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例(12篇)

daniel 0 2024-03-15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篇1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兴趣

作者简介:俞仙维,任教于浙江省永康市综合高中。

阅读是一种听、读和情感融入的交际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很多学生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阅读,很难上升为“自如地阅读境界”和“完整地理解篇章”。而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要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好充分地准备。

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在具体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做好“趣味性的阅读导入”、“互动性的阅读活动”、“拓展性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阅读作业”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趣味性的导入设计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器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吟唱导入及小组竞赛导入等。

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方式,重视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从情感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情感去理解体验文本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意义,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所以学生需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阅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自我感受,深入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长,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另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的速度、对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许多教师把学生各个看成齐刷刷的相同的对象。而阅读活动应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交际者,教师是引导者。

(二)从情感的角度设计阅读问题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由此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教学sefcbook2unit1为例。该单元reading部分以noboundaries为题,介绍了科学家stephenhawking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及其对生活的态度。文中以大篇幅介绍了他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和理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在学习阅读体会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whatattitudedoeshawkinghavetowardshislifeanddreams?

2.howdoeshawkingunderstandscience?doyouagreewithhim?

3.canyoutellwhatkindofpersonstephenhawkingis?

4.howdoyouunderstandthetitle“noboundaries”?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可更好地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生观,同时也启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三)整体性阅读活动设计

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三、拓展性的阅读教学设计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新英语课标的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延伸、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对学生而言,其最终的能力应该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四、生活化的阅读作业设计

“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作为英语教学重要部分的英语作业,应走向生活并体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英语阅读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英语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设计的英语阅读作业往往只局限在书本上的练习题或参考书里的一些练习。因而,学生做英语作业就很被动,兴趣不高,觉得枯燥乏味。

如果英语作业能够贴近生活,就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视野从书本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并寻求两者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同时,那些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型生活化阅读教学后的作业,能改变以往英语作业纸上谈兵的状况,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sefcbook2unit3computer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入了qq这个话题,和学生进行了一个真实有趣的对话。

1.whendidyougettheqqnumber?

2.howdidyoufeel?

3.whatdoyoudowithit?

4.whatdoyouthinkofit?

由于该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笔者布置了阅读后作业——写作:________’sqqtimes。正是因为师生对话来源于生活世界,对话内容生动、自然,学生有表达欲望,交流中也就碰撞出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内容,真正带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的作业,学生自然乐意去做。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各种易于接受、易于实施的阅读活动,活化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生动有趣的场景为导入,以互动阅读为核心,以拓展阅读为补充,加以生活化的阅读作业为巩固,让英语阅读课焕发生机,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2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了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容易被新奇刺激的东西所吸引。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觉得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趣,这主要是受“期待心理”的心理取向的影响。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效地通道,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建构一种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的同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阅读中产生另一层面的“期待视野”。有的语文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成人的想法。千方百计将学生纳入教师原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预设当中,让学生去猜测教师的用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未免勉为其难。在不济的,甚至直白告诉,大有“强迫民意”之嫌。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三、体现层次读出情感

我听过不少“以注重感悟,加强朗读为特色”的阅读课。应该说这些课,读的形式很丰富,读的时间很充分,但总觉得一节课也就是读熟了课文而已,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却是比较肤浅的,阅读形式的安排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我认为:即使是感悟,也具有层次性,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同的阅读方法,感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一些内容比较丰富的文章,更应该注意读的层次性。我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五遍,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明确的阅读目的,鲜明的阅读层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品味能力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3

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热爱表现。教师因势利导,在阅读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过程,能够激发初中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语文课程"开放"的特点。

关键词:建构主义;自主;合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5-041.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1初中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运用的手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语文课上所占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运用,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人身修养的培养都有重大的作用。另外,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结构中第二板块就是阅读与鉴赏,约57分,占全卷总分值的38%。

同样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

由此看来,一方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现状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方面。

教师教学仍然是以满堂灌为主。担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以讲解为主,把重点的知识要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只是被动地接收,缺少自己的认知感悟。

学生缺少阅读的习惯和积累。老师让学生读,但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习惯没有养成,不能读懂。或者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更谈不上什么感悟。慢慢地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教师不注重文本的解读,把重点放在练习上,以练习代替阅读的过程和感悟,忽视了阅读方法的点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以做阅读练习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缺乏自主感悟、探究、发现的前提下,练习缺少了教学中的感悟,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面对新的读本仍然无从下手。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亟需新的方式。教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使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立于不败之地。

1.2明确目标,找准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初中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如好奇心、兴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辨析生活中的美丑善恶。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热爱表现。教师因势利导,在阅读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过程,能够激发初中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语文课程"开放"的特点。

2.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它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由建构主义理论反观初中阅读教学,本人发现:学生在课堂的阅读活动过程中,应是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的活动中感知把握,探究作品意图,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这个过程,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生性活泼,表现欲强。因此,老师适当加入一些活动环节,能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唤醒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自主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模式

本人受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的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AccessInstruction)的启发,借鉴其中的环节:确定主题——呈现基本情境——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自我评价——深化理解,以初中活动型阅读教学为对象,在实践中形成"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自主地阅读,合作探究,迁移深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践步骤是:确定阅读主题-小组合作-自主阅读-活动探究-迁移拓宽。

3.1确定阅读主题。活动型阅读教学常常运用得较多的是在名著阅读这一块,还较多运用在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上。如《丑小鸭》、《芦花荡》等。选取的课文一般具有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浅显易懂的特点。这符合初中生阅读的心理特点,更能激发其兴趣。

3.2小组合作收集相关资料。每组由4人组成,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他们性别有差异,性格互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收集整理的资料包括:作家作品、作者生平、代表作、写作背景、社会环境、内容梗概、主要人物、主题思想、故事原型等。小组长给每位同学确定任务,分工合作,再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统一整合使用。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声情并茂地介绍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故事梗概。"寻找女儿的ˋ疯ˊ女人秀贞","不幸的妞儿"以及"厚嘴唇的年轻人"都激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中满是对这本小说的向往。课后还有几位同学自发购买了《城南旧事》来阅读。这种方式既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又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做到资源共享,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3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阶段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本人认为学生的阅读要做到以下的几点:⑴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感知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阅读"也是"悦读",在阅读中体验快乐的情感。初读就是为了让学生带着个体的差异性走入文本,整体感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收获和感悟,达到"悦读"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容易进入两个误区: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4

一、“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导读课”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推荐阅读读物、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推进课”的目标主要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再给予方法的指导,保持阅读热情,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而“汇报交流分享n”的主要教学目标则在于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让它与学生的生命发生碰撞,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带给学生启迪。

二、“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分享,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从内容、情节等方面入手。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提升。“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叙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2)交流书中人物,概括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4)品味触动心灵的语言或情节;(5)交流读书体会以及读后感想等。

三、“汇报交流分享课”教学原则

1.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

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确定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例如,《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小学课本中编排了它的序言,初中、高中教材中也有选编的内容。在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年龄特点、年级段特点,确定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交流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把小学生阅读交流分享课上成中学的文学作品欣赏课。

2.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本书交流分享活动的设计起点要低,要让学生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交流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认一认、说一说”“读一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人物图片和书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判断。这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调动他们交流分享的积极性、竞争性和表现欲,使他们分享和收获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要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渗透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开展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应该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给予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例如,对于整本的文学作品,采用“了解作者―把握大意―理清线索―了解人物―咀嚼细节―品味语言”的交流程序,就是对整本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品味语言”环节中,指导学生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品味,也是对学生精读整本书的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4.师生互动分享,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交流分享活动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交流,互动分享,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有所提高。例如,在品味描写人物的细节时,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反映他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细致的外貌描写可以突出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背景、身份、性格、年龄”等,既有读法、写法的渗透,又体现交流分享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有所思考,有所启迪,得到提升。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杏平.指导阅读整本书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篇5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不坚实,对于我国母语教学综合水平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将构成严重的阻碍,基于多方面因素,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用心钻研教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加强朗读训练

厨师烧菜不能缺少“盐味”。课堂阅读教学也不能缺少“言味”。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读出文本之“味”。让语文课体现真正的“语文味”。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能做到伴随着课文的语言在朗读中行走,在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然而。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总是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学生,逼着学生进行虚假表演,强行重读或轻读某个词语,结果学生读来读去,也不能读出文本之“味”。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带着某种感情去读书:“你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吗?”“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在没有创设有效的朗读情境与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带着“自豪”、“惭愧”的语气来读,都是行不通的、无效的。

三、灵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二读略知大意,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四、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中“静止”的知识,教师必须着力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的外部活动,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充分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五、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往往是边读边忘,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不做阅读随笔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圈点、摘抄、评注,让学生弄清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读书摘录习惯,会激发他们的文字敏感性,让他们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知识。同时,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除了养成阅读中的“随笔”习惯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收录阅读作品集。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阅读作品展”,并附上阅读随笔。学生会用心制作出自己的阅读作品集,在展览过程中,还能够观察到其他学生的阅读作品集,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加强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究,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把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8.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80-01

在当下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三步阅读教学模式,即将课堂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阅读中”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导环节,它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存在一些有待提高的空间。而该环节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问题一】问题设计缺乏趣味性。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Keepourcityclean的Cartoontime板块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Askthestudentstoreadthetextandanswerthequestions:Whoarethey?Wherearethey?WhydoesBobbylikelivinginthecity?WhatdoesBobbydo?WhathappenstoBilly?DoesBobbyfeelsorry?

【分析】这个板块主要讲述Bobby与Tina在放学途中谈论喜欢生活在城市的理由及发生的事情。Cartoontime板块与前面的Storytime板块虽然同是语篇阅读,但前者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故事的幽默所在,后者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点的巩固,通过文本的阅读帮助学生强化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但上面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关注问题的面是否广而忽略了问题的点是否有趣,力图让学生读一遍就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得到的结果却大为相反,缺乏了兴趣的支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纸空谈。

【对策】教师指导用书中对Cartoontime板块的教学给出如下建议:该板块重在让学生阅读、理解与欣赏。俗话说,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Cartoontime板块教学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尝试采用“零任务”阅读,得到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同样的阅读材料,换了一种方式,“零任务”阅读比“有任务”阅读收到的效果更为可观。Cartoontime板块通常是以幽默故事为题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去自主体会、去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问题二】问题设计缺乏联系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7Atweekends的Storytime板块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Step1:watchthecartoon(教师未向学生说明看动画的目的)。Step2:listenandwrite(让学生在教师给出的表格中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填出每个人的周末活动)。Step3:readandmatch(学生将文中的人物与其相对应的活动连线)。

【分析】这个文本的情境是周五放学路上,迈克与苏海谈论周末活动。涉及的语法点是一般现在时中第三人称单数以及四个有关频率的副词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教师在设计第二个任务时,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周末活动的短语。对刚接触文本的学生而言,新语法、新词汇汇集在一起,有很大的难度,能够完成的学生不多。

【对策】紧扣文本内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感知文本内容,关注问题设计的信息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在教这篇文本时,可以采用填表格的方式,让文本的重难点分散开来,然后通过听录音、看动画、提问题、画词组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充分理解与掌握文本内容与语法点。因此,阅读中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深入理解文本。

【问题三】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的Storytime板块时,有位教师在导入文本时通过猜谜游戏进行了语言的铺垫。在之后的阅读中,设计了以下任务:Task1:listenandanswer.WhatisAnnagoingtodoatChineseNewYear?Task2:watchandanswer.WhatisAnnagoingtodoonChineseNewYear’sDay?WhatisAnnagoingtodobeforeChineseNewYear?

【分析】这位教师在设计阅读中的问题时,思维逻辑有时不太清晰,一会儿问春节将要干什么,一会儿又问春节前将要干什么,使学生思维呈跳跃式波动。其实,教材文本在描述春节活动时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但教师刻意打乱这种顺序,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关注层次性与梯度性。

【对策】体现提问层次。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本课的重点应放在一些风俗习惯的英文表达与其所对应的时间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设计问题时关注联系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首先通过听录音选出春节活动,然后给这些活动排序,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复述。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利用好问题这一支架,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7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中年级学生对于任何活动,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外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许。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常常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阅读、用心体验。但单凭读物、环境等外在媒介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常不能长久,阅读体验也势必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重视读书课的有效开展,努力搭建轻松愉悦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设计趣味十足的课外阅读交流形式,通过阅读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功体验。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亲近文本

【课例片段1――“名人故事”】交流形式:“我说你猜”,趣猜游戏。

活动流程:

1.点击出示规则。

(1)选择一位名人,用简单的话语透露他的个性信息。(出题信息参照阅读单中出现的如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其他人边听边猜,猜中后还可集体补充该名人的其他信息。(2)猜中者获得出题的资格,接龙猜题。

2.教师示范,师生说猜―集体照样接龙互动猜题―小组内说猜。

说猜样本: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我们浙江人。

他从小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

……

操作提示:

中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中或整体或零散的信息,去了解人物、事件。“名人故事”阅读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相应的阅读任务单给学生,任务单中简要涉及的内容有“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任务而无负担地去搜寻一些零散信息。而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我猜你说”的游戏环节,一是想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互动交流活动中轻松参与,亲近文本。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出题的学生树立起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对猜题的学生来说,同时也是一次阅读成果的有效检测,检测他们的阅读效度和广度。事实上,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也是最没有压力的。如果是第一次开展这种形式的游戏,最好有个示范,学生一学就会上手,不至于冷场。

二、“画一画”:多样描绘,梳理情节

【课例片段2――《小溜溜“溜”了》】

交流形式:绘制旅游图,体会故事奇趣。

活动流程:

1.出示主任务:小溜溜贴上邮票,被塞进邮筒寄了出去。他游历了哪些古怪的城市呢?选择印象最深刻的8个城市,按顺序组合成最有趣的画面画下来。

2.集体讨论:借助书本目录罗列小溜溜游历的城市。

3.学生着手绘制旅游图,要求画面中能表现出这个城市的特点。

小溜溜……

学生作品:

操作提示:

在课外阅读交流中,动手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阅读成果的方法,因为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具体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有画情节梯、画旅游图、画成长图、画人物关系图……在描描画画中梳理情节,感知内容,内析文本正能量,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演一演”:角色体验,感知形象

【课例片段3――《寓言故事》群文阅读】

交流形式:自导自演,把握故事人物特点。

活动流程:

1.自读准备:读好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狐假虎威》《乌鸦和狐狸》,想想故事人物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准备自导自演,要求导得合情合理,演得入情入境。

2.导演说戏:当导演的学生来说说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点以及怎么演出这一特点。

3.分小组排演――集体交流展示。

操作提示:

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以表演为交流方式顺应了学生好表现的天性。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甄选一些适宜学生表演的句段、文本,精心设计,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体会人物的感情,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在交流展示的设计中,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演”是“形于外”,只有在读、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场景,才能让形式发挥出强大的教学魅力。

四、做一做:内化信息,展现成果

【课例片段4――《我的后院观察日记》】

活动形式:实践于课外,展示于课内。

活动流程:

1.教师导读。出示一串由爆玉米花穿成的项链,让学生猜是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引入书本P49爆玉米花的句子。

2.布置阅读及实践任务。这是我们冬天里的活动,小小的玉米粒带给了我们多少快乐!而在这本书的作者文瑛美老师家的后院里,春天、夏天、秋天,又能看到哪些植物在生长?这些植物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收获呢?同学们用两周时间好好地读读这本书,选择书中所说的任何一种活动,像老师做爆玉米花项链那样进行实践体验。两周后,带着你的阅读收获或实践成果到我们的读书课上来吧!

3.交流展示。读书交流课上,学生有的带着烹饪食材,有的带着采得的植物,有的带着实践成果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课例片段5――《宝葫芦里的秘密》】

具体形式:编排、制作迷你画报。

活动流程:

1.教师带着学生折叠迷你画报(A4纸两次对折,并一页页指定内容)。

2.学生各自制作迷你画册。

3.组内、组际展示交流。

学生迷你画报部分作品:

1.创意封面。

2.目录创编(我和宝葫芦的秘密故事)。

3.宝葫芦自我介绍。

4.想不想要宝葫芦。

操作提示:

语文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这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所吸引,突破书籍的约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课例片段4,通过导读课上教师阅读示范和实践成果的展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激发。随后布置的任务是希望学生在两周时间内深入阅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拥有更立体的阅读感受。课例片段5,借助设计迷你读书画报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设计、交流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针对性的细读,并创作简单的读书笔记。交流课上,学生在展示、模仿中互补,在教师的随机指导中改进完善迷你画报的设计,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又图化了情节。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8

【摘要】《新课程标准》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仅仅靠课内阅读根本完成不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外阅读的开展,并进行了各种尝试。最近,笔者在班级进行的调查却发现,很多学生看书是为了完成任务,对阅读的兴趣不高,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中,二家长对此却是束手无策。网络游戏,对孩子而言是天堂,对家长而言却像是黑洞,它吞噬了孩子大量读书的时间。其实,我们可以借鉴游戏的一些优点,更好的完善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游戏;课外阅读;组织形式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人文涵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课外阅读,结合着学生趋之若鹜的网络游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一、精心制作“宣传片”,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一段段激动人心的打斗场面,一幅幅绚丽逼真的游戏画面,每一个游戏在刚开始时都会有这样一部宣传片,让玩家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到游戏上,让他们在完全没有了解游戏内容的情况下产生一种强烈的游戏欲望。

现在的课外阅读处境十分尴尬。笔者调查发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把课外阅读当做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孩子们读,甚至会把上课的时间拿过来给学生读。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甚至有些人看都不愿意看书本一眼,更别提翻开书本读一读了,这也是导致课外阅读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借鉴游戏的这种做法包装一下我们的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一定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内教学到相关片段时,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环节,把课外阅读的种子在课内阅读时种下。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渗透希腊神话中的一些有趣小故事,比如说“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等;在教学《三顾茅庐》后,教师可以相机讲述诸葛亮的一些传奇经历:借东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教师可以向展示一张张精美图片、一段段绚丽视频,自己在娓娓道来,一次次地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设计丰富活动,死死粘住学生的心

在游戏中,玩家会被各种形式新颖、乐趣无穷、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游戏带来的乐趣。所以到后来,即使游戏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了,他们也会对这些活动产生新的兴趣,依旧乐此不疲的玩游戏。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新鲜劲一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课外阅读重在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无效果的。在日常的课外阅读组织中,教师也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也会安排一些活动,但很多都是做读书笔记、完成读书小报或者是写读后感等等很不迎合学生口味的活动,这样非但不能起到理想中的阅读效果,反而会加深学生的负面情绪,让学生有一种逃离的冲动。

如果教师能参考游戏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深入研读课外阅读的内容,设计一些趣味盎然的、迎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完《三国演义》,可以选择部分经典片段进行课本剧的表演PK,可以进行三国知识的竞猜,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辩论或者开展“百家讲坛”让学生来介绍其中的历史事件;读完《昆虫记》,可以设计一些昆虫趣味问答,看图猜昆虫;读完《史记》,可以设计看图猜故事、关键事件猜人物……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除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外,还要进行难度的合理搭配,有梯度有层次,这样才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在这个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有整体的设计,随着读书活动的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开展相应的活动。

三、多元贴心评价,紧紧捆住学生的心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的激励肯定往往会给学生的阅读激情“火上浇油”,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课外阅读。可惜的是,现在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无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需求,加之学生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也只能刺激一部分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读书的乐趣,都能一如既往的保持热情呢?

游戏开发商给出了答案。在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等级都有相对应的福利。等级越高、得到的福利越大,这也是游戏玩家一直乐此不疲“攒经验升级”的根本原因,游戏商就用这样的小伎俩留住玩家的心。

课外阅读中,教师指导评价的重要性,也设计了很多赏识性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往往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上也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课外阅读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应该给予他们多元的评价标准,也可以让他们像玩游戏一样在阅读中攒经验升等级拿福利。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操作:能正确流利地把故事都出来得10个经验,能完整的说出故事内容的得20个经验,就某一问题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的得30个经验……不同的积分对应着不同的等级称号,达到一定的等级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给了学生读书的要求,又可以点燃学生读书的热情,还可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更有质量的展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关键。课外阅读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多点游戏元素的进入,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而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参考文献

[1]林振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总体原则探究.《学周刊》.2014-6

[2]李先枝.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兴趣

阅读是一种听、读和情感融入的交际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很多学生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阅读,很难上升为“自如地阅读境界”和“完整地理解篇章”。而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要吸引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好充分地准备。

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在具体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做好“趣味性的阅读导入”、“互动性的阅读活动”、“拓展性的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阅读作业”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趣味性的导入设计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器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吟唱导入及小组竞赛导入等。

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方式,重视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从情感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生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情感去理解体验文本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意义,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所以学生需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来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实际阅读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自我感受,深入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长,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另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的速度、对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许多教师把学生各个看成齐刷刷的相同的对象。而阅读活动应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交际者,教师是引导者。

(二)从情感的角度设计阅读问题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事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由此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教学SEFCBook2Unit1为例。该单元Reading部分以NoBoundaries为题,介绍了科学家StephenHawking与病魔抗争的故事及其对生活的态度。文中以大篇幅介绍了他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和理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在学习阅读体会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WhatattitudedoesHawkinghavetowardshislifeanddreams?

2.HowdoesHawkingunderstandscience?Doyouagreewithhim?

3.CanyoutellwhatkindofpersonStephenHawkingis?

4.Howdoyouunderstandthetitle“NoBoundaries”?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可更好地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生观,同时也启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0

1.科学课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基本方法的指导。

2.在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的拓展。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后,缺乏对学生深层的分析,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的引导。

因此,如何引领这些具有鲜活个性,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在科学课的阅读教学中体验教学的“趣味”“真味”“哲学味”,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阅读能力,探求科学的真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及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万物的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健康的成长。

一、阅读前指导体验教学的“趣味”

每册科学教材都会有编辑的一封信、目录、单元“引言”。每学期当学生拿到新科学书后,都会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如何满足他们的这点好奇,延伸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阅读这些板块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先给出问题,如:“本册共几个研究单元?有哪些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阅读编辑者叔叔、阿姨的一封信,了解编者的意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书“目录”后能明确了解单元的研究方向、问题,单元的“引言”“插图”,能较好地指明该单元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世界。

如我在《现状与结构》单元开课是这样导入的:播放一段视频“世界著名建筑”,学生被这些精美、奇特的建筑震撼着,他们兴奋着。

师:知道是哪些建筑吗?大声地说出来!

生: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鸟巢……

学生显得比较兴奋

师:看,我们人人都知道!

教师举起《罗兰・巴尔特文集:埃菲尔铁塔》,介绍作者罗兰・巴尔特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让学生感受“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及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些雄伟的大厦、奇特的建筑都是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你知道设计师要考虑哪些重要的因素吗?

教师展示《罗兰・巴尔特文集:埃菲尔铁塔》。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兴奋点与阅读、交流内容完美地整合起来。恰当运用影视片段、课外书籍、针对性提问或教材导言等,可以创设阅读的氛围,了解人们是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使生活发生变化的。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阅读中交流体验教学的“真味”

科学课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学生的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有的,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很重要,科学家的好奇心能够保持终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身上的灵气,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我们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们的学生生命价值、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追求真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以此追求真感受、真体验。

三、阅读后引领体验教学的“哲学味”

对科学课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在组织好课中探究性阅读后,还应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后延伸性,加深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体验其中“哲学味”,吸引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万物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小组讨论、辩论、竞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后的交流中。如《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认识参照物”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渗透“相对运动原因解释的矛盾性”。又如认识植物时,学生观察发现没有一片叶子完全一样,每一种植物、每一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相貌各异的我们》时,学生发现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个体,即使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延伸认识: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个体。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16―0051―01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独立意识,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是直线上扬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引导学生步入阅读的良性轨道,必须激发阅读兴趣,注入阅读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趣味性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即先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感受到阅读的愉悦,体会到广博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能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是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也是日后提高信息储备量,干好工作,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宝。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由主动阅读层面进到趣味性课外阅读,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榜样来,不仅要充分熟悉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口味”,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从介绍他们爱读的书籍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创建“书在手边,即时可读”的环境来,使学生真正能以阅读为趣事,形成有文章便读,有书便看,哪怕半张小报,一则短信,也要浏览积累的习惯。比如发挥班级书报架、图书角的作用,时间长了,学生就由翻翻看转变到爱读,由爱读转变到阅读成瘾,阅读的主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

二、积极引导课外阅读的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是有选择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阅读内容。农村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易受不良思想诱惑、侵蚀,如果不加正确引导,难免浸染不健康不适宜的书籍刊物。可以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选择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或者中外文学名著,包括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老师更要以身作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好书名目、主要内容、人物,并对典型情节做精彩宣讲,吸引学生的阅读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笔者经常坚持向学生推荐或朗读《读者》、《文化博览》、《时文选粹》等书刊上的精美短篇,或向学生描述《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上的精彩篇段,极大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不久后发现班上早先流传的快餐书籍消失了,而我介绍的书刊增多了,学生自发购买的书籍平均达到5本,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三、创设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以交流促进阅读向纵深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的一个特点是阅读交流的开放性。学生阅读,一方面是阅读信息的自我沉淀,一方面是同学间的交流。阅读范围宽泛广博,交流时才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雄辩滔滔,左右逢源的谈论,更能延展阅读的宽度、深度。语文教师应从课文教学的“大田地”中,有远见地勇敢地开辟出阅读交流的“自留地”,设置阅读交流课,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使学生敢于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质疑、交流,谈论自己的个性看法,进行思想碰撞,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无论课时安排有多紧,笔者都坚持每周40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或者翻开自己的《文海拾贝集》,朗读摘记、剪辑的精美句段,或者交流日记中所载的读书心得,或者引经据典,质疑辩论。每周的这节读书交流活动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天地,而学生逐渐增长的语文成绩也表明,趣味性课外阅读并非不切实际的花拳绣腿,而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法宝。

趣味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篇12

泊头市文庙中学杜中梅

摘要:参与是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参与的能力,创造参与的机会。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加强教学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

(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

(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 下一篇:初中开学广播稿(精选5篇)
    上一篇:云计算的必要性范例(12篇)
    相关文章
    1. 云计算的必要性范例(12篇)

      云计算的必要性范文云计算现在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相关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用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标准问题:在目前,云..

      daniel 0 2024-03-15 08:40:13

    2. 流体力学案例范例(12篇)

      流体力学案例范文篇1一、案例教学与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关系(一)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基本特征1.具备以五优五强为标志的公共管理基本素质公共管理工作的根本..

      daniel 0 2024-03-15 08:08:13

    3. 港口物流工程范例(3篇)

      港口物流工程范文1.1港口基础建设和临港产业具一定规模,港口服务功能日趋多样化钦州港按照自治区政府“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定位,着力打造港口的物流服务..

      daniel 0 2024-03-15 07:36:13

    4. 遥感技术发展范例(12篇)

      遥感技术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遥感技术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55-1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过程中,依靠传统的地面样方实测方法..

      daniel 0 2024-03-15 07:04:13

    5.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范例(3篇)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中图分类号:G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6-195-21概述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

      daniel 0 2024-03-15 06:32:13

    6.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办法范例(12篇)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办法范文篇1最新重庆市建筑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保护建筑活动当事人的合法..

      daniel 0 2024-03-15 06:00:13

    7.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例(3篇)

      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范文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

      daniel 0 2024-03-15 05:28:13

    8. 仿古建筑设计范例(3篇)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它的构造特点主要是: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外立面贴木柱;墙体包木板等。通过对其仿古构造分析,寻找一些现代仿古建筑技术。..

      daniel 0 2024-03-15 04:56:13