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渔业养殖范例(3篇)
盐碱地渔业养殖范文篇1
关键词水质状况;底质状况;福建厦门;阳塘养殖海区
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260-02
阳塘养殖区位于厦门翔安区大嶝岛南端,号称“东南沿海最纯净海域”,是著名的紫菜和鲍鱼养殖区。随着近年大嶝及周边旅游、工业的发展,为了解该养殖区环境现状,对该养殖海区的水质和底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按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2]的要求,采集海面下约20cm处水样,并在同一地点采集沉积物。
1.2测定方法
水样和沉积物的预处理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3]进行。水样理化指标测定均采用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3]、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2007)[4]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5]中规定的方法,沉积物指标测定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6]中规定的方法(表1)。
2结果与分析
2.1色、臭、味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标准限值规定,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臭、异味,研究区样品的色、臭、味测定结果为无异色、异臭、异味,结果符合标准。
2.2悬浮物质
养殖水域悬浮物过多会影响海水的透光率,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海水的初级生产力,导致水域的溶解氧下降。因此,要适时地对养殖水域进行明显悬浮物质的打捞,以减少其对养殖业的影响。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标准限值规定,水体中人为增加量不得超过10mg/L,悬浮物质测定结果为8.1mg/L,其结果符合标准。
2.3pH值
pH值(酸碱度)是养殖水质的重要指标,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而且还通过改变水体环境中其他理化及生物因子间接作用于鱼类。鱼类最适宜在pH值为7.8~8.5的中性或微碱性水体中生长,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10,就会对鱼类生长造成危害。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标准限值规定,海水pH值为7.0~8.5,研究区样品pH值测定结果为8.09,其结果符合标准。
pH值过高会增大氨的毒性,同时给蓝绿藻水华产生提供了条件,pH值过高也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引起大批死亡。防止水体pH值过高,可用明矾调节;或用稀盐酸或醋酸泼洒;或多施有机肥,以肥调碱;防治鱼病时,宜用漂白粉和中草药[7]。pH值过低,酸性水体容易致使鱼类感染寄生虫病,如纤毛虫病、鞭毛虫病;而且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天然饵料的繁殖减慢;同时,鱼鳃会受到腐蚀,鱼血液酸性增强,氧利用能力降低,导致鱼体缺氧浮头,鱼的活动力减弱,对饵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2.4溶解氧(DO)
水中溶解氧是评定养殖水质优劣、水体被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溶解氧大小能够影响鱼类的生存与生长。因此,水体溶解氧含量的测量,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标准限值规定,海水溶解氧应≥5mg/L,研究区样品溶解氧测定结果为8.65mg/L,其结果符合标准。
调节溶解氧,一是合理确定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池大小深浅、水源灌排是否方便,饵饲料及养殖技术来确定合理放养密度[8]。二是经常注入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淡化有害物质;适当排放老水,降低污染程度,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三是合理适时开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将溶氧饱和的表层水翻滚到底层,而底层水滚动到表层,经光照淡化分解毒物,释放营养素,使池水溶氧量均匀平衡,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增氧办法。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经常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也是预防水质缺氧的好措施,如无增氧设施,在鱼类缺氧浮头时使用高效鱼用增氧剂也是一个临时的应急办法。四是清淤消毒。放养前彻底清淤清毒、曝晒,将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物质,改善水质和底质。据试验,水中溶解氧主要是水中与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氧化作用的消耗,一般鱼类消耗12%~15%,而淤泥耗氧量占40%以上,因此清淤消毒工作很重要。
2.5化学需氧量(COD)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测定结果(GB3097-1997)规定,二类海水的限值为3mg/L,研究区样品化学需氧量(COD)测定结果为3.52mg/L。虽然(GB11607-1989)并未对COD作出规定,但化学需氧量是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有相关规定,其中二类海水中COD值不应超过3mg/L。该养殖区COD已达3.52mg/L,说明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偏高,应注意消除。
2.6亚硝酸氮
亚硝酸氮研究区样品亚硝酸氮测定结果为0.003mg/L,虽然(GB11607-1989)并未对亚硝酸氮作出规定,但亚硝酸氮有毒,养殖水体常因池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的腐败、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从而对水中鱼类的生活造成影响,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在日常投饵过程中要注意投饵量,同时对养殖池内死亡的鱼类进行打捞清除,从而减少并避免亚硝酸氮对养殖业的危害。
2.7氨氮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标准限值规定,水体中非离子氨含量≤0.02mg/L,研究区样品氨氮的测定结果和换算的非离子氨结果为0.018mg/L,其换算的非离子氨结果为9.7×10-4mg/L,则结果符合标准。
氨态氮中的非离子氨具有对鱼类毒性较强的毒害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养殖水体池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的腐败、分解引起的。因此,在日常投饵过程中要注意投饵量,同时对养殖池内死亡的鱼类进行打捞清除,从而减少并避免氨态氮,特别是其中的非离子氨对养殖业的危害。
2.8活性磷酸盐
水中磷的含量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海水中磷的含量过多,就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鱼类将缺氧而死。虽然GB11607-1989中仅有“黄磷”指标,但GB3097-1997中明确规定了活性磷酸盐的限值。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二类海水的限值规定,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含量在0.030mg/L以内,研究区样品活性磷酸盐测定结果为0.036mg/L。
测定结果表明,该养殖水域的活性磷超标,应注意检查入水口是否有含磷污水流入养殖区并通过频繁换水稀释水中的活性磷,改变投饵方式和投饵量并适时地进行养殖池清淤,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活性磷的监测。
2.9底质的相关指标
根据GB8668-2002标准限值规定,海洋沉积物中应无工业、生活废弃物,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等;色、臭、结构应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有机碳含量为2%;油类含量为0.05%。研究区样品底质中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为:无废弃物及其他杂物;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有机碳含量为0.44%;石油类含量为0.032%,均符合标准。
水中的许多物质会慢慢沉降进入底泥中,而底泥中的各类物质也会不断地向水体释放。底泥有机碳的产生、分解、降沉和淤积与养殖水域富营养化关系密切,而油类释放到水中会影响水从空气中获得氧气,从而导致鱼类缺氧死亡,同时油类还能释放某些脂溶性有毒物质来毒害鱼类。因此,在每次放养前应对养殖池采取清淤、消毒、曝气等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鱼类粪便、饵料等有机物的沉积;同时也要有合理的投饵量,防止过量的饵料残余;并且加强日常监测和巡查,防止含油污水流入养殖区。
3结论
对阳塘养殖区水质和底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养殖区的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仅COD和活性磷酸盐略为超标,说明水中有机物偏多,要加强防范控制投饵,以防水体富营养化;而底质的质量全部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的要求。
4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2]环境保护部.HJ442-2008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国家海洋局.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国家海洋局.GB12763-2007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5]国家环境保护局.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6]国家技术监督局.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水产养殖中水体pH值的作用和调节[EB/OL].(2008-12-03).http://省略/News/Detail-1249.shtmL.
盐碱地渔业养殖范文
关键词长白山林蛙;蝌蚪;pH值;适应性
长白山林蛙是中国林蛙4个亚种中体型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仅分布在我国长白山地区,是东北林区重要的野生经济动物之一。近年来开展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与增殖,促进了林区经济发展[1,2],并形成技术体系[3]。车轶等[4]、钱伟平等[5]分别探讨了中国林蛙在南方地区的养殖生物学,为中国林蛙扩展到南方养殖提供了基础资料。
蝌蚪饲养及其雌性化是林蛙养殖生产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3,6,7],其成活率和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变态蝌蚪体质、变态幼蛙规格和1龄幼蛙种群数量[8,9],而雌性化则决定经济效益。pH值与水体生物生产力、水质改良以及水生生物生长发育都有密切关系,它综合反应了水环境质量水平,同时还影响到林蛙胚胎的雌性化发育[3]。故生产上常采用各种措施来调节产卵池、孵化池以及蝌蚪饲养池水体的pH值,使之更适合蝌蚪雌性化和水质优化。但对蝌蚪适应pH值的能力并不十分清楚,经常出现pH值波动较大,超出蝌蚪所适应范围而大量死亡。鉴于此,本文拟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探讨长白山林蛙蝌蚪对水环境pH值的适应能力,为提高蝌蚪养殖成活率及其雌性比例,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实验于2006年5月30日至6月4日,在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中国林蛙增殖与养殖基地进行。地处长白山低山丘陵区,属温暖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400~700m,年平均气温4.9℃,平均日照时数2551h,平均降雨量700~750mm,≥10℃活动积温2600~2800℃,平均辐射量4500~4900MJ/m2,无霜期135~140d。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所用蝌蚪取自蝌蚪池,27日龄,体长18.3±3.7mm,体重319.4±74.2mg。实验容器为容量12L的硬质塑料盆。以蝌蚪养殖池水(源于山泉)为实验基础水,pH值6.72,含盐量0.18g/L,碳酸盐碱度(CO32-+HCO3-)1.41mmol/L,钙、镁硬度0.87mmol/L。
2.2实验设计
先进行预备实验[10]。以0.20pH值单位为公差,分别在3.00~5.00和9.00~11.40设置11、13个pH值梯度,每组投放蝌蚪10尾,观察24h死亡情况。根据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确定正式实验的pH值梯度。对照组(CK)为山泉水。每个梯度2次重复,各投放体质健壮的蝌蚪15尾,结果取平均值。实验水的pH值梯度分别用浓度为0.10moL/L的HCl和NaOH调节,加入量按“天然水体pH值基本调整方程”计算[11]。实验期间pH值的24h变化幅度控制在≤0.15pH值单位,并用PHB-4型酸度计监测。
实验在室内自然漫散光下持续96h。期间连续充气,不投饵,每隔12h更换1/3水量。以24h、48h、72h及96h蝌蚪死亡率作分析。蝌蚪若沉入水底、且对解剖针的连续刺激毫无反应,则视为死亡。实验水体温度17±1.3℃,溶解氧含量6.5±0.8mg/L。
2.3评价指标与计算
以24h、48h、72h及96h蝌蚪死亡率分别为0%、10%、50%、90%和100%时的致死pH值(lethalpH,LpH),作为蝌蚪对pH值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分别标记为LpH0、LpH10、LpH50、LpH90及LpH100,并采用笔者推导的公式(过程从略)计算(表1)。以酸性范围(3.00~5.00)至碱性范围(9.00~11.00)的96hLpH10值作为适应范围,酸性范围和碱性范围的24hLpH90值分别作为最高、最低耐受限。
3结果与分析
3.1pH值对蝌蚪的毒性影响
pH值是水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极为重要的参数,对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命活动。其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pH值的改变可导致水生动物血液系统输氧功能的破坏;过高或过低的pH值则腐蚀呼吸器官,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死亡。本实验死亡蝌蚪的尾部胶膜均残缺不全,鳃组织呈灰白色,这显然是酸、碱腐蚀所致。
由表2可知,pH值对蝌蚪的急性毒性呈双向剂量效应,在4.30~9.70对96h存活率没有影响;≤4.10或≥10.20则影响显著。pH值对水生动物幼体阶段的影响尤为敏感,如≤5.00或≥10.00对幼鱼成活都有显著影响[11]。蝌蚪阶段在林蛙的生命过程大致相当于鱼类的仔鱼期,可见pH值对蝌蚪的毒性影响与鱼类基本一致。
3.2pH值变动对蝌蚪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本实验pH值分别为3.70、3.90、4.10和10.20、10.50的水体,相邻两组蝌蚪同一时间的死亡率变化较大(幅度20%~40%)。表明长白山林蛙蝌蚪对pH值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0.20~0.30pH值单位的微小变化都将影响其适应能力。这可能与其长期生活的自然水环境pH值较稳定有关。所以,即使在允许范围内,pH值变动过于频繁,也使蝌蚪将始终处在不断调节适应状态,对生长发育不利。
4讨论与结论
4.1蝌蚪对pH值的适应能力
pH值对水生动物毒性影响的双向剂量效应,使得各种水生动物对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等常见淡水鱼类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4.60~10.20,鲤鱼为4.40~10.40[12];沼泽绿牛蛙蝌蚪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4.20~10.50[13]。本实验长白山林蛙蝌蚪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4.27~9.74(表3),与上述淡水动物基本一致,仅上限略低。但与中华鳖稚鳖在pH值为2.00~11.50的水环境至少可存活96h[14]相比,差别较大。这显然是鳖自身的遗传特殊性使之具有特殊的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所致。
耐受限是考察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能力的重要尺度。一般淡水动物只能生活在pH值较适宜的水环境中,不同种类所能适应的最高、最低pH值也不尽相同,即耐受限不同。本实验长白山林蛙蝌蚪对pH值的最低耐受限为3.72,最高耐受限为10.73(表3),分别同沼泽绿牛蛙蝌蚪(各为3.72和10.30)基本一致(极差<0.50pH值单位)。野外自然条件下,长白山林蛙蝌蚪生活在山间溪流水体,pH值在5~6之间;沼泽绿牛蛙蝌蚪原栖息地在美洲大陆的沼泽地带,水环境pH值也在6以下。两种蝌蚪对pH值的适应能力可能受到相似环境的适应性驯化而趋于一致。
比较还发现,长白山林蛙蝌蚪对pH值的适应能力虽然与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等中上层淡水鱼类基本相同(已如上述),但与黄颡鱼[15]、黄鳝[16]等底层鱼类相比,则略有差距。其主要表现为:对低pH值的适应能力稍逊于黄颡鱼而强于黄鳝;对高pH值的适应能力则明显强于这两种鱼(表4)。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2蝌蚪养殖水体pH值的调控标准
作为养殖水环境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我国渔业用水标准的pH值指标规定为6.5~8.5。这对长白山林蛙蝌蚪也同样适宜。但仅就蝌蚪养殖来说,这一指标只是维持蝌蚪生长与水质自然改良的安全范围,并不能代表蝌蚪养殖生产的最适宜范围。一些高产鱼塘的水环境pH值多在7.5~8.5[11,12],可在蝌蚪饲养时参考。
自然环境下山泉溪流水体的总碱度(主要是碳酸盐碱度)、总硬度(主要是钙、镁硬度)都偏低,水体缓冲能力较差,pH值日较差较大(2~3pH值单位)。对人工高密度养殖的蝌蚪池,应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调节剂,以增加水体缓冲性能,确保pH值的相对稳定。尤其要防止较大幅度的波动。
另据报道[3],偏酸性水环境有使雌性蝌蚪比例增加的倾向,而偏碱性水环境则相反,认为产卵池、孵化池及蝌蚪养殖水环境的pH值保持在5.5~7.0对蝌蚪雌性诱导较为适宜。但据笔者的实验观察,这种偏酸性水环境水质清瘦,饵料生物贫乏,碧空条件下,常出现pH值大幅度波动,不利于受精卵孵化与蝌蚪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到孵化率、蝌蚪成活率及其变态进程和变态幼蛙规格与体质。为兼顾水环境质量优化和蝌蚪生长发育、变态及其雌性化,建议生产上蝌蚪养殖水体的pH值控制在6.0~8.0。
尽管饲料营养结构直接影响中国林蛙蝌蚪的生存与生长发育[17],水环境pH值等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是,要在中国林蛙产卵、孵化、蝌蚪饲养及其变态、雌性诱导等生命过程建立水环境最佳的pH值水平,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5致谢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分析测试部承担水样的测试分析工作;吉林省柳河县林业局的部分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
6参考文献
[1]许殿申.中国林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7(2):91-93.
[2]于洪贤,朱世兵.中国林蛙集约化人工养殖及越冬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2003,23(1):23-25.
[3]卫功庆,白秀娟,丁庆东,等.林蛙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4]车轶,崔勇华,朱玉芳.中国林蛙南移后的生物学特性[J].经济动物学报,1999,3(4):41-44.
[5]钱伟平,陈朝霞.中国林蛙南移人工养殖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3,7(1):25-28.
[6]王宝贵,王建军,付立中.人工封沟养蛙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1993(2):87-94.
[7]王宝贵,王建军,付立中.林蛙蝌蚪与幼蛙的人工饲养[J].吉林农业科学,1993(3):83-84.
[8]胡长群,宋丽文,孙守慧,等.中国林蛙种群数量分布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1999(6):19-22.
[9]刘玉文,刘治国,赵新民,等.中国林蛙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特性[J].水产科学,1998,17(3):23-25.
[10]刘建康,何碧梧.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1]陈佳荣,臧维玲,金送笛,等.水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2]雷衍之,陈佳荣,臧维玲,等.淡水养殖水化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3]黄辨非,罗静波.沼泽绿牛蛙蝌蚪对盐度和酸碱度的耐受性研究[J].水利渔业,1998,18(5):2628.
[14]杨先乐,柯福恩,贺路,等.中华鳖稚鳖对水体盐度和酸碱度敏感性的研究[J].淡水渔业,1995,25(5):3-6.
[15]吴萍,曹抚华,杨立荣,等.pH对黄颡鱼生存和生长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1,21(6):3-4.
[16]杨代勤,陈芳,肖海洋,等.pH值对黄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1,21(1):13.
盐碱地渔业养殖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水域环境;对策探讨
AquacultureonFisheryWaterEnvironmentEffectsandCountermeasures
HuangLequn
HuangBoxiao
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recentyearsinourcountryaquacultureandfisherieswatersprofiles,aswellasaquacultureonfisherywaterenvironmentinfluence,onpreventionandcureofaquicultureonfisherieswaterenvironmenteffectandcountermeasurearediscussed.
Keywordsaquaculture;fisherieswater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s
1我国水产养殖和渔业水域环境概况
1.1水产养殖概况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水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加,强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了我国水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各品种出口单价同比均有所上涨。200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5120万t,同比增长4.6%;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水产品出口量230.2万t,出口额95.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9%和25.6%,其中对虾、贝类、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仍是主要出口品种,该5个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水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50.2%;鳗鱼和大黄鱼出口均价涨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38.7%和43.4%[1]。
1.2内陆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江河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磷、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及铜、镉的污染。总磷污染仍以黄河、长江及黑龙江刘宇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黑龙江及黄河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污染以辽河、黄河及长江流域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主要受到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总磷和总氮的污染仍较重。
1.3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海洋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流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东海部分渔业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较重,珠江口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污染较重,渤海湾石油类污染较重。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无机氮污染以南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污染以东海和珠江口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2]。
2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
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主要采用以基塘系统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养殖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产养殖逐渐向特种水产品和高密度精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物也随之改变,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濒死和死亡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3]。
2.1残饵、排泄物和分泌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池塘养殖,人工投饵是养殖生物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投喂的饵食相当一部分不能为养殖生物所食。而残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所溶解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境营养水平以及造成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4]。这些有机物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将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甚至出现窒息死亡。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氨转变成的亚硝酸盐均是诱发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子,一定量的分子氨对鱼鳃表皮细胞会造成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易引起鱼类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5]。
2.2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用以清除敌害生物,防治病害发生,促进养殖生物生长,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但由于化学农药和抗生素使用管理上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现象,各种饲料添加剂不合理搭配和使用,也可能会在水产品中残留和蓄积。近年来包括水产品在内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水产品方面远有2005年输港水产品中检出孔雀石绿,近有去年福建在小银鱼中检出福尔马林和工业烧碱,食品问题已经引起消费者的不安和高度关注。
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在杀灭病源生物的同时,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体环境微生态失衡;2)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或抗生素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剧减;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4)进入水体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并可能构成二次污染源,在水体环境中反复循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化学药品、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地威胁着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6]。
3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探讨
发展水产养殖与保护水域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各种因素产生的自身污染和二次污染,不仅影响水产养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会对所在的生态系统和周边水域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水域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而不断恶化,又会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在参考借鉴其他水产养殖业发达国家水产养殖方面的管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加强对渔药使用和养殖废水排放的监管,加大对渔药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填补了我国在渔业方面制度的空白,规范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3.2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3.3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
[1]水清木华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研究报告.
[2]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8-25.
[3]刘松岩,熊廖辉.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58-7259.
[4]江敏,顾国维,李咏梅,等.我国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重庆环境科学,2003,25(5):11~14.
[5]余瑞兰,聂湘平,魏泰莉,等.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对策.中国水产科学,1999,6(3):73~77.
-
水域环境整治范例(3篇)
水域环境整治范文篇1一、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期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工作,并把它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
-
水域管理技术范例(12篇)
水域管理技术范文今天很高兴出席*合作“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项目验收会。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参加项目验收会的中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芬兰政府..
-
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例(3篇)
再生资源回收前景范文篇1一、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及逆向物流1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回购再造战略是指对油田生产单位所拥有的废旧生产物资进行回购,再造(再加工)、处理的过程..
-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例(3篇)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卒中;应用效果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382-03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28脑..
-
日常保健范例(3篇)
日常保健范文关键词:儿童亚健康临床症状日常调理饮食保健成人帮助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
-
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范例(12篇)
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立体视觉;运动平台;ADAMS一、引言随着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机器能够仅仅获取以一些平面的二维视觉信息越来越不满意,人们设..
-
贸易产业融合范例(3篇)
贸易产业融合范文篇1关键词:银行贷款贸易融资企业选择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机制下,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照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方式分类,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
-
贸易专业论文范例(3篇)
贸易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