的保障能力定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首先覆盖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和失能程度最为严重的人群,待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逐步提高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标准。在此背景下,资源的高效分配是值得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其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定价收费、报销比例等,长期护理服务应按照服务对象失能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需求评估和护理服务分级机制,科学确定长期护理准入资格以及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享受护理的等级,是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前提与客观要求。《意见》中把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的建设作为试点的任务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国家尚未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各试点地区的情况并不一致。因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内起步最早,实践时间最长,本文将其作为国内实践的代表,对其需求评估和护理等级划分情况进行探讨,并将之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达的国家――日本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为相关制度的完善思考建议。
1青岛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现状
早在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就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2]通过医保统筹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名称在长期护理中加入“医疗”二字,其保险基金(分为职工护理保险资金和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定期划转,并不具有独立的筹资模式。由于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从而决定了其服务主w和支付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青岛市最初确定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可向定点护理机构申请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经评估鉴定后符合条件的,自核准之日起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可享受的护理保险待遇依据其病情和自理情况确定,享受护理保险待遇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护理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根据申请人参与医保类型按一定比例报销(护理保险待遇不设起付线,参保职工报销比例为90%,一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比例为80%,二档医保缴费成年居民报销比例为40%)。参保人可获得的医疗护理形式包括:医疗专护,指二级及以上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护理院医疗护理,指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机构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居家医疗护理,指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职工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有不同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只有满足特定的申请条件,且在定点护理机构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其进行的初评中得分低于60分,才可享受相应的长期医疗护理待遇。[3]具体的需求评估过程如下(见图1)。
有长期护理需求的参保人首先需向定点护理机构(凡经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批准成立的医疗服务机构,具备相应医疗资质的老年护理机构,或与相关医疗机构签订合作服务协议的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均可申请为定点护理服务机构)[2]提出申请,定点护理机构接到申请后,按规定安排医保执业医师对申请人的病情和自理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申请人的失能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进食、洗澡、梳洗修饰、穿衣、如厕、行走、上下楼梯等。[4]此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定结果分为三级:得分≥60分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一定的帮助;41~59分表示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多数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人照料。只有评分低于60分(不含60分)且符合特定医疗护理形式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定点医疗机构才可按规定及时为其进行网上申报,并将其病情和生活能力评定情况等信息传送至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系统。高于60分(含60分),以及低于60分但没有慢性疾病明确诊断的,不得进行网上申报。定点护理机构提报的网上申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确定申请人能否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申请人获得准入定点护理机构后,由定点护理机构中的医生、护士再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综合评估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评估(如性别、年龄、过敏史、家族史等)、生活状况评估(如饮食、睡眠、排泄、嗜好等)、生命体征评估(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心理社会评估(如情绪、思维、与亲友关系等)、跌倒风险评估(如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跌倒史等)、体格检查(如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置管与治疗情况(如胃管、尿管、造瘘管等)七个方面。[5]通过综合评估明确失能患者主要的健康问题和医疗护理需求,并以此为参考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最终按照计划提供服务。
自2017年1月1日起,青岛市将失智老人纳入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并实行“失智专区”管理,[6]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针对失智老人的精准护理保障制度。初评由经社保经办机构确定的失智诊断评估机构特约专家进行,使用的评估工具为《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失智老人失智状况评估量表》(为国际通用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等有关检查量表。评分低于60分的申请人的可申请支持临床诊断和病情判断,病情为重度的失智人员可按规定申办长期护理保险待遇。[7]
2日本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方式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内容全面,除医疗护理外还覆盖了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除病后护理还包括了防止进入护理状态的预防服务。其早期的护理形式分为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两种,两种护理类型又划分为7个不同程度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要支援”1、2级,“要护理”1~5级,不同护理等级给付的服务项目和时间不同,护理等级越高服务给付越多同时产生的护理费用越高。[8]2005年日本的长期护理体系中增加了社区依托型护理。[9]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人群是40岁以上的全体国民,其中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保险者,40~64岁的医保参保人员为第二号保险者。[10]根据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法》的规定,第一号保险者一旦有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保险权利就自然产生;第二号被保险人只有在患上帕金森病、老年前期痴呆或者中风等15种疾病时,才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长期护理保险按照国家和个人各负担一半的原则筹资,65岁以上人口的保险费从退休金中直接扣除或与国民健康保险费一起征收,仍在职的40岁到64岁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则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11]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以及服务费用的限额等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老年人要获得长期护理服务,首先需要经过严格的需求评估和资格认定,具体的申请流程如下(见图2)。
由老年人本人或其家属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或护理保险代办处提出申请,护理保险机构接到申请后,派护理管理者对申请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入户初次评估并填写一份统一的调查表,评估项目包括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85项内容。护理管理者必须是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如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或有10年以上护理服务经验的非专业人士(如居家护理服务工作者),他们需通过地区级的从业资格考试,且之后接受32小时的强化从业训练,才能获得护理管理者资格证书。[8]护理管理者完成调查表之后,将表中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再用一套特定软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推算出申请者需要的护理时间。初步评估完成之后,护理管理者将评估报告提交给市町村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或称之为“护理认定审查会”(由5名左右专家组成,成员应当具有保健、医疗和福利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由该委员会根据初次评估的结果,并参考申请人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审查,并做出“符合”或“不符合”(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条件)的最终决定。[10]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申请人则被认定为具备自立生活能力,而不能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如果申请人“符合”接受L期护理服务的条件,“护理认定审查会”则会进一步对其接受护理服务的程度做出如上文所述7个等级的区分。[11]确定了护理等级之后,护理支援机构的工作人员根据“要护理”或“要支援”的被保险人的身体情况,与被保险人及其家属共同协商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护理服务使用计划”和“护理预防计划”。
3青岛市与日本长期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现状的比较
青岛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的保障范围和支付能力与日本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其给付范围限定在医疗领域,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项目则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照料领域,且日本不仅注重事后保险,还将进入护理前的预防措施纳入保障范围。就两者的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而言,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二者之间最为突出的区别是,相较日本将长期护理服务按照护理需求程度高低划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目前青岛市尚未出台服务分级给付与管理的具体措施,不仅没有细化老年护理的具体需求,而且也没有对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科学分层。[12]因缺少对其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本文无法将二者的资源分配状况进行对比,但在我国护理资源有限的国情下,服务等级与认定方式的划分是服务提供和待遇给付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度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必须将其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者的其他区别体现在护理服务准入前的需求评估环节,虽然两者的需求评估都包括初评和二次评估两个阶段,并且都由第二次评估结果最终决定申请人能否获得保险待遇,但是需求评估的主体、工具、内容和结果等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认为其中较为突出的几点包括:
第一,需求评估的目的和用途不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申请,需提交给申请人所在地区的护理保险机构,由该机构组织评估判定其失能程度,再以此为依据安排适当级别的护理机构与服务,这一评估过程主要决定的是“能否获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只要被认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可享受保险给付,需求评估的最终结果作为分配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和制订个性化服务计划的依据。而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申请,实际上是一种“定向申请”,即申请直接提交给定点护理机构,申请获得的也是该机构提供的特定类型的服务,评估的目的是确认申请人是否满足获得享受该机构服务的条件,因此这一评估过程主要决定的是“能否获得某种特定的护理服务”,评估结果不用做分配护理资源和制订服务计划的依据。或者说日本是根据评估结果分配不同的资源,而青岛则是先申请某种资源,再评估是否具有享受该资源的条件,缺乏一个上级部门在机构间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因此两者从源头上便存在实质性的差别。
第二,需求评估的标准和内容不同。青岛市的初评所使用的评估工具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内容主要为病情和自理情况,即身体失能程度的评估,初评结果为重度失能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评估。而日本的初评内容除身体状况,还加入了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评估,评估内容更加全面,而且日本初次评估的结果有计算机分析软件的提供的技术支持,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具体,初评结果只是得出申请者需要护理的时间,并不做决策性的评定。就二次评估而言,青岛市的评估内容是提前限定的享受特定护理服务的条件;日本则是除了评估是否失能,还将申请者划入到某一服务等级中。青岛市在初评阶段只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即身体状况评估将轻度和中度失能的申请人排除在了制度之外,而日本则是在第二次评估才做出是否获得准入的决定,且被排除在外的只是生活能够自理的人。
第三,需求评估的机构和人员不同。青岛市初评机构为定点护理机构,执行者是医保职业医师,即医保医师,主要考察的是医疗保险的专业知识,对医学、护理、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并无要求,青岛市的相关文件中也没有对医保职业医师的资格进行说明,且缺乏其他类型专业人员的参与。而日本的初评机构为护理保险机构或代办处,评估者则为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等护理管理员。两者的评估实施者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日本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求具备社会福利学科知识,还要求具备有医学、护理、社会工作等学科基础,并要求有充足的工作经验,这更加有利于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就二次评估而言,青岛市的评估主体是社保经办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没有要求一个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而日本的二次评估引入了多学科专家小组,相较青岛市而言日本的需求评估主体更为专业。
4思考
青岛市的长期医疗护理制度探索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走在了前列,但与日本的制度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需求评估是确定服务资格、制度服务计划、提供护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和依据,青岛市在制度的下一步标准化建设中有待强化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评价等体系的顶层设计。放眼全国状况,由于国家尚未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各地对失能程度的认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且我国不仅是在长期照护领域,连最基础的居家、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都没有一套合理的需求评估工具,极大地制约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影响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的护理需求分级制度和评估标准,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开发一套全国统一适用的需求评估工具,使之有利于整合各个不同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更具针对性的供给。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机构可承担专业的护理需求评估职能,多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Z].2016-06-27
[2]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青政办字〔2012〕91号[Z].2012-06-19
[3]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23号[Z].2014-12-30
[4]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民政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青人社发〔2012〕52号[Z].2012-08-10
[5]青u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医疗护理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的通知,青人社办字〔2016〕81号[Z].2016-06-12
[6]人民网青岛将重度失智老人试点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开设“失智专区[EB/OL].(201-01-04)http://sdpeoplecomcn/n2/2017/0104/c166192-29552609html
[7]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规范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经办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青人社发〔2014〕23号[Z].2014-12-30
[8]陶秀彬,匡霞国外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8):1967-1970
[9]吕学静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2014(4):74-75
[10]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69(1):39-44
[11]张拓红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4)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以美国为例,至2030年,每5个人中将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老年人群占总人口比例将达20%。另外,由于老年人群的特点,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
美国在养老及医疗服务方面,特别是在老年人群连续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及养老护理服务认证准入制度方面,对中国目前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产业不无参考意义。
美国: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
在美国,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有固定的家庭全科医生,负责其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年度体检、慢性疾病管理以及常见急性病症诊治。遇有特殊或疑难病症,则负责安排专科医生转诊;对于紧急病症或严重病症,则负责安排转送急诊室或住院治疗,而每个家庭全科医生都有固定的合作医院。全科医生为老年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在各个社区的诊所内完成,采用24小时接诊制,全天候为所管辖的患者解答与医疗有关的问题,并对其随访或转送急诊室作指导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区老龄化的趋势,许多诊所相继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老年性疾病服务项目,比如老年性痴呆、平衡障碍、大小便失禁病症等。
全科医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由医院全科医生组织团队负责老年患者常见急性病症由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若病情需要,则安排协调专科医生会诊。患者出院前,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团队,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病案管理者,对患者做全面安全性评估,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安置,比如居家、养老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其中,病案管理者一般由专职护士担任,与患者及其家属及保险公司沟通,而其与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沟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出院返回居家但需要特殊随访或护理的患者,则由病案管理者负责安排居家护理或居家康复治疗服务。此项服务的费用一般由保险公司支付。最后对于临终患者(一般指生命时限少于6个月),则由全科医生和病案管理者在居家或养老院安排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按照奥巴马医疗改革的要求及出于对减少医疗成本的考量,美国许多大型医疗机构,正着手推进居家医疗和家庭病房计划。
由此可见,由全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在老年人群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急性病症处置以及转诊转院,出院后安置、出院后随访、康复护理,乃至临终关怀等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在美国,这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地域障碍,即居家、诊所、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等,分布在社区的不同地域,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额外负担。
美国:养老护理服务的认证与准入
在美国,养老与护理分属不同的服务体系,需要不同的认证准入制度,但两者又不可分割。美国许多大型养老机构同时开设附属护理院。
美国在养老和护理服务方面,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认证准入制度,对相应的服务规范,包括入住人的权益、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人员规范培训、医护人员资质、养老与护理机构质量评估与监管等都有严格界定。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国的护理院是为所有在返家之前需要短期护理服务或康复服务的出院患者提供的一个过渡场所。
严格的认证准入制度,对老年人群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权益、安全以及所应享受的协助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首先,由美国卫生部制定质量保证与改进指南,其宗旨是“通过对护理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持续关注,来改变住户的人生”。该指南对机构系统设计、服务团队组建、数据库建立、项目执行以及系统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由美国卫生部下属职能部门――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出详细的服务规范以及严格的准入标准。该准入标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住户入院前全面健康状况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疾病风险评估、住户档案建立、住户权益、认知障碍人群特殊照顾要求、设施要求、住户健康状况监测、日常生活照顾要求、饮食营养、数据收集与使用。其中,100多项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的质控指标作为机构认证与准入的可靠依据。
最后,由美国各个州政府,依照联邦老年照顾与低收入保障服务中心制定的准入标准,以立法的形式,制定详细的准入细则与操作流程,然后由州卫生厅及下属社会服务保障局对各类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评估与准入认证。此外,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要受到州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审查与评估。州卫生厅下属的社会服务保障局,每15~18个月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对公众公布,以确保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从而对养老机构与护理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证准入体系。
中国:构建医养融合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对解决老年人群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是一个创新,为解决碎片化服务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如何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各环节有效对接,为老年人群提供标准规范化服务,是今后面临的挑战。
首先,从美国几十年不断完善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中,不难体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对医养融合服务的实施,特别是医疗服务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依据循证医学原理与老年医学(GeriatricMedicine)诊治原则与规范,加上有效的分级诊疗及转院转诊机制,可以确保对老年住户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5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老年患者;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护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想要将优质护理做的更好,必须清楚引起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是机体逐渐退化,生理功能下降;老年发病率高;社会心理因素,心理状况等。住院期间,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适用化的护理服务可以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现将护理实施办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其中男44例,女56例,最小年龄53岁,最大年龄95岁,平均年龄72岁。老年患者的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例,生活不能自理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办法
1.2.1责任护士应在第一时间对老年患者全面评估首先需要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婚否等个人基本情况。其次是评估患者上下肢体运动功能,然后是评估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检查内容。最后是评估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估疾病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护士应该学习优质服务的精髓,将患者作为服务的第一对象,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学习先进经验。医院可以选派护士长参观和学习上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经验交流会,学习其中的精髓并在院方开展相应工作时能够合理应用[1]。
1.2.2合理分配护士人力在医院护士长的领导下建立责任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包床到护,责任到人,保证为患者提供连续、可靠的护理服务。护士长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护理实施到位。针对影响需绝对卧床或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责任护士应该提供有效、及时、细致的优质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当护士与患者长时间的接触时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尊重患者的心理特点,热情、真诚地为患者服务,努力得到患者的信任[2]。
1.2.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士应正确分析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老年人因为自尊心较强,所以他们都认为只有被护士热情接待才能被重视并得到较好的诊疗。护士要向老年患者及其家人详细分析患者的病情,患者家人的情绪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患者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对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解除心理顾虑、排除心理障碍,并告诉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痊愈,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1.2.4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身体情况为老年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适量、有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老年运动,如:慢跑、打太极、广场舞等,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的运动量,对老年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训练老年患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能力表达需求,让护士在与老年患者的交谈中又练习了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失语的患者,护士可训练患者说些简单的单词表达生理需要,或用点头、眨眼等患者能够完成的动作传达对的信息,使护士能与患者达到有效的沟通,及时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3]。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对老年患者,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帮助其训练生理机能。老年患者的优质护理应制定个性化、全面、适用的护理措施。针对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为其提供全面全程的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仍有部分自主能力的老年患者应进行训练,督导其提高自理能力,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苑红.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6-67.
[2]唐万秋,伍娟英.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作用.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57-58.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1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2(b)-0140-02
PracticalStudyontheSurvivalBenefitofMultidisciplinaryCareinElderlyCancerPatientsBasedonComprehensiveGeriatricAssessment
FENGYan
DeparmentofGeriatr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urvivalbenefitofmultidisciplinarycareinelderlycancerpatientsbasedontheresultofcomprehensivegeriatricassessment.MethodsAcomparativestudywasconductedon45elderlypatientswithcanceradmittedtothehospitalfromSeptember2013toSeptember2014.Accordingtodifferentnursingmodels,the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studygroup(23cases)andcontrolgroup(22cases).Thecontrolgroupwasgiventheconventionalnursingintervention,andthestudygroupwasgivenmultidisciplinarynursinginterventionbasedontheresultofgeriatricassessment.Andthenursingcareand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andanalyzed.ResultsThedifferencesinSASscore,SDSscoreandincidenceoftotaladversereactionsaftercarebetweenthetwogroup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omprehensivegeriatricassessment;Elderlycancerpatients;Multidisciplinarycare
老年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估、躯体功能评估、全面的医疗评估、环境以及社会评估等方面[1-3]。与临床常规治疗不同,老年综合评估多由多学科团队,例如:老年科的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管理,以便临床制定相关治疗及护理方案[4]。临床癌症患者的治疗中若能够接受详细的评估后联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7]。研究者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综合评估对23例老年癌症患者进行评估后实行多学科护理并与22例常规护理干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78.6±2.7)岁;病程在0.5~7年,平均(4.3±1.4)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8例、腺癌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在60~86岁,平均(77.6±2.1)岁;病程在0.5~6年,平均(3.6±1.2)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6例、腺癌16例。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肿瘤科护理:①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正确护理措施。②完善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栏、图册、多媒体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健康教育,在固定时间组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其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1.2.2研究组护理根据肿瘤科特点结合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后采取相关护理。内容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的ADL以及IADL评估、认知评估、焦虑量表SAS评估、抑郁量表SDS评估、简易营养量表MNA评估、各项身体机能的评估、相关治疗情况评估等,评估问卷的排版应简洁明了,方便查阅及填写。经由3名以上高年资老年科专家进行审核修改后投入临床使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①23例患者均建立老年综合评估档案,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及相关治疗资料、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及结果等内容。②联合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家属等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护理,将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归纳进护理目标中,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集采用个性宣教与集中宣教结合的形式解决。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评价,将护理计划全部以书面形式纳入病历中,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SAS评估、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SDS评估[8]。
1.4统计方法
经SPSS14.0软件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实施χ2检验,如果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疲劳、疼痛、失眠等,研究组总发生6例,总发生率26.09%,对照组发生10例,总发生率45.4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5,P
3讨论
老年癌症患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因老年患者机体的衰退,患者各方面生理功能均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肝脏的代谢功能异常等造成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不利于排泄,神经束以及神经元等的下降让机体对化疗产生的神经毒副作用更加敏感。上述原因增加患者化疗时的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作用[9-11]。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8
世界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2008年约有3.13亿老年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占全世界的62%,其中50%以上在中国和印度。预计2040年,仅中国和印度的老年人就将超过5亿。2000年全球高龄人口约7000万,预计在未来50年将增加5倍[1]。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2]。老年人年平均增长596万,年增长速度达3.28%,大大超过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预计2040年,高龄人口规模将达到7400万,高龄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期。人到老年,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疾病、生理或精神与心理残障而受到影响。对医疗服务和他人的依赖性增加,甚至完全需要他人照护[3-4]。老龄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国际社会问题,也为老年照护提出了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问题[5]。
1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
传统的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照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照护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是为了满足不能生活自理者的基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求。老年长期照护是指专门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群,主要是为由于衰老和疾病导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全所提出的心理呵护、慢病康复、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对健康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6]。
2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特点
老年长期照护不同于老年急性疾病照护,老年急性疾病照护是在现代医院环境下完成,是以某一特定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为导向,由专科医师和专业化护理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资源消耗大,医疗技术操作性强,专业化程度和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医疗、护理理论和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管理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老年因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平均住院时间为1周左右。现代老年长期照护与老年急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不同。首先照护实施的环境不同,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实施环境是在老年人家庭和老年长期照护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是一个连续过程,与医院医疗照护相衔接;其次照护的内容不同,包括慢性疾病的康复与管理、生活照料、心理关爱、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再则照护组织形式上与医院不同,通常是由专业的老年病医师、康复医师、老年护理人员、老年照护协调与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此外老年照护的实施程序不同于急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更注重于老年的综合评估和脆弱性评估[7-8]。关注重点:老年人健康缺陷导致的功能障碍对生存能力的影响,明确保持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应提供的需求,针对需求所能提供的有效与安全的服务。照护时间较长,可以数年,甚至是直到去世[9]。
3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
尽管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义和模式还存在争议,但国际社会关于老年长期照护的原则基本形成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照护对象为中心,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评估,理解和确认老年人的需求,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协商,为老年人提供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标准化和可持续照护[10]。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照护环境,包括照护者积极的态度、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使老年人感到有期望和能实现。尊重老年人对照护的选择权利,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建立公平与公正,确保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家庭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老年人实施最佳的医疗和照护干预。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创新和发展照护理论和实践,通过持续教育和研究不断提高照护人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和实现照护目标。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不同的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背景。总之,老年照护强调的是从心理、生物和社会医学角度,全方位促进老年人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参与和自理能力,在特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老年机体的最佳功能,让老年人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4国外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
日本是亚洲关注和研究老年照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日本老年长期照护起步于30多年前,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老年长期照护(介护)体系:(1)职业化照护工作机构;(2)专业化标准化照护人才教育,包括医师、护士、介护士、营养师、理疗师、义肢装具士等;(3)建立了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照护的等级按需求分为6级;(4)有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保险制度[11]。美国老年照护采用的是全方位老年服务模式:通过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照护协作组提供服务,包括内科医师、照护实践医师、注册护士、助理护士、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生理康复治疗师、生活技能康复治疗师、语言康复治疗师、药剂师、营养师、牧师、司机及其他后勤人员[12-14]。他们共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出个体照护计划,并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康复以及情感支持和相关社会服务。与之相配的有较完善的老年医学和老年照护学教育体系,强有力的保障了老年照护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意大利老年照护服务是世界上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由医师、康复师、照护人员、社会-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老年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老年进行综合健康和脆弱性评估,并将全部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根据老年人生活自理情况决定实施居家还是进入老年长期照料机构。进入长期照料机构的老年人,定期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脆弱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化服务项目,依据评估的结果提供服务,并且对服务项目和强度实施量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规定每个老年人每周最低照护时间为901min,其中医师、护士、社会心理辅导员和养老照护员所提供的服务时间都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老年长期照料机构的从业人员均需经过规范的老年医疗、照护和心理等相关的专业教育,并获得资质证书。以专业护理人员为例,护士须接受3年的本科教育,然后通过一级进修,即老年照护专业进修才能从事老年照护协调员工作,包括策划、运行、组织、指导、评估和监督。照护协调员通过二级进修获得老年照护硕士学位后才能胜任老年照护院护士长职务(相当于综合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护士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根据入住老年人类型采取特定的组织形式,展开工作,监督照护质量。
5国内老年长期照护与管理现状
中国的老年照护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早期主要是由家庭子女照护,而无子女、无依靠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在政府办的养老院或福利院受照护,这些照护基本是一般的生活照护,满足于温饱和日常生活辅助。近30年来,由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加速、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存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独身子女家庭逐渐增加,空巢老年人增多,依靠子女照护的老年人迅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科学的进步,老年照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年人对心理满足、疾病的治疗、社会依赖和归属感以及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越来越高。尽管不同形式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公寓为老年增加了新的选择,社区服务组织和家政服务人员对居家老年人的支持弥补了少子女和空巢老年人部分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管理体制的缺陷,相关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无论是老年照护社会管理者还是从事照护的人员,对老年照护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老年照护就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将老年照护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照护与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区域性差别较大,照护模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长期照护机构数量不足,发达国家入住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占5%~7%,而国内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到3%。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缺少成熟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随意性较大。照护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按国际标准估算,我国大约需要专业老年照护人员220万人,而国内从事照护工作人员仅100万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老年高级照护教育启动较晚,高水平的老年照护教师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课时少,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照护的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照护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老年照护的高级管理与照护人才极度匮乏,研究水平低下[15]。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1篇9
关键词:老年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国际上疼痛已被作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在我国疼痛的评估和干预也做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宣传,相应对护士进行疼痛培训课程也由各大医院召开,其中包括浙江邵逸夫医院主办、四川华西医院主办、丁香园主办、北京医院主办的等。疼痛作为老年综合症(常见的老年综合症主要包括吞咽障碍、营养不良、尿失禁、跌倒、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肌容积减少症、卧床不起、便秘和睡眠障碍等[2])之一,严重影响者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了解老年科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情况,针对认识比较薄弱的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对太原市老年科护士进行微信问卷调查,问卷回收204份,完整率为100%。护士来自二级乙等及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所占的比例是79.4%;年龄均大于20岁,其中40岁以上人数所占比例为12.3%;护龄6年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0.8%;学历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为84.8%;学习疼痛知识的方法包括上学期间(67.7%)、讲座(45.6%)、科室或院里的业务学习(71.1%)、岗前培训(12.3%)、多媒体等渠道(34.3%)、参加会议(23.0%);71.1%的人参加过继续教育;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大家所知道的疼痛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定法(39.2%)、数字式疼痛评定法(29.4%)、文字描述式评定法(27.5%)、23.5%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对疼痛知识学习的意义认为: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评价患者的疼痛,帮助其减轻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判断患者疼痛程度及相关护理提供指导;促进康复,积极治疗等。
1.2调查工具1.2.1童莺歌翻译修订的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3](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KASRP)该问卷为BettyFerrell及MargoMcCaffery设计并不断修订,2008年4月是最新一次修订[4]。源英文问卷的重测信度为r>0.80,内容一致性信度为r>0.70,经童莺歌修订后该问卷由40个条目组成,内容涉及到疼痛评估、处理、用药原则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条目1~22为是非题,23~36为选择题,37~38为案例分析,每个案例分析都包含2个分条目,为37A、37B、38A、38B。评分时参照标准答案,计算答对题数所占的比率,即答对率=答对题数/总题数×100%。根据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作者建议,答对率80%设为及格分数[5]。1.2.2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医院级别、护龄、职称、学历、是否接受过继续教育,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疼痛评估工具、开展疼痛学习的意义、对疼痛知识自我掌握的评价等。1.3实施方法制作微信问卷,发放到山西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群里,请大家协助调查,由微信填写并提交问卷,这样既能节省大家的时间,又能保证问卷回收的质量,提高问卷回收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统计学率和频数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得分情况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为9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204名护士正确率为(42.5±0.5)%。2.2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前10个条目见表1答对率最高为条目16,由表1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评估方面知识答对率较高。2.3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后10个条目见表2答对率最低的是条目37B,由表2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药物管理方面知识较欠缺。
3讨论
3.1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亟待提高由于老年患者疼痛感觉下降和社会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存在的轻到中度持续慢性疼痛易被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忽视[6],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管理不够理想,护士缺乏疼痛评估和干预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研究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总体正确率为(42.5±0.5)%,充分说明老年科护士对疼痛一般知识、疼痛的评估、药物知识和干预等方面知识欠缺。同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相比:平均得分和正确率均高于陈晓燕等[7],该调查外科护士得分和正确率依次为(15.75±3.41)分和(39.38±3.98)%,也高于南桂英等[8]对产科护士的调查结果(12.53±1.40)分和33.80%,但此调查结果低于Glajchen等[9]的报道,美国1236名居家护理护士的疼痛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6%;意大利护士的正确率为59%[10];澳大利亚护士的正确率为71%[11],老年科护理人员急需疼痛方面的相关培训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评估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干预和观察,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2提高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认知和态度管理策略
3.2.1增强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本研究得出23.5%的人对疼痛评估工具一种都不知道,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说明其日常并不注重自我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制订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择及实施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2],自主学习能力是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3]。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做到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特定行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判断。它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是个体已经拥有的技能多少[14]。王振宏等[15]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较高,同时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其行为水平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关系,这提示我们要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水平,促进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医学知识,培养其日后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以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2.2加强在校护生疼痛相关知识教育力度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则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67.7%的人在上学期间学过相关知识)对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知识无论何种学历得分都不及格。说明我国目前各高校对疼痛相关方面知识设计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也许与我国的整个护理教育体系有关,我国护理院校对疼痛管理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教育,学生仍然存在着对疼痛管理知识理念和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认识上的偏差。这些知识缺乏和认识上偏差将影响护生成为临床护士后对临床疼痛恰当的评估与处理[16]。护士从学校到医院所接受的疼痛教育和相关培训知识是有限的,并不会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所增加。甚至有23.5%的人不知道疼痛评估工具。所以应从医学生阶段抓起,各大高校应注重疼痛方面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3.2.3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继续教育、相关培训和讲座力度本研究得出只有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只有12.3%的人岗前培训有讲解疼痛相关知识。李伦兰等[17]调查研究发现系统学习过疼痛相关知识和经常从学术期刊上查阅疼痛相关文献的护理人员,其疼痛知识和态度问卷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关研究[18]已经证实,疼痛教育项目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改变临床疼痛管理实践是有效的。所以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成立医院疼痛管理小组,要定期举办相关方面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本研究中只有23.0%护士参加过疼痛相关会议,因此可以根据自己医院做得不够好的,可以给优秀员工申请外出学习的机会来引进好的疼痛管理理念。可以培育老年专科护士来系统学习老年综合征的管理和护理,尤其是关于疼痛评估和非药物干预方面的知识,建立规范化的老年患者疼痛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老年科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得分。更专业地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同时增进患者的舒适感觉。总之,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的知识有待提高,希望通过上述对策能提高对老年患者疼痛管理的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MerbothMK,BarnasonS.ManagingPain:TheFifthVitalSign[J].JNursClinNorthAm,2000,35(2):375-383.
[2]张玉芹,陈雪丽.老年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
[3]童莺歌,叶志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问卷的汉化及应用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B):66-6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0.04.056.
[4]LouiseP,CynthiaL.NursingStudents,KnowledgeandAtti-tudesRegardingPain[J].PainManagementNursing,2006,7(4):167-175.DOI:10.1016/j.pmn.2006.09.003.
[5]McCafferyM,RobinsonES.YourPatientIsinPain-here’sHowYou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
[6]李征华.老年慢性疼痛96例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7):103-104.DOI:10.3969/j.issn.1009-8194.2010.07.057.
[7]陈晓燕,郁燕,王艳,等.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1):2919-2921.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5.21.013.
[8]南桂英,王慧玲,朱迎春,等.产科护士疼痛知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8-40.DOI:10.3969/j.issn.1672-1756.2009.02.013.
[9]GlajchenM,BookbinderM.KnowledgeandPerceivedCom-petenceofHomeCareNursesinPainManagement:ANa-tionalSurvey[J].JPainSymptomManage,2001,21(4):307-316.
[10]VisentinM,TrenfinL,MarcoRD.etal.KnowledgeandAttitudesofItalianMedicalStaffTowardstheApproachandTreatmentofPatientsinPain[J].JPainSymptomMan-age,2001,22(5):925-930.DOI:10.1016/S0885-3924(01)00355-4.
[11]VanniekerkLM,MartinF.TasmanianNurses’KnowledgeofPainManagement[J].IntJNursingStud,2001,38(2):141-52.DOI:10.1016/S0020-7489(00)00053-5.
[12]StrannegardO,StrannegardIL.TheCausesoftheIncreas-ingPrevalenceofAllergy:IsAtopyaMicrobialDeprivationDisorder[J].A1lergy,2001,56(2):91-102.
[13]谈存梅,齐海燕,杨菊兰.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8):371-373.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3.08.014.
[14]BarbaraKH.FocusonHealthPromotion:Self-efficacyinOncologyNursingResearchandPractice[J].HAAS,2000,27(1):89-97.
[15]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32(1):65-69.
[16]陈素娟,冯金娥.本科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12-14.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12.005.
[17]李伦兰,倪秀梅,甘玉云,等.227名骨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9):44-48.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10
【关键词】老年患者;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成为跌倒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各个器官功能由于疾病的影响日趋下降和退化,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更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关注,做好老年患者住院护理的安全防护,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活动,使患者及家属建立安全意识,防范跌倒坠件发生。近年来,我院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使社会满意度提高。现报道如下。
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
1.1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收集相关信息,做出初步评估,为下一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可采用交谈、体检、查阅病历收集资料。①身心状态评估。如老年患者的实际年龄、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②社会文化背景评估。如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个性特点。③既往受教育情况的评估。既往是否受过健康教育,掌握哪些护理知识,根据老年患者文化水平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方法。
1.2确定健康教育目标从评估中获得的资料如患者缺乏哪些知识、技能、患者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等建立学习目标,并由患者及家属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学习。同时目标应具体,符合患者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实施健康教育。
1.3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选择一对一教育,集体宣教和书面教育等方式进行宣教,指导和示范防跌倒坠床的一系列措施,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通过病房墙壁张贴图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观看录像,使患者及家属易于理解和接受教育。
2实施步骤
2.1入院介绍教育可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如图片、宣传栏、录像等,宣传导致老年患者安全问题的因素,如生理因素,生理机能退化。病理因素,平衡能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老年痴呆,自理能力丧失,眩晕症,高血压。心理因素,焦虑症、抑郁症。环境因素,地面不平、潮湿、室内有障碍物、设施不到位,无床栏、扶手等。因人而异进行宣教,讲解住院环境,设施,住院制度,指导患者及家属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与预防。
2.2住院期间教育住院期间,不准患者擅自离开病房,如确实需外出,必须经主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同意,医患双方签署患者离院告知书,方可离开病房,并告知返回病房时间。做好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工作。注意用药方式、用药方法正确,耐心解释用药原则及按医嘱给药对疾病的重要性。说明擅自减药物的危害性,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做好环境评估,指导家属将床周围的用品整理好,保证走道畅通无障碍。病房环境安全、舒适,光线适宜,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包括跌倒危险、安全活动注意事项方面的教育。指导老年患者改变时动作要缓慢。对老年患者使用带床栏的防护床,对于有高危情况(有跌倒史、意识障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服用镇静剂、降压药等)的入院病人按跌倒评分进行评分,评分大于4分填写评分表,护理记录单有记录,提示患者有跌倒的危险性,落实预防措施。将评分情况告知家属并签名,并留陪护一人,并根据病人情况每周护士长评估一次,并追踪结果,强化教育。对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的一览表左上角做好红三角标记,床尾应悬挂小心坠床警示标识,在小黑板提示栏内写清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的床号、姓名。并进行交班。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有无漏报情况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2.3出院时教育为了使患者尽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家庭的自我护理,出院后必须围绕加强自我护理为主题,真正从老年患者健康出发,鼓励老年患者学习掌握安全知识,防止跌倒坠床发生,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及心理调适,合理休息睡眠,合理营养与锻炼,合理用药指导,并做好生活饮食指导,告知复诊时间。
3讨论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11
关键词:口译教学;多元化;评估体系
口译质量评估在口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开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评估却一直是困扰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评估“既要考虑科学客观,又要照顾特定的训练目标和技能;既要关注普遍的水平,又不能忽视个人的需要;既要把握训练进度,又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蔡小红,2005/6:58)。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制定口译教学大纲时均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评估体系,但现有的评估体系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无法满足口译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践表明,许多学生虽然得到了口译任课老师给出的高分却无法承担真正的口译任务。这一现状虽然反映了口译本身的特殊性,但是跟国内口译教学研究滞后以及现有教学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大关系。本文拟从国内口译教学评估的现状出发,探讨口译教学评估定的主体、标准、内容、方式和方法,以求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
一、国内口译教学评估的现状调查
2006年暑期,本人先后参加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口译教学研讨会、中国译协主办的全国英语口笔译翻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班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在这三次口译盛会上,本人与蔡小红、刘和平等口译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口译老师就口译教学评估进行了讨论交流,得到了许多启示,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根据研讨会上的交流情况以及会后的问卷调查,本人发现,目前国内口译教学评估体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口译教学人员对口译质量评估的认识和研究有待加强
口译课程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高校大规模开设起来的。由于受师资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具有比较专业的口译教师外,全国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技能和口译教学培训,对口译质量评估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大部分老师依然采取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口译能力进行评估。这显然与口译教学的规律相背离,势必对口译教学的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口译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受各地学校管理模式以及传统教学评估理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评估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为教学管理服务。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学评估流于形式,以考代评的现象比较普遍。评估的结果不是用来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译能力,更多的是用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口译课程的学分。评估成了教师和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和法宝。这种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形成,势必误导口译课程的教学方向以及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
(三)口译教学评估的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估主体的多元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管理模式、师资条件、资金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评估过程中只有任课老师一人参加,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校外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忽视了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的价值。这种由任课老师一人进行评估的方式显然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评估方式单一,评估标准过于简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口译教学评估中,大部分口译老师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译能力评估。平时成绩参考指标也大都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国内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建立了校内口译实训室和校外口译实习基地。因此,大部分老师无法观察学生在真实口译场合或模拟现场环境的口译表现。这种简单地在教室组织一场考试的评估方式显然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译水平。
二、口译教学多元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评估是口译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系统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口译训练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更加客观、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口译水平(蔡小红,2005/6:59)。但是,科学的评估体系应在先进的教育评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口译教学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口译质量评估所特有的每一个评估要素。口译教学评估有其特有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和评估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鉴于目前国内高校口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实在必行。
(一)评估主体多元化
在口译教学中,评估可分为由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的校内单向评估和学校与校外职业机构进行的合作评估(蔡小红,2005/6:60)。口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学评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课堂评估,参与口译教学评估的主体不仅要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要有校外的用人单位和社会机构。任课老师、外籍专家、教师同行、学生本人、学生团队、社会机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口译教学的多元评估主体。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估,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估。(二)评估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估的方式有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三种类型。所谓诊断性评估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以后,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计划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形成性评估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持续的教学跟踪评价。总结性评估是指一段时期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和评定的一种教学评价(徐小贞,2006)。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对学生分别实施不同形式的评价有利于评估和教学过程相结合,考查学生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口译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以及总结性评估相互相成,共同构成了多元的口译教学评估模式。
(三)评估内容多元化
口译质量评估不但是对译员译语质量的评估,也是对译员在工作中心理语言运动、心理因素影响、认知知识活动的了解(蔡小红,2002:281)。口译质量评估实际上就是对译员整体素质的评价。国际会议译员协会(AIIC)的章程中明确要求译员成为高素质的双语专家,熟练掌握各类口译技巧,深入了解会议专题知识并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素养(张维为,1999)。因此,译员的语言水平、知识结构、口译技巧、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养便构成了口译质量评估的具体内容。
(四)评估标准多元化
口译标准是口译教学评估的尺度。制定口译的标准可以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但是,标准不能是“经验谈”,它需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性和科学性,也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国内口译界一般把口译的标准定义为“准确、通顺、及时”(张维为,1999:13)。这个标准涉及口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语言使用、译文表述以及译反应速度等等。在口译教学评估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一标准建立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的评估表。
(五)评估手段多元化
口译译员作为一门职业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大多数的口译培训机构都是以培养能胜任各种传译工作的译员为主要目标(仲伟合,2006)。作为一门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议员必须在语言、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有着多种维度,仅仅对学生进行纸笔测验或考察学生的部分操作水平是不能充分证明学生能力的。能力大多隐藏在多种外部表现的背后,故必须有不同的评估人员参照对应的评估标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学员进行多次观察、评估、测试和分析,才能对职业能力进行多维度的准确评价(徐小贞,2006)。口译教学评估应符合口译职业能力的多种维度,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员进行评估,例如考核评定、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记录检测等等。
三、结语
鉴于目前国内高校中的口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许多口译教学和评估人员无章可循,被评估人员也不知所评何为,本研究对口译教学评估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逐一进行了分析,力求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多元化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希望本项研究能对全国各高校的口译教学有所帮助。当然,各高校的口译教学和研究人员应该立足于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科学的评估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口译教学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小红.论口译教学训练评估[J].中国翻译,2005,(6).
[2]蔡小红.论口译质量评估的信息单位[J].外国语,2003,(5).
[3]蔡小红,方凡泉.论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多元评估模型;社会福利;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95-02
一、绩效评价与多元评估模型语义分析
从语义上来分析,“绩”的意思是成绩,“效”的意思是效率、效益。绩效就是指一定组织、群体和个体在一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活动效果,即成绩和贡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主要强调一个组织表现出来的成绩。美国学者EriCRedaer认为:“绩效是指一个组织、群体和个体在一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成绩和贡献。”而经济管理领域中的绩效强调投入与产出的对比,认为:“绩效是指单位将投入通过一个过程转化为产出,再转化为结果的工作。”评价这个词语最初用于购物时讲价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评价用于经济、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意味着一个比较分析并做出全面判断的过程。我国学者冯鸿雁认为,评价必须有四个特征:一是评价的依据具有合理性;二是评价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性;三是评价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四是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社会福利绩效管理需要运用群众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因此,本文建议采用多元评估模型来评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绩效。所谓多元综合评估模型,是指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考虑几个方面的评价。本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三元综合评估模型,从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情况、执行效果和公民满意度等方面来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绩效进行考察。
多元综合评估模型的理论贡献有几点:第一,改变了以往绩效评估主体单一的局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评估主体多元化,可以考虑更多人的意见,防止评估过于片面。改变了“重机构统计数据、轻公众意愿”的做法,重视政府服务的效果。第二,进行指标多维设计,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方法,避免主观印象。既考虑了政府及其他组织部门的工作的定量成效,运用科学的数据测评工作效果,又避免过于主观。指标的多维设计还体现在:设计了包括数量、比例、满意度、有效性、便利性等指标,从多维度考察工作绩效,提高了评估的科学性。第三,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改变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加强横向评估。
二、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多元评估模型,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有:目标定位与指导思想、社会福利发展规模、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社会福利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和社会福利实施效果六个方面。
根据多元评估模型要求的考察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情况、执行效果和公民满意度,本文设计了社会福利评估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首先,社会福利事业指导思想方面,目标定位是指是否符合国家对社会福利发展的目标,是否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提高社会福利标准,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为目的。发展思路是指对社会福利发展路径的思路和方式。其次,发展规模方面包括31个三级指标:一是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规模,包括的三级指标有:老年福利机构覆盖率,即当地老年福利机构数量除以老年人总数;老年福利机构床位覆盖率,即当地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量除以老年人总数;老年人协会或基金会覆盖率,等于老年人协会或基金会除以老年人总数;儿童福利机构覆盖率,用当地儿童福利机构数量除以儿童总数得到;儿童福利机构床位覆盖率;精神病院覆盖率和精神病院床位覆盖率,根据当地精神病院数量或床位数量除以精神病人总数得到;残疾人康复中心覆盖率;特殊教育机构覆盖率;残疾人协会或基金会覆盖率,均以机构数量除以残疾人总数得到;免费婚检机构覆盖率,等于当地免费婚检机构除以育龄妇女总数;政府部门福利管理机构覆盖率,即当地政府部门福利管理机构数量除以人口总数。二是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数量,包括老年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覆盖率、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覆盖率、残疾人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覆盖率和精神病院服务人员覆盖率,均以工作人员数量除以对应的受益对象总数得到;三是社会福利标准,包括的指标有:城镇三无老人生活补贴标准、农村分散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补贴标准、农村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补贴标准、高龄无保障老年居民生活津贴标准、老年人护理津贴标准、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儿童生活补贴标准、散居孤儿生活补贴标准、残疾人生活津贴标准、残疾人康复津贴标准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四是社会福利覆盖率,包括三个指标:实际享受老年人福利的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比例;实际享受残疾人福利的残疾人占全体老年人的比例和实际享受儿童福利的儿童占全体儿童的比例。五是社会福利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关于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方面,三级指标可以分为各级政府社会福利部门设备配置,包括现代化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打印资料以及资料的保管情况;社会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包括各级政府社会福利部门工作人员作风和各级政府社会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结构构成两个方面;社会福利部门工作效率,即各级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申请、批准所需天数和管理效率,答复解决率;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主要指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弄假现象多少,群众是否信任工作人员;社会福利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水平,包括各项社会福利新措施出台率,各级部门社会福利相关研究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福利工作是否为群众所知晓,各项政策是否深入人心,居民对社会福利的关注率。其中,每个级别的政府都自成一个考核的体系,例如,省级政府绩效评价考察省级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水平,市级政府绩效评价考察的是市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别可以运用本级的统计数据进行考察和评价。
关于社会福利发展环境,主要有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国内环境指的是公民参与度,包括参与老年人福利服务的志愿者覆盖率、参与残疾人福利服务的志愿者覆盖率、参与儿童福利服务的志愿者覆盖率、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师覆盖率等,国际环境是指国际社会对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的援助。社会福利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方面,政策支持是指政策完善程度以及监督制度的完善性,包括各项政策措施的完备程度以及审计、财务监督是否严格。法律保障指法律法规颁布的级别与数量。社会福利实施效果与公民满意度方面,则包括制度实施前后社会福利对象生活水平改变的程度、社会福利社会认可度、对社会保障事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宏观经济社会作用四个方面。
三、促进我国社会福利绩效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在我国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同阶段,都要坚守一个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福利事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把为人民服务放在最重要位置,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才能树立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绩效的宗旨和目标。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社会福利产品的提供也要发挥其他部门的作用,才能提供全面的福利同。
(二)发展资源共享型社区康复、教育和娱乐福利
要提高社会福利绩效,必须构建资源共享型社区康复、教育和娱乐福利体系。社区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人们对社区有天然的亲近感、依赖感和信赖感。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众的这种亲近感,更容易提高人们的福利满意度。一个社区有活动室、锻炼场地,将促进人们的交流,促进社区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社区服务体系越完善,社会福利绩效水平越高。
(三)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管理和监督
提高社会福利绩效,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只有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提高违法成本,促使人们遵守法律,提高福利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是提高社会福利绩效的重要条件。一个管理不畅的部门,无法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社会福利产品。而没有社会力量的监督,福利提供主体就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社会福利产品的质量,提供劣质服务。因此,既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发动群众、媒体等对社会福利提供主体进行监督,建立社会福利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等,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透明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福利专业化水平
社会福利绩效的提高,还有赖于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社会福利机构的设施无法得到维修和更新,最新技术的产品得不到使用,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可能会流失。提高社会福利绩效,还应该提高社会福利专业化水平,包括社会福利机构专业化水平、社会福利管理人员和社会福利服务提供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福利机构全面评估中,要考察福利机构的财务资源来源、专业工作人员数量与水平;福利机构服务专业化评估中,主要考察福利机构的组织架构与决策、运作规范性等;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专业化评估中,要考察工作人员获得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规划。只有提高社会福利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社会福利绩效水平,创立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延辉,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美]EriCRedaer,公共部门绩效管理[M],张泰峰,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孙克姆·霍姆斯,公共支出管理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
近代历史背景范例(3篇)
近代历史背景范文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从侧重知识的掌握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举的三维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历史..
-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例(3篇)
近代会计的主要特征范文视频关键帧体现了视频序列的主要内容。关键帧提取技术是实现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现有关键帧提取算法存在的计算量大、阈值选择..
-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例(12篇)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范文篇1关键词: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国际经验(一)《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规定《服务贸易总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服..
-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例(3篇)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1月17日,全国第九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范例(12篇)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范文篇1[关键词]低碳发展;形势;绿色;经济[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271国际形势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措施..
-
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范例(12篇)
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范文1篇1[论文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价值;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活动主持稿范例(3篇)
活动主持稿范文篇1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我们从这一捐赠义举中,看到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关心、责任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慈善公益活动主持..
-
活动主持开场白范例(3篇)
活动主持开场白范文篇1(男)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女)听,悠扬的歌声,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六月,是童年的梦乡,(女)六月,是童年的太阳,六月,是大家的节日(男)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