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例(12篇)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洪涝灾情评估;成因分析;防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63-02
景德镇市是江南山城,形似盆状。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自北向南越境而过;南部有发源于皖赣交界婺源县的乐安河,自东向西,与昌江汇合流入鄱阳湖。
1998年前,景德镇市是完全不设防的城市,历经1998特大洪水灾害后,景德镇于1998年正式实施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按照已批复的初步设计内容,规划建设西瓜洲排涝站、老鸦滩排涝站等15座排涝站,总装机容量为10070kW,2008年已完建9座排涝站,完成城市防洪大堤建设9.8km,2013年已完建11总装机容量4760kW,完成城市防洪堤建设12.8km。
1洪灾概况与变化趋势
1.1洪灾概况
景德镇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降雨历时长、范围广、雨量大。
经过对近5年景德镇市区洪涝灾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特征:(1)影响范围很大。珠山区辖域内共9街道,昌江区辖域内共1街道5乡镇,几乎年年全范围遭受洪灾害。(2)城市内涝突出。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市城区主干道内涝严重。(3)经济损失严重。因洪灾致经济损失始终居高不下,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2各月份灾情主要变化
2008~2012年各月份洪涝灾害变化情况,见表1:2008年-2012年景德镇市城区洪涝灾情评估表:
表12008~2012年景德镇市城区洪涝灾情评估表
评估值(%)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1月02.1000
2月003.500
3月33.53.87.525.7
4月4.25.317.65.86.8
5月2.33.42.62.73.2
6月70.420.84.563.732.3
7月5.931.462.112.626.5
8月21.312.521.110.671.4
9月13.410.43.13.62.8
10月2.43.51.600
11月0004.85.7
12月3.50000
由表可见,2008年6月、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2年8月,城区洪涝灾情评估值均超50%,属于重大灾害年月,其中,2008年6.12洪水,超警戒水位3.8m;2010年7.14洪水,超警戒水位3.0m;2011年6.15洪水,超警戒水位3.6m;2012年8.15洪水,超警戒水位3.9m。
2灾情成因分析
2.1气象原因
从2008~2013年,景德镇市城区降水每年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各月份的变化,短时集中降水的频繁、雨、强对流天气的加剧,使得城区局部超预测降水量超历年峰值,也为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城区各排涝站、城区排水系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8年6.12洪水,超警戒水位3.8m;2010年7.14洪水,超警戒水位3.0m;2011年6.15洪水,超警戒水位3.6m;2012年8.15洪水,超警戒水位3.9m,这些超警戒水位的形成大都来自于城区局部短时超强度密集雨汇集。
2.2人为原因
进入2008年,景德镇城区扩张和城镇快速发展导致洪水高风险地区土地开发和地下管网变化,都对昌江流域内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昌江和南河上游洪水频发,小区域集中排洪汇集昌江、南河主流。据统计,从2008~2012年,全市年均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的上游山塘、水塘、水库近300座,特别是2012年8月15日,上游山塘、水塘、水库全线告急,均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洪涝灾害范围之广、水量之多、水位之高、灾害之重仅次于1998年特大洪水,成为1998年后的最大值。
其次,昌江、南河连续多日发生大洪水,持续时间较长。从2008~2012年渡峰坑水文站历年分钟时段最大降水量表(表2)中,可以看出,大降水发生时段持续时间少则7天,多在半个月到1个月之内,打破了在1998年前“一天经过,半天退水,三小时天晴,一刻钟干净”的景德镇洪水状况。随着景德镇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区域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大,城区中心老城低洼地段,特别是中心广场立交桥下、里村涵洞过道、珠山大桥等地区极易出现严重积水现象,加之城区排水沟老旧,部分堵塞严重,积水区随雨水的扩大不断增大,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积涝。
表22008年~2012年渡峰坑水文站历年分钟时段最大降水量表
200854.064.064.0125.5
9月25日9月25日9月25日6月9日
200958.060.561.5100.0
8月13日8月13日8月13日4月18日
201058.0117.0175.5212.5
8月18日7月15日7月15日7月14日
201138.056.091.0194.5
6月14日8月13日6月14日6月14日
201244.093.5148.5349.0
8月6日8月7日8月13日8月15日
最后,由于历史原因,景德镇市城区排水设施十分简陋,不足以排水阻涝。明清时期,景德镇市以“沟捐”方式,分段兴建一条城市主下水道—刘家弄大沟。由于不是统一建造,“沟捐”多的地带下水道断面宽,“沟捐”少的地带下水道断面窄,这非常不利于整个城区的统一排水,城区发生内涝的几率提高。
此外,部分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气象、水文信息等预警信息,宣传、保护等联动机制缺少畅通渠道,甚少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等外部问题,也是造成景德镇城区排水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
3防洪措施建议
3.1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形成系统的防洪排涝联动系统
3.1.1发挥天然水体的调洪蓄水功能,保障自然水循环机能。结合景德镇市郊地区和中心城区景观需求,合理利用小型水库、小型山塘、小型景观湖、小型沟渠等天然水体,合理蓄洪。同时,在规划建设新区域时,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调蓄池或集水池。
3.1.2合理改造扩容现有排涝泵站,新建排水沟渠。景德镇市城区排涝站排涝能力主要是根据1996年的老城区规划设计的,随着景德镇市城市发展和新城镇化的不断扩张,改造、扩容排涝站势在必行,增加新建一批新排水沟渠也符合新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3.2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多部门协调合作,真正实现未雨绸缪
目前,景德镇市气象、水文部分预报以及降水监测系统在防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不能有效地满足实时防汛“精细化调度”要求,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加强局部地区短历时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为指导防洪工程合理运做提供有利依据,真正实现未雨绸缪,智慧防汛。
3.3合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细化新城区管网建设要求和指标
城市各类管网的布局与防洪工程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新城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从全市防洪排涝、保障市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局出发,系统地规划好城市中天然气管网、电信网络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废水排放管网、电力电缆线路等敷设线路,各部门协调、交流、沟通好主要的技术指标,为防洪工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戴慎志,曹凯.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J].现代
城市研究,2012,(1).
[2]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
[J].灾害学,2013,(3).
[3]唐晶晶,邓凌毅.吉安市城市防洪排涝水文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1).
[4]程晓陶.城市型水灾害挑战传统治水理念[J].给排水
动态,2010,(5).
[5]郭志鹏,吴胜安.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若干问题探
讨[J].广东气象,2008,10(5).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2
一、本预案适应于全街道范围内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二、洪涝灾情发生后,街道办事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做出如下反应:
(一)立即向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副指挥汇报洪涝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发展的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二)尽快提出水灾发生地的群众撤离的时间、地点、范围、路线,上报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有关副指挥,并密切监视洪涝灾情的发展趋势,不定时地洪涝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汛情公报;
(三)尽快将洪涝灾情通报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有关成员单位,各单位应按规定的职责,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
(四)开启一切通讯、传输、遥控遥测设备,千方百计保持与险情、灾情发生地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街道党政办公室、各社区、各单位的通讯联系畅通,及时下达有关人力、物力及洪涝调度命令;
(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社区和单位进行抢险,进一步搜集更为详细的险情、灾情情况,及时向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和街道办事处报告险情、灾情情况。
三、洪涝灾情发生后,各社区和有关单位应立即按照既定的岗位职责,实施抢险救灾工作,保证与街道办事处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联络畅通。受灾情况和救灾进展情况要及时上报街道办事处和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
四、洪涝灾情发生后,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上级防指和街道办事处的指示,统一指挥全街道的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洪水通告,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办事处各部门、各社区、各有关单位的救灾工作;通报情况,调派力量抢险救灾;协调跨社区的救灾工作,解决救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指挥部下设机构及职责如下:
(一)防汛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向指挥部提出工作方案;检查指挥部各项决策的落实情况;全面了解综合水情、救灾情况;负责向城阳区政府报告水情和灾情;起草文稿;负责宣传报道的统一组织管理;协调解决有关部门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及通信联络工作。
(二)水情及洪涝调度组:街道党政办公室牵头,组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参加,街道党政办公室负责人任办公室组长,办公地点设在党政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街道防汛重大事件的协调工作,洪涝预报、警报、紧急警报、汛情公报和气象预报;负责蓄滞洪区的洪涝调度,采取蓄洪、分洪、滞洪措施;负责组织河道工程抢险的有关具体工作。
(三)灾情调查组:由街道经贸办牵头,组织经管统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招商部参加。街道经贸办负责人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经贸办,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灾情进行快速调查、评估、统计上报。
(四)工程抢险组:由街道城建办牵头,市政公路管理服务中心、武装部、联通营销部、供电所、邮政支局参加。街道城建办副主任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城建办。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水利、交通、供电、通信、给排水等重点工程设施进行紧急抢修。
(五)物资调运组:由街道审计所牵头,组织税收处、社区居委会参加,街道审计所所长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审计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抢险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工作;管理援助物资的储运和分配。
(六)灾民生活安置组:由街道社会事务办牵头,组织园林环卫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监办、食安办、动物防疫监督站、工商、教委参加。社会事务办副主任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社会事务办,其主要职责是:灾情消息;接受救灾物资;监督食品流通;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吃、穿、住问题;协助做好抢险、医治转移伤病员及人、畜尸体处理事宜。
(七)治安保卫组:由街道综治办牵头,组织城管中队、派出所、边防所、交警中队、交通管理所参加。综治办负责人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管理,临时治安管理和交通管制通告;保卫党政领导机关等要害部门和重要器材物资;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趁灾打劫等不法分子。
(八)医疗救护组:由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牵头,组织规划部、城阳二医部门、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工作站参加。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医疗、防疫机构人员进入灾区;设立临时抢救中心,及时抢救医治伤员;做好灾区消毒和控制疫情工作;组织运转伤员;采购、储运、调配药品等。
(九)财务组:由街道财政所牵头。街道财政所所长任组长,办公地点设在街道财政所。其主要职责是:筹集和解决抗洪救灾经费;统一管理上级和外援救灾经费,负责向上级申请救灾经费;统一安排解决抢险救灾指挥部及所属办事机构的办公经费,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采购。
(十)宣传组:由宣传科牵头。组织科教文卫服务中心、工商联、科协参加,由宣传科责任人任组长,其他单位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办公地点设在宣传科。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向社会报道雨情、水情和灾情;宣传报道抗洪救灾中的先进事迹等。
各社区、各单位都要建立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本社区、本单位的抢险救灾工作。
五、在抢险救灾中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遵循的原则:
(一)灾情一旦发生,各社区和各有关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既定的部门岗位职责立即展开抢险救灾工作。街道抢险救灾指挥部及所属机构的各成员,要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各社区、各单位要全力以赴、协同合作、奋力抢险救灾。
(二)洪涝灾情发生后,首要职责是抢救受灾群众,保护国家财产和重要器材物资,就地、就近组织自救互救。
(三)洪涝灾情发生后,街道办事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继续履行防汛调度指挥职责,为避免灾情的进一步扩大和引发新的洪涝灾害,在组织水利工程抢险、堵复决口的同时,继续做好洪涝调度,采取一切蓄洪、滞洪、分洪措施,调蓄错峰,必要时应牺牲局部,保全整体,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四)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指挥无误,要建立社区、单位、街道逐级上报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受灾范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以及铁路、公路、桥梁、电力通信等设施毁坏情况等。在通讯联系中断或遇有障碍时,要派人直接报告。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国很多地区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袭,导致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因此,加强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洪涝防治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工程规模比较大、各项施工技术都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洪涝防治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质量,加强了洪涝防治能力,全面保护人民经济不受损害。
1工程分析
1.1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设任务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边的障碍、疏通河道与部分河道的裁弯取直,从而保护河道周边的农田。主河道的全长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远处的分水岭,河首处于纳禅正对面赶岩的坡脚,而终点则在黄泥堡位置,河流从此处汇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对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进行治理,砌筑的河岸护堤全长是4800米。该工程中河道治理起点在那禅村周边,终点在小寨直流的汇入口向下400米处,治理河段全长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护堤长为4800米。该河道经过水断面的底宽在3-5米之间,护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间,水深设计为1.6-2米,河道的纵深在1/1000-1/80之间,整个工程中防洪护堤使用M7.5浆砌石块作为重力挡墙。此外护堤顶宽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数为0.3护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河道护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该工程中河道护堤砌筑了石挡墙,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应用自卸汽车将块石运至施工现场,再通过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浆使用铁皮铺垫与人工拌合的方式,经人工转运到工作面,砂浆拌合场会随着浆砌石的工作面变动而转移。而浆砌石的护堤要把河堤高程与河道的中心线作为测量控制线,通过测量放样划线、打桩来确定墙置,再实施基础的清理,底层砂浆摊铺完成以后进行砌筑,浆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图一浆砌石的施工图
2规划的原则
2.1水资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针对防洪防涝防治来考虑水资源问题,部分流量比较低的位置,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较大的位置,只要重视洪涝治理即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洪涝治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开来考虑,尽可能统筹兼顾,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小成本开支;其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的措施,尽量实现一边利用水资源一边防治;最后,按照区域差异使用相关措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提高整个区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近期和远期
一旦产生洪涝的灾害,势必会使社会经济承受巨大损失,但损失大小由洪涝灾害发生程度来决定。因此,为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工作人员要按照事情缓急情况制定远期与近期规划,同时,要参考政府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而适当的治理。
2.3整体和局部
从过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理洪涝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涝灾害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对全局进行控制,抵御两岸与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时要做长远考虑,为保全大局,可以舍弃一些利益。而重点保护对象一般包含大面积的农田、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等。
2.4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措施会占用大面积土地,需要大量投资。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资量不大,同时可以降低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非工程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非工程的措施建设,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个比较适用的治理措施[2]。
3水利工程防洪防涝的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水力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设计,不仅如此,在防洪防涝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治理任务、目标与防护对象,科学规划设计洪涝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涝防治规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划分保护区、洪泛区与蓄洪区,设计分期实施的方案,并实施综合效益的评价。
3.1调研
相关人员要整理并归纳整个流域水文资料与自然地质的条件,准确掌握洪灾发生原因,制定洪涝防治标准和措施,并实施地质勘查与测量的工作。
3.2制定洪涝防治标准
制定的洪涝防治标准要与现实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地理条件来划分洪涝防治的保护区,同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洪涝发生程度,制定洪涝防治措施,并在达到国家标注规范的情况下,制定洪涝防治的标准。
3.3构建防洪防涝的体系
由于各流域洪涝防治体系与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洪涝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涝防治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的洪涝防治方案。
3.4环评与综合效益的评价
洪涝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降低洪灾影响度。但目前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民安置与垃圾排放等问题,这就需要使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评价中,要重视环境敏感的因子,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来的洪涝防治措施应用效果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准确核算洪涝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3.5报告编写
洪涝防治的规划报告一般包括洪水资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况、水文情况与社会的经济情况,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工程投资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确保洪涝防治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可以促进我国水运工作的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洪涝防治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长乐市新区防洪排涝对策研究
1概况
长乐市地处闽江口南岸,东濒东海,北沿闽江,南毗福清,西界闽侯,土地总面积723.56km2,辖12镇、2乡、4街道,2009年底总人口67.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新区位于首占镇和营前街道,北至营前恩顶山,南至京福铁路,东至董奉山山脚,西至营前洞头村和闽江沿岸,规划面积20.38km2,其中建设用地14.99km2,现人口3.45万人,规划人口18万人。上洞江从南面流向新区,并从这里汇入闽江。
2洪涝水分析
2.1流域情况
上洞江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长乐市玉田镇大溪赤岩山,流经玉田、首占、营前等乡镇,于营前水闸汇入闽江下游。上洞江主河道长29.82km,平均坡降2.34‰,流域面积109km2,主要支流有茶山溪、龙玉溪、东渡溪等,中下游区域内河网密布。上洞江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和潮水影响,上洞江流域水系见图1。
图1上洞江流域水系图
2.2洪涝情况
上洞江上游支流多,河流短促,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影响,每年5~6月份的雨季高潮以及7~9月份的台风季节,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新区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新区周边为低山、丘陵,主要洪水来自山洪,上洞江出口处山洪面积占70%,上游河道坡降陡、汇流快,产生的山洪峰高量大,下游新区河道坡降缓,易受闽江洪潮水顶托,造成新区内严重涝灾。
(2)上洞江流域内基本无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流域内现有水库控制集雨面积较小,无法调控上洞江洪水;上洞江河口的营前水闸老化严重,闸顶高程偏低,当闽江水位较高时,洪水会翻越闸顶进入新区。
(3)新区河道过水断面较小,河道宽度较窄,目前排涝标准大都只有1~2年一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排涝标准要求。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单位面积的产流量剧增,同时原作为滞洪区的低洼地区(如池塘、河沟等)被填,使得调蓄能力减小,加重内涝。
(5)长期以来,上洞江流域河道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部分桥梁及违章搭盖等形成卡口,影响河道行洪。
2.3洪涝水分析计算
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上的溪流采用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综合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下的溪流(截洪沟)采用推理公式法、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上洞江干流及支流洪水计算成果见表1。
表1上洞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设计流量计算成果表
河流名称控制断面名称集雨面积
(km2)不同频率涝水最大流量(m3/s)
P=2%P=5%P=10%P=20%P=50%
上洞江阡中40.6523424349270167
赤屿57.2627504413322197
洋门码头88.2890715585455280
营前水闸1091050849694540329
茶山溪汇入上洞江口15.925320817314089
龙玉溪汇入上洞江口14.721017114111168
东渡溪汇入上洞江口8.06126104876943
城区各片区涝水采用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设计涝水成果见表2。
表2新区内河涝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10%)及规划最小河宽表
片区内河(截洪沟)名称汇水面积
(km2)长度
(m)设计流量(m3/s)规划最小河宽
(m)
营前片区洋中厝河0.28856935
五涧河0.41460445
三落排河1.110915118
青兰河3.8908433913
邹厝河3.45814633512
邹厝西河0.77665885
邹厝东河1.4691136158
长限河0.88761395
首占片区首占河7.49938267624
上洋河0.861245395
上洋一支河0.86160895
上洋二支河0.19450523
勤政河5.92915126021
健身河4.72914814816
莲心溪3.3911263412
岱边溪2.38531792410
截洪沟(1)0.686101972(梯形底宽)
截洪沟(2)0.9971586102(梯形底宽)
经分析,洪涝水设计成果合理,符合地区暴雨洪水特性。
3防治对策研究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5
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流域内两省一市有关部门编制提出了《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今天,我们邀请有关院士、专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的代表,根据《水法》、《防洪法》等法规,对《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进行审查,以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加快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各位院士、专家和与会代表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特别是防洪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实施重点治理,太湖流域防洪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涉及上海市、*省和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历史上是著名的富庶之地,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流域内城市、人口、财富高度集中,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是中央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太湖流域防洪问题十分复杂。一是流域地势周边高,中间低,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由于地面坡降平缓,所以每遇较大降雨,洪水、涝水在平原湖区汇合,河湖水位并涨,受潮位顶托而排水不畅,易涨难消,致使太湖流域平原湖区水位居高不下。二是每遇台风暴潮,易形成台风、暴雨、高潮及洪涝“四碰头”,防御难度大,易造成较严重的灾害损失。三是流域成灾降雨出现新的典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1、*9年降雨典型与原规划防御的1954年型降雨相比,流域成灾暴雨的雨日天数缩短,降雨时空分布更为不利,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集中,流域的洪水及洪量安排难度大。四是由于流域内人口密集,土地开发利用率高,没有蓄滞洪区,平原河网密布,水流往复不定,上下游、左右岸水事关系复杂,不同行政区域间水事矛盾协调任务重,进一步加大了流域治理难度。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太湖流域在公元1121~*0年的880年中发生较大洪涝185次,平均4~5年一次,1931年、1954年、*1年和*9年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最高水位超过4.0米的年份共14次,其中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发生了9次。太湖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中*9年流域特大洪水,虽然建设中的治太工程发挥了显著的减灾效益,但仍遭受重大损失,全流域受灾人口近750万人,倒塌房屋3.8万间,受淹农田1000多万亩,17000多家工矿企业停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0亿元。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太湖流域的防洪问题。1987年,国家计委批复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工作会议,决定对太湖流域进行重点治理。在太湖流域各省市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下,经过多年努力,国家共投资97亿元,基本完成了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等十一项治太骨干工程,达到了国务院治淮治太第四次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同时还为流域水资源调配创造了条件。
*1年以来的治太工程建设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防洪安全保障,在抗御*5、*6、*8年三次常遇洪水和*9年流域特大洪水中,太湖流域已建工程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据估算直接减灾效益是同期治太工程建设投资的2.5倍。治太骨干工程在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根据总理提出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指示,*2年起在太湖流域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利用望虞河工程,三年来共引调长江水入太湖流域65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30亿立方米,加快了太湖水体置换,增加了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水环境容量,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太湖水体水质和流域河网的水环境,保障了流域内上海、苏州等重要城市和杭嘉湖地区的供水安全,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太湖流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发展迅猛,土地高度利用和复杂的行政区域间水事关系,新的情况变化以及新成灾雨型的出现,决定了太湖流域防洪除涝问题十分复杂,提高流域治理标准难度大。因此,太湖流域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流域防洪建设、管理和统一调度任务仍很繁重。
一是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环太湖大堤部分堤段尚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望虞河、太浦河未实现两岸完全控制,洪涝不分,阻碍工程效益的发挥,影响到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东太湖围垦严重,流域抗御台风暴潮的能力不足,西部山区因局部暴雨易发生山地灾害。
二是流域下垫面等水文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进一步增大了防洪压力。太湖流域城市化率已高达66%,长三角特大都市群已经形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水面剧减,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涝标准高、能力强,使得降雨径流系数提高,洪水汇流加快;加之大规模的圩区建设,排涝动力增加,抬高了各级排洪河道的水位,降低了骨干排洪河道排泄太湖洪水的作用,加大了流域防洪压力。
三是防洪非工程措施尚不健全,防洪管理亟待加强。流域防洪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流域内水文站网密度低,流域防洪信息采集和通讯手段尚不完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指挥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防洪管理基础设施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管理体制不完善,超标准洪水应急措施不健全,迫切需要对现有超标准洪水应急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水资源、水生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流域整体防洪标准相对偏低,流域内本地水资源量不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流域用水量已达31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较大,水污染使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太湖水环境恶化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水利工作的要求。
二、编制好防洪规划,推进太湖流域防洪建设上新台阶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而且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长。流域内两省一市均提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针对太湖流域防洪设施建设薄弱,洪涝灾害损失严重,以及流域水情、工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变化的实际,1987年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迫切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编制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研究提高流域防洪标准的途径和规划方案。编制好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对于加强流域防洪建设,强化洪水管理,确保太湖流域防洪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内涵贯彻落实到太湖流域水利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流域防洪规划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认真研究太湖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团结治水,深入分析一期治太工程后,流域防洪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及治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明确太湖流域今后防洪体系建设任务,为流域防洪安全提供保障。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解决好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推进流域水利全面发展,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控、水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管理和调度四大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按照“蓄泄兼筹、引排结合、量质并重、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流域防洪目标和总体布局,构筑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实现“排得出、引得进、蓄得住、可调控”的目标。要以十一项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进一步充分利用太湖调蓄,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形成流域、城市和区域三个层次相协调,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
第三,在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和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给洪水以出路。随着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形成,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围垦占用河湖水面的情况依然存在,削弱了洪水调蓄和排泄能力;城市及圩区排涝建设的加快进一步增加了流域防洪压力。因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流域防洪保障体系需要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增加流??防洪方案,为经济发展提供防洪支撑和保障。
二是蓄泄兼筹、洪涝兼治。太湖流域洪涝矛盾突出,洪水和涝水在平原地区汇合,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流域与区域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需统筹兼顾。太湖防洪设计水位的合理确定关系到流域防洪总体布局,规划要在发挥太湖调蓄能力的同时,正确处理洪水的蓄、滞、泄关系,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统筹安排流域防洪和地区防洪。以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为主体,区域防洪除涝工程为补充,做到蓄泄兼筹、洪涝兼治。
三是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发挥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太湖流域人口稠密,城镇密度大,河流水系纵横交错,河道具有防洪、排涝、供水以及航运等综合功能。太湖流域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历来太湖的开发和治理规划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由于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相对滞后,造成流域河网水体水质超标、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等,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成为制约太湖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流域防洪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以上问题,规划方案以防洪为主,统筹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要求,构筑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城市供排水以及航运等综合效益。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复杂,致灾因素众多,城市化水平高,防洪减灾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有序逐步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特性,合理确定保护对象的保护等级和措施。要区分轻重缓急,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五是正确处理好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在太湖流域防洪建设的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非工程措施和对洪水的社会化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形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防洪减灾综合保障及管理体系。要充分重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洪水预报和调度水平。要加强洪水风险管理,逐步建立防洪风险社会化保障机制。要制定流域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在发生流域超标准特大洪水时,保证防汛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是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团结治水、有序建设。流域各省市要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发扬团结治水的精神,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共同做好防洪规划工作,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才能推进流域防洪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流域远近期防洪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集思广益、科学民主,认真做好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审查工作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编制是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凝聚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是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太湖局和流域内各省(市)水利(水务)厅(局)、设计院以及科研院所等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编制《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过程中,水利部注意发挥了多学科、多部门和各相关地区的作用,依靠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在规划的各阶段,多次向水利系统内外的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并征求了流域两省一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意见,进行了多次反复沟通协商和规划方案调整,共同编制完成防洪规划报告。今年三月,水利部组织对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进行了预审。本次规划经深入研究,反复修改,基本上反映了各方意见和要求,协调成果来之不易。希望流域各省、市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求大同、存小异,珍惜流域规划协调成果,力争促使新一轮规划尽早确定、尽早批复、尽早实施、尽早发挥效益。
这次审查会将由各位院士、专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代表组成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审查委员会,共同做好审查工作。希望各位专家和代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规划思路、总体布局、治理目标、洪水安排和主要措施等,认真审查、严格把关、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希望规划编制工作组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解答专家提出的问题。水利部将根据审查意见及时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同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意见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6
地震活动趋势的多层递阶预报冯利华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郭增建,秦保燕,吴瑾冰
北江大堤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中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仇劲卫,陆吉康,李娜
1954、1998年长江两次特大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曾刚,孔翔
1950年以来广西洪涝灾害及趋势预测胡小晖,延军平,欧维新
我国台湾发生7.6级地震
指数平滑法在西安地面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宋彦辉,杨梅忠
滑坡加固方案优化选择的灰色系统方法张绍波
黄河下游泥沙灾害初步研究师长兴
应用测雹板评估1998年涞源县防雹效果韩根夫,刘海月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灾害学米秋霞,段锋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高苹,黄毓华,武金岗
清代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系统科学思想霍有光
青岛市基础设施现状及主要自然灾害特征刘艺林
公害的演变与预防曹红英,窦贻俭
土耳其发生7.4级地震
浅析全球变暖的成因与人类健康胡夏嵩,赵法锁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王少南,叶志华,喻大昭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单修正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王云基,牟雅元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鲍枫,张于心,徐意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雷小途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文传甲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董玉祥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郭迎春,赵玉斌,阮新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肖和平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贾效忠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金卫斌,雷慰慈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贺建林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苏幼坡,刘瑞兴,马亚杰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单修政,徐世芳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孙冷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杜国林,韦庆海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耿国梁,朱晓华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刘明亮,陈百明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沈洪明,朱晓华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易立新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金菊良,金保明,杨晓华,丁晶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朱晓华,毛建明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文绮新,孙国栋,张传江,刘春燕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李伟,黎洪德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金磊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方全兴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苏幼坡,刘瑞兴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陈兵,董明辉HtTp://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向立云,姜付仁,倪婧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朱建军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吴瑾冰
论江西洪涝灾害黄国勒
1999年世界灾难性地震灾情成因分析张锐波,张丽萍
1949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分析姚惠明,沈国昌
《灾害学》论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田春兰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樊运晓,罗云,陈庆寿
阪神地震与日本地震保险的发展姚运生,袁丽
我国防灾救灾物资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与对策探讨谷人旭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何爱平
沿海和河口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系统分析刘德辅,褚晓明,王树青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沈业龙,黄晓岗,谢庆胜,潘丹
天津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解辉
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沈小七,刘东旺
马钢公司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李毅军
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灾害及对策初探杨军,宋峰
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福建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林金瑛,张锦福
华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定量分析陈宇卫,庆梅,李敏莉,闫素萍
浙江省梅汛期洪涝灾情分析和预测张文坚,庄锡潮,王镇铭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都吉夔,李远志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山义昌,王潇宇
浙江"99630"特大洪水中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灾害学王春来,谢龙大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王洲平
浙江省农业生物灾害的现状、趋势及减灾对策蒋学辉章强华蒋学辉,章强华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刘更才
肥料配施对土壤蓄水抗旱性能的影响马成泽,杨书运,袁东海
安徽省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纪冰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吴华章,谢庆胜,张来平,刘正芳,潘丹
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王亚秀
内蒙古干草原火险气候区划及火管理对策研究傅泽强
一种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刘悦,黄强兵
两种主要泥石流排导槽的比较陈晓清,士革,李德基,崔鹏
防灾工程项目评估的基本问题迟克莲,于庆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郭爱清,葛京凤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商彦蕊
贵州春旱短期气候预测信号及预测模型研究灾害学许炳南,武文辉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黄国勤
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冯强,陶诗言,王昂生,李吉顺,徐乃璋
洪灾对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减灾对策甘永萍,曾令锋
电力工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王正旭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蒋勇军,况明生,匡鸿海,高方,何凌云,曹晓林,熊奎
试析1920年湖南瘟疫杨湘容
近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灾害学张晓龙,张艳芳
陕西省2000年天气气候异常变化与自然灾害杜继稳,雷向杰,杜川利,鲁渊平
试论环境安全与人类道德观的转变朱晓华,肖芹,殷红卫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1篇7
一、领导重视
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认真抓好排查落实,及时召开避险工作会议,做到避险工作早安排、早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吴建伟任组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乡长李艳红及武装部长普超俊任副组长,相关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各单位通力合作,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乡、村、组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为确实做好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工作,认真编制全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全乡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新农村建设、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制定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及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疏散和抢险救灾方案》。完成与10个村委会责任人签订防灾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认真落实”的要求。完成与辖区18个监测点监测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认真填发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19份、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398份,建立乡应急、抢险、救灾小组。设立乡避险办公室,值班人员10人。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结合“8·7”洪灾的经验教训,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有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群测群防的工作格局。
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强资金管理
我乡把地质灾害资金纳入乡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管理使用,按时足额发放监测人员工资。
五、加强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我乡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单位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乡、村、组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认真填发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和工作明白卡,加强对本乡内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对可能诱发灾害的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制止。
六、加强灾害防治统计工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档案
我乡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监测资料、数据及各种资料统计上报。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档案,形成对地质信息的专项管理。
>七、开展防汛救灾民兵应急训练
为强化民兵防灾救灾意识、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6月16日,xx乡组织为期3天的防汛救灾民兵应急训练。此次参加训练的民兵30人,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有的来自退伍转业人员,有的是各村的民兵,通过训练,提高民兵应急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八、积极开展汛期避险值班工作
我乡按时上报日报、零报、速报及其它相关材料,汛期加强巡查。我乡还加强对值班人员和监测人员值班的管理,值班人员24小时不得离开值班室,并按规定时间点名。
九、防汛物资发放十、地质灾害治理情况
一是投资5万元,完成曼干村大山小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二是投资5万元,完成库独木村石旮旯小组挡墙及排水沟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是投资9万元,完成xx村背阴寨小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十一、受灾情况灾情二:2012年6月4日至5日晚由于降暴雨,梭山老施寨小组发生坍方,导致房屋拉裂,形成危房,造成经济损失4500元,幸无人员伤亡。
十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xx乡山高坡陡,地质脆弱,气候变化无常,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二)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监测、治理难度大。除县核定7个监测点外,还有11个地质灾害点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和监测点人员经费开支筹措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三)为解决耕地不足,斜坡开垦过度导致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斜坡稳定性降低,地质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在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中,我乡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值班人员、监测人员,忠于职守,工作勤勤恳恳,以大局、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完善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乡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任务。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8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洪水管理问题
1998年大水后的“32字“方针标志着我国洪水风险区管理的正式启动,结合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通过移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利用模式,是减轻洪水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达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河道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涝,尤其是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内涝治理将成为我国洪水管理的重点之一。
1998年大水之后,社会各界层对我国洪水管理正处于战略转折时期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此形势下,国家基金委、长江流域委员会联合设立基金重大项目“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以期为未来洪水管理决策提出方向性建议。
关于防洪工程建设
洪水风险区管理
内涝治理
4结语
1关于防洪工程建设
1.1控制洪水策略的困境
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该策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①水灾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
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③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④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现有堤防约26万km,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我国河道洪水年均损失约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
年均损失(亿元)
减灾比例(%)
减灾值(效益)(亿元)
可行的工程投入(亿元)
250
10
25
<300
30
75
<900
50
125
<1500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⑤蓄滞洪区运用进退两难
我国现有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约3.5万km2,蓄洪总容量970亿m3,耕地约200万hm2,人口1700万。这些蓄滞洪区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洪水发生时首当其冲、运用频率较高的;其二是为防御特大洪水、保护重要地区预留的。
对于大堤间的行洪区,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将自然漫决或溃决,人为分洪可使其效果较好或损失较少。使调度运用面临困境的是后者,这些蓄滞洪区防洪标准都较高,建成后,许多从未使用或几十年没用,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加之相应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运用,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难以善后;但若舍弃不用,特大洪水的超额水量又难以安排,从而使这类蓄滞洪区处于取舍两难的境地。
1.2防洪工程建设方向
考虑到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和公平性等因素,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总体上与防洪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未来的防洪工程建设方向应侧重于工程的管理维护与局部调整,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综合防洪功能。
2洪水风险区管理
2.1“32字方针”与洪水高风险区管理
1998年大水后,国家出台的“32字方针”启动了我国洪水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可以防御常遇洪水,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证,洪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沿江河湖泊的洲滩民垸以及行洪区和部分蓄滞洪区,人口约有1000万,这些区域是我国近阶段洪水风险区管理的重点。
根据“32字方针”,长江流域自1998年冬率先在1998年溃决的洲滩民垸开始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洪水高风险区减灾实践。截止到2000年,已移民94万人,退田面积1673km2,基本上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常遇洪水、甚至较大洪水(例如1998年洪水)泛滥和回旋的主要场所。
2.2人口迁移趋势与洪水风险区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个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
对于洪水风险区,特别是洪水高风险区,目前面临着左右洪水管理决策的三大问题:人口、发展与减灾。对于目前人均1~2亩地的洪水风险区农村生产模式,充其量也只能解决温饱,而无望提高承受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配合城市化进程,制定开发式移民政策是解决或有效缓解这三大问题的首选方略。
2.3以开发式移民为主要措施的洪水高风险区管理模式
在未来20~30年内,开发式移民的重点应放在洪水高风险区(洪水淹没频率高于10%)和使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对于这些区域,有两种发展模式:规模经营型和湿地恢复型。
开发性移民指配合城市化进程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政策,将上述区域内的大部分居民迁移到城镇,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职业,脱离对土地的依赖。
高风险区移民后,对于原有生产效率较高的土地,可采取低防洪标准下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使经营者的收入即使在某些年份蓄洪的情况下也和周边地区居民相当。对于高运用几率的蓄滞洪区,因面临着运用补偿问题,应以建设无人区、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为目标,将其改造为湿地,发展集团化的水产业和旅游业,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宜。
淮河东风湖蓄洪区结合周边小城镇建设的开发式移民和区内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洞庭湖一些“双退”圩垸开展的湿地修复、湿地经济项目、日本渡良濑蓄滞洪区的改造等是这两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3.内涝治理
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水灾统计资料看,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一特点在南方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分析,在我国水灾损失中,涝灾损失约为河道洪水的2倍。
涝灾态势日趋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平原地区天然水面严重萎缩,原有水面被大量围垦,成为低洼易涝耕地。1950年代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内湖天然水面面积约占圩垸面积19%,目前已萎缩到5%左右,蓄涝能力减少75%,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排涝设施,仍不抵因蓄涝区减少所增加的涝水量,加之平原区积涝之时多处于河道水位较高的汛期,一方面自流排涝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河道洪水倒灌的情况而被迫关闭排涝涵闸,另一方面为缓解河道防洪压力,有时会强制性地停用机排设施,形成“关门淹”的局势。这种情况在各流域普遍存在。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向周边地区高速扩张,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低洼地带,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地表积涝水量增多,加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涝水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排涝通道和滞蓄雨水设施不充分,而造成一旦发生较强的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
由于存在内水与外水的冲突和防洪与排涝的矛盾,对于农业地区最有效的治涝措施是恢复部分天然水面和湿地。据长江流域水利委员会分析,若要有效地缓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内湖净水面面积应在10%以上,即需恢复3000~4000km2的水面。
蓄涝水面和湿地保持在多少是适宜的是一个利害权衡的问题。在国家粮食短缺和广大农村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期,围湖造田、侵占湿地以求生产更多的粮食不可避免,在粮食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结构的改变和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退田还湖,逐渐恢复部分湖泊和湿地在目前已成为可能。
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400人/km2计,若要增加内湖水面面积3000km2,迁移人口将达到120万人。按毛集镇移民模式将这部分人安置到附近城镇,国家和地方的总投入约需180亿元;设每户不能搬迁的固定资产价值为2万元,移民固定资产损失约60亿元;按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耕地率为50%计算,退田所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约25亿元。假设减少的年均涝灾耕地面积与增加的水面面积相等,则年均减轻涝灾损失约60亿元,加上水产养殖、减轻河道防洪压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退田还湖的年效益估计在100亿元以上。
退田还湖地区的移民安置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配合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针对这些地区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实施计划,国家和地方辅之以经费支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30~50年时间内有效地增加内湖水面面积,达成易涝区人-水协调的生产与发展模式是可能的。
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重点防洪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种情况已被近十余年的防洪实践所证实。同样,近来的水灾特性还表明,随着城市区域的迅速扩张,比之日趋严重的农村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如武汉、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内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由于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同等降雨下的内涝损失呈增长趋势。有些城市的机排能力虽然很强,但城市河道的宣泄能力却难以与之适应,例如上海市机排涝水入苏州河的能力达到1000多m3/s,苏州河的最大排水流量则不足400m3/s。在江河水位较高时,除造成内水难以排出,出现关门淹的情况外,还有河道洪水通过城市排水通道倒灌入城市的可能,由于河道水位在同等降雨条件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洪水倒灌的事例也在逐渐增多。
与防洪一样,我国城市涝水的治理方针也是“以排为主”,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增加城市排涝能力缓解内涝问题已受到制约,就地消化城市雨洪将成为城市内涝治理的重点。
城市雨洪就地消化措施有多种形式。扩大城市天然湖泊或开挖人工湖泊是世界上各个城市都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已经高度开发的市区,由于占地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
城市新的开发区是雨洪就地消化设施规划的重点。日本对城市新开发的小区就有设置适当的蓄水设施,以保证就地消化20年以内降雨的规定。
分散式地消化内水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特征。城市的露天休闲娱乐场地,例如公园、运动场,通过设置可控的排水设施,可成为有效的临时滞蓄涝水的场所;建设下凹式城市绿地,也可大量储蓄雨水,同时还具有回补地下水的功效,这在北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就地消化降雨的措施甚至落实到了住宅等单体建筑物,利用房顶、场院、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
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兼具减轻城市内涝、减少产流量和缓和汇流速度、回补地下水的多项功能,常用的措施包括设置渗透桩、渗透箱、渗透沟、渗透池,硬性地面使用透水铺装等。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水务改革,城市治水事业逐步划归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为水利部门综合管理城市洪涝灾害提供了行政上的保证。
4结语
在各大流域正实施和已规划的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以后,从全局的洪水风险以及面临的各种约束因素衡量,我国已提高防洪标准为目的的工程建设将基本告一段落,就工程防洪而言,其重点将向管理维护转移。
“32字”方针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标志着我国洪水高风险区管理的正式启动,结合城市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通过移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规范土地利用模式,是减轻洪水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协调人-水关系、实现蓄滞洪区正常运用、达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河道洪水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后,内涝,尤其是城市内涝灾害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对于农业地区,特别是南方易涝区,配合人口迁移趋势,因地制宜地改变部分土地的经营模式,恢复部分湿地,可经济有效地缓解内涝问题。而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规划中,合理设置分散式的可兼顾休闲、娱乐、景观、雨洪利用等目标的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将是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洪庆余、罗钟毓,长江防洪与’98大洪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11
[2]长江水利委员会,洪庆余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长江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4
[3]松辽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辽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11
[4]海河水利委员会,冯焱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3
[5]黄河水利委员会,胡一三主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8
[6]淮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2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
1引言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深圳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全市总面积2022km2。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37mm,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km。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9.3万元,居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首位。
由于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
3深圳市洪水特点
3.1深圳市洪水的自然条件
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深圳市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全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有62%面积的地面坡度大于3°。各主要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均小于400km2。深圳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产流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当雨强大于5mm/h即产流。此外,河道平均坡降相对较大,属山溪性中小河流。这种流域特性使得流域平均汇流时间较短,洪峰流量模数大,洪水过程尖而瘦,一般为1~3d,表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性。
3.2深圳洪水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季节、地形地貌、承灾能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六大特点。
3.2.1洪灾时间分布不均
洪水灾害由灾害性暴雨造成,其发生的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季节的分布不均,导致洪灾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对1526~198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和旱灾相互交替现象。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多发生于7~9月,高达71%。
3.2.2洪灾地理空间分布不均
洪灾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损失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2.3局部性洪灾频率大于全局性洪灾频率
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及地势有关。在深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全局性洪灾频率小。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降雨量不超过300mm的范围为300~500km2。因此,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
3.2.4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
深圳市局部的突发性暴雨造峰历时短,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6~10小时降雨就达到相当于24小时的大或特大暴雨量;二是深圳市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同时河流短小,最长的河长不超过40km,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10多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因洪灾来得急,人员往往准备不足,抗洪抢险工作难度大。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3.2.5台风与暴雨相伴
深圳市面向海洋,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发生,盛发期为7~9月。台风灾害一般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另一方面,台风发生的同时伴有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酿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台风灾害损失一般比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大。另外,台风灾害与台风登陆地点和降雨量有关,台风越正面接近深圳,造成的损失越大。从1979~1998年台风灾害来看,台风、暴雨、洪灾较多发生的地域为珠江口沿岸的南头、西乡、福永、龙岗河流域及市区,其余地区较少。
3.2.6海潮形成洪水
深圳市是一个海滨城市,部分河道受海潮影响,海潮也不同程度对不同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威胁。例如位于布吉河出口处的布吉河口水位站,受布吉河上游的洪水影响,同时又受深圳河潮汐波的上溯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错综复杂。当上游没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随着潮水位变化而变化;当上游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受到潮水和洪水波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洪水波发生变形。若某一相位的潮水与洪水叠加,就会产生增水现象。相同的洪水流量作用下,潮水位越低,产生的增水就越大;潮水位越高,产生的增水就越小。洪水波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布吉河的行洪能力和笋岗滞洪区的泄洪、罗湖小区的罗雨干渠排水闸及泵站的运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4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
4.11949年前的历史洪灾概况
1949年以前的洪灾记录很粗略,不能反映深圳市洪灾的真实情况,仅表明深圳市洪水灾害自古有之。据《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十一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初七至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初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均发生过较大规模洪灾。
4.21949~1978年的洪灾概况
1949~1978年的30年间,深圳市只记录了6次大的洪灾,记录仍是不全、不详细的。主要有:1957年夏,东部连日暴雨。龙岗、坪地一带低洼农田受淹多日;观澜河两岸被洪水冲毁,数千亩农田被淹。茅洲河出现大洪潮,3万亩农田被淹;1961年8月31日~9月1日,台风带来大暴雨,农田被淹3.14万亩,倒塌房屋1057间,死亡4人,伤60人;1971年6月17日及8月18日,两次台风暴雨大作,共淹农田47万亩,死亡7人,伤24人,民房倒塌500多间;1978年8月1日,台风中心经过深圳,伴随大暴雨,河水泛滥,海潮暴涨,受淹农田40万亩,倒塌房屋500多间,死2人,伤47人,摧毁桥梁5座。
2010年5月
绿色科技
第5期
4.31979~2001年洪灾概况
近期的1979~2001年这20年洪灾情况记录较为完全。这20年中,除了1982、1990、1991年没发生洪灾外,其余年份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洪灾。其中1993、1994、1997年洪灾特别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洪灾致灾因素分析
5.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导致深圳洪涝灾害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局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
5.2水文因素
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由于深圳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降雨历时短,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尖瘦,水情急。另一方面,深圳易受台风、暴雨和海潮的影响,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5.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积大,产汇流时间加快,深圳市的下垫面条件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槽蓄能力低,洪水峰高量大;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淤塞河道。
6深圳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的防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排涝能力有限,涝渍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遭遇高潮位时,由于抽排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雨洪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较大涝灾;河道及管渠泥沙淤积较重,建筑违章挤占河道,均严重影响河渠的泄洪能力;现有240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8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部分河(堤)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已建堤防中尚存在相当部分未达标;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尚不能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不足;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方面还有亟待细化、强化。
7深圳市防洪对策
7.1建立防洪措施的基本目标
根据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深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7.2防洪工程措施体系
7.2.1水库建设
深圳市拥有中小水库240余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达5.62亿m3,防洪库容为1.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上游,可以起到蓄洪削峰作用。深圳市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每年从深圳市境外引水19.43亿m3调蓄,向各自来水厂供应原水。但经过合理的调度,仍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因此要挖掘水库的防洪潜力,优化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水库作为蓄滞洪工程,在减少下游河道洪水漫溢的同时,也增加自身溃坝风险,溃坝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
7.2.2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深圳市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存在很大困难;城市景观和城市已建设施的限制,修建高堤防用以防洪也存在很多约束条件。为提高防洪能力,整治河道是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河道整治采取河道清淤,裁弯取直,扩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另外,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采砂。
7.2.3河堤和海堤建设相结合
堤防建设需要正确处理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与防洪风险度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兴建堤防不能与洪水争地,不能抢占河滩,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高,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建设,保护经济特区及其他重要保护对象如黄田机场、盐田港等的堤防,要优先安排达标建设。海堤外建成防风林带,在滩涂种植适生植物,形成绿色削浪屏障。
7.2.4城区内涝治理工程建设
治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措施,按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力争自排,辅以抽排。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并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的结合,做到雨污分流。要着力抓好南山前海地区、白石洲及罗湖莲塘地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新建城区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排水标准,重要城区和生活小区宜达3~5年一遇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水环境建设,推广应用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如多功能调节池、绿地、公园等,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7.2.5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是深圳市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将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水土保持,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电脑网络化;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3防洪非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国除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同时开始了对非工程措施研究,城市防洪调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势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水平,了解城市洪水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预报调度系统,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当今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
此外,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洪水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洪水设计计算、洪水预报、水力调度等诸方面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需要综合应用相应的学科技术加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影响,进一步加大了防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开展和加强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和灾害影响,是一项关系到防洪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工作。
因此深圳市还应推进以下几方面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市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抢险、应急避险能力,促进防洪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深圳市三防指挥信息系统,为市水务局、三防办和相关单位的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信息系统应包括水雨情遥感遥测系统、水文预报模型与系统、防洪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防洪抢险指挥系统与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洪水保险研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享受灾害补偿,分摊洪灾损失,承担部分防洪费用;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预案应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订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洪水风险图,制订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等;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8结语
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6-11-18.
[2]邓玉梅.西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利,2001(5):33~34.
[3]刘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J].灾害学,2006,21(4):50~53.
[4]汪颖.北京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简述[J].北京水利,1999(3):41~42.
[5]张波,陈晓平,卢剑涛.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1):31~34.
[6]刘俊,徐向阳.江苏省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2,17(4):11~15.
[7]王树山,尚信宽.城市防洪问题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6):40~41.
[8]贾超,李术才.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24(1):31~34.
[9]吴鸿亮,王骏秋.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2~4733.
[10]王立强,杨.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8,26(2):27~28.
[11]沈文兴.福清市城市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学,2008,14(2):34~35.
ResearchonUrbanFloodControlStrategyofShenzhen
ZhongShiming
(AdministrationDeportmentofTiegangShiyanReservoirs,Shenzhen5181833,Guangdong,China)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1篇11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影响;防治对策
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复杂化,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而又脆弱的环节。城市内涝频发,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城市内涝原因及相应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是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1、城市内涝的内涵及影响
1.1城市内涝的内涵和特点。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超过因物质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城市内涝的特点:①城市内涝在我国比较普遍,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低洼地区,现在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②城市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如立交桥底、过街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等。
1.2城市内涝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出现的频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①冲毁房屋、公共设施,给人民和公共财产造成巨大损失;②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转失灵甚至瘫痪。③引发城市水电、通信等地下电缆故障;④造成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地下商场、仓库被淹;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⑥可能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公众恐慌。
2、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2.1城市化运动引起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影响城市降雨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充足的水汽供应;②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③足够的凝结核。第一个因素属于大气环流范畴,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有限,但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及气候变暖,间接对局部范围内水汽供应造成影响。第二个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大规模推进,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交通工具剧增,钢筋混凝土覆盖面增大,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上方空气结层不稳定,引起热力对流。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第三个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污染颗粒物为城市降雨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
2.2城市扩张导致河湖水系调储能力急剧下降。城市扩张使得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排水系统,特别是沿江平原地区本来地势就低洼,雨水自然出流往往难以做到,而大量采用淹没式出流,导致排水不畅,引起上游积水。城区地面大量硬化,地面截水能力大大下降,在汇水面积和暴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径流系数越大,雨洪流量就越大。雨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除,增加了排水系统的压力。特别在老城区,由于排水管道最初设计是按当时的地表径流系数确定管道管径,而对旧城区的改造导致如今的径流系数已大大超过以前的数值,在流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必然出现旧管道系统不堪重负,局部出现水涝灾害现象。
2.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城市功能区域安排和建筑布局,对城市暴雨灾害应对和排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城市快速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城市防洪规划的制定除了水利部门外,还涉及到道路、工商民用建筑、市政、绿化等多个部门的多项工作。但实际的情况是,在防洪规划上往往都是水利部门独揽,而与其它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2.4运行维护的缺陷。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良好的维护管理对于系统的健康运行必不可少,而实际运行时出于各种原因却存在诸多问题:①排水管道错接,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中。由于同一段路污水管道管径往往大大小于雨水管径,暴雨来临时就可能导致局部积水甚至内涝;②不文明行为。一些城市餐饮业集中地区,含有大量菜叶、瓜果皮、动物皮毛、油脂的餐饮废水随意倾倒,严重堵塞雨水口和管道;③排水管道清淤不及时。
3、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3.1加强城市内涝防治管理的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城市内涝或排水方面的规定,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地下设施规划建设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应广泛借鉴国外城市防治内涝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性的城市排水、防涝法律,做到城市内涝问题的预防、治理等均有法可依。以美国为例,该国的法律将城市排水列入其中,各个州都实施《雨水利用条例》。该条例规定,新开发地区的雨水流量,不能超过当地开发前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各地政府必须要从排水设施上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用这种方式“强迫”政府增加市政排水设施的投入。
3.2统筹规划,提升城市整体排涝能力。城市的排水能力既有城市排水系统本身的功能问题,也涉及城市整体地形营造。由于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由规划、水利、城建、市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用地竖向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及雨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道路、防洪排涝设施及雨水系统建设,改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地块论地块、就路论路、就排水管网论排水管网的倾向,使有不同部门分管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有机协调,从而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系统性差,道路竖向与排水系统不协调,投资浪费等问题。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产生内涝的隐患。
3.3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内涝。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破解城市内涝的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
一是渗。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如修建透水路面、透水广场、渗水井等。
二是滞。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保留足够多的湿地,以增强城市暴雨的调节能力。
三是蓄。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荷兰鹿特丹部分地区采用干湿两用的“水广场”方案,水广场本身有比较浅的沟槽作为排水沟,下小雨时这些沟槽会形成天然的水景,下大雨时整个广场充满了水,形成一个大蓄水池,本身成为城市水景和水上游乐场。中国城市少有专门用于调蓄雨水的设施,今后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城区内规划建设低运动场、低公园、低草地等城市蓄水滞水设施,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四是用。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景观用水、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
五是排。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4、结束语
城市内涝既有气候变化、暴雨强度加大的客观原因,更有城市规划统筹考虑不够,防洪标准确定不够科学,基础设施系统性不强等主观因素。要改变城市内涝频发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规划好城市竖向及防洪排涝系统,加强雨水的综合利用,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管理,留足生态空间,减少洪涝隐患;同时应借鉴国内外内涝防治成功经验,编制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效的应急抢险机制以及排水系统GIS数据库,以应对洪水侵袭,保障城市安全。
【参考文献】
[1]郭雪梅,等.我国城市内涝灾害的影响因子及气象服务对策[J].灾害学,2008(2).
[2]刘茂云.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J].决策管理,2007(6).
[3]柳笛.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J].科技创业,2009(1).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篇12
Abstract:BasedonChina'surbanfloodcontrolanddrainage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putforwardurbanfloodcontrolanddrainageworkproblems,combinedwith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actualsituation,fromthefloodcontrolanddrainagestandard,townplanning,earlywarningsystem,continuetointroducehigh-qualitypersonneltostrengthentheapplicationofnewandhightechnology.Strengthenpairofexistingfloodcontrolanddrainageengineeringmaintenanceandrenovation,maketowndwellerknowledgedisseminationandpopularizationofwaterloggingdisaster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forurbanfloodcontrolanddrainagework,providescientificreferencemanagementpractice
关键词:城镇;防洪排涝;应对措施
Keywords:urban;floodcontrol;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镇防洪排涝安全是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依托于科学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组成一般
包括水库、堤防、内河、水闸、排涝站及滞洪区等防洪排洪设施,我国现存的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是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城镇在区域规划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定城镇规划期内的防洪类型及标准,来制定城镇防洪安全措施.。
一、目前城镇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党中央对城镇居民的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同过
去相比我国城镇防洪排涝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以
下诸方面问题:
1、城镇防洪标准偏低
我国长期以来的防洪排涝政策是立足于城市的,是将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放在首位来
规划设计,城镇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为处于下游的城市服务的另外,由于城镇防洪排涝安全设施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我国城镇的防洪标准偏低,绝大多数处于中小河流地段的城镇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在遭遇大洪水时,大面积的农田被淹,民房被冲毁,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2、城镇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镇的防洪排涝现在主要依靠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这些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抗险能力较低。现代意义的防洪排涝除依靠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防洪信息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在城镇防洪排涝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对现有工程的维护,加固技术也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3、城镇建设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镇建设规划是总体的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内容涉及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设计
时并未考虑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城区内的雨水灌渠或者是雨水排放系统,在分期分
阶段建设过程中遭遇超过防洪规划重现期设计标准的降雨强度,排洪设施无法及时排除暴雨
产生的雨水,造成雨水蓄积形成内涝区在城镇规划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序性问题,局部地区尚未建设到规划设计的排洪或排水的标准,也是造成内涝的原因之一。
4、城镇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
我国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在各级城市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也都有了相应的防汛组织体系但在城镇及农村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当洪水发生时,信息传递不畅,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在城镇建设和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镇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
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以确保城镇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各种城镇生命线网络
系统,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可能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洪排涝工程的施工技术
城区防洪堤工程设计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与土堤相结合,工程规模为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设计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为Ⅳ度。
1、堤基施工
堤基施工的首要任务是按设计要求进行清基。按设计断面放线,确定清基范围,边界应在设计结构边界以外50cm。迎水面浆砌石基础开挖时如果超挖,则应加大基础厚度,不得回填。堤身填筑前应进行削坡处理,清除区域内全部树根、杂草、垃圾、废渣及其他障碍物。当基础为粉细砂层时,应将粉细砂全部清除,使堤基和堤身全部坐落在砂砾层上。堤基表层的不合格土、杂物、植物等必须清除干净,并不得作为堤身的回填土,清基深度≥20cm。
2、堤脚浆砌石施工
(1)浆砌石材料要求石料表面无泥垢、油渍等污物,并保持砌筑时表面湿润。砂浆配合比必须经试验。
(2)按照设计尺寸放样,开挖基坑,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砌石施工。
(3)浆砌石体采用铺浆法砌筑,铺浆厚度30mm~50mm。砌筑时,石块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采用外面侧立石块、中间填心的方法,不出现空缝。
(4)砌体的布置和尺寸以及分缝必须满足施工详图要求。
(5)施工中如遇小雨,应适当减少水灰比,同时应做好表面防护;遇大雨时,须保护好已砌工作面。
(6)砌筑过程如因故临时间断,应预留阶梯斜槎。继续砌筑前应将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干净。
(7)浆砌石堤脚要留伸缩缝,间距一般为15mm~20mm。伸缩缝为空缝,不作填充物。
3、堤身砌筑施工
(1)堤身砌体材料选用石质坚硬新鲜未风化岩石,冻融损失率小于1%。堤身浆砌石采用上下两面平行、无尖角、飞口、薄边、有砌面的长方体块石。
(2)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
(3)浆砌石采用座浆分层砌筑,铺浆厚度宜在30mm~50mm之间。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用铁杆捣实,做到不漏填、不空填、不得无浆直接贴靠,严禁先堆砌石再用砂浆灌缝。
(4)浆砌石要上下层错缝砌筑。砌体外观面应平整美观,预留约3cm~4cm砌缝。
(5)浆砌体勾缝前应清缝,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缝内湿润,砂浆分次向缝内湿润,分次向缝内充填密实。
(6)浆砌体砂浆配合比应按设计标号通过试验确定。施工过程在砌筑现场取样试件。
三、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规划应在充分分析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镇生产生活
实际情况和城镇建设规划提出切实的应对解决措施,在保障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实现防洪排涝安全目标工作实践中以下几项措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逐步提高城镇防洪排涝标准
城镇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城镇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洪标准定得愈高,防洪效益也就愈高,所需的工程投资也就愈大、防洪标准定得愈低,城市防洪安全性和防洪效益也愈低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固定资产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发生同样大的洪水,同样的受灾面积造成的损失将成数倍增长。因此我国的现行城镇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城镇防洪排涝规划应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应处理好城镇防洪排涝规划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注意防
洪排涝问题,明确城镇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城镇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另外,在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问题上必须考虑防洪能力的补偿,配套建设好排水设施,内外排水要统筹考虑在城镇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要预留出水口或配套建设排涝泵站,将重要关键的设备用房规划设置于高暴雨重现期的规划内涝水位之上。
3建立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防御城镇洪涝灾害需要气象、水利、城建水务等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预警标准的各类信息,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通过通信、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向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地有关防御灾害预警信号,将洪涝灾害对城镇的影响降至最低。
4、加强人才引进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防洪排涝工作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技术掌握多与少直接影响到
防洪排涝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最终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些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增强防御工程运转的协调性如信息管理技术的引入,可以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
5、做好城镇居民的防涝减灾常识宣传普及工作
我国的防洪排涝工作主要由政府和人民军队来完成。长期以来,由于对城镇所存在的洪
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
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多数地方居民对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在
发动城镇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
洪排涝减灾对策,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
灾的积极因素,反而却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防洪排涝问题将逐步成为城镇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分析城镇防洪排涝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
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范例(12篇)
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范文篇1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瓶颈;应对之法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关系着建..
-
电商实体经济的冲击范例(12篇)
电商实体经济的冲击范文篇1【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理论;影响;冲击;研究所谓网络经济,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现代互联网及其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以信息知识为主要..
-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范例(12篇)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范文篇1关键词: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一、管理导向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一)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简称管理审计)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管理审计已由具体的业..
-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例(12篇)
社会化媒体分析范文篇1“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名词之争有人说过,世上的争论90%都是名词之争,有人补充到,剩下的10%也是名词之争,不无道理。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自英文socialmediamar..
-
计算机视觉就业方向范例(12篇)
计算机视觉就业方向范文1篇1【关键词】智能化;制造;工厂一、智能化工厂智能化机械工厂是以“智能化”为核心,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经营实体。智能化工..
-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范例(3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范文【论文摘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
-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范例(12篇)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范文关键词:机械电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3-02机械电子工程简称机电一体化,表示机械学和电子学两门..
-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例(12篇)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范文篇1一.具体措施1.管理工作任务分配年级主任:负责全面管理、教师全面评估,座班制、教案及作业批改检查、教师思想工作、巡视教师授课情况、随堂听课、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